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新区发展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0: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新区发展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新区发展建议

第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科技兴企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全市科学跨越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的要求,现就推进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一)推进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总理强调,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在加快做大总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质的提升。我市经济社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都要求更加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走出一条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二)推进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的迫切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聚集大量科技型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集中地、聚集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把科技服务引入园区,聚集各方面力量,抓好重大项目、重大产品、重大创新载体、重大科技工程,用高新技术武装园区企业,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强化措施,努力推进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

(三)推进科技服务入园。一是建立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一网两库三台帐”,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一网”即科技网站,并与上级部门联网,“两库”即项目库和专家库;“三台帐”即园区企业基本情况台帐、企业科技需求台帐和科技入园工作台帐。二是组织科技培训,培养科技人才。组织专家对园区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学习最新科技成果,掌握科技项目的对接方法、申报要求等。三是组织科技论证,提高企业素质。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科技论证,积极帮助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民营科技企业。四是建立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站。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我市适应新时期科技工作需要而组建的科技服务机构,是由省科技厅同意成立的隶属市科技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引进先进技术,协助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培训等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设立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站,推进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全国知名院校科技园的交流和合作。五是积极引导科技研发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推动产学研结合,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六是积极引导科技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技术测试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专利事务所、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驻园区,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四)保障政策入园。一是面向企业宣传科技政策。通过上墙宣传、上门宣传、上网宣传等多种渠道,使科技政策真正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有企业,激发园区企业依靠科技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二是帮助企业争取科技政策。要善于发现企业的科技成果,积极引导企业申请专利、申报成果鉴定,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和政策扶持。三是督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实科技政策。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为园区企业落实税收减免、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优惠政策,使园区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五)促进科技项目入园。一是安排本级项目入园。市级各部门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的投入,科技经费要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倾斜,通过有限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二是争取上级项目入园。引导和帮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申报科技支撑计划、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帮助园区企业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三是招引科技项目进园。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现有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收集起来,建立高新技术项目库和科技成果库,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招商活动,使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注重招商引科,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项目,提升园区的科技水平。

(六)强化高新技术入园。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科研开发,力争多出科技成果,出大成果,从而推动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上台阶、上水平。二是引导校企合作。在深入了解企业科技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联系,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科技攻关。三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大力推广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艺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创新。

(七)推动科技人才入园。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科技入园的根本任务,引导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其次,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企业对关键技术骨干实施激励政策,提倡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形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

三、加强领导,确保科技服务园区工作落到实处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的领导,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确保科技服务园区工作取得实效。

(九)加强协调配合。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要相互协调配合,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制订扎实的工作措施,全力推进科技入园工作顺利进行。科技部门要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园区,开展各项科技服务。高新区管委会要积极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站提供办公场所及必要的办公条件,与其相应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形成工作合力;要将科技部门派出人员视为园区工作人员,纳入园区的日常管理。

第2篇

建区18年来,长春经开区始终坚持国务院提出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指导方针,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全区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增长极。目前,经开区形成了以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服务业为支柱的三大产业。以一汽客车等整车为代表的专用车和以富奥集团、富维-江森、丰田发动机等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成集团为代表的生物化工产业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581 户,世界500强投资兴办的企业达到29户。在商务部对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4位,在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排名中继续保持第1位。累计投入近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修建了水、电、气、热、通讯等源头设施,全区已有近50平方公里实现了“九通一平”。通过了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规范化投资区。在经历了18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全面拉开新一轮发展大幕的长春经开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

当前,国家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时代机遇给长春经开区带来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有着18年发展基础的国家级开发区,在长吉一体化中,是长春市城区面向吉林市、哈尔滨市的前沿,处于长吉一体化和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的中心节点和枢纽方位。

长春经开区紧紧把握国家发展战略脉搏,超前运筹,精心谋划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抓住“加快”这个关键,牢牢把握“转变”这个核心,更加注重“发展”这个效果,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率先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兴隆综合保税区方面实现了突破,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51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工业总产值490.2亿元,同比增长25.6%;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6.03亿元,同比增长52.89%;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实际利用内资35.2亿元,同比增长21.4%;固定资产投资158.8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工业投资99.4亿元,同比增长22.5%。

在发展思路上,打造“九八三二”工程。即实施“南部建城、北部建区”的两区联动战略,建设“九大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产业”,打造“三大商圈”,建成“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使之成为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经济起飞的引擎、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旗舰。

在发展模式上,打造“五个高地”。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现代产业高地;二是加快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三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四是加快提高区域发展品质,打造生态宜居高地;五是加快改善民生,打造和谐发展高地。

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目前,经开区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服务业三大重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37.6亿元,同比增长44%,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8.6个百分点;生物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74.5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大成集团上半年完成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26.3%;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21%,圣豪・汇商5A级智能写字楼、赛得购物中心等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商务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二是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今年年初以来,经开区在保证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项目质量的提升。数据显示,上半年,经开区重点企业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经开区64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5.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4.9%,同比增长25.6%,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5%,占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三是由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转变。今年,经开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经开区借助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国”字号行业协会搭建平台招商。上半年,两次赴京成功举办了与跨国公司项目签约仪式、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签约仪式,并赴鲁津沪等地签订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拉动效果明显的大项目。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84个,是去年同期的6.5倍,全部项目投资总额4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5亿至10亿元项目10个,1亿至5亿元项目46个。按企业性质看,在这些项目中,世界500强企业1户、央企3户、行业领军企业12户。四是由单一工业区向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变。今年,经开区实施了南部建城、北部建区的“两区联动”战略,着力建设“九大特色产业园区”,即南区建设汽车零部件、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光电信息产业等4个园区,北区建设生物产业、专用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综合保税及国际合作、新兴产业等5个园区;加快发展“产业”,即做大做强专用车及零部件、生物化工、现代服务业等3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等2个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光电信息、生物制药和新兴产业;打造“三大商圈”,即会展中心―临河街―自由大路商圈、东方广场商圈、兴隆山商圈;建成“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即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

第3篇

一、国家高新区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流力量

在产业主导与创业聚集和企业集群并重的理念导向下,国家高新区20载风雨兼程,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已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坚强依托。

1.经济高速增长。据商务部等网站的初步统计,2007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5.61万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总产值达4.61万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3%,同比增长25%,其中有21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实现净利润2734亿元,同比增长32%。国家高新区内现有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611万人,他们不仅创造了超过2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还创造了人均GDP为21万元的超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人均GDP的13倍,其中最高的上海张江高新区为53万元。国家高新区在我国新一轮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预计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要超过5.5万亿元。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正在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

2.对外开放水平逐年提高。坚持先行开放开发与增强承接跨国公司转移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是国家高新区的首选战略。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国家高新区已入驻三资企业6968家,比上年增长11.6%,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为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23.3%;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超过全国增长14%的平均水平。2006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引进达75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的34%。在跨国公司逐步转向全球公司的进程中,一批又一批的国际高新技术大项目和大跨国公司进一步向我国高新区聚集,如总投资70多亿欧元的英国空客A320项目入驻天津高新区,从而使天津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大飞机总装线的城市。更可喜的是至今已有300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入驻,为国家高新区创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聚集区,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3亿美元,同比增长41%,占园区出口总额的66%,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8%;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实际出口18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占全国总出口的15.4%,其中有15家单个出口额超过了30亿美元。苏州高新区以占苏州2.6%的土地和4%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2%的经济总量和20%的出口;预测到2010年国家高新区全部出口额将突破3000亿美元。

3.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聚集创新要素是国家高新区赖以高成长的本质特征,是依靠创新驱动创建科技兴贸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和软件出口基地的依托力量。2006年,国家高新区的研发投入已占到全国的30%以上,占园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超过全国1.4%的平均水平。集群企业是研发投入主体占高新区研发总投入的83%,投入最多的是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分别为410和111亿元。国家高新区目前已有各类研发机构七千多个,最多的武汉高新区,已聚集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2007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聚集量为56.8件,处于国际较高水平。据世界工业产权局(OMPI)的网站资料,中国在2007年世界专利申请量的排名已上升到第七位,其中30%以上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源自国家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的PCT申请量居全国高新区之首。

4.品牌建设逐显成效。通过聚集效应与品牌集群效应的综合作用,实现自主品牌出口增长,是国家高新区实施国家品牌战略的长期安排。据2007年9月召开的中国名牌表彰大会资料,目前中国名牌产品已达2813个,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牌中约有20%来自国家高新区,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西安等国家高新区占据中国自主品牌出口的前列,从一个方面表明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品牌出口竞争力与其所在城市品牌创建的支撑力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家高新区的“园区品牌”效应,是企业集群品牌顶托的结果,而国家高新区也因此声名远播。中关村蕴育了联想等一代名牌,也因此而成为享誉中外的五星级国家高新区。中关村是中国自主品牌产出和出口的高地,其式笔记本电脑占全国的25%、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国的34%、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印机占全国的60%、软件出口占全国的50%。2008年5月,微软投资40亿元在中关村兴建研发机构;法国索菲亚、德国慕尼黑、韩国大德等国际著名高新区,都有意参与中关村的变革创新,为国际高新区的长期发展与合作共赢做贡献。

二、以提高集约效率为主线创建“两型”高新区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都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等要素的制约,是“二次创业”中必须破解的难题。建议国家高新区要在资源能源紧约束的条件下,率先规范并以提高集约型产业聚集效率为主线,全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下称“两型”)新兴高新区。

1、致力构建集约型产业聚集效率评价体系。

集约型产业聚集效率,是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是指在园区占有土地面积与资源供给和环境负荷一定的条件下,由于产业要素聚集效率的提高,给园区带来的高质量投入产出率。产业聚集效率、资源聚集效率和环境优化效率是集约效率的二级评价指标。产业聚集效率是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意在园区投入不变而产出最大化,或产出不变而投入最小化。评价指标主要有聚集规模收益系数、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覆盖率、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资源聚集效率是园区资源能源利用率,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条件之一,评价指标主要有产业聚集质量指数、投资强度和生产总值贡献率、万元增加值电耗(千瓦时)和水耗(立方米)等。环境优化效率是指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生态环境负荷的前提下,实现产业聚集效率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主要有废弃物减排率或零排放率、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无害化率、空气净化率等。国家高新区要在“两型”建设与改造中,率先做到在提高产业聚集效率的同时,努力提升资源聚集效率和环境优化效率;在提高资源聚集效率和环境优化效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业聚集效率,进而实现创业聚集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维统一的生态发展格局。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把上述量化指标纳入国家高新区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创建“两型”生态文明高新区为主题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2、依托存量土地走内涵式发展新路。

在寸土寸金的土地要素紧约束条件下,节约土地占用面积谋求创业新高,已成为创建节约型高新区关键的关键。现在国家级高新区的远期发展规划,还在不断向外扩占大量土地,继续走外延扩张的老路。建议立足现有的土地存量面积,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兴高新区发展模式,开辟以节约占地面积为基本点的内涵发展新路径,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出,向节地与空间利用和地下发展、向“紧凑型、立体型”的布局发展。要在不增加或减少地面占用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聚集化和规模化水平。借鉴我国沿海高新区以土地集约利用谋发展的范式,提出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投资聚集强度导向值,即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聚集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力争分别达到或大于30、35、40(亿元/平方公里),供建设“两型”国家高新区做比照参考,借此加快高新区由数量型扩张向产业聚集质量做优和集约做强的方向转变。

3、推动循环经济与“两型”高新区同步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使经济系统与资源能源供给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保持和谐三位一体可循环的发展方式。建议以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原理,将国家高新区的刚性“工业链”转化为新型柔性“生态链”,在区内、企业和区外三个层面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集约型循环经济体系。要把节水、节能、节材与环保材料、可再生能源和资源能源的可回收、可循环和可利用,做为国家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以创新驱动网络循环发展的理念,制定与建设“两型”高新区同步发展的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在国家高新区引入合同能源管理(EMC)节能新机制,全面开展“绿色GDP”核算新范式,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型新兴高新区。

4、加快推进产业聚集结构升级换代。

国家高新区肩负着理性转移和优化升级的重任,新优势增量的转入与劣势存量的主动转出,以及企业的迁入与迁出,是国家高新区要素高端化、高质化和结构升级换代的常态化规律。建议遵照国家新公布的《高新技术产业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调整国家高新区企业准入的界定范围和认定指标,提出引导存量与控制增量的升级改造、准入条件和有序退出,以及必须淘汰出园的产业升级政策。建议应用“消长平衡”的结构升级理念,把握产业转移的节奏,升级不要过犹不及,防范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不为“高新而高新”,避免可能出现的高新区“虚高化”。科学引导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朝着新能源、新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新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5、着力增强高新区就业聚集效应。

就业聚集效应是“两型”高新区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民生性理念,是指国家高新区在产业聚集中带动就业、增加技术就业,尤其是对高校毕叶生所形成的强大就业吸纳能力,这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新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就业创造力。建议建立健全国家高新区的智能型劳动就业促进机制,加大高技术专业人员再培优的投入力度,倡导增效与增员共增长理念,把产业聚集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与高新区内的劳动就业率、增加就业、推动就业、创造就业和提高就业者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聚集叠加的就业倍增效应,为创造高技术就业机会和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以自主创新为主题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

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就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新区而言,一般是指对世界一定区域和多数国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的高增值新业态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高知识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新区。我国已选择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西安、武汉和成都六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的试点和示范区。这六家都已有了一个很好的建设规划,在此借鉴国内外成功高新区的发展经验,再从富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发展策略上做补充建议。

1、主业聚集化策略。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条件下,要强化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和本土竞争“三为主”的产业聚集理念。国家高新区要首先守住本土,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本土竞争力为基本点,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后继主导的专业分工和强势的专业自主创新,把主导产业、主力企业和主流产品的聚集度做精做强做大。多元化的产业聚集和简单的雷同企业“扎堆”,不利于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和聚集化发展。要发展与主导产业有高关联度,即垂直或横向交织密度高且有自主创新要素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或高端环节,从而实现主导产业聚集价值最大化。在提高国内竞争力的同时,要大力推行“企业内生式成长”的创业聚集理念,富集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强占世界高端市场制高点。

2、积极培育新业态策略。聚集大量新业态和新兴产业是高新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建议实行自主创新为主导与引进创新新兴产业相结合的高成长理念,以引进求创新,以创新促引进,着力聚集与扩大高新清洁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半导体和软件是推动世界信息化的基础性产业,高新区要通过自主知识创新、技能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利用外资新业态的质量和效益,大力聚集与发展基础性信息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新兴产业都与高新技术高度关联,具有风险小、成本低和收益高与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业态特征,是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聚集高端要素的重点。

3、自主专利策略。自主专利是指高新区有自属性的发明专利,它对高新区产业聚集和企业集群有效支撑的力度,可以从一个重要层面反映高新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潜在创新力和影响力。要把握住自主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产品品牌化、品牌国际化的“技术预见内部化”理念,并通过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前沿示范园区的举措,抢占高端产业创新制高点。建议把自主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三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比重、占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比重和获得美日欧三方专利数的比重,以及发明专利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比重,作为高新区发展特色创新机制的突破口,纳入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的绩效考评体系。实施自主发明专利策略,言之非艰,做之惟难。建议六家高新区在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的进程中,要按照国家对外科技合作的新规定,高度注重高新区的研发转化,创新研发聚集转化模式,建设国家高端研发创新的园中园。天津滨海高新区正在建设的中国第一个“高端研发国际合作创新园”,为国家高新区健全创新体系、富聚创新要素与吸纳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入园提供了借鉴。

4、差异化策略。在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差异化是高新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胜出的关键,也是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的精髓。创新就是创造差异,而差异创新市场、创造效益。高新技术产品是知识经济差异化的产物,高新区每增加一个单位知识差异要素的投入,会增加数倍聚集的产出和边际收益;若差异要素减少,必然产生边际效益递减效应。高新区要远离低价格竞争,不断提高产品的差异性价比、差异效费比和服务差异价格比;逐步摆脱与国际高新区同质竞争、贴牌跟踪和趋同发展的羁绊,启用高差异与低成本和强集约的聚优创新理念,奋力向“国际差异化”的制高点转变。这个“转变”极其复杂,高新区要在创新国际化差异的过程中,健全差异创新的制衡机制和决择制度,并为在创业板上市创造条件。建议力推中关村创建“全球信息技术新兴创新中心”、力助上海张江尽早成为“国际生物医药新兴创新中心”、力促深圳高新区争创“国际高增值知识服务业新兴创新中心”、鼎力促成武汉高新区成为“国际光电子新兴创新中心”。

四、以中国模式为主体创建海外高新区

推进国家级高新区走出去创建海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下称海外高新区”,是我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的重点,是建立更加成熟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中国特色新兴高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部、科技部出台的《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中国海外科技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指导下,北京中关村、深圳、武汉等国家级高新区,已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州、印度班加罗尔、英国曼彻斯特等地创建了海外高新区。创建海外高新区重在“走出去”后的境外管理,建议以中国模式和科学发展观为主体,创新海外试点高新区的运营管理,为后来者的境外管理提供参考。

1、要迅速架构强有力的高层管理机构。由两国政府就我国海外高新区在土地、税收、市场与未来发展方向和商务功能等达成建设协议的同时,应尽快建构起由两国政府牵头、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组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这是“走出去”后成功创建海外高新区最关键的一步。择优聘任一位所在国有名望的学者型管理专家出任首席高管,是建立具有高度凝聚力、决策力和执行力高管委的关键所在。贸易、科技和教育是创建海外高新区的三大支柱,管委会可在两国政府联合理事会和双边工作委员会的配合下,建立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使三大块各自分离的状态,尽快走向三位一体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2、强化海外高新区财务管理。高新区要按国际财务惯例要求,建立强化内部监控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其中要突出以下国际财务理念:一是接受国际财务公司监管。按国际项目管理惯例,项目投资主体要与管理主体分离,并接受国际财务公司的监督管理。国际财务公司一般都具有国际组织的性质,并享有相应的国际豁免权,以独立法人组织的身份在高新区所在国开展工作。二是关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园内企业关注自身价值最大化,大学研发机构关注科技成果最大化,高管关注园区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费用支出最少化。因此,我国海外高新区要将投资项目的最大化目标与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纳入财务管理的全控之中。三是强调预算管理。投资项目在效益目标反映上具有滞后、周期长和不易及时量化的特点。在财务管理上主要是及时反映费用支出情况,尤其是比照预算分析实际费用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通过预算管理来对我国海外高新区的投资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财务控制,并对执行层形成有效的制约。

3、构筑海外高新区人才高地。首先要在海外高新区建立人才资本出资制度,营造有利于“四创”成果最大化的人才成长环境,形成人力资本与知识产权合法转为资本的股权激机制;二是强化智能型“蓝领”专门人才培训,特别是要着力培养具有两国外语、两种专业、两国贸易市场规则知识的海外复合型人才;三是高度关注中方人员形象建设。海外高新区是我国彰显30年改革开放辉煌的一扇国际窗口,而最具外在影响力的是中方人员的形象,即崇尚文明的软实力,主要包括勤奋、团结、智慧、诚信和亲和的中华人文特质与强烈的爱国心和海外社会责任等。

4、塑造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海外高新区文化。努力将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融入到创新文化与创业文化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海外高新区文化。其内涵为“创新、学习、开放、融合”。“创新”是指广泛接受中外园区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努力克服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让我国海外高新区成为所在国不断创造新理念的文化圣地;“学习”是指学习所在国的先进文化与创业文化理念,从双边共同愿景切入,建立学习共享的系统和网络,营造园内浓郁的学习氛围;“开放”是指广开园门,欢迎中外各种积极因素和创新力量参与中国海外高新区的建设;“融合”是指高新思维与高知识和高新文化在高新区的集聚,是对所在国的不同思维方式、创业理念与中国文化的良好结合,形成鼓励融合、积极进取、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精诚合作的新文化、新机制。

第4篇

关键词: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外地经验;对策建议

济南市于2010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认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西安、长株潭、武汉之后全国第8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标志着济南已进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先进城市行列。济南市应高度重视和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充分发挥这一国家级品牌作用,以基地建设为主要着力点,综合施策、强力推进,努力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加快推动省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增强我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承担的战略任务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国家发改委从2000年开始组织进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认定工作。所谓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指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具有支撑、示范和带动功能的特色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其中,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同时在高技术产业的多个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并已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城市(地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发改委将主要从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大专项项目申报、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资金补助、创新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二、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南市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不断提升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先后跨上1千亿、2千亿两大台阶,到“十一五”末达到20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1.5%,较“十五”末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企业科研水平和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二是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我市高技术产业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五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拥有重汽、浪潮、中创、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二机床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机械装备、汽车电子、服务器、软件、生物医药、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拥有一批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三是济南高新区产业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济南高新区是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1位,已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机电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

三、同类城市在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等城市近年来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我们充分学习借鉴。经验启示主要有:

(一)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大规模投入。

各市纷纷出台扶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其对市场、社会资金的引导促进作用。上海市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杠杆放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发改委创投配套扶持资金,与国家发改委联合设立了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5只创投基金,同时还设立创投引导基金,支持专业领域创投基金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达30亿元。

(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核心区支撑带动作用。

各市都充分发挥高新区的支撑作用,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集中优势资源,集成有力政策,全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滨海新区、西安的高新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等,都成为这些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力核心。

(三)加大土地和政策倾斜,开辟发展新空间。

为拓宽发展空间,武汉市把东湖高新开发区的用地、规划进行打包整合,争取了国家和湖北省在土地、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到了在新规划的518平方公里科技新城中所有功能一次到位。

四、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快综合性基地建设,必须打破常规,建立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5篇

【关键词】高新区 优势

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沧州市区西北部,高新区内现有华润热电、力通联钢管等30余家企业,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年产值28亿元。有19个项目被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其中东塑集团塑料膜工业园项目,属于新技术的项目,投资20个亿,将来销售收入预计可以达到40个亿。作为市区的一部分,高新区的路、水、电、气、暖、讯等管网与市区管网连成一体。

一、发展优势

(一)政策优势

沧州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后,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冀政[2010]135号文件精神,可享受资金、财税、土地、融资、规划、机构编制等多项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本区发展的项目将会获取优越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优势

沧州市现有石油化工、管道装备、五金机电、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龙头带动作用。因此,高新区应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大力引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四大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构建“4+1”产业体系,把沧州高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科技生态园区。

(三)区位优势

沧州北靠京津,属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8+2”成员。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沿海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沧州不仅环京津、而且属于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沧州的战略地位快速提升,正在成为拉动冀中南及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京津、冀中南、鲁西北以及陕西和内蒙古等部分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沧州高新区可充分利用北京、天津高等院校在技术、人才方面的资源,通过合作开发、优势企业扩张和科技创新带动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打造成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四)交通优势

高新区坐享贯穿中国最发达沿海地区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塑黄铁路带来的便捷交通的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高速公路等级最高、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环城高速公路外接京沪高速、京台高速、荣乌高速、长深高速、津沧高速、石黄高速、沧保高速、津汕高速、沿海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境内国道、省道四通八达,距全国十大港口之一的黄骅港仅为90公里。另外,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沧州高新区进入了京津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空间和层次得到快速提升。

(五)地缘优势

新区和其他的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相比,由于在市区,而且在京沪高铁的周边,市区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市区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高新区都可以用得上。到高新区创业的,将来的外资、央企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在沧州市区住,在沧州市区买房子,生活很方便。

(六)人才优势

高新区有一支团结、敬业、务实的干部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发展就有了基础。今年先后组织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到大庆参观铁人展览馆;组织区内6村换届后的“两委”班子成员到市委党校封闭培训,使全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高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

只要能在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人才使用创新以及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上狠下功夫,并抢得先机,就一定能够在要素市场上搭建一流的资源平台,积累足够的要素资源,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建议高新区不断出台并完善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各类平台,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究机构等,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高新区创造效益的前提是聚集人才

面对创业者占比不高、低层次流动人口有余、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新区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立足自身的优势,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积极培养人才。这其中不仅包括要培养和锻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高新区干部队伍,还包括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上,紧紧围绕发展重点产业,依托一批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坚持“一个领军人才和一个优秀团队可以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专业优势,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形成创业团队的综合竞争力。

(三)风险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障

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风险投资这一催化剂和资本市场这一孵化器。根据实际尽快制定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拓宽吸引民间资本渠道,促进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同时要及时建立起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融资机制。

(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高新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第6篇

关键词:贵阳;高新区;对外经济;经验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区域科学技术实力日益成为对外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科学技术实力的核心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各高新区只有积极融入对外开放的发展浪潮中,提高科技竞争实力,才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地处西南地区的贵阳来说,研究本地高新区对外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对于建立一种适合贵阳经济环境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带动整个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贵阳高新区概述

贵阳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人才特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规划面积2991平方公里,实行“一区三园”(乌当园、金阳园、沙文园)的管理模式。

2014年,贵阳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地域口径)达到了167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5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1%。2014年财政总收入实现1906亿元,“十二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亿元,屡创新高。

贵阳高新区拥有大批的研发机构,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高新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的143件,增长到2014年的668件,年均增长4701%,其中发明专利年均增长7382%;实用新型专利年均增长5873%。30家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的突破,科技创新产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科技创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战略。

三、贵阳高新区对外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国家高新区经过23年发展和积累,具备了交通四通八达、园区配套完善、产业基础成熟等综合优势。在此基础上,贵阳国家高新区开展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贵阳高新区以全球化和国际化视角,秉承园区发展新使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动高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有效载体。

贵阳国家高新区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00家以上,2014年具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达40家。“十二五”以来,贵阳国家高新区外贸进出口增幅均位列全市前列,由2010年的1890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09915万美元,年均增长264%。(见表1)截止2014年,贵阳国家高新区上亿美元进出口企业5家,上千万美元企业5家,共占整个高新区实绩企业数25%,重点企业进出口国别和地区主要为美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台湾、欧盟等。外贸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盟、南亚和南美等新兴市场。

(二)招商引资发展状况

贵阳高新区把招商引资摆到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加大招商引资及对外合作力度,发挥高新区“零费区”和已建立的项目招商、引进内外资等政策奖励制度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竞争招商,强势招商。

贵阳国家高新区经过23年的发展,招商引资效益不断突显,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等重要指标近年来平稳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投资指数不断提高,致使高新区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果。2011年,高新区陆续引进了顺络电子、群升集团、北科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其中4亿元以上项目4个、3000万以上投资项目10个。2012年,派出五个专业招商组,分赴北京、天津、广东、广西、香港等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招商70余次,接洽项目90余个,相继引进山东浪潮贵州云计算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产业园、云南俊发贵阳高新创业孵化中心、安达新能源产业园等重点招商项目。2014年,累计新签约招商项目157个,总投资达到3636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50亿以上项目2个,项目投资额均值约为4亿元,其中最大的单个项目投资额超过80亿元。成功签约大数据产业项目48个,大数据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初见成效。

目前,贵阳国家高新区正大力推进腾讯实验室、博科中国研发中心贵阳分中心、神州数码贵阳智慧城市、南方电网3000台服务器、移动卫星服务数据中心、北京供销社15万台服务器数据中心、光大银行数据中心、印度产业园、富士康901、太极智慧旅游、海信智慧交通、华电方胜能源大数据、戴尔混合企业云平台、欧洲之星中国云等一批涉及数据中心、智慧城市、云计算、端制造等领域的重大标志性项目。高新区聚集大数据及关联企业535家,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贵阳高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要素成本高昂,部分优惠政策弱化、滞后、虚置,产学研互通互联能力弱等问题。对此,建议如下:

第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传统产业商品竞争力。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和电子商务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进“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示范点建设,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贵阳高新区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经营企业通过B2B、B2C、O2O等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扩大网上对外交易量。

第二,规范高新区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职能。政府通过引进国外高新区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构建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另外,政府对于高新区内已经落户的企业,应该继续为其保驾护航,持续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及时高效地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早日在高新区内生根发芽,形成规模经济。

第三,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提供长久有效发展动力。将互联网、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等行业的人才作为主要的引进对象,在薪酬待遇、安置落户、职称评定、竞争环境等方面为这些优秀人才提供绿色通道,用政策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整个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为贵阳高新区对外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畅,白雪洁,闫文凯.发展的困局:贸易推动下的高新区绩效[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9):106-121.

[2]姜彩楼,徐康宁,朱琴.中国高新区绩效的时空演化及贸易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2(02):14-19

第7篇

关键词:高新区;指标体系;评价;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4

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谷”以来,世界各国都蓬勃发展自己的高新区。1986年3月,中国决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863计划”由此拉开了序幕[1-2],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在1991年正式确立,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其生产总值由原先1529亿到2010年的97180.9亿元,增长63.5倍;园区个数由最初的27个扩到83个,增长了3倍;上缴税费由69亿增长到4968.2亿,提高了72倍;出口创汇由29.3亿增长到2476.3亿,增长了84.5倍。高新区在经历要素积累、二次创业后,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的摇篮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随着高新区经济总量和影响力的增大,对高新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何合理评价中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现状,成为当前高新区研究的重点。

1 研究现状

高新区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评价都有所不同。早期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如爱佛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恩·拉森用定性的方法评价了美国硅谷发展[3]。后来逐渐转向定量方面研究,A·Markusen等是较早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对高新区进行评价的,他从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发展(一般指标)、收益分配(不重要指标)三个方面来研究,再把这三个方面细分成14个小指标进行比较[4]。1998年,美国硅谷网络公司提出硅谷发展规划,设计了一个比较全面衡量硅谷发展的指标—《硅谷指数》,试图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来研究硅谷[5]。欧盟在1992年、1993年、1997年以及1998年,对其13个成员国的几万家企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建立了创新调查数据库(CIS)系统。1998年,以意大利学者Rinaldo为代表,利用CIS系统中的信息,制定了欧盟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战略、企业绩效、系统绩效、产业结构方面考虑[6];Teck-Yong Eng通过对英国剑桥高新技术园的知识扩散对周围影响作为评价因素,来研究剑桥园对英国经济的影响[7];Shiu-Wan Hung等把台湾的367个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的赢利、绩效方面进行评价,试图分析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情况[8]。

国内也有大批学者从事高新区评价研究。李梦玲从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出发,创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工作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系数[9]。陈益升等从高新区整个系统来考虑,把高新区评价指标建立在经济、环境、科技基础之上,然后进一步从9个方面分析[10],该指标基本反映了国家高新区当时发展评价的主流思想和特征。张伟等从空间规模、经济实力、人才实力、开发效益等方面进行考量,对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1989-1994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11]。曹俊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入手,对武汉、南昌、合肥、长沙四个城市高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12]。汪婷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以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为基础,对5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了评价研究[13]。邵学清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对高新区评价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在高新区新的历史使命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14]。陈家祥从创新能力和绩效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当时全国53个高新区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一些高新区出现了功能异化现象[15]。谢守红等从经济实力、经营绩效、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能力以及生态效率等5 个方面选取29项指标对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16]。田新豹从高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对54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分析[17]。本文拟从高新区发展水平方面来研究高新区发展现状,以2008年国家科委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来建立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评价,才能比较客观、合理、全面地把握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公布的2010年56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数据,部分数据经过计算得到。由于原始数据纲量不同,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是:

xi= (1)

其中xij为某一组中某个数,max(xij)为某一组中最大数(即除以最大数方法,其中最大数值为1,其余都小于1)。接着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所谓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指的是按总目标、各层分目标和评价准则等顺序,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运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运用加权和的方法获得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

2.2 研究方法

熵值法主要用于计算高新区的发展水平。熵值法中的“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熵就越大。根据熵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其公式为:

vi=ajPij (2)

其中vi为第i个方案综合评分,其中aj为对应权重数为,Pij 标准化后的数值。

在对高新区分析时,通过聚类方法可以把高新区分为若干类,便于更好地研究高新区发展特点,也有利于相关政策制定。本文的分层聚类评价采用的是欧氏距离平方来计算样本间的亲疏程度,欧氏距离平方是各样本中每个样本每个变量之差的平方和,计算公式为:

SEUCLID=(xi-yi)2 (3)

其中,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i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i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具有可行性,指标体系要尽量客观,并能很好的度量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水平,其内容应该简单明了、可获取,否则无法全面的度量目标层。其次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新区发展水平的各种因素。同时,应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指标,避免相同或相近的变量重复出现,使指标体系简单易用[18]。再次具有层次性,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受多重因子影响,必须把它分解成为若干个较小的子系统,然后对子系统再进行分解。所以,其指标体系通常由2-3个层次构成,越往上,指标体系越综合,越往下,指标越具体。

为了较全面的反映出高新区的发展水平,本文对2008年国家科委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并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全面性、完整性来确定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四个方面:即“知识创新能力”、 “规模经济能力”、“全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有16个,具体见表1。

2.4 权重的获取

本文利用AHP0.5.2软件,采用1-9尺度方法,其中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稍微重要,5表示比较重要,7表示十分重要,9表示绝对重要;2、4、6、8表示在相邻的2个判断之间,所以判断矩阵之间的数值可以是1、2、3、4、5、6、7、8、9也可以是1/2、1/3、1/4、1/5、1/6、1/7、1/8、1/9。然后通过专家给这些相关矩阵打分得到相对应的构造判断矩阵,接着进行一致性检测,在对矩阵做一致性检验时,要求指标CI=(λ-n)/(n-1)值越小越好,一般要小于0.1,本文的CI=0.0017,说明所得到的权重数值比较合理[19],最终获得所需求的各级权重,见表1。

3 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

3.1 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根据标准化的数据和权重,利用熵值法计算出2010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测度水平见表2。全国高新区发展水平前十名为: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杭州、西安、青岛、成都、石家庄、深圳;后十名为:南昌、宝鸡、绵阳、惠州、海南、桂林、乌鲁木齐、兰州、贵阳、杨凌。56个高新区平均发展水平约为0.317,其中有33个高新区低于平均水平;最高的为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其水平为0.6442,最低水平为杨凌农业高新区,其发展水平为0.1112,两者相差5.8倍。由此可知国家高新区之间差距较大,发展极度不平均。

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对工业基础、科研能力、风险资本、政策法规等产业要素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条件符合时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即便建立了高新区也很难实现初衷,沦为一般经济开发区。目前,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十分不均衡,大部分高新区水平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部分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行业不健全,不具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2)高校、科研机构不丰富,创新型人才缺乏严重,一些高新区在“千人拥有大专(含)学历以上从业人数”这个指标上失分较多。(3)风险资本市场不健全,风投机构不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资、高风险行业,如果没有风险资本的进入,企业很难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活动,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科研人员人均经费”指标低下,不利于科技创新。(4)部分地方政府对高新区的政策支持不够,过度关注上交利税,不注重对高新区的长远培育。

3.2 高新区的系统聚类评价

利用SPSS19.0软件,得到高新区聚类情况(表3)。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处于水平极高、水平较高的高新区不多,占比不到15%;处于水平一般、水平较差的高新区最多,占比超过70%以上;其余的14.3%为水平极差高新区。总体分布为橄榄球形态,北京、上海处于橄榄球顶端,这也验证了“北中关,南张江”这种说法;惠州、桂林、海南、绵阳、贵阳、杨凌、兰州、乌鲁木齐等处于橄榄球底部,综合水平极低,在聚类分析中处于极差水平一类,无论是规模、知识创新、国际竞争力还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都处于较低层次。

3.3 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评价

我国56个高新区分布于大陆28个省级行政单位,为了能在省级层面上直观地呈现出我国高新区目前综合发展水平,这里把各省级行政单位内的高新区得分累计起来,所得分则为该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水平值,这样每个省级单位总得分情况就十分清楚。若省份内国家高新区数目多且水平高,其总得分就高;若省份内没有国家高新区,其得分为零,经过计算发现广东、山东、江苏和辽宁的水平最高,得分都超过1,其中广州得分最高,接近2;海南、新疆、甘肃和贵州得分居后四位(表4);宁夏、青海、没有国家级高新区存在,所以值均为零,不在28个省级单位内。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省份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密度最大,然后向四周扩散且密度逐渐减小,呈现阶梯状变化。到了西部,宁夏、青海、密度则减小为零。就东、中、西三个地区综合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总体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省份除了陕西外总体偏低。

造成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东部地区改革开放较早,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基础比较雄厚;②东部地区教育发达,大学、科研机构众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③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备,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优美舒适,对高端人才具有吸引力。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得分高是因为西安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优美,高等院校多,科技人才济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根据国内外对高新区的评价研究情况,建立了国家级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熵值法等手段对2010年56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综合水平最高,兰州、贵阳、杨凌等最低,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总体实力有极大的提升,但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在时间层面上,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悬殊较大,按照系统聚类可以分为极高、较高、一般、较差和极差五个类型,呈橄榄球状分布,排名靠前的高新区已经充分发挥了高新区扩散和示范作用,而排名落后的高新区,无论是经济规模、知识创新、全球竞争力还是可持续发展方法都处于较低水平,和一般经济开发区区别不大,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在空间层面上,东部沿海地区高新区发展综合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省份除了陕西外总体偏低。中国高新区这种区域差异已经十分显著,东中西呈现阶梯状减弱的格局已经形成。

4.2 政策建议

为了合理、客观评价高新区发展,今后在对高新区进行评价时应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制,把一些综合能力低下的国家级高新区降格为省级高新区,使国家级高新区有紧迫感,打破以往“抱铁饭碗”不求进取的心态。为了激励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继续加大对优质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在突出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应允许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同时追加对新升级的高新区财政支持力度,形成一个动态的进出机制。为了国家级高新区全面发展,各个高新区要努力培育区域发展环境,特别对工业基础、科研能力、风险资本、政策法规等产业要素的加强,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优化资源,把协调发展、均衡发展、错位发展放在首位,利用各自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最后,为了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力度,只有在竞争中才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充满活力的国家高新区体系。

参考文献:

[1] Gibbs D, Deutz P.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Planning for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e USA[J]. Geoforum,2005 (36): 452-464.

[2] Yi L K, Liau S J, Hsing W C. The high-tech milieu and inno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J]. Technovation, 2005 (1): 145-153.

[3] 张向先. 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评价方法研究[J]. 科学学研究,1997(3):69-69.

[4] A.Markusen. Cluster study[J]. High Tech, 1986 (5): 33-35.

[5] Shalini Shankar. Speaking like a Model Minority: “FOB” Styles, Gender, and Racial Meanings among Desi Teens in Silicon Valley[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2008 (9): 268-289 .

[6] 张妍. 中国高新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33-35.

[7] Teck-Yong Eng.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Clusters of Hi-tech Firm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 8798.

[8] Shiu-Wan Hung, An-Pang Wang. Entrepreneurs with glamour DEA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tech and older-established indus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2(29): 11461153.

[9] 李梦玲,赵希男.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系统评价与分析[J]. 科研管理,1995(1):49-54.

[10] 陈益升,欧阳资力. 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科研管理,1996 (11):1-6.

[11] 张伟,顾朝林,陈田,等. 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J]. 地理研究,1998(9):233-241.

[12] 曹俊文,徐莉. 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37 (3):19 - 23.

[13] 汪婷,向隅.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状况比较评价[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25 - 27.

[14] 邵学清,卢博文. 对我国高新区评价的现状与要解决的问题[J]. 科学学研究,2007(8):671-674.

[15] 陈家祥. 国家高新区功能异化偏离的测定与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134-138.

[16] 谢守红,计林平,丁卉. 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111-118.

[17] 田新豹,李玉梅.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高新区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175-122.

第8篇

这个集群诞生23年来,历经“三次创业”,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激发创新热情,以上下求索的执著砥砺创新智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成为各自所在省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它,就是国家高新区。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最高决策层的目光。2013年8月,在考察大连高新区时指出:中国今后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创新驱动,高端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从高新科技园区开始。

科技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29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9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净利润1.4万亿元,实缴税金1.2万亿元,出口创汇4272亿美元。

从发展速度上看,2014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中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三项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但增速较2013年明显趋缓。置身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和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蓝图之下,将政策落实好、资源整合好、环境营造好、积极性发挥好,这些高新区的老课题,如今将迸发出哪些新内涵?

6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中国经济圆桌论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副主任杨跃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以及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等8家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及多位专家出席,共话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6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中国经济圆桌论坛。

武汉共识:

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担当

本次圆桌论坛上,与会者就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达成“武汉共识”。“武汉共识”全面梳理了新形势下高新区的使命责任、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创业生态、扩大开放、辐射带动等不同维度的有关框架,将是下一步指导全国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共识和意见。

“共识”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与示范,扩大开放和多边合作的全球经济发展布局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引领和带动。这是一流高科技园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历史责任。

“共识”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正迈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流高科技园区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认真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努力发挥好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共识”认为,改革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让创新创业的生态更完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更健康,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美好。

8家高新区在“武汉共识”中提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激励大众创新创业是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要抓手。

高新区第一方队:

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基础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论坛的8家高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新区“第一方队”,数据显示这8家高新区总产值近10万亿元,占国内高新区总产值的近一半。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高新区转型发展、战略提升,毫无疑问要看第一方队。“第一方队能够走出来,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才有基础。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目标都会对全国高新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要把国家高新区这块牌子永远擦亮。“毫无疑问,国家高新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也必须承担好这项任务。”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将高新区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结合和三个坚持:中央和地方结合、政府和市场结合、科技和经济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创新发展。

下一个20年,高新区准备好了吗?

高新区谋变:率先破局的思考

定位:变与不变间的战略考量

我认为“三个持续不断”仍然符合当前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得持续不断聚集要素,当前要素聚集得还不够多,没有要素的聚集就没有创新;二是还得持续不断优化环境,没有创业的生态,没有适应技术、资本、人才的土壤,如何迎接新技术发展?三是必须持续不断培育主体,这种主体既是创新主体,也是服务创新主体,把社会组织、政府作用、各种创新主体力量在高新区有效聚合,并且让它们实现发展和良好互动。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今后高新区要把握规划好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聚集资源、培育主体、优化和营造环境的作用还是高新区发展的目标。我个人理解这就是高新区不变的定位,要有这样的定力,困惑多种多样,但是要坚持把高新区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包括不断发展新的动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 张志宏

政府作为空间有多大

总理每次开国务院常务会讲众创必讲改革,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改革来释放众创的活力,通过众创来倒逼改革,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人的潜能,都是如此。众创带给政府管理者的意义,不简单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文化、思想层面的解放,对创业者来说,营造了自信、自由、平等的更好氛围。在构建“众创空间”方面,高新区有将近30年的孵化器经验和积累,还要继续起到引领作用。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杨跃承

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监管和服务怎么样能够跟进。比如新兴的众筹、远程医疗等模式和业态,现在实操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各种新问题,这些问题怎么样在监管层面上去规避,更好规范这个行业发展。中国的国家高新区要有战略眼光和国际目标。有人说,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但我们自己的定位是:“中关村是世界的中关村”。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杨建华

深化改革没有回头路

现在进入了深度改革的时期,原来改过的东西要改,多年没有碰的东西要碰,有些部门出现了权力和制度的回归,有些问题出现了停滞甚至后退的情况。

希望我们的高新区要变成改革的着力点,试验区要变成国家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科学的探索。

――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 胥和平

苏州工业园主要有三点体会:

第一,采用各种办法和各种途径来加快行政体制创新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活力。第二,改变政府职能。把科技局职能进行相应调整,让它们集中在规划制定、政策制定、监督管理职能,然后把大量的具体科技创新推进工作让社会来承担。第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亦农

国际化:

世界一流园区的最大挑战

张江提出来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能再小打小闹,自我陶醉,中国如果没有几家示范区向国际化进行冲击的话,一流园区无从谈起。

――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侯劲

目前有两个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来帮助我们推动:一是国际化过程中的外汇返利问题。外汇局也在积极推动,今后还是有很大松动迹象,建议尽快推动。二是海外并购的税收问题上要给予特定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样对企业“走出去”表示鼓励。

――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金志鹏

人才是破题之本

关于具有全球竞争力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目前来看,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门槛还是太高了一些,对于出入和限制条件非常多,不能够适应大规模人才回流,这方面建议推出类似于高端人才绿卡、海外公民证等,保障高端人才来去自由。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彤

众创空间中的高新区坐标

武汉从2013年12月份开始推进“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留在武汉创新创业,当时提出:“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实际上现在天天都有路演,周周都有青桐汇,给大学生搭建对接、学习、观摩的平台,让创业成功者和投资家们分享经验体会和投资方向等等。

一年多来“青桐汇”在武汉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热潮,大学生留下来创新创业的份额大大提升,过去武汉一年毕业30万人,最多5万人能够留下来。2014年统计留下来和回到武汉的将近10万人,这与我们创造了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分不开的。

――武汉市委常委、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胡立山

深圳降低商事登记制度门槛,现在住宅区都可以开办企业了,我自己家的邻居现在把房子租出去做企业,刚开始居民也都很担心,但现在也只能自己做好防范,这些都是新常态。整个城市降低门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有了这种可能。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副主任 刘锦

成长的困惑

现在高新区面临的压力很大,包括外部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内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主导产业单一。以成都高新区为例,面积只有130平方公里,跟兄弟高新区比面积非常小,空间就很受限制。加上成都又有一个“天府新区”,内部也产生竞争,无形之间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此外,这几年高新区主要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2000多亿,一旦这个产业有一点问题,对整个高新区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范毅

陕西的高校和院所密集,作为国防科技大省,“军民融合”一直是发展主题和地方特色,西安高新区一直在跟国家知识产权局、总装国防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协作,在军民融合领域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模式和路径。我认为“军民融合”一定是顶层设计、顶层推动才能做得更好,希望有总装、工信部、科技部参与的上层协作组织,并在地方打造联席协商制度。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邢欣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转型期的三个关键点

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 白津夫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新区也面临着一个转型期。而在转型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应该着力于三个关键点: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战略布局;实现战略提升。

第一,对接国家战略。国家已经明确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整体大转型,是引领未来的。最根本的是从过去板块发展思维转向协同发展思维,也就是打破了板块的约束,形成了真正连接南北、横贯中西、海陆并举、沟通内外的战略思维。在这样协同发展的战略引领下,高新区无疑要进一步发挥其核心载体作用。

三大战略离开高新区的支撑,就没有要素载体,所以必须强调以高新区为核心载体。而高新区也要在对接几大战略中寻找机遇,这是高新区责无旁贷的,高新区应该发挥其优势。

第二,加快战略布局。高新区力图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刻加速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国内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来自于国外新一轮创新的压力。所以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创新落实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经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后围绕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个是强调市场发现,正确地对待新增长点、新产业,更多由市场来发现、市场来培育。另一个是产业化创新。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把创新的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最近在深改组领导小组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创新支撑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我认为这就是新经济。所以高新区在面对未来的竞争时,尤其是在“十三五”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关键期,要突出“新经济”的主题,要加快新经济布局,否则一定会落伍。

其次,加快平台体系建设。平台体系建设,一方面是真正使科技园区国际化的重要节点,可以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另一方面是通过平台来提高对国内创新的有力支撑。我认为现代的创新已经从简单园区集聚式创新转向平台创新,未来的竞争将是平台竞争的时代,从过去物理空间创新资源的集聚延伸至线上资源的集聚。

再次,加快建设协同创新的共同体。这虽然源自“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实在其他地方都有普适性意义。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个园区存在“区自为战”的竞争态势,出现了资源的重复布局、过度竞争,浪费了很多创新资源。

结合区域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破题就是必须构建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最核心的内容即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政策的交叉覆盖,例如京津冀形成创新共同体,互相间就可以共享各种资源。而对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来说,则是要把大区域的创新布局做好。

最后,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个试验区进一步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要试点先行,因为再往前走就是深层次改革,深层次的改革既要顶层设计,更要在实践中来探索,既要总体规划,更要重点突破,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试点先行。

第9篇

关键词:威海高新区;发展模式;转型

一、高新区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一)高新区的一次创业阶段

我国高新区是在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各国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兴办科技工业园区以及国内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由政府强力推动而创建发展起来的。

(二)高新区的二次创业阶段

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国内外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新区既面临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面临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商务成本大幅提升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次创业的实质是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政策驱动、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核心优势,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已处于由“要素聚集”阶段向“产业主导”或“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新区已完成一次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并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二、威海高新区的禀赋特征及发展模式定位

(一)威海高新区的禀赋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威海高新区并不具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地区所拥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政策宽松、资金雄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智力资源密集、交通便捷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但是威海开发区位置独特,使高新区成为面向日、韩、渤海湾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市场的一个重要枢纽和立足点。在这里投资,对利用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中国市场,都具有极好的控制力和传导性。

2.产业禀赋状况。高新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截止到2009年,威海高新区有49家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分别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四大产业。

(二)威海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定位

根据威海高新区禀赋优势、地理位置等状况分析,威海高新区发展模式不具备强禀赋型、国家科技政策驱动型和军工企业嫁接型等模式的基础,借鉴政府强力推动型、城市环境相关型发展模式的经验有助于实现威海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定位。

三、威海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强化、国家严格加强土地管理等,影响和制约高新区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

(一)传统的发展驱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一是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受限,高新区过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扩张,偏重于快、规模型扩张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质量效率的相对滞后。二是政策优势、要素成本低等优势正在丧失,威海高新区过去过分依靠政策谋取发展,但政策导向着重鼓励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而非鼓励以技术创新作为动力的经济增长。

(二)软环境建设滞后

一是制度环境,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创新,如以企业为对象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的优惠政策不利于创新机制的发挥,对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收入不作区分则有失政策的杠杆效应。二是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金融、风险投资、产权交易、技术评估、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中介机构不发达,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尚未建立。三是缺失较为完善的产学研互动机制,

(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和谐

在经济增长作为高新区发展核心的思路指导下,社会事业发展基本上附属于高新区产业发展。随着高新区经济总量的扩张,诸多社会问题相继出现:

⑴征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农问题;⑵农民再就业问题。⑶在社会发展方面,开发区的社会事业建设滞后,被动城市化引发了诸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造成了居住空间的分异与社会极化,大量外来人口集聚引发“外来一本土”社会空间矛盾,“居住、就业”结构性不平衡导致开发区城市氛围难以形成。

(四)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量少、级别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专利数量、种类等统计分析。见表-2、表-3对申请专利和对科技成果的统计及分析,技术人才外流趋势明显。

(五)产业结构低端化、生产业严重滞后

产业低端化,从全国来看,威海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低。生产业严重滞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实现威海高新区发展模式转变的建议

(一)实现威海高新区由外延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型发展发展模式转变

由外延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型发展发展模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加大有利于创新的资源供给力度,明晰“专业化园区+研发孵化”的发展格局。

(二)清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把政策资源供给的重点转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在政策资源的使用上注重研发、创新及创业活动,实现优惠政策的目标群体由高新技术企业向具体的项目和活动转型。将有利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项目和活动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群体,而无论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企业,无论其处于赢利阶段还是尚未市场化的阶段。

(三)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优化产业结构

生产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注重发挥生产业的作用,威海高新区要实现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四)政府职能定位及转变

政府真正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应该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领域,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型,强化协调功能,搭建创新平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