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行业智能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0: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行业智能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行业智能化

第1篇

摘要: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领域,推动着金融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肯定金融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在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为此,要研究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机制,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发展的监管新体系,强化事前监管,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关键词: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互助保险;监管科技;监管沙箱

一、金融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一)金融智能化的主要阶段。技术进步一直是驱动金融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将金融科技(FinTech)定义为“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其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等,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与获取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技术驱动金融业升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1.0时代。该阶段通过计算机替代手工计算及账簿,进一步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是金融2.0时代。在该阶段,技术由工具转向通过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式驱动金融变革,使得新兴互联网企业有机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双方相连接,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三是金融3.0时代。在该阶段,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引领金融业全方位变革,通过虚拟方式替代物理方式,使得金融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17)。当前,一系列以“廉价、即时、可得”为特征的智能化金融形式,如智能证券、智能投顾、区块链互助保障平台等金融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线基础金融服务。区块链使得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交易可通过嵌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价值交换、权属转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智能投顾成为现实,金融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金融智能化的主要业态。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区块链技术使高效、快捷的跨境支付系统成为现实。区块链本质上是统一的分布式记账系统,跨境支付系统只需要通过许多节点、以共识机制来验证交易并记账,不需要任何信任中心,交易双方点对点支付得以实现,交易流程简便、快捷。全球已有不少初创企业致力于拓展跨境支付。最令人瞩目的是Ripple公司,其构建了一个没有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全球排名前50的银行中已有包括渣打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等15家银行与Ripple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2016年末,在Ripple系统的支付交易中,由中国发起的交易额占比最大。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发行与交易。证券发行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生成的智能合约,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私人定制化证券发行,上市或拟上市的公司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发行异质化资产凭证。通过区块链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作,买卖双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清算、结算。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和交易清算所正积极开展证券发行与交易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Overstock已成功销售首个区块链上的加密债券。

3.基于区块技术的资产托管。资产托管从业机构可以运用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将投资合规校验整合在区块链上,确保每笔交易都是在满足合同条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自动运行。与此同时,区块链具有自动记录和加密认证的属性,实现多个参与方之间信息实时共享,免去重复进行信用校验的过程,可将原有业务环节时间缩短约60%到80%,使得信用交易更加高效,账户信息更加安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上线成为中国银行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首次成功实践。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目前,互助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达27%,为将近10亿人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区块链点对点技术的优势适合于互助保险平台的开展。在智能合约运行中,当一人出险时,其他人自动向其赔付款项。同时,区块链的共享透明和历史可追踪特点减少了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出现的概率。国内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众托帮”,其首款保险保障计划——“众托1号抗癌互助医疗计划”上线仅1个月,参保人数就迅速扩大到40万人。

5.大数据风险控制。大数据风险控制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信用评分,以此预测还款人的履约能力以及违约风险。与传统风险控制手段相比,大数据风险控制具有信用评价更为精准、数据涵盖范围更广以及更具时效性等优势。以蚂蚁金服推出的信用服务体系芝麻信用为例,芝麻信用通过搜集与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等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信息可以帮助金融科技公司甚至金融机构对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继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6.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是提供智能化资产投资组合管理服务的在线理财顾问,由计算机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等投资分析方法,排除人为因素自动提供资产投资组合建议。智能投顾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和偏好,给出个性化投资交易决策建议,还可以提供交易服务。从2010年开始,一些提供在线资产管理及投资咨询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成立,在线专业投资顾问迅速兴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投顾势必将迎来新的增长势头。

二、金融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效率驱动。Bazot(2013)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体系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金融中介活动的单位成本并未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hilippon(2016)提出,低效率使得金融体系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主要基于以下两条路径:一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整合长尾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资金配置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金融主要功能是完成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通,有效配置资金。传统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等诸多因素制约而忽视了基数庞大的个人借款者及中小微企业这类“长尾客户”,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提高对长尾客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服务,提升资金供求的配置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资本资产定价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二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大幅缩短金融业务办理所需的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以商业银行为例,按传统方式去获取客户、核准贷款,由于效率较低,银行不得不放弃借款金额较小的长尾客户。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大规模地获取客户,并可以通过客户标签,更加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提高客户转化率。由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审批贷款,供需双方无需见面即可实现审贷、放贷,因此,银行审贷、放贷的效率提高。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实时交易的功能,还能够有效缩短金融交易的时间,提高转账笔数和转账总金额,提升银行处理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

Kensho、Dataminr、Antuit等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金融分析工具,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抓取、整理并分析网络上所有公开信息、图像甚至非结构化数据,并以此作出投资、借贷、风险管理决策。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对历史交易记录进行快速、海量的学习,其决策水平将远远高于人类。在高速运算和海量数据的支持下,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机器联网形成网络效应,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成本驱动。传统银行业成本主要由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资金成本由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和风险溢价构成,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使得银行能够精准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溢价降低,资金成本降低。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能够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实现全方位感知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这就使得传统金融操作的人工成本变得非常低且边际成本递减,推动着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在成本驱动下,银行业正在向无实体化智能形态转变。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1777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1622.54万亿元,银行业平均离柜率高达84.31%。同时,国有五大银行仅在2016年柜员减员率就已超过10%,这意味着银行的薪酬支出等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总之,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资金融通、配置资金的本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智能机器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重复性体力劳动甚至知识型脑力劳动。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传统金融业首先与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金融模式,但是其仍主要停留在产品层面,如余额宝、互联网证券等。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进一步融合,对信息搜集、信用中介、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金融核心业务带来更大的冲击。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依托技术内部驱动和网络效应外推,使得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从而促进了金融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金融智能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还停留在互联网金融的层面。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虽然在多个场合提及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思路,但是系统性、规范性法律法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出台。金融科技领域众多智能化业态只能参照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整个行业处于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空白之中。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表明,我国对颠覆性金融创新的监管主要靠事后监管,监管措施主要是针对风险事件的被动响应。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功能与业务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金融智能化进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

(二)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且难以管控。金融智能化发展并未改变金融业原有风险属性和类型,但是风险特征更加复杂和难以识别。一是金融风险更加复杂。金融智能化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金融业变革,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将支付、基金、存款等不同领域的业务整合起来,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使得金融风险交叉感染成为常态。二是风险可控性降低。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影响下,金融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覆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救市和风险隔离的难度增加。若2013年的“钱荒”事件再度发生,金融市场挤兑风险将被迅速放大,加剧市场中参与主体的恐慌。三是金融风险更加隐蔽。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可能同时具有多重身份,金融风险更容易隐藏,对金融智能化监管的缺失也使得金融风险难以被识别。此外,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业务的进入门槛降低,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的动机强化,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更加凸显。

四、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金融智能化既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各界要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在肯定金融智能化所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数字金融等技术模糊了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界限。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廉价、即时、可得”的智能服务对传统金融业带来较大的冲击,“替代、脱媒、失业”将使传统金融业在一段时期内面临转型的阵痛。金融智能化带来不确定性较大的替代风险与社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金融秩序。面对金融智能化替代所带来的风险,社会各界应积极应对,以研究金融智能化进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的监管体系,促进智能科技与金融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二)加强金融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用。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金融智能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可低估。但是,不能因为金融智能化对传统金融领域造成冲击而对此进行抵制。遗憾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主流”金融机构并未在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智能化第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国际上知名大型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合作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形成较大的反差。国内金融系统要积极研究金融科技在智能化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实践,加强智能化金融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推进智能化金融交易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容易突破的领域,先易后难,先后核心,先市场化程度高后垄断性强的领域,推动智能化在金融业全领域落地应用。

(三)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确保风险可控。可控是保证金融智能化替代过程中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前提,可控意味着可以更快地识别和防范智能化金融风险。同时,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监管当局必须及时发现漏洞并加以修补;反之,若金融智能化发展风险失控,就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要做到金融智能化替代进度可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保金融科技技术自主可控。这意味着要有若干掌握核心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国内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并已形成示范效应,国家应加大对此类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二是要着眼金融智能化长期发展。近年来,虽然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较快,但是主要仍是P2P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后续更高层次金融创新比较乏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积极布局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证券保险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业态。

(四)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体制。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和影响力要求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机制。一是监管部门要强化信息技术在金融体系治理中的应用,建设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金融风险实时监测处置平台,实现智能监管、自动预警、快速响应。二是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部门在技术革新情境下金融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监管并举的理念,积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加强监管。对于复杂的新型金融业务要进行“穿透式”监管,透过业务的表象探究其本质,用业务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监管要求和监管分工,实现全覆盖式监管,不留监管空白和套利空间。三是要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协调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最终建立起包含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为促进金融智能化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7,(5).

[3]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

[4]程华,杨云志.区块链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6).

[5]巴曙松,侯畅,唐时达.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2).

[6]云鹤,胡剑锋,吕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2,(2).

[7]李继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

[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

[9]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3).

[10]赵鹞.Fintech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9).

[11]朱太辉,陈璐.Fintech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7).

第2篇

关键词:智能银行;互联网+;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十”在推动社会各项改革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的未来社会发展规划蓝图,为包括银行金融业在内的多个传统行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最新的改革方向。而对于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革新的开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银行服务,打造更快捷方便的“智能银行”,是银行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能y行的概念

“智能银行”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概念,主要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智能化时代里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为客户打造的开放性通道。具体而言,“智能银行”概念的产生是金融创新和互联网科技的相结合,银行通过为客户开设智能化的交易服务流程,将传统的有时间、空间及服务人数限制的银行服务延展至全天候、无空间界限以及随心所欲的全新服务方式,通过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优化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银行业务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客服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二、智能银行的优势和价值

1.智能银行的优势

在当今社会里,网络科技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推广,让不少生活服务逐渐能通过网络及手机应用进行办理,为各类服务效率的提高创设了更好的基础和平台。智能银行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通过无时间、空间和地域局限的网络科技,让银行服务突破传统服务的约束,让客户服务能得到更快速、及时和合理的处理。其次,对于银行而言,智能银行的推广一方面能让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尤其在营业网点的设置方面,智能银行能减少客流量、网点成本对选址的限制,为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化服务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了银行投入在柜台的人力资源,通过自助设备、网银应用等代替了人工服务,让银行能将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

2.智能银行的价值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正从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进行渗透和改变,这对于属于传统行业的银行金融业而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智能银行概念的提出,首先便是针对银行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互联网+”转变所跨出的第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金融业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市场的变化、客户群体要求的提高、银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等让各大银行都面临着转型时期的巨大挑战。[2]因此,智能银行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其出现迎合了市场和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的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银行服务进行全面的技术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银行的应用和推广,推动银行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是银行在转型时期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约束和障碍

1.网络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智能银行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及电子技术的全面依赖,互联网的开放性既是智能银行搭建的架构基础,但同时也是风险来源。银行业务内容包含了银行、机构、客户的机密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其匿名性也可能引发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在当前技术应用尚未成熟稳定的探索时期,智能银行的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

2.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智能银行依赖于设备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构建,此外,为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统、信用评价系统、认证设备等各方面体系的共同配合,才能让智能银行真正安全、有序地运作。但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缺乏硬件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其他相应的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应有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四、发展智能银行的对策

1.将智能银行的发展纳入银行战略规划中

智能银行是当前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集中态势,要真正发展起智能银行,必须将智能银行纳入到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智能银行的逐步发展和应用,利用智能银行最大程度上优化当前业务办理的效率和方式,推动银行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建设,为智能银行全面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做好基础性铺垫。

2.加强传统渠道与智能银行的融合

从智能银行的初步规划来看,首先是需要利用智能银行代替一部分传统以人工处理的服务项目,而从智能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的联合和互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正是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通过渠道的整合为银行多渠道业务的多元化拓展提供更快捷实现的模式。例如利用营业网点的传统渠道,有针对性地将客户逐步引流,结合客户转账、交易、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等不同的渠道,推广智能银行的应用,并通过智能银行的信息智能化,为银行服务客户的重新定位和产品推广进行更精准的调整。

3.不断优化完善智能银行的业务流程

智能银行的关键在于客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设计、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设计都是必要。首先应当理清智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服务,需要在智能银行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完整交流,继而在合理、流畅的流程中让客户获得最优的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发展和应用中,需要一直根据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客户的需求,继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根据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如业务等待、业务出错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引,使智能银行与客户需求能有更完美的嵌合。

4.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银行创新转型

推广智能银行的根本在于对银行服务的改革、创新和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中,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因此,银行要明确智能银行建设的目标始终是服务客户,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推进银行技术层面上的不断升级,转变经营模式,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智能银行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是信息时代下的银行业趋势,如何克服当前建设智能银行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革新,是当前银行发展的关键。

第3篇

从金融行业来看,当前数据中心从设计到运营,用户关注的话题首先是方案以及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其次是节能、智能化等。比如小型和网点型机房关注的是产品的集成度,功能的齐全性、兼容性、稳定性,甚至美观等方面。而大型数据中心设备随着密度越来越大,核心负载也越来越重要,其关注的则是产品可靠性以及机房日后运营的高额成本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创新、智慧、节能的一体化方案。

金融行业是科华恒盛最早涉足的行业,从最早的四大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行业始终是科华恒盛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经过多年拓展,科华恒盛的UPS、数据中心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银行、保险、信用社、邮政储蓄、证券等众多金融机构,为金融业的监控设备、工作平台、网络通信设备等关键设备实现电源保护,为从总行的大型数据交换中心到网点的ATM自动取款机等业务环节提供供电保障。

作为民族电源产业的领导企业,科华恒盛希望在高端电源技术发展基础上,创造一个更好的电源生态。同时,基于对市场需求调查和用户的需求,科华恒盛提出了“云动力”数据中心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顺应了IT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整体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整合了动力、环境、弱电、防雷和智能管理等多项功能。针对“云时代”金融行业的实际应用环境、负载特性和成本上的考虑,配合以科华恒盛相应的UPS产品,模块化的配电柜适应于200平方米~2000平方米数据中心机房,可灵活运用于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专注电源技术,致力动力创新。科华恒盛通过绿色节能、虚拟化、自动化等技术对传统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云动力”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以绿色节能和智能控制为突破口,从初期的仿真智能化设计,到中期提供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智能精密配电系统,再到后期3D综合运维监控软件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循序渐进地构建起生态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其中,3D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可动态地把机房场地环境(包括精密空调、UPS、配电柜、温湿度、门禁、漏水、消防)PUE值、IT设备、服务器等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集中管理。

第4篇

什么是智能化银行?什么是未来银行?带着诸多谜团,笔者为读者一探究竟。

服务更加智能、便捷

这家中行全省首个智能化银行网点,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是中国银行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上的一次有机融合,整个网点分为一层的智能自助服务区、智能引领区、智慧银行客户体验区、客户等候区、出国金融服务区和二楼的非现金低柜服务区。

进入网点,极富现代科技感的智能引领与客户辅助台取代了传统的咨询服务台,客户可通过触摸屏操作实现自动排号、智能分流,客户可在左右两边的辅助台上进行网银操作、网点环境3D导览、外汇牌价查询、周边网点地图查询、收费公告等。

智能自助服务区位于整个智能银行的前端,为客户提供了存取款一体机、自助发卡机、外币兑换机、中银自助通等智能化自助设备,客户可自助操作解决自身的现金、发卡及多种非现金业务办理需求,业务办理更加便捷。

“4i”银行 用爱服务

据介绍,该旗舰店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和综合化”,即4i(intelligent,interconnected,interactive,integrated)。围绕“4i”,通过流程优化、产品创新、智能设备升级、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为客户提供全新体验。让用户在中行的服务中感受到一份爱与关怀。

智能化旗舰店不仅配备较为全面的智能设备,同时优化网点功能分区,扩大客户体验区域,设计差异化的客户服务路线,同时优先投入新产品,推广新的业务流程,着力打造全新品牌形象,是集客户自动识别、产品精准营销、专业理财服务、业务快速处理为一体的全功能、全产品、综合性的智慧银行。

信息交互方便快捷

除了办理业务的智能化与自助化外,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也变得更加快捷与智能。

在银行一层服务区,设置有高清信息展示屏,采用多屏幕拼接技术,可实时播报宣传视频、电子海报、最新业务推广、周边网点分布、天气预报、网点和财经资讯等,让客户实时掌握相关信息。还可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软件对屏幕进行任意分割,让信息展示更便捷。

该网点甚至还配备了体感互动控制系统及游戏软件,利用互动技术加强客户与信息的互动,增强客户的兴趣,提升客户的体验。

智能科技如影随行

立足未来银行,智慧银行的客户体验区大有可观。在此区域,以二维码屏、手机及PC一体体验机、手机互动屏、贵金属展示区、虚拟货架、互动桌面等智能设备为主,提升客户的直观感受,通过电子渠道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银行内的客户经理只需通过手中的iPhone手机,在演示手机银行功能时,挂在墙上的超大iPhone就会同步显示,让客户通过无线同步技术直观地体验中行手机银行的强大功能,并可作为产品展示及对客户演示培训的显示终端使用。

同时,用户在等待和洽谈时,还能通过休息桌上的智能互动桌面,通过简单的触摸,轻松查询房贷、留学、理财、优惠促销等各类信息,随时随地了解到银行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此外,最充满未来感的就是全息投影展示柜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中行贵金属产品,立体的视觉交互与感官享受,科技与艺术的魅力显露无疑。

当然进入智慧网点将享受到开放的免费WIFI,通过扫描中行的二维码,即可通过手机自助办理信用卡还款等业务,同时了解银行优惠活动。如果累了还能在等候区内悠闲的休息一下,玩一玩iPad上的游戏。如果渴了,还能通过自动贩售金融服务体验机,实时购买所需饮料,方法同样很未来,拿出手机通过二维码、刷卡、闪付等支付方式完成一次未来体验。

解放双手 用心服务

智能网点的建设以及大量高科技互联产品的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员工的工作量。那么这种改变又意味着什么?

据介绍,中国银行智能化银行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原来银行部分复杂业务的办理效率,有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客户在到达网点前,就可通过中行网银、手机银行、微信先预约网点服务,省去排队等待时间;在中行智能网点,客户无须填写纸质单据,刷银行卡或身份证即可完成信息采集;过去需要排队等候的外币兑换业务、手写填单和复印身份证的开卡业务,如今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借助一台机器迅速完成;扫描一下二维码,关注“中国银行微银行”,各类银行业务、产品资讯以及市场活动信息都会显示在客户的手机上,这就是“智能”带来的改变。

同时,客户步入中行智能化网点,“交易”不再是唯一行为,网点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帮助客户解决金融服务需求、维系客户关系中来。通过智能化升级使得将近一半的员工不再从事操作类业务,而是解决客户遇到的金融难题。不但拉近了客户与银行员工的距离,让客户切身体验到中行的贴心服务,银行网点由原来的交易性场所,逐渐向展示性、服务性、营销性的更具人文关怀的场所转变。智能化的交互体验、创新的业务流程、优质的金融服务,这就是中行云南首家智慧银行给客户带来的变化。

引领未来

第5篇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通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37-01

信息系统指的是通过对信息进行传输与交换、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利用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各种通信以及信息组成的系统。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或者其余的电子设备以达到对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处理以及显示等功能,能够实现无人化处理,从而大大降低用户的工作压力。对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比如信息以及知识处理的数学原理、复杂的算法设计原理、并行处理的算法以及原理、生物以及量子计算等全新的计算模式、机器学习理论、神经网络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等。以运用互联网为基本背景的各种领域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比如:处理大规模的文本、检索并处理图像视频等信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集成、提炼以及升华等。此外还包括对各种商务以及金融活动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比如电子商务、政务以及金融活动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运用,从而不断提升信息处理技术的经济以及社会效应。

最近几年以来,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充分发挥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自身优势是该行业发展的方向,而目前研究的重点领域为综合性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平台等。比如:智能化的机器人系统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智能化的程度;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的传感数据及其特征的相互补充,同时利用多重模型的决策融合以便增强决策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计算机的图象以及视觉处理技术是通过摄像头所获取的图象达到对目标进行检测与辨识以及避开障碍物等;最终实现对人工智能技术加以表达、对相关的决策加以推理、对故障进行诊断等各种基本功能。

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会有十分广泛的的应用前景,除了能够在军事、医疗以及工业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之外,还可以应用在其它领域,比如:在防治灾害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该技术使得图像监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充分运用图象分析技术从而达到对有关的生物特征信息(比如:人的脸部、指纹等)、各种非法的入侵物以及火焰等进行有效辨识,进而运用于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安保中的门禁、辨识身份以及防火防盗等各个方面。

通过运用遥感图象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而实现对森林火灾以及洪灾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报等工作。在农业领域,数据挖掘以及专家系统等相关技术将有效运用于农作物中种子、化肥以及农药的选择、预防与治疗病虫害等方面,同时还可以运用于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估计等。在电子商务领域,该技术将有效运用在对于市场进行分析与预测、对大型超市的货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电子商务中各种个性化的购物进行分析与预测等。

在保险与金融业领域,数据挖掘以及专家系统技术将有效运用于对外汇以及期货、股市进行分析、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评估、设计保险产品等方面。在生活过程中用到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也是十分广泛。比如:各种智能卡、手机、空调、电饭煲等,汽车智能报警系统等等。机器人可以分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两种类型。定理证明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证明定理或者数学猜想,比如最非常著名四色定理的证明。

模式辨识,关键的是图形以及语言的辨识,比如刑侦学中的识别指纹、辨识手写汉字、语音的辨识等都是模式辨识的运用实例。专家系统是一种可以模仿专家的思想、知识以及经验等,取代专家实施判断以及推理工作,并且做出最终决策的人工智能化的软件,目前已经有医疗专家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的运用价值:

(1)互联网是由很多台服务器以及路由器所构成的,其中路由器的功能是为各自数据的通道进行选择并且进行传送,假如通过智能化的网络技术的路由器能够进行有效协作,从而对传输数据最理想的路径分析出来,有效避免网络的堵塞。

(2)取代我们的部分脑力劳动。

(3)辨识文字、语音与图像、语音的合成工作、机器的翻译和理解自然语言等相关技术已得到广发应用。

(4)由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愈来愈快、存储容量愈来愈大、价格愈来愈低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理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突破,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功能现在已经可以实现。

当前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发展存在两种趋势:第一,朝着大规模以及多介质的信息,从而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处理更多的信息;第二,和人工智能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计算机系统处理信息方面能够更加智能化。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比较先进的交叉学科,其最终的目标是处理十分繁杂而大量的信息,对于全新的、前沿的技术与理论进行研究。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会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获得更好地运用。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了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它不但具有理论价值,并且对于我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将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6篇

2018年,是AI赋能行业、展示威力的关键年。企业和公众已经不再质疑“AI能不能”,而是迫切的想知道“AI怎么能”。AI必须要在生态建设、行业应用、产业赋能等方面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成就,才能更进一步,形成燎原之势。

针对这个趋势,在1月16日CSDN举办的“AI生态赋能2018论坛”上,CSDN副总裁孟岩重磅了《2017~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V1.0》。

本路线图从AI基础资源、AI基础技术以及AI技术主要应用领域等方面着手,基于十多位特邀业内专家的支持及众多的实际案例调研,探索不同行业的企业智能化升级的路径,并首次提出了AIMM——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并将随时更新,动态开放,希望成为中国企业实现AI转型的有益参考。

CSDN《2017~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V1.0》

主要观点摘编

1. CSDN首次推出AIMM——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

根据AIMM可以将企业按照智能化的程度划分为0~5级6个发展阶段:

0级企业无信息化

1级数字化:企业核心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

2级商业智能:在业务中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实现描述性分析

3级算法模型:企业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模型,预测和优化决策

4级AI采用:在业务中使用AI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实现创新和效率的提升

5级AI驱动:以AI为核心的全新企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2. AI投资热潮来临,然而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还不具备基本条件

2017年CSDN中国软件开发者大调查显示,22%的企业还未进行信息化改造,51%的企业刚刚在核心业务中实现了核心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

3. AI人才需求迅速增长,薪酬比IT工程师高出一个等级

2017年,AI类工程师在全部IT技术招聘岗位中的占比为9.86%,是2014年的8.8倍。

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AI工程师,最高年薪可达140万,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普通IT工程师的最高年薪还不到55万。

4.中美互有胜负:美国垄断AI芯片,中国在AI应用领域蓬勃发展

中国在AI芯片领域实力薄弱,玩家多为创业公司。而美国在这一领域既有英伟达、英特尔等重量级玩家,创业公司也层出不穷。

中国在AI领域除了BAT之外,还诞生了包括商汤、旷视、云知声在内的新兴独角兽,融资额度甚至超过美国同行,支撑AI应用蓬勃发展。

5.金融、文娱、安防等领域向AI转型的条件最成熟,农业、制造业等还有待观察

AI对各行业赋能需具备数据、计算力、算法、应用场景这四个要素,其中计算力属于通用基础设施。

金融、文娱、安防等行业条件最成熟,农业、制造业等还在积累阶段。

6.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额逐年攀升,智慧金融、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最受资本青睐。

第7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管理创新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住宅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时代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将为住宅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带来新的变革,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将住宅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能发挥更大地作用。

住宅建筑行业的智能化作为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住宅建筑行业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拓宽了住宅建筑行业的智能化系统的应用领域,使住宅建筑行业的智能化从传统的智能安防系统过渡到以现代服务为理念的智能安防系统,其应用遍及智能交通、智能消费商店、智能市区、智能社区、智能通讯/通信、智能家居、金融安防、智能人防、监狱安防、楼宇安防等多个领域。

因此,如何做好引进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在住宅建筑工程的工作,我们要着重且密切关注住宅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实况,通过对智能化技术可行性论证和应用管理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讨:一、住宅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实况所面临的问题,二是住宅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方法和对策。特对此将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住宅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实况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经验和市场调研的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各类建筑工程由于前期规划、设计不充分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专业的现代智能化管理规划和设计,因此建设方管理方式相对陈旧和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乏专业管理,智能化定位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建设起点不高,无特色

一般建设工程中,对智能化定位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且建设起点不高,尤其是住宅建设工程项目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更不会形成特色。建设方和物业服务公司只提供基本的水电气、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都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政府、建设方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来共同参与改造或升级完成。

(二)开发商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和入住业主平台不能交流互动

开发商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中的信息建设自成体系,信息化水平不高,有些还缺乏远程、集中控制方式,同时各业务管理系统封闭运行,软硬件各个系统也相对独立,数据库更没有集中存储,就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致使无法与业主交流、互动和沟通。

(三)开发商和物业服务管理方式存在缺项和管理盲区

开发商和物业服务管理限于安防、卫生保洁、环境、绿化、消费等几个方面,没有覆盖到住宅小区的节能管理、空间管理、建筑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在开发商和物业服务管理方式上处于被动状态,无法针对各类实际情况或突发事件进行调整,尤其是管理策略导致在智能化技术管理方面缺项和管理盲区。

二、 住宅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方法和对策

住宅建设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管理的推进,众所周知,住宅建设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管理模式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和日趋严峻的承载压力。那么就要引进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在住宅建筑工程中,以下是我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方法、对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趋势。

(一)合理规划设计现代智能化系统,建设住宅小区智能化服务平台,高效科学管理

要专业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现代智能化管理系统,将现代智能化管理在前期设计规划和施工阶段,后期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来提高住宅建筑智能化工程能带给人们更安全便捷的办公环境。

(二)住宅建设工程智能化技术可行性论证和应用管理

在现有的智能化技术基础上,须充分考虑业主的服务和倾向,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和升级,例如:社区智能安防子系统中的可视对讲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智能家居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小区出入口管理子系统,是可以实现多技术多功能、报警、通信、交流、记录等等功能,从硬件和软件上进行实施数据支持模式改造和管理,结合人员的管理,会迈上高品质的生活,现在功能更大的是建立云综合管理平台。

(三)智能化项目施工的注意要点

1、网络通信布线;对设备进行网络布线,采取 TCP/IP 通讯方式接入内部网络,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并通过服务器对设备进行网络控制,同时兼容rs485,rs422网络,远距离采用光纤网络。

2、设备安装;在设备安装和测试强弱电是否符合设备要求,然后将各硬件设备按照施工要求,一一部署到相应地方。

3、设备控制器、读卡器、传感器的安装;设备安装完成后,装配配套控制器,实现远程控制功能。根据员工、读卡器通过范围,确定读卡器的安装地点和角度,传感器根据控制系统选用不同的传感器安装并施工。

4、设备调试;测试控制器与硬件设备之间的交互,保证硬件完全受控。测试读卡器对卡片采集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检验是否实现用户预期效果;后台服务器部署;按照系统安装提示进行系统搭建(也可基于统一的云计算平台搭建),搭建备份环境确保服务器网络环境稳定。若服务器部署在云平台,还需要测试能否远程登录。同时统平台开始部署联调;后台服务器测试;测试服务器与所有硬件设备之间的通信,保证后台远程对设备的控制精准性。测试设备采集的数据能被准确处理,并存储。调试通过后,工程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三、 结语

总之,通过科技创新模式,运用系统不仅使得物防、技防、人防有机结合,还可以让人们体验出智能化技术带来的幸福模式。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程序、提升管理效率、炼就技术创新理念,从而使得业主满意等级得到极大地提高。它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小区特殊环境带来的风险,保障了监管秩序的持续安全、稳定。(作者单位:江苏兴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飞.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8).

[2] 杨冬梅.浅析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城市建筑,2013(18).

[3] 张振军,李武宁,申耀克.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科技传播,2014(09).

[4] 石栋.对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研究[J].门窗,2014(08).

[5] 丁敬君.智能化技术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7).

[6] 王江丽,曹锋.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22).

[7] 张少军,张琼霖,李俊武.无线网络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杂志,2004(11).

[8] 张深基.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第8篇

泰富海洋工程装备(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富海工”)是泰富重装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其正在投资建设的“泰富港机及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占地2200亩,制造基地所追求的智能化、数字化、物联网化,以及全新的商业新模式。此基地位于中国高端装备较为集中的天津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基地建成后,泰富海工将成为我国该行业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工厂、中国乃至世界高端装备制造的标杆和先进制造的引领者。

目前,装备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装备制造各环节的“智能化”和“物联化”。装备智能与物联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智能制造的主流发展趋势,不仅将带来生产力的解放,更能释放出新的经济能量,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乃至不同行业带来深度影响。泰富在夯实现有企业技术基础的同时,也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开展了自己的探索。

变定制制造为流程智造

泰富港机及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陆域面积约145万平方米,按照功能布局,该基地分为七大板块,包括科研数据中心、联合厂房、移动厂房及调试坪、高端装备展示、超大件装配及模块组装、保税仓库、码头作业区。厂房建筑集成将运用绿色建筑、水源热泵空调、光伏发电等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建设。

在基地的设计上突出智能、数据驱动与物联化,结合绿色、新能源等新技术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研数据中心,其内部中央控制中心是整个基地的智慧中心,可对基地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从产品下料到零部件加工、焊接、涂装、检测、装配、调试、展示、体验、发运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还将重点建设涵盖柔性制造及柔性生产线、智能化实时测控、智能化物流和零库存控制、信息化生产管理、大型机器人焊接单元的智能制造系统,以及辐射数字化研发创新平台、ERP系统平台、集团财务管控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企业管理门户的智能信息管理体系,创新性地变“制造”为“智造”, 并且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外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生产出一体化紧凑型高效装卸船设备、适应海上作业的高度稳定性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化卸船系统等一系列先进产品。

“物联协同”实现平台运维

现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日渐成熟,滴滴打车、ofo等共享经济概念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利。在装备行业领域内,通过物联网手段实现机器、人、原材料以及产品的联通正逐渐成为主流。泰富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在工厂内各实体和产品之间建立物联网通信系统,将实现企业和产品的平台化运维。基于泰富现有战略布局,目前除湖南湘潭制造基地外,泰富在天津临港、安徽蚌埠、湖北沙洋等地都建设有产业化制造基地,各制造基地在智能化主旋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协同系统的建设,将充分实现各基地内部和基地之间协同制造,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以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散料输送等大型成套系统设备为主的产品体系,其精细化、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为泰富实现产品物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产品物联和制造协同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助推泰富平台化运维模式的实现,对企业建设具有实时感知、业务预测、信息反馈和智慧决策智能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智能服务”助推商业创新

装备制造行业特别是大型装备制造行业普遍面临着设计、制造、施工、服务相互分割及集成性差的现象,资金运转很难灵活开展。泰富集团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综合服务型企业的转型,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到系统配套服务提供商的模式转变。这为泰富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槭谐∠钅康目展带来了复合挑战。

伴随着物联网的普及,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产品的出现,原有行业内产业链上下游单一的业务模式将发生变革。以港机大型成套系统产品为例,其智能化和物联化的转型将使其运维方式更加多样,效能共享和效益分割将成为可能。通过与金融手段的结合,融资租赁这一装备行业现有主流金融模式将得以动摇和创新。

同时,伴随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模式的普及,人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将逐渐往产业链两端延伸,泰富集团的工作重心也将向服务化转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泰富集团内部,由服务带来的数据等无形资产价值将会比生产设备来的更为重要。

主动适应海工装备发展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中国制造2025》将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具备承接国际海工产业转移的条件。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提出,未来1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在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上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面对机遇与挑战,泰富集团顺势而起,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2015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省市等多个重大专项,被工信部授予“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称号。

2014年,泰富成功晋级“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并跻身“湖南民营企业百强”第14位。

“全球布局”实现国际化转型

第9篇

家电价格战优势尽失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中国家电市场一片冷清,随后政府出台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高效节能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家电市场一度回暖“春意盎然”。但是当2015年这些家电补贴政策到期退出之后,整个家电行业再一次遭遇了冷冬的尴尬局面。

中国投资咨询网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家电行业整体遭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最大的下滑挑战,全行业实现整体收入5439亿元,同比下降1.65%。

另据中怡康测算,2015年1-10月空调行业零售量达到3789万台,同比下降2.3%;零售额为1244亿元,同比下降6.0%。预计2015年空调行业整体零售量和零售额将分别达到4143万台、137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7%和5.0%。国内冰箱市场零售量为2613万台,同比下降6.6%零售额为696亿元,同比下降3.0%。

在补贴退出、库存高企、消费低迷的情况下,价格战成为了2015年家电企业争相抢夺有限市场的“利器”,事实上,价格战也一直是中国家电企业应对竞争的首选方式。但据了解,作为传统热销年货中一大品类的家电卖场,今年却很少出现价格战的现象。

国家信息中心市场开发部副主任蔡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竞争充分、品牌格局成熟的市场,消费者愈加成熟理性,品牌忠诚度日益提高,价格战已经不能取得企业预期的效果。而价值竞争才是企业最终的出路。

“智”者生存时代水到渠成

功能单一、市场饱和度高的家电卖场现在显得“冷冷清清”,同时“退补即冷”尴尬局面的出现也表明,传统家电厂商急需一个突破口来摆脱现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而智能手机的火爆则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于是,智能家电时代也就随之而来了,这是一条价值竞争之路。

在过去的一年中,家电企业谈论最多的就是智能化产品和战略。业内认为,未来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个性化的“80后”、“90后”将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有着更加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有着更社会化的交流方式,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家电产品需要用更多的创意活动来吸引消费者,从而使品牌的形象得到认同。专家表示,随着家电消费新趋势的出现,家电企业正经历凤凰涅槃式的品牌重塑,价格战也将成过去式。

届时,每一台推向市场的家电产品,将不仅仅是部分展示智能特质,或者局部具备智能化元素,而是从设计到制造,从渠道到服务,都离不开智能。这意味着,真正的智能家电由点及面、从理念直至整体,都贯穿智能,而不像传统家电产品那样,只在金字塔形状的产品结构要素顶端,加一点智能点缀,也无需靠兜售某种智能“噱头”吸引消费者。

由此看出,中国家电产品“智”者生存的时代将水到渠成。国美在线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智能家电增速达到300%以上,智能家电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家电品类里的消费新潮流。双11期间国美在线利用大数据筛选定制的高端智能家电销量占比超过30%,双12期间占比进一步上升至35%。此外,2016年元旦全天,国美在线的3C数码、智能彩电同比增长高达656%,其中智能彩电占比彩电整体销售高达65%。

这些数据表明,家电业寒冬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消费动力不足,而是结构性失衡,未来智能家电市场潜力巨大。

专家:要用市场而非补贴检验核心价值

前不久,国家版节能家电激励政策再次出台,给寒冬中的传统家电行业送来了暖阳,紧接着,北京版的家电激励政策也开始落地。对此,业内普遍认为,虽然智能家电市场火爆,但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智能化网络正在逐步探索与完善,当下出台一些补贴政策能够缓解行业发展窘境。

中国家电行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洪仕斌曾表示,真正健康的市场环境不需要补贴,竞争还要交由市场和企业解决,要用市场检验核心价值,现在中国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真的要让企业有生命力不是靠补贴的,要让它在市场上不断地摔打,才能找到他的核心产品出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