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价值,相关性
一、概述
在内部控制规范化成为全球性趋势的背景下,随着资本市场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开始日益注重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为规范上市公司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外部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上的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管法规,上市公司必须不断规范公司治理方式以满足日益严厉复杂的监管要求。然而,满足外部监管要求仅仅是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低层次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满足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战略的实现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价值,进一步推动公司发展。
然而,内部控制缺陷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财务欺诈案”,引起世界对内控的关注。有效的内部控制如同缰绳,能掌控公司前进的方向和活动范围,避免公司误入歧途。内部控制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经营效率、企业价值和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环境和内部控制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管理风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然而,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与否,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土壤。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内部控制效率评价,取决于对内部控制定义、本质属性和成效载体的不同认识。目前主要有“价值创造论”和“风险降低论”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价值创造论”认为,内部控制是内生于公司财务价值链之中的因素,其首要目标是服务于公司的价值创造(李心合,2007;李万福,林斌,宋璐,2011)。照此理解,内部控制效率主要体现在公司价值的增量上。而“风险降低论”则是将内部控制等同于风险管理,或者是把内部控制视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杨雄胜,2005;COSO报告,2004;谢志华,2007;英国Turnbull报告,2005等)。其效率必然体现在风险程度的降低上。在前一种观点下,企业价值指标值越大,意味着内部控制效率越好;而在后一种观念下,企业风险值越小,则意味着内部控制效率越好,两者的性质和评价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将“风险降低论”归置在“价值创造论”之下来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思路既符合内部控制向价值创造导向进行转型的发展趋势(李心合,2007),也符合风险管理的属性特征。具体理由是:第一,“价值创造”反映着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内部控制虽然强调制衡和监督,但是本质上还是通过规避风险来增加公司的价值。第二,“价值创造”反映着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追求,而“风险降低”只是内部控制的一个过渡性目标。
Kinney(2000)曾指出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帮助确保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控制系统,势必会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虽然目前尚无直接的文献来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但是已有的文献对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价值的路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多数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角度分析,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风险与企业的融资成本相联系,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例如Doyle etal.(2007)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文章使用705家已经披露过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的数据,发现这些企业对于会计应计的估计无法有效转化成现金流量,所估计的会计应计的质量较低。Ashbaugh-Skaife etal.(2008)与Doyle等(2007)的研究主题相同,也是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该文章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缺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应计质量产生影响:第一种方式主要是由于企业缺少足够的政策、训练等而导致的随机的、非主观故意的错误陈述所形成的应计的噪音;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员工或者管理层的主观故意的错误陈述或者缺省造成的对应计质量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形成更加有用的会计记录,而这些记录会引导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如生产、销售、存货管理等。
上述文献仅仅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内部控制要想作用于企业的价值还需要通过对于融资成本的影响,而融资成本依赖于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评估,而投资者自身面临的信息风险会影响对于风险的评估。Lambert etal.(2007)通过模型将信息披露质量、信息系统质量与企业的风险、权益成本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该模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对外部所披露的信息,同时也包含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通过其分析可以推演出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一种是直接效应,虽然从本质上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会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造成影响,但是它却会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于企业自身未来现金流变化情况的估计,此外也会影响参与者对于企业自身未来现金流与市场整体未来现金流量的共变性的判断;间接效应体现在高质量的信息系统以及良好的内部控制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真实决策,包括运营决策的质量以及管理者想为自己攫取公司资源的数量等。Ashbaugh-Skaife etal.(2009)基于上述文献的理论分析,从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风险和资本成本的直接影响效应出发,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如何对企业风险和权益成本造成影响。文章的结论支持了Lambert etal.(2007)的论述,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异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权益成本均更高,但是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变化得到证实时(如对先前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修正后)企业的权益成本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如果是窄众产品、如果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小企业、如果没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品牌,更有效的手段不是公关,而是广告或者其他推广方式。
那么,对于知名品牌的(泛)大众产品,选择公关的市场运营方式,将可能达到其他方式所达不到的什么效果呢?
效果1:从品牌到强劲品牌的本质跨越
效果2: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华丽转身
效果3:从行业名人到社会名人的层次升级
众所周知,强劲品牌形成的过程有三层,即产品-品牌-强劲品牌,其渐进式的标志分别为提供的服务内容-独特的价值定位,持之以恒的价值名副其实-品牌个性与能见度。如图所示:
在品牌的个性和能见度表现方面,公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试想,一个品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些是能在广告上说得清楚的吗?就算是说得清楚,那个说的费用是企业能承受得了的吗?就算企业有实力承受,以广告的方式去说能让大众信服吗,具备公信力吗?
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用的是新闻的方式、记者撰写的方式、媒体主动报导的方式,效果是不是会好很多呢?
首先,新闻报导的角度就代表了媒体本身的观点,具备了权威可信度,其次,从消费者阅读的角度看,他们更愿意主动去阅读和了解,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途径,在这里面的潜移默化比多次广告更能影响消费者,最后,从费用成本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最省钱的方式,比方说,广告一个字收费8元,而公关操作的软文,一个字收费也不过4元,50%的差价啊,只是换种传播的方式就能节省这么多的成本,太妙了
当然,采用公关方式做传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选对公关公司,好的公关公司是以销售为靶心,所策划的事件也好、新闻也好、活动推广也好,都是以产品的优点为潜台词,通过各种人们喜闻乐道的方式,结合媒体的关注点和时事的走向,设计出各种吸引和值得媒体关注的事件,并引导出正面报导,甚至能顺利登山头版头条、代表行业趋势等出现在核心版面及正版等,这些方式岂是广告所能及,这同时也是公关公司之于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而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提升上,公关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比如说要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企业的公益行为,结合企业产品特点的公益行动就必不可少,好的公关公司能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已有品牌资产,设计出最适合企业特点的、同时也是媒体关注的公益事件,让企业在花费最少钱的前提下,得到最多媒体的报导,赚取最大化的名誉,这不也正是企业梦寐以求的吗?!
【关键词】财务治理;企业价值
一、公司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大体上可归结为:是在公司制条件下,政府、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在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财务利益分配和财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划分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一般体现在:
1.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制度及相对应的人事安排制度
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权、经营收入和产品定价决定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实现确认权与分配权、注册资本扩张与缩小决策权、对外融资举债决策权等方面的权限划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作为所有者或出资者,成为财权划分的主要方面。同时,掌握财权的人员、特别是高层掌管财权的人员选聘安排制度,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和其他管理体制一样,没有相应的人事安排制度作为其基本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引起的财务行为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也不能在企I内部形成财权制衡。在国有和国家控股的公司中,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制定和掌握该人事安排制度。
2.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及财务激励机制
监督机制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的财务监督活动,设计和调整公司的财务监督体制。激励机制是促使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认真努力工作的条件。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直接以所有者身份参与财务激励机制的设计、建立和调整,并监督其实行。
3.下层经营管理者对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财务信息反馈制度,财务监督体制
为了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影响,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会建立一种定期的信息反馈报告制度,迫使下属及时、尽可能准确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而相对应的下属对上层、一般员工对高层和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通过工会或派员参与监事会、董事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公司财务治理是内含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于企业财权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说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可理解为: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融资结构为基础,在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的一套制度安排。
二、企业价值
从传统会计的角度,企业价值指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但均以历史成本为前提,并没有考虑任何风险因素,所以企业的账面价值可能与企业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从现代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通常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企业进行估值,该种方法一定程度考虑了一定期间内资金的风险因素,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有效筹措资金等。
企业价值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强调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和价值增长规律,其核心内容是进行价值衡量,通过对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挖掘企业生产、采购、销售、研发、投资、财务等经营环节的价值增值潜力。因此,整个企业管理就是价值管理,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视角和观念,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显著。
三、企业价值与财务治理的关系
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治理的目标
2.有效的财务治理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财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企业的价值造成影响的过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财务决策,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具体来说,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1)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税收筹划、集中化管理(尤其是资金)、盈余管理、融资管理、投资并购、成本控制等;
(2)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运营资本管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风险管理等;
(3)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与组织管理等。
四、结束语
探究发现财务治理水平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财务治理的确影响着企业价值,即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其企业价值也越大,可以将其理解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愿意为拥有良好财务治理水平的公司支付溢价。尽管财务治理机制在我国现代企业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强化财务治理对于公司整体的有效性及全面性,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最终导向,最终以期将财务治理与企业价值的有效融合迈向新的境界。
【关键词】市场增加值;企业价值;偏离
一、市场增加值的相关涵义
市场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MVA)是公司管理者通过经营决策给公司投资者创造的价值,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一种方法。其定义为:MVA≒公司总市值-公司总资本。
总市值包括债权价值和股权价值,债权价值通常是债务上的本利和,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可以用每股价格和总股数估计。总资本是资本供应者投入的全部资本,需要对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总资产进行一系列调整。财富的创造不是由公司市值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市值和投资者投入到公司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公司市值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公司市值没有表示为这些市值投入了多少资本。因此,MVA是公司管理者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为投资者创造的额外价值总额,可以直接衡量公司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二、现实市场中MVA与企业价值的偏离
从理论上来看,MVA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准确方法。它计算的是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即投资者投入一家公司的资本和他们按当前价格卖掉股票所获现金之间的差额。MVA等价于金融市场对一家公司净现值的估计,如果把一家公司看成是众多投资项目的集合,MVA就是所有项目净现值的合计。理想环境下,金融市场估计的一个公司的MVA应等于该公司自己估计的净现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是企业整体的经济价值,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平市场价值,可分为实体价值和股权价值。一般情况下,公平市场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和相对价值法进行评估。
在财务管理中,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未必等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价值。MVA又与人们在财务管理中所认可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一偏差是业绩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差别,在现实市场中可以通过货币金额表现出来。MVA是从外部评价企业业绩的最好方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仍是目前财务管理主流思想。以下以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南合成”,股票代码:000788)为例分析在现实市场下的实务评估中,上市公司的MVA与其企业价值的偏离。
1.西南合成2011年12月31日的MVA
根据西南合成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该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部分财务资料如下:资产合计为274586万元,负债合计为170576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04010万元,总股本为59598.743万股。
(1)计算总市值:
债权价值为近似于债务的本利和,即170576万元。
股权价值为每股价格乘以总股数,即59598.743万×6.99元≒416595万元。
总市值为债权价值加股权价值,即170576万元+416595万元≒587171万元。
(2)计算总资本:
为了使账面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承认投资的时间价值,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另一方面要把会计师不合理注销的资产加以恢复。此处假设账面总资产等于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则总资本为274586万元。
(3)计算MVA:
MVA为总市值减去总资本,即587171万元-274586万元≒312584万元。
2.西南合成2011年12月31日的企业价值
该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每股净资产是1.68元,股东权益净利率是11.50%,股票价格为6.99元。现收集以下相同行业的4个可比公司的有关数据,使用修正市净率的股价平均法计算西南合成的每股价值,进而计算企业价值。
可比公司名称 市净率 股东权益净利率
①东阿阿胶(000423) 8.20 25.01%
②科华生物(002022) 5.15 23.17%
③福安药业(300194) 1.77 5.75%
④星湖科技(600866) 1.79 5.12%
(1)计算每股价值:
根据可比企业①,每股价值=8.20/25.01%×11.05%×1.68=6.09元
根据可比企业②,每股价值=5.15/23.17%×11.05%×1.68=4.13元
根据可比企业③,每股价值=1.77/5.75%×11.05%×1.68=5.71元
根据可比企业④,每股价值=1.79/5.12%×11.05%×1.68=6.49元
12月31日的平均每股价值=(6.09+4.13+5.71+6.49)/4=5.61元
(2)计算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内在股权价值)=5.61元×59598.743万=334349万元。
3.西南合成MVA与企业价值的偏离
根据前述计算的西南合成的MVA和企业价值,可以看到得出的312584万元与334349万元出现了偏离,约为6.5%。对于以上计算的结果,有着公司总资产等于总资本的假设,即未把账面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加之计算企业价值时可比公司选择的局限,此计算结果必存在着偏差。但将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时,如考虑投资的时间价值并恢复不合理的注销资产,得出的MVA应低于以上结果,由此得出的偏离幅度不降反升。
三、产生偏离的原因
1.股票市场可能无法真正评价企业价值
企业内在价值是其在公开市场上的经济价值,考虑到持续经营假设,无论以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相对价值法进行评估,其大小应取决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在经营期间内创造的价值总和。上市公司的MVA,往往取决于该企业在资本市场下由供求双方决定的股票价格的高低。然而股票价格是否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价值,一直是一个令人怀疑的问题。
2.股价的波动性决定着上市公司MVA的时点性特征
MVA是一个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而股价每天的变动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业绩的骤然变化;企业价值源于企业本身的经营业绩,也就是其获利能力。影响公司股价的因素有多种,如公司本身业绩、股市总水平、特定事件等,尤其特定事件对股价的影响是剧烈的,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也在剧烈波动。另外,即使股价可以合理反映企业价值,也难以确定哪一时点的MVA是内在价值的真实体现。
3.就目前MVA的定义而言,总市值下债权价值与总资产下债务的评估标准不一致
直接以债务本利和作为上市公司债权价值虽然不致出现较大偏差,却也忽略了债务现金流量的时间因素;而在确定总资本时,对账面总资产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认为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等。这种不一致将对MVA的最终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四、评估MVA的建议
1.降低MVA作为时点指标的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股价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仅以某一日的股价计算公司股权价值难以反映公司真实业绩等。若将时点指标转化为时期指标,MVA的结果将更有利于反映企业价值。一方面,可以以加权股价平均值作为计算股权价值的依据,在计算股权价值时采用一定时期的股价平均值并考虑特殊股价波动等因素。如仍以上述西南合成为例,其2011年12月份的平均股价为7.38元,重新计算的MVA为59598.743万×7.38元+170576万元-274586万元=335829万元。另一方面,可以先计算出评价期内每个时点的MVA,进而计算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的MVA的加权平均值。
2.明确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的具体方法
MVA曾定义为公司市场价值减去公司账面价值,若认为债务的市场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则MVA可以改写为投入资本的市场价值减去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MVA业绩评价理论是不断完善的,在将MVA定义为总市值减去总资本之后,认为需要对账面总资产进行一系列调整才可得到总资本。然而,却没有一个将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的具体标准,如投资时间价值的考虑因素、不合理注销资产的明确标准等。
3.重视经济增加值(EVA)对MVA评估的作用
MVA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公司预期的现金流量,而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其投资年度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其中EVA=调整后税后经营利润-调整后的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一些实证研究表明,MVA与EVA具有高度的关联性,Uyemura Kamtor和Rettit选择100家美国银行自1986年至1995年的MVA和EVA以及各种财务指标数据,发现EVA与MVA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这种密切的相关性,给我们研究和评估MVA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财务指标体系/“双高”企业/传统企业/投资价值
【 正 文】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 )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 )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 )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 )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业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
平均分
1
每股收益
5.8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5.967
2
净利润增长率
5.467
净利润增长率
5.817
3
净资产收益率
5.350
净资产增长率
5.583
4
每股净资产
5.233
总资产增长率
5.550
5
市盈率
5.217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5.383
6
资产负债率
5.200
市盈率
4.850
7
速动比率
4.983
每股收益
4.700
8
流动比率
4.933
经营利润率
4.650
9
经营利润率
4.850
销售净利率
4.633
10
销售净利率
4.833
资产净利率
4.533
11
股利支付率
4.633
净资产收益率
4.483
12
净资产增长率
4.617
流动比率
4.367
13
存货周转率
4.583
资产负债率
4.317
1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567
速动比率
4.300
15
资产净利率
4.5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4.283
16
应收帐款周转率
4.517
每股净资产
4.283
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4.333
总资产周转率
4.267
18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4.233
持续可能成长率
4.217
19
总资产周转率
4.167
存货周转率
3.867
20
已获利息倍数
4.150
已获利息倍数
3.750
21
持续可能成长率
3.750
股利支付率
3.700
22
总资产增长率
3.6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
平均值
均方差
平均值
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
7.58
14.04
48.24
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
-3.66
32.58
56.30
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3.64
13.52
53.76
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4.42
13.25
58.32
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
24.47
13.27
32.29
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
8.85
5.51
16.80
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
71.58
64.85
84.19
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
0.26
0.20
0.52
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
56.13
34.82
52.30
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主编.2000.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Abstract: A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pattern, Value-based management is known as a new focus in academia.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value drive-factors is the ke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the value management mod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fer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关键词: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驱动因素
Key words: Value-based management;drive-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12-02
————————————
作者简介:石晶(198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卢绪昌(1976-),男,山东济南人,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许丽君(1988-),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价值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模式逐渐受到西方企业界的认可和推崇,但是,价值管理模式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限性。特别是从上世纪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开始注意到基于价值的管理理念,也开始意识到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发掘自身的价值创造潜力。而企业价值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驱动因素的刺激,所以,本文在现有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和总结。
1 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的确定
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秘诀。尽管对于价值驱动因素的含义,学术界现在仍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可以明确的是,价值驱动因素是一个变量,它能够影响到生产率、客户满意度等业务结果。而要确定价值驱动因素,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1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价值驱动因素应该与整个组织的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促使组织内部的不同层级都以创造公司价值为总体目标,易于组织的协调合作。
1.2 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价值驱动因素不仅仅使用财务绩效指标来确定和衡量,同时也要采用战略方面的绩效指标。在公司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采用财务指标,还应结合非财务指标来进行价值驱动分析。
1.3 可持续性 企业除了要注重当前的经营状况外,还更应集中注意力于未来的盈利增长趋势和能力,以及未来利润的增加情况。因为公司的价值创造主要面对的是未来期间,而不是过去的历史状态。
2 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的价值驱动因素
企业价值的创造是企业所处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这些因素是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决策变量。所以,所有对企业价值创造或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以看做是价值驱动因素。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管理层都对价值驱动因素不断的进行探讨,然而,对价值驱动因素的界定仍具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不妨碍价值驱动因素本身的研究价值。在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界共同认可的研究结果。综合其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是指影响和推动企业价值增长、促进价值创造的主要相关变量。本文借鉴王晓巍(2007)提出的价值驱动因素划分标准,按财务属性将其划分为财务性因素和经营性因素。具体来说,经营性价值驱动因素是指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治理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其一般难以直接量化。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是指能直接表现企业价值创造结果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一般可以直接用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来表达,可以直接量化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Alfred Rappaport(1986)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揭示出七大驱动因素,即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加权资本成本。其可以看做一种结果度量标准,即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这一结果最为经典也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刘淑莲(2004)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卡普兰价值链,从财务观与经营观两个角度来探索价值驱动因素,研究战略规划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她从卡普兰价值链提出应该结合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强调价值发现与增值。她特别强调了产品/服务、形象/声誉、客户关系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罗菲(2007)也以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出发点,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计分卡方法,对价值驱动因素作出具体分析。他指出财务性驱动因素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并可具体分解为息税前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成本比率、权益乘数和税收效应比率,而非财务性因素主要有客户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其实这两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大体相同,都在财务性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经营性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且这些经营性因素都是从经营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方面来界定。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价值驱动因素的最终确定上。刘淑莲的研究结果与Rappaport的结果大体相同,但罗菲对于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分解采用了杜邦分析的思路,表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及企业价值的创造涉及到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筹资结构、销售收入、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
除以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外,杨松令、张卫(2012)从经济学角度,认为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如何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可以表示为:企业价值=资源+企业能力(资源配置)。由此他们推出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为拥有的资源和企业能力。所谓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即为经营性因素。企业能力反映出企业的财务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生产运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财务营运能力。而王玉英(2011)以智力资本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将企业价值定义为账面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和。其认为决定企业价值的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为EVA值,而经营性价值驱动因素为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组织资本、顾客资本和技术资本。他以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差表示EVA值,该值与传统的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相比,综合了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全部科目,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多是从经营和财务两方面出发,特别是加强了对经营性因素方面的研究。但对于价值驱动因素的确定,我们应注意其层次性和系统性。此外,价值驱动因素还必须尽量细化、微观化,增强因素的可量性、可记性、可比性,以最终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基层,便于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等著,郝绍伦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松令,张卫.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探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会计类核心期刊,2012,3:20-21.
[3]罗菲.VBM框架下的价值驱动要素分析[J].发展研究,2007,5:96-98.
[4]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J].会计研究,2004,9:67-71.
家族企业:既是原始的也是现代的
家族企业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企业形式,它的起源可能已经无从考证,其现代新版本可以随手拈来。从一人、夫妻、父子、兄弟掌控到一个复杂的家族系列各种形式都有。创业者个人或家族的理念不同可能导致家族企业在制度形式和组织发展上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径。既有完全一人掌握股权的成功典型,也有不断稀释股权,创业者最后只占百分之二三的优秀范例。
家族企业并不必然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其在现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非常普遍,即使在美国家族企业也是经济主导力量:75%以上的企业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财富》500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可以被看作是家族企业;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就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强生、福特、沃尔玛、迪斯尼等。
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股权分散程度不高,一些家族资本作为大股东牢牢控制着上市公司,少数富有的家族掌控多数的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中都是家族人士唱主角。少数像李嘉诚这样优秀并诚信的企业家,能够持续赢得其他投资者的信任,总愿意跟进,这是投资者的幸运。
美国那些股权高度分散、公众持股的大企业多数也是从家族企业演化而来,美国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模式能发展起来,是其法律体系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结果。在有可信赖的法律保护条件下,大股东从控制上市公司中能够获取的私人受益有限,更不可能“淘空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大家也就愿意做小股东了。没有太大的财产损失风险,谁都想搭搭便车,这是人性中天生的机会主义倾向使然。
家族企业有其不可替代的一些建立组织内部的信任和节约沟通成本的优势。在政府退出、法律空白的地段,家族企业尤其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来自血缘和亲缘的信任机制毕竟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家族企业治理的基本原则:划清家族和企业的界限
未来十几以至几十年,中国的国企、外企和民企都会共存,上市公司中也会逐渐增加外资和民营背景的企业。家族企业则会是一种成长最快的力量。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家的概念,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想要砸烂和放弃也不可能的。如何使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和来自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融合,解决好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其对于中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绝不亚于国企改制重组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
从家庭、企业到国家,任何一种组织能够合理地存在和有效地发展都依靠于其内部成员间共享的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基于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之上的相互信任关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间特有的信任关系和相对很低的沟通成本,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但如果处理不好,让家族政治进入到企业,并且进一步地让外聘人员也卷入到了家族政治当中,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上演几败俱伤的豪门恩怨。
家族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家族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上把家族内部有关企业发展计划和家族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以及家族成员内部的分歧解决好。有股权且在公司工作、有股权但不在公司工作、没有股权但在公司工作以及没有股权也不在公司工作的四类家族成员之间,在分红、投资决策等等方面会存在剧烈的矛盾。在家族委员会上,处理好家庭消费和企业积累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投资方向确定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通过正式的渠道传递到企业中去,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化解家庭政治对企业运作的影响。
家族企业发展中有所有权、家庭和企业三个轴线。所有权轴线有一人或夫妻二人控制、兄弟姐妹控制和堂兄弟姐妹控制等三个主要的阶段。企业轴线有初建、扩展和成熟阶段。家庭轴线有年轻的企业家庭、子女进入企业、父母子女一起工作和传递领导权等四个主要阶段。这三个轴线上的每一个阶段,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主要挑战都是不同的,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处理和应对。聘请外部专家组建公司治理咨询委员会,帮助家族企业系统地诊断和有战略眼光地预防性处理这些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
解决好公司治理问题,既能有效地防止家族企业因内部矛盾、政治而,也能为家族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战略计划、赢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作出贡献。正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要在大小股东、股东和经理人及公司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起到利益平衡和关系沟通、矛盾化解的作用一样,董事会要负责整合家族计划和企业计划。
建立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各占三分之一的董事会,使董事会成为企业重大问题的集体自由讨论和决策场所,可以帮助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人和经理人之间建立和发展信任关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有权人和经理人相互之间承诺的实现。董事会在提高家族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提高管理决策质量,以及接班人培养等方面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董事会可以为家族企业的下一代提供家族企业之外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关系网络,充当下一代事业发展的导师。
家族企业制度建设与董事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家族和民营企业的创生和发展,在组织方面,大致要通过从一个人凭借热情、机遇或某种固有的资源取得成功,树立起一种绝对权威地位和领导角色的阶段,到逐步引入智囊性人物或正式的智囊团,再到股权多元化之后法律要求必须建立正式的董事会这三个阶段。
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智囊团是在关键性能人的左右,而董事会是在CEO的上边。能人和智囊团的关系取决于能人的人格修炼和智囊人物的诚心与说服艺术,说不说、说什么在于智囊人物,听不听、做什么则在于能人。CEO和董事会的关系则是董事会拥有决定性的权力。
企业制度建设进入第三阶段――正式董事会阶段后,实际的董事会结构从初始到规范大致经历三个步骤,或说有三种类型的董事会结构。
首先是初始阶段,往往是一元结构的董事会,董事全部由创业者构成。从董事会的管理角度而言,不管企业办了多少年,做得多大,如果董事只是创业者,那也是初始阶段,刚刚起步,风险很大。这种董事会往往不能选择正确的人做董事,而且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风险:一是把管理层具体事务拿到董事会上来讨论,经理和董事不分、小事和大事不分、管理与决策不分;二是只顾眼前急事和短期发展,思路不开阔,问题看不长远;三是习惯按公司创始初期的一些成功经验来思考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面临的新问题,凭经验而不是凭科学决策。
然后是发展阶段,建立起二元结构的董事会,由创业者和外部后来进入的代表资金或是技术的新股东董事构成。
最后是相对成熟阶段的三元结构董事会:在二元结构上增加了第三方董事。第三方董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员工以员工持股会代表的身份进入董事会,这种董事有助于贯彻董事会决策,起到增加员工凝聚力的作用;二是职业经理人作为管理层力量代表进入董事会,这种董事带来了外部先进的理念,作为管理者可以在资本提供方和创业者之间起到缓冲和沟通作用;三是聘请外部独立董事。
家族和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转型:有规律没定式
中国企业所受到的一些过于简单化的有关公司治理和管理规范化的思维定式的危害。这种简单化思维定式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家族和民营企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就一定要引进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那些有过其他著名企业工作经历的经理人。
纵观管理百年,并没有一种单向度的靠引进职业经理人来发展壮大企业的简单定式。尽管总体上的大趋势是多数企业遵循着从家族、私人创生到逐步走向股权公众化、管理职业化的转型模式,但这只是一个描述统计学上的观察结果,而并非每个企业都要遵守的“科学定律”。在那些优秀的国际顶级公司中,也是各种模式都有。强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与家族毫无关系,福特却是百年之后仍然家族控制,你能说福特没有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吗?在主流思维是全部由独立董事坐镇董事会、完全市场化招聘CEO的美国,却又有巴菲特这样的大师和巴菲特式的董事会(夫妻儿子全进去)存在,谁又能有充分的理由去指责巴菲特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呢?
这里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谁做什么工作,谁在什么岗位,而在于各种工作和岗位是否都是按照最合理和最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原则与方式来设置和运作的。一位家族企业掌门人曾表示,将“亲”定位在董事会,而将“贤”定位在经理层,他还举例说,如果将他弟弟放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下面,经理人根本没法管,因此要将职业经理人下面集团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全换成职业经理人。这本身就是对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理解。为什么外姓的经理人就管不了企业内的家族成员?如果外姓经理人管不了家族成员,那么同样,新引入的高层经理就管不了元老和老资格员工。其共同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各个层面还没有按照一套制度来管理,企业还没有完全对各种人员按照一个清晰定义的岗位和职责来配置和管理。
从二战前日本的那些超级大型家族企业如三井、三菱,到今天美国的一些大型家族公司,家族成员进不进入公司以及进入什么岗位,都是按照一套规则来做的。有了一套平等竞争的规则之后,企业各个层面上的人员安排,都只取决于能力,最后形成的结构是一种自然演进的结果。家族里有人才并且有兴趣,就能保持家族控制,家族里没有人才或没有兴趣,就自然演化为外部经理人主导。企业高管是来自家族还是非家族成员,外部新聘还是内部提拔,本身都没有好与坏或是规范与不规范之分。对于目前中国的很多家族和民营企业来说,也许比引进经理人更重要的是引进董事。
吉百利:一个英国家族公司治理转型的案例
吉百利公司的前身是1824年在伯明瀚市开设的一家杂货铺,主要卖茶叶、咖啡、可可等。从治理结构角度看,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相当于中国现在的个体户。1831年杂货铺老板决定集中精力生产和销售可可,以所有者兼总经理的身份建立了吉百利。家族企业进入了治理结构上的第二阶段,成为一个比较正规的企业,但还不是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1861年,创业者的儿子理查德和乔治接管了公司。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了一次转型,从一种简单的企业形式――一个人兼任所有者与经营者(个人独资企业),让位于第二种简单的企业形式,二人之间的合作(合伙制企业)。当理查德・吉百利于1899年逝世时,企业发展到了3000人的规模。那时,企业转入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吉百利兄弟承担有限责任,董事会建立起来,并由家族成员组成。这是公司制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第一阶段。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基石,就是股东和董事法律责任的区分。
第二次大的变化来自1919年吉百利与福瑞公司的合并。J.S.福瑞父子公司是家族公司。从那时起,经营方式与双方家族各自经营业务时有所不同――其目标是投资和增长――而且,他们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他们最关心的是分红和股份的资本价值。
一、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企业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要密切联系企业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为企业经济服务好。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相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际工作之中,这样两者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企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中心工作,只有企业得到发展,国家利益才能得到维护,消费者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强调“政治”,又要贯穿“经济”,应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卷烟经营销售各项经济目标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多站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与烟草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步。
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员工实际问题
烟草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引起的,在做好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例如在处理员工的收入、福利待遇和下岗员工的就业问题和实际经济困难时,一味的讲道理让员工体谅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难处,让员工提高思想觉悟自己先想办法克服困难,企业在有能力解决员工的困难时再去解决。这样不考虑员工现在所面临的处境,不能真正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其目的就是让全体员工得到实惠,使其热爱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如:台山烟草分公司有位员工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经济承担不了这巨大的医疗费,公司闻讯立刻向员工发动倡议,为该员工捐款,在160多位员工共同努力下筹到两万三千多的善款,同时以公司的名义向政府的相关部门联系,得到相关部门的各项困难资金补助,该员工接到善款的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地说:“谢谢公司为我做的一切,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很多。因此,企业应把帮助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前提。对企业的困难员工自身的确需要考虑,但同时企业也应当想方设法地解决员工所面对的困难。当员工反映问题和遇到困难时,企业要关心员工,想方设法的帮助和解决,能办到的事就要积级主动地去帮助解决,即使一时办不到或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给员工耐心地讲清原则、制度和道理。
通过对员工思想上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觉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而通过对员工实际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对企业的忠实度。需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同时对员工进行关怀和帮助,这样使员工和企业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做基础可以极大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踏踏实实认真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台山市烟草分公司近几年来在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时始终紧密联系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如在工资套改、福利待遇、员工下岗等方面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员工,以维护员工利益为从发点,不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和收入,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总之,要想与时俱进的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员工实际问题密切的联系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员工的实际问题相分离效果必定事倍功半。
三、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企业的规章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将它与企业的规章密切联系起来。台山市烟草分公司近几年来十分注重将企业的规章制度融汇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首先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管理和行为,并在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逐步渗透进去。烟草企业要对员工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引导,通过用一些事实案例与员工进行交流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在与员工交流中一定要注意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这样使员工能够在内心的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真正的理解透、感受到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样融规章制度教育于谈话交流中进行更容易得到员工们的认同。通过对员工进行贴近心扉的思想教育和严谨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培养出他们优良的思想意识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烟草企业要做到纪律严明、制度规范,就需要与时俱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新阶段里,要切实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规章制度联系起来,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导性,保证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相互推动,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企业核心价值观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国际范围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CFO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要。中国公司的CFO目前也面临着职能上的转型。以您的观点看,CFO应在公司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寇日明(以下简称“寇”):用两句话来概括CFO的作用,就是在资本市场上筹到足额合适的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好、用好资金。
在资本市场上筹到足额合适的资金,就是说在需要钱的时候能筹到钱。合适的资金是指需要债务还是需要股权、是长期资金还是短期资金、是浮动利率债务还是固定利率债务、是外币还是本币等等。要能够通过融资,不仅支持企业的产品经营,而且使企业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的财务结构。不是说有钱就可以拿来用的。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好资金,是说对企业的所有收入和支出要管理好、匹配好、用好。在其他投资上,不管是实务投资,如收购资产,还是短期资金的管理,要把这些可用的资金用好,不能乱来。比如我们是发电公司,有个什么公司说你们钱这么多,你拿来我给你运作一下,风险怎么低,收益怎么高,你说能不能干呢?我说不能干。因为我们是靠发电赚钱的,不是靠所谓的运作。
我认为不能一味说CFO多么重要,财务总监就是财务总监,不能一味夸大自己。为什么财务总监不是CEO而是CFO呢?就不是CEO嘛!
新:我注意到您在多个场合说过神话资本市场功能的危害,资本运作真的不是企业做大的捷径吗?
寇:资本市场确实是企业做大的最重要,也是最好的工具,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在产品市场上是经营成功的,你的产品是有竞争力。没有这个前提,资本市场运作就变成了为企业挖掘坟墓的工具。我比较两个公司,一个公司领导特别懂资本运作,另一个公司领导是个工程师,不懂资本运作。两个公司都在实业领域。这个工程师说,我什么资本运作都不做,我就兢兢业业把这个工程建好。另一个懂资本运作的公司领导说,这个钱我暂时用不着,是不是拿去赚一把,赚回来以后再搞这个工程,结果这个公司搞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过去的十年当中简直是屡见不鲜。你说哪个好?哪个实现了公司目标?是那个老老实实做工程的领导实现了公司目标。而那个花心的领导老觉得钱赚少了,肯定没有实现公司目标。所以道理非常简单。资本运作的目的是使企业做大,产品规模做大。一个企业如果不以产品市场的经营作为基础进行资本市场运作,这个企业就是在玩累卵游戏。即便进行了几次成功的运作,也一定是昙花一现,总有一天会轰然倒塌。
新:那么一个公司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呢?
寇:一个公司经营最重要的战略就是专业化经营,不管是从规模优势,还是能力上说,专业化经营比之多元化经营都具有优势。首先,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在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其次一个人只能做好一件事情,一个企业也一样。只有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才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第三,企业规模大才能有优势,真正能成百年老店的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我老举一个例子,就是吉列刮胡刀,做了多少年了,天天都在研究怎么更新换代。一个刮胡刀集中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它做别的可能也能做好,为什么不做?因为这么大的市场已经够了。所以企业长期来讲一定要专业化经营,对专业化战略的执行一定要持之以衡,不能见异思迁。经常有人一个事情做得好好的,一看见别人赚钱了,就老想赚那个超额利润。其实市场经济越发展,赚到超额利润的机会就越少,赚到超额利润的时间也越短。要想长期地和别人竞争,只能靠自己的实力,集中精力,持之以衡地在一类产品上创新、研发,把产品做得更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再往前走的能力,大家都在这条路上走,我跑得更快。
做大是指企业要有持续扩张的意愿和能力,其前提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做强则体现在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上。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找到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并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其次要具有能够保证企业健康素质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企业管理者。第三要在利润增长的同时寻求规模的扩张,通过规模扩张求得公司价值的持续增长。
新:您在前面谈到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能具体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寇:公司价值理论上的定义是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的和。自由现金流就是企业的净利润加上折旧。折现值就是每年的现金流贴现到今天累加起来,这是公司价值。简单地讲,公司价值就是每年的净利润乘上它的经营寿命。有的公司可以用不正当手段把某年的利润做得很高,但是这会损害企业的寿命。公司管理层应该这么理解,净利润大了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净利润还要乘上公司的经营寿命才是股东价值。你一年就倒闭了,尽管那一年利润很大,但公司的价值很小。我是百年老店,年年都有现金流,我的公司价值就很大。为什么叫持续发展,提高盈利水平,就是这两个乘起来才等于公司价值。所以要对股东价值理论上的定义和实际怎么理解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把这个理念用到公司的管理当中,就应该这么来想。公司的经营要健康,健康才能长寿。
新:长江电力自上市以来保持了稳定的业绩增长,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请问贵公司采用了什么竞争战略?又是如何控制经营风险的?
寇:公司的竞争战略只有两种:一种是成本领先战略;一种是差异化战略。电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化战略,不管火电、水电都是电。只有成本领先,成本低才有竞争力。我们公司主要是成本控制得比较好,所以我们的竞争力就比较强。关于成本控制,一个企业除了生产环节的成本之外,因为多元化导致的成本增加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一个好好的发电企业不老老实实地做主业,今天在这儿搞个酒店,明天在那儿搞个宾馆,这上面的成本支出往往是损害企业长远利益、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电力企业如果要说控制成本大家都一样。水电第一是折旧,占50%,财务费用占20%,大修理费用占10%,剩下一点人工费用。就这么几项。所以成本控制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有成本不一样的,那些成本大的企业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楼堂馆所。这些东西占的份量很大。我们主要是主业集中,集中精力做发电,而且主要是水电。
公司的风险分很多环节,一个是电力生产的风险,如没有完成电力生产任务,原因一个是来水少,一个是设备出了故障。这是生产经营中的风险。还有一个风险是市场风险。如电力价格没上去、发了电卖不出去等。如果说财务风险的话,如电费回收、利率变化和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增加、融不到资等是与财务有关的风险。在电费回收方面,2004年我们的电费回收率是100%。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和购电企业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好的诚信合作关系。我们称为把水流变成电流,把电流变成现金流。电费回收好,一是因为我们电价比较有竞争力,葛洲坝历年电价水平比较低,只有一毛五,其他电站电价水平都比较高;二是我们和购电方签订了非常严格的合同,大家都按照合同来办事。国内有些电站可能是计划性分配,合同签得不是很严格。我们的合同非常明白,按照合同,我们没有发生过欠费。电网公司对我们也很支持,我们共同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以信誉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新: 您在工作理念中提到“公司的战略目标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层层落实下去。”那么公司是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
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看大家认识是不是一致,认识一致就要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出来,大家都要执行这个制度,没有预算的开支就不能列进来,超支就不能花钱。我们对下属单位的考核指标,一是安全生产;二是管理创新;三是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有两种:一是费用预算;二是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费用在我们公司占的比重非常小,费用比较清楚,哪些东西应该花钱,哪些东西不应该花钱,都有制度,基本上能按预算执行。如果这个都不能执行,公司就没有管理了。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编制非常重要,资本性预算做不好,尽管不形成当年成本,但它不仅会增加企业今后的成本,而且会使企业偏离主业方向。
新:您认为一个好的CFO应具备哪些素质?您是怎样做CFO的?
寇:CFO首先要懂得战略;其次要懂得怎么把这个战略付诸实践。所谓付诸实践就是能够发现战略执行当中的问题,因为你更懂公司价值,更懂公司价值最大化是公司追求的目标。再一个就是把公司的长期目标通过预算的方式一年一年地实现。CFO应该一个心眼地做好一件事情,你可以把这叫做刻板。有的人看见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我就不能认同这是一种战略。我认为要专心,专心致致地做好一件事情。这个是我对战略的理解。我是按照我的理想在做这个公司。我认为我已经知道一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在哪里,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给股东创造价值。我刚才讲了,创造价值一是要把这个企业做长久,二是要把企业利润做大。什么叫做长久,健康才能长寿。企业管理要健康,制度要健全,文化要健康,这样才能做长久。当然也要不断更新思路。利润就是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一个财务总监就是围绕这两个题目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新: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务实的人。作为一个绩优蓝筹公司的财务总监您有压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