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07: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技英语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技英语常见的文体内容包括(1)科技著述、科技论文和报告、实验报告和方案;(2)各类科技情报和文字资料;(3)科技实用手册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规程;(4)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回忆、交谈的用语;(5)有关科技的影片、录像、光盘等有声资料的解说词,等等。通过对这些科技文献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科技英语有其独特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呈现科技英语的这些特征,下文将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这些特征进行研究。
一、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词语进入了英语词汇,从第二次世界大站中轰动一时的雷达、原子弹到后来的激光、计算机、互联网、克隆等,他们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语言宝库,而且在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使用专业术语是科技问题的基本特征。科技文章是有关科学发展或者科技事实,为了概括社会和自然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科技文章必须使用能够准确传达意思的专业术语。如上文所表述的,大量的科技术语用于英语中,构成了科技文体的语言基础,而且科技文体的专业术语是一般专业外读者很难理解的,如Quantum Teleportation(量子隐形传送)、Rufloxacin(芦氟沙星)等。
除上文所说的专业术语外,科技文体中还有很多准专业术语。准专业术语指那些即可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又可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词汇,但是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所指却大不相同。如prescription在日常英语里指“指示、法规”,而在医学英语里却是“药方,处方”的意思。所以,在进行科技文献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类词汇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含义,否则就无法严谨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二、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
科技英语在句法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1、较多地使用长句、复杂句
汉语的句子一般简短,而科技英语文章为了表述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其句子与日常用语、文学语言相比,则结构严密而冗长。且一般情况下,文献的学术型越强,采用的句子就越长。
例 1. Each cylinder therefore is encased in a water jacket, which forms part of a circuit through which water is pumped continuously, and cooled by means of air drawn in from the outside atmosphere by large rotary fans, worked off the main crankshaft, or, in the larger diesel electric locomotives, by auxiliary motors.
译文:因而每个汽缸都用一个水套围着,水套形成循环回路的一部分,由水泵驱使水在回路中不停地流动,并用由外部鼓进的空气来使水冷却。鼓风用的大型旋转风扇是由主曲轴带动的,而在大型电传动内燃机车上,则由辅助电机带动。
2、较多地使用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的广泛使用体现了科技英语以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实和真理,凸显起科学性,因而在进行科技英语写作时,作者要尽量避免使用人称作主语,而是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例 2. A diagram of the basic units compris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shown in Figure 3.1.
译文: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单元的简图如图3.1所示。
3、较多地使用名词化结构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重要特点之一。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准确,而且科技英语类文章的信息量一般很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而名词化表达避免了主观语气,有利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科技知识。
例 3. The definition of an electric current as the flow of electric charge is familiar to all of us.
译文:把电流定义为电荷的流动是大家所熟悉的。
4、较多地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结构
非限定性动词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用的较为频繁。此类结构的频繁使用,恰可以满足科技文章所要求的行文简练和结构紧凑。通常情况下,科技英语经常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结构来取代定语从句或者状语从句。这样不仅简化了句子结构,而且也使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例 4. A capacitor is a device consisting of two conductors separated by a nonconductor.
译文:电容器是由绝缘体隔开的两个导体组成的一种器件。
5、较多地使用后置定语
后置定语的较多使用也是科技英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常见的后置定语主要包括: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分词短语及定语从句。
例 5. The distance from the radar set to the target is called the range.
译文:从雷达机到目标的距离被称为作用范围。
例 6. A quality greater than any number is called infinity.
关键词:黑人英语;语言特征;语音;语法
人物的语言,尤其是人物对话、独白,是架起读者与作品间的桥梁。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小说中的语言极其丰富,尤其是黑奴吉姆,他的语言表达带有许多黑人英语的特点,塑造出一个正直、诚恳、勇敢反抗蓄奴制的黑奴形象。
一、语音方面的特征
(一)语音代替
1.[?]代替[e]。黑奴吉姆往往把重读闭音节中的[e]读作[?],如:
gitget; yityet; forgitforget
2.[f]代替[?]。吉姆倾向于用唇齿音[f]来替代”th”所发的[?],例如:
Dog my cats ef I didn’ hear sumf’n.
He’d let me shove his head in my mouf.
3. [d]代替[?]。黑人英语一个重要的语音特点就在于“th” 所发的[?]一般都由[d]来代替,吉姆的语言亦是如此。
den then, dey they, widout without
4. [n]代替[?]。在-ing形式中,[?]被[n]取代很是常见。
Mind I tell you, it’s a-comin’.
5. [i]代替[?]。吉姆的语音体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常用[i]来取代[?]。
Why, Mars Tom, I doan’ want no sich glory.
You’s back ag’in.
(二)省略语音
1.词末辅音连缀的最后一个字母常被省读,这在黑人英语中是非常普遍的。可见,吉姆的语言具有黑人英语的诸多特征。
I think I could. How long you ben on de islan’?
再有:sole sold, ole old, roun’ round, las’ last, bes’ best, ghos’ ghost, worl’ world
2. [?]的省略:“them”一词中[?]被省略。
3. [f]的省略:单词中的[f]经常被省去不发。例如:
I come heah de night arter you’s killed.
二、语法方面的特征
(一)主谓不一致
1.选用(be的人称单数形式) “is”接续于you, I, they等人称代词之后,是吉姆语言的一个特点。就连被动句中“you”作主语时也用“is+done”的形式。
Who is you? Whar is you? Well, I know what I’s gwyne to do.
I come heah de night arter you’s killed.
2.复数名词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后接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如:
I owns mesef, en I’s wuth eight hund’d dollars.
Chickens knows when it’s….
(二)系动词be的省略
零系词是黑人英语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特征。“Syntactically, Black English has special uses of be, or lack of be (the zero copula)” (p333).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hurt, en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sick.
What he gwyne to do?
(三)“ain’t”的泛用
De man ain’t asleep---- he’s dead.
Ain’t dat guy? En what dey got to do, Huck?
(四)双重否定
吉姆的另一语言特征在于他使用双重否定来表达否定的含义。
I hain’t ever done no harm to a ghos’.
Den he cain’t git no situation.
三、黑人英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不难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都明显带有黑人英语的特点。如此生动的语音,读者们能够一下子将吉姆与其他白人分割开来,增加了读者对于黑奴吉姆这个人物的同情与喜爱。吉姆的语言符合特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生活境遇和性格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当时的社会状况、等级差异以及种族矛盾。
参考文献:
[1] J.L. Dillard, Black English, Random House,New York,1972.
[2]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antam Books,1981,p7-251.
[3]方久华,熊敦礼.美国黑人英语语言特点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颜志强.世界英语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的认识和智能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实现。这就要有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随着各种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以平板电脑为终端设备的电子教材也备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iPad具有多点触控、高清屏幕呈现、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教学活动备受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事实上,并不是有了iPad就能满足信息化课堂学习方式的需求,电子教材正在经历一种从“能不能用”向“怎么用”转变的考验。那么,如何开展电子教材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技术特征、电子教材走进课堂的四个环节、电子教材教学功能和典型的课堂应用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谈谈电子教材在课堂中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特指利用iBooks Author开发制作的iBooks电子教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iBooks电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中使用,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整合iPad上的其他虚拟学教具与课堂中的其他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促进有效教与学。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技术特征
电子教材是一类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本文中的电子教材主要是采用苹果公司提供的电子教材开发工具——iBooks Author开发制作而成。iBooks Author是2012年1月20日由苹果公司的免费电子教材制作工具,制作出的电子教材可以在iBooks上下载,在iPad上阅读。iBooks Author为开发者制作电子教材提供了多种模板,可以插入交互式图片、音频、视频、3D物件等多媒体内容,同时还可利用HTML、JavaScript等技术,所有操作都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iBooks电子教材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技术特征来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模拟图书风格和富媒体性。
1.模拟图书风格
电子教材阅读方式应尊重学习者现有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引导学习者轻松愉快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模拟图书风格主要指电子教材的页面呈现和操控方式遵循了人们阅读纸质书籍的体验。从页面呈现来说,iBooks电子教材采用目录、章、节、页等形式呈现,具有帮助学习者继承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获取教材内容结构和章节目录信息的功能。从操控教材的方式来说,iBooks电子教材提供了滑动翻页、高亮、批注、划线、插入书签等工具支持师生完成教学活动。
2.富媒体性
早期的电子教材仅是几种多媒体素材之间的组合,用户不能对媒体内容进行操控。现在“富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富媒体技术强调媒体性和交互性的有机统一。iBooks电子教材改变了传统电子教材内容的单向呈现方式,通过提供交互式图片、3D图像、拖拽题、选择题等各种Widget控件,实现了对学习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冲击和体验,让学习者可对媒体进行操控,实现了电子教材与学习者的双向互动。电子教材的媒体操控主要有直接触控、多点手势和控制媒体进度三种典型方式。
电子教材走进课堂的四个重要环节
电子教材的高阅读体验和教学体验可以作为纸质教材之外的一种教材选择。那么,电子教材应该如何走进课堂呢?从笔者参与指导的几所实验学校的使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可以归纳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如下图。
1.准备环节
(1)落实参与人员
实施电子教材的学校需要成立课题组,落实负责项目的领导。一般来说,选择分管教学的中层校级领导较好,自中而上的方式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中层领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熟悉学校的教学业务流程,可以尽快确定参与课题的教师、学科内容和学生;并且,他有许多机会直接将课题的实施进展程度向校长汇报。当然,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团队参与指导,会事半功倍。
(2)规划技术培训方案
除了落实参与的人员外,还需要规划好对参与人员的技术培训方案,建立技术使用规范,便于师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如地使用iPad开展教学。
2.设计环节
在设计环节,采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上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设计工作。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针对实施电子教材课堂教学的科任教师而言,教师需要迁移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听取技术专家讲解App Store上的一些与学科教学有关的应用程序功能和iBooks电子教材的功能,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技术整合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2)教学资源设计
在教学资源设计方面,需要考虑iBooks电子教材内容的来源、呈现和组织方式;iPad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演示文稿Keynote等承载和表征信息资源的工具。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媒体资源特性,才能有效进行富媒体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3)教学应用方式设计
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教学应用方式可以借鉴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的优势,借助iPad聚合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与教方式的转变。
3.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主要包含搭建课堂环境和课堂实施过程。其中典型课堂应用情境包含在常规课堂(学时长度以40或45分钟为一节课)中实施教学和综合实践课(跨度较大的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施教学。
(1)搭建课堂环境
搭建课堂环境需要考虑网络、屏幕、资源同步与分发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设置Apple TV无线投影,外网与局域网的设置和转换,多屏展示的位置、同步分发资源、调试软硬件设备等。
(2)在常规课堂中使用
根据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模型,对iPad操作不熟练的教师和新教师而言,其技术教学法知识储备还不够充沛,在开展正式课堂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iPad课堂教学环境的先导体验,以便尽快适应新型资源呈现和媒体呈现的方式。当然,参与课题的教师最好现场观摩同伴的教学过程,并交流经验。只有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新课程理念,变革学与教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
(3)在综合实践课使用
在综合实践课中使用,教师需要思考iPad的便携性,整合iPad提供的多种应用程序(如相机功能、Wi-Fi功能、多种应用程序功能),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分工,协同探究,完成创意表达等活动。
4.反思环节
反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是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的重要基础。反思主要包含任课教师的个人反思,参与课题的教师群体反思和整个团队的反思。在实施反思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可根据研究需要提供教学评价反思的模板,使教师的反思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环节是可以并行开展的,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教学功能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上使用,从教学功能来说,它是以iBooks电子教材带动iPad上的虚拟学教具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具体而言,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教学功能。
1.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包括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与支持系统。学习材料指经过筛选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包括书本、教科书、教学器具、课件等。无可非议,教材仍然是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iBooks电子教材继承了纸质教材的这一重要教学功能,成为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资源,它借助iPad通过内外延伸,最大化发挥学习资源的优势。
(1)向内延伸:集成多种学习材料
iBooks电子教材开发制作简单,可以非常便捷地整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多种学习资源,同时还可通过网络或者同步功能,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互用。这样,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电子教材的资源属性。
(2)向外延伸:整合App Store商店中的应用程序和网络资源
iPad可以从App Store商店中下载许多面向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序,为教学提供所需资源。这些丰富的应用程序辅助电子教材发挥作用。当然,利用iPad上的网页浏览器,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只要对这些资源合理设计,便可作为扩展iBooks电子教材的重要补充资源,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同步进行。
2.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
关于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观点,乔纳森(David H.Jonassen)早在1996年出版的《课堂中的计算机:支持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工具》 (Computers in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一书中就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进行建构性的、高级的、批判性的思考。iBooks电子教材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它对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是:
(1)即时反馈学习结果
传统的师生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言语(口语汇报)和肢体语言(举手)来完成。在iPad课堂上,借助Apple TV无线投影功能,教师可将学生在iBooks电子教材上的书写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即时反馈。当然,iBooks电子教材还可以与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如应用程序“iTeach”可提供即时互动反馈功能)配合使用,借助应用程序的即时反馈功能呈现答题结果,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诊断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及时反馈的数据,也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捕捉学习活动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记录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摄像机来完成,这样非常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基于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iPad自带的摄像头捕捉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摄像功能可以非常客观地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
(3)支持信息收集和检索
iPad自带的Wi-Fi功能,支持无线上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考虑网络功能。尤其对教授高年级的教师而言,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信息收集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用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和培养信息的鉴别能力。
(4)支持协同创作
自从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中,是否有协作和展示成果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在电子教材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利用iPad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分享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由低阶认知目标向高阶认知目标发展。
两种典型的电子教材课堂应用方式
1.利用电子教材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按照知识贯通设计原理,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融自主、协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的学习范式。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这种应用方式。
(1)iBooks电子教材内容包含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
传统教材呈现方式简单,多以知识的阐述和结论为主,辅以一定的插图和作业习题,少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提示及引导,仅凭教材本身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展开有效的教学过程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笔者跟踪的实验校中,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主要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为依据,对纸质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更加贴近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将各种多媒体学习材料整合到iBooks电子教材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学习材料,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功能,同时还考虑了学习者的多样性,并提供了有选择性的服务。
(2)借助iPad连接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电子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还不能充分满足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为了培养信息时代环境下学生利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考虑选取一些潜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含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或者App Store中的应用程序。一般来说,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学习,通常需要经历“确定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来源-撰写研究结果—汇报研究结果—评价学习过程”等过程。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将信息处理与使用和学习发生的基本要素——电子教材建立了联系,通过与多种资源的交互深入学习某一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参与深度和广度。
2.利用电子教材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即以问题作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
(1)利用iBooks电子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情境是课堂组织的核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还营造了一种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iBooks电子教材通过改变以往纸质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主要包含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教材内容由“直接呈现”转向“间接呈现”,教师通过提供辅助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在疑难处作必要提示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讨论、想象等途径获取教学内容或知识。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教材内容由“肯定呈现”转向“疑问呈现”。教学中的知识是应该允许被质疑的,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凸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2)借助iPad主动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人手一个iPad终端,借助iPad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活动。这两种学习活动通常包含“根据问题情境开始解决一个实践问题,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利用不同演示工具汇报结果,反思问题解决过程,提炼所学到的知识”等几个典型环节。学习者可把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作为虚拟学教具,用以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解决教学问题。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学习方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知识获取的途径来看,学习者获取的知识依赖于他自己所建构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取知识。从学习者主体性来看,学习者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发挥自主性、主动性,主动建构知识,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种典型应用方式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由授受走向建构。
【关键词】教学风格;课堂话语;话语分析;话语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27-04
一 引言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个性化的、稳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体现了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偏好。因此,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差异,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对于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观察归纳和测量量表两种方法。观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师回答大量的问题,而且教师对于许多主观性的题目自己也很难准确地回答。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差异,实现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
课堂话语是师生交互的主要工具,对课堂中师生话语行为进行分析就能够把握课堂的规律和实质。早在1970年,美国学者Flanders就指出,语言行为占据了课堂中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并提出了对课堂话语进行定量分析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为课堂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也为教学风格特征的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但是,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引入,FIAS在分析新型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话语交互行为时表现出了一定局限性。
本文试图利用课堂话语分析方法,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方面的个性特征,探索基于课堂话语特征的教学风格建模方法,并尝试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风格的自动判定。论文在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媒体课堂的话语分析系统,然后运用该系统分别从话语类别、话轮转换和话语词汇三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最后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教学风格自动判定方法。
二 相关研究
1 教学风格相关研究
目前,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风格的理论分类,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以及教学风格对学习的影响。教育学研究者以教师喜好的教学模式、方法、语言为依据,采用观察归纳的方法研究了教学风格的分类及其特征。其中,李如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16种教学风格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与方法,最终将教学风格分为3个级别共13个三级类型。心理学中对教学风格的研究起源于对个体差异的研究,研究者从认知和社会交互的角度采用测量量表来研究教学风格的分类与测量,并进一步研究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Sternberg从认知风格这一维度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7种类别: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同时,他还提供了一套在教学情景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量表(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TSTI)。Li-fang Zhang等在TSTI的基础上编制了PTSTI(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并使用PTSTI来研究香港和美国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偏好差异。贺雯利用TSTI研究了中学教师的教学风格特征及其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但是,对教学风格的测量却只能通过观察和量表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师回答大量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教学风格的特征,实现教学风格的科学测量。
2 课堂话语分析相关研究
对课堂教学中话语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就尝试对课堂话语按功能进行整理和归类,以达到指导教学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Sinclair和Coulthard发现了课堂话语与自然会话的重大区别,提出了著名的课堂话语互动模式“IRF”。这些研究主要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记录课堂中师生的话语,然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话语量、会话结构、提问类型和反馈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话语的量化分析方面,比较成熟的是1970年美国学者Flanders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IAS将传统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的情况分为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和沉寂三大类共10个子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FIAS在描述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话语交互行为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据此,顾小清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分析系统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共包括四个大类共18个子类。ITIAS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FIAS的不足,补充了学生话语类别并增加了技术话语类别,且进一步将教师的提问细化为封闭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各种教学行为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并不是分类越精细越好。分类过于精细不仅会破坏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而且在记录数据时也不易于区分,导致同一课堂不同的人记录的结果差异较大。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了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根据Flanders提出的课堂话语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个步骤:(1)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话语行为编码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师生的话语行为进行采样记录;(2)选取一种教学风格分类体系,这种教学风格分类体系必须具有配套的教学风格测量工具;(3)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话语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多媒体课堂的特点,我们对ITIAS中一些联系紧密、不易区分的子类进行了必要的合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话语分析编码系统,如下表1所示:
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分类体系。本研究使用Sternberg提出的教师教学风格分类体系,从认知维度上将教师教学风格分为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选择Sternberg提出的教学风格分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1)Sternberg的教学风格分类理论比较完整,是目前使用较多、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的一种教学风格分类理论;(2)Sternberg还提供了一套在教学情景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量表(TSTI)。
在课堂话语分析系统和教师教学风格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四节小学课堂实录作为分析对象。首先用TSTI量表并结合Sternberg对每种教学风格特点的描述,测得四名教师的教学风格,结果依次为典型的立法型、执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多媒体课堂话语分析编码系统每隔5秒钟取样一次,记录每次取样的话语类型;最后,统计每节课的话语类型分布、话轮转换分布、话语词汇分布,对比观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个性特征。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话语类型分布特征
传统的课堂话语分析将课堂话语简单地分为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使用师生话语量的分布来分析课堂中师生的主从关系。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课堂中师生交互的情况,本研究根据前期记录的11种课堂话语类型,统计了不同教学风格对应的课堂话语类型分布,如下表2所示:
从表2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四种教学风格对应的课堂话语中,频次最高的几种话语类别都不尽相同,话语类别在整体上的分布差异性也较大。立法型的教师在课堂中用于讲授知识的话语占据了整个课堂话语的40%,明显高于其他的教学风格。在执行型的教师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高达38%,明显高于其他的教学风格。保守型的教师的课堂话语中,播放媒体和讲授知识的话语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局部型的教师的课堂话语行为则分布相对较均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师生的交互很多。这些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类别分布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2 话轮转换分布特征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它反映了会话双方的交互结构和交互模式。在会话过程中的话轮转换通常是指发话人的变更,或者指当前发话人结束发话并由受话人开始发话。为了发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师生交互结构上的区别,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话轮转换分布,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转换分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立法型和保守型教师在课堂中的连续话语占据了50%以上,这是因为这两种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靠讲解来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话语分别占据了40%~60%(见表2)。但是,保守型教师的课堂中有32.10%的连续静默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教学风格,长时间的静默时间主要被用于教师播放媒体(见表2)。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保守型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播放媒体等广播式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在课堂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对于立法型教师,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转换主要集中在T-T、T-S、S-S和S-T,且分布较为均匀,基本没有课堂静默时间。这一结果说明,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交互较多,知识的传授是通过师生交互实现的,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使用了一种课堂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最后,相对于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具有执行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轮分布则较为广泛和均匀,这说明执行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较为灵活地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传授知识和进行师生交互。
3 话语词汇分布特征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或不同的语句结构来表达,但是,不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式具有各自的语用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表达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征。据此,为了考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言风格特征,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四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中所使用的词语类别的分布,如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课堂话语中主要的词语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助词等常见的词语,且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话语词汇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虽然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知识的形式差异较大,但是,在内容表达上他们均没有进行特意的选择词汇,而是以日常对话的习惯方式来讲解知识或与学生进行交流。
五 应用探索
课堂话语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话语的类型分布和话轮转换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而在话语词汇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据此,可以利用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构建一个教师教学风格模型,实现教学风格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测量。
教学风格的判定是一个典型的分类判定问题。支持向量机(SVM)被认为是当前使用较多、效果最好的一种分类算法,能有效地从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集合中学习到一个较精确的分类模型。SV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判别函数定义为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线性超平面,从大量的样本中学习得到这个最优超平面被归结为一个线性最优化的问题。据此,我们以所有的课堂话语类型和话轮转换类型作为特征维度构建一个20维的向量空间,以每种课堂话语和话轮转化的分布比例作为特征值,将每个样本映射为该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在课堂话语特征空间的基础上,通过SVM算法从已知类别的样本中学习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超平面,这个最优超平面就是教师教学风格类别的判定函数。然后,将一个待判定教学风格的样本输入判定函数,就能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自动判定。基本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
教师教学风格的判定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训练过程和分类过程。训练过程首先将每个已标注教学风格类别的样本映射为话语特征空间中的一个向量,然后运用SVM算法从这些初始小样本集合中学习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超平面,输出一个初始的教师教学风格判定函数。分类过程是将待分类样本的课堂话语特征数据输入训练过程得到的判定函数,将待分类的样本分配到一个或多个教学风格类别。为了实现分类模型的自学习更新,本文增加了一个反馈过程,将分类结果作为新的训练样本重新训练得到新的教学风格判定函数,从而不断地更新、修正分类模型。
六 小结
[关键词]旅游营销;游客特征;游客行为;区域旅游
[DOI]10.13939/ki.zgsc.2016.51.192
1 引 言
在21世纪新阶段,国家重视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加快推臃务业的发展,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1]当前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旅游地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游客类型的差异及其行为特征,对旅游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人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这就使得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其中,我国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的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1]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2],因此,游客是区域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游客消费是旅游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游客特征及行为潜在地改变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不同的游客类型与表现,会对所在旅游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旅游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因而充分分析游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深入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特征,对旅游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种有效的旅游营销策略。
本文借助对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进行的专项调研,探讨影响游客消费行为、决策行为的因素以及其自身的旅游行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从市场需求和营销角度来为区域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策略。
2 调查区域和调查方法
2.1 调查区域
本次组织开展的调查对象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11月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同时是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星湖风景名胜区主要由“七星岩”和“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为石灰岩峰林型山水风景,总面积20.61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地,享有较高的评价,被认为兼有杭州西湖和广西桂林的胜景。
2.2 调查方法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分为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卷调查进行时间为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历时6个月,选取不同的时间段,主要针对进入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和已游览过该名胜区的游客开展调查。本次实地问卷调查前后共进行了10次调查;共有806名游客参与调查;有214名游客参与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1020名游客参与了调查,最终获得885份有效问卷。
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把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游客的旅行习惯、消费偏好以及游客在旅游决策上的更多偏好;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游客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调查。
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1.1 游客来源与职业
本次调查按照游客的现居地来对游客来源进行分类,首先主要分类为肇庆市本地,广东省所属的肇庆市以外的行政区,以及中国的其他省份。调查结果中本地人数最多,占总样本数的60.1%;其次是省内非本地,占总样本的36.9%;省外人数则只占总样本的2.9%。
到星湖风景名胜区游览的省内游客数量超过了总数的95%,可以看出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览群体具有高度本地化的特征,现居地这一因素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
对于游客职业的调查,对游客群体职业分为12个类别,各群体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客群体以学生、公司职员和教师为主,约占总体比例的70%。
3.1.2 游客年龄分布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15~24岁和25~44岁的区间范围内,而此年龄区间的群体多数为学生和在职人员。14岁以下,45~64岁及65岁以上的游客群体数量明显少于15~44岁的群体,但数量分布较为均匀,从中可以看出游览星湖风景区的群体的主要出游形式是结伴出游、家庭或小群体形式出游,而结伴出游的形式更多存在于15~24岁这一年轻群体当中。
游客职业频率分布图
3.2 旅游动机与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本文把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在此两类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便得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星湖区域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3.2.1 旅游动机(内因)
调查问卷中对于旅游动机的选项较多,而结果反映出游客出游首要的原因是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其次是追求精神和身体健康、丰富旅行经历和拓展视野,而在追求新奇刺激和情感交流两个选项上的选择较少,但仍有一定的群体需求。
3.2.2 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外因)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把影响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因素归纳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信息来源。
(1)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这一项的调查中,首先旅游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和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环境氛围、地方饮食和城市形象,而交通便利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旅游信息来源
对旅游信息来源的调查中,游客获得信息的途径较多,主流的信息获取途径是亲戚或朋友介绍、旅游网站推荐以及网络平台宣传,这三种信息获取途径多存在于自驾车和自助游群体,而旅行社推介这一信息获取途径则多存在于参加旅游团出游的群体。
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间接地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由于当前的星湖风景区游客群体有较高本地化的特点,当前本地及省内其他行政区的游客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重视风景区宣传信息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吸引更多省外的游客,提高省外游客的游览量。
3.3 游客旅游习惯
受到游客职业类型的影响,在出游r间的选择上,首先大部分的游客选择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出游,其次是选择在寒暑假出游。在出游伴侣的选择中,朋友、家人和同学的选择率最高,而单独出游的选择率远低于结伴出游的选择率,由此可以得知游览星湖风景区的大部分游客倾向于结伴出游,且偏爱选择朋友、家人或同学作为旅游伴侣。在旅游路线的安排上,首先游客倾向自主选择路线,其次是亲戚或朋友推荐和参考旅游网站的旅游攻略。
3.4 游客消费结构
在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中,游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购物和交通等四个方面,而受游客现居地的影响,游客的消费结构总体呈现的规律是游客现居地距离风景区越远,游客在住宿和购物上的消费比重越大,而餐饮和交通的消费比重则越小。
在景区的餐饮类消费中,特色小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首先大部分游客都选择在特色小吃类目中消费,其次是正餐的消费。在购物类消费者,占总体消费比重最大的是景区纪念品、当地特产及特色物件。而在交通消费中,首先是出租车的消费比重最大,其次是自驾车所需费用。
3.5 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游客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调查,包括游客再游景区的意愿,向他人推荐景区的意愿以及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3.5.1 愿意再游景区和推荐景区意向调查
愿意再游景区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89%的游客愿意再游星湖风景区,11%的游客表示不愿意再游该景区。在愿意再游景区的群体中,4.1%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荐该景区,主要原因是对门票的定价不满意。而不愿意再游景区的游客群体中,66.7%的游客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荐该景区,剩余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荐的主要原因是对景区游览价值以及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满意。
3.5.2 景区建设及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游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景区内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满意度最高,从不满意度的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门票价格,景区外交通秩序和景区服务,其中门票价格的不满意度高达18.2%,而景区外交通秩序和景区服务不满意度分别为3.6%和2.4%。
游客对门票价格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游览景区一次所需费用高于景区的游览价值,相当一部分游客认为星湖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偏高,进入景区内有其他需要自费游玩的项目,游览景区一次所需费用较高且与景区的游览价值不符。第二,肇庆市本地的旅游年卡优惠政策影响不同来源的游客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肇庆市本地居民以及在本地工作或上学并具有单位证明的居民享有办理旅游年卡的优惠,即办理一张旅游卡在一年的有效期内不限次数地免费进入本地多个旅游景区,因而持有旅游年卡的游客对门票价格敏感度较低,普遍对旅游年卡优惠政策感到满意。而外地居民不能享有此优惠,每次进入景区都需要购买门票,因而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满意度也较为分散。
游客对景区外交通秩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景区外的交通堵塞,道路指示不明确和售票处的服务窗口太少。景区不同的出入口外停车场区域设置和道路指示缺乏规范管理,交通管理人员不足,致使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4 促进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趋势,而星湖风景区作为观光型旅游景区,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游客的旅游体验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与满意度。星湖风景区当前应重视门票价格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以及区内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加大对景区的规划和改造力度,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资源整合等环节的工作。
规划需要立足于景区自然地理特点,重点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档次,以增强星湖风景区的吸引力。景区旅游的定价应尽量符合市场需求,以此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此外,应坚持旅游优惠政策的实施,让景区的发展成功惠及本地居民,保留本地游客的市场份额。
4.2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的力度
旅游消费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并促使其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旅游景区应尽可能加大旅游产品组合的创新力度,扩展组合的宽度,实行旅游项目创新。根据游客的消费结构及大众的需求,开发和经营旅游市场内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类目,丰富产品类型并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增加组合的附加值,刺激旅游消费。产品组合与经营项目多样化有利于发挥旅游景区的资源潜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星湖风景区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方式逐渐向以休闲、体验为主导的方式转变,建设成为一个深层次的休闲风景名胜区。
4.3 重视景区旅游文化的培育与品牌建设
由七星岩和鼎湖山组成的星湖风景区是肇庆市旅游区域的核心景区,具有独特的岭南特色,对其保护对于整个肇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星湖风景区打造成城市发展的品牌,需要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核心竞争力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旅游区域竞争力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资源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3]资源竞争力是指本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的有利条件。[4]星湖风景区的资源竞争力在于其区域具有独特岭南特色的地貌与景观,若能充分利用肇庆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于景区文化的营造与传播,培育景区旅游文化,将有利于增强旅游区域的吸引力,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形成景区独有的竞争力。
4.4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提升景区营销的效率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若能利用好现代的营销手段,将有利于提升景区的营销效率。现代营销手段中,定位传播这一方法适用于当前景区的宣传。所谓定位传播,就是将产品品牌定位方向或思路,转化成精确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视觉形象,借以合适的传播方式(媒介传播或人际传播)和公关营销策划,传递给目饲痹谑苤冢让目标受众对这一产品特色与个性有所认识,最终转化成市场销售力。在当今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没有目标方向的广而告之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只有锁定目标人群进行传播,才能把旅游产品信息或服务有效地传达到目标受众。总的来说,定位传播就是细分人群有针对性地推广传播。
根据星湖风景区主要游览群体和消费群体的特性,以旅游网站和网络平台为主要的传播媒介,面向不同群体制定传播策略,尽可能地让目标受众对旅游信息及产品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市场购买力,最后通过分享旅游体验向他人传播旅游信息,实现人际传播,更好地提高宣传和传播的效率,提高旅游信息搜索的转化率。
4.5 加强管理,促进景区服务提升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变,传统的旅游生活需要结合时代的趋势进行转变。服务质量是决定旅游业营销效果、经济利益和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游客服务感知的关键因素,因而景区发展应注重完善配套服务,建立服务型旅游区域。
从顾客满意论出发,服务营销的出发点是顾客的需求,终点是顾客满意。[3]在完善基础建设及管理的基础上,服务型旅游区域的建设可以从服务、管理、交通、饮食、住宿、等消费热点方面着手,经营相关产业链。可以考虑不同年龄、来源和职业的群体的需求,配备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拓展星湖风景区的区域品牌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满足游客的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使优质服务成为星湖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5 结 论
从当前状况来看,来自本地区域的游客,以及年龄范围在15~44岁的学生和在职人员是星湖风景区最重要的目标游客群体。本地区域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60%,是本地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保证。在职人员有较高的消费力和游览倾向,学生群体数量较大且具有潜在的消费力和较大的游览倾向,所以是促进旅游消费的主要群体。
从旅游营销的角度考虑,需要注重景区旅游文化的培育,在科学规划景区建设的前提下注重服务营销,从品牌、文化传播、服务等多方面提高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形成独有的竞争力。未来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辅以优质服务,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旅游区域品牌,在保证已有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以吸引外地市场为目标,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旅游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旅游业[EB/OL].(2016-03-02)[2016-08-15].http:///link?url=HIsL5GL7m_9iT115OTmxyFA3rPUr8Fpup6gZo0UIVO2v71y_jshtmW-8BdNHm UdKLERbjx28tJ1thvjQJtYuDMtHKUuhoMA3jEWDpAolEEs2cCgqNTpq1yt Myrsq7PcN.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udit fees were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odies of the audited entity and the accounting firm. Based on the angle of accounting firm, the factors affecting audit fees include audit cost, the size of the firm, the firm's brand effect; based on the angle of the audited entity, the factors affecting audit fees include asset size and numbers of subsidiaries,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ownership,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shareholder, risk level and regional location.
关键词: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
Key words: audit fees;influencing factors;accounting firm;audited entity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74-02
0 引言
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simunic(1980)研究中,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所涉及的行业数目、客户业务复杂程度、固有风险、审计风险等均列为对审计收费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自此从各个角度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文献日益增多。本文主要是从审计主客体两个方面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该领域以后的研究趋势。
1 基于会计事务所角度的审计收费影响因素
1.1 审计成本 审计收费作为会计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由审计成本与利润组成,审计成本又由审计生产成本和将来可能存在的损失组成。审计成本与审计工作量和事务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有显著的相关性。中瑞华恒会计师事务所(2006)的实证检验发现,被审计单位工作量和事务所薪资水平等决定审计成本,由事务所规模和组织形式决定预期损失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1.2 事务所规模 会计事务所差级(differentiation)理论把不同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视为存在级差的产品。一般认为会计事务所的规模越大,提供的审计质量越好,级差就越高,相应的审计收费就越高。张帆、黄晓珍(2009)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大规模的事务所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此外,张洁(2009)在其研究中亦发现,事务所规模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中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事务所的合并,通过中小事务所之间的合并重组,实现中型事务所的规模化经营,努力将我国的事务所做大做强。蒋力、刘尔奎、崔宏(2009)研究了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收费的变化,发现合并促成了事务所规模的变化和审计市场的集中化,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也改变了市场供需力量之间的平衡,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表现是审计收费的提高。
1.3 事务所品牌效应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他们很难直接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一般的,他们都是通过事务所的品牌来界定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低。所以事务所的品牌越好,就代表着它的更高的审计质量。王兵,张娟,杨德明(2010),吕联盟、吕迎(2010)研究发现公司是否是“四大”审计的与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相关。蒋力、刘尔奎、崔宏(2009)则研究发现,由于“四大”和国内的事务所合并,因而合并之后的事务所也产生了品牌溢价效果,其审计收费就相应的增加。
2 基于审计单位的特征,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2.1 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 企业的资产规模越大,经济事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使得会计事务所要进行工多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会计事务所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相应的就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早在1980年Simmunic就研究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同样地,王兵、张娟、杨德明(2010),吕联盟、吕迎(2010)亦对审计市场进行考察,均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
2.2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的盈余管理便成了利润操纵。从研究盈余管理文献中,可以发现两个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首先,管理者通过应计利润来掩饰不良业绩,将部分收益提前确认;或将一部分优良业绩递延到未来的年份,将来的费用提前确认(defond and jiambalvo,1994);另一个动机是增加财务报表的净利润,促使公司的股票价格增加以增加公司的是市场价值(Kellogg,1991)。所以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越大,从而审计收费就会增加。王猛,郝运鹏(2009)通过对其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间虽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说明盈余管理虽然影响审计收费,但不是显著性因素。
2.3 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其控制权的优势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则他们就有能力和动机粉饰乃至虚构财务报表,掩盖事实,谋取私利,因此他们很可能会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从而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张薇(2009)对所有权结构、公司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所有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有显著相关性,公司所有权越集中,审计收费越高。
2.4 风险水平 企业的风险水平是企业盈利能力之外决定企业价值的另一个因素。一般来说,风险水平越高,审计收费就越高。王永海、张文生(2009)基于审计需求的角度,研究发现公司的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披露程度越高,审计费用越高。
2.5 区域位置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用来指导会计事务所的收费行为。但是,就具体的情况看来,我国各地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审计收费标准时也会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张帆、黄晓珍(2009)研究发现,我国的审计收费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要高。王兵、张娟、杨德民(2010)亦研究发现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对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相关。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这里主要从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的综述。从这些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规模、子公司的数目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风险水平及上市公司所在的区域位置等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因素岁审计收费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审计单位主要是会计事务所来看,审计的成本、事务所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对审计收费都有显著的影响。
目前,尽管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许多审计影响因素还处于空白的阶段,例如,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以及物价变动等对审计收费都存在着影响,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兵,张娟,杨德明.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长期特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110-115.
[2]叶炜.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09(10):70-72.
[3]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预期损失与审计收费—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明[J].会计之友,2006(09):4-7.
[4]郭莉.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对审计收费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9(04):52-53.
[5]王永海,张文生.风险和风险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基于审计需求的角度[J].财会通讯,2009(05):134-136.
[6]张帆,黄晓珍.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区域位置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2007年数据[J].中国商界,2009(08):284.
[7]蒋力,刘尔奎,崔宏.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品牌和规模效应[J].财会通讯,2009(05):137-139接147.
[8]吕联盟,吕迎.我过独立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哈尔滨工商大学学报,2010(04):99-103.
[9]汪猛,郝运鹏.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03-06年年报数据[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8):51-55.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64-03
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球的推广,经过十年来在我国的不断推进,该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国,深受我国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效果十分明显,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判定。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关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导向要体现自主性和协作性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达到知识的建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创设情景,进行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传统思政课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相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说,学生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和广泛性,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协作性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导向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评价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1.2 评价载体是任务驱动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3 评价目标是师生共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鼓励进行学生交流,学生还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是这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应是师生共建,促进教学相长。
1.4 评价指标科学和可行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无法实现或没有实效的,不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另外,评价指标应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语言简明和准确。
2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特色,可以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和反思。
2.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评价
本层面评价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理念。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情况,以及完成项目后进行的反思是否体现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
本层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精神。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学习,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后提出问题,提交一份学习报告或作品。可以从章节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情况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2.3 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本层面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出勤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2.4 作品评价
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主要从作品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3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形成。因此,设计出一套定位准确、系统完整、详细具体、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检验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由思政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有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的量化分值和过程评价参考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考量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能力、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二级指标主要考量框架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情况。(见下表)
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引入思政课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它进行有效地评价体系,不仅是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课题,也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还是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英文Language B;外部评估;内部评估
一、国际文凭课程简介
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一门两年制的预科课程。这门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组织并且管理的。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平衡的课程设置以及高标准的学业衡量水平,其文凭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目前全球已经有75个国家的2546所大学明确表示乐于接受国际文凭课程的毕业生,包括斯坦福、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一直以来,国际文凭课程的评价体系深受教育评价专家的好评。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盛赞国际文凭课程“是一种类似于水仙花结构模型(如下图)的课程”, 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课程设计为克服普通中等教育中科目林立,将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做出了重大尝试,是现有的其他中学课程体系所不及的。”
从以上图形中可以看到,学生要想取得文凭,除了要学习六门学科的课程之外,还要完成知识论(简称TOK,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学科)、拓展性论文(Extended Essay,学生自主研究的课题)以及学生创造行动服务(简称CAS)为宗旨的课程。该课程体系一直致力于培养有探究精神的终身学习者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二、国际文凭课程英文Language B的评价体系
1.英文Language B课程的评价标准及实施
英文课程的评价由“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部分组成。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选择高水平英文课程(High Level),反之可以选择标准水平课程(Standard Level)。以下笔者将以高水平课程评价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高水平课程的外部评价为笔试,所占比例为70%,试卷最终将呈递IBO进行统一批阅。此部分包括卷一“文本阅读”(25%)、卷二“写作”(25%)以及“文学作品评论”(20%)。卷一部分共囊括五篇文本,涉及国际课程核心话题的方方面面;卷二部分则以非核心话题(IB国际文凭Language B包含三大核心话题,分别为global issues,communication and media,social relationships. 此外还有五大非核心话题,分别为cultural diversity, customs and traditions,health,lei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为根基,考查学生对于不同文体(例如news report,interview,blog,diary entry,speech等)的运用;而文学作品写作部分则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所读文学作品自主确定写作内容,独立完成创作。在学生完成创作的规定时间内,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
课程的内部评价则为口试,占总分的30%,由任课教师出具测试结果,IBO对成绩进行监督调整。此部分将分别对学生进行individual oral(20%)以及interactive oral(10%)的测试,前者是学生基于图片进行个人陈述,而后者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互动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凭组织所采用的评估标准是标准参照法而不是对比参照法,即评估方法是根据所确定的有关评估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而不是参照其他考生的表现。(《大学预科项目英文LanguageB指南》,国际文凭组织,瑞士日内瓦,2013年7月,第35页)针对每一项测试内容,IBO提供了明确的评估细则并给出了0~5,0~10的分数段,教师可以更有参照地判断考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此外Language B 的语言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语法使用情况,还关注语义的组织传达以及语言的交际性。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z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语言教师不应以传统语言知识本身的测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和标准,应该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其优秀智力领域的品质向其他领域进行迁移。
2.英文Language B 课程评价体系的特征
(1)内部评估倡导过程性评价的教学
《大学预科评估原则与实践》(Diploma Programm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Geneva,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
tion,First Published in September,2004)中提到:“正式的大学预科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用来记录学习结束时学生所获得的成就,但仍然有许多评价工具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考试,尤其是内部评价。
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language B 强调学生学习动机、过程与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我校为例,学校在安排教学管理时尤其重视内部评价的过程性教学。从学生进入课程(Grade 11)之后,要求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有计划地把individual oral 和interactive oral的训练纳入每节课堂,进入12年级之后,至少为学生模拟三次正式考试环境下的内部评价,为学生最终的内部评价做好充足准备。例如,在教授TCK(Third culture kids)这个话题时,在引导学生处理完所有文本信息之后,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次panel discussion,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学生在确定自身角色之后继续进行扩展阅读,搜寻相关知识,小组配合排练。通过观察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发现学生不仅深入挖掘到TCK家庭面临的困境和享有的优势,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这种操练,学生不断自评、互评和接受老师评价,不断深化对于interactive oral的理解。
在过程性评价引导下的内部评估使学生和老师不断意识到评价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学生则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2)外部评估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多元化评价,采用PTA 量表进行参照评价
PTA的意思是“基本要素分析”,根据该评价法,“任何一种行为表现,包括行为的和认知的,都会有一系列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行为表现的基本单元,只要找出这些基本单元,并对学生在这些基本单元上的行为做出准确的评定,则学生在完成这些具体任务时的总体特征就可以得到适当的评定。”Language B 的外部评估对卷二以及“文学作品评论”两个部分分别制订了PTA量表。以卷二Section A为例,PTA量表把学生作答的内容分解为三个要素,分别为“Language”“Message” 和 “Format”, 各自关注语法、语意和语境三个不同层面。而针对每一个基本要素,又分别给出五条评估细则,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从0分到10分的成绩水平。
相较于传统的语言考试评价方式,PTA量表评价引导教师、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语法知识的强化,更加关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曾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它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教育的重心相应的也必须转移,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
仔细研究Language B 的课程评价体系,不难发现,该课程始终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努力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例如,学生在完成“文学作品评论”的任务过程中,首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确定选题,然后发起研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可以对学生的选题和初稿提出建议,但不能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修改或参与研究。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帮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海外求学生涯,甚至有研究表明,有过国际文凭学习经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学习力。
三、国际文凭课程Language B 评价体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创设更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语言知识的传播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可以将其作为语言教学的唯一目的。学生的自我实践方式会决定其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每个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尽相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反思自身的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将师向生的单向型互动延展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倾听同伴的意见汲取语言知识。与此同时,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宽容沟通,协作分享。
2.将单一的书面评价方式逐渐转换为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英语课堂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并且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会展现出不同的认知策略以及探究能力。采用过程性评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的特长才能进行认定,能够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并且这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更加公平的评价过程。同时学生在过程性评价的敦促下,可以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探究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评价体系的沿革也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国际文凭课程language B的评价体系,笔者发现该课程将评价纳入学习过程,注重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的多元评价方式的采用促进了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这一课程评价体系对于英语教师是极具借鉴意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常庆.IB:国际教育的统一度量衡[J].上海教育,2009(12):42.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