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08: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市场定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邮政储蓄银行在紧抓农村金融市场小额信贷业务份额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上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发力度,实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原国家四大商业银行以发展城区的高端客户为己任,重点发展城区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并逐步撤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忽略了遍布城乡的中低端客户(农户)。邮政储蓄银行可把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中、低端客户作为目标客户,深入开发乡村金融市场,制定适合中、低端客户的信贷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瓜分整个客户市场。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在选择个人业务作为其经营定位目标的同时,还需要把开发企业客户、发展和拓展对公业务以及中间业务也归纳到其经营目标里。例如,开办发行债券、基金托管、个人理财服务、公司结算、对公存贷款等业务。能够使邮政储蓄银行做到在个人业务稳健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对公业务,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推广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份额,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职能。
(二)加大品牌宣传,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形象
邮政储蓄银行既然把自己的市场定位选择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且也下定决心服务于“三农”,那就不得不重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所开办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要做到对信贷业务和储蓄业务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充分利用邮政储蓄银行所具备的网点优势,深入农村农户宣传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例如,逐家拜访,利用村干部职务的便利宣传到户等。在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品牌加大宣传以吸引目标客户的同时,也要通过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水平等手段来吸引潜在目标客户。这就需要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对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的引进,例如:从高等院校中引进金融专业的高才生以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返聘其他家商业银行已退休的高层主管人员作为顾问,让他们传授其退休前所在商业银行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供现邮政储蓄银行的在职人员吸纳学习并扬长避短加以利用;对即将上岗的信贷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规定、服务礼仪、营销手段、信贷基础理论、风险管理以及信贷法律制度等技术内容的岗前培训;对于已经上岗的从业人员实施有计划的、多形式的培训,例如,专家授课、经验交流、集中学习、考试考核等。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借以树立起其坚挺的业务品牌并提升其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降低信贷准入门槛,科学设计信贷产品,拓展信贷市场
加快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建立灵活、多样、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邮政储蓄银行可向上级监管部门申请利率浮动权利,适当放宽对小额信贷的条件限制,例如,尽可能地降低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提高小额信贷的可贷款额度,延长小额信贷的贷款期限,增加质押单证的种类等。待上级监管部门批准后,邮政储蓄银行接受过培训的信贷人员就需要深入考察该银行所在地区农户的实际情况(从业状况、经济收入、消费能力和道德问题等),再结合当地农户的资信状况和实际贷款需求,根据所在地区、环境以及借贷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关贷款事项(可以适用的贷款利率,适当的调整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等内容),以确保该地区取得贷款的农户在贷款期限内有足够的现金周转能力和营运能力,同时也要确保邮政储蓄银行能按时收回所贷出款项的利息和本金。对于能够提前偿还贷款的农户,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免收提前还款所造成违约现象的违约金,还可以给予其他的一些鼓励:下次贷款时给予提供减免审核程序的时间便利,增加相当的贷款额度或者相应的延长其还款期限等措施。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在办理小额质押贷款时要避免质押物过于单一的情况,可把国债、保险单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单等都作为可取得贷款进行质押的单证。这样操作既解决了商业银行对农村市场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邮政储蓄银行的中间业务方面的营业收入,还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吸收的储蓄资金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拓展了邮政储蓄银行所服务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小额信贷业务,增强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加强信贷基础建设,提升经营能力
邮政储蓄银行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发展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众多、遍布城乡,所以必须配备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才能建立起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加强对这些营业网点的业务支撑和风险控制,这就需要加大邮政储蓄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优化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基础设施时,需要建立一些功能全面、区域细分且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优秀示范网点来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电话银行以及网上银行系统、汇兑系统、信用卡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项目的建设,提升该银行的经营能力,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
(五)结论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 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 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 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 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 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 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 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 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G20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以及部分数据出人意料的峰回路转似乎逼走了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气,伴随着信心的悄然恢复,国际金融市场顿时显得春意盎然起来。截至2009年4月7日,全球股市市值为30.77万亿美元,近一个月来上涨18.67%,作为危机震心的美国取得了18.05%的市值涨幅,易受东欧危机“牵连”的德国和意大利甚至收获了33.97%和31.80%的市值涨幅,近来由于“脆弱性”突显而饱受非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也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巴西、墨西哥、韩国和印度的市值涨幅分别为21.07%、28.38%、38.45%和27.88%。
带点忧患之心看时下悄然“空转多”的乐观氛围,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突现脑际:为何复苏的星星之火骤然间就有燎原之势?诚然,金融危机在急速演化之后业已稍稍雨歇,近来出现的些许亮点更加引人瞩目,G20的1.1万亿大礼包多少有些超出预期,而美国房市数据和耐用品订单数据的好转也包含了基本面潜在变化的些许信息。但这星星点点的气流似乎不足以引致近来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如此强劲的“复苏之风”。那么,这星火燎原中有何奥妙?
分析研究彰显“正反馈效应”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周小川先生G20前学术论述三弹连发的最后一个,在那篇名为《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的文章中,他谈到了顺周期性特征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从时下经济形势出现转好的些许“迹象”到市场产生较为明显的复苏预期,这其中正是包含了一个“正反馈”效应,而放大局部利好、引致可能是非理性的“买多”羊群行为的,又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近来市场偏向的分析研究言论和观点多多少少起到了一部分“增效器”的潜在作用,虽然在各类研究报告中,免责声明都包含了“非诱导性”条款,但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市场研究分析对预期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笔者看来,研究分析的“软影响力”导致“正反馈”,进而诱发危机中有失审慎的非理,其间重要的不是动机,而是结果。值得强调的是,市场研究分析的这种“正反馈”效应在金融危机的非正常时期可能会加剧波动,加大波幅,减缓危机的自我平复,带来不必要的大起大落。周小川先生的文章启发我们,越是危机阶段,市场越是需要多一点的“负反馈”,来中和非理导致的不稳定。而笔者以为,通过风格转变和重心偏移,市场研究分析可以从“增效器”转变为“断路器(Circuit Breakers)”,发挥灭弧特性,即像电子工程学中那样,“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和继电保护配合,迅速切断故障电流,以防止扩大事故范围”,对金融系统稳定起到有益作用。
从“增效器”转变为“断路器”
如何转变为“断路器”?首先需要清晰认识到危机阶段的市场心理波动特征,在利空性质的事件突然发生,或是不利数据占据绝对主流的时期,市场心理自然地趋向极度悲观,对利空因素的敏感性大幅上升,此时,市场研究分析如若纠缠于利空因素的深挖,很容易出现利空消息和看空行为相互增强的恶性循环。如果能适当强调深层次和中长期的有利因素,则有利于稳定预期,避免市场过度萎缩。
现在,市场心理波动陷入了另外一种微妙的危机情形:市场心理在经历过前期危机升级异变的洗礼之后,对负面消息和预期下调的敏感性持续下降,在近一段时期未发生不利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市场对利多消息的期盼更加强烈。此时,研究分析对转好“迹象”的强调会自然地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并激励市场在行为选择上更趋冒进。为最大程度地避免系统稳定性受损,并适当发挥“断路器”作用,市场研究分析可以适当控制“预言复苏”的潜在诱惑,避免对些许转好“迹象”的过度强调,选择更趋全面和谨慎的风格评析市场彻底转向的可能性。在当下市场心理不知不觉滑向乐观的趋势下,我们似乎需要更全面地关注转好“迹象”中的其他信息。例如,在看到G20带来1.1万亿大礼包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1.1万亿可能并非货真价实,IMF可用资源从2500亿扩张到7500亿之中包含了日本、欧洲业已增资的旧信息,而新增2500亿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可能会在未来遭遇波折,而另外增加的2500亿贸易融资更像是个期望中的愿景而非实际支持,真实感最强的倒只剩下1000亿的额外贷款。如果更全面地遍观消费者信心、制造业综合指数等数据,断言美国经济复苏更显为时尚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经济体系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这也给我国的农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农村信用社是连接广大农民与农村经济的重要桥梁,这也使得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村信用社经济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密不可分。客观来看农村信用社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某些环节上与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其市场意识还有所缺乏,这也就让农村信用社在竞争的过程中失去了主动地位。从当前来看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市场定位也不够明确,如果要让农村信用社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首先就应该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市场定位摆在正确的位置,通过准确的定位让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从而带动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性发展并以此让农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化。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市场定位的基本情况
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经济活动始终离不开农业、农民、农村,也就是说农村信用社其实是建立在“三农”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其效用。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得农村信用社与农业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如果一方出现了问题,那么另一方一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活动无论是对农业经济还是农业生产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面向的都是农民,这也就给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已经朝着多元化发展,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而农村信用社所存在的局限性必然会让自身在某些环节上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市场出现一定的脱节,这就让农村信用社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作茧自缚”的情况。无论如何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所涉及的范畴一定离不开农民、农业以及农村,在我国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迈向更高的层次。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市场定位
如果要让农村信用社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首先还是要让农村信用社与农业活动、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的基本效益形成紧密的结合,以强化经营、管理为手段将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发挥出来。我国的农村较以往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变化,部分农村已经走向了高度工业化的道路同时也拥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也可以看出很多农民已经发生了“质变”,他们也逐渐转变为经营者、投资者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面对的主体依然还是农民,但又不完全是农民,如何让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趋于“平衡化、合理化”是摆在当前农村经济工作者面前的核心问题,这也就凸显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市场定位分析的重要性。
1.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城区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县城农村信用社以郊区农村信用社还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当前形势来看城区信用社首先应该保持自身稳定发展的状态,将一些基础工作做好如存款、储蓄等。在基础金融服务工作的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再进行新型业务的拓展。从竞争实力来看城区信用社必然与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稳抓稳打”,不要陷入盲目竞争的弊端。在基础业务良性运转的情况下加强边缘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发展,与中小型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以此来进一步稳固自身的地位。从本质上来看城区信用社依然属于农村信用社的范畴,其主要目标以及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乃至基层群众,因此城区信用社可以继续强化信贷业务,以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为方向,将金融服务深入到基层当中。城区信用社还可以将社区金融服务融入到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小额信贷等业务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市场拓展,让金融服务所涉及的层面愈加分丰富,从而形成多元化经营体系。
2.县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县城农村信用社是连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的最基本桥梁,因此县城农村信用社还是应该将其市场核心定位放在“三农”上。通过强化支农服务来促进相关农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为“战略根据地”,积极推广、普及基础性金融服务,让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与地区政府进行合作,积极扶持优秀的农业产品项目,对个体种植户、养殖户给予支持,加强与大型农业企业的合作,让农业产品效益得到保证。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贷款周期进行动态调整并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让广大基层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多元化服务。总之,县城农村信用社应该牢牢地抓住“三农”,将金融服务与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运转,以此来提高整体性的农村经济水平。
3.郊区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
郊区农村信用社市场金融服务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以农民为主,通过将金融服务与农业活动关联起来让农业生产得以促进。在种植业以及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让郊区市场乃至城市市场的农场品供应链得到稳妥的保证。大力扶持特色农业,与产业户、农业专业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信用社业务得以扩展。将社区业务以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行更加深入的强化,通过点、面结合让业务深度达到更高的层次,从而为农业专业户带来更加可观的收益。在当前形势下很多农民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在农民群体中出现了很多的商人、经营者、企业家等,这就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既要保证业务的扩展性,但同时也应该把握业务的定向性,在竞争中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但不可完全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来开展金融服务。在保证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1.加强业务创新
将农村信用社业务与创新元素结合起来,将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到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当中,让服务项目得以深化的同时让整个金融服务更加全面化。将网上银行业务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并将电子转账、网上支付等内容充斥到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当中。
2.培养相关的专业性人才
从当前来看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技能还有待提高。因此信用社可以向外拓展、延伸并引进专业性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工作并实施定期考核制度来给予督促,对于业务水平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出完善的公平竞争机制,让员工在不断的竞争中提高自我、升华自我,通过构建出一支专业性的信用社金融服务队伍,让农村信息社能够扎根于“三农”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扩充,让信用社体系不断延展、完善。
3.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及合理筛选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让金融服务的正常秩序得以保障。与此同时根据地域性特点对合作制以及股份制进行调整,让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能够与地方民情得以衔接。加强内部控制,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对于违章行为给予严惩。将金融活动与相关法律串联起来,让金融活动合法化。
四、结语
【关键词】经济金融;发展视野;政府;市场;关系定位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经济金融发展视野来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市场的发展,政府不能过度干预。现在我国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我国开始实行市场自由化政策,让市场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有序化。现在经济是市场经济,准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在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简政放权,并且实行制度公开化,利用自由化市场政策来促进市场的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进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研究,更加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促进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同时,开展本文的研究的目的还有,希望能够更好的定位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我国市场秩序的更一步深化与改革,也是对我国政府权力的一种改革。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才能让两者都具有更好的发展,这样也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建设自由化市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要追溯到主流经济学流派及其理论的演变,那个时候政府在近期运行中力量比较微弱,无法制约市场的。接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变主要体现在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这过程中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了经济危机。后来,政府干预主义的复苏、新自由主义的调整,缓解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使得政府与市场关系走向协调发展。
三、在经典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看政府与市场关系
市场过度自由化会导致很多金融危机,也会对国家金融发展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所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对于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明确政府不能过度干预市场,否则会出现金融抑制现象。市场的自由化政策你要具有科学与合理性,不能盲目自由化和过度自由化,这些都会扭曲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
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很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都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而导致的。因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发展,就会使市场秩序受到破坏,这也不有利于建设自由化的市场秩序。过度干预就等于干扰,政府过度干预就干扰了市场的正常发展,会让市场缺乏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政府过度干预也会使得市场一直都处在政府的保护,这不利于市场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二)政府实行盲目、过度的市场自由化
政府实行盲目、过度的市场自由化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因为我国现在倡导实行自由化市场政策,所以政府就盲目实行,采用放任不管的政策。不过虽然实行自由化的市场政策,但是也要对自由化进行限制于规定。当市场出现问题,政府不能够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而是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市场自由化并不意味着自由放任,也不意味着全然不管。政府没有很好的把握市场自由化程度,一味的追随自由化市场发展。过度的自由化就等于放任,也就是不管不顾,那么就让市场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三)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
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政府的权力还是高于市场力量。而且政府和市场的权力划分不明确,两者的关系定位不顺畅。政府权力过大,那么就会抑制市场力量的发展。同时,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这也就使得政府处于管理阶层,然而市场处于被管理阶层,这样更不利于我国市场的发展。
五、解决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减少市场干预
因为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所以减少市场干预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之一。这样的措施有利于让市场拥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建立更加具有秩序的市场,并且要完善市场的信誉制度。市场拥有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在发生市场困难时,也能够避免出现经济危机。所以,政府不过度干预,就会让市场能够独自面对很多困难,从而完善市场秩序。当市场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来摆脱困难,这也有利于培养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这也有利于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二)政府维持市场自由化的合理性
因为政府实行盲目、过度的市场自由化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维持市场自由化的合理性。对自由化加以限制与规定,才会让市场的自由化出一个合理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建设合理有序的市场,而且还有利于市场更加自由健康地发展。政府要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且能够明确定位这二者的关系,对市场的自由化也要加以限制,这样才能更加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三)平衡政府和市场力量
因为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结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只有当两者的力量势均力敌,才能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才能不让市场一直处在政府的管制之下。平衡两者的力量,才能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维护市场秩序,从而建设服务型政府。从经济金融发展视野来看,这也有利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
六、总结
明确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自由化市场的发展。政府应该支持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给足相应的帮助,这样才能促进二者关系的融洽。我国也要致力于发展服务型政府,这样也有利于建设政府的威信,让政府拥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政府也要明确自身的地位,也要维护市场的地位。所以,明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29年1月出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退休后的茅于轼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任该所所长。
我研究经济学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随着对经济变化认识的深化,我在这方面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反面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涉,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
如何捍卫市场经济?就是要不断地说明市场的有效性,用经济活动的逻辑去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举一个最近热议中的例子。房价过高,大家买不起,怎么办?没有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会说,依靠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能解决普通人买房的问题。但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却正是这些市场之外的手段。普通人的想法是,由于市场行为才把房价抬得这么高,如果继续靠市场,而不靠政府的力量纠正一下,大家怎能买得起房?比较这两种看法,就可以知道经济学的用处在哪里。
什么是市场?我认为就是人的自由活动(在经济方面)。人是理性的。不会做愚蠢的事,这是市场有效的根本原因。市场的特征是交换。交换提升了物的用场,也增加了人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就是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交换生财的原因也在于此。交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生财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两个人所同意的交换,必定对两个人都有利,因此必有财富的产生,
交换不是零和游戏,它有净的产出。这和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正好相反。如果交换是等价的,为什么大家要忙着去交换?交换为什么有动力?物的价值取决于谁拥有它,以及时间,地点等条件。以香蕉为例,它在广州消费和在北京消费,其价值是不同的。在广州经常能吃到香蕉,在北京就相对较少一些。
反对市场自由交换的人认为,自由套造成冲突,纪律才能成就最优。不错,在战争中纪律无疑是必要的,但在经济活动中并非如此。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寻找最优的组合。和谁交换需要寻找,这就是拍卖和招标。有钱投什么项目。需要考察选择,也需要自由。干什么行业,哪些行业有发展前途,取决于很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条件。没有自由,统统按照一些死规定,肯定缺乏效率。
的确,太自由了会引起利益冲突。所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利己不可损人”。市场经济是一个双赢经济,也因此它具有非凡的财富创造力。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使人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其自由的环境中,从而人人都得到最大的自由。但是这只有在消灭了特权的社会中才能真正做得到。我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也正在于此。
反对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理由是,市场具有盲目性。这个判断不错,市场确实有其盲目性。因为市场由许多独立的个人做经济决策,他们只能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来决策。由于信息不全面或不对称,决策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市场有自我纠错的功能,它能随时随地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不受阻碍的自由交换还有一个非凡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只有在自由交换的条件下,钱才能够度量商品的价值,,不受阻碍意味着钱可以流通无阻,钱可以和商品自由交换。只有在这时候,商品的价格才能够度量其稀缺性或价值。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危机;稳定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54-02
一、房地产市场面临的现状
1.房地产价格与面积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来,在紧缩政策调控下,中国的房市的泡沫成分开始收缩,一些城市的房价虽然仍然较高,但面临着较大的下降压力,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1]。2008年全国房地产销售价格、开发投资额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完成开发土地面积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首次出现环比下降0.1%。1―9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 278亿元,同比增长26.55%。但销售面积大幅下降,前三季度销售面积40 3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88%;商品房销售额15 879亿元,同比下降15.02%;完成开发土地面积17 8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 [2]。同时一些炒家为尽快脱手、回笼资金,也大幅降低房价进行抛售。
2.市场开始走向分化。由于土地制度方面监管的加强,实力较小的房地产商很难拿到地,即便拿到地,也要及时支付地款;信贷紧缩,使得房地产商资金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一些中小房地产商又不能通过股市发行股票来获取资金;利率提高,一些中小房地产无力支付巨额的房地产信贷的利息;一些中小房地产商不具有品牌竞争力;大型房地产商更具有实力进行价格战,通过价格战来清洗市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会使房地产市场走向分化,一些实力较低的房企将被清洗出市场,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
3.房地产商积极改变营销策略以跳出困境。一方面,开发商积极采取降价策略,采用降低首付款比例的营销手法。如苏州推出首付一成的优惠政策,其余10%则先由开发商承担,在交房时由购房者一次性付清;或者首付两成,另外一成贷款做成消费贷款的变相降低首付款形式。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置业保值计划,即开发商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鼓励他们买房推出的置业保值计划。一般在约定购房后一段时间之内,如消费者购买的房源出现价格下降,消费者可以退房或者开发商补给消费者相应的差价。同时推出允许消费者团购政策,团购是开发商可以吸引大批量消费者购房的活动,消费者也是人多力量大,可以跟开发商砍价,对双方来讲,处理好了都会实现双赢。但实际上,涉及到优惠幅度、房源位置、个人满意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参加团购的人往往到最后只有少量实现成交。
二、金融危机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
有关专家预测:受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后楼市风险将进一步增大,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将步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
1.短期内房价面临进一步回调。从需求者的角度讲,部分改善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的购买行为将向后推迟,炒房者将因投机能力下降而不同程度地退出市场,首次购房的自住性需求将更为谨慎;从需求结构的角度,购房需求将向实用性的中小户型集中;从产品需求特点的角度,留存在市场当中的真正的住房需求者将会对房地产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未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在需求难以启动、供给方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部分自有资金不充裕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因无力融资而退出市场的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重新整合,包括房地产中介公司、策划公司、经纪公司、评估公司、担保公司等在内的从业机构也将随之迎来一轮行业整合。随着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合并、重组,开发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和开发战略也将放在这个大局中加以调整,开发企业将更加注重开发产品的品质,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供需双方的作用下,开发企业会采取进一步降价的措施,以期尽快回笼资金,短期内房价下调将成定局。
2.房地产供需风险加大。房地产市场的景气下降、量减价跌,加之从紧的货币政策作用,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一方面,利率上调、房价下跌引发的支付能力较差的已购房群体的“断供”风险。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从2003年的3 329亿元上升为2007年末的3.13万亿元,四年来贷款数额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3]。根据国际经验,住房按揭贷款的前三至六年是风险高危期。而过去四年中新贷出的款项,在利率上调和房价下跌的情况下,“断供”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将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出现偿付危机以及建筑工程半途而废,进而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两欠”问题可能爆发。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投资下滑而反作用于宏观经济,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将继续加大。
3.房市供求关系紧张状况可能再现。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从长期看,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状况有可能再次出现。被抑制的多种需求,如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购房需求,收入增长引致的改善性需求,投资、投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而由于2008年以来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必将影响一年半至两年以后的房屋供应量,供求关系有可能进一步紧张。
三、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应对策略
1.建立基本失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对房地产的消费。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基本失业保障体系,做好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特别是要救助好那些产业调整浪潮中失业的农民工与大学生,从而在根本上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只有使这些人有了基本的消费能力,才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下一波增长周期创造需求条件。同时,政府应该适当地借机裁剪冗余人员,缩减行政成本,从而减少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为经济运行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2.加快保障体系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有舆论认为,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实质上“两大体系”都是房地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偏颇,两大体系都要“硬”,住房保障体系主要解决没有能力通过市场途径解决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解决好这部分家庭的住房问题,有利于稳定市场和预期,有利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也有助于房价理性回归,不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冲击。
3.建立和谐的信贷环境,拓展房地产业的实展空间。银行对开发商贷款基本全面停止了,只收不贷。这种极端做法,有可能把不是坏账的资产变成坏账的危险。给开发商贷款和给购房者按揭贷款相比,按揭贷款对银行的安全性更高一些,购房者相当于兼职信贷员,中间多了一层风险把关。但开发贷款也不能“一刀切”地不放。希望银行能把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对待,给房地产的金融政策松绑。另外,对部分开发商确实存在的资金压力问题亦有所考虑。一方面可适度对如土地增值税、营业税等房地产开发税费进行减免;另一方面金融部门也应给予优质房地产项目适当的信贷支持。
4.进一步挖掘购房消费潜力,拉动房地产内需。诸如“小房换大房”、“由房改房进入商品房”等均可享受与首套房同样的政策优惠。虽然此前相关部委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决策层经过调研认为市场中确实存在较大的改善性购房需求,“如果释放出这一部分消费潜力,对于拉动内需无疑效果巨大”。与此同时应适当调整二套房贷的限制。放宽第二套住房主要是基于早先住小房子的人想要改善住房条件,他们在购新房前并不会卖旧房;购第二套住房的信用风险远小于第一套住房的信用风险,若限制二套房很有可能走美国次贷危机的老路。
5.进一步减免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鼓励对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进行相关的财政补贴。要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应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此外,二手房交易的税费有可能考虑减免,如对二手房营业税实行分档补贴等。
6.继续保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确保供求平衡。对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的中低收入者来说,即便房价再降,他们还是买不起。他们的需求不会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大的冲击。要实现“居者有其屋”理想,市场并不能解决一切。因而,政府推进保障性住房的步伐应该继续前进,特别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
参考文献:
[1]马福强,马鸣.论中国房地产现状及应对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舒良友,杨玉珍.和谐社会视觉下的房地产现状分析[J].生态经济,2008,(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功能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
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有多个方面,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谢平和宫晓林。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旧有的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企业通过深度挖掘积累的数据信息,依托现代信息科技平台,构建的由信息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领域,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尤其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收索引擎、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与兴起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随着技术上的可行性出现,金融与互联网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有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电商金融,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网贷融资模式,以Kickstarter 为代表的众筹模式,以Bitcoin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工具,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上理财产品。而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与普遍与电商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 《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度的B2B交易额达8.2万亿元,占当年中国GDP的14.43%,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占比17.6%,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传统电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起了属于其自身的信用,同时由于电商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使得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着属于其自身的特点。
黄海龙(2013)认为商业活动的本质是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循环活动。电子商务依托以互联网产业为基础的快速信息流,进而增加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循环速度。电商金融改变了传统电商资金流单向流动的方式。电商金融凭借电子商务的历史交易信息和其他外部数据,形成大数据,并且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相对传统金融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商金融可以在尽可能完整的信息环境下以低风险、低成本将资金分配给小微需求者。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理财途径的兴起,这种不限额度、即时可提现的以互联网作为发售渠道的货币基金开始成为新的具有足够诱惑力的资金去向。这种目前看来足够安全,类似于活期存款模式却有着高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虽然对银行的存款业务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给银行业的发展与定位提供了启示。银行可以以一种类似于市场化的利率开展金融活动的经营模式。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以来不断论证发展的持续性进程。就外部环境来说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当年放开的同业拆借利率,是向市场利率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在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三、当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三性平衡
可以预见,随着金融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深入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与经营环境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其功能的定位也必然需要重新考虑,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是无迹可寻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为重要的依然是三性平衡原则,即经营策略在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间的合理取舍。而分析商业银行功能的改变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的变化着手。
商业银行盈利性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盈利的上升。随着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已经可以灵活的调整贷款利率,在给定的资金需求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贷款利率,这可以提高其资产收益。但是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存款利率,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普遍偏低,在很多时候甚至出现实际负利率。而随着互联网金融与其他投资理财渠道的发展,传统储户必然得到更多的投资选择,一旦存款利率无法满足其心理预期,则会转而将资金投向其他融资渠道。而在利率市场化后,不同商业银行间也将出现利率差异,不同银行间的竞争压力也将会进一步加剧资金的价格战。可以预见,当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利率以确保自身用于运营的资金充足,这也必将使得商业银行告别目前的稳定高利润经营,收益率将随之下降。但是也应该注意,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深入,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必将走向有序的多元化,虽然存贷款利差可能随着市场化而下降,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诸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新手段提高其收益水平。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进一步结合的时代,资金的流动性必然大幅增强。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运用,便捷的网络操作,资金拥有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自己账户下的资金进行操作,而随着诸如余额宝等高收益、高流动性替财产品的出现,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加以改进或提高收益率作为补偿,就极有可能导致大批潜在客户转而购买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中必须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尤其是需要借鉴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功经验。如经营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公司,针对支付宝客户分散、客单量小、流量相对稳定等特点出发,充分借助大数据,对购物支付的规律,尤其是“大促”和节前消费等影响基金流动性的因素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分析,实现了对资金流动性的提前预估,从而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并使之可测可控。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之所以能以市场最低利率占据市场最高份额,依赖的就是其提供的资金安全性。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面对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的不安全因素,但是在目前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存放于银行的资金安全性还是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而市面上的大多数投资渠道却无法提供与其收益率相匹配的风险水平。但是,这种相对条件下的“绝对安全”却是建立在目前非市场化利率与低竞争水平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网络时代与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必将面临新的经营与竞争环境,更多威胁其安全性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政策与法规风险、监管风险等,同时这些风险也极有可能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变革的因素。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牢牢抓住其安全性方面的绝对优势,利用新的金融技术合理管理其流动性,灵活运用市场化定价与新的金融工具保障其盈利性,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基础也因此而来。
四、对商业银行在当前背景下的功能定位的思考
当前可能对商业银行功能定位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从前文中可知这两个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是否能达到改变商业银行功能定位的程度则尚未可知。
本文认为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还不足以对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造成质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即使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网络化,依然无法动摇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方面的绝对优势,商业银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为安全的金融机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支付职能、信用创造职能与金融服务职能可以因而保持基本稳定,信用创造职能依然只会专属于商业银行,而其它几项职能只是随着收益性的变化而发生结构性调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影响则是体现在了收益率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由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获取与现阶段同等利润必然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在投入更多管理成本后,存贷利差收益率依然会下降,这必然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份额降低。而随着几大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始蚕食原本专属于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和银行卡组织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侵入银行的传统业务范围,商业银行的支付职能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本文认为这种改变主要是建立在商业银行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固有优势,结合新技术,新管理,全面提升网络化、市场化下的经营水平。商业银行本身具有信息优势,为了业务需求在客观上也具有一切开展互联网金融所需的网络设备,庞大的物理网点,银行系统内部也必然存在可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人才,最为重要的是,银行拥有无可比拟的信用水平与运营安全性。阻碍商业银行全面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关键因素反而是固有的监管系统。目前中国金融业仍然处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阶段,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大多是以金融控股集团形式的球,全面涉足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政策约束,虽然现阶段中国正在以深化改革口号下加速金融市场化与自由化,但是改革显然不能一蹴而就,还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小步快跑。但是,无论如何,在适应未来新环境下的经营模式必将出现,而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也必将更加完善。
总的来说,面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在短期内并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网络化而进行的经营策略调整与管理水平提升是必须的,这种调整与提升必须建立在三性平衡的基础上,以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为突破口,最终实现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2]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3]李庆治.“余额宝”又一次“改变”了银行[J].国际金融.2013,(8).
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军(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总结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营销战略是从总体上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规划、指导、约束。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就营销战略和策略而言,丁全喜(2000)在阐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推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销战略选择,剖析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分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和目标市场选择,提出加强和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措施。陈卫东(2000)阐述了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发展过程,概述了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归纳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七个组成部分,并描述了目标市场策略。庞灵久(2002)简单介绍了农村信用社的营销概念,以及搞好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而分析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竞争战略的运用。雷新宇(2002)分析了湖南农业银行进行市场营销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外商业银行营销发展阶段和经验的介绍,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比较,对湖南农业银行的总体营销战略和具体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围绕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对营销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营销人员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对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和公共关系等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市场营销进行规划,提出了设想和建议。冯冬梅(2003)、陈汉源,熊少美(2003).袁军(2006)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等营销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以实现其战略目标。
就市场定位而言,张丽明(2006)认为农村信用社自身实力先天不足,要想拓展生存空间必须优化市场细分,科学界定目标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吴建亚(2008)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差别化定位和差别化经营,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在分析现有金融格局和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牛艳梅(2009)在对市场定位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基于西部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从市场定位的视角阐述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提出了区位定位、客户定位、功能定位的定位策略。葛君(2009)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的缺陷,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实践经验,提出农村合作银行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认清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面临的经营困难、存在的不足等,扬长避短,为自己拓展出一片独特的发展空间。李秀茹,郭庆海(2009)从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绩效水平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实现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与协调发展。四川银监局课题组(2009)针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定位不明、支农职能不强、运行效率不高、资金循环不畅等问题,尝试借鉴国际政策性银行发展经验与国内的有益探索,从我国农牛水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发,提出应进一步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职能,并据此研究确定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围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两年较多。郭艳艳(2008)运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定位的建议。刘宛晨,段泽宇(2008)认为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小型合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一定的支持下能够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熊玉军(2008)提出我国村镇银行应明确自身定位,重点营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深入农村群众,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大胆创新信贷决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机制。章芳芳(2008)、伍昆(2008)、阮勇(2009)、张笑尘(2009)、程昆,吴倩(2009)等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2008)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农户、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目标客户。陈玉娟,孙利荣,吴伟中(2009)提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
三、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营销策略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具体运用的营销技巧。李树彬(2002)针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汪腾(2006).黎玲英(2008)进一步阐述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
(一)、农村金融产品策略
姚胜(2001)认为金融产品开发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农业银行腻得市场、吸引客户的前提。应加大创新力度,改进营销方式,采取有竞争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抓好超前开发、整体运作、批量营销、捆绑服务四个环节。谢磊,田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和推广创新的信贷产品是发展的关键。梁婉霞(2006)对中国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交易类产品市场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彭健(2008)、朱灵芝(2008)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产品特点,探讨了银行卡产品的创新策略。张洪刚(2008)从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品创新不足的根源,提出了产品开发与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彭思敏,余香东等(2009)介绍江西省星子县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收费权抵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分析了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市场缺失、产品缺失、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大力开发有本土特色的信贷产品,建立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匹配的监管体系,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对策与建议。张秀倩,张锦等(2009)介绍了河北省唐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唐县南店头乡政府、合作社联合创新担保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剖析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王波(2007)简要介绍了网上银行等金融电子产品的发展、特点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对扬州市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环境特征、市场营销机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弊端。根据网上银行的产品特点,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建立新的市场营销综合管理模型,制定出新的市场营销方案,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其中的流程改造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简要介绍了实施营销方案的配套措施。王艳晖(2009)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网上支付业务7PS策略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法。强调运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组合,以可盈利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网上支付的经营目标。
(二)、品牌策略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2001)认为通过发现和评价品牌市场机会,实施品牌目标市场营销,开展品牌营销组合策略,执行和控制品牌营销计划等才能建立起中国农业银行自身特色。李和平,马恩利,黄新涸(2002)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策划、打造、经营好小额信贷品牌,要加强宣传策划、营销和服务。涂印平(2003).骆颖(2008)提出塑造中国农业银行品牌问题。王德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形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提高小额农贷品牌认识,强化小额农贷品牌优势,拓展小额农贷服务功能,加大小额农贷品牌营销,强化小额农贷风险管理,加大小额农贷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效应。
(三)、分梢梁道策略
崔健(2002)认为发展功能完善、手段多样的“金融超市”已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更新经营理念、拓展业务空间的必然。这就需要引进“自助式”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自由、舒适的服务;发展“在线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理财服务;提供“套餐配送”服务,使客户真正体会实惠的服务感受;创建“仓储式”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采取“网络式”经营方式,消除区域、条块分割固有的掣肘。王瑞华(2005)从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迅猛变革着手,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有形网点形状,提出通过对传统营业网点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现有网点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对现有网点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米加快分销渠道的变革。
(四)、促梢策略
赵兰(2003)认为中国农业银行创新促销策略主要是对促销组合四种主要方式的整合与再造,即把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四种基本促销方式组合为一个策略系统,达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果,从而顺利实现促销目标。李高帆,马先国(2007)对中国农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广告策略、人员促销、公共关系等促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广告主题的确定、广告媒介的选择方面确定广告策略;在人员促销中注重新式柜台服务、差异化个别服务;在公共关系中通过新闻媒介,宣传银行形象。主动与客户保持联系,定期做好回访。
四、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关系研究
客户关系是指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发生、发展的信息归集。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维护好自己的客户资源,保证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羞金泉(2002)以郑州市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整合营销理论、激励理论等对如何推行客户经理制进行了研究。王春生(2003)概括了农村信用社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提出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要求:设置理财业务的“值班经理”和咨询专柜;进行“农村信用社再造工程”,整合内部流程;开展金融信息咨询、信用评估和专项顾问服务业务;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度;制定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陆宇明(2005)从客户关系营销的角度,对农村信用社公司业务客户关系营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营销策略:明确营销战略目标,找准正确市场定位;加强服务质量控制,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加强品牌形象的策划宣传,密切与客户的接触和沟通。乔颖慧(2006)在对客户关系营销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农村信用社推行客户经理制中实施关系营销策略的实际,提出加强客户关系营销及管理的改进措施。高云(2007)在系统地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客户经理制度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客户经理制的内涵、理论基础、组织模式及组织架构等,针对电子化建设设计了一个辅助信用社客户经理进行客户管理的软件系统。同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度现状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陈飞(2004)、王娟(2009)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实施客户经理制以及客户经理管理问题。
卢德勇(2004)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状况进行了阐述,从多方面分析了重庆农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思想认识层面,应该解决领导重视、唯技术论、分步实施问题;从具体工作方面,应成立相应机构,着重分析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加强电子渠道的建设,配备相应人员,加快机构扁平化和服务特色化,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等。薛玮(2005)从客户管理的角度对中国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内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实现手段,对系统实现的各种功能做了详尽描述和应用说明。谢晓林(2006)结合连云港农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重点论述了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高层次市场营销体系,再造业务办理流程,实施完善的客户经理。邢松(2004).陶景慧(2006)、钱旭潮(2007)对中国农业银行客户经理制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寮婕(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客户资源状况,提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稳妥地培植新生客户;建立客户征信体系;优质客户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学的客户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公祥旭(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条件和基本构架,剖析了目前实行客户经理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的具体措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2006)分析了客户战略的含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战略的目标、原则、途径以及配套措施。赛婕,孙大旺(2006)、郑承枝,傅智勇(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客户营销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客户营销的建议。刘海(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机遇及职能定位,提出了补缺者营销战略。其服务营销管理的策略包括:以客户为展服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五、农村金融市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研究
营销的根本目的是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要并使顾客满意。顾客满意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盈亏。许斌(2004)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指标体系,采用面谈调查法和留置问卷调查法,经统计、计算,测算了湖南省农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并提出了提升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沙永红(2005)对中国农业银行顾客让渡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提升顾客让渡价值的策略和原则,最后对提升策略进行了实施评价。鲍胜龙,田彬(2005)对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营业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金融产品、品牌形象、客户建议栏等方面进行调研,进而分析了客户满意度情况,提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对策。程祯(2006)认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存在很强的关联性,高顾客满意度来自于提供高的顾客价值。金融企业通过不断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获取竞争优势。分析了如何提高顾客价值,减少顾客成本。李广海,陈通,王磊(2006)建立了农村信用社满意度的模型,以此来检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建设和满足农民信贷需求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改善绩效提出了理论指导。
林昌华,吴肇光(2007)根据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顾客差距的产生,以及如何弥合。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需要逐渐培养服务营销管理的理念,领会顾客差距的原理和本质,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通过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顾客关系,使组织实现差别化,增加对客户的附加值。把战略思考和管理决策的重心放在服务上,从影响顾客差距的内在因素入手,利用服务设计的准确传递实现金融组织之间的差别化,增加顾客的附加价值,从而维系与顾客的牢固关系,才能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总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一些学者和实践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这对于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