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定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定义

第1篇

关键词:再创造 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一、前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教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教,轻学”,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合理结合,构建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转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再创造”原则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再加以证实.如果给学生提供同样的条件,不仅是性质、规则,甚至定义也都可以包括在学生能够重新创造的范围以内。

三、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以探定教因做定导”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课,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结构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问题,设置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二)复习旧知,指导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与本次探究有关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同时,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作出指导。

(三)学生探究,小组交流

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自主探究或者小组探究的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共同行动、交流、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获得新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四)学生展示,全班交流

各小组安排中等同学展示探究过程及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优秀生帮扶后进生,即展示和“兵教兵”同时进行。然后结合展示情况,各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交流中注重探究过程,淡化结果。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五)当堂训练,运用新知

精心选择2-3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中的中差生板演。这个环节运用新知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捆绑的评价方式,可以督促学生在前面的几个环节积极投入学习和做好兵教兵。

(六)因做定导,提炼内化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的信息,优秀生或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性讲解,讲解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提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成效和体会

1、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处于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信息传播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所以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教学思路,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问题的启发式、阶段式,注意规律的探索性,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创造性。

3、教师要把设计问题的起点和要求放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要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概括性和包容性的大小和顺序,以及学生的可能性,设计成几个阶梯依次呈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动力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以不断激励学生,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一、?换一个角度,教是为了不教

以学定教,要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利用个别化指导和小组学习形式,开展好独学、对学和群学,随时调整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能会的不教,对于帮扶能会的不教,学生合作探究能解决的也不教。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从不教中可以看出薛老师对教学内容正确取舍的认识。所以教师应“吝教”,懒先生才能教出勤学生,直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在教学《小露珠》中第二至四自然段时,我就“懒”了那么一回。我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利用图片展示、诵读感悟、讨论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露珠像钻石一样闪亮的特点、小青蛙的生活习性和能礼貌待人的好习惯。然后在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尝试,让他们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两段。效果也在预料之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自由组织课堂,表达了这样的诉求,改变了学生被设计、被决定、被控制的状态,有了倾听、质疑、主讲的机会。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融为一体,语文课堂才能彰显其价值。

二、?挪一下位置,学生才是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王勃是个“奇才”,我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具体的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在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们终于归纳出:从“作品”看出王勃是奇才、从“王勃的写作速度”看出王勃是奇才、从“旁人的表现”看出王勃是奇才、从“都督的表现”看出王勃是奇才。至此,学生对王勃是奇才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学的演绎、整体顿悟、网状结构,是以学定教的自由组织课堂的价值取向。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思考轨迹,捕捉、显现学生由混沌到清晰,有知识甚少到全盘知晓,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挣扎过程,直面学习之“痛”,放大学习之“痒”,服务于学,让学生在“学”中成长,有别于“教”中成长。

三、?寻一个境界,教学和谐共融

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完《水上飞机》一课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水上飞机还有哪些兄弟?他们各叫什么名字?派什么用场?要求全班男女生进行比赛,看哪方想得妙、说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海上巡逻机,能随时在海上到处巡逻,保卫祖国的领海;海上环保机,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还我们一片蔚蓝的大海;海上侦察机、海上发电机……

第3篇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的起始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平,学生课前对于课程的预习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情绪状态等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始点,它不宜过高或过低,在适当的起始点上选择最好的教学手法,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让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到 “学”,又要高度重视“教”,在关注 “学”的情况下也势必将带动科任教师的“教”,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学”是“教”的目的和基础,“教”是“学”的核心和关键[1]。

“以学定教”和“以教定教”,“以案定教”的根本区别在于眼中有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根本,切实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主体。而“以案定教”,在教师心目中只有教案,而不顾及学生群体的基础、思想和情绪。“以教定教”,那教师心目中就只有自己,只单纯的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着传授学习方法,却很少考虑学生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接受。

为了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定教”主要强调的是“学”,进一步追求的是“教”。因此,它要求教师改变思路从以往的“不见学生,只见教材”的备课模式中走出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前准备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通常教师想要做好学情分析,就要充分涉及到学生,学生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学习的方法如何、学习的习惯如何、主动学习兴趣如何,学生现有的基础如何等。而对上述情况的充分、有效的分析将直接影响着教师本人及其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2]。

二、如何做到“以学定教”

要想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老师就要改变以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观念,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中讲的过多,要把学习时间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现有能力能掌握的知识,老师就没必要滔滔不绝的讲。要相信学生,他们自己能够学会。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群体,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就什么事都不做了。老师要做到在学生学习后,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制定出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之前,往往头脑中并非全然不知,他们通过以往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对很多事物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各种各样的看法,也形成了一套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些想法中的一部分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是有益的,我们称之为“闪光点”,也有可能是与学习是抵触学习的,称之为“相异构想”。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想法,那就等于是灌输式教学。

第4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呼吁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文章中“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课堂管理策略等。教学实践表明:以学定教能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它能确保每个学生在所思、所悟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得,是实现有效学习的良策。

一、以学定教课堂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条件很多,其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问题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它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实践活动等方面意义深远。

1.以学定教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关系密切。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是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把。以学定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热情,才能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以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这样,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密度才能加大,频率才能增多,学生学得才能轻松、迅速。

2.以学定教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和家长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心中是相当的权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水平的提高,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膨胀,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个人兴趣、爱好凸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策略,给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以学定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给同样的人不同的待遇,给不同的人同样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可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正视差异,这种教育顺应了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足够重视和尊重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落实“教育没有遗忘、教育没有角落”的基本要求。

二、以学定教有效学习的践行性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落实“生本课堂”思想,就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就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出发,培养维持学习动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制定有效学习策略,将提高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1.以生为主,制定明确、集中、恰切的三维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制定三维目标时,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发展需要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用语言准确表达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能够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寻找身边的数学。

这样的三维目标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都能真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长期坚持,能使优者更优,学困生进步,从而全面提高课堂实效。

2.以生为主,组织合理、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要。这就是说,合理、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教师要精心预设好“备忘录”,期待能“授业、解惑”。学生要准备好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期待能有人“雪中送炭”。这种期待心理能使课堂效益实现最大化。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学生通过预习很想知道广场中心的花坛是怎么画出来的?篝火晚会为什么要围成圆形?车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呢?教师根据教学经验,事先要精心预设准备解决此类问题的教学活动,在学生需要时全盘托出,师生都赢得了主动权,凸显“教”服务于“学”的追求,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3.以生为主,师生角色互换

众多教学实践证明:给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能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角色互换,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教师设计“寻找圆、欣赏圆、用好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为大家讲述圆的奥秘,带领大家走进圆的世界,进一步认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思想,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通盘考虑任课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当前所需,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设和提供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取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娜.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2]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第5篇

【镜头一】我校曾对学生做了一项“我最喜爱的教师”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题:“你希望或期待xx老师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部分学生写道“希望xx老师在上课时不要喋喋不休讲个没完,期待xx老师在上课时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镜头二】在学校开展的随堂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真会讲”,虽然不是“满堂灌”,但是教师讲授大概占据了70%左右的时间,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不高。

【镜头三】在校内某公开课上,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执教《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在实验前教师反复叮嘱学生要注意什么,怎么分工合作。但是学生早就想开始分组实验了,一位孩子嘴里不耐烦地嘟哝道:“说那么多干吗!我们分组操作一下,这些自然会明白的……”

面对我们所看到的,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在教学方面做出成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2010年9月开始,我校将所有课时由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缩短到35分钟,目的之一是腾出半天时间让学生进行“兴趣选修”,从而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目的之二是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前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从2012学年开始,我校推进“课堂转型”深度改革,意在建构起“三学一导”教学模式,并最终大面积推广此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二、迫切:面对各个层面的需要

1.生本课堂的需要

现在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使得课堂转型势在必行。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已经从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到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课堂。因此,“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成为教师赢在课堂、赢在当下、赢在未来的重要课堂教学理念。

2.教学效率提升的需要

结合实际情况,我校尝试以课时改革为突破口,设置课程新模式,着手进行课堂教学转型改革。我们把40分钟的课堂减到了35分钟,把教师们早已习惯的课堂程序重新进行了编排。这种课堂观念的转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逼着教师必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精练语言、组织课堂教学等。

3.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需要

中科院心理所对小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意识做出的调查显示,6岁至12岁学生的学习爱好只能维持20至30分钟,这段时间过后就会出现疲惫、走神等现象。小学假如把原来的40分钟课时缩短至35分钟,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间的听课效率。

综上所述,我校提出了“实施‘三学一导’教学模式的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试验,贯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等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三、做法:构建初模,理顺认识,实践完善

1.初步构建“三学一导”教学模式

2.达成三大板块的基本认识

在实施“三学一导”教学模式的课堂转型的过程中,具体体现“123”三大板块内容。“1”指的是围绕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指的是把握两个目标:课堂必须是自主开放的,课堂必须是快乐高效的;“3”指的是三项要求:预习诊断不少于全班1/3人数,教师讲授不多于课堂1/3时间,讨论展示不少于课堂1/3时间。

(1)围绕一个核心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始终把握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完整的人格。

(2)把握两个目标

第一是自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材变学材,把教案变学案,把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把讲堂变学堂,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第二是快乐高效的课堂。我们注重挖掘学习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落实三项要求

要求一:预习诊断不少于全班1/3人数。教师根据课型特点,设计出预习指南。为了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上要求学生交流预习情况,交流人数不少于全班的1/3。

要求二:教师讲授不多于课堂1/3时间。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精选、精简讲授内容,提高讲授效率。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提高讲授效率的方法是:注重双基讲重点,注重难点讲关键,新旧知识讲联系,易混内容讲对比,培养能力讲思路。

要求三:讨论展示不少于课堂1/3时间。讨论展示是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分享质疑、提升思维品质的环节,我们要求不少于课堂1/3时间。

3.实践完善“三学一导”课堂模式

围绕初步建立起的“三学一导”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部分班级、学科中进行了具体操作。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为:预学(学生个人)、互学(小组)、共学(全班)、导学(教师)。教师的导学行为主要是贯穿在预学、互学、共学的几个环节之中,与前几个环节融为一体。

(1)个人预学

首先,编制预学指南。预学指南的设计目的是摸清学生的前概念,以学定教。内容可以是让学生通过某种情境引发问题与思考,也可以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还可以是实践性的活动。预学设计需要体现学科特点,因学科而异,要适合学生学情、适合学习内容、体现学科特点,并为后续小组互学奠定基础。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在设计的预学指南中主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预学:一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二是你能否利用已学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着眼于让学生进行画一画、拼一拼、写一写等课前操作);三是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着眼于推导方法多样化)。这样的预学设计,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节约了学生的课内探究时间,而且在后期的学生交流过程中,能使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得到充分展现。

其次,组织有效预学。教师设计了预学指南,还要对个人预学进行必要的组织,预学可以在课前、课始环节,也可以适时穿插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学先练,发现问题,形成学习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解决部分学习问题,找到学习的起点。

最后,开展预学诊断。学生完成预学指南,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预学指南进行分析诊断,并据此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活动中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提供参考。诊断方式可以是教师通览预学指南,对全班情况了然于心,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预学情况,让学生相互间了解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是组内学生相互交换预学指南,了解各自的想法。

(2)小组互学

小组互学是新课堂教学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质疑的、教师预设的、课堂生成的典型问题,让学生教学生、帮学生,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倾听—梳理—点拨—讲评”,实现针对性教学。

首先,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小组互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内异质,组间必须是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

其次,注重培养规则意识。当教师不再是面对全班几十位同学,而是要面对一个个合作小组时,教师们最不放心的就是:小组活动时,这些孩子究竟在干什么?所以,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如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等。要让学生充分尊重别人的发言,学会倾听,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最后,创新小组互学方式。互学方式主要有:听取、证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和协调。在此期间,教师教学主要的作用是:任务授权、合作能力培养、小组建设、过程指导。

在小组互学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小组进行有效合作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解释、说服等学习方式?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小组互学环节是这样操作的:当学生通过个人预学后,了解到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填写《金华双龙洞的游程图》,让学生不仅了解到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3)全班共学

有效开展小组展示活动。小组展示是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分享质疑、提升思维品质的环节。小组间的竞争、抢答、质疑、补充、争辩是展示时常见的镜头,教师意想不到的思路、被学生难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钻研教材,做充足的课前准备与课堂预设。面对全班的汇报、补充、质疑、反思,教师主要通过追问,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点拨、提升学生的学习认识,鼓励、支持学生的共学行为。

形成全班共学评价机制。评价是新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评价中,我们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设计了学生自评的六大口诀:这节课,我参与了讨论和探究吗?我与人合作了吗?我提出问题了吗?我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我快乐吗?

此外,我们还制订了小组评价制度,在全班共学及小组互学活动的基础上,每个小组会根据评价标准(见表1)对组员的表现评价打分。

在评价反馈的环节中,我们力求做到评价要点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评价办法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便于操作。

(4)教师导学

首先,导学贯穿于全程。教师的导学行为主要是贯穿在预学、互学、共学的几个环节之中,与前几个环节融为一体。

在预学、互学、共学中,教师导学主要体现点拨、引领等作用。教师教学主要突出两大方面:一是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体解决;二是对课堂内容进行 “拓展提升”。我们主张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又一优势。有了学生的“先学”,加之教师引领学生将知识点“织网”,夯实了基础,教师就可以继续引领学生“爬高”,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其次,导学时间要精简。我们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精选、精简讲授内容,提高讲授效率。

四、跟进:重视培训,掌握学法

第6篇

一、以生为本,以情定教

高效课堂首先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要能如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智慧的教师,善于从学情出发,适时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发散思维,让学生质疑探究。这样的课堂,不仅能真正训练学生,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态度。要想让语文课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出发,在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确定评价方式等教学环节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才能使教学有据可依,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扎实而有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思考如何让教学过程与众不同,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一切从学情出发,就可以避免很多教学误区,让真实的语文课堂回归现实。

二、以生为本,自主质疑

高效课堂应以生为本。在新课改下,课程的功能已由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由原来单纯地传授知识的一个“支撑点”变成了三个“支撑点”,也就是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最后还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任务的“主人”,自己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还有什么问题有待师生共同解决。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解决部分问题,遗留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师生在课前交流,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和知识迁移、知识创新情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集中反馈,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三、以生为本,双向互动

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应以学定教。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思维特点、情感指数,即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现状,适时调控课堂,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交流,组织生生互动。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必要时教师还是配角。而教师的“导”要因地制宜,时时处处围绕学生的“演”进行。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相互搀扶着共同攀登知识的高峰,求得新的发现,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就能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互动交流,从形式上看,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人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小组与教师互动、师师互动等;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互动、智力互动、思维互动、认知互动等。互动交流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习惯,这样才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总是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教学的功能也是通过动态的变化来实现的。所谓双向互动,其本质就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以生为本,民主课堂

高效课堂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各种感观并用,在操作、观察、思考、表述、争辩中不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矫正,在训练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这一过程必须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后盾,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认知和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以学定教的课堂要求教师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和学生站在一样的高度,尊重学生的想法,而不是把教师的主观感受直接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知识才能真正有用,否则就只能算是简单的机械模仿而已。

第7篇

关键词 以学定教;历史与社会;魅力课堂

在传统教学课堂之中,教师教学更多的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按照流程引导学生学习,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环节的清晰,教学手段的多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然而教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却令人堪忧。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即仅仅注重自身教法的观念,实现从“钻研教法”到“钻研学法”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因此,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将使得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流畅性,让原本虚拟的教学路线设计成为了符合学生情况的实体路线,教学设计更加灵活、丰富,这样的课堂也才能迸发出“教学活力”。

一、“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潜能、学习状况以及成长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反映和吸收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调节,继而实现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根本目的。“以学定教”中的“学”包含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特征等等;“教”则是代表引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相关教学活动。“教”服务于“学”,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设计调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以学定教”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学生学习多方面实际认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思想、认知、兴趣多个方面的契合。

1.契合学生兴趣

兴趣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激发作用,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同认知。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1]由此可见,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是在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提升,我们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提升。唯有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则是要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的“兴趣点”作为突破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之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使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课堂积极性高涨,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也极为活跃。这时教师再辅以适当的点评和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下形势有了正确认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遵循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的确如此,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绝不能仅仅是一味的依照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课程推进,课堂教学应当是一段充满意外、变化、激情的动态旅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思维运转规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流畅。如在《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提出问题:印度人口增加偏快对社会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不是也有这些负面影响?”学生思维从一般转到特殊,跳出了课本对世界人口探讨的轨道,这个时候如果再简单依照课本顺序进行《资源出现短缺》问题的教学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进行调整,首先就《人口警钟须长鸣》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显然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使得教学更具流畅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关注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吸收情况和认知情况。我们应当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有过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又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和调整,将使教学更契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其良好吸收,教师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继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依照“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的从学生所熟知的身边事物出发,以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开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真实,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应充分把握其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学功能,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更具活力。

三、结语

“以学定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延伸,是将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的最佳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材钻研、精心备课,继而围绕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唯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 物理课堂教学 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学生生活环境在变化,家庭环境、信息环境、居住环境等变化,已影响了人的意识发生变化,人们进步了、现实了,手段先进了、现代化了,人们的价值观、成才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能翻身”这种老的意识已逐渐淡化。而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以课堂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忽视学生的存在,忽视学生的变化,目中无人,缺少温度。面对变化了的学生,教师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现在的学生上课纪律散漫,当堂作业拖拉,磨时间现象很严重。回家作业应付了事,基本没有订正作业的习惯。我们总是在教学进度和掌握情况之间来回摇摆,感觉这是不可协调的两个矛盾体。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状态,本人认为“以学定教”是个突破口。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它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现状,努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以学定教呢?

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物理当中有许多都是老旧的知识,现在的学生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共鸣。比如,学到杠杆时,我们问缝纫机踏板是什么杠杆,抽水机手柄是什么杠杆,侧刀是什么杠杆?这些学生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即使给他们看图片他们也不知道是怎么用的。所以这些老旧的东西我们应该删除。比如像扫帚、指甲钳,食品夹,筷子等他们是有切身的体验的。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当讲到电热的危害时,学生自然就讲到了,电脑过热死机了。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玩电脑。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上课举例时,要时刻关注现在孩子的生活体验,兴趣在哪,把它们引进到课堂中。

二、要符合知识的教学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学生掌握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我们没有办法一步到位。比如欧姆定律,这节内容在初中物理的电学中非常重要,就像块厚厚的牛皮膏药。一节新课的内容被我们上了两个星期,虽然看似我们是由易到难,一种一种类型的题目在慢慢地灌输,几天下来学生的反应越来越差,让他们感觉电学难于上青天。天天盯着这个牛皮膏药想把它钻出个窟窿,可是这块黏糊糊的膏药只看到它在那发生着形状的变化,实质一点没变。本人认为新课应该简单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知识,浅浅地刮掉一层膏药;单元复习再加点料,再舔掉一层;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再进行两次轮回,大部分学生就都能较好地掌握了。对于学生就不会觉得整天啃着一块硬邦邦的饼,口干舌燥。他们需要消化、休息,产生口水来软化它。

三、要符合学生个性规律,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都是尽自己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甚至孩子们有了攀比心理。所以跟现在的学生讲知识能改变命运;你想想以后打算上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你父母那么不容易好吃好喝地供你上学,你要好好学习。这些都不能引起他们的触动。不如假意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你们的学习能力不错,这些题比较难,做完自己拿过来给我看看,我帮你们单独批一下。”就会有些学生凑上来说我能不能也加入,我们当然是非常欢迎的。对另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说,这些作业你们可以不做,另外布置些基本简单的题目,这部分学生也会做了,就有了学习积极性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学生更需要的是优越感,特殊待遇。

四、要符合现代师生关系,调整教师角色

第9篇

一、教师要确保自身价值的发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贯彻和落实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自身价值的发挥,而教师自身价值的发挥也是确保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备课、授课,还是开展教学活动、课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意志和认知观;二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其一系列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三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进行周边促进,也就是说,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周边,了解学生学习发展的现状,并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学生的价值需求,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不断成长。

二、要以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发展为施教的关键点

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好胜心也比较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愿意主动研究它,并能够产生自己的新认识,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此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技能,实现更好的发展进步。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新旧知识连接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快速地说出答案,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这对于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虽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基本上实现以学生的认知观和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很多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法和开展的实践教学工作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来设计执行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落实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落实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样是学习乘法知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会背诵乘法口诀;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解答一些基础的乘法应用题,会自己列算式,自己解决;对于能力比较强的高层次学生,教师就可以要求其进行知识拓展,能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够解答一些混合运算的题目。

四、在实践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