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7: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调查表明,67%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有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许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减税的期盼。

第2篇

关键词:经济策略 企业经营管理 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宏观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有重要作用。要想使宏观经济策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对财政策略和货币策略进行相应的分析。如何将经济策略更好的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

一、宏观经济策略概况

所谓的宏观经济策略就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运用相应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以满足一定政策性目标。宏观调控就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也就是公共财政,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的弥补市场损失,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分配行为或是相应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策略是以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目标的。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就业,也可以指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物价稳定就是指整个经济社会总体物价的稳定,其一般是通过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进行衡量的,只要是价格水平相对稳定即可;经济增长就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健、均衡的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国际收支的赤字或是盈利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二、宏观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货币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所谓的扩张性货币策略就是市场需求较冷的状况下,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有所增长。这种策略在需求增加或失业增加的状况下,也会采用货币策略。一般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有两种,一种是降低存款准备率,一种是降低再贴限现率。无论是哪种手段对都会对市场供求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对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就需要一个变量,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降低的成本,就应该从企业资本、劳动力两方面着手,不仅要提高资本的比重,还要降低劳动力的比重,同时也要积极的吸收资本,进行相应的资本储蓄,但是这里的资本储蓄,必须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此外,还要结合公共关系的需求,对生产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谓紧缩性的货币策略就是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对相应的需求进行抑制。紧缩性货币策略,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抑制总产出的目的。但是总产出过少也会减少国家收入,甚至会抑制经济发展,会给企业造成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产品进行适当的调节,并适当的降低资本成本要素的比重。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吸收劳动力,适时的对产品进行更新、对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用资本储蓄或是银行投资对相应的产业进行调整,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

2、财政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财政策略包括扩张性财政策略和紧缩性财政策略。扩张性财政策略就是在经济运行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刺激消费,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方法以增加人们的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当市场上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就采用这种策略。一旦政府采取这样的经济策略,企业就应该将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策略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企业就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采购到到市场销售环节与客观要求相一致。企业要知道在这时期,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应该及时对相应产品的数量及品质进行相应的调节,以便在保证利润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要明确现有的扩张性策略是暂时的,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的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规律、消费心理,对产品更新换代,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这些新的策略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扩张性策略却有促进性作用;紧缩性财政策略就是政府在经济较热情况下,政府通过支出或是税收等方法,来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国家一旦采取紧缩财政策略就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是中小企业。紧缩财政策略不仅会减少资金外贷,同时也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状况,且短时间内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有步骤的对相应策略进行调整,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有计划的减少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产量。要不断的研究产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升级,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将相应的产品投入市场。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呈上升趋势。在经济策略中,宏观经济策略是比较重要的,其不仅包括货币策略,也包括财政策略。这两种经济策略对企业管理都有促进作用,通过这两种经济策略,企业通过经济策略中的相应规定,能正确的把握供求关系,根据相应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促进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冰娜.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13

[2]李巍.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1;06

第3篇

关键词: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策略

一、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的特点与优势

商业企业有其本身特点,其规模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不被国际零售大鳄吞食掉。然而如何做大做强,结合国内零售业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是最好的选择。连锁经营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经营的统一化、标准化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既是对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也是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形象和标准的统一化,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就会失去对连锁本身的涵义,久而久之就会偏离商业连锁母体的宗旨,因此,连锁企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扩张,经营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是其重要的特点。所以,连锁分店必须接受总部的统一管理,实施统一营销战略和策略等。

(二)范围广,渗透力强

当今社会,连锁业是商业领域普遍的经营模式,开始渗透到服务业乃至制造业当中。而商业企业因为其遍布范围广、渗透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而凸显其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打造更广范围的连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是无止境的。

(三)开张速度快,成功率高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往往以门店扩张来衡量其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说,商业企业一旦进行连锁经营后,其后发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连锁店可以利用其扩张优势和建立在各地的供货网络,提高分店的名誉度,这就形成了成功商业企业的延伸和发展,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因为一些采购、渠道可以共享、经营模式已经规范化,往往成功率也较高。

(四)价格方面竞争力强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可以打造价格优势,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第一方面,规模化的采购优势,在商业企业进行连锁之后,分店采购可以纳入到总店的采购计划当中,提高规模化采购的优势,降低单一分店采购的成本。第二方面,可以获得一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支持,现代生产企业产出的产品与商业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商业企业处于市场推广的需要,往往可以通过连锁的规模优势向生产企业提出广告促销的要求,从而可以获得生产企业的支持,提高整体的营销费用支持水平,降低单一产品的成本。

二、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发展的主流形态,然而成功的企业只占少数,多数企业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本身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因为周围的企业或者竞争对手也是这样经营的。但是面对国外零售企业的冲击,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就很纳闷,为什么连锁经营会败下阵来?其实,关键在于商业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直在为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而沾沾自喜,这就使商业企业在这里分析存在的问题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数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限制其发展规模,难以取得规模效益

多数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造成其规模扩张过程中缺乏资金,影响到了连锁店扩张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连锁规模效益产生,时间久了,势必影响到其生存。而国际上的知名大商业公司,其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一旦进入中国会很快按其计划一步到位。

(二)商业企业连锁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1、经营运作及管理尚未达到统一、集中、标准和规范,如一些分店经营商品的种类、结构、品牌也不能达到统一。

2、多数企业不注意创造统一的形象,除了店名、标识统一外,共它各行其是,名为连锁,实际上等于各开各的分店。

3、缺乏规范的统一培训。许多连锁企业不重视培训,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各分店服务项目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企业缺乏现代经营意识

当前,许多新兴连锁商店仍没有从传统经营中走出来,表现为缺少市场竞争和整体战略意识。基本没有什么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即使运用CIS,也只是搞了一些肤浅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注意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内在的经营理念和行为识别。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执行统一的标准,个别连锁店还存在没有执行总店的一些规范,因此,造成商业企业连锁统一化经营观念滞后产生,不利于商业企业连锁扩张和壮大。

三、促进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策略探讨

(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商业企业要开展连锁经营,必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品供货系统,防止购销漏洞与营销道德问题产生,通过供销存系统来实现对进货和出货的有效控制,堵住资金的流失,保证商品质量,同时,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进销存系统还可以提高进货的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将消费者,经销商和供货商等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及时将库存反映到系统当中,降低库存成本,缩短商品周转时间,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建立信息系统也是有规模之分的,商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在建立连锁店初期,应该首先建立起各个连锁店之间以及和总店之间的基本控制系统,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再提高系统的规模。

(二)确定标准的固定的经营模式,减少分店之间的差异。

建立连锁经营要有连锁经营的统一形象,而标准化即是连锁经营形象的统一展示,商业企业建立连锁经营首先应考虑自己的标准模式,如自己的门店风格、商品陈列等,在选择开设分店地址时,着重考虑当地能否标准化的拷贝其母店。这样一来,进行了统一标准化之后,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店面布置与设计的因素,直接可以进行门店装修和布局,不需要重新组合商品。另外,尽可能的实现标准化经营,可以使得商业企业在进行采购、促销、以及执行相对统一的价格上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商业企业对外的整体形象。如家乐福、沃尔玛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发展连锁的。

(三)打破地域限制,向纵深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并不一定要在大城市,广大的中小城市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从目前我国的零售业现状来看,中小城镇零售业高度分散,没有很好地形成自身具有地域优势的连锁品牌,因此,未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可以考虑打破地域限制,向中小城镇深透,尤其是一些暂时没有太多资金优势,也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型商业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向中小城镇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中小城镇进行连锁经营,通过连锁经营完成对周边城镇的市场渗透,企业竞争力也会随之加强。如湖南的步步高公司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从湘潭市的一个超市经营开始,成长为零售业上市公司,其采取的路线就是从中型城市入手,进入连锁扩张。因此,打破地域限制,不仅可以节约扩张的租金成本,还比较容易切入,这也是我国连锁业积极扩张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转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

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的过程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员工为本,以人才为本,以消费者为本,通过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分析,提高员工在公司的待遇,为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对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对人才的良好培育与吸引,可以不断挖掘内部管理人才的潜力,同时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情况,如连锁经营过程中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要进行预先分析,在进行连锁的过程中要考虑区域消费能力,在引进商品的过程中也要形成等次,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加消费者购物的愉。

除此之外,作为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企业,应该善于向外商和现在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导者学习,敢于同国外零售巨头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努力发现问题并认真考虑对策,对重复性和常规性问题要建立起程序化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逢超.探析我国零售业的营销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18).

第4篇

关键词:强化安全;加强管理;注重科研;提高素质

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业绩下滑、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现金流不足,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种种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化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形势,通过危机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和创造机遇,取得逆境发展。

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建国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经历了多次“发展——调整——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如果每一次调整都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形势,新一轮调整已经拉开序幕,大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状况,必须从容应对,迎接挑战,逆风飞扬,取得更大的发展。纵观百年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平坦的,也经历坎坎坷坷、几度沉浮,但走过坎坷终会有阳光大道。没有过不去的坎,面对困境,只有及时调整、适应变化,方能保持持续发展,能挺过难关就是好的企业、好的干部、好的员工。面对困境,百年企业靠的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善抓机遇,迎难而上;靠的是同心协力,凝聚人心,团结向上,共度难关,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坚定信念,愈挫愈奋。只要行动迅速,措施得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向着百年企业的目标迈进。

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环保第一要务”的原则,立足防范,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努力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环保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一是制定安全责任制并逐级分解到个人,明确共同目标,落实各自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力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环保奖罚金额,提高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安全环保风险意识和责任心,保证安全环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检查工作,把“三废”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到实处,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严肃工艺纪律、保证生产环境清洁环保,以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工艺、查设备、查隐患、查落实为主要内容,对生产工艺指标、劳动纪律、项目建设、危化品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员工培训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检查,查处隐患及时整改和处理;三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处理并进行责任追究,对违章操作人员严肃处罚,对管理不善、监督不严、工作不力者追究责任,对酿成事故、给环境造成影响、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更是给予严重处罚,并追根溯源,不管事故原因牵涉到谁,都根据责任大小一并处理,使全体员工时刻关注安全环保工作,保证生产稳定运行。

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

生产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加强对产品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降低消耗和成本。一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根据原材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时量、本、利决策,以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品结构,安排产量计划。以利润为中心进行成本管理策划,推行成本倒算制。用倒推法促成本管理,严格考核,超罚节奖;二是向内使劲,树立长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减少各类费用;三是加大用工制度改革,科学合理使用劳务工,降低工资成本。加大工资奖金发放比例,根据经济效益及时调整;四是深入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提升班组建设水平。以“过程控制”为重点,以各岗位“主要工控指标”为比较对象,以生产厂为单位,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实现“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标;五是扎实开展对标管理,促进各项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以“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为主题,有效开展对标管理活动;坚持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对标,将活动延伸到部门、班组和岗位,形成层层有指标、人人有目标的对标链条,使产品成本、主要消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原料大幅度涨价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是围绕产品多元化,产品向深加工、专业化、高附价值方向发展,使产品从单品种向多产品、多品种方面转移,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及时跟踪行业和相关产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第一时间的推广应用,突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全公司积极宣贯节能工作的意义,倡导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节能增效工作,积极实施挖潜技改项目,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围绕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原料路线优化改造的问题,尽快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做好小改小革工作,组织和动员全公司员工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改小革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用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价值。

五、灵活机动,不断深化经营管理

一是坚持经营“三大原则”,即价格执行原则、付款原则以及客户选择原则,降低采购价格;二是坚持“满产满销”原则,科学、准确判断市场,在确保资金流向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适量库存产成品;三是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完善采购价格管理体系,采用差别化定价和不同的付款方式,有效提高购进质量和数量,变被动采购为主动采购,掌握市场主动权;四是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发展和巩固一批用量稳定、资金信誉好、市场潜力大的用户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是加大两个市场的拓展力度,在出口贸易上有新突破,着力培养优质海外渠道资源,加大外贸出口,充分发挥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业务,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外贸的各项扶持政策,培育具有规模效益的出口基地;六是积极探索物流贸易,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转贴于 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为规范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为规范、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结束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竞争进取,立足更高的起点,坚持更高标准,实现更快的发展,经历困难和阵痛后,企业将更加茁壮成长。

、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结束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竞争进取,立足更高的起点,坚持更高标准,实现更快的发展,经历困难和阵痛后,企业将更加茁壮成长。

为规范、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5篇

(南宁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在现如今的建筑行业中,成本控制依旧是一大难题。虽然可以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很多,然而,在成本控制中,也有最为有效的方式与基本原则,即:在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采购阶段,质量监控阶段等成本控制,以及减少资金占用,控制人员管理成本等。

关键词 ]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43

1成本费用控制

建筑工程在管理成本过程中,为满足顾客要求、高层管理者及相关方的要求与法律法规等一类的成本要求,就使得成本的控制必不可少。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中,为了保障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益,一旦源头控制没有到位,就要求尽可能在节流阶段控制成本,建立健全项目成本的控制方式方法,并且确保成本管理责任制更加到位。只有确保成本控制措施针对性强,更加有效科学,综合系统的控制起包括作业,成本工程,成本管理技术方法等各方面,才能确保成本控制工作更有成效,切实使成本控制在相应规定范围,达到预期要求。

2目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现状

(1)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现象制约着成本管理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建设市场发展虽快但缺不健全,一些评标不当,关系议标,成本弹性化等不完全竞争现象层出不穷。这样选择企业,就导致了企业自身的成本优势毫无竞争力。除此,在客户关注的因素中,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差异化。上述几点都使得施工成本管理在工程企业中运行缓慢。

(2)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大。①在工程建设中,其项目有着技术性高,工艺性强,材料及技术的运用交替速度快等特点。②工程材料品种、规格多,材料质量、档次、价格相差大,定量分析和预算、编标口径较难统一,因此,造成岗位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导致节约成本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3)成本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兑现不及时造成成本责任感不强。在工程建设竣工后,经常会出现业主拖延结算的现象,同时还有长期欠工款,成本节约奖失信等方面问题,这样拖长工期,不守诚信便会导致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工程项目与土建项目不同,其施工周期较短,就容易导致成本统计工作跟不上进度,从而使得成本检查过程依据不足,成本控制失败。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途径

(1)投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在施工企业运作中,工程项目的竞争从投标阶段开始。工程项目成本期望值的确定,就一定要建立在事前工程项目目标成本预测控制之上,使其投标报价既能保证获利,又具有竞争性。同时,在预测投标成本过程中,要密切结合施工图,通过对项目的分解,并切实了解施工现场状况,从而根据工序标准成本来建立预测方法,从而确定企业的成本期望值。之后,要在此基础上,对于竞争者的技术,管理水平,投标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优利润,从而确定最后报价。也只有如此进行报价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这之后,将会使中标后的利润空间加大,促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鉴于此,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2)中标后施工准备。一旦工程中标,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以及目标责任成本分解工作是施工准备阶段中至关重要的。建设中期目标成本计划的制订方法也要根据工序标准成本的制订方案。从而使得企业施工先进水平有所展现,进而可以有效的控制事中目标成本,促使效益提升。

(3)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是事中目标成本控制,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就是要从影响成本的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

(4)结算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在结算时,工程造价人员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直接成本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对比,对项目经理部进行考核,项目经理部对班组进行考核,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奖罚。

4建筑业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1)控制质量成本。一是预防成本。其主要针对于在预防阶段出现的质量不合格现象导致的费用消耗,其中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信息与专门质量培训,质量技术宣传,管理活动等费用都包含其中。二是鉴定成本。其主要涉及方面是建筑材料检验、试验费用,工序检测费,计量服务费,施工质量评审活动费用等用来衡量施工项目是否与其设计要求和建设规范相匹配的费用。三是内部故障成本。工程施工完工前期,由其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而产生的费用,比如:返工、返修损失费,以及由于质量过多,技术超前而导致的支出增加与损失等。四是外部故障成本。这方面主要是发生在竣工之后,工程建设质量一旦不符合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就会产生相应成本。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即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偏,以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优化工作流程。如今,中标在市场经济要求下,大多为低价与合理低价。因此,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务必确保施工现场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障其适应市场。系统的工作流程与步骤的总和形成了工作,人力、物力的消耗体现在每个环节。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支出,减少浪费,流程控制管理至关重要。

(2)减少资金占用。一个建筑企业最基本的根源以及其流动的血液,便是资金。各种形式,时段的借款,债券,股票,资本,都是资金的体现,都是一种成本,一种机会成本。资金占用越少,资金成本就会降低,收益便会增加。就此,只有科学利用资金,才能解决建筑企业资金耗量大,占时长的问题,提升经济效益。

5结论

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密不可分。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成本控制是非常关键和复杂的。从投标到施工,从企业层、项目经理层、作业班次等各个部门、环节都涉及成本控制。由此,一个工程越是复杂,规模跨度越大,其成本控制对工程造价的作用就越显著。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和基础离不开工程项目效益。为了使工程成本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将其控制在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之下,促使其达到企业施工成本最低值,以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就要使绩效考核标准严格根据工序标准成本进行,在项目前、中、后均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钟汉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2]叶小甦.工程财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

1.理顺市属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市属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错综复杂,大多由其隶属的主管部门来管理。这样我市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导致了国有企业管理上难度大,管理不统一。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更是一个空白。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及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有关规定,经新余市人民政府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授权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对首批10家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这次的政府改革只是个开始,市政府计划在五年内,逐步理顺我市所有市属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授权新余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

2.建立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

有效的、激励性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的建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改革选择:不大幅度提高经营者的报酬,建立有效的报酬制度,经营者必须追求过度“在职消费”和过高的隐性收入,提高经营者的名义报酬,在目前隐性收入远远大于名义报酬和不能有效地控制经营者“在职消费”的情况下,是否公平甚至是否必须;名义报酬提高多大幅度才有可能对隐性收入起到替代作用。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建立有效的结构多元化的经营者报酬制度是必然的选择。即使在国外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在职消费”问题也并未彻底解决,具体控制措施包括: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作用;通过一定措施建立企业工会、职代会参与对企业经营者监督制约机制;严肃财政纪律,健全财务制度等等。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与经营者报酬相关联的企业业绩指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公司股票价格之类的市场价值指标,这能够说明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一是会计或财务类指标,这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过去的经营业绩一个有效的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能通过会计指标反映经营者是否具有规范的努力经营行为,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又能通过股票价格说明经营者是否具有长期化行为(如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决策),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无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还是财务指标的真实性都有待提高,否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者报酬制度就难以建立和有效发挥作用。为了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指标考核的真实性,一方面发挥新组建的外派监视会的监督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发挥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监督约束作用。

当我们强调货币激励方式时,非货币性的激励方式如精神激励、职位激励同样也很重要。由于精神激励、职位激励并不直接随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激励作用有限,应与物质激励同时使用。

3.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设计的结构安排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数据,结合经营者薪酬现状,针对中国企业经营者对激励方式的现实选择,同时总结我国目前有关实践,提出以下经营者综合薪酬激励制度。

3.1基薪

基薪是每年固定的现金薪酬,基薪与业绩不挂钩,主要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经营规模、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确定。企业经济效益水映了经营者的工作绩效;企业经营规模反映了经营者的工作量、管理难度和责任大小,也体现了收入水平的可比性;企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有很大的相关性,不同地区经营者工资的市场价位也不一样;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其工资收入应以企业的实际工资水平为参照基础。基薪一般按月发放,其功能是保证经营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是一种保健因素。

3.2风险收入

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即与企业本年度经济效益挂钩,年终发放或每月按比例预发,企业业绩好则经营者风险收入高,企业业绩差则经营者风险收入低,因而能刺激经营者追求企业业绩的提高。但风险收入以年度为单位考核计算,故其仅具有良好的短期激励效果,可能诱发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不利企业长远的发展。

3.3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让经营者在一定时期持有本企业股权,从而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推动经营者为公司谋求长远利益的一种薪酬激励制度。它是通过一定数额的股票形式对经营者人力资本进行定价的制度。按照经营者与股权收益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现股激励。通过企业奖励或参照股权当前市场价值向经营者出售的方式,使经营者即时地直接获得股权。同时规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持有股票,不得出售。二是期股激励。企业和经营者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权,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营者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作出规定。三是期权激励。企业给予经营者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经营者到期可以行使或放弃这个权利,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营者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作出规定。

3.4职位消费

职位消费激励职位消费,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担任管理职务的人员凭借制度规定和职权支配能力,自身享有并由机构负担的种种公开或隐秘的消费特权和额外福利。在一个组织内部,有一定职务或支配能力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职位消费行为,一般职位越高,支配能力越强,机构赋予的或个人能够索取到的职位消费种类越多、数量越大。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职位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岗位津贴,它主要指经营者在管理工作岗位上所必须发生的费用,包括经营者的办公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交通费(小汽车、油耗等)、招待费(公款宴请、公关、联谊等)、培训费(学习班、参观、考察等)、信息费(为获得各种信息如参加订货会、信息会等所耗费用等)以及带薪度假和经营者以公干名义进行的其他消费。

3.5保障收益

保障收益指经营者通过公司的福利计划安排享受到的某种益处。它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离职补偿金等。这部分收益在整个经营者薪酬结构中可能不占较大比重,但由于它对经营者的利益起到了较强的保险保障作用,可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因而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来说,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如果仅把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等同于普通人力资本,按一般人的基本生活条件进行保障,不会显示其激励意义。但如果按照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本价值,对经营者的特殊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补偿的话,就需要提供其高于普通劳动者的保险保障标准。这对经营者来说无疑具有激发其加倍努力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职业经理人 误区 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和企业短短的20年来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突破管理上的障碍,即改造原有的家族管理模式,取而代之采用职业化的管理。本文就民营企业推行职业化管理,在职业经理人建设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存在的误区

1.在引进职业经理人过程中重引进、轻融合。民营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往往在引进前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对引进来后怎样管理团队的融合则较少考虑。要真正做到让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作到实质上的引进,还需要做好引进后的人员融合,在内部建立有效的人员融合机制。

2.在职业经理人使用的过程中制衡多、施展空间小。通常,民营企业老板对职业经理人授权时,让外聘经理与家族成员同时负责一个部门,或让家族成员进入由职业经理人主管的部门。企业老板如此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让家族成员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监督;(2)让家族成员学习;(3)让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彼此竞争或相互制约;四是可以让家族成员成为候选人。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家族成员往往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婆婆”,职业经理人的际权限受到极大地削弱,管理空间非常有限。

3.对职业经理人的行为约束多,激励少。“控制性残缺”现象是民营企业强化企业控制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职业经理人名义上可能获得很大的控制权,但实际上做决定的还是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这种对职业经理人单独设防的制度设计会极大地打击经理人的积极性。况且目前民营企业的老板尚未重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激励职业经理人最大程度地提高人力资本产出,如果设防过多,这必然会导致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缺乏信任而分道扬镳。

4.激励手段单调、老化、缺乏层次性。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坚信金钱万能的激励作用,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物质激励,多给钱就能留住人才。这种单一、传统的激励已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应,无法保障经理人员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种种误区,民营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1.职业化管理中实行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民营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职业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而要推行职业化管理,实行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基础和关键。老板应该给予职业经理人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足够控制权,而老板着重应该强化的是监督权力,但要把握好老板实施的监督权不要过多地干涉、挤占经理的经营控制权。

2.建立和恢复企业主的自我诚信。企业主的诚信是培养经理人职业操守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企业治理机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强化对经理人的内部约束,提高经理人对长期激励的可信度和接纳程度。因此,企业要规范财务制度,履行对社会和员工的承诺;推行职业发展规划,让经理人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保证其才能得到发挥和价值能够实现。企业主应当充分认识到,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以身作则,对社会和员工的守信,才能得到经理人的信任。

3.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的信用制度。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以职业经理人信誉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培养、评估、选择,使用的市场机制,所以,制定职业经理人的网络化信誉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4.建设能约束民营企业老板的企业制度。这里的企业制度,指的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方面的管理制度。

5.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民营企业的人才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选拔、培养。

6.建立企业内部契约制度。尽管我国大多民营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还没有正式、规范的文本契约,但经理人进入企业后,应与企业签订受法律保护的任职合同,民营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都应该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民营企业承诺给予职业经理人什么样的薪酬、条件、环境、权力等;经理人在职时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离开企业时,对企业在商业秘密、技术专利、不竞争合约等方面应负有的责任,都要做出条文化、数字化、可考评化的严格规定,确保双方共同信守承诺,不受危害。

7.建立健全经理人的激励机制。经理人为企业服务,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励方法要有所改变、创新。

(1)给予经理人信任、尊重、关爱等精神激励。信任经理人就要分权下放,适当授权,使经理人充分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不过分干预经理人的日常经营管理;在人格上充分尊重经理人,在情感上关爱经理人,使得经理人拥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2)股票期权。这样能“拴”住经理人的心,特别是核心经理人。通过股票期权,使经理人也成为企业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还可有效约束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3)沉淀福利制度。这既是考察也是吸引。企业实行优良的福利制度,包括利润提成、住房、股份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得到,而需要经过一个考察期。只有当你工作了一定的年限并达到企业的要求时,它才能真正变现。

8.重视经理人的学习教育,积极帮助其自我成长。“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竞争的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有效的培训、积极帮助经理人提升自我,是赢得经理人忠诚度的最关键工作。实践证明,对经理人的教育和培训是最有效的长线投资,是以小投入获取高收益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让经理人在企业中深切体会到了自我发展与被重视的感受,从而对企业更加忠实。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水环境;监测;前景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技术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HPLC)也叫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能检测色谱柱流出组分及其量的变化的器件。指机械的、电子的或化学器件,用于区分、记录或指示环境中某一变量的变化,如温度、压力、电荷、电磁辐射、核辐射、粒子或分子等。)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监测项目指标的监测;一方面是针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监测;另一方面是利用其高效分离的技术特点在对水体中污染物质总量的监测的基础之上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进行分类定量监测。

(一)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

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主要是针对日常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重点监测。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及其本站的实际监测条件,对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包括了重金属元素(铜、锌、砷、汞、镉、铬等)、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特殊元素(硒、氯、硫等)。通过如上监测对水体的日常污染状况进行把握与评价。同时,传统污染物的监测还包括了对特定企业排污点的污水监测,作为其环保达标的重要依据。

(二)对水体中的有机物

在传统的污染物的基础之上工业以及农业淋容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水体中造成一定的有机物污染,在针对有机物的污染监测过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在精度与效率方面达到要求。在此方面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有机物进行定型的同时进行定量的监测。主要监测的项目包括了,工业有机污染物(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有机物等)、农业有机物(如杀虫剂、除草剂、消化抑制剂)、特殊有机物(微生物代谢物、医疗污染物、生活污水等)。针对如上的有机物监测一方面能够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鉴别污染物种类进而对排查污染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的监测

同种化学元素的不同存在价态以及形态对其生物毒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铬元素在水体中存在三价与六价之分,其中三价铬毒性较小且对在较大浓度范围内对人体有益,而六价铬则表现为较强的生物毒性,在较低浓度下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在水环境的监测过程中传统的六价铬的监测方法是利用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反映进行检测的。这种检测方式由于收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较大误差,进而使得对水体环境的判断失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同时监测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进而对水体的污染物及其毒性进行更好的定量分析,为后续的环境评价与治理奠定基础。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特点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为全自动检测仪器,在避免了人为误差出现的同时降低了机械误差。而机械误差经过标准物质的校订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就决定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过程中误差较小。同时,在另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原理上同样优于传统的监测方法,以火焰原子吸收测量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为例,其以火焰原子激发的峰值为测定浓度结果,在测定过程中的波动式消耗会使得测量结果较实际浓度偏低的现象。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则是利用全部曲线的面积来代替相对体积内的总量,在计算优化方面更具备准确性。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效率本身,样品从进样到出结果仅需要30秒作用的时间对于单向测定,此时间还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多重测定效率。在针对多项目的测定过程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可以单次进样多指标共同检测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进样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3、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连续进样机制,在前一样品转移到检测室后,后一样品既可以做进样处理,在监测相同的项目指标的情况下,连续进样与单独进样的监测效率提高越30%。

此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实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定性的监测。一方面省略了定性检测的二次步骤,另一方面降低了样品前处理的难度与过程。进而,降低了监测的时间。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主要表现为对监测物质的广泛性,其监测项目几乎涵盖了水体环境监测的所有基础项目。包括了重金属的测定、营养元素的测定、其他离子的测定、不同价态的测定、有机物的测定等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其针对有机物的测定方面还可以细致划分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测定、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氯联苯和卤代化合物的测定、苯基脲类化合物的测定、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污染物种类,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与监测目的进行合适的项目选择。

四、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前景

(一)与评价软件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评价软件连用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数据收集功能以及数据计算功能。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数据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电脑的评价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通过与评价软件的连用可以达到在监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进行合理的评价结果输出的方式。进一步使得环境监测具有高效化与准确性。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其可能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评价软件的评价功能对超标样品进行筛选。在测定前利用标准物质对环境标准进行测定。而在测定的过程中利用评价软件的筛选功能自动对超标样品进行报警或者标红处理,而对于未超标样品则可以采用忽略的处理方式。最终的数据输出结果为超标样品编号与浓度。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强度。

另一方面是利用预设的国家标准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权重针对同一样品的权指标测定项目进行评价报告的生成。在测定的过程中自动的对比国家环境标准,进而生成科学的环境评价报告,为后续的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与质谱仪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只能够定性的分析被监测物质,或者通过对吸收光谱的设定来测定特定物质的浓度,而对于未知物质的监测则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测定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在同一样品测定的情况下测定未知样品中的特定物质种类以及物质浓度。方便并拓宽了水环境监测的广度。

(三)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一定的连续进样能力。但是,此种进样依旧采用手动的模式进行。在手动模式下,一方面对进样效率的提高程度不显著。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进样的准确程度不精确。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了进样的准确性与测定的自动化程度。在效率与精度方面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均是一种提高。

第9篇

[关键词] 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144-02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规定“为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实行了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1]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品质量和医疗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刺五加注射液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示药品上市后仍然存在用药风险,体现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同时也暴露出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1 存在问题及分析

1.1 药品经营企业重视程度不高

药品经营企业对ADR上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却不能收到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工作流程中,相关业务人员大多敷衍了事,被动应对,监测工作不能真正贯彻落实,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更是受到质疑。

1.2 企业及广大公众对ADR的正确认识不到位

我国开展ADR报告和监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药品经营企业及广大公众对ADR的认识不到位。如有的把ADR当成药品的质量问题,或是质量医疗事故,担心上报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所以不愿上报;有的把不良反应视为个体差异,与药品和医疗行为无关,不需报告;种种认识误区,必会影响ADR上报工作的开展。

1.3 监管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在ADR报告工作中,上不上报、上报多少都一样对待,更无具体可行的奖励和处罚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

1.4 企业ADR报告水平不高

报告数量很少。“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540 717份,占84.6%;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78 665份,占12.3%;来自个人19 614份,占3.1%。”[4]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药品经营企业虽然是药品销售的涉及面很广的传播渠道,但是收集的报告却是屈指可数。

报告填表质量不高。监管部门和企业对于ADR相关培训不多,企业对ADR表格的填写、上报和程序不够熟悉,表格填写内容不全,信息不够准确和详细,给监管部门收集分析带来不便。

报告不及时。企业常是在监管部门的催促下,不得不收集一些情况上报敷衍了事。

2 应对建议

2.1 完善ADR相关的法规体系,为企业开展ADR上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积极性

制定具体的责任制度,如与企业的信誉等级相关的评定制度相结合,对于ADR报告积极的企业,信誉等级综合评定加分,对于信誉度低的企业,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否决一些特殊药品经营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格。

对ADR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行为,应该尽快建立由国家、药品生产企业、社会保险三方合作的补偿机制,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ADR的认识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5]因此,要让广大公众充分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目的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而不是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2.3 加强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专业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培训内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规范等。

2.4 企业要主动提高对ADR工作的认识水平,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内部报告程序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工作。企业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奖罚办法具体详细,切实可行。

开展多渠道的ADR收集。如终端顾客反馈信息、国家的ADR信息等,通过质量管理部门和门店药师等专业人员承担收集工作,做好记录。也可以由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发出信息调研表,征询下游药品经营企业的ADR情况,逐步建立企业的ADR监测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

药品经营企业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主力,只有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识,扎扎实实的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日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药品管理法[S].2001:12.

[2]尼丽英.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药事,2009,23(5):25-26.

[3]邓永胜.药监局:2009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超63万份[OL].省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