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的经济状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0: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的经济状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的经济状况

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会计准则 会计研究

公允价值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以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及时充分了解企业的状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有利于更好规范企业行为,有利于投资者决策资本的运用,有利于资本市场高效健康发展。

1、公允价值的内涵

目前比较统一的公允价值的内涵有以下层次,第一,从计量范围看,公允价值是资产和负债的一种计量属性。第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在计量日,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是由市场来评价的,其中包含市场对资产或负债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评价。第三,企业资产或负债确定的价格是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产生的,这个价格是在自愿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交易双方在可持续经营的环境下产生的,即交易不是被迫的,不是在清算期间发生的交易。第四,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或未来的。从FASB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资产和负债的价格,是在计量日这一时点上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供对“现在”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2、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和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应用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不成熟性,因而也会给部分企业带来可乘之机,使资产计价的会计信息失真。为更好地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规避不利因素,建立公允价值核定标准、治理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加强立法约束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如实地反映公司的各种经济信息,也最能代表当下可观测到的、市场价格机制所确定的市场价格,符合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于财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但是,在不确定因素出现(如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市场价值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价值,继而产生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体现在经济中是指在市场高涨时,交易价格高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在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低落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

其次,在我国,特别是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分类划分不是特别严谨,从而在计量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为企业对盈余管理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第三、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由此可能带得企业的财务波动和增加操作的难度。

3、对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应用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的市场体制才建立不久,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应用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适度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现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趋同的同时,使我国会计准则又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需要。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一)发展双重会计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制度只为信息相关者提供结果信息,却没有反映出结果的形成过程,本身就不意味着绝对公允。另一方面,历史成本计量也存在局限性。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并在账面上一直保持金额不变。这既显示它的优点,也暴露它的缺点。由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双重会计计量模式。

(二)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的应用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实际是会计人员透过相关经济现状而作出一种主观的职业判断和估计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对估计基础、估计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估计过程以及估计结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

(三)加强监管力度。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但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各资产划分不明确,公允价值计价方法混乱,致使公允价值计量偏离了原定的目标,从而损害到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抓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执行力度,限制各企业乱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分类的主观性,加大惩罚力度以规范管理。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估计和判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在从业过程当中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林洪宏,赵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看双重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趋势,时代金融,2011年第9期.

[2]李玉娟,蔡云.公允价值的演进与经济后果分析,财政监督,2011.8.

[3]刘晓娟.公允价值定义的探索,现代会计,2008年第4期;[4]李桂荣,解建青.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财政监督,2011.8.

[5]张莹.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经济后果研究,财政监督,2011.8.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探讨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柳林县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资金供求方面得不到均衡,据调查,至2011年5月末,全县的中小企业融资总量达67亿元。从融资的方式来看,目前柳林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融资、民间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据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4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67%;票据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民间借贷12亿元,总融资总量的18%;直接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从总体来看,我县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目前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以下为当前柳林县中小企业融资呈现的特点:

1.企业贷款增速呈逐步下降态势

据调查,2010年末,48户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为27.3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1亿元,较上年增长9%。据数据显示看,2008年――2010年年末贷款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2008年下降17.3%,2009年下降14.5%,2010年下降12.1%。

2.企业融资满足率相对较低

据对柳林县20个中小企业贷款满足情况调查显示,2010年企业共向银行申请贷款35.6亿元,实际获取银行贷款11.3亿元,贷款满足率为31.8%,多数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其正常生产经营。以山西柳林宏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两个主体矿井,由于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过度紧缺,2010年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8亿元,而实际获得贷款只有2亿元,资金缺口大,银行无法满足该公司资金需求,满足率相对较低。

3.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柳林县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日渐收紧,一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支持情况下,将融资渠道转向手续简便、周转灵活的民间借贷,致使民间融资出现升温,据柳林县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10年民间融资总额达50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118.8%。目前月利率水平20%-30%,且总量呈继续膨胀之势。

4.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对于我县各商业银行普遍追求大而优的客户发展战略,准入条件相当高,在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股票方面,县内中小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达到发行的条件,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可望而不可及。

5.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

2010年10月以来,银行连续四次加息,使企业贷款、贴现利率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存在信用歧视问题。国家在发展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这就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以2010年为例,全县累计发放贷款(含股权融资、保理业务、票据融资)共64.5亿元,其中80%投放到联盛、同德、鑫飞、凌志等六大集团。

2.中小企业利润小,风险大,对商业银行缺乏吸引力。

3.对担保、抵押要求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担保,中小企业大多资本实力弱、信用评级低,获得有实力、信誉高企业担保很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资本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独资或合资等形式解决。同时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

2.创新改善融资环境

首先要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其未来在信贷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点来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三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四是创新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按照“差异化”和分类管理的服务原则,开办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共同参与的“三方协议业务”等贷款业务品种。

3.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工作,特别是在推广发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集合票据上有所突破;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立投资公司,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努力发挥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指标 企业经营状况 实践意义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的大小是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标志,但要想完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综合实力的比较,但凭这一个标志所得出的结论具有片面性,不能说明问题,除了竞争力外,企业的规模、经营目标、经营者的水平和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要想进行企业之间的比较,使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就需要找到一个量化的值,为相关领导的经营和投资策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考,这就是会计指标。通常情况下,会计指标是通过会计报表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经过有关计算,就可以分析出企业的盈亏指标、财务能力和经济运行等状况,帮助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为了计算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可以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对负债项目和资产项目的金额进行对比,即计算出流动比率,这是分析企业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的一个指标,计算方法是流动比率等于流动资产金额和流动负债金额比值,其中,流动资产金额是指包括待摊费用、预付款项、应付款项、存货、现存货币资金、有价证券以及短期投资在内的可以用于企业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营业周期中进行套现或投资使用的资产的总和,流动资产金额是指包括预提费用,应付款项、应交税费,应付票据和应付股利等预收款项、短期借款和其他应收款项在内的用于偿还企业在一个营业周期的债务的资产的总和。

如果流动比率等于1,则表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是相等的,如果流动比率小于1则说明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少,相应的,债务偿还能力就差,投资风险会比较大,如果流动比率大于1则说明流动资产总额比流动负债总额要大,相应的,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强,投资风险比较小。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等到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偿还相关债务,但又不可能用所有的流动资产去偿还债务,因此就必须保证流动资金数额的充足。一般的,如果企业能将流动比率保持在2左右,就可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但也不能太大,如果流动比率大于2.5就说明企业的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周转,表明其管理能力尚有欠缺。

二、企业的变现能力

企业变现能力的衡量标准是速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于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短期内随时进行变现的流动性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关系是速动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和待摊费用。由此可见,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的差别在于存货和待摊费用上,在实际的应用中,存货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资产,不容易变现,而且容易在变现过程中发生损耗,因此需要减去,这样的计算结果更合理,更具有说服力,相对的,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的说服性更强,更能直接的反应企业对债务的偿还能力和对资金的应变水平。一般地,速动比率应该控制在1以上,以保证企业比较强的债务偿还能力,以免资金流转停滞,增加了投资风险,为了说明速动比率的变化状况,在分析过程中还应该对应收款项的周转率予以考虑,这样才更全面更合理。

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速动比率的应用更多。比如在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如果企业具有对资金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就可以迅速从金融瘫痪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足以应付金融突变。

三、企业的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的指标,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对流动资金的运营和管理上,评判的准则是各项流动资产发挥自身作用的能力,企业对于资金的运营主要是指合理的采购原料、最大限度地推销产品,收付款及时,是资金可以以很快的速度流转。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有关会计核算数据中可以对企业运营能力的指标加以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于赊销收入净值与平均应收款项余额的比值,其中赊销收入净值等于销售总收入减去现销收入、销售中的退回、折让和折扣四者的总和,平均应收款项余额等于营业初期应收款与营业末期应收款的平均值。此项指标反应的是企业应收款项在一年之内的周转次数,也即资金的流动速度,自然是越大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说明企业对资金的掌控能力越强,企业收益越高,运营能力越强,通常是将企业连续几个年度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运营能力的高低。

四、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从其利润表和负债表中予以计算分析得到企业资产活力能力指标,称为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等于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表示的是每一百万元能够获得利润额,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企业的管理者与合作者最为关心的一个指标,可用于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平均水平的比较。

五、结束语

总之,会计指标在评判企业各方面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其经营状况,更能帮助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进而促进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对会计指标的计算工作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第4篇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3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3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回收率为33.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5%、7%、4.6%、4.9%、1.3%、2.2%、1.7%、1.3%和1.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5%、13.5%和7.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9.2%和41.5%;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8.1%,有限责任公司占47.5%,股份有限公司占15.2%,私营企业占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1%,股份合作企业占4.9%,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及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金融危机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调查同时发现,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心态相对稳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调查显示,企业的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房地产行业的回稳对整个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调查还显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开拓国内市场和引进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也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整体判断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外资企业担忧较多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17.4%,认为“一般”的占41.6%,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41%,比2008年增加了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2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相对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7.7%,担忧程度更大。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6.3%,比2008年减少2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3.9%;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56.3%,比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谨慎。

2、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不同类型企业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部分企业一季度经营困难相对较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分行业看,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不佳”的企业比重超过40%。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73.7%,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生产状况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25.6%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表明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当问及“2009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1.7%,认为“比较多”的占26.8%,合计比重比2008年有所下降;认为“比较少”的占52.2%,认为“非常少”的占11.6%,认为“不清楚”的占7.7%。

调查表明,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困难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

1、需求不足给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挑战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53.6%)、“资金紧张”(49.8%)、“缺乏人才”(39.6%)、“国内需求不足”(37.7%)。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缺乏人才”的选择比重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成本、资金、

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有所减小;而“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选择比重分别从19.6%和16.7%上升到37.7%和32.7%,排名也上升到第四位和第六位,这表明需求下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从产销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5.2%和1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少40.1和43.8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产销下滑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60.6%,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24%。调查表明,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企业库存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食品、医药、塑料、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20%。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7%,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3.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造纸、化工、化纤、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显著,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1.6%,比200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36.2%,比2008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企业占42.8%,好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虽然一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二季度或有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8.6%,比一季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7.6%,预计“亏损”的占23.8%,比一季度下降12.4个百分点。

外需的下降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次调查企业中,约一半(48.5%)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1%,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9.4%,认为“大幅增长”的占1.6%认为“持平”的占15.2%认为下降的占73.8%,其中“大幅下降”的占39%,“小幅下降”的占34.8%。认为出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2.8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5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其认为出口数量“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在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产品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6%,认为“持平”的占28.6%,认为“下降”的占67.8%,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季度用工人数“减少”的占30.2%,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持平”的占52.5%,“增加”的占17.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企业用工数量基本平稳,略有下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用工减少的企业占32.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用工减少的超过30%,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减少的占4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企业二季度的用工计划看,调查结果显示,用工净增加0.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用工在二季度将略有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东部企业用工净减少5.8和1.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在4个百分点以上;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减少2.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则是用工净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净减少分别为9.9和4.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用工净增加2.4个百分点。

2、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有所缓解,为企业发展带来转机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2.2%,比认为“下降”的多36.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1.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2.9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0.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调查表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相对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原材料成本,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比认为“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

占49.2%,比2008年减少7.3个百分点,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表明,随着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企业应收账款趋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0.4%,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4.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2%,明显低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39.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调查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对缓解东部地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滑给目前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企业用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转机。

三、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

1、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二季度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4.3%,认为“不变”的占60.9%,认为会“恶化”的占14.8%,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9.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尽管当前形势比较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的担忧程度更大,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受危机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9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少7.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乐观的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非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其认为“恶化”的比重要高于认为“好转”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逐渐回稳的趋势。

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34.8%,认为“高于正常”的占4.8%,两者的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认为“低于正常”的占60.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原材料(含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增加”的企业占13%,“持平”的占31.4%,“减少”的占55.6%,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42.6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原材料采购数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调查表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这意味着对上游行业如采掘、钢铁、化工等拉动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企业二季度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减少”的占55.1%,认为“持平”的占31.4%,认为会“增加”的占13.5%,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41.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下期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投资计划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表示“减少”的占40.3%,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少9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9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都是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这表明投资向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7个百分点,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效果明显,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减少比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钢铁、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计划投资“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夏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好。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2.4%,其中“小幅增长”的占9.5%,“大幅增长”的占2.9%;认为“持平”的占37.5%:认为下降的占50.1%,其中“大幅下降”的占20.6%,“小幅下降”的占29.5%。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出现下滑,企业投资需求趋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型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5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食品、纺织、塑料、非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价格也明显下跌。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6.5%,其中“小幅增长”的占5.8%,“大幅增长”的占0.7%;认为“持平”的占43.3%:认为下降的占50.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9.5%,“小幅下降”的占40.7%。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下跌较多的包括:纺织、化工、化纤、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33.9%,预计在7-8%之间的占54.6%,预计在8%以上的占11.6%,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7%,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还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年一季度”的企业经营者占0.7%,选择“今年二季度”的占5.1%,选择“今年三季度”的占21.1%,选择“今年四季度”的占20.1%,选择“明年”的占43.1%,选择“后年及以后”的占9.9%。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触底回升。

关于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7.7%,认为“正常”的占27.3%,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5%。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价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72%,比其他地区高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54.2%,其中认为“下降10%以上”的占9%,认为“下降5~10%”的占25,2%,认为“下降5%以内”的占20%;认为“持平”的占32.6%;认为上涨的占13.2%,其中认为“上涨5%以内”的占7.3%,认为“上涨5%以上”的占5.9%。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62.6%,要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房价下行空间不大。

3、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前景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危机。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您认为今年贵企业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13个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增加创新投入”(63.7%)、“开拓国内市场”(53.7%)和“引进人才”(51.9%)。调查表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将加强成本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的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2009年以来企业培训、出差、休假和奖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增加”的企业占41.7%,比“减少”的多26.9个百分点;出差“增加”的占24.6%,比“减少”的少9.4个百分点;休假“增加”的占19.9%,比“减少”的多1.3个百分点;奖金“增加”的企业占13.4%,比“减少”的少2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面对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增加培训、减少出差和奖金的方式应对危机。

关于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8.1%,比2008年下降6.2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5.4%,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4.7%,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7%。调查表明,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心态相对稳定。

第5篇

关键词:WTO;日本企业;动机;经营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31-05

一、日本对华投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以及引进外资的力度更是显著提高。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总件数为44019件,同比增长0.81%,实际利用金额为72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2%。

就中日经贸关系而言,2005年,日中贸易额连续第2年超过日美贸易额,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1994~2001年间日本对华投资的波动较大,2001年之后基本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另外,从投资产业结构来看,1986~1996年间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纤维产业,1997年以后则是大企业的电器、机械产业,投资额基本上为2~10亿日元。

加入WTO以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总体来说是在总结长期以来对华投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现实理性地推进对华投资的当地化;由制造业为主体逐渐形成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等,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二、日企来华投资的动机

正如上文所述,中日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日企大量来华投资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经济来说也是必要的、有益的,那么,具体来说,推动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通产省曾于1999~2005年连续进行过7次在华日企的实际情况调查。关于来华投资的动机,调查显示,90年代主要是“确保劳动力”,其次是“拥有合作伙伴”以及“海外市场”。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上述动机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企来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提高,来华投资的动机逐渐趋于多样化,表1显示如下:

由上表可知,90年代的主要动机“确保劳动力”已经退居第三位,取而代之的是“削减成本”,相反,原来居于第三位的“海外市场”却上升到第二位。我们认为,这与中国加入WTO之后,日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提高有关。他们预见到中国市场制度会进一步健全、规模会逐渐扩大。以下就削减成本、拓展海外市场以及确保劳动力做简要分析对比。

1.削减成本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及成本的最小化乃是企业经营的成功之道。日本企业历来注重削减成本,由于日本国内的人工费远远高于中国,可以说,大部分日企最初都是冲着中国廉价的人力资源而来的。但是,加入WTO之后,日企削减成本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的单纯侧重人工费转向整个生产营销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来廉价的劳动力开始升值,同时,加入WTO之后,外资不断注入中国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避免被淘汰,企业不得不多方面削减成本。

2.拓展海外市场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是一个消费能力不断增长的市场。对于中国市场,加入WTO之前,日本企业是持怀疑态度的,加入WTO之后,日企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可盈利的市场,原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在加入WTO之后会因为国际监督的加强而不断得到改善,市场条件已逐步成熟。因此,日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加入WTO之后,由于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日本企业也开始涉及中国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流通、电气、通信、观光旅游、教育等市场。

3.确保劳动力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日企对于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在加入WTO前后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具体来说,2001年之前,日企来华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因为当时来华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已经在日本国内失去了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2001年以来,日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多样化。这主要表现在人员的构成和来源地两个方面。就人员构成来说,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生产员工发展到生产员工、技术员工、管理员工;来源地方面也由农村、城镇的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发展到高校毕业生、国企员工(跳槽、兼职)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海归派)。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资企业在确保中国市场劳动力(特别是高端人力资源)方面,将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在华日企的经营状况

1.成功的经营战略 一般而言,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确保以下几个方面:(1)拥有卓越的制造和生产技术;(2)采取日本式经营管理机制;(3)具备国际经营的能力;(4)董事层的国际视野。1990年代,来华日本企业大多是在尊重中国传统经营机制的基础上逐渐引进日本式经营管理机制,可以说是处于中国市场的适应期。对于当时日本在华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调查结果如下表: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对中国市场熟悉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日企在许多方面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劳务管理、经理人本地化、经营多样化几个方面,以下作简要说明。

(1)劳务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的劳务管理,日本企业的一贯方针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通常是定期招收新员工,着眼于长期雇佣,注重在各个岗位上培训新员工。但是现在许多日本企业不得不打破这一惯例。总体来说,加入WTO之后,在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数量增加,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各企业提供了一个取长补短的良好环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企业开始吸收“实力与薪酬挂钩”、“雇佣契约短期化”的新方式,不但全面抛弃中国传统的经营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式的经营理念。

(2)经理人本地化。所谓经理人本地化是指在华日企的经营由中国人掌握经营权。通产省对在华日企的情况调查显示,90年代几乎所有的经理层都是日本人,并且都是由总公司直接任命,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调查结果显示经理人的本地化比例已经达到46%左右,经理层的本地化达到了63%。经理人的本地化有利于加强与员工以及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协调。日企的中国经理人大多数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一方面熟悉日本的经营机制、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又具有良好的当地背景。经理人本地化已经成为在华日企的发展趋势,也是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

(3) 经营多样化。如前所述,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日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

深度都有提高。实际上这与中国市场容量放大,市场需求多样化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日企大多实行市场需求战略,灵活机动地安排生产,不太局限于总公司的统一管理以及生产规模,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深入未开发或未成熟市场。

2.面临的问题 跨国公司的经营总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语言、习惯以及制度的差异等等。日本来华企业也不例外,根据日本通产省调查,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遇到的问题整理统计如下:

进入21世纪后,在华日本企业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流动加剧问题。总体来说,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数量不断扩大以及中国本地的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个体或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就业的可选择性提高了,特别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欧美企业一样令人神往。人才不足甚至导致了部分日企开始撤出中国市场。

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2000年所作的“投资海外中小企业情况调查”2000年的结果显示,日本企业由于人才不足而撤出中国市场的比例为28.6%,同样原因撤离欧美市场的为22.2%,NIES为22.2%,ASEAN为25.0%,都低于中国。另外,有调查显示,无锡市大约有日企1000家左右,不仅是高端的经理层人才,高质量的翻译也无法确保,只好让员工上夜校进修日语,不仅成本上升而且效果也很有限。

(2)政策法规的变化问题。政策规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入WTO之后,我国开始逐渐取消某些对于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与税收制度。第二,为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将更加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各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以及管理外资企业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如近几年来不少地方都开始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外资企业进行规范、限制。

(3)与所在地的矛盾问题。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2005年所作的“投资海外中小企业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因为与所在地的矛盾而撤出中国市场的比例为42.9%。所谓与所在地的矛盾包括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与合作伙伴的矛盾以及与当地民众的矛盾3个方面。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主要是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理解上的差异;与合作伙伴的矛盾主要是经营管理思想的分歧,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则主要是由于征地、雇用、报酬等引起的矛盾。另一方面,近年来,因小泉前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所引起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企的在华经营。

四、结 语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披露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能够让企业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将企业之中拥有的各项经济因素例如资金、人员、设备等汇总起来的粘合剂。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将各项经济因素粘合在一起,将其中蕴含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而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会避免一些会计造假等不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现象的出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特别是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不止为企业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全的掌控,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指引决策方向。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改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政策不完善、会计培训缺失、会计对账方式不正确以及技术问题,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账户特定式实质性漏洞的产生主要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不当有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首先,公司财务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石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账户特定式、收入计量、报告与会计政策、职责划分、培训、高管治理、子公司问题、对账和技术问题九类,并对每类缺陷的特征进行说明。这种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的对中小企业特征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还为中小企业认识公司缺陷提供了方向。并且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总结出三个要件,即:管理层识别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存在;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这种模式下公司的财务特征具有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审计师辞职频繁、会计计量风险高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

其次,公司治理特征。在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特征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之中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和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的指导性建议。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中会计专家、财务专家的构成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大、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少的公司不易披露内控缺陷,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更统一披露企业内部的控制缺陷。

最后,外部监管特征。由外部监管的方面来看,外部审计师的质量高低对中小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当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并且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内进行修正、控制的时候,外部审计师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而且当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时,审计师会意识到审计业务的成本大大高于预期成本超过收益,就去辞去工作,这也正说明了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控制的缺陷。另外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外部的高质量审计师在面临高额的诉讼成本和名誉损失的时候会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发面投入更高的技术,因此外部监管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经济后果

首先要注意的经济后果是披露内控缺陷数量与审计费用。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在审计师的工作之中损失越多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就会越多,也就会加大审计师工作的难度,增加审计师和其工作的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使得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来越高。因此,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是正相关。其次需要引起注意的经济后果是披露内控缺陷数量与审计师辞职的关系。审计师的频繁更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频繁更换审计师会造成企业的财政报告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会导致公司财务的发展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越多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审计师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就会使得审计师辞去工作以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孙永波,于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

[3]李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0(8).

第7篇

关键词:液态软起动装置;矿井通风机;电机串液阻降压

中图分类号:TD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30-0011-02

1系统概况

张集矿是年产1300万吨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共分中央区、北区及风井区三个区,中央区及北区各有一套主通风机往井下供风,随着张集煤矿采区不断延伸,为了解决张集矿西三采区供风不足,在西风井安装2台通风机做为井下通风使用,其中风机使用豪顿华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NN-3900/2000N动叶可调轴流风机,驱动电机使用ABB公司型号为AMI630L8W BAH三相异步电机(6000kV,386A,3300kW)。

2问题产生

西风井1#、2#通风机高压6kV电源分别引自西风井110kV变电所1#主变和2#主变,西风井罐笼提升机和箕斗提升机也分别引自1#、2#主变,即1#通风机与罐笼提升机同在Ⅰ母线,2#通风机与箕斗提升机同在Ⅱ母线。通风机与提升绞车均为矿井一类负荷,对矿井供电要求必须绝对安全。驱动电机为6kV电压、3300kW大功率电机,风机如果直接起动,将产生极大地起动电流(技术协议约定为5.57In即起动电流为2450A),而西风井2台主变容量均为16000kVA,如此大的起动电流将会对主变造成巨大冲击,在机械方面对电机轴、联轴机构、轴承座造成机械冲击也极大。电流冲击对电动机绕组破坏极大,对电网电压及同网设备也有很大影响,使西风井变电所同母线侧其他负载端电压压降很大,有可能使正在运行中的矿井提升机急停,给矿井设备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威胁。

3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矿井通风机大功率电机起动造成矿井供电系统不稳定,尤其对矿井提升系统造成潜在的隐患,西风井通风机采用电机串液阻降压软起动方式。对于大功率高压电动机在电网短路容量及变压器容量不是足够大或瞬时机械冲击过大时,是最佳起动方式之一,因此张集矿西风井通风机采用液阻软起动方式。

3.1软起动技术原理

西风井2台通风机电机分别串接上海追日电气公司生产的2台GZYQ2-3500/6型液阻柜,星型接法。按技术协议要求在起动过程中6kV母线压降不能大于15%额定电压,起动最大电流控制在1500A以内。电机起动时,在电动机定子回路串入一特制液体电阻,该电阻在电机起动初始时刻自动投入,阻值在预定起动时间内均匀无级减小,从而达到改变电动机端电压,使电机转速平滑上升,平稳限制主电机电流,当电机转速接近额定转速时,主机电流下降,并在阻值几近为0时刻自动切除液阻,实现平稳运行完成起动过程。

3.2起动过程分析

如图1液阻软起一次系统图所示:1QF为主电机运行断路器常开触点,2QF为电机投入断路器常开触点,3QF为串接液阻柜断路器常开触点,5RS 为液阻。液阻的三相电阻由相互绝缘的三个绝缘箱体构成,每个箱体内部分别盛有电液以及一组相对独立的导电极板,一动一定,动极板组通过柜体上部的传动机构及控制系统控制运行。起动开始后动定极板间距离最大,当风机开始起动时,1QF闭合,3QF 闭合,电机开始串液阻缓慢走遍起动,瞬间最大起动电流为1216A,电压最大压降为5435V。随着电动机转速的上升,动定极板间距逐渐接近,电液电阻均匀减小,电流逐渐增大,整个起动过程均匀升速,液阻无级切除,当电机达到额定转速743rpm时,动定极板间的电阻接近为零,此时3QF断开,液阻柜被断开,2QF闭合,电机电流迅速从1216A下降到128A,此时,起动过程完成,软起动结束,主电机进入运行状态。

3.3起动效果

整个软起动过程从液阻投入到切除共用了29秒,起过程中最大母线压降9.5%的额定电压,实际起动电流为额定电流3.15倍,远低于技术协议上约定5.57倍。各项实测数据表明完全符合矿井安全生产要求。

4液阻软起动可行性研究分析

通过张集矿西风井通风机电机串液阻软起动过程可行性分析得出,整个启动过程中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均没有受到大电流冲击,未对110kV变电所主变及线路造成冲击,也未对运行中的提升绞车造成任何影响,因此通风机采用液阻软起动方式是符合西风井现场安全生产,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是一种较好的起动方式。

液阻软起动有如下优点:

(1)对起动过程可预先进行计算,然后确定最佳的起动参数,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起动过程。

(2)能有效控制起动电流,减小大功率电机起动时对地面变电 所电网及主变的冲击,降低对电网容量的要求。

(3)起动平稳,加速均匀,减轻了起动过程对机械和电气设备的冲击,延长电动机寿命。

(4)起动速度快、安全性好,可连续起动3次以上,维护方便。

参考文献

[1] 商景泰.  通风机实用技术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下也逐渐的趋于稳定,对于商业发展也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现在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并且快速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当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激烈。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立足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却后劲不足,被淘汰除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发展。

一、新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能够稳固的不断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经营策略,能够保证公司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够保证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相应的经济地位,有资本抓住发展的机会。对于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现实状况、发展可能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经济变化的分析决定着一个公司能否在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持续的发展。只有对公司内部的现状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式。2、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公司的经营战略首先要符合公司的现实状况,符合公司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次要能够引导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公司和我们一样,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有动力。所以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公司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对战略战策的实施,使公司能够充分的证明自己的价值,把握难得的机会对公司进行发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且充分的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地发扬优势减少弊端,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不断的持续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牢牢住进发展的机遇。所以,制定一个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经济战略是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战略都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3、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司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稳定的存在。所以,在制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每个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中都能体现出一个公司对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了解情况。相对应的,这其中也包含着公司领导者对于公司前景的计划和期盼。战略的制定虽然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要参考公司的经济现状以及发展情况。不能拔苗助长,舍本求末。战略的制定者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对经济发展的预测都对战略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的经济状况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很多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比如;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人力也较为薄弱。在计划时也经常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对于未来的规划,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方案,全面的考虑问题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的经营战略才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优势。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定要注意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

三、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因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问题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也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所以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公司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普遍情况。1、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地位。中小型的公司通常会有着先进的、优秀的短期经营策略,使公司的短期利益得以提高。所以公司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还有一些企业不懂得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对于能赚钱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考虑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经营计划。2、对公司的所处地位认识不清。经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而一些企业也不能够清楚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司进行定位。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四、有关解决办法

我国的基础设备还不是特别先进,提高在招商引资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合作中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同时,中小型企业可以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学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并尽量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经营策略。在制定经营战略使,要突出公司的优势并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状况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必须也要不断的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和改变。制定一个优秀的、适合发展战略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战略也需要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不停的进行整改,使公司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使策略更加完整,作用更加强大。所以,注重经营战略是每个中小型企业不需要做到了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建,甘婧.浅谈新经济下中小企业经营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2]段云龙.互惠共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4)

第9篇

一、充分认识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的重要意义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认定是指政府适时确定并颁布低收入标准,由职能部门对特定的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定,认定其是否属于低收入家庭,并将认定结果作为申请人享受政府救助和保障的准入条件。开展这项工作,是进一步做好现代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提高社会管理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关注民生民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充分认识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相关工作,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开展调查、核实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正确使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年起,我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以及其他县政府规定须经低收入家庭认定的专项救助,必须经过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经济状况核对后方可进入专项救助审批程序。

二、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领导

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多部门的职能和资源相关联,认定结果有广泛的用途。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县政府成立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编办、县银监办、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人保局、县房管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公安局、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县文广局、县统计局、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县人民银行和9个乡(镇)等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均应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并于年3月15日前将相关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报送至县民政局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

三、全面整合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所必需的信息资源

全面、真实、准确、实时地掌握申请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是做好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关键。为有效整合资源,确保认定结果准确无误,各相关部门要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及时、准确、全面、无偿地向民政部门提供必要的申请人家庭信息。

(一)公安部门提供户籍信息、机动车辆信息;

(二)房产部门提供房产信息、住房保障信息、住房补贴的发放和领取信息;

(三)人保部门提供社保、补助和就业信息;

(四)民政部门提供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信息、婚姻登记信息、社会救济(补助)发放信息;

(五)金融机构提供银行存款、股票红利、债券利息、基金红利、有价证券等金融性资产收入等相关信息;

(六)公积金中心提供家庭成员的公积金的缴存和领取信息、房屋贷款等信息;

(七)工商部门提供家庭成员的工商营业证照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等工商信息;

(八)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个体工商、私营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纳税信息。

上述各部门要迅速与民政部门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链接,实现在线即时数据比对。在实际链接以前,各部门通过加密U盘的方式,按要求定期向民政部门提供信息。

四、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

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现有条件分步组织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前期调研阶段(年3月-4月)

主要包括:3月上旬,组织成员单位赴外地考察调研,搜集资料;借鉴各地经验和做法,草拟和完善我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月中旬,组织召开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确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确定我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

4月中旬,召开成员单位收入核对专职联络员会议,研究确定部门间收入核对的具体内容和系统对接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开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

(二)第二阶段:工作准备阶段(年4月~年5月)

主要包括:4月,提升建立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制定出台《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规程》(试行);

年4月下旬,根据研发结果,开展“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

年5月,县民政局完成“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各相关部门完成系统的对接开发。开展“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试运行。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6月起)

主要包括:召开全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启动仪式;举办业务培训班,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软件操作培训;开展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对申报对象逐级进行核查、比对,出具书面认定报告;建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据库。

五、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权威性

各相关部门、成员单位和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负责任地提供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和经济状况信息。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和其他法规的要求,按程序开展核对工作。与社会救助和保障无直接关系的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不予受理。除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以外,核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要通过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程序,确保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各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行的依据。

六、工作要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