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风险防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风险防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风险防控

第1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金融风险防控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会计和金融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近些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金融风暴的波及,国内金融市场也受到很大影响,现如今,我国会计金融领域的发展受到外界很大的关注,尤其对于金融风险,一直都缺少有效地防控措施。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很难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本文在金融会计的视角上,有效论述了当前金融风险所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以此更好的保障金融会计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金融会计和金融风险的理论内涵

所谓金融会计是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掌握着我国国内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命脉,金融会计在业务上并不局限于经济活动的核算,同时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金融会计的理论内涵,深入探究金融风险,其主要是依据金融会计的理论基础对于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考量和论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金融风险的产生和防范都离不开金融会计理论内容,金融风险的防范也是金融会计的一种重要职能。而金融风险也更多的是体现在金融会计的实际核算和管理当中。总而言之,金融风险与金融会计具有内外在的重要联系。要想做到合理防范金融风险也要从金融会计角度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的产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同时也有金融市场诸多外部条件因素的制约,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金融会计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因素影响。笔者对于金融风险产生原因的论述主要着重于以下几点:1.不稳定的外部金融环境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由于经济主体和市场交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中,很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出现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复杂,金融环境中不可控的因素也越来越大。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和金融教育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市场资源,纷纷采取不正常的竞争手段,例如:私自操控资本证券市场、低息放贷以及运用金融工具挑衅金融守则权威等,不仅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合理竞争,同时也扰乱了金融市场公平的交易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经济中的金融风险。2.企业自身监管水平不高,存在管理漏洞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虽然各行业都有所涉及金融业务,但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尚未认识到金融风险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金融风险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意识不强,不仅如此,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谋求更高的经营利润不惜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作假,导致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不真实,在管理上也存在许多漏洞,这给金融风险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于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市场定位并不明确,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指导,在内部的管理上也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的约束,让金融风险的发生有了很多可乘之机。3.金融业务人员和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现阶段纵观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具备专业化高素质的金融会计人才还比较少,整体的人员素质也不高,不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不强,很难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在金融业务中,金融服务人员对现代化的金融工具、金融理论以及金融风险都缺乏系统的认识。人员素质不高,很难为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在企业管理人员的诱导下,很多金融业务人员和会计人员都成为企业弄虚作假,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帮凶,例如: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假账等,无视会计法规和金融制度的行业底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促使金融风险滋生。

三、金融风险的主要外在表现

1.金融会计失信越发严重随着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市场经济地位,不仅运用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弄虚作假,操作资本市场,同时也为了规避税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作假。欺瞒市场消费者和投资者,同时也对政府的税收和管理进行逃避。严重影响了企业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度。2.会计核算的风险传统意义上企业的会计核算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获取、整理以及输出都是手工核算,不仅会计人员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手段很难保证会计处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会计核算的效率也不高,不仅如此,在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职能分配上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种内部的管理风险也会加重会计核算的风险。3.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开展通过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分析来看,在金融会计视角下很多会计和金融业务人员的管理职能都得不到有效地落实。会计和金融业务人员缺乏对财务信息和金融市场的洞察力和风险的敏锐观察力,无法有效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使得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的发挥得不到有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金融监管的本来意义。

四、新时期如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1.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则和金融管理制度针对我国当前宏观的会计行业发展和金融市场,首先还要积极打造稳定健康的金融环境,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则和金融管理制度,为金融市场提供有效的监管。对此,还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核算和金融业务处理建立健全会计法则,例如:运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定期参加政府的税务监督和审计监察。加强对企业呆账资金和库存的管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其次,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也要根据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积极制定有效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规范金融市场的交易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切实做到金融市场的公开和透明。2.提高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认知和管理水平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宏观的经济条件,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认知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系,根据会计岗位的制约机制,合理分配人员岗位工作,例如:做到出纳和会计岗位的分离,其次也要强化会计人和金融业务人员的风险认知,保证他们在工作的精细化和科学化。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也要定期根据财务数据的分析,制定企业科学的战略规划,有效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3.提高会计和金融队伍的整体水平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动力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积极提高会计和金融队伍的整体水平,引进专业化的会计人员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除此之外也要对员工进行岗位和技能的培养,例如:做好岗前培训和定期学习的举措。让会计和金融队伍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不仅如此,在业务技能上会计和金融从业人员也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金融理论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以此为金融风险的防控提供支持。

五、结束语

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员工都要做有力的防范措施。还需要用现代化的金融会计理论指导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索,2008,(02).

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风险;对策

一、金融风险的基本内涵及防范思路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基本内容

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通常拥有三个层面上的意思。首先,金融风险指的是人们面对未来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之前,《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当中曾经提出,行为总是以消除对今后的担忧为根本目的。其中,今后的担忧便是指不确定性,也是引起人们焦虑的根本因素并且想要防范的。从广义上来讲,金融风险一般指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其次,金融风险指的是人们知道其可能性分布的一种特殊性。微观主体可以更为有效地防止和处理金融风险,即为此特殊性。人们对于此类事情的出现早就拥有了充分认识,然而对具体情况仍旧没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因此便出现了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此类风险能够被判断、量化评估及进行市场操作。再次,金融风险指的就是金融损失。风险事件出现,其损失是一定的,然而损失的分担情况却是无法确定的。从宏观角度出发,人们在说到金融风险时,往往会更多地谈及此类金融风险。资产拥有者的损失早已是一种过去的事实,然而市场的承担体制尚未明确,从而造成了债务人的损失分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属于体制设计不恰当导致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的防控思路剖析

1.对未知的领域,我们通常只能够发扬企业家的探险精神,进行持续有效的探究。然而,对那些并不是完全不确定的领域,尤其是对此类领域的认知未被完全公开和掌握的基础上,拥有宽广的市场交易空间。进行交换的为对相同领域风险的不同评估和相同风险的不同主观评价,进而实现知识的传播以及风险承担的合理性。那些固定化的收益及损失,仅仅是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的,由于市场评估具有延续性,只要企业不宣布破产,微观主体便能够实时决定承担风险或者转移风险。

2.在资产所有者的不确定性消失的前提下,或者转变为明确的收益或损失时,对于负债人来讲,其不确定性没有消失,仍旧会出现确定收益及损失的分配问题。在资产可能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分配不明确、不统一的时候,将造成额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从而扭曲市场行为,并引发道德危机。这是由于人为设计的体系不适当所造成的,对整个社会来讲不会带来利润,而仅仅是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此外,从宏观方面考虑,一般会设计两种可能导致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体系。首先是自我承担体制。微观主体最后只是凭借资本及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出现的损失,若此损失超出其资本或留存收益,就会造成收益及损失承担主体不匹配的现象。其次,政府安全网体系。为了保障金融安全及社会秩序,政府承担了一些额外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具有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等制度设计,令金融收益及损失的承担主体不统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融风险预防的重点就是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的设立,同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造成的不确定性及行为扭曲。

二、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更加合理地承受风险

我国对金融安全的理解一般较为静态、狭义。实际上,静态的金融安全并不存在,一切金融安全均实现于经济循环过程中,即在一种“破”与“立”的有序转变中实现的。充满活力的金融机制,更应当借助承担从未发生过的风险来激发。损失可以为市场主体传达之前被忽略的信息。市场的优化配置功效,也经由风险的出现及清除过程得以实现。取得风险收益的前提基础即为承担资产方风险。在此前提下,才应控制承担超出自身资本及留存收益的金融风险,改正不合理的损失分配体制。由此可见,风险防御的重点绝非消除部分风险来追求一个确定的世界,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风险判别、计量及承担体制。要想发挥企业家冒险精神的作用,还应当对失误决策和市场波动风险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二)将市场主体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限制政府责任

市场主体和政府两者拥有各自的运行逻辑。一方面,市场是由权责利统一的独立主体参与双向交易的过程。所以说,将市场主体作为金融风险的防范核心,除了能够充分吸收分散市场主体在各领域的知识外,还能够通过各市场主体对风险的不同评价,在经济体内科学地分布风险。而政府所参与的市场活动,其权责利并不统一。若政府过多、过早地干预风险,很可能导致市场的扭曲以及收益、损失的不合理分配,甚至引发道德危机。特别是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市场偏差,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所以,微观主体在发生偿付危机的时候,必须遵循市场出清准则,并且提早退出市场。在市场失灵并且微观主体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前提下,才有必要借助政府帮助,总体上依旧应当进一步限制政府的责任权限。

(三)提高透明度,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必须要承担比平时更多的责任。而政府所承担风险的能力,根本来源是社会资本带来的强制力,分为财政、行政及货币。对上述能力的评估不像市场主体那样容易量化、直观,同时较小的变动不影响其整体的风险承担能力。所以,政府通常更加依赖对风险的吸收。就算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无法完全避免。如若质疑政府承担风险的水平,将会逐渐由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所以说,必须不断提高透明度,并及时释放局部风险,目的是为了防止造成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四)先处置后追责,合理分配损失

因为损失在过去出现,风险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由多方责任形成的,如果完全划分清楚责任再进行处理,容易延误新体制的确立,使得信息的不确定性、不透明程度更高,从而引起市场的信任危机。所以,应当先保留追责权力,先处置损失。在处置环节中,因不能明确责任导致的损失,可以依照经验由各责任方根据合理的比例提供处置基金,然后进行清算和追责。

三、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尽快实现金融的转型升级

首先,更加科学合理地划分财政和金融职能。这一点主体表现为对地方融资平台转型进程的推动,构建地方政府新型投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把地方融资平台转变为一般性的企业。另外,更明确地划分投资项目的公益性,同时明确财政支持及市场融资的区别。构建滚动计划作为基本的动态调整规范,继续强化投融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完善投资问责体制等。此外,加快政策性银行的单独立法,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目标和职能等内容。可以借助持续投资、风险偿付以及再行担保等手段,构建起政府性的融资担保机制,减少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方针的直接下达。其次,重新构建我国的金融监督体系,设立更加开放的金融系统。我国依旧以机构监管为主,因此,为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必须及时转变监管理念,探索更多的监管模式和途径。至于监管结构,应当加快对目前监管体系的转变,更好地调整央行和监管、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间的职能划分。此外,便是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不断健全征信系统,并且适当扩展征信系统的使用范畴,增强对征信数据的再加工能力,提升征信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尝试构筑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中心,由企业提供唯一的会计报表,以供工商、银行和征信机构共同使用。

(二)构建资产泡沫的应对体制

第一,由以往的资产泡沫鉴别转为对节点的控制、体制的健全。在人们达成共识的时候,资产泡沫也已经进入到了疯狂期。此时,可供使用的调控工具不足,很可能造成最佳调控时机的贻误,陷入更加被动的状况。事实上,资产泡沫的疯狂期也是慢慢形成的,也是拥有一定的调控空间的。资产泡沫的应对措施,需要从对资产泡沫的鉴别和收拾残局,变成对经济运行逻辑的感知,加快市场运行体系的健全,削弱资产泡沫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合理限制资产泡沫当中的放大机制。由于资产泡沫和焦虑、贪婪等情绪密切相关,投资人常常会丧失理智,造成严重的损失,最终依靠政府救助。所以,应当适度地调控资产市场中的放大机制。这主要包括:对保证金制度的严格管控、投资人合理性的审查等。 另外,就是降低政府的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以往的资产泡沫背后,通常都存在政府的参与,像泛滥的流动性,政府过早、过多地参与加速了泡沫的形成,政府为投资行为提供各种担保等。所以,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应进行更加合理的预期,防止设置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构建社会稳定体制,防止“太大不能倒”。除此之外,就是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资产市场的实际需求,依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宜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陈道富.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J].北方金融,2016(01)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风险 防控对策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而防控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既是确保房地产企业金融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又是促进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针对国内房地产开发以及经营现状分析,尽管有大量风险还未完全显现出来,但已经出现的现象正预示着房地产金融风险时刻都存在着。所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都必须高度关注此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种类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发展也较快,从而使得人们对房产需求逐渐增大,这样便暴露出房地产金融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划成下列几种:

(一)政策和法律风险

现如今,国内房地产企业金融行业最显著的风险即为政策和法律风险。一旦金融行业出现变化、金融机构管理极其不规范、政策和法律发生变化,都极有可能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出现。此外,在和房地产企业金融相关的一些制度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如:土地规划制度与供应制度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增大房地产且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市场风险

近年来,国内每年房地产投资量大幅度增多,而且房价上涨较快,同时这也增大了商品房空置率。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十分迅猛,那么极易导致房地产的市价远远超出实际价值,出现严重的泡沫现象,而如果泡沫破灭,那么房地产便出现贬值现象,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上述问题在2008年极为突出,所以,国内有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了降价的局面。

(三)信用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土地储备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这必然会给土地储备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由于土地都是被地方政府部门所垄断,加之,拍卖土地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通常政府规定的价值偏高,这样会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由于土地开发和购置融资需求偏大,因此,还款则必须借助土地出让金,而银行机构向土地整理所发放的贷款无任何担保。现阶段,常使用的担保方式有两种,即政府保证与土地使用权质押,但是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信用风险。其二,房产市场中,因土地价值波动较大、商品房销售十分困难、亏损较严重等,这些现象都存在着信用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

(一)扩张性

在现今社会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在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涉及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再加上,金融资产和不同金融机构联系都非常紧密,从而逐渐形成了资产价格波动间互相影响的网络系统。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资金融通和债权等的联系远不能离开金融机构的促进,而在此阶段,势必会出现一些风险,而在出现风险后,借助所购才的金融体系网络快速传递下去,因而,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表现出一定的扩张性。

(二)可控性

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势必会存在着一定风险。在有房地产金融活动中,便会在资金融通、债权关系出现阶段存在着风险。也就是说,在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尽管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它也是受人为控制的。对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参与方来说,都能够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和监控,进而确定出即将面临的风险种类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风险机制与合理的金融工具等主动将风险进行控制或者是转移,然而,身为监管部门,应该健全相关制度,从源头消除和控制不利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风险。

四、当前国内房地产企业金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

(一)融资结构不科学

现如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间接金融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样,造成直接金融发展极其落后。再加上,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改革不够彻底,进而出现了国内房地产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等问题。事实上,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而所存在的风险也有明显的共生特性。加上,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客户违约从而使银行陷入到资金流动困难的境地。

(二)金融创新发展速度较慢

现阶段,政府机构对房地产金融实施利率管制制度,明确指出金融机构的范围,这样直接阻碍了房地产金融创新发展。然而,目前房地产金融工具种类相对较少,而且融资渠道也非常狭窄,直接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房地产的信贷业务刚起步,可贷款的品种非常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影响到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继续扩展。

(三)资金配置效率偏低

在我国,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而且经营范围比较狭窄,这必然会造成反地产资金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内的金融体制非完全市场化的特点,导致金融资源不能更好的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予以科学、合理的配置,这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流入到房地产金融的速度。再加上,由于资金供应者资金状况以及储蓄率等的限制,很难满足现代房地产的巨大数额的资金需求。第二,资金投向结构不完善,通常来说,商业房投资要远远高于住宅房投资,而也正是由于住房建设投资不充足,最终造成房地产市场总量失去平衡的局面出现。

五、防控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可以实施住房贷款证券化,这样既能够全面扩大银行融资规模,而且又显现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很好的互动,与此同时,又加快资产流动速度,降低银行贷款业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引入大量外资。可以说,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成为今后房地产企业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出现。

(二)强化对银行内部进行有效控制

逐渐健全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可以从源头彻底改变金融治理结构存在的多种问题。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快对股份制度的改革速度,以免资产比例不平衡或者是存在较大风险出现。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及时建立以高效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报警制度,及早地发现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政府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与引导

政府部门要准确收集更多关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数据,并且将此数据予以公布,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预警。

(四)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能够对借款者的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控,从而便于对个人信用度予以客观的评论,降低贷款风险发生概率。即使出现了贷款风险,我们要及时分析出风险所属的类别,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处理,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降低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这既是确保房地产企业金融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又是促进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曲媛.浅析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化解[J].中国房地产业,2011 (11).

[2]王菲.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及其防控措施研究[J].商情,2011 (05).

[3]邵玉.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 (03).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互联网已经在中国有了28年的发展历史,从星星之火演变成影响到人们生活点点滴滴的重要参与者,互联网金融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产品还是详细的服务流程都不断在进行创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本质上它依然属于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同样需要承担传统金融业必须面对的市场风向,而互联网金融又是嫁接在互联网技术上的新品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高,对数据的安全、具体的专业技术要求高,这意味着它还需要承担互联网带来的系统风险以及数据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态度与看法,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尤其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相比,风险还具有被放大的效应,决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开展相关风险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一)部分机构无许可超范围经营

这主要表现在很多 P2P 平台的发展中,作为最初仅仅只是信息服务的平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成成交率,P2P平台开始将提供的服务不断进行优化升级,逐渐从传统的信息中介实现了朝信用中介的角色的转变,实质上已经超出了原本的经营范畴。

(二)操作上存在诸多监管政策“球”行为

互联网金融带有互联网企业的性质,在开展营销推广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对用户产生吸引力,将互联网上的竞争模式套用到金融上,承诺收益、补贴收益、有奖理财等属于违规行为的营销手段被广泛应用,曾经百度的“百发”、支付宝推出的所谓万能险产品等都出现过这样的球行为。

(三)客户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互联网金融中的资金流动都属于虚拟数据变动,在网络支付或者借贷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会出现资金沉淀现象,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监管大都是由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自发开展,缺乏外部有效监管,客户的资金安全难以保障,仅2013年一年,全国先后就发生了74起由于平台出现问题,创始人携款潜逃或者用户体现出现问题等情况。

(四)监管主体缺位

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将应用范围颇广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中,但是在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还存在很多并不在金融监管视野下的金融行为,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开展跨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存在普遍性的监管主体缺失现象。

(五)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缺漏依然存在

虽然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搜索引擎、云计算等技术都在不断趋于成熟,但是各项技术在应用到互联网金融是却表现出步调的不同意,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数据安全保密等领域的技术还存在技术短板,无论是过去、仙现在还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技术缺漏与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会存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中存在问题

对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需要政府充分运用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参与,对于我国传统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来说,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还是具体的形成措施都已经相当完备,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能够促进我国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有效地为金融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互联网金融是发生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上的金融,对于传统的金融来说,无论是交易的方式还是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金融比起来,所面临的风险更大,相应的开展风险防控的关注点也需要进行调整,主要需要从其资金动向、融资渠道、价格轨迹、支付方式等方面开展风险防控工作,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一下五个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不到位

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都缺乏整体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无法用法律手段对风险进行全行业性的防范与控制,当出现风险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合理的处理随着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业务种类,但是现有的金融风险监管法律法规并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这些新业务并没有被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中去,而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监管机构,也并没有一个法定的机构来进行全面专业的承担相关的职责。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裸贷风波,充分反映了我国网络贷款体系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整体出于行业门槛、行业标准、行业监管都不到位的三缺状态,使得很多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事不法勾当;对于很多类似人人贷的平台,由于其本身的存在符合民商法的相关规定,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公法介入的必要性;比如诸如比特币这类虚拟货币的流通并没有法律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对货币市场可能产生极大地冲击。介于当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领域的法律缺失,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当务之急是如何填补这块空白。

(二)监管体系归属难以界定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分业监管体制中进行的,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只针对对应的机构类型开展监管活动,无论是行业准入的审批还是行业信息的披露,又或者是监管机构开展监管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开始开通互联网金融业务,二者的交叉发展过程中风险也在增加,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表现出的更加复杂的业务范畴以及风险因素,我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依然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难以划定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归属问题。比如目前存在的众多网络理财平台以及众筹平台同时具备了多种金融业务性质,其中存在金融行业中的准备金、坏账风险等问题,但是却因为具体归谁管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使得监管无力;比如形形的网络贷款平台至今都没有从法律层面对其地位与性质做一个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监管机构,目前都还只是将其作为普通的企业中介来进行管理,忽略了其中浓厚的金融服务色彩,缺失有力的监管的后果就是投资者对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正常的信贷秩序被破坏。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归属问题依然是一个难题,监管不到位、监管重复等问题广泛存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还不成熟,难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有力的监管,这些都影响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规范发展,影响金融行业稳定。

(三)科技风险监管手段相对落后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潮流的到来,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必然也是朝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共享等方向,数据安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数据数量越来越庞大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数据安全,实现数据保存与传送的安全以及应变能力,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而相应的科技风险防范手段跟不上,甚至明显表现出滞后性。比如曾经出现过的“网银吸血鬼”就是一种非常规的木马病毒,能够成功躲过杀毒软件对用户的网络支付路径进行修改,在被用来进行多次网络犯罪后 才被工信部门发现;目前在手机端盛行的一种新型病毒能够对用户的手机键盘进行监控,盗取用户的手机账号以及密码,甚至能够模拟用户的手机使用行为盗刷,这种病毒在出现的短时间内都无法被发现,发现后也没有办法立刻进行技术性处理,每次都是在相关的时间出现多次后才得到相关部门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处理。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相应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跟上来,整体表现在相关技术型人才的缺失,各部门的协调机制被动,科技风险防范手段落后。

(四)监管政策和措施存在漏洞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政府虽然进行开始着手相关的监管制度与法律的制定,并有部分已经开始应用到实际监管中去,但是监管的手段依然在部分领域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存在很多漏洞。比如从2006年就开始使用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一直都没有将在业务中包括电子银行业务或者与相关金融机构有合作的机构组织,造成相关的监管政策难以尽情全面覆盖;仙子阿互联网理财产品多种多样,而政府并没有就理财产品进行投资领域的限制,很多实际上具备有运转周期的理财产品比如房地产都成为网民直接进行投资理财的项目,一旦出现大面积的撤资,那么产品的流动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允许未实名注册的用户进行短期注册,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货币市场基金的运行周期基本超过一年,短期与长期之间的时间差,使得后期开展金融监管和审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矛盾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风险监管是一项长远的任务,需要政府与相关监管部门通力协作,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五)监管引导不到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过猛,不可避免的会对传统的银行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冲击产生的过程中,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没有有效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合理的政策性引导。比如当互联网金融的丰富的理财产品将传统银行中的个人存款大量分流之后,为了挽回局势,部分金融机构利用监管制度中的漏洞从存款利率、理财产品收益等方面下功夫,开展资金争夺战;当互联网金融影响到货币市场后,政府并没有及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对于互联网金融中存在风险因素,政府仅仅只是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向公众进行风险提示,并没有面向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公众进行更多的提示,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没有有效引导公众合理投资,无法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政府进行政策性引导是对金融法律监管的很总要补充,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一定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建议

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建立在网络发展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也相比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需要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一)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支持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最常遇到风险就是技术风险,一般来说表现为技术的选择、运行以及系统的支持三种。从企业内部来看,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出现各种硬件或者软件故障,造成系统风险;企业外部来看,无处不在的网络犯罪、网络木马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都会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不可以预料的风险。鉴于独立进行技术开发以及运行所需的成本过高,一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尝试求助专业的技术机构或者专家来解决核心的技术问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短期内的技术需求,但是在服务的持续性、安全星尚无法得到保障。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技术风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改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技术环境。互联网金融环境涉及到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以及网络环境,需要有计划地对服务器的安全系统以及防火墙设施进行优化升级,做好网络环境监控预警工作,并做好相关备份工作,当遇到黑客或者病毒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建设好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对现有的软件要不断进行优化工作,发现漏洞及时进行修复,遇到系统出现兼容性问题以及报错要及时检查并解决,营造号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对网站进行访问时,设置好身份验证,对非法的操作进行限制,重视数据传送的稳定与速度提升,不断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要加强对数据的处理,对互联网的风险监控要从频率以及准确度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相关的数据管理机器协助人力进行数据管理;最后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专制互联网金融技术工作,不断进行技术优化,规避技术风险。

(二)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表现出的电子化特征以及别具一格的运行方式使得其在发展中可能面临业务风险,一般来说,业务风险主要分为用户需求不同对业务选择时出现的实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面向客户提供服务时可能出现的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打架用户对机构信心的信誉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借助企业之外的了解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产生的网络连接风险三大类。

业务风险主要是由客户方引起的,要想有效规避业务风险,需要不断去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机制,在现有金融管理制度基础上对换联网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制定行业标准,重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在从内部监管开展风险防控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工作,借助现有的信用体系,不断进行内容扩充,全面覆盖到企业、个人。

(三) 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业有一定的区别,由于其根治于互联网的特殊运行机制,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传统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存在诸多的法律漏洞以及薄弱区域,这意味者其面临的法律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国内相关法律不完善以及跨国往来中的国与国之间法律冲突。

要想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防控,首先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现存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将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违背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进行补充,对互联网金融犯罪加大量刑力度,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法律威慑;其次我国法律建设要有意识的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外的交流,推动国际通用法律准则的构建与推广工作。

在看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劲头十足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风险因素,不仅仅包括金融市场本身的市场风险,还包括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系统风险、所处的法律制度落后的法律风险,这都成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扩大的障碍物,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建设,避免因为风险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时束手束脚。只有在针对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进行深度分析,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方法与经验,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提供更多的监管理论依据,有的放矢的进行创新与突破,构建出一整套适合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防控体系,制定相关的行业监管规则与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并贯彻落实到位,中国金融行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红辉,李汉等.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万建华.金融 e 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它是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融资和投资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资产证券化的好处除了增加发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外,最大的好处即是将证券化之资产的风险加以分割,移转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它投资者。

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金融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如零售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住宅贷款等,而有的金融资产是富有流动性的,如证券,投资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把证券卖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有必要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以贷款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发行的证券,通过资产担保证券,银行将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

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严格的管制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监管,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促使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来将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于是又有新一轮的创新。据此也可以认为,管制和创新会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严格的金融管制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动力。

国际清算银行下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CapitalAccord),该资本协议之目的在确保各国银行持有相同水准的适足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以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为主轴的风险监理标准,进而强化国际金融市场之健全与稳定。自此巴赛尔资本协议的优点广泛地被认可,成为全球金融业界公认的准则。

惟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得金融业务区隔日渐模糊,在金融创新、科技进步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下,银行除传统存放款业务外,也积极开发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内之各项新种业务,以增加收益来源,但伴随而来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鉴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广征十国集团及开发中国家之各方意见、并进行银行量化影响评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旧版的修正。

与旧版相比较,新资本协议除旧版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外,增加了操作风险之资本计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资本需求,定义银行资本对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仍维持在8%的原则外,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有系统的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并允许银行使用本身发展之风险评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评等机构所提供的评等方式。此外,旧资本协议仅承认少数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识等特色之担保品与保证,而新资本协议为鼓励银行妥适运用信用风险冲销技术以降低信用风险应计提资本,将承认更广泛之冲销技术,包括担保品、保证、净额结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降低风险性资产,也能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之目的。

支柱二是监理审查程序要求监理机关对银行资本分配技术与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量化及非量化评估。作为支柱三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披露其资本比率计算适用范围、资本内容、风险评估与信息管理、资本适足比率等四类信息,透过市场纪律来督促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和控制系统风险,而且能够使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旧资本协议之适用对象为银行业,而新资本协议延伸至金融集团之控股公司。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大幅提升银行监理机能的动力,旨在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而非仅遵守一个狭义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协定的复杂性、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与将监理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机能纳入基本架构,对监理机关与银行都将是一大挑战。概括而言,新版资本协议是银行提升经营策略的契机,透过正确的衡量与管理风险,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银行将易获得市场认同、有利股价提高、信用评等升级,并使银行除现有以资产报酬率及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整体财务绩效外,尚可衡量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报酬率,将使绩效评估及资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运营应会产生重大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金,2004(1)

2.郭子润。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3(4)

3.李兴智。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及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2)

4.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5.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的特点

(一)拥有非常广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

最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内容是对象贫困农民提供贷款服务,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容和对象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把普通农户、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等,都纳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中。同时把单一信贷的服务,扩展到汇兑、保险等服务中。近年来,农村银行的金融结构的建立,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对象扩大。

(二)组织形式多样化

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组织主要有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银行、信贷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此类微型金融机构都是工商部门注册的法人,并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机构。第二种类型包括服务社、小额贷款的信贷公司,这些公司都具有正规的营业执照。第三种类型包括民间标会之内的微型和非正式信贷组织。

(三)资金主要来源是商业化

最开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捐赠资金,但发展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能在金融市场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商业性资金,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把农户的闲散资金储存进行 储存,从而通过多途径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微型机构和小额贷款企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运行资金的重要方式,这就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还商业性企业资金的来源有本质区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的目标是增值和保值资金。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贷款对象发生偏离

一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贷款的对象发生偏离,就会导致农户和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发生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推行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为农村那些经济收入水平低的农户,提供贷款资金,让他们有足够的成本为扩大种植规模或者提高农产品质量,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发展,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发生很偏离,不再把贷款的重点放在贫困农户上,而是转向了相对赋予的养殖大户和小型企业客户。这和当初银行监管局设立的村镇银行的目的不相符,这也是村镇银行很少设立国家重扶贫地区的主要原因,在农村用户贷款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村镇银行比较偏重于富裕客户,比如:大型养殖用户和小型企业。截止道2016年底,我国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500亿元左右,其中一般农民贷款余额为520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34.7%,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为714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47.6%。第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其实国家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获得经济效益,而且希望通过农村资金互助改善农村现状,从而实现共同赋予的最终目的。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和村镇银行相似,也把贷款的对象放在是比较富裕的农户上,完全背离了国家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初衷,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够合理

相关资料文献显示我国银监会在是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安排》计划在2014年底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325家,但是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仅仅成立了7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665家,贷款公司2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7家,距离实现规定计划仅仅完成了48.6%。从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的增长速度比较快,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增长速度比较慢,就2015年而言我国共建立了625家村镇银,比2014年增长了25%,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仅增长了9%。

在2014年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结构712家,其中东部324加,中部211家,西部106家,北部71家。?恼庾槭?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比较偏重东部和中部,而且村镇银行地址主要集中在县城,不利改善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城乡村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流动性不足

在2013年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存货比是52%,在2014提高到80%,在2015年略有下降仅有79%。资产负债率从2013年的62%,到2015年提高到86%。导致存货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存款从2013年的2468亿元,到2015年增长到5462亿元,而贷款规模从2013年的1452亿元,到2015年在增长到6412亿元。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风险防控与分担措施

(一)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作用

虽然我国农业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工业、商业相比仍然处于劣势,此种基础国情的背景下,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借助国家政策扶持的金融体系来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危险金融的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国家政策的扶持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市场之外的力量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作用可以工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开展多元化资金获取渠道,解决农村信贷资金缺乏的危机。仅仅依靠国家农业银行的贷款并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比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商业企业投资,农村吸引商业企业的主要优势是农产品, 可以和商业企业取得联系,把每年收获的农产品尽数出售给需要的商业企业,已获得第二年种植所需的资金;第二,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起步比较晚,很多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风险;第三,在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中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通过具体的市场调查,掌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并落实在相应的政策中。

(二)发挥农业银行在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农业银行在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银的业务既有是农业政策性业务也有商业性业务,在承担农业扶贫政策的同时,由于农业的收入具有季节性,而且回款的质量比较差,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第二,农业银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小,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经营风险向金融机构转移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农业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贷款投放的数额;第三,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很大程度阻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向纵深发展;第四,农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产品结构和新型农村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第五,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健全。但是从我国农业银行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银行具有跨乡城和统一集中管理的优势,对新型农村的发展有大帮助。

(三)突出信用社的地位

农村信用社具有贷款门槛低,专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以在新型农业金融机构中必须突出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当代新型农村建立的具体需求,发挥出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价值和作用。转变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各类经济组织入股的经营单位,从而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在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要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可以把性用社转变为农业银银行;第二,可以借助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在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股份制的信用模式。第三,放宽并购条件,允许有实力的银行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收购农村信用社;第四,对于经营效益和信用良好的农村信用设可进行股份改造,逐步建立成合格合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第五,把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相互结合,把信用社是改变为多农业银行的基层单位。

(四)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发展缓慢,满足不了新型农村发展的具体要求,于是出现了很多民间金融结构,就经济学角度而言,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属于典型“诱致性”引发的产物,长期实践经验表明,民间非正规的金融?C构在农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正规国家政府金融机构主要补充,在某些农村中甚至出现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相当的局面。在2015年北京市联合周围7个省市,对115个农村地区的300个新型金融机构进行深入调查,其中有102个民间金融结构,占总金融机构的34%,相比2014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融资的渠道也日渐多元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风险。在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完善的立法制度,扶正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位;第二,逐渐完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赋予民间融资合法性,并指派相关部门全权负责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三,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合作关系。

(五)加快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创新

从2006年银监会颁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到如今已经经历了10多个年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始终遵循“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前提下,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比如:允许和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同时降低新设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成本,减少外界因素限制。加快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和保险公司取得沟通和交流,创新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种类;第二,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保证农农产品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健全的农村抵押担保制度,进而促进农村信贷方式的创新;第四,大力发展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7篇

他称,“我认为每一个危机都是与一些资产价格泡沫联系起来的,债务、股票都是有过的。因此现在需要关注的是,主要经济体是不是存在资产泡沫呢?如果有迹象,监管者就需要采取行动。中国经济体量很大,如果出现任何负面冲击,全球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各界对中国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作为本场讨论会唯一的中国嘉宾,也是唯一一位监管层人士,方星海在整场英语讨论中表示,中国有能力防控金融风险。“我们的确很多年前就发现有不少问题,宏观债务率、非金融部门企业负债很高,后者与GDP之比高达250%,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年前就开始采取措施。好消息是,债务率首次在去年停止上升;截至2017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2%,增速再创历史新低,可以看见政策的力度。”

方星海还表示:“如果有一些机构希望通过做空中国来牟利,那么可能是行不通的,中国系统的属性决定了中国能够防治金融崩溃,因为监管层采取行动的速度很快。”

他称:“我们会很快抑制这些风险,确保恐慌情绪不会传播到整个体系。如果能够抑制风险、恐慌不蔓延,整个金融体系就会更稳健。央行可以介入,大型健康的金融机构对中小机构伸出援手,整个体系仍然能够工作,中国会一直这么做。问题在于,一旦问题太大,可能很难处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尽早采取行动来抑制金融系统风险,我们已经取得了进步。”

此前,摩根大通的研究显示,中国整体负债率在2017年二季度达到GDP的166%,较2007年翻番,但环比下降1%。尽管降幅很小,但这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首次出现整体债务的下降。其次,债务构成也有所变化,即家庭债务上升,政府和公司负债下降,这是一个良性迹象。今后,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向企业去杠杆传导,经济复苏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偿债能力、提升投资效率。

第8篇

【关键词】风险防控 金融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逐渐的发展成熟,金融化企业信息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的移动行业以及社交网络与网络中的搜索引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对于金融行业的信息化以及互联网两个方面涉及的法律进行不断的健全与不断的完善。通过相关法律的管理效率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与约束,并且对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的特征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全面的讲解在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于银行防控的作用。

一、对金融信息化与风险的全面认识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其运行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在金融方面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的核心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对金融行业进行及时的改革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进行的一次重要革新,也是顺应现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措施。从现在的经济形势上看,在各种经济研究领域很多的学者没有对经济金融信息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但是比较顺应现在经济发展的,受到很多人支持的是观点是信息化金融主要是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逐渐的对金融业务进行研究与创新,使其逐渐的实现网络化、信息化与电子化。并且与此同时金融行业还利用现在信息化的经济发展形式,逐渐的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这样可以为金融行业提供比较科学的管理数据,逐渐的促进金融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与质量的增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从金融行业信息化逐渐发展为止我国经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过程中金融信息化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并且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实的指导与依据。

二、金融信息下的风险预控现状

(一)信息化认识不够充足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下对于我国的信息化认识不够充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其的思想也非常的重要,在进行金融行业的运行与认识时一定要能够全面的掌握现在的金融风险控制,并且对金融风险存在的特点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还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在现在这样信息化的条件下,与传统的金融方面的风险相比较,金融风险具有很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金融风险预控时一定要针对当前的实际资金运转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风险相互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金融经济的效益提升到最大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逐渐的实现现在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金融防范风险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在进行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金融资金运转的情况进行风险的预控。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在处于建设的期间,其中还有很多方面发展的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漏洞,其中有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加大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若是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则会导致金融行业发展更加的缓慢,内部控制不够完善,不能及时的控制其中的风险,不能充分的发挥金融的作用。

(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对于金融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这样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关于金融信息安全的问题一直是金融行业中的重中之重,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借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对于其中的组织管理需要进行详细的的分析与掌握,现在的信息管理技术不够健全,不管是在管理机制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三、企业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是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下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的促进金融经济对于各种信息数据的掌握与评估,以及对于现在经济发展下金融行业运转状态的分析,并且信息化建设对于金融管理来讲是其调节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掌握重要的手段与重要的载体,也是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平台以及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柱与动力。在以后的发展工作中,对于金融的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利用科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实现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于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强化风险管理的掌握程度

在进行金融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现在的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于其最基本的认识与掌握,并且还需要不断的进行风险管理细化。金融行业中风险意识的加强与充分认识可以很好的促进现在的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全面的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提高金融行业效益提升。

(二)完善金融中信息化控制的法律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同时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基础与管理机制,全面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更加全面的进行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的管理机制能够很好的对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做出正确的指导与规范,并且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将其渗入到管理业务中,促进企业金融的发展

对于现在的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讲,其在我国的经济中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风险预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于金融业务管理,熟悉金融业务的发展,将信息化风险预控不断的渗入到经济经营业务中,这样才能很好的促进企业金融行业的发展。

(四)建立比较健全的金融风险信息管理保障体系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对于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国外的经济金融管理中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我国可以向其借鉴一些管理方式或是风险控制经验,以及在金融风险控制中应当遵守的一些标准。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经济金融方面的风险防控以及管理,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设计,其中信息管理安全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的控制管理。

例如在前几年我国的中航油事件中,从最初的获利到后来逐渐的资金短缺,一开始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在资金方面中石油选择的是风险比较大的做空期权,并且在风险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来积极的应对对冲交易导致风险被无限的扩大,最后被逼仓。所以在进行风险防范方面一定要掌握好防控技巧,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风险防控的技能与意识。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中的信息化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形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促进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从现在发展的情况来讲,对于金融行业中信息化发展还需要很多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的角度进行信息化金融经济的建设。将信息化管理逐渐的发展成熟不仅能够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能很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建设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许迎春.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天津科技,2015,02:53-54.

[2]阎枫.金融信息化建设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01:104.

第9篇

摘 要: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关键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发生的风险。从企业金融财务管理角度来分析,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的利益不能及时回收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甚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及时采取防控和化解措施,才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化解

1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1 业务核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会计未及时对企业账务进行核对处理,二是金融会计对会计凭证和报表的填写不认真,而且后期审查也不够严谨,导致会计凭证和报表中存在很多错误,三是金融会计管理存在漏洞,企业金融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四是金融会计业务核算所选用的方法不科学。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资金被肆意挪用,骗取等,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资金应用情况等等,财务人员把财务信息传达给企业管理者,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增强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保证企业筹资方案的合理性,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如果企业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账目的准确性是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1.2 资金结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的内容有:一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支付服务,二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转移服务,这两种服务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但是,从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开展现状可以看出,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的会计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也没有设置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导致金融会计私自更改会计凭证,进而挪用公司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企业的运营风险来说,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容易被察觉。

1.3 监督管理风险

要想保证金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企业就必须认识到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设置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不重视,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力度非常小,导致企业出现不科学的行为,无法对企业的金融会计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使企业产生资金风险。

2 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从业人员素质低

企业金融会计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会计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现有的金融会计人员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的意识较差,面对金融风险束手无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2 工作积极性较低

金融会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内容多,而且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承担企业的会计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金融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其他员工并无差别,这样不仅会严重打击金融会计人员的自信心,也会影响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以静态方式工作,企业忽略了金融会计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传统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的金融会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金融会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恰当的选择金融经营管理模式,金融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动态观念,科学的运用金融会计管理手段,让金融会计真正发挥出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企业通常把金融会计管理的权限交给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不参与企业的金融会计管理,也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增强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防控和化解意识,提高会计人员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在会计人员内部设置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表现差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提高金融会计人员工作的纪律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2.3 利益驱使

很多企业金融会计存在造假现象,导致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很多企业会向社会提供虚假的金融会计信息,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企业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固定的生产任务,突显业绩,避免企业倒闭,而让金融会计造假。面对这样的情况,金融会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在会计凭证和报表上造假。

2.4 造假行为处罚过轻

针对金融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过轻,无法让企业认识到会计造假的严重性。国家对的处罚形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经济处罚,忽视法律处罚,二是注重对企业的处罚,忽视了对金融会计个人的处罚,三是注重内部处罚,忽视公开处罚。现有的处罚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会损害个人利益。因此,很多企业对国家处P不在意,造假行为依旧很严重。

2.5 制度不健全

国家和行业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权责发生制出现了严重的漏洞。我国金融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管理,进而产生了应付款、预付款、预提款和待摊费用项目,这为金融会计人员造假提供了便利,金融会计人员可以提前确认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可以延后待摊费用的入账时间,以此在金融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上造假。二是国家金融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增加了风险防控和化解的难度。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活动不断增多,原有的金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新的会计制度还不够健全,金融会计人员无法把新的会计制度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正确把控金融会计风险,进行防控和化解。三是很多外部金融会计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出具虚假的财务审查报告,纵容企业金融会计的造假行为。

3 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和化解对策分析

3.1 建立金融会计工作秩序和监管体系

在企业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时,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金融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积极参与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决策中,创新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合理整顿金融会计的工作秩序,杜绝造假现象,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金融会计造假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必须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现象。

3.2 创建诚信金融会计环境

要想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出现,首先就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政府部门应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约束企业,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创建诚信的金融会计环境。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不断出台金融会计造假惩处的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人和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让企业管理人员和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造假的严重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一旦丢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想保证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还应该加快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会计电算化的账务核算系统,完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金融会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一定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金融会计人员应该定期对金融信息进行存档备份,保证金融信息都是一式两份,并且分别存放在不同的计算机储存空间内,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丢失的机率。例如: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金融会计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该企业自行设计开发金融会计核算系统,并购买了OA办公室软件,实现了公司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一体化管理,第二年该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再次升级换代,原来需要2天才能处理审批完成的财务信息,目前仅需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会计的工作效率。

3.4 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应定期对金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进行考核,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将薪酬与业务素养挂钩,提金融会计工作人员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要认识到金融会计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化解风险。

结束语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业务核算风险,资金结算风险和监督管理风险。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家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要想合理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企业需要创新金融会计体系,重视金融会计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注重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06).

[2]华丽.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2).

[3]何新飞.谈谈当前形势下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青年时代,2017(3):248-24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