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生代智慧档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生代智慧档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生代智慧档案

第1篇

还等什么?

队长:柯南

1、()

提示A:帅气而有棱角的男孩,多年来未曾当过主角,却击败众多对手,荣获04年韩国青龙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提示B: 25岁“高龄”出演《豪杰春香》中17岁的龙龙,与韩彩英一起登上“韩国最酷情侣”的宝座。

提示C:在金基德导演的电影《空房间》中,以没有一句对白的表演,展示出非凡的演技。

2、()

提示A:拥有大大的双眼皮和可爱的娃娃脸,因此出演的都是电视剧最忠厚老实的那种好男人。

提示B:《天地男儿》里的子健,《十月初五的月光》里的初哥哥。

提示C:与女朋友袁咏仪爱情长跑12年,至今面对媒体不论婚嫁,只谈幸福点滴。

3、()

提示A:新鲜出炉的《时代影视》杂志2005年男形象代言人!

提示B:最近与韩国女星蔡琳合作最多的中国男演员。

提示C:前不久来到潍坊,录制“同一首歌”演唱会,《时代影视》小记再次“驱车千里追星星”,具体内容请关注本期特别企划:P。

4、()

提示A:在娱乐圈“小女人”一统天下的态势下勇敢站出来的大女人。

提示B:内地巡回演唱会马上要在上海隆重开唱,到时你会听到风靡大街小巷的《老鼠爱大米》的不同版本哦!

提示C:审时度势、顺应韩流,为热门韩剧《大长今》做“代唱”而人气急升!

5、()

提示A:帅锅~~大大滴帅。纯粹中透出颓废,性感中不失优雅的矛盾综合体!(不得不说~~自己都受不了自己的肉麻了!咣当!)

提示B:台湾地区新生代男偶像领军人物,成名作《海豚湾恋人》。

提示C:电影《做头》中,与关之琳上演亲密“姐弟恋”(脸红一下*^_^*)。

6、()

提示A:圈中号称“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枝梨花压海棠”,英俊与智慧的化身,侠义与仁义糅合的黑马小王子。

提示B:此王子非彼王子,不是与郭蔼明情深意长的那个,而是至今还是黄金单身汉的相对来说比较帅的这个。

提示C:出演《刑事侦缉档案》中的徐飞,与情侣档宣萱合谋赚到观众的N×10000滴眼泪。(其中包括柯南的12345滴!)

2005年5月上寻宝勇者名录:

楼芳(浙江)刘贝贝(安徽)周安琪(广东)

第2篇

蒋海南:TSI 首席艺人职业策略师

在这个艺人多、明星少的时代,如果说盘点构成一个榜单,我觉得最核心的要素还是知名度,虽然这个名词很俗,但是艺人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他的品牌很重要,所以考量品牌市场占有的最好方式就是知名度。

对于今年最火的热门的葛优现象,许多人认为,国内市场缺乏好的演员,才导致葛优玩起了分身术,但我认为:三部制作看重的都是他的票房,葛优是个很有电影号召力的演员,陈凯歌是个商人,不是一个唯美派的导演,他的票房越是惨败,越要看重票房号召力,所以他要选择一个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包括当年的《无极》也是。《非诚勿扰2》是因为第一部是他,没人能替代;《让子弹飞》从海报上来说,葛优、姜文、周润发,很默契,感觉这种组合很辉煌。

就作品而言,一年中上镜率最高的可以称之为劳模艺人,葛优、甄子丹、张静初、霍思燕无疑都很勤奋。甄子丹比较综合,他武戏也能演,文戏也能演。成龙武戏绝对能演,文戏不好。李连杰在功夫明星里面,最早的《少林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好莱坞市场对李小龙的记忆很深,继李小龙之后真正能够进入功夫市场的,是李连杰。成龙过多的是宣传自己能进好莱坞,但是老外并不认他,李连杰还可以。

在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王珞丹成为新生代里发展最迅速的演员,她不够惊艳,但气质独特,荧幕形象很明确,在领衔出演了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后,在这个领域算是进了一线。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新人冒出来,不过得看新人后续的爆发力有多强,王珞丹是经过一系列考验的。而与王珞丹在《杜拉拉升职记》中配戏的李光洁,则不如佟大为、文章上位快。

最火的艺人总是形成观众最深刻的记忆,观众往往却忽略掉那些曾经辉煌、如今黯然失色的艺人,我觉得止步不前的艺人,黄晓明应该榜上有名。他没有一个强悍的荧幕形象,人红戏不红,大家往往记住的是多么帅、多么时尚的黄晓明,虽然《赵氏孤儿》热映,但这部片子里大家更关心的是葛优、王学圻、范冰冰等。其实中国市场,原地踏步的艺人太多了,像刘烨,还有止步不前的陆毅,都很难再有以前的状态。而且有个现象挺奇怪的,以前艺人少,容易出明星,现在艺人多,明星的标准好像被大家提高了,所以明星就少了。

第3篇

山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山寨”一词在词典中的含义是指在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或者有寨子的山区村庄,用在武侠小说中则多指绿林好汉、流萤盗匪占山为王所设立的村寨,隐含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独霸一方的意思。最初被人在网络上用来形容国内市场上价格低廉且厂商不明但是却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仿制手机,随后逐渐从原来的商业产品范畴扩展到诸多方面,包括略带巧合的雷同,刻意模仿的恶搞,只要内容带有一定娱乐元素,都会被放到网上,灌以“山寨”之名。一时间网络追捧“山寨”成风,山寨文化在悄然间兴起。

如今的山寨文化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含义,被新生代的网络一族赋予新的意义。“山寨文化”代表的是潮流;是20岁族群的反叛标志;是在简单复制下的不断创新;是不屈从于即成习惯的挑战和大胆尝试。但是也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山寨文化”就是吊在巨人的脖子上荡秋千:如果用力得当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但是如果用力不当则有可能将巨人勒死,玉石俱焚。这句话精确的点出了我国“山寨一族”目前所面临的窘境。因为没有了研发过程中所花费的巨额成本费用,简单的抄袭和复制就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造成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以“跟风”为企业宗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旦“风头”不对,这些“山寨企业”可以凭借着自身投资少、见效快、规模小的特点,抽身而退,罔顾消费者利益,游荡在国家法律制度规范的边缘。

山寨药品的出现

山寨文化的涵盖范围之广可能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是因为多数的“山寨产品”生产厂家奉行着“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市场政策,悄无声息地占据了市场,往往当消费者以略低于正品的价格买到“山寨产品”直至使用时,才猛然发现手中所拿的产品虽然外包装如同正品的孪生兄弟一般,但是细看之下还是有差别的。如“雕牌”与“周住牌”、“娃哈哈”与“娃娃哈”、“回力”与“回刀”。只是因为山寨产品虽然质量较正品差些,但还勉强能用,所以大多数消费者还能够哈哈大笑,自娱一回,下次小心购买就是了。

但是很快的,当人们发现“山寨文化”已经入侵医药行业,消费者即使在正规药店也会买到“山寨版”非处方用药时,一直抱持娱乐心态的大众笑不出来了。2008年最为引人关注的三鹿奶粉事件还历历在目,几块钱一公斤的伪蛋白在顷刻间摧毁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的老牌企业,直至现在还有上百的患儿在忍受着伪蛋白带来的病痛折磨。而新的健康安全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

山寨药品的特点

首先,山寨药品的外包装从颜色、设计、商标与正品及其相似,不容易区分。

其次,山寨药品使用的是“消”、“食”、“健”等批准文号,而不是“国药准字”,具有正规的生产厂家。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山寨药品虽然仿冒了非处方用药的包装,但是却具有合法的身份。山寨药品的生产厂商利用我国相关法律的空隙打出了药品市场的球,借以谋取暴利。因为我国法律对于药品的上市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药品的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而药店出售“山寨”药品的利润却可以高达100%。在如此高的利润诱使下,难免会出现罔顾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生产厂商和药店,出售“山寨药品”,贻误消费者的治疗时间。

所幸的是国家很快就对此类现象出台了相关的整治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8年12月17日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明令禁止药店继续经营与药品包装相似、与药品同名或者名称相仿、宣传功能主治的非药品类产品。药店在销售药品、食品时,均须向顾客出具一份详细的产品档案。

山寨药品的反思

2008年内我国的医药、食品行业相继出现大的安全事故,这已经是在为国人的健康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目前国内消费市场上“山寨”的含义大多是贬义的,其所代表的含义是粗糙的仿制与没有保证的质量。一个外表漂亮的iphone仿制手机,被打开后的内容却是残旧、破损、粗糙以及安全隐患。这样的产品危害的是谁?是我们自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第4篇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 高校校报 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16 文献标识码 A

自189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约翰声》报迄今,高校校报已经历了100多年历史,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全国校报达1000余种,而2006年我国共出版各类报纸(除校报外)也不过1935种。

然而,校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未与其庞大的数量、种类相称。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诸如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使得校报每况愈下,处于尴尬的境地。作为高校传统的主流媒体,校报的重要作用是公认的。但现状如此,令人深思,而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此提供了一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阐释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ftfications)是媒介研究的途径之一。主要关注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和从使用媒介中寻求到的满足。赫佐格被认为是该理论的发明者,她在1944年发表了《日间连续剧听众的动机和满足》一文,通过采访100个电台肥皂剧迷,把他们分为“三种主要的满足类型”:第一种“仅仅为释放情绪”;第二种“通常获得一种享受和痴心妄想的机会”;第三种“毫不怀疑的满足,从日间连续剧中获得建议”。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受众和媒介具有鲜明的特征:1、受众是积极的,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具有某种目的。2、受众根据动机来选择特定的媒介获取需求的满足,且选择某个媒介的可能性与满足需求成正比。3、在满足受众的需要方面,媒介之间存在着竞争。

美国传播学者B・R・贝雷尔森考察了读者对报纸的使用动机,从中可以看出报纸能够满足人们六个方面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日常生活指引的工具,了解天气、购物、交通等信息;休闲消遣的手段,在读报中获得休闲和娱乐;获得社会威望,了解新闻信息或新知识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社交的手段,读报能够获得丰富的话题,活跃人们的社交活动;读报本身就是目的,已成为读者的习惯行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的传播研究大多以传播者的角度,就传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受众身上。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对媒介的使用被自己的需求和动机所推动,并且从媒介中得到满足。

二、校报受众使用校报及获得满足的现状

作为高校的党委机关报,校报依然沿袭“组织者、宣传者、鼓动者”的角色,大致承担着如下几种功能:新闻媒介;指导工作的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阵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地;师生学习交流的园地;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对外宣传自身形象的窗口;对外交流的媒介;记录历史的准档案。

与如此繁多功能不相匹配的,不仅是校报事业化的管理体制,传者本位的意识,偏安于校园一隅、与社会脱节的采编发行等因素,而且校报本身也存在诸多急需改变革之处。从版面上看,目前校报一般都是对开四版或四开四版,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在校报的办报实践中,报纸功能多就与版面少、出版周期长形成了一对矛盾,因而影响了报纸内容的精准定位和深度表达,结果是读者看报纸如隔靴搔痒,欲求而不得。不少版面设计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上。不少校报版面呆板,版式变化少,缺乏视觉冲击力、感染力;有的校报版面构图凌乱、色彩繁杂,常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迷惑。从内容上看,会议新闻多、工作动态多,来自教学、学生生活一线的鲜活内容少。由于高校一般通过会议来布置工作、下达指令,总结工作,为了表示重视,会议上的校内各级领导也多,因此,会议新闻成了校报的主角;从时效性上看,由于校报出版周期长,往往“新”闻少,“旧”闻多。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有的校报仅仅将准确日期改为“近日”、“日前”,然后用新瓶装旧酒;从报道形式上看,政策新闻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目前的校报中,而且不少文章冗长沉闷,缺乏创意;从信息量上看,长篇多,短篇少,信息量少;从报道范围上看,仅仅局限于校内,校园外的信息很少甚至没有。一些校报开设了“高校动态”等类似的栏目,但此类内容少而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说受众本没有从校报上获得外界信息,了解天气、购物、交通信息等动机,校报不能满足受众这方面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办报现状来看,校报既不能使受众在读报中获得休闲和娱乐,也不能成为他们获取资讯、开拓视野的工具。对照贝雷尔森读者对报纸使用动机的六大需求,校报似乎无一可使报纸读者获得满足。况且,在新技术时代,上网早已成为高校师生的习惯行为,在与网络的对阵中,校报早已败北。要让受众重新回到自己身边,校报到底出路何在?

三、“使用与满足”视野中校报变革的两大法则

报纸直接面对高校校园内的两大群体,一是学校领导和员工,一是学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校报的两头”。因职业、学术、年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两个群体看校报的动机以及想从中获得的满足也各异。因此,校报必须从手段、形式到内容来一番革新,以使两头满意。

1 做实发展报道,展示办学成就,满足高校领导和员工的办报需求

作为高校党委机关报、学校对外交流的主要媒介,学校领导和员工想在校报上看到学校的发展、成就,看到学校面貌的改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因为这些恰恰反应了高校领导和员工的领导能力和办学水平。要满足学校领导和员工的办报需求,校报必须及时深入报道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真实记录凝聚在学校发展成就中的师生员工的意志、智慧、希冀与追求。《南方日报》鲜明提出“要承担包装广东的责任”,高校校报不妨朝着“承担包装学校的责任”这个高地前进。

(1)提炼中心工作

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具体到某一年、某个阶段,学校的中心工作又有相应的鱼点。校报要把中心工作的角度转化为新闻角度,把最有助于体现办学思想、办学传统、办学风格、办学成效等的信息蒸馏凸现,通过提炼报道精华。比如,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期,迎评促建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各高校校报都开辟一批专栏,力求在校报上展示本校独特的风采。如《广东工业大学报》从2004年起开辟“打造强势本科教育”专栏,连续三年全方位报道学校为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举措和成效,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同文化氛围做出了贡献。

(2)专刊专栏“大事重做”

高校工作一般的工作报道都可以预计,要做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每有重大新闻出现,校报要抓住机会,投入

精兵良将“大事重做”,以专栏甚至专刊的形式形成报道的气势与规模。对国家大事如申奥、神州升空,学校大事如教学评估、西部志愿服务等,不少校报均以专栏专刊的形式,将大事做足做透,既突出新闻事件,又让读者“过瘾”。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高校纷纷行动,以多种方式汇入到全国援助灾区的大爱洪流中。《华南师大报》编撰书册,《中山大学报》推出专刊,运用新闻链接、志愿者日记、灾区同胞访谈、记者点评等多种形式,全景、贴近兼容,理性、感性结合,在吸引受众深度解读的同时也拨动着他们情感的心弦。

(3)报网联动、做好深度

目前,全国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同网。在网络的海量、即时、互动等优势面前,校报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甚至“网络报纸版”的出现,只有取长补短,以深度来体现报纸新闻的特质。纵观全国校报,不少已将报纸电子版上网,少数还做成网络报纸版。即建成一个涵盖报纸电子版及其他信息的校报网。但是,无论花样怎样翻新,受众眼里的校报还是报纸这一主体。

在与网络的联动中,比较可行的方案是把新闻的“新”、“快”交给校园网,校报根据新闻线索寻找有重要新闻或社会价值的新闻,组织人员进行深度挖掘,运用版面优势做出吸引力、冲击力、可读性,让受众在看报过程中获得享受和愉悦。2006年6月,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教授,对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进行了完全证明。消息传来,第一时间被到校同网上。同时,中山大学校记者团采访了朱赢平以及他的家人、同事与学生,以6000多字的长篇通讯打磨了一位潜心做学问的新时代学者形象。相对于网络的短平快,校报的报道文采四溢,同时满足了读者的窥私心理和高尚的精神需求。正因其出彩,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审突破字数的限制(通讯类稿件3000字以内)评审其为“好新闻”一等奖。

2 做活体验新闻。引导大学生活,满足新生代学生的自我体验需求

校报面对的最大的受众群体是新生代的在校学生。与传统的大学生相比,除了拥有青春和时间这一共性特征外,新生代大学生又具有很多打上时代鲜明烙印的个性特征。网络成为他们现实校园之外主要生活空间。那么,校报怎样培育学生的使用动机并从中获得满足?

在这方面,凤凰卫视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凤凰的成功在哪里?张立伟先生认为,凤凰卫视就是一个精心构筑的多方位的体验王国。更准确地说,是构筑屏幕中体验王国的情理结构,它与观众的心理结构是相召唤、相呼应的“异质同构”,电视中再现或表现的体验,唤起了观众“不在现场的现场体验”。201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将达到3000万。为了全国1000余份校报能在如此大规模的受众群中发挥效应,校报不妨借鉴电视的做法,让学生在报纸上获得各种体验以满足读报需求。

(1)视觉体验,用报纸的“型”吸引学生

要让学生在琳琅满目的网上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外再拿起一张校报,校报首先要有一个视觉冲击力很强、足够吸引眼球的版面。现代设计理念中有求易求异的思潮,求易是让报纸尽可能满足读者更快、更多、更方便地获读信息,而求异则是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让读者从报纸堆里一眼就能认出自己。根据对读者报纸忠实度的调查显示,版式风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少校报都在尝试努力,希望运用图、文、色、饰线、边框、留白等元素在版面上独到的规划与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湖南大学报》用大色块、大标题、大图片形成浓墨重彩的个性特征。《山东大学报》头版整版报纸浅紫色的边框与报头的颜色互相呼应,这种类似平面设计的做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整体感。

在版面设计上,很多社会媒介都在尝试不断变化,希冀用常新的面孔吸引读者。英国《独立报》在头版的版面处理上就别出心裁,它通常会完全弃用传统大报的头版制作定式,而采用小报式的技巧。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读者和同行“给予高度赞赏”。在一些专刊的版式处理上,校报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专刊一般都是表现同一个主题,往往版面充分,用事实排列的手法在头版完全聚焦专刊的主题,再配上大图片、大标题,既鲜明又醒目,还可以起到导读的作用。这种手法如果用在大报上,效果会更突出,影响更大。

2、信息体验,用“有用”的信息满足学生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得知,了解新闻并不是他们看校报的首选,他们经常想从报纸上得到一些实用的信息。哪些信息对学生有用?校报可根据学年的流程提供相应的信息。比如,每年9月,对新生进校急需的信息,校报完全可以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专刊,做到一报在手、校园生活一点通,既满足了学生需求,又培育了新的读者群。

在提供有用的信息方面。校报还要解放思想,甚至可以尝试做些广告,像《中国石油大学报》就走在前面,与报纸风格浑然一体的软广告同时满足了学生和商家的需求。

其实,对于学生,校报关键是提供什么信息,何时提供信息。了解了这点。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年校报都可根据大部分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做一份指南型的、以提供信息为主的专刊。如此四年下来,至少学生还会记得校报曾经是有用的。如果形成传统,校报就以此做成品牌了。

3、内容体验,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成长的痛与快乐”

发生在大学的新闻离不开新闻背后的大学生。校同网上有新闻,但未必有新闻背后的人物故事。而这些人物对新闻事件的体验,以及他们大学生活的喜怒哀乐,常会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在这方面,校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新闻背后的人物故事、校同明星专访、校同焦点人物档案、著名校友访谈、求职、创业人物案例分析、网络高手写真、校同科技活动精英自述,等等,都可以做成特稿。当每一期校报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物故事,内容独特、情感真挚、笔法灵活,相信读者会捧起报纸一看方休。《汕头大学报》曾经发过一份特稿――《大学里,他第一次站起来》,报告了一个s岁起便用膝盖行走的学生,在李嘉诚基金会和学校的关心、帮助下,整整20年后第一次站了起来。这名学生艰难站立的人生体验符合坚强、坚韧、不言放弃的普世价值观,读者看来便感同身受,体验到人物战胜自我后的极度快乐。

此外,校报还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报纸出版面,内容由学生提供、编辑老师把关――让学生做自己的专栏,“我们写我们”、“我们看我们”,真实地反映校园人物的文化心理、成长过程和生存状态,就像《深圳大学报》里《编辑部的故事》。学生记者将自己成长故事发表在校报上,让他们突破自我的局促圈子而走向校园,大大地满足了他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满足了读者体验身边成功者快乐和忧伤的需要,并且在获得阅读的同时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

第5篇

梦想,潜移默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不曾疲惫,不曾停下。青春,将梦想托起,将思想点燃,将热情释放。我,把梦想的珠子串在青春的链子上,送给自己。

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开始幻想我的青春,憧憬我的梦想,寻找我十六岁特有的青想。

在中考临近的前夕,我们每天忙于家和学校之间,徘徊在痛苦与快乐的边缘,在这倒计时的时刻。悄悄地在心底种下一颗种子,等待它开花,结果的一瞬间,那颗种子叫梦想。我们为了它绽放,只有拼搏,有时无奈,望着天边的彩虹又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想起在一个六月,无论树下刻着谁和谁的名字,承诺着“友谊长存”的誓言,或曾经手拉手地畅谈心事,却也许终究抵不过拉着行李箱在校门口你往右走,我向左走的场景。心里便多了一份感伤。但我坚信蝴蝶不经历蜕变的痛苦,就没有翩翩起舞的倩影。流行不划过天际,就不会有灿烂的摩擦,更不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只有经过青春的洗礼和暂时的告别才会带梦想更加坚定,对未来更有信心。我不怕孤单寂寞,不怕泪水坠落,我要飞越世界这是我对自己勇敢的承诺。也许在未来的路上只有自己,即使路上布满荆棘,但我们依旧会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也许在痛苦失意时会有泪水悄悄滑落但是擦干眼泪后,我们必须重拾信心向前冲,也许成绩不如人意,但是我已经努力过,我无悔。

坚持最初的梦,幸福一定会在转角等候,七色的彩虹点燃心中悸动。无论我们经受过多少打击,遭受过多少挫折,但是千万不要放弃,我坚信,风雨过后必定是彩虹,那是我们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坚强,勇敢,无所畏惧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奋斗。人生和成绩无关,但却与梦想紧密相连,似有所悟的哼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闪耀的梦照亮你和我,化成幸福的彩虹,张开翅膀天地任我疯涌,穿越绝望坚定的翱翔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想属于你和我。因为我们青春,我们年少,就做了一个又一个奢侈的梦,尽管这些梦与我们有些遥不可及,但正因为我们是初生牛犊,就注定对未来无所畏惧。我要在我十六的天空中尽情地放歌,高唱我的青春,唱出我的梦想,谱写我青春与梦想的华美乐章。 青想属于你和我。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二)】

青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

人世间有许多东西失去了还可以得到,惟有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属于“一次性消费”,而且是易耗性消费,所谓“人生易老”,所谓“如白驹之过隙”,所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就是它。

青春,既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话题,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是无限美好的生活的滋味,平平淡淡中的一种温馨的享受,有时又是一份静静的逍遥,有时是一份思念的遐想,有时是一个甜甜的无边无际的憧憬。于是,诗情画意的梦,天真纯洁的幻想、无忧无虑的日子,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汇集成一个灿烂的青春季节。

也许平淡无奇的世界使你感到孤寂和落寞,周而复始的生活节拍让你备尝烦躁和无聊。但蓦然之间,你发现在天蓝风轻的春光中,一切都像是透明的,而感到一种超然的力量在心底滋生;也许你为时光的悄然流逝而感到无助与无奈,可当你沉浸于茫茫书海,真实地度过青春的每一分钟,你就会觉青春的生命在静静延伸。

生命易老,时光飞逝,无论失败或是成功,它总是青春的痕迹。我们拥有青春,就如朝阳永远向上;我们拥有青春,就如山溪不羁奔流;我们拥有青春,就如幼蚕破茧而出……

拥有青春,就应该拥有春的幢憬、夏的蓬勃、秋的浪漫、冬的深刻。年青的朋友,让我们高举爱国的旗帜,继承前人开创的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之路上高歌猛进;让我们的青春之火,在21世纪的挑战中闪光;让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共创祖国辉煌的征程中闪耀夺目的光彩!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三)】

各位老师、家长、大记者、小记者们:

大家上午好!青春因梦想而激扬,我们展示个性,张扬,用我们的文字讲述我们的时代。很高兴,今天我能够有机会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年来当记者的快乐生活。我当小记者已经有三年多了,今年可谓是我参加活动最多的一年。事实上,这一年来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活动,我们采访,我们参与,我们用我们的笔记录我们的经历,我们用我们的头脑传达我们的思考,也许这并不能在考卷上给我们多出几分,但是,我们的人生这份大大的档案上却添上了不同寻常的一笔。我们访问农村,看到新农村的种种的变化,感悟祖国、家乡的经济发展;我们远赴北京,体验XX奥运前的古都风采,明白我们人生的积极的意义;我们在休博会期间采访,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人文魅力,挖掘萧山作为吴越之地的历史沉淀和如今我们生活的高品质之美;我们和老外一起过中秋,在交流的欢乐中学习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成为世界了解我们萧山的一扇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体验和收获,然而我们所参与的、得到的还有更多。因为它,我们得以用我们稚嫩的诗,描述我们的梦;用我们清新的散文,抒发天地的情;用我们纪实的报道,讲述他人的传奇。在一次次的锻炼的过程当中,,我们学会相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自信的人。因为这一片给我们展现自我才华的土地的存在,我和很多人一样,离我们的文学梦,更近了一步。通过小记者团,我们这些写好者用文字相互结识与理解;通过小记者团,我们很多人爱上了那种等待与惊喜的感觉;因为小记者团,我们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也许有一天,我们之中有的人会走上这一条充满了美和荆棘的道路,追随着我们的天赋,去成就我们少年时的梦。影星约翰·巴里莫尔说过:“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我们伴着小记者团成长,也许不久将来在座的各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离开这里,去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但我们的心不会老去,会一直年轻,因为我们过去、现在、将来都会不断地进取,告诉这个世界,我们不会留下遗憾。一个有价值的生命,一定是竭尽全力地使用自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定是充分地现出自己。小记者团使我们有机会得以展示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impossible is nothing.

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每周写文章的习惯。也许有一天,你收到稿费的时候,可以用它们去办一张借书证,向文学殿堂更进一步;也许有一天,你所发表的的作品可以贴满一个本子;也许有一天„„

就这样,认识文学和新闻,并且,不知不觉爱上他们。从前,这里有“80年代后”,现在是“90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有“00后”,我们长大了,但“新生代”一直会有更多的新生代的少年怀着文学梦走进来。今年,我们有很多新的同伴来到这里,我相信,在接下来的1年,一定会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一年。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谢谢大家!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四)】

“看蔚蓝的天空,有幸福的彩虹,是属于你和我的梦,轻轻乘着风,甜蜜地遨游,青春的梦想手中紧握……”塞上耳机,闭上眼睛听着韩庚唱的《青想》,歌声在耳边回旋着。

青春期的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梦想,十四岁的我们正处于学习紧张的时刻,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放松。初三的毕业会考将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着,只为实现那属于自己的梦想。

“不怕孤单寂寞,不怕泪水直流……”音乐再次从我耳边响起。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感到寂寞,也许会有泪水在眼眶里打旋,以至于忍不住就流下,但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定会经历的。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会经受种种挫折,告诉自己不能流泪,这样才能勇敢地面对更大的困难。

“坚持最初的我,幸福在碾转等候,七色的彩虹,点燃心中的希望……”歌声依然在回旋着。我们要坚持做自己’,不能掩饰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前面的路。坚持做最初的自己,幸福离我们就不远了,是金子总会发光。

“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想属于你和我。”音乐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一句歌词还在我耳边回荡。用无限的笑容来面对现实,青想的实现就会离我们很近,青想是属于你和我的,也是属于大家的。

每个人青春的梦想都各不相同,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我们的青想一定会化作一道幸福的彩虹,照亮我们大家,让前方的路更光明。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五)】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来自土木1115班。很高兴能站在这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我一起,让青春绽放》

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的种子,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培育它,期望它有一天能绽放令所有人为之羡慕的光彩。可是有的时候暴风雨就在不经意间。当我站在„„的门口时,我大抵是有些怨愤的,挤公车的时候,不想听到华夏学院的名字,因为这个时候,我就要在众人的眼光中下车;不想听到身边的人问我,嘿,你们学校怎么样?那都是我愧疚、悔怨并深深埋在心里的结。每一个人都有梦想,而从今天起,我的梦想将是我的隐私,我想我会一直等待着它的破土而出。

所幸之,我遇到了你们,一群有梦想的人,没有放弃的执着以及眼神的坚毅,我们总在开玩笑说我如果在努力点,就那个地方细心点,也许就能更好了,旋即,我们却又释然一笑:都过去了,恩,都过去了。我们互相安慰着,扶持着,还好,还有你们„„

也许我不够美丽,可是我足够自信;也许我不够出色,可是我足够努力;自艾自怜的人生是人们的借口,如果上帝愿借我一束阳光,我必将还他一片绿荫。我们能够生长的空间还很多不是吗?有梦想为旗,已有无限之动力,有青春作伴,又何须神伤寂寞孤单?!

和我一起,让梦想绽放。我们不需要借口,我们需要勇敢,我们不需要胆怯,我们需要团结,我们不需要徘徊,我们需要坚定。有梦想的人生不必为失败而停留,有期待的明天不必为挫折而破灭。踏着步子,我们仿佛可以数着“一二一,一二一”像淌小河般的轻快自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望天上云卷云舒。把生命当成一份礼物,把青春当做一份惊喜,要相信失败是必然的,否则,成功岂不是要成了没妈的孩子?!

当然梦想不是空话,我们决不能做鲁迅先生笔下那些“做梦而不醒的人”。巴金在回想录中说:人不是点缀太平的,而是工作的,正因为有了荆棘,才需要我们在荆棘中开辟道路。不断地工作,学习,工作,就像俞敏洪说的,只要你坚定地朝着梦想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梦想,会在你身后。

第6篇

关键词:人格;体育游戏;自律;人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0

新课程改革也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找准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自律意识、自信、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一、巧用体育课堂游戏,培养学生交流互动、协作意识

1.1问题及成因

随着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民工子女,单亲子女所占比例的增加,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对我校的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民工子女,单亲子共占学生总人数近三成。这一群体的学生普遍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和人际沟通不良问题。人际冲突的加剧导致学生不喜欢和同伴交流。然而人际交往功能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后果是:不合作,少言语,无安全、归属感。

缺少同伴互动交流,导致沟通技巧缺乏,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网络虚拟交流代替现实交流,同伴之间家庭经济地位悬殊,也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班集体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2】。

1.2应对策略

我经常选取一些趣味性浓,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的游戏例如:“渔网捕鱼”、“简单橄榄球”、“喊数抱团”等。在这些游戏中不分男女,不分同学关系的亲疏,不分成绩好坏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因为有了这种轻松体育游戏做为载体,学生在集体互动中得到乐趣,找到了归属感。而正因为有了快乐的情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我还在平时教学中选取一些需要同组成员发挥每个的优势,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游戏。例如:“多人踩石过河”、“拼图接力”、“等”在这些游戏中每个学生都以团队主人的身份参与,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开展分工合作,每一个学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协作意识。

特别是在对游戏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合作氛围上来评价,而不应该注重游戏的结果。

二、活用体能拓展性训练、对抗性比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2.1问题及成因

现在的学生受学业压力和兴趣爱好的转移导致学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学生的意识品质很难得到磨砺。另外独生子女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应对挫折的情境不多,应对挫折能力弱。意志品质的薄弱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豆芽菜”是对90后、00后新生代的最好形容。所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每年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下降,学生怕体能测试情绪越来越严重都是学生意志薄弱的具体表现。

2.2应对策略

我们仔细想想,在体育课堂上利用体能训练,让学生去挑战自己的极限,都是对学生意志力培养很好的途径。我在体育课堂中每一个月会有两节课的体能训练,包括耐久跑、背人跑、“运伤员”、“推小车”、俯卧撑、等等,在课前,我们会集体喊口号“我坚强,我勇敢”、“我不是懦夫”,同学完成任务后我们还有自己的庆贺仪式集体武术表演,动作整齐,喊声震天,相当气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激起了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如果是教师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体能训练中,更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勇气。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能训练的量安排要循序渐进的,运动量和强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内容安排是多样化的,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既能保障你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能真正在一节课内完成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能达到磨砺学生意志的目的。

对抗性比赛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教育手段。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容易开展的对抗性比赛,例如“篮球三对三斗牛”、“十人拔河比赛”等。在对抗性比赛中学生会在体能透支的情况下,比意志,比智慧,不但体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意志,水平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三、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特长展示课,培养学生自信、向上人格

3.1问题及成因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体能训练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新鲜感,但到下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投入激情就退下去了。胖的学生一听到长跑就愁眉苦脸。小个子同学也怕篮球比赛。高个子怕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学生没有成就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进而失去信心这是其中之一。自信不足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在平常体育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体育技能水平差。同学之间横向比较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3.2应对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信在于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的进步,在于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过程中能体会到自己的乐趣。在始业教育的时候我就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制定提高计划,针对自己的特长制定计划如何更加突出。在这个记录袋中学生将任务量化到每一天,将目标落实到每一周。每两个月有老师对学生目标达成情的测试。在我班有一个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开学初就制定了一个减肥瘦身计划,每天都安排了有氧长跑,计划每一月在基数2圈上增加一圈。并且自己找了一个监督员,在完成任务后都有签字。这些都将记录到成长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内,这些都做为学生评价的依据。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意识。

四、结论

学生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信,自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坚强意志的培养,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体育课堂正好给学生人格磨砺的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舞台。体育教师是学生人格培育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伙伴。

参考文献

[1]方展画,浙江省德育精品工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96-197

第7篇

标价360元的一壶两杯竹编茶具,一天能卖出好几套,邛崃竹编干脆临时在展柜前设起销售点;云南建水的紫陶、四川泸州的油纸伞、重庆的荣昌折扇、甘肃的庆阳香包等展品,都引来不少人驻足欣赏,“忍不住开启了买买买模式”、“每样都想入手”成为了许许多多观展者的共同心声;在“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现场,一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展柜上,贴了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展品不卖,如欲购买,请移步文殊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都银丝花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道安大师推出的各种精致的银花丝项链、戒指等首饰,令不少观展者“一见钟情”、“恋恋不舍”,询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似乎无法止息……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传统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名简称)“满血复活”成为了抢手货。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高不可攀”。6月10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开幕式举行,淅淅沥沥的雨任性地从成都的天空中飘洒至大地,观展者的崆槿此亢敛患酰他们举着伞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来自全世界的1100多项非遗项目,将从这一天开始直至6月18日,持续“烹饪”出一场场历史与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这里,小朋友们围着提线木偶、皮影、年画看得津津有味;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拜非遗传承人为师,有的体验做糖画,有的学起了面塑、竹编;老年人可以围坐在一起,欣赏“寻找天籁之音――四川省非物质文化声音档案”视听展。

非遗的“身影”,其实不仅仅在“非遗节”期间才能随处可见,日常逛街的时候,或许吸人眼球的“中国风”女包恰恰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工艺织就的;外出休闲旅游的时候,或许能偶遇巧夺天工的徽州歙砚,品味到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冲泡的佳茗……

那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传下去”,非遗传承人有何绝招?

让“活在当下”不再尴尬

当《小康》杂志记者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见到留着披肩长发、戴着特色民族头饰、穿着羌族传统服饰的沈艳燕时,距离“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西南民族大学羌绣班的结业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但对于培训的收获,这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平武羌绣代表性传承人仍然念念不忘,“这次培训主要是开拓眼界、发散思维,让大家领悟民族艺术的传承不是一味守旧,也不是盲目创新。”

在这个由39名羌绣传承人组成的班级里,四川平武县明阳村大地社社长王晓兵是唯一的男学员,也是羌族少有的男绣郎。他十四五岁时就会羌绣了,但对于羌绣的文化价值却并不清楚,只是把它当作日常的一门手艺。参加完培训,王晓兵不但了解到各种针法,还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盛大开幕 2017年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大开幕。

地地道道的羌族绣娘吴小蓉则领悟到,只需要稍许改变,传统羌绣便可以与现代时尚接轨。许多羌族女孩都是从记事起就会使用绣花针的,技法则是由家中的老人言传身教,以前,吴小蓉觉得作品的颜色越鲜艳越漂亮,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搭配,作品也不外乎被套、传统服饰、茶席等,通过这次培训,她才知道,传统羌族刺绣在现代服饰中也可以灵活运用,色彩淡雅的羌绣更容易被都市白领接受。

民族精神的DNA――这是中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誉。“如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我们损失的不只是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其中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多年从事民俗与非遗保护研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认为,非遗虽然大多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它们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只有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然而就在三年前,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状况还显得有些“尴尬”。2014年年底,第七届潘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易博览会邀请了包括面人彭、毛猴孙、风车王、皮影周等诸多非遗手工艺品的工艺大师和收藏专家,聊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些传承人普遍袒露出比较担忧的心态。风车王讲述道,他最开始学做风车,主要目的是为补贴家用,当时家境贫寒、工资不高,一家人帮别人糊火柴盒挣点外快,火柴盒的价格极低,糊好1200个还要打包送到买主那里,才挣六毛钱,可是当时糊一个风车轮子就能挣两毛钱。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玩风车了,能坚持制作风车,也只是为了自己心里的信念,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若要真正地传承,首要的事情――收徒弟,就是一大难题。

沈艳燕也曾有过类似的担忧。2008年的汶川地震,受损的不仅是她家乡的房屋建筑,还有那些早已濒危的羌族非遗技艺。由于羌绣技法几千年来都是通过家庭内部口传亲授,加之强震影响,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如何才能让“养在深闺、不为人知、后继乏人”的羌绣得以传承?仅靠沈艳燕的一己之力,肯定不行。

这样的状况引起了文化部领导的注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一部分以手工艺为主要生计来源的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群,面临产品需求萎缩、收入不足以解决生计的困境,致使年轻人不愿学习和传承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开幕式召开的当日下午,第六届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举办,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发表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的主旨演讲时提到,“为此,我们把努力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

“研培计划”助力匠人妙手生新品

在文化部领导和工作人员们看来,能力建设直接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传承人群的传承与当代实践能力,包括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深度,对相关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在一些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

“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强这些能力,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项兆伦介绍道。而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为“研培计划”),便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文化部和教育部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对以持有者和从业者为主体的传承人群的短期培训,帮助他们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对相关遗产知识、技艺和流变脉络的认识与把握,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变化,丰富艺术、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 匠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匠人匠心,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着他们的匠心之作。

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首次设立的板块“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就是旨在总结2015年、2016年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果,让观展者近距离接触其中的优秀作品,集中向公众展现非遗传承人群对于“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诸多思考。这一板块共展出作品680余套,遴选自57家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荐的1500余套作品。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田静的“承瑜”套件作品便位列其中。

从1996年开始,田静就在建水当地拜制陶的老手艺人为师了,后来,她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陶瓷造型设计,毕业以后又回到建水跟随师傅学习。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于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能传承近千年并名扬大江南北,与其制作、烧成技艺不无关系,在制作技艺上,建水陶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泥工艺,经过24道程序之后的泥才可以拿来制作陶器。

2015年年底,“非遗传承人群清华研修班”第二期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拉开帷幕,田静全程参与了研修班学习。在研修期间,班里的21名学员利用半天时间在校园里进行了现场展演,当时的京城已是隆冬,又有雾霾萦城,但依旧挡不住参观者的热情。田静一边进行手工演示,一边为粉丝们答疑解惑,忙得不亦乐乎。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共同学习、相互交流,除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外,田静还和同班的陈俐宇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

陈俐宇是河南太行山麓悠久的野王器髹饰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在一次展出中,田静发现了陈俐宇的一套化妆盒。“你让现代女性用这么好的东西,调制颜料,再化妆,可能性很小。”田静提议,“能不能用你这庙堂之上的盒子,给我放一些小茶食?”她的合作就此展开。

两人的技艺都具有丰富的内容,但为了让河南野王器髹饰技艺与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这两种古法能够穿越时空、搭配协调、完美交融,陈俐宇和田静开始狠心“做减法”。器具形状的搭配是两个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陈俐宇的漆器为圆形,也是整套作品的轮廓主体,田静为了配合她,舍弃了建水陶中最经典的圆壶造型,打造了一把精致的小方壶。第二个让彼此感到“纠结”的是颜色的协调。野王器以华丽、高贵著称,这是建水陶很难具备的,为此,陈俐宇舍弃了漆器上的全部精美花纹,只留下野王器中最具识别性的红与黑色调,而为了迎合红与黑的色调,田静也舍弃了建水陶的特有泥色,选择了淡雅的灰胎。

经过两位“匠人”的妙手生“新”,一套由两种非遗技艺组成,淡雅、清新、脱俗的作品呈现出来。以前,野王器髹饰技艺并没有很好的市场,虽然陈俐宇全家都在坚守着这门技艺,但却只能靠做家具生意维持生计,相对而言,伴随着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市场较为广阔。而当被田静形容为“美丽的误会”的合作展开后,野王器生机重现,原本放在壶承上面的建水陶茶具也增色不少,最让陈俐宇和田静感到振奋的是,经过创新和“再设计”,野王器髹饰技艺如今拥有了走向市场的可能性。

类似的案例在“研培计划”中不胜枚举。原本互不相识的徽墨、湖笔、曹氏宣纸的传承人,通过“研培计划”,受到了中国“整体性保护”非遗原则的启发,于是缔结联盟、开启了新征程――文房瑰宝重聚首,成品比以往的单品更具特色。钧窑传承人刘红生与徽州菠萝漆传承人俞均鹏也携起手来,在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他们合作的花瓶引人驻足。

一个人能带动一批项目和一片地区吗?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因为“研培计划”,全国1万多名曾一门心思埋头于手艺的人走进校园,拓宽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并且对所持项目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自己手艺的价值和潜力有了更强的自信。“2017年参与大学已达78所。到2020年,参加人数将超过10万。”项兆伦称。

无疑,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而言,“研培计划”显得弥足珍贵,培训一人,带动的往往是一批非遗项目和一片地区的非遗传承人。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也为“研培计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家住青海塔尔寺附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满曾经带着困惑走进清华大学,在他的家乡,“灰头土脸的手艺人总被瞧不起”,他见过太多的匠人一个个外出靠打工来赚钱,在机器能大批快速制造银铜器的时候,手艺人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

“持续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支持传承实践”也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中国政府将给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经费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不少地方也相应增加了补助。2009年以来,已支持各地建设了30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11000多处传习中心,命名了100多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了153个保护利用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又规划了219个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任务。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在青海湟中拥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著称,使用敲、錾等技巧,通过浮雕、平雕、掐丝等表现手法,加以独特的技艺――鎏金,一锤一錾敲打出青藏高原独有的“奢华”之色。学习银器制作非常艰苦,没有七八年的磨练根本学不好手艺。从16岁开始,何满就跟随父亲学艺,手艺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三代。

这些年国家政策对非遗保护的倾斜,让何满感受到融融暖意。参加“研培计划”后,在清华大学的校园内,何满听艺术史的老师们讲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看了不少国内外艺术精品,他还和其他传承人一起参观了故宫、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在打开了眼界的同时,他从心底感觉到了“匠人”的伟大。

研培结束后,出自于何满手上的银铜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局限于民族或宗教用具,而是贴近实用生活;他练就了40多年的鎏金手艺也不仅仅贡献于寺庙,新开发的拇指大小的转经筒挂饰广受青年喜爱。

如今,在何满的家乡,非遗受到了热捧,何满的儿子还在山西攻读硕士研究生,但已有了把所学用于非遗的念头;何满的女儿出嫁了,却产生了回家学手艺的想法;何满的徒弟们纷纷立志,表达了坚守传承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愿望。今年3月底被选为“研培计划”咨询专家的何满,已经促成了年轻的湟中银铜器制作手艺人赴北京学习的事宜。

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羌绣传承发展的沈艳燕,原来只是想用羌绣来治愈汶川地震的创伤,结果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西南民族大学羌绣班参加培训之后,沈艳燕想运用学到的知识,联合当地的人一起把羌绣做成一个文化产业,让大家的手工羌绣进入市场,带来收益,改善生活水平。羌绣有了名气之后,也不断有高校教师、艺术工作者走进羌寨,引导绣师们将作品更好地融入市场。沈艳燕希望,通过羌绣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古老的羌文化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现代生活。

平武县平通镇益泉村村民任朝清就是在沈艳燕的劝说下,开始系统学习刺绣,成为一名绣娘的。在系统学习之前,任朝清平时就有刺绣和剪纸的爱好。现在,农忙之余,任朝清从事羌绣便能增加几千元的收入。沈艳燕把羌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农业等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以羌民俗文化、古羌梅文化、茶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品牌,形成了“小针头带动大产业”的商业模式。家住锁江羌族乡的贫困户彭贵秀在沈艳燕的带领下学会了羌绣,成为云朵绣坊里的一名绣娘;豆叩镇银岭村村民赵熠雯外出打工返乡后,在沈艳燕的帮助下开办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羌韵雯绣”农家乐和云朵绣坊,游客在采茶、品茶的同时还能亲手绣茶花……如今,平武羌绣已带动200余户贫困村民致富,并带动了50多家农家乐的发展。

新生代传承人的非遗生意经

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4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365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47项,优秀实践名册17项。其中,中国共入选39项,代表作31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国跻身为非遗大国,而随着近几年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工作的不断加强、完善,非遗“新生代”开始渐露锋芒。

去年3月27日,“研培划”试点成果汇报展在春意盎然的水木清华拉开帷幕,41名学员初尝收获,140套、300余件传统工艺精品亮相,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中国画学刊》副主编,艺术独立评论人张书云应邀观展后,在《不负春光 传承正当时》一文中写道,“说到非遗传承人,常常会让人联想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我看到参加清华学习的非遗学员不少是年轻面孔: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传人李力、蜀绣、钧窑炼制技艺传人刘红生、徽州漆器传承人俞均鹏等一批人为70后,他们现在正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力量;另有一些经历过高等美术教育的,江苏南通蓝印花布研究名家吴元新的女儿吴灵姝、南京剪纸第六代传人张钧、潮绣传人詹惠娜等一批学员为80后;年龄最小的是河南唐三彩传人高贺,是90后传承人中的佼佼者。”

几乎每一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其中有辉煌、亦有坎坷,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执着坚守。

在泸州,年轻的小伙子毕原绅帮着父亲毕六福把油纸伞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被誉为“中国伞王”的毕六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的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一代代传下来,到毕六福这里已是第六代了。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毕原绅原本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事业上顺风顺水,只是如果坚持做下去,父亲一辈子的心血和家族的努力可能都白费了。于是,2009年年底,毕原绅回到家乡,用3年时间,跟着父亲系统地学习如何从选料到做成一把油纸伞。

为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2010年,毕原绅牵头成立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同时注册“毕六福”为油纸伞品牌,整合了油纸伞的制作、销售、推广、展示等环节,致力于提升分水油纸伞的知名度,传播油纸伞文化。在制作环节,毕原绅在传统花鸟、风景的图案基础上,尝试加入现代的喷绘、彩绘方式,以扩大市场。这位年轻人还尝试着采用“互联网+非遗”的全新商业模式,在网上卖油纸伞,并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推出个性化产品。

第8篇

黄永松

良品与善心,一生守望

民艺复兴这个热潮是有前因有结果的。如今科技进步很大,但它却恰恰反过来让我们更需要自己文化的脉络。

谈“复兴”,必然是因为有低落,这是好现象。不管是乡村复兴,还是民艺复兴,都是有了觉醒才有这个复兴。觉醒后如果没有文化脉络的支持,不问病因,急于求得解药,会让事情变得糟糕。好比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明白病因,根据不同体质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才能逐渐恢复。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是西方强势的现代化模式,社会改造得也很好,但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传统美好的事物,百姓的衣食住行出现了问题。

先说住,古诗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现在的房子却盖得很快。房地产现象改变了社会,从村落到城市,人们紧密却陌生地住在一起。好的山水都被抢去盖房子了,破坏了风水,破坏了培养我们成长的优美自然环境。而食品安全问题,全世界都在吃基因改造食品,制造食品的厂商,也为了经济利益,用了有害的添加物。三说“行”。因为紧密的分工和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多人假期出行。而唯一有救赎之道的就是春节返乡过年。春运很苦,政府也在积极配合,但是大家回家后,会不会过年?大家只是吃饭,睡觉,吃吃喝喝没几天又走了。“过年”只有表面,没有内容。最后说“衣”,现在成衣很多,物美价廉,千奇百怪,大家都喜欢个性展现,但得体与否,还需加强。网购给大家很好的服务,但也有抢购的现象出现,拼命买东西,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再丢掉,造成浪费,养成贪心的习惯。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要素,新科技产品让我们便利,却无法阻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民艺关乎民生,贴近百姓生活,工业化太快,我们需要用民艺复兴来让大家发现文化脉络的重要性,从自然里去寻找办法。科技发达,船坚炮利,科技价值优良,但是同时它们也很“坏”。现在很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从“技巧”变成“好的设计”,而好的设计,就是为人设计,为每日的使用而设计。“无印良品”,设计得很好,是良品,东西好用。这种好用的良品设计其实不难,只要有心。但是,有“良品”还不够,还要有“善”。这种善需要用一生守望,为百姓、为每天日用而设计,不是为了取得设计大奖、为了当教授而设计。现在的手机很方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宅男宅女、低头族、不沟通――它们是良品,但没有善心。

现在也有很多设计师从民艺中汲取养分设计产品,这种模式是表面的。如果他是真心复兴民艺,就不会流于表面。民艺复兴不是掠夺式的,在民间采风看到了就学一点,拿一点东西装在成品上去卖,宣扬这是来自哪里的工艺。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沉淀,设计师对民艺有了感动就会沉淀,慢慢出作品。巧匠善巧,有善心则更好。设计是为更多可用他设计的人而设计,不是一味追求不同,今天很多学校的教学是错误的。高级设计师,高端产品,其实和大众并没有关联。有名的设计师,有的是“良名”,没有“善名”,他们得到的大奖和百姓没有关系。设计需要让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父母、儿女、邻居,而不是为小部分人的品味服务。民艺可以和商业结合,无印良品就做得很好。他们明确说明自己是良品,没有品牌。现在我们应该把品牌丢到黄河里去,关心,用心,善心,良心,这才是品牌。也有人担心复兴后的民艺还是传统民艺吗,其实大可不必。什么创造都逃不出传统――衣食住行,身体结构,脚要走路,嘴要吃饭,都是传统。

民艺复兴的出路在于,国家在做,企业家在帮忙,有识之士共同呼吁,形成一种氛围,并指导学校教育,让更年轻的朋友来传承。教育专家、文化单位的规划要长远,猛然推动“非遗”或者其他一些口号,很多从事工作的朋友们自己都没有想通,复兴工作只有断裂性,没有整体性。复兴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规划,只有开始,没有结果,而狭窄的生涯规划则不允许这样。一个人要看得长远,长远了才有文化脉络,人性其实比民艺复兴还重要。所以,关键还要落在教育上,从孩子抓起。

民艺复兴没有理想的状态,要好好地一直做下去,关键是方向要正确,我们没有重来的机会。我这45年,都用在“发现文化脉络的重要”这个小阶段努力,一生守望,收集整理那些现在还在使用的,生活上的传统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工艺智慧。当它们消失的时候,我们还有档案资料可以查询,可以学习检讨。我希望有衔接的人、有新的朋友出现,包括你们媒体,都可以从我这里重新发扬光大,这样文化脉络才能传承下去,往前走。

1. 中国结传习馆。2.“坐具文化展”展馆。3.“例外服饰展”展馆。4. 中国结传习馆。 5.“紫砂茶壶展”展馆。

我们团队在宁波慈城进行了七八年的民艺产业垂直整合实践――天工慈城。宁波代工加工业发达,从替老外代工,到自己制造,最后到自己创造,很感动于他们的用心。目前,有十几个手工艺展馆在运营。由于服装业发达,国内外品牌很多。我们就先从服装角度出发,从服装设计发展的文化脉络来组织展馆,共有6个。中国工艺文化强调“泥土”“木头”,西方则强调“金属”“石头”,我们做了陶器、木头坐具的展馆,展示工艺成就。总体规划模式就是“垂直整合”,把文化脉络立起来。而根基部分,就是工艺师们,他们管理项目,展览、制作、销售工艺作品,有跟随一生的学徒沿袭技艺,也有从各地来短期求学的学生,以教学为主,也有小的研究和出版机构。很多国际大设计工作室、大品牌、厂商等,都派设计师定期到这里观摩学习。天工慈城,有设计室,有材料商,有工具商,我们不要热门,而是以文化推动,形成产业链的配套,设计出的产品,让宁波周边相关产业生产。中国最好的品牌“例外”,内衣品牌“爱慕”等几十个品牌都在这里观摩学习。

我最近在慈城做竹工艺文化的展馆。国人的竹工艺经验和智慧非常优秀,大家却不知道,还请国外的人来设计。所谓的雅文化情调,小资情调,让竹子在硬邦邦的城市空间里展出,这不是城市复兴,是恶化。这样下去没有人种竹子。过去家里都是竹器、蒸笼、椅子、床,陪着我们的文明走过来。现在材料改变了,竹子成了配角,小资就是文化的配角,设计师为配角而设计。我们国家缺木,而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可以研发竹材,把竹子重新利用,让其变成具有刚强支撑力和韧性的重要材料,代替木头生产。设计是发明之母,好的设计可以引动大的发明,设计师别再玩弄杯子!民艺复兴,产业复兴,是为了造福大众,认识到这个出发点,就知道该怎么做。有这个觉醒,朝着这个方向做,把文化脉络组织起来,最后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复兴才会有收获。

任何短期行为都是破坏地球。很多商业公益也都是短暂行为,虚有其表。若要真正扶植,那就是一生一世的扶植。工艺大师们没有办法进入西式学堂,他们守护公益,而我们责无旁贷要去帮助他们,用现代的方式帮他们整理技艺。我这45年就是这么一直守护过来的。事情难易只是价值观问题,观念端正后,相信我们的后辈们会比我们还要坚强。

左靖

如果每个县都有一本《百工》,中国民艺就算复兴了

《黟县百工》

项目起源于左靖和欧宁于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他们以黟县碧山村作为乡村建设实验基地,并计划将工作范围推及全县农村。在进入当地农村社会的过程中,左靖团队逐步明确以乡村传统手工业作为乡建的切入点,并发起了“黟县百工”调研项目,对黟县全境所有村庄现存或已消失的民间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走访和拍摄纪录,建立起一个黟县传统手工业的数据库,为引进外来力量激活当地生产提供一个基本资料,并出版《黟县百工》一书。

中国大陆的民艺热潮其实在前几年就已经初见端倪,这几年,特别是2015年,民艺“突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民艺复兴,本身就隐含了民艺已经衰落了的意思在里面。我们要知道,日本的“民艺复兴”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的,台湾也是。在历史上,民艺一直在中国人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世界都在走同一条道路,走着走着,各种问题开始出现。从总的趋势上看,农耕文明终究不敌工业文明,逐渐解体这是事实。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民艺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这一切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需求的急剧萎缩导致手艺人人才断档。

从我们进行的民艺调研情况看,民艺的衰落和逐渐消失,最核心的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家园的迷失。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确实使人类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谁付这个成本?是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现在我们所处环境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方面甚至已经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我想,这是大家开始回过头来关注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日常美学上的需求我觉得倒是在其次。

民艺只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一个部分,它是构成当代人反思当下与传统的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至于什么才算复兴,有一个偷懒但并非没有道理的答案: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带领学生做了一本《黟县百工》,我经常开玩笑,中国有20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都有一本《百工》,那就算中国的民艺已经复兴了。

《黟县百工》是一个普查项目,严格地说,只是一个不成熟的田野调查。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手艺,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很多人喜欢《黟县百工》是因为书中的叙述朴素平实,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我们也无意为即将消逝的农耕文明唱一曲无奈的挽歌。因此,我们做这个项目,重点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做档案式的收集和整理,忠实地记录下每门手艺的时令、工序和用途;二是通过调研手工艺来了解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当下徽州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包括,手工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工业品的流行对于手工艺的影响等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从事手艺工作的人学习,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工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

目前,出版、展览都已经完成,与一些民艺设计师也开始有一些项目的合作,也就是上述的第三点的工作业已展开。另外,黟县百工的“扩大版”――“徽州百工”的调研马上就要开始,在汲取黟县百工调研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把调研的目的地扩充到古徽州一府六县,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范围(也即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生态保护实验区)。黟县属于古徽州六邑之一,但因为地狭人稀,民艺在六县中并不突出。所以,徽州百工调研将是对徽州最具代表性民艺的一次全面的普查。2015年,我的合作方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租下了黟县碧山村的供销社,希望能以“百工工销社”的方式,保留并激活这个有60多年历史的供销社在碧山当代乡村生活中的可持续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

黄永松老师创办《汉声》的时候,我才一岁。四十多年来,汉声为保护整理民间工艺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很广,也很细,不是我辈所能企及的,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我们现在才开始从事民艺的调研整理工作,说实话,是已经太迟了,日本人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工作。这几十年,既是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几十年,也是民艺衰落消失最快的几十年,是民艺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我们不能因为迟而有所放弃,反倒要更加努力。我经常举我一个朋友的例子,花了70多天就找到了40位技艺精湛的竹编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大部分已经放弃自己的手艺从事其他行业了,但我这位朋友找到他们,通过互联网,用市场的规律请他们重拾技艺。所以我也经常告诉自己和他人,我们民间的手艺没有消失,如果整天哀叹消失了,那是因为我们不够用心去找。收起哀叹,用心去找。

民艺的衰落是因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改变了,特别是生活方式改变了。比如说,宗族活动的消失,直接导致了相关器具用品的消失。在《碧山06:民艺复兴》中,哲学家汪民安给了另一种解释:机器打败手艺,是因为手艺不够经济。于是乎,手艺制品在耗时、耗成本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被残酷的资本主义铁律所淘汰。在今天,手工制品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乃是因为对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的评判被当下的逻辑和术语所决定。我们也许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手工艺衰落和逐渐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明的更迭带来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由之而来的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如何在后工业时代保护和发展民艺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我个人以为,没有“一劳永逸”的民艺,民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所以不存在“复兴后的民艺还是老的民艺吗”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越是技艺高超的匠人,越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设计,因为他们在技艺上有再上一个台阶的自我要求。而一般的匠人,可能只满足于重复劳作,拒斥新兴的事物。

1. 碧山书院的书房。摄影/ 彭程2. 碧山计划首个展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3. 碧山书局里的《碧山》杂志书。

随着乡村热,民艺成为城市的设计师、现代设计与创意回过头去调取资源的一个宝库。前两年,上海曾经有一本设计杂志叫《创诣》,出了一期专题,名字就叫“民艺拯救设计界?”。民艺在传统中国,大部分是满足家庭所需,或者是满足很小地理范围内的民众日常生活生产所需,所以基本上是缺乏“商业性”的。哪怕是今天,在西南偏远的一些地方,家家人都会纺织、染色、刺绣、做纸,但基本上只是自己家庭自用,很少进入所谓“市场”。但是,时代不同了,在商业社会,也许只有把民艺和商业结合起来,民艺才有明天。我们在碧山创建“工销社”,也是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民艺的价值体现是多元而开放的,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商品。关键是,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商品,都需要有人来买单。对民艺的认可,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可,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一种对手工的尊重,对自然之物的爱惜。

朱哲琴

看见造物,看见民生

2009年,朱哲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代表处共同发起“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包括音乐和民艺,这是朱哲琴初次正式进入民艺保护的工作。“世界看见”作为一个“公益性质开放式合作平台”,对民艺寻访的目的是重新连接传统工艺和当下大众生活,搭建设计师和手工艺师傅的合作平台,对工艺进行“再设计”,鼓励产品在当地生产,解决周边手工业者的生计问题。公益平台不能直接推动民艺产品设计,于是,2012年,朱哲琴成立“看见造物”品牌,联盟不同领域的专业设计师、生产工坊,通过平台的整合协作推出产品,摸索品牌的商业模式。2013年,“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特展”在米兰举行;2014年,在保利设计品专场春拍上以80万元价格成交了特别订制限量版的“看见・戏石屏风”;2015年,推出适合大众生活的实用设计良品“看见民生”系列作品并展示售卖。同时,发起“1+5传承计划”,将品牌商业所得的10%资助一个老艺人带5个徒弟。

经常有人问我,从音乐家到艺术家,再到“看见造物”平台,为什么要玩跨界?其实,我开始跨界的时候,还没有“跨界”这个词。

2000年,我就在北展演出,和马可、叶锦添以及一些雕塑家等共同完成一场跨界的现代演绎。根本上,因为我对艺术充满了向往,我从未把自己僵固在一个歌手、演员,或一个艺术家的角色,我认为它们是相通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对传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差。我想深入地学习这些传统,我想动手学习解决现实问题。我想在现实和理想中不再被动地躲闪。

“看见造物”这个品牌,其价值核心为:上乘非奢侈,寄予了我们大家对重塑中国当代人的生活态度和品质的理想。中国人的造物,崇尚自然品质上乘,但追求的是以物寄情,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的造物思想渊源独到,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和价值取向的基础,把情感意趣寓于造物之间,除了实用,还有意境、意念。物我传神,真是太高妙的智慧!这是中国造物最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代表中国人审美价值的材质是玉,不是黄金,不是钻石,因为玉的内在品质和朴素无华是中国人精神和物质之间关系最集中的体现。黄金可以通过多少克来界定,但玉不能,它是无价的,是活的,会跟随生命和周围生长。还有,譬如茶,用价签来标榜茶的贵气的那些茶人有点滑稽。人如果没有茶的精神,通过在喝茶的过程来获得身体和心境的谐静节奏,茶是无法通过喝下去的品质和斤两来产生价值的。

第9篇

开一家书馆,过理想生活

2012年3月18日,北京新世界女子百货二楼,全国第一家会员制女子书馆——雨枫书馆·崇文馆正在开展第101期“书女”沙龙活动。这天请来的“书女”嘉宾是“80后”新生代女作家柏邦妮。柏邦妮刚落座,一群秀外慧中的“书女”便纷纷抢过话筒连珠炮似的发问:“请问爱情和爱有什么区别?”“请问娱乐与快乐是什么关系?”柏邦妮娓娓作答。

看着眼前活跃的场面,记者与坐在身旁的女子攀谈起来,听她如数家珍地讲述女子书馆给她和姐妹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她就是女子书馆的创办人许春宇。

许春宇自小就有一个梦,梦想着有一所专门属于女子的书馆,可以让她和一群爱书的女人品书谈书。2006年下半年,经历了母亲被误诊为癌症的虚惊后,她陷入人生低谷——情绪浮躁、精神压抑、孤单落寞。这使她又想起了年轻时的梦,她决心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于是,“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给爱书的女子营造心灵驿站”的全国第一家女性主题阅读馆——“雨枫书馆”于2007年诞生了。

许春宇采取借阅加销售的形式,将目标读者定位于25岁~45岁的知识女性。她认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和她一样,面临很多诸如学业、工作、感情、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大家在一起,通过读书和交流,用书中的智慧去排解困难,从容应对生活中的节点,相互取暖,这样便不觉孤单。

刚开始,去书馆里读书的人并不多,许春宇便成为女子书馆的第一个试读者。坐在自己设计的紫色窗帘和沙发旁,读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人格》,读梁漱溟的《人生与人心》。说来奇怪,通过看书,她浮躁的心竟变得如一潭碧绿的水,宁静了;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看法也有了本质上的升华。她成了女子书屋的第一个受益者。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许春宇很重视的课题。通过广泛涉猎国学、文学、经管、家教类图书,日积月累,许春宇从书中悟出了许多有益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一次,她发现家里的垃圾袋里有碗的碎片,便问女儿是不是把碗打碎了,女儿说不知道。许春宇看出女儿在撒谎,但没有点破。她把德国作家、教育家莱内尔·埃尔林格的童话书《谎言长着红耳朵》给了女儿,让她读。女儿读着读着,悟出来了:“妈妈,红耳朵迟早会被人发现的。碗是我不小心打破的,前几天我撒了谎,今后我不会了。”

莱内尔·埃尔林格主张父母要把孩子当客人相处,跟孩子平等交谈,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批评。许春宇在家庭教育中也采用这种方法,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得益于许春宇的熏陶,如今,12岁的女儿通过阅读侦探、科幻、人文等小说,已尝试写童话故事、诗歌和小说了。许春宇把女儿写的童话《激光的由来》递给记者看,但见故事曲折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梗概是讲人类早期有个羽族部落,一户人家因生了各有一只翅膀的黑白双胞胎兄弟,被部落视为怪物,扔到一座大森林里。兄弟俩长大后想飞到外面的世界去,于是,黑翅膀的哥哥为成全弟弟,把翅膀让给了弟弟,自己死了。弟弟飞回羽族部落后被誉为英雄,得到了爱情,享受了一切,但弟弟并不快乐。他拼命读书排解郁闷,通过读书,他顿悟哥哥并没有死去,哥哥的血液、翅膀、心灵都在他身上延续。于是,弟弟飞到最高空,最后成了激光,与哥哥在天上永生。

我不是“万事通”,书读多了自然明理了

许春宇将书馆的书分成“女人写的书”、“女人需要看的书”和“写给女人的书”三大类。为了选好书,许春宇找了很多爱读书的朋友、编辑、作家等,组成了选书委员会团队,让大家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按不同类别,定期讨论和推荐一些精品书,然后根据会员的借阅次数拟定排行榜。每到一批新书,许春宇和她的团队带头试读,并写下书评和言简意赅的“书语簿”,再进行推广。从书馆借书的会员,要为自己看过的书打分,被大多数会员评定为“垃圾书”的图书,将永远从书馆“消失”。

2007年,曾经有人向书馆推荐过于丹的《论语心得》,许春宇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以后,她认为这两本书虽都是从现代人的视角解读《论语》,但侧重点不同。于丹着重的是读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李泽厚则严格按照文献资料记载,对《论语》原文进行尽可能精确的译注和哲学阐述。两者比较起来,后者更方便女性读者接近原著。于是,许春宇最终将《论语今读》上架。

因为许春宇读的书多,会员自然而然地把她当成参谋,而许春宇在解答问题时,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也从中获得了快乐。

2008年母亲节那天,一名女子来女子书馆办了一张会员卡。临走时,见她满腹心事的样子,许春宇把刚写的“书语簿”卡片《保持微笑是一种修养》送给了她。两年后,这位会员出国了,她给许春宇发来电子邮件:“那段时间我刚做母亲,家庭也经受着情感危机,工作、生活如一团乱麻。是你的那段赠言让我振作起来:‘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从那以后,我始终保持着微笑。是你让我明白了,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谢谢你送给我最好的疗伤礼物!”

会员英子是书馆的常客,但她每次来都是给孩子借书。一天,英子向许春宇报怨,说孩子不好好学习、贪玩。许春宇问她:“晚上孩子学习时,你在干什么?”英子说自己在看电视。“这就是你不对,晚上你应该与孩子一起看书学习!”不久,英子又来了,千恩万谢:“你的方法还真灵,孩子现在学习上主动多了。看来,榜样的力量真是神奇。”许春宇趁热打铁,把自己的教子经验传给英子。她说:“小孩子在9岁前就要建立爱好阅读的习惯。6岁前,小孩子只读绘本和简单的文字,小学一年级以后就要让孩子读200页以上的书,待孩子四年级时就会自己主动找书读。这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一些大部头的书吸引孩子的兴趣,如《哈利·波特》这样的书,以后孩子再读大部头的书就不会发憷了。”英子回去后复制许春宇的经验,如今她的孩子也能看大部头的书了。每逢书馆举办活动,她都带着孩子来参加,一起感受这里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英子的修养、品位都得到提高,姐妹们夸她是名副其实的“书女”。

许春宇每年要看一百多本书,涉猎面比较广。所以,会员有家庭、心理、美容问题都愿意与她唠嗑。

一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孩走进雨枫书馆·清华馆,驻足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家美容馆呢!”许春宇对她说:“我们提供的是类似于美容院一样的心灵美容服务。”看到馆内由白色的木雕花门隔成的一间间雅致的“书轩”,她问许春宇有没有时装搭配方面的书。许春宇见她一身衣服面料虽然很考究,但颜色太杂,红、黄、蓝均有,很不协调,便拿出一本Nina所著《我的时尚穿搭规则》推荐她读,并委婉地说:“如果你把衣服的颜色减少一种,再配一个和衣服颜色同色系的小坤包,那就气场十足了。”

第二天,那女孩特意来到书馆:“许姐,你看看我今天这身打扮怎么样?”哇,韩国版超长T恤配上紧身裤,时尚活泼,与昨日判若两人。女孩对许春宇说:“谢谢你的推荐。”见她神采奕奕的样子,许春宇觉得办书馆的初衷达到了:只有内外兼修的女人,美才是永恒的。

一位会员恋爱了,可是她总觉得男友爱她爱得不够,常常考验男友。许春宇对她说:“爱是什么?它就像银行的存款。有人存了点儿就取,一下就用完了,需要再积蓄爱才能接着取。但有一种人是越存越有钱,越爱越有爱,因为他有再生爱的能力,像爱的N次方,爱养育了内心。你既然选择了对方,就要学会包容,不必斤斤计较。”那位会员说:“许姐,你怎么是万事通,什么都懂。”许春宇笑答:“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不过是借用名家的话而已。书读多了,自然就明理了。”来分享吧,

眉目舒展了眼神澄澈了

许春宇的雨枫书馆靠口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员,规模也由以前的一个馆发展到清华馆、崇文馆、比如馆三个馆。女士们在喧闹的大街上满足了自己的购物欲后,再到这宁静的港湾歇歇脚,让心灵的尘埃得到涤荡,精神得到升华。

在女子书馆,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女子进来时脚步沉重、心事重重,抽出一本书,坐在宁静的空间看上一会儿,眉目慢慢舒展了,眼神变得澄澈了,离去时脚步也变得轻快了。

2011年,许春宇曾接待过一位经常在女子书馆看书、后来去了上海的会员。她趁到北京转机短暂停留的几个小时,专程来看望她以前的“情人”。原来,她在北京工作时,遇到一个爱故意找碴的老板,致使她心情郁闷,她便送给自己一份礼物——书馆的会员卡,她把书馆当“情人”,每周无论多忙,都来与“情人”约会,让“情人”给她“美容疗伤”。书看多了,她的心态平和了,也能从容面对各种刁难与指责了。这次“故地重游”,就是因了一份牵挂与怀念,重温在此品书的曼妙。

许春宇认为,女子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学会“谈书”,与他人分享心得,分享是读书的更高境界,分享是集合众人的智慧,收获会更大,提升会更快。为此,她给每个会员建立了阅读档案,根据会员的口味,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她尽量为她们多提供一些分享的机会,并以常年坚持举办读书会、吟诗赛、笔会旅行、“书女”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分享活动为特色,把“书女”们紧紧地拧在一起,使“书女”们通过这友谊的纽带,“谈”出快乐、“谈”出自信、“谈”出品位。

许春宇最得意的一次书馆活动策划是2010年的“台湾往事——外省台湾人纪录片展映”活动。这次影展是外省台湾人协会首次赴内地交流,许春宇凭着她的诚挚邀请到导演来书馆与读者互动。那些天,女子书馆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人,连走廊上也是人,会员们津津有味地观看从台湾甄选来的首次进入内地的N部纪录片,都称自己真happy(快乐,开心),足不出户就全面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

定期请大作家到女子书馆与会员互动、给会员签名也是许春宇活动策划的亮点。会员阿萍特别喜欢看周国平的书,可现实生活中他是什么范儿,阿萍没见过,很遗憾。2010年金秋,当许春宇把周国平请到女子书馆做客时,阿萍兴奋得眼睛都“直”了。她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连连“考”问周国平,内容涉及恋爱、情感、两性心理、家庭婚姻等,那天,她第一个得到周国平的签名。

许春宇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有些看过的书籍会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的影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更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前不久,女子书馆组织会员踏春旅游。旅途中,许春宇组织会员玩一些与时尚、烹饪、星座、塔罗牌之类有关的好玩的东西,并借此开展诗歌大赛。“书女”们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不仅长了见识,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旅游结束,一首首鲜活灵动的诗歌脱颖而出。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有30位“书女”的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女子书馆以阅读为基础,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品牌价值,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外国友人也常常光顾,将这里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窗口。2012年3月,《我的最后的北京》摄影作品展在女子书馆举办时,突然来了一群外国朋友。在沙龙现场,许春宇请“老北京”畅谈他们眼中的北京时,一位外国朋友率先举手发言。他用儿化音和平翘舌音皆很标准的普通话说:“北京是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城市。以前我住在崇文门,现在我搬到了大兴。我觉得你们这女子书馆挺有风儿。”全场都纳闷“风儿”是什么意思。当大家会过意来时,都“呵呵”地笑了,原来老外说的“风”就是“气”啊,既是“人气”更是“地气”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