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1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使得人们的生活、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作为高职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政课也必须要注意紧跟时代的潮流,及时的转变现今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漠式,适应当今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带来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把学习者作为高职思政课中的中心,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职思政课带来的影响,探索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带绐高职思政课的优势,促进高职思政课的发展。
实践、现今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等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而对于高职的思政课而言,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是逐渐发展进步的,在现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挖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带来的潜在影响。注重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缺陷,积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促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新发展。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误区。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每天都会面临海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真假难辨,对于大部分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面临的信息更多更杂,尤其是他们不能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如何正确的传达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在信息中保护自己也是学校老师应该起到的作用之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绝大部分的教师过分的运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在高职思政课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反而类似于受到信息网络的狂轰烂炸,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过分的依赖网络中思政教学课件的制作,只是生搬硬套网络上的思政教学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播放课件,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之中,长此以往,这就会导致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偏见,完全认为思政课是枯燥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差。倒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的结合来说也是同样的,而这其中教师所起到作用是很大的,当教师能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和高职政冶课的融合的时候,信息技术和高职政治课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依然有―部分思政课的老师的信息化的本领并没有很高,并不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所以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通道,这也导致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并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及时的培养高职思政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障学生享受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术下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在现今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今天,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信息技术如教学课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因此,有―部分教学者在高职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给学生们展示―部分的信息,注重记忆性的知识,完全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忽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压制了学生们积极的提问发问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学生们缺乏创造力和思辨力,会使得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现今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保证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也要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合作的实施方法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水平和素养。现今高职思政教师的信息水平和素养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说要加强高职思政教师的信息花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应该使用并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使得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各个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做好鼓励工作,首先,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应该制定相应的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计划,考虑校而言,要强调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结合,
注重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加入―定的信息把其列为教师绩效考核的目标。其次,对于学技术讲解,在提高老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具体教学的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培养,同时,高中思政课教师也应该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态度,根据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制定新的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各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思政课老师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给不同分组的同学,让同学们通过相互沟通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充分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即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强化学生们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思政课 双主体 教学模式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72 ― 02
一、前言
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存在两种引起颇多争论的、甚至带有些微对立倾向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的“教师主体”教学模式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中国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导致“教师主体”教学模式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中国教育历史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和主宰,教师的知识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地位,其他因素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它。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过于偏执的追求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教学的活力和魅力。于是,旨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于20世纪90年代占据整个教学改革的半壁江山。这种教学模式力图解决“教师主体”教学模式的缺陷,强调学生的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学生而转动。但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其具有矫杠过正的先天不足,将课堂的支配权放给学生,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弱化了教学实效性。
“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为了弥补单一的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而提出,力求诠释教学的本质,还原教学的真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 “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分别为“教”“学”主体,是相对独立、地位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互相统一的过程;两个主体互为前提而存在、交流互动而发展,师生主体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通过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一)教师、学生分别为“教”“学”主体,是相对独立、地位平等的两个主体
“教学”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教”的施动者是教师、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施动者是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与“学”辩证统一,缺少任何一个主体的积极有效的参与,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应是地位平等的两个教学主体,弱化任何一个主体的作用,降低任何一个主体的地位都会导致教学实效性下降。
(二)两个主体互为前提而存在、交流互动而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教”因“学”而存在,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既应该以“学”――学生认知状况和个体差异为基础,又需要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与积极配合。“教”为“学”的前提,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出效果,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教”的效果越好,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就越大,“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过程中,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相互交往、积极互动,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一) 思政课“思想教育”的前提是师生思想共鸣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思想、优秀品德和积极行为的重要使命,所以思政课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性、学术性的一般传授和讲解,而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内在的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功能,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而思政课着眼于启迪心智和精神塑造,所以“思想教育”是思政的突出特点。
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思政课的取决因素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能否把理论讲透彻,而是学生的情感、思想、信念能否与教师协同一致,能否碰撞出共识的火花。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思政课教师自身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实现师生思想共鸣、心灵碰撞;其二,充分重视两者主体间性的发挥,思政课“双主体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活动统一体中,通过“主体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信息的平等对话中达到思想共鸣、心灵碰撞,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本质是师生协同发展
从教育的整体意义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育人”,即人的发展。但是,查阅目前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思政课教学的诸多研究追求“育人”目标的实现时,将“育人”目标全部落在了学生层面上,而教师层面则往往被忽视。单一的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忽略了教育的整体意义:人的发展既包括学生层面的发展,也包含教师层面的发展;“育人”既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的教育。因此,在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作用的有力发挥,不仅会令教师展现出其渊博学识和真知灼见,还会表现出其内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倾向和对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这些都会令学生“知不足”,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的有效参与,实现润雨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然后知困”,教师“知困”而“自强”的过程,其实质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所以说思政课“双主体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讲授与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学相长、和谐统一的良性动态过程,是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通过相互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提高、协同发展的过程。
四、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
(一)增强“双主体”意识,建立双向互动式教学思维模式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是“教”与“学”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和完美结合。“教”的活动体现为教师主体完成对学生主体的“思想教育”;“学”的活动体现为学生主体在历经与教师主体的思想共鸣后,通过自我意识接受和完成自身的“思想教育”。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突破单纯以教师或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定势,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理念,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思维模式。思政课教学过程不应是“单向灌输”的封闭过程,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而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支撑的双向流动的动态过程。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清晰地“主体”意识:其一,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与否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在“教”的活动凸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其二,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不应在教师“学”的活动中喧宾夺主,教师应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该以“学”――学生认知状况和个体差异为基础。思政课“双主体”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重要,学生只有明确自己“学”的主体地位,成为“学”的有效施动者,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 采用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
实现“双主体”教学模式,就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既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增强理论的魅力和感染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理论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二,建立以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案例研究等特色各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建立以情境式、探究式、实验式、调查式、参观访谈式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三)构建适用于“双主体”教学的多维、动态“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指挥棒。在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和良性互动,使得传统的单一、静态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双主体”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考评模式倡导多维、动态教学评价模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
首先,建立多维度、综合化评教机制。一是从学生视角,通过学生电子评教系统,为教师打分的方法,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从同行视角,通过建立听课制度、定期教研活动等,动态掌握教师课下充分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的情况;三是从专家视角,通过随机听课,掌握教师当前的业务水平和未来业务能力提升的潜力。其次,建立多视角、动态化评学机制。遵循“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原则,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品德实际表现为依据,实行量化考核,综合评定形成了“4+2+4”的考核成绩结构,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40%、实践考核占20%、道德行为考核占40%。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德行统一。多维、动态的“双主体”教学“教”“学”评价模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考评模式,既体现出评价的共性,也体现出评价的个性。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弥补了单一主体下思政课教学的弊端,克服了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平等对话,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平等的良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思政课 专业课 融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6-02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进行优势互补,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的,而终归存在一个人才为谁所用的问题。即德与才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当然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好发挥了这样一种功能。它既是对人才的一种保护,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引导。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体现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05 方案”规定的三门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有利条件和不足及原因探析
专业课的长处在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短处,比如重利轻义,自私狭隘。思政课的长处在于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短处在于在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多样化思潮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觎。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开设高等职业教育时,要警钟长鸣,千万不能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正好弥补专业技能培训的短处,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二者相得益彰,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什么会统一安排思政课。并且这样的课程安排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要达到共赢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内涵式发展效果。
(一)不足方面
国家和地方对“工学结合”的政策扶持力度正逐渐增强,但由于企业的传统用工思维以及学生和社会认同的传统学习、工作思维的影响,导致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提供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上开拓不足,学生的半工半读的积极思想也受到了抑制。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置中诸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思想的传播影响能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消除和逐步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相对于本科的学制,就明显缩短了。这本身就包含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而快速培养人才的意思。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没有太多精力和资金支持思政课的发展,部分思政课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或正在逐步开展。即使是开展起来了,为了专业课正常开展,而挤压了思政课的课时。课时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就受到影响。
教材的使用。高职院校与本科类院校使用国家规定的同种教材。急切呼吁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应该制定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在使用同种教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课时却比高职的多。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总有一种匆匆忙忙的感觉。
从教学对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上肯定不如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更为如何高效开展思政课增加了难度。
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年轻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更懂得大学生的心理和处境。还有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视野方面有优势,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有着更多的亲身感受,这些经历在讲课时都容易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有利方面
改革开放的成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
学生在专升本和将来考研、考公务员,求职面试时都会有包括思政内容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些现实压力让许多同学也因此主动学习思政课。
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面临下滑压力,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打造制造大国,才能让人生出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高,要求越来越规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较于那些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不太重视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职业素质课的那些学生来说,专业课与思政课都重视都学得好的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向上发展的机会更大些,竞争优势更明显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路径探析
郭雄伟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革新:(1)教育理念的革新。(2)教育内容的革新。(3)教学方法的革新。
李志辉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2)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3)加强隐形教育。(4)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王艳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的相关决策。(2)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做法。(3)思政课教师自己的因素。(4)高职高专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综合上述几位作者的观点,要做好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离不了多方面的合力。
综观国内外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的研究,可以看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早就引起政府、教育、学术和实践的注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仍存在追求大而全的意识控制,重宏观而轻微观,重统一的规模式大班思政课教育,轻个性化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从研究对象上看,重整体形势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一校、一系、一班、一生(学生)的微观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没有“解部麻雀”得出的数据支撑。从研究内容上看,侧重于从上而下的内容灌输的效果,缺乏对学生多样化现实生活的关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下主体地位的凸显。
本文是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学改革方向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融合”(编号YJ2015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网络交流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9906
近年来随着新媒w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网络交流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作为“青年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得失并存[1]。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如何适应这种“微时代”的新形势,扬长避短,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展现出新的教育活力,就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的新课题。
在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关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环境中的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是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否向“课后”方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少有人注意和重视。事实上,在“微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拥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成更为丰富多样、生动亲切的形式为学生所感受、理解和认同,也让学生与自己形成更加日常化的教学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知授业,解惑释疑,并以切身的言行影响和涵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此意义上,毫不夸张的说,“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完全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重要补充,能够让后者更具有可亲可近的生活性,也更易于让思政理论课对学生发挥出入脑入心的内化影响。
一、“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新契机
在“微时代”兴起之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始终是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合与环境,也即是“主阵地”。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言行都是围绕课堂而展开,力求通过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与熏染。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毋庸置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进步,网络交流新媒介也逐渐兴起和流行,这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对其教学实效性也造成重要影响。在此新形势下,反思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与“微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便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当务之急。而在现有的讨论中,一般研究者仍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却对“微时代”来临后可能带来的“课后”延伸教学的新契机,存在着极大的忽视,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探讨。这不能不说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后教学”并非完全不存在,不发挥实际的作用,而是由于交流条件的现实制约,课后教学往往只能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有限交流,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却无法让教师对学生进一步发挥出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传知解惑、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后环境中继续开展。因此,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后教学的现实效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约,难以更有作为。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问题产生了新的解决的可能性,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契机:
1.课后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性。与传统的课后教学方式相比,“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具有更为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方式,能够为学生广泛接受和使用,体现出较强的教学辐射力。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新形式,在“微时代”有着极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是年轻大学生喜欢和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这些“微时代”的交流新媒介,日益得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越来越成为促成教学革新发展的时代性因素。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逐渐显示出新的发展契机与趋势。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来说,“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普遍使用,空前地突破了传统课后教学形式的瓶颈化局限,使课后教学开始拥有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方式的可能,也让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发挥出更为深入持久的教学影响。
2.课后教学教育功能的延展性。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地位、功用并不等同,而是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2],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但与此同时,课后教学作为辅的教学构成,具有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延展的重要责任。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将这种教育实践深入延伸到课后的时空之中,借助网络交流新媒介,继续对学生产生教学影响,深化和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对后者形成有力补充的作用。由此而言,课后教学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来说,并非可有可否无的组成部分,而是可以在“微时代”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掘,能极大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新的着力点。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后者教学效果的有力夯实,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3.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开拓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方式的制约,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出有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微时代”的到来,让课后教学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能够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带动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授课教师以往主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交流,在课后却缺少日常化的教学交集之处,这不仅使授课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有更为直接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也使授课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走向课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积极介入的教学行为,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从中可见,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着远胜以往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其广阔的拓展性[3],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超越传统课堂空间,拓展课外校园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而“树立全新的教学空间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
“微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重视开拓,不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课后教学有所新认识,而且让课后教学也开始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变化因素和革新内容。
二、“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发展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能够形成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内涵、新特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课后教学问题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但作橐桓鲐酱于发掘与开拓的教学新空间,我们可以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视角出发,对“微时代”课后教学的新的发展形式进行初步探讨,反思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变化,对其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有所新认识。具体而论,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结合与运用,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发展,与传统课后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产生、结合与运用。在传统课后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受到时空条件的客观局限,难以形成持久适时的密切关系。加之,思政理论课教学在高校中,一般都采用大课教学的形式,这就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不论是课后教学的深度,抑或是广度,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和保证。
随着微信、微博、QQ等“微时代”的网络交流利器的产生和普及,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不利条件,迎来充分克服与解决的现实可能。众所周知,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具有现代信息传播的极大优势,能够随时将相关的信息资讯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对后者的思想精神状态形成一定的实际影响。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来说,这些网络交流新媒介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限制,使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关系,得以继续延伸向课后,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因此,“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成为促成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变革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的网络交流方式,有效扩大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实践形式,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前所未有的具有“课后教学”的充实内涵,对课堂教学发挥出强有力的促动作用。
第二,对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多样化构建,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主体保障。
对“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运用,能够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从课堂走向课后,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多样化的教学关系,更有效地面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新发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就是主要依靠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灵活多样的主体化交流方式,使二者在课后也能始终保持直接密切、适时互动的教学关系。从实践来看,师生之间这种多样化的课后教学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一是在互联网上创建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个人微博,在互联网上适时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讯。这样“既可以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够“实施立体化、精细化地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4]。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设的这种教学微博,必须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力求通过微博信息的,将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丰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现今社会是网络资讯空前发达的社会,海量的信息资源让高校思政理论课获得极为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料条件,因此只要使用正确,就能极大地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现实性、生动性和感染性,优化授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内涵,使其更能产生说服力。而且,通过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将国家发展进步的积极信息,借助图、文、音、影等综合形式,生动活泼地传达给学生,培养和涵育学生的国家关怀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情感与观念。
二是在互联网上开设教学微信。在目前的网络交流形式中,微信的使用在高校学生中十分流行,成为后者学习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作为网络交流新媒介,与微博一样,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可以借此赋予课堂教学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通过开设个人微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使微信成为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5]。而且,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微信,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适时交流,了解后者的思想动态,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影响学生,涵育其思想政治素养,并进而在学生中形成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在互联网上建立QQ教学群。利用腾讯QQ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各种特定的网络交流群体,这在高校学生中也极为普遍。QQ群不同于微博、微信,它更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通过“加强引导和交流”,起到“改进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和消除师生代沟,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6]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还能具体地建立不同的班级群体,便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获得准确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QQ的交流平台,单独或公开向授课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之处,在沟通交流中得到后者的有效指导。因此,与微博、微信相比,QQ的网络交流方式,更能体现出课后教学的适时互动性,也更便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展开针对性的课后教学。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传输,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实现目标。
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后,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更为深入的影响。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由于并不是在正式的课堂环境中展开,因此具有突出的日常化、生活化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起到矫正作用[7]。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优势所在。因为非正式的教学形态,使学生对授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减少课堂学习时产生的严肃性、o张性,以较为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和接受,从而达到自然接受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课后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现实限制,如时空条件、学生人数、教学课件等,所以能和学生建立起日常化、动态化的交流关系,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尤须指出的是,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便可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发挥出教师的教学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的特定时间段内。这种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挥的实际影响不可低估,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所在。
第四,对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衔接融合,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体现。
在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推动下,高校思政理路课课后教学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空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课后教学能够同课堂教学分离开来,相反课后教学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始终应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为前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都不可缺少,各有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当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对等平衡的,而是有着主次区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着系统化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能,对后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发展,承担着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的应有责任。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课后教学的实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使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可能发挥出以往不具有的新作用及影响,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不容轻视的构成部分。因此,对“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关系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规律所限,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轻易遮蔽和替代的,而是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重新给予审视和对待。从这两方面着眼,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影响下,必然会进入新的衔接融合时期,从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发挥出一体化、整体性的重要作用。
“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不但发展内涵已产生重要变化,而且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实际影响,也有着深刻改变,不再是作用不显,甚至可有可无的教学构成。对课后教学的这种新变化、新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从“微时代”的视野出发,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把握。
三、“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展望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理论课进入到一个新的网络交流环境中,深刻改变了原有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及状态,不论是在课堂之中,还是课堂之后,授课教师与学生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交流关系,而是具有更多的动态性、互动性的发展可能,从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加具有丰富充实、形式多样的发展内涵。在“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仍没有引起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毋庸置疑,这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中极有发掘价值的教育空间,有着可以预期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展望,从其自身已经具有和正在逐渐表现出的“微时代”特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很值得注意:
其一,“微时代”课后教学的作用地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已不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无足轻重的辅助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让课后这一远大于课堂的时空范围,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后者在其中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取得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日常化的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拥有不容置疑的主干地位,对课后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甚至在一些时候会出现有课堂、无课后的教学情况。这种不利于课后教学发展的形势,随着“微时代”的出现,根本上有了彻底改观的可能性。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实际上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已然产生出一个广阔的课后教学空间,对这一新的教育空间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必然对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地位形成深刻改变,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必定日益得到提升和强调。因此,“微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二,“微时代”课后教学极大地扩展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空间,使其跨越课堂,走向课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全天候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课后教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实施的途径及范围都很有限,特别是授课教师无法与最大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教学交流,也无法赋予此种交流日常化的表现形态,因此课后教学在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远逊色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环境中,课后教学原先遇到的现实障碍,都已有可能被充分克服和解决,这便让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舞台空间得到空前的扩大机遇,能够发挥出以往无法施展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正是在这种变化中,真正实现从课堂向课后的历史性跨越,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课后贯通起来,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影响,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范畴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扩展,更为有效地达到传知解惑、育人培德的根本目标。需指出的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空间的极大拓展,既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因为,能否从中深刻认识到课后教学的发展潜力,并有机结合“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来展开教学实践,这有待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深入的探索,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其三,“微时代”n后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系,以新的发展形式表现出来,寻求和实践二者之间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抑或课后,都有着以往未有的重要变化。随着二者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日益密切结合,如何看待与处理二者之间的教学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一体化和完整性,必然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要远较课堂教学明显突出,而且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实际也要大于课堂教学,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为本、为主的基本状况,随着课后教学的新变化、新发展,将会受到显著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形势下,重新审视、反思与构建课堂、课后的教学关系,便会愈来愈显示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而这种新的教学关系的积极构建,对“微时代”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发展,也必将产生突出的现实作用,成为影响其革新趋势与走向的核心因素。只有立足于“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形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有机衔接起来,使二者之间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新关系,才能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贯通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始终对其施加积极有效的教学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实在在的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良好状态。
除此以外,“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也会让教师更易于将自身的人文情感与关怀通过日常化的网络交流途径,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对学生政治人格的健康形塑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在的感化力,减少高校思政理论课因过强的政治性,而与学生之间易于出现的距离感,为教师更好地发挥柔性教学影响开辟新途径。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微时代”的到来,实际为其进行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更反映在课后教学中。重新审视和反思“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将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打开一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大门。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成功架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新桥梁,构建起“微时代”中师生之间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种充满生活性、适时性、流动性与契合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凭借此种关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充分延伸至课后,贴近到生活,深入学生心灵,最有力地发挥出自己作为“思政人”的主体教学功能、作用与影响,赋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以新的生命力,真正提升和增强其应有的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4-106.
[2]徐跃进等.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1-42.
[3]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建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63-67.
[4]王英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平台的利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26-128.
[5]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27-28.
[6]张秀丽.李招淡.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教育研究,2009(5):88-91.
[7]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课堂“边缘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4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以沉默的姿态倾听课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观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难以见到他们活动的身影,他们似乎并不存在,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边缘人现象。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比较多见,但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课“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课程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难度。在学界看来,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主要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性。
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忽视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如下几点弊端: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衔接问题,公民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是所有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实施。但在高中阶段这些课程则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表明,理科生对于此类常识的学习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经常提到:“老师,我是理科生,学习思政课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二是大学思政课忽视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因此与中学内容存在较大幅度的重复,例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就出现了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爱国主义的重复现象,这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有所下降或消减。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语言的无趣性。高校思政教材为追求各自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各门必修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复,此外,由于思政课课程的特点,语言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基于此类课程教材的原因,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借助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思政理论课上自身的学习动力、兴趣、努力程度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1.2 教师原因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本”相矛盾。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多表现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得知,学生更加青睐于“侃侃而谈”、“生动活泼”的教师教学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个人偏见和对课程的倦怠,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与互动。
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与学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师因为其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滞后性,一些学生对相关思政课问题满腹热情,在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不到有效回复,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课学习中,其参与度明显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类课程。
思政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在课堂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具有确定的方向,即老师的态度越认真,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归属感越强,相反,老师的态度越差,教学能力越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的归属感越弱。这说明,思政课老师态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是课堂“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老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向学生传授的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将思政课理论分析得透彻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这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1.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认知结构。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但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与不当,使学生对于思政课有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凡思政课均枯燥、深奥、难懂、无用、空洞、无聊”,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与课堂中“边缘人”形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边缘人”,反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边缘人”。所以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不好是课堂中“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脱节或断层现象,认知结构存在严重误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同趋,具有与其他“中心地带”的学生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
学生性格及兴趣。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的学生在选择座位时多选择靠后或角落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主动向教师提问的频率很低,甚至为零。此外,兴趣程度也是“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或完全无兴趣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用性很低,学习枯燥,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努力程度。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成就感不足,导致其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在课堂上散漫、懈怠。教师的提问不能够自主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等导致学生沦为思政课课堂中的“边缘人”。
1.4 社会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为许多人内心默许的信条。这些市场趋利性的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维,导致他们将一些务实求真的理论拒之门外,形成了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在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们读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争当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随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无私精神。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是它们的影响是潜在性和滞后性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学生却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优越性,觉得它们太空洞,太虚幻,太说教,感受不到学习它们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种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学生在“利”与“理”的选择上毫无疑问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怀抱,注重实的东西,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课“边缘人”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
2.1 自觉矫正大学生自我边缘化的状态
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无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课程本身、教师或环境影响等外部原因,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自身对于思政课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来自我应对。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观臆断性,在没有真正了解思政课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它冠以“乏味、单调、说教、无用……”等标签,然后放弃去了解它的机会。这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开启学习思政课的大门,更无法切身去体悟思政课的真谛,因此,学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思政课,杜绝对思政课的个人偏见与成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思政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总结出高效学习思政课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将思政课的学习融入生活,爱上课堂学习。
提高努力程度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实用性后,培养了学习兴趣后还要为思政课的课堂学习付出自身努力。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做到自主预习,具有问题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与思政课相关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中应对自如,课后继续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政课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回答、讨论问题。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课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做出适时的调整计划,对学生的后续课堂学习也很重要。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难度和自身能力适度调整学习计划,树立新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思政课课堂学习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备与学科视野的扩大。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涉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优秀的令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应对自如、自圆其说,让学生在感受思政课的无限魅力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代化。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新的学生群体与时展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的切入点,将课堂落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中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特殊学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扩展课堂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清醒的哲学头脑、炽热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维、艺术的教育智慧。我们往往拥有这样潜在意识的观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合乎资格的法官,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学上的优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读过一本概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哲学尤其哲学,以使自己摆脱狭隘偏见与打碎精神枷锁。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教师),我们的情感既不能顺从了本能原则,也不能满足于顺从成人社会的道德原则,必须让自己的情感体现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思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素质。“作为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维根本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路线;从过程机制角度看,教育思维是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思维的产品是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识。”教育智慧是思政课教师成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养。“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敏锐而准确的感觉、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2.3 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互信赖、相互提高的师生关系提升了双方的价值需求,从而加大其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
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善于提问、擅长提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与知识点结合,增加学习内容的有趣性与灵活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变化,从学生中获取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与指导。
学生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主动营造一个思想开放、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对于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对于自身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向思政课教师咨询,为教师教学的课堂课外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现实,其造成的后果已经威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政理论课课程在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相关的机构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望此次研究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学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2).
[2] 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5).
[3]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高职 高中 思想政治课 衔接 重要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庞大系统中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阶段,高中思政课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而大学思政课则是对高中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和高中思政课在教学中往往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重任,也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高职与高中思政课衔接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重地,高校防范渗透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思政课堂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抓好高职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迷惑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按照“05方案”,高职院校思政课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程,使用与本科生相同的教材。这两门课程和高中思政课相比,在各自领域里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但也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体现知识的衔接和递进关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等内容在高中均有体现。高职、高中教材衔接的不配套,教材内容的重复,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觉得很多内容高中学过,现在是炒冷饭,从而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特别是文科生,因为高考的压力,教师已经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又做了大量习题,而现在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吸引力减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高职思政课教师如果能重视与高中思政课做好衔接,了解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思想、政治、道德和纪律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进行取舍,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重复,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两难”境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高中生在身心上,主要表现为依附性,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处事上需要依赖父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依赖教师,虽然这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往往以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为主,学校和家庭都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育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多是浮于形式,是为了增加考分而已,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无从谈起。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高中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但高职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普遍强于高中生,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热衷于对时事热点按照自我的思维进行评价。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良社会风气对他们原有的认知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部分学生出现道德低下和思想滑坡的现象。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需要我们重视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像高中一样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的教育,更要引导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国家大事,在此过程中使高职学生潜移默化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认同、行动中有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搞好高职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得到体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文,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J】
青年与社会,2014(15)
[2]王璐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2012
[3]田静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
1.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实践教学。但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没有将实践性教学摆到应有的地位,从而导致实践性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着教材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说教、灌输,而对学生接收程度及反应情况全然不顾。这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就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价值和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和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用事实验证理论。
2.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各自为政,割裂倾向明显。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存在着各自为政,严重脱节的现象。思政部教师多以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堂以外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虽有参与,但次数较少。大多实践性教学活动多由非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学工人员来负责组织,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问题。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和扎实学科专业知识的思政课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性课堂教学,而忽略实践性教学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性教学的大好时机,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由于学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没有专业教师高,尽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专业理论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造成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处于分散和割裂的状态,活动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统一,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孤立的处境,这必然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3.实践性教学支撑条件保障不足,教学实施随意性普遍。受思政课在整个高职院教育教学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不利影响,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各种支撑条件,如教学课时、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性教学经费、教师队伍等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实施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在排课上面,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上没有固定的实践性教学课时,有的想排就排,不想排就不排,对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规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硬性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队伍既有思政部的专业教师,也有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的老师,整个教学队伍成分复杂,来源多样,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大多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和专业特长,有的根本没有任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在实践性教学经费的保障上面,虽然实践性教学同理论性教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生思想修养和德育素质的提升上负有同样重要的使命,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院相关部门大多看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经费安排上能省就省,从而使实践性教学因经费不足而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真正的功效。
4.实践性教学考评监督制度缺失,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现实,重教师、轻学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性教学的考评监督制度严重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性教学考评监督制度,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如何考核,如何评定等级则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至今没有把实践性教学纳入学生的学科成绩评定范围之内。考评制度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实践性教学主导方教师和主体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加上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外校外进行,更有许多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在假期,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监督制度的状况下,实践性教学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再存在考核不当、评价随意,很可能就使得思政课实践性教学被教学双方应付了事,从而失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质量的对策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至今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当今形势特点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模式。因此,务必要在加强对《意见》精神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深刻剖析实践性教学在组织和运行上出现的主要问题,着手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模式。
1.纠正认识误区,拓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在确立实践性教学内容之前,高职院校一定要纠正对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方面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严格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重视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学生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中摆到其应有的位置。在坚持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实践的具体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同时,教师要加强相关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有价值、有创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往往是在理论性课堂教学完成后,开一个专题研讨会、组织同学们去红色旅游景点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单一和刻板,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方面,要不断围绕其实践性教学目的拓展其内容。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可立足于思政课理论性教学活动,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安全教育等活动,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学生个性和能力差异等主体因素,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且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规划。结合周边相关教育资源,合作共建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并把基地资源拉进课堂,成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2.改变传统观念,丰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实践性教学形式是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以社会调查参观为主。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组织和运行。因此,高职院校要一改过去“以教学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的传统观念,千方百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方式,进而形成现代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模式。课内实践教学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经典影视赏析、团队辅导教育等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进行参观调查、阅读研究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包含网上调查、网上论坛管理、开设主题博客、创建课程聊天室、网上红色基地网站考察等教学形式。点面结合,既有依据教学内容开设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又有社会研修基地的拓展探究。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形式也就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3.完善组织管理,加大思政课实践性教学保障力度。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时面临教学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组织实施困难的窘境。要摆脱这种局面,就要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课时保证、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机制,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有的高校虽然早已成立了领导小组,但形同虚设,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实践性教学保障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是无人问津,涉及到多部门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工作更是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 真听 ; 真信 ; 真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73-01
“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有没有把理论知识渗透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有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同时对思政课有较大的偏见,不及专业课重要等,所以,思政课堂的到课率和听课率一直不太理想。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首先任务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讲是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前提,先“知”而后“行”,而要使学生“知、行”合一,就必须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让其“真听、真信、真用”。
“真听”,是指学生思政课堂愿意听讲、认真听讲。“真信”,是指学生能够把所听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渗透至他们的心灵深处,即“内化于心”。“真用”,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即“外化于行”,这是思政教学的最佳效果。当然,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在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方式改革等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思政课”的各门课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把好关,根据教材选取重点讲解的专题内容,然后搜集一些“紧跟潮流”又“震撼心灵”的生动具体的素材,使内容”有血有肉”,真正做到既有用又有趣。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入座、入耳、入脑、入心和入行。要实现思政课的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内容设计上做到“可听”“可信”“可用”。“可听”主要强调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本身的特性、学生关注的问题和他们遇到的困惑展开讲解;“可信”是说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具有科学性;“可用”强调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对公共课的兴趣远不及对专业课的积极性,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认为公共课学了没有用,这也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与实践脱节,真正做到对学生有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真听、真信、真用”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是采用课前演讲法:教师在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就给学生布置下节课的演讲任务,以下一授课专题内容为演讲主题,每次上课前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在讲台上做5分钟左右的演讲。为了使初次演讲效果达到较好的水平, 起到示范效应,教师在刚开始安排该任务的时候,要多花心思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等大部分学生熟悉流程并且能够较好的完成演讲任务时,教师再提出更高的演讲要求:即兴演讲。课前演讲一方面能够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为了在讲台上争取好的表现,都会在演讲前广泛查阅资料,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上台演讲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是采取互动教学法。设置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比如讲到职业道德时候,我会给学生讲到一个案例,1970年德国总理勃朗特来到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在为死难者献花圈时突然双膝跪倒,这出乎意料的举动不在计划安排之列,波兰东道主深为震惊,很多人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们现在看到的相片只有勃兰特一个人下跪,但还原现场,当时下跪的除了勃兰特,还有他的两个保镖,新闻工作者为了突出德国总理,在新闻时对照片做了处理,把那两个保镖ps掉了,那么请问新闻工作者有没有违背职业道德?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可辩性很强,大家往往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三)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一特性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必须以真理的力量去震撼、启发和引导学生,否则就不能达到思政课“育人”的高层教学目标。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主要选取经典案例、跟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最近发生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等。教师要善于通过深入剖析,引导学生透过案例中的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矫正学生思想中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传统偏见,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因此,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将正确的理论通过案例讲解植入学生心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达到“真听、真信”的教学效果。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