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课题资金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1: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课题资金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课题资金管理

第1篇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作为科研项目的资金保障,其对于整个科研项目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每个科研项目来说,空有一个充满想象的想法是远远不能达到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科研成果。现在的科研项目很多配套资金都不能及时到位或者会被别的项目占用。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科研项目研制人员,更对整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查询相应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得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这些解决办法可以得到相应解决,希望可以给从事科研项目的人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管理制度

现今的科研项目需要所依托单位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这些配套资金不但是科研项目开始的启动资金,更是为后续带动其他资金投入的基础。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候的资金支持。如果与科研项目配套的资金量比较充足,可以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起到资金支撑的作用,那么这样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是十分有用的。如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比较匮乏,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其他的资金进行补充。但不管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还是少,都为科研项目的启动提供了资金保障。但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还是存在若干问题。

1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缺乏为项目配套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硬性配套要求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是来源于科研项目依托的单位,但并不是每个依托的单位都具有十分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果项目依托的单位为科研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比较充足,就能满足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硬性配置。但从整体上来看,基本上每个科研项目所依托的单位,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为科研项目配备比较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根据对依托的单位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或者是科研院。这些单位基本都是事业单位,资金的获得途径绝大多数都是财政拨款。因此这些单位的资金基本都是有规定使用方向的,如果想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要挪用专款资金,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1.2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科研项目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等虚假配套问题

根据最近几年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项目的搁浅,很多科研项目不得不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通过虚编预算可以在没有充足配套资金的情况下申请科研项目,再通过虚列支出将多余的资金挪用至配套资金。这样虽然是一种解决配套资金到位的方法,但明显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取的。想要使得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保证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以便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3科研项目重复设置,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划分不是十分清楚,很多科研机构所从属的科研领域不仅仅是一个。因此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申请时,可以向很多方面进行申请。这不仅导致了科研经费的重复申请,更使得有关部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同一个科研项目在进行申报科研项目经费时,既要保证申请的统一性,又要保证申请的单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提供保障。

1.4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

配套资金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科研项目持续进行的主要问题,很多项目由于资金的不足搁浅,甚至错过最佳研制时期。为了顺利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经常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这虽然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资金暂时性的充足,但为依托单位出了一道难题。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不但会导致依托单位各项专项经费的相互挤占,更会导致依托单位的整体资金混乱。

2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完善国家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制度

(1)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不足问题进行制度完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的管理制度,进而保障科研项目资金在启动之初就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不会因为资金的不足导致无法继续进行。

(2)科研项目在进行单位依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需要与依托单位资金情况的问题。只有依托的单位资金能够支持科研项目,才能允许依托,不然不允许依托。这样不但能保证依托单位不会发生资金挪用或挤占其他专项经费,更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能够充足的及时到账。

(3)通过对依托单位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库,记录其对于所依托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及时间,得出被依托单位的信用情况。这不但总结了以前在此单位依托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情况,更为以后科研项目在此单位的依托提供了信用上支持。

2.2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杜绝多头申报并相互配套

对于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一定要进行大力调整。通过对科技的统一分类,将科研项目进行详细的分配管理。在后续科研项目经费资源配置时,不但要进行经费配置的整体化考虑,更要对每个进行配置的项目进行调查,防止多头申报获取重复经费。只有建立高效的经费资源配置体系,才能在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及时到账的同时,杜绝多头申报经费的情况发生。

2.3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

科研项目经费在配置后,一定要进行长期的严密的后续监管。如果在经费到账后不对经费的用途进行监管,不能保证经费的用途,这不但是对科研项目的不负责任,更会导致科研资金的流失。只有建立长效的科研项目经费后续监管机制,才能在保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后,不会被用作其他方面。在项目没有完成前,要进行项目的跟踪监管,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方向。在项目完成后,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审查,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是否都是围绕科研项目。只有在经过严格的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和审查后,才能确定科研经费的真正使用情况。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不但能保证科研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更能为以后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指明方向。

3结论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不单单是制度不完全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一定要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制度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正确使用。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其中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就是一定要杜绝的现象。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一定要加强后续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对科研资金的使用率,更能为后续项目的资金使用指明方向。

作者:姜艳艳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纪工委

参考文献:

[1]潘燕,潘峰,郑素荣.关于强化科研单位的财务控制[J].科学与管理,2012(2).

[2]王向青.科研单位如何有效实施配套资金管理控制[J].河南科技,2014(3).

[3]陈光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质量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配套资金 管理 建议

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要求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成为这些依托单位获得上级或同级财政拨入资金的硬性条件,对于以财政资金带动其他资金,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看,现行的配套资金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弊端有四:

一、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缺乏为项目配套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硬性配套要求

科研项目依托单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大都为全额或差额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其收入的绝大部分为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科研事业收入等,这些收入来源均规定了资金的使用范围或要求专款专用,不能作为配套资金使用,所以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根本无法按要求提供配套资金。加之,某些基础性科学研究单位所从事研究对象的理论性和探索性较强,离实际应用领域较远,很难从研究成果中获取经济利益,其创收能力、积累能力都很弱,因此,更加没有能力提供项目配套资金。

二、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科研项目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等虚假配套问题

从近年了解的情况看,科研项目依托单位配套资金不到位或到位率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科研项目审批单位要求依托单位提供配套资金,并以此作为立项的条件,这些依托单位在无法满足配套资金要求的情况下,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采取夸大编制预算以致无需使用配套资金的违规做法,变相弥补项目配套资金的不足;为了通过科研项目验收,采取虚列支出作为配套资金,将不属于该项目的支出当作是对该项目垫付的资金而视为配套资金,或采取虚报决算等方式,以满足科研审批单位对项目配套资金验收的需要。

三、科研项目重复设置,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我国现行的科研机构体系,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存在多个渠道,相互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造成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为科研项目的多头申报提供了便利,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所获财政资金相互做配套。

四、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

在配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依托单位为了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采取科研项目之间互相挤占,或者是挪用依托单位其他科研项目专项经费来补充配套资金的不足,被挪用项目发生经费不足时,又会挤占、挪用另外一些专项经费,长此以往,这种互相挤占、挪用的恶性循环,结果很可能导致后续科研项目因为经费不足而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而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由于缺乏项目配套资金来源,配套资金不到位或到位率低的问题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使得科研项目依托单位长期以来只能在“违规”的边缘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效。因此,完善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效率至关重要。为此,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国家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制度

一是针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与落实视不同情况制定有效的、操作灵活的约束制度,以使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二是科研审批单位要对科研项目依托单位和配套资金出资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和慎重选择。在核定配套资金比例时,要充分考虑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配套资金的来源和性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依托单位提供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的依据支撑,对于确实没有配套资金来源但有特殊科研实力的单位,适当降低配套资金比例或者不做配套资金要求。三是建立科研依托单位诚信档案库,提高依托单位对配套资金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虚假配套和违规配套等问题,与以后申请科研项目相挂钩,情节严重的给予严肃处理。

(二)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杜绝多头申报并相互配套

由有关的科技归口管理部门进一步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库,进一步理顺同类科技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杜绝多头管理,将国家现有的各项科研项目计划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和统筹管理。此外,也要同步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杜绝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三)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

第3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制度

固定资产作为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科研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完成各项科研任务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单位能否健康发展。然而一直以来,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纳入严格的管理渠道,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核算不规范、缺乏定期盘点导致账实不符等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科研单位的投资,科研单位的财力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特别是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也大大增加。这些仪器设备得以正常运行和物尽其用,是科研工作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这就给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科研单位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改进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效率,使固定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自动化、规范化。本文在总结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剖析了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思路。

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进步和发展

(一)固定资产标准下限有所提高

近十多年来,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按照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规定执行,即: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这个标准明显偏低。按照标准,U盘、移动硬盘、椅子这样的小物件也必须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但这些小件物品数量大,易损易丢失且更换频繁,核算和管理的工作量都很大。2012年新出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提升,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由原来的500元以上调整为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的单位价值由原来的800元以上调整为1500元以上。低于新标准的小物件归为低值易耗品,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将管理重心转移到了真正需要管理的贵重的科研仪器设备上去。更加科学化的制度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管理模式逐步科学化

以往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混乱、手续不严密、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健全,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的不明确等问题。为此,科研单位在管理责任制和管理流程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为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质量,科研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按照账面和实物两部分管理:固定资产账目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核算,包括固定资产入库时登记原价、内部转移时及时更改账面信息、固定资产报废或调出时登记有关调出和报废的日期等。固定资产实物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包括办理固定资产入库、转移、处置等手续、制定固定资产标签、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等。另外,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由各课题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包括保证固定资产日常的安全使用与维护保养、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提出意见和申请等。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流程方面,科研单位也进行了规范化操作,统一程序,使办事流程更加清晰:首先由各课题组写出书面材料,提出申请(购置、转移、报废、处置程序相同)报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并向领导汇报,经研究同意后,交由财务部门编制预算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审核、财政批准后,下达预算计划批文或政府采购计划;财务部门将预算或批文通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再经其下达给课题组;课题组具体实施,并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验收或备案;最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将验收单或处置结果交至财务部门入账或销账。

(三)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以往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表现在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沿用几十年来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基本上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管理,造成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时效性、系统性、有效性差。近年来,很多科研单位引进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各项资产基础数据的采集、收集整理,形成资产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资产信息,提供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实现了对资产从配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进而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数据的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例如,中国科学院借鉴“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管理思路和理念,结合本院的科研管理特点,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资源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这个基于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应用成熟、智能的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和优化贯穿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在内的各项业务的管理流程,从而增强资源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和改善了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固定资产模块中,囊括了固定资产的购置、内部转移、维护、处置和盘点等全部固定资产管理业务, 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工作协同化、工作流程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二、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仍然模糊

虽然《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政部令第68号)对固定资产的标准进行了调整,将入账下限提高,但对于单位价值未达标准的物品如何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其界定标准仍然模糊。《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提到“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大批同类物资”如何界定,购买数量超过多少可以视为“大批同类物资”不得而知。这就给固定资产标准的判定带来主观臆断性,造成资产入库标准前后不统一,给管理带来不便。

(二)资产基础管理薄弱,帐实不符严重

虽然引入先进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之后,固定资产信息的录入和更新都变得及时高效。但在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之前,落后的手工操作模式导致固定资产登记入账不及时或入账信息不准确,再加上很多科研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薄弱,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许多科研单位对购入的固定资产管理登记信息不翔实,比如凭发票内容进行资产的简单登记时,型号登记不准确;由于不了解购入的仪器设备导致资产分类错误等。另外还存在做帐不及时的现象,比如:购入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固定资产发生内部转移时,其责任人和所属部门的变更没有及时处理;退库甚至已核销的资产,未做及时处理,仍然留在账上等。有些单位甚至连固定资产分类明细帐、固定资产卡片也不设置,更谈不上固定资产帐帐、帐实、帐卡的定期核对,再加上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复杂多样的特点,更造成固定资产帐面所反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此外,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科研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部门之间的分工以及时间不充足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使得“老账”越积越多,资产存量愈发不清。

三、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虽然近些年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但尚缺乏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用于指导和保障其有效管理。各科研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和实际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行为,形成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贯穿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包括预算审批、验收登记、保管维护、定期清查、政府采购管理、统计报告、产权登记资产、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制度既要细化,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应及时纠正。尤其需要加强对清查盘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各科研单位至少每年都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盘查,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实有价值及使用情况,确保账实相符,摸清“家底”。对盘亏、盘盈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及时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固定资产责任人离任或转岗时,需要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以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另外要对资产结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

(二)优化配置,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为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现象的发生, 科研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合理调控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两种方式加强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以达到优化配置。

将预算管理运用到固定资产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首先,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存量资产状况进行查验、分析,对其价值利用率、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反映共享和调剂的可能性;对确需购置的资产,召集本单位领导和相关专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从单位发展战略和科研实际需求等方面确定其购置的必要性。其次,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要作全盘考虑,综合考虑部门实际需求和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并从资金来源上加强有效控制,对购置预算提出修正意见。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应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相互配合,使其成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补充。另外,对于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品目,如车辆、大型仪器设备、办公电器等固定资产,其采购程序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并加强对此类物品采购方式的监管,从而利用政府采购制度来有效促进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三)建立并完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管理机制

避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有利于共享的胁迫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多层次、结构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规范的共享平台,各用户之间不但可以互相学习,增进各单位以及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互通有无,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重组、调整,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益,解决使用者的研究需求。

建立并完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管理机制,将此项工作做到实处,须具备以下要素:良好的资源开放共享氛围。参与单位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高公共资源共享意识。完善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应整合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打破资源分散、互相封闭的状况,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相关方面成熟的制度、标准及规范,探索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体系。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共享平台的设备须由有严谨治学态度、有扎实专业基础、有高超实验技术的人员负责管理,另外还应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整合社会资源的创新性人才。这样,既能满足共享服务体系中分析测试技术的要求,又能保障共享服务体系的持久性良好运行和发展。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资源共享平台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取决于是否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出有利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建立资源库及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在平台网站相关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可利用资源的有关信息等。

四、 结束语

虽然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针对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资产家底不清、配置不公、资源浪费等问题,各单位应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科研政策和财政制度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而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立斌.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财经界,2012,14:74

[2]杨敏.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林业科技,2007,27(4):24-26

第4篇

摘 要 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对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信息化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科研课题进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科研课题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内容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依托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建立起来的一种支付制度。在支付款项时,首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用款申请,经国家规定的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所需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目的为减少国库拨出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库外沉淀,使国库资金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原有的财政资金层层审批,层层拨付的方式,变为了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的单一账户体系采用一定支付手段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的账户上,避免了以往制度支付环节多、资金分散及滞留等问题,对挪用国库资金等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政府调控财政资金的效率,对国家财政的预算等也有帮助作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对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课题财务管理的意义

首先,加强了科研课题在预算过程中的监控。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方式是由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支付,改变了过去的支付方式有可能造成的资金占用现象。另外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预算监控的有效性,使预算过程的监控得到更好的保证。第二,规范了科研课题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平衡。由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的资金拨付,使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达到收支平衡。第三,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都有所提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支付流程,科研课题的财政资金由财政直接支付或者由授权的预算单位支付,通过设置银行,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使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有所提高。另外这种支付方式也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滞留时间,有效控制了挪用资金现象,进而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课题财务管理的影响

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科研课题的财政拨款由用款单位存入银行账户,用款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仅仅围绕该银行账户内的资金管理所展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这一状况,单位只需给出计划额度和用款指标,财政资金的拨付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管理,用款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重心改变为按照计划额度和用款指标对财政资金进行支出,制定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申请财政授权支付或直接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预算有了更高的要求,用款单位若不及时解决财务管理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支付方式将过去支付的资金流改变为信息流,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财政款项直接支付给用款单位,缩减了支付环节。用款单位的财政管理也要适应这种改变。尤其重要的一点影响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对用款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是信息化的管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相应的财务电算化能力和对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时刻以信息化为主,才能对科研项目的财政资金进行更好的管理。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科研课题财务管理信息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科研课题经费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进展。科研单位对于财务工作必须做到思想上的解放,思路上的拓展。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必然要求,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实现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科研单位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中心,调整财务管理工作思路,深刻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的意义,用财务管理信息化适应财务管理改革要求。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1.加强对科研课题的预算工作。由于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性质的影响,有一部分科研单位对于科研课题的财务预算工作没有重视的观念,对于财政经费的管理思路仍处于过去的状态,预算工作不认真,财务开支随意,导致年末财务结算出现偏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国开始实施后,科研单位的财务之处全部依赖于年初的预算以及科研单位定制的用款计划。只有这两种文件俱全,国家才会办理财政的支付手续,对于没有预算计划和开支计划的单位,国家不予办理财政支付手续。这种严格的支付制度要求科研单位对科研课题的预算开始重视,对于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都有详细计划,有秩序的安排科研课题的进度。在制定科研课题预算的过程中,科研单位必须进行完整的、准确的、全面的预算,对于预算的约束力也要全面强调,促使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预算管理而不是以往的资金管理。这种转移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科研单位的领导阶层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在国库集中支付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拥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另外,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所以科研单位要树立培养人才的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包括了财务制度和人才培养在内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国库集中支付下科研课题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必然条件,科研单位要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令每个财务人员都能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操作,熟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方法以及操作流程。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业务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进行培养,财务管理工作是科研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财务人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政治素质,才能让科研单位放心任用。第二,提高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决策能力,以提高其业务能力。第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3.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是国库集中支付下科研课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相比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质的提高。这种提高伴随高科技技术在内,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对会计电算化和信息网络化等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建立,依附于一个完善的、缜密的、优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建立一个与国库财政支付系统想兼容的财务支付信息系统,是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这一支付信息系统,才能实现与国库财政信息系统的对接,进而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所以,科研单位要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单位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准时将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的预算计划以及预算执行等情况反馈到国库财政集中支付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

4.加强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科研单位对于建立好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要给予足够控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网络有所接触,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攻击盛行,所以科研单位要对网络数据库系统进行足够的保护,避免其遭受黑客或病毒的袭击,给单位的财务管理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对于出现的系统外人员非授权访问数据库、操作系统故障等现象,科研单位要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科研单位应对内建立合理的控制制度,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合适的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内审制度,保证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总之,在国库集中制度支付的背景下,对科研课题进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配合国家政策,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林维耀.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孙维璐.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河南科技.2010(07).

[3]马少霞.谈科研财务制度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的作用及影响.科技信息.1997(07).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审计 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入,高校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各项经济发展的联系不断加强,各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科研经费的来源种类也呈多样化,科研经费金额逐年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为11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科研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8%,高校科研经费以及科研专项资金支出已占高校年度支出总额的30%以上,如此大数目的资金和如此高的增幅,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的发展。

但是目前,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相应配套管理办法,有些科研经费管理刚起步,各项管理还不完善。作为高校内审,需要在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承担起审计应有的职责,也是审计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关键环节,通过审计,达到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升科研工作的水平,真正是审计工作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探讨研究科学有效的“课题制”管理模式

由于当前科研课题多是采用了“课题制”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课题制”在执行上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给予课题负责人以充分的自力,另一方面也为课题负责人滥用权力埋下隐患。课题负责人可以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自,即使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通过变更资金使用名目,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报销。甚至个别课题负责人在观念上就存在偏差,认为科研经费都是各级看在自己名誉、声望、水平的基础上争取来的,科研经费的支出就是花自己的钱,与其他人无关。

组织学校相关部门、课题负责人等研讨“课题制”管理模式,对原管理模式的有利方面予以发扬、保留,起到促进科研课题研究的良好作用,同时找出不利于科学研究、学校学术总体发展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对其不利因素从管理模式上加以改进,研讨出一个既有效地促进学校总体科研、学术发展,又有利于规范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管理模式。既能够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可使学校能总体调动和安排经费的使用,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的学术水平得到尽快的提高。

二、深入有效地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一)选题是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关键

高校科研课题经费按经费来源的渠道不同,主要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作为审计的对象是实施好审计的关键之一,决定着审计的效果。首先要按照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来确定审计的选项类型,由于不同的项目类型,有着不同的经费来源,同时又有着不同的制度要求,如可以选择同类项目进行审计,但在同类型的项目中,众多数量的项目,从中如何筛选,也是审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所在。

(二)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高校科研课题不仅包括纵向课题还包括横向课题,在审计过程中应把握以下重点:一是审查科研项目预算。主要审查预算的合理、合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二是审查经费管理。主要审查各类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有无与国家相关制度相抵触矛盾的条款,能否有效执行,执行手续是否严密,各部门之间关于科研经费的合同是否能做到出发点一致而条款又相互补充,不存在矛盾现象。三是审查经费的来源。根据经费不同的取得来源,确定各自的审计重点。如:纵向科研经费,一般都经过国家、省或各个部的专家组严格审核,由上而下划拨的课题经费,所以纵向科研经费重点审查资金、配套费的到位情况。横向科研经费,一般是和企业通过平等协商制合同确定的经费,不一定都经过专家审核,故横向科研经费应重点审查该横向科研合同的合法性、保密性、经费使用方向、到位时间、科研成果归属等,以杜绝资金损失、浪费或挪用。四是审查经费的支出。主要审查各类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有效,真正为本科研课题服务。

(三)将科研经费审计关口前移

高校内部审计除重点关注支出内容的合法合理性外,还应变审计监督为提高管理效益,将科研经费的审计关口前移。以我校曾经开展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审计项目为例,内部审计人员对科研立项资料中的“本课题所需大型仪器设备采购” 是否真正为科研服务,与相关专家一起把关论证,同时还特别关注学校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问题,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三、利用各类科研效益评价指标进行审计评价

如何衡量科研工作的效益,成为科研经费提供者最关注的问题。科研成果的效益主要依据在课题立项书中明确的各项经济、技术、社会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基本以定性描述为主,辅以定量指标。如:科研课题实现的利润、依托本课题培养人才的情况、项目组人员基于课题研究数、申请和本课题相关的专利情况、获得奖励情况等,但这些往往超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需要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对定性指标做出判断和评价。审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和专家意见,建立起一套用于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定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开展审计工作,发现问题,评价各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总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处于和谐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的使用科研课题经费,研发出领先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各项经济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科研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效率效果,不仅是对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也能够促进科研成果水平的提高,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顾旭蕾 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张俊芳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第6篇

一、我国高校资金管理内容

当前高校现行资金已不再是单一的财政拨款,范围更加广泛,包括财政拨款资金、上级补助资金、其他拨款资金、银行贷款资金、科研课题资金等。新形势下的高校资金管理是指因现金、银行存款及公务结算卡等产生的学校货币资金及其收支业务,由财务处统一核算和管理。高校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高校重大事项或重大投资支出的决策。现金管理由出纳岗位人员负责,出纳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准挪用、借支现金,不准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等。要尽职尽责,管理好库存现金。公务卡主要是指高校在岗职工持有,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差旅费、招待费、零星购买开支等)和财务报销业务的贷记卡。根据相关规定,公务卡持卡人在发生公务支出使用前,要征得所用经费报销审批权人的同意,才能进行公务支出。本着财力集中管理、规范运用的原则,公务卡统一由学校财务开立账户,办理结算业务,防止资金乱用滥用现象。使用公务卡结算的优势在于,既不需要持卡人提前向单位借款,也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这样财务部门可以有效监控资金的流动,还可以减少资金审批的复杂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较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诚然,高校资金管理内容越来越广泛,资金来源越来越多样。高校资金管理关乎高校生存发展的命脉。高校资金处理不当,将会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营,包括教学硬件软件建设、人力资源配置,甚至影响到高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因此,如何管理好高校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货币资金管理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安全风险、短缺风险,使用效率风险。

1、安全风险

高校资金的安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资金被违规挪用、占用和贪污。高校作为经济主体,其行为必须要符合法律各项规范。但有些高校因内部控制不健全,监督牵制作用未到位,信息失真,或者出于私利等多方面原因,会导致高校资金的违规操作,使高校资金使用出现安全风险,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短缺风险

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方面有了明显的扩大,无论是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还是教师配备、人员管理、工资薪金、科研经费等,都要与不断增加的师生相配备,这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做支撑。但一定的财政补贴往往满足不了这些需求,最终导致资金短缺,使其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严重障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财政投入增长缓慢、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3、使用效率风险

由于一些高校对资金管理不够重视,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或者现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致使高校资金未充分利用,使用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滥用乱用现象。如有的科研人员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实验器材等进行研究实验,在校外接管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从而逃避上缴管理费。如此一来,学校得不到对应的补偿,使得科研经费的收入流失,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货币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高校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高校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以及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同时,还要严格要求财务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遵守国家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2、加强高校资金预算管理

年度支出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是资金合理使用的必要保证,因此要建立专门的财务资金预理管理部门,做好各事项用款计划。科学、准确的预算要求各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做到细化预算,精打细算,尽量做到所有的财政性资金支出都建立在明细预算之上,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定额和指标体系,保证专款专用,各项资金各得其所。

3、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根据国家银行的结算纪律和结算制度的要求,高校财务处应该自觉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账户的管理规定贯彻执行,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将收入的款项“公款私存”,不准出租、出借和套用银行账号,不准开具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同时还要严格开户程序,及时核销已开户未使用或长期不使用账户,定期进行审查校对。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货币资金的收付、结算、档案保管、债权债务登记等工作,不得由一人兼管,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监督,避免其利用职务便利,擅用公款,以保障资金安全。出纳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不得由临时人员担任,实行定期轮岗制。同时,从员工学习创新角度来看,还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及监督上都加强管理。例如为保证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要严格控制资金账外循环和多头开户。通过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实现内部资金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5、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第7篇

摘 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阐述了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和对其绩效考评的意义,分析了绩效考核的现状,尝试以量化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简便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和促进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关键词 :高校科研专项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具有规定科研项目或者其他特殊用途的非偿还性专用经费,是为扶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探讨新进展的资金,也称作项目经费。其最大特点是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从资金来源划分,有中央财政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科研专项资金,上级财政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校内安排的专项资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专项资金等。从内容上分,包括重大项目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重点科研课题专项、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等进行研究所需资金等。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专项经费在总预算经费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研究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其使用效益,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及绩效考核的意义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审批核实,再经由财政部门拨款给高校的专项费用。首先是要投入到指定项目上,必须是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并要在财务上单独核算,项目完成后要结题上报;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但是为了满足规定项目研究方向的需要,还要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科研及总体平衡发展的利益;同时还要按照项目申报的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最后科研专项经费还要接受国家相关监察部门一定的监督。

十一五以来,高校的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囊括了一半以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优秀成果大量产出、获得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奖项等。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若能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科研人员注重项目研究效益,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提升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准确度,创造更优秀的科研成果。同时,完善的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助于平衡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促进高校事业的快速、稳键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的全方位发展。

二、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现状

由于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表面、轻效益,重微观、轻宏观的问题,高校往往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不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执行,使用目标不明确,缺少对项目预算执行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体系,造成了专项科研经费所体现的效益不能很好鉴别。

1、绩效考核观念淡薄。每年高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上级财政部门要下拨大量的资金,用于完成科研课题。但是很多高校对于这些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观念不明确,项目预算与结算审核严重脱节,甚至出现了部分经费被当成了科研人员福利费的现象,有些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任务,但由于经费有结余,不及时结题而导致经费的浪费等等。不仅造成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效益低下,还给腐败行为有漏洞和空子可钻。目前高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观念比较模糊,评价的标准主要停留在专项资金的配置状况,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科研的学术成果完成情况等水平上,忽视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对学校整体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绩效考核标准单一。科研人员运用科研专项经费会形成很多种成果,一般有科研发明,科研奖项,学术报告,论文,专著,专利等。高校专项预算管理存在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预算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种类丰富的成果,往往采用完成其中一项指标任务,作为统一的绩效衡量标准。用这种简单的单一指标对不同的项目执行效益进行评价,忽略了各学科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的不同,以及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在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上的不同职能特点,形成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因此,要准确评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对不同科研成果区分对待,采用公正科学的手段进行绩效评价,才能不断提高专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从现状看,很多高等学校缺少一套科学健全的基本专项经费绩效考评体制,绩效考核目标随机而定,或只是被动应付上级部门下达考评目标和要求的检查为目的,不能对学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完整的反映,更谈不到发挥专项经费考评在高校教学及科研中应有的作用。绩效考评结果并未与单位拨款和职称考核等具体情况挂钩,这就逐步淡化了绩效考评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科研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还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尖端科研人才,更不利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三、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设想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组建科研绩效考评小组,对科研项目执行的质量、进度,科研成果的大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均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进行相对客观量化的估计,同时还要参照科研专家、权威学者的系统考评意见,综合确定量化的科研专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设想,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从投入、产出、效益三方面,建立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如表1)。

1、科研投入主要考核人财物的前期投入情况。一般是通过对科研获得的财务预算数据和科研所需的前期软硬件配备状况,进行逐项分析得到的评价指标。项目预算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在上级对申报的项目层层审批下达后,资金到位率和资金下拨的及时程度来反映。资金到位率是指按预算拨付的项目资金与计划使用资金的比率,衡量该项目是否按照上级批准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求,足额到位项目研究资金。资金下拨的及时性是指项目批复下达后,科研专项资金以及配套资金能及时到位的指标,用于考评预算资金是否按计划拨付的及时程度。

软硬件配备指标主要衡量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状况,由科研设施的投入程度,进行研究所需参考的图书及专业资料的丰富齐全,是否有足够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等项指标来反映其投入情况。主要考评购置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图书、专用资料等为完成课题而投入的设施,与项目建设目标的相关性,价格的合理性、专业实验档次的高低以及满足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实用性,配备科研人员结构的合理性。

2、科研产出主要考核预算支出的情况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研产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指标来反映科研的绩效。考评预算执行与上级批复下达的经费预算是否相符,财务资料是否完整合法及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即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财务数据和报销资料的真实程度。考评科研产出的产品,主要包括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根据科研课题成效出版的著作及教材的权威性,取得的课题专利权及科研成果获奖的等级等。

3、科研效益主要考核通过项目的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这项指标是考核的重点,所占分值最大。

(1)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教学科研经费逐渐增加和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壮大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室研究技能的开放以及设施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研究的浪费和设施的闲置;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试点实施,扩大了科研实验的影响,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壮大了科研队伍,对于同类型实验起到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等。

(2)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相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是走出去对与研究有关或相似的目标进行技术指导和传授经验等;通过多种科研服务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强盛,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大的效益。

四、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的运用

高校每学期结束前,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对照上表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进行测评打分。分值在80分以上的为绩效高、课题完成好的项目,可以作为学校考核评比和申请新项目的优先条件;分值不足60分的为绩效差、课题完成差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深层次分析原因,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通过测评打分,使科研人员明确在项目资金的执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尤其是在产出效益方面更要进一步努力,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是衡量检测评价科研专项资金有效性的量化手段。选择设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促进科研人员自觉从立项、实施、资金使用,到完工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逐渐完善专项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不断提高科研专项资金产出使用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芸,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应用,[J] 教育财会研究2014(2)20-23.

[2]张利民,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新智慧·财经 2014(6)61-63.

[3]李树坤,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的研究,[J] 经济师 2014(6)125-126.

[4]韩东海,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14(4)28-32.

作者介绍:

庞燕珍 (1958-),女,汉,山西晋中人,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一、基层医院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科研立项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只立项不出成果,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医院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把是否有科研课题作为对医务人员的考评标准之一。尽管课题获得立项,但态度不够严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课题设计有问题,只得半途而废,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第二,科研经费的管理松懈,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课题负责人总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应该能够自由支配,加之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做到对经费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将一些不是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也在科研经费中报销。科研经费较多的用于劳务费、加班费、补助、差旅费等开支,用于购置设备、实验试剂、材料的支出比例较少。第三,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失衡,忽视科研成果的价值管理。大多数医院的科研人员出成果的意识很强烈,却忽视了科研的成本,造成高成本低收益。很多科研课题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实用性和推广应用性较差,造成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同时,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有对有形价值进行管理,而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权、版权等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及监管措施,未对其价值进行管理。第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剩余经费结余问题有待规范。随着医院科研经费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的沉淀现象也日趋严重,结题不结账是科研项目剩余经费管理存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剩余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较为松懈,使得科研课题中的固定资产没能清理,结余资金未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剩余资金和固定资产未能发挥最大的价值。第五,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沟通和配合。这两个部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只能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审批,财务部门负责财务收支核算,两个部门间缺乏沟通的手段,这样科研管理部门很难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从而使审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审批时有超预算情况发生。财务部门不了解科研经费相关的管理制度,只能对报销票据进行审核,不能有效的监督科研经费的开支情况。

二、基层医院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第一,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科研从项目立项、项目申报、项目结题、项目鉴定到成果申报全过程,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首先,医院成立“科研管理委员会”,由医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各科室主任担任委员,委员会设在科教科。项目在立项的时候,向委员会递交可行性报告,经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才可以立项。科教科作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并指导医院科研人员填写立项报告。根据项目进度表,对科研项目进行阶段性考核,督促项目按时完成。对没有按时结题的项目,该课题组三年内不得申报科研课题。项目完结时,及时组织鉴定及申报科技进步奖。第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科教科参照医院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并报财务科统一执行。对科研经费的开支内容、范围、结算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所有渠道的科研经费不直接拨入课题组,而是由医院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科教科严格按照制度审批各项费用的开支,尤其是对劳务费、加班费等的审核;财务科将各个项目的经费分别编号,及时了解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结余情况等,并通知科教科。第三,建立科研资产审核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经费审计。由审计部门牵头,设备科、总务科配合,制定《科研资产审核制度》。课题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向设备科或总务科提交购买报告,由设备科或总务科统一招标购买。设备部门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同时跟踪设备的使用情况,从设备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在项目完结验收后,由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最终审计。第四,加强科研成果的价值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本意识。当前,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实用新型发明等对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科研人员应加强成本意识,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医院在加强科研经费的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管理同时,还要对科研成果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管理,对科研经费投入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纳入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为无形资产转让及综合测评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这对于加强基层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使得医院科研经费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17

随着政府对企业科研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强,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一方面,这些科研经费为企业的科研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另一方面,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几个财务规范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常见问题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按照政府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有些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报销了不属于该课题预算范围内的费用,比如该课题没有预算燃料动力费,这就意味着不能报销水电和气费,但实际报销时却出现了这一类费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企业超出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报销费用,比如招待费、办公用品等,按规定,这些费用是不允许用科研经费支付的。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具体核算时,混淆各类核算项目应该核算的内容。比如:某公司内部对科研形成的产品做了一个测试,测试所用的材料应列入材料费,做账时却列入了测试化验加工费,这样核算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做账时没有分具体核算项目。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到账后,财务为其设置了专门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相关费用,但未设置反映支出类型的明细核算项目,做账时,课题所有支出都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这就看不出支出的费用是材料费还是其他费用,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在理想状态下,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任务的完成进度应大致相当,但由于有一些课题的经费下拨时间晚于任务开始实施的时间,就造成了课题的一部分支出使用了企业的其他经费进行垫支,未计入项目经费中,直到项目经费到账后,相关费用才能计入其中。另一种情况,执行科研任务时,实施任务的主体没有关注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一到账就用掉很多,科研任务进行到中后期经费不够用。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一些企业使用了科研经费,在记账时,未将科研经费单独列出,而是把科研经费混淆在企业的期间费用或生产成本中,到项目检查的时候,再根据需要把用于科研课题的费用以自制账表的形式列出或调账。仔细检查会发现,这些科研费用在多个关联度不高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中反映。具体表现为:如果要求企业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将账上的该科研费课题的支持经费用找出,往往做不到。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如果一个科研项目除牵头承担单位外,还需其他合作承担单位一起完成,那么在订立科研任务合同书时,主管科研课题的政府部门就会与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都签订任务书。在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的时候,也需要编制包括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在内的各个单位的具体预算。这个科研课题的全部经费会由政府部门全部下拨到牵头承担单位,然后再由牵头承担单位按任务书签订的金额分拨给合作承担单位。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课题外拨科研经费的对象不是当初签订任务合同书时候的单位;有些外拨经费的金额与任务书不同,或者多于任务书所列金额,或者少于任务书所列金额。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相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些企业认为科研经费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应落实到课题负责人身上,与企业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不注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很少。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责任意识缺失,对怎样合理合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企业就不会有太多关注。

(2)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制度,甚至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一些小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内部管理制度只是照搬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一些大框架,而没有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细则;一些企业则是制定有比较细致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但具体操作时并未执行;更有内部控制糟糕的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缺失了相关的办法规定。如此一来,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就产生了很大的随意性。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根据科研课题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未仔细筹谋规划,甚至简单按比例分配各支出科目经费预算,只以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国家科研经费为目的,在用好科研经费方面欠考虑。一些企业的科研课题预算编制完全由课题组成员完成,缺乏与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造成了课题经费预算不能完全切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局面,既影响课题经费的申报,又影响课题经费的使用。

3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1)强化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感,加强学习,落实具体管理责任到个人。企业应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是法人负责制,不只由课题负责人责任。企业应定期组织科研课题管理人员学习,学习国家及地方的科研管理办法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财务人员,还要加强财经法规及财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如果企业科研课题很少,管理科研经费时,可在财务人员中指定专人管理科研经费,从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日常科研经费报销、到科研课题中期检查至验收结题整个阶段,都参与进去。要注意,财务人员参与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免除课题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如果企业科研课题较多,则可以在课题组另设“课题管理秘书”,从事某几个课题的具体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定期与财务人员沟通,财务人员可只从大的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和控制。

(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能够落到实处的财务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企业可在财务以外设审计人员,定期对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企业拨给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也应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资料,如科研经费明细账、凭证及合同等,以便于了解合作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及管理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防止重大问题的出现。

4建议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需明确哪些费用是科研经费不允许报销的,比如单独的招待费、办公用品等可用单位日常维持费用支付的,不能列入科研经费;应在提取的间接费中支付的费用,如实验室日常水电等,不能再列入科研经费的其他支出科目中。同时,要根据科研任务需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支出经费时认真核对预算。科研工作带有实验性质,经费的使用不可能一丝不变的按计划执行,如果执行中遇到了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有时是可以调整预算以适应实际情况的,但需按相关政策法规办理。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企业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拟定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设置各个核算明细科目或项目。首先,在设置明细上,企业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设置明细科目,然后在明细科目下设置材料费、设备费等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材料费(或其他费用)”。查看明细账时,就查看该××课题的科目明细账。另一种做法,就是以材料费、设备费等支出科目做明细科目,在明细科目下以科研课题名称做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材料费(或其他费用)/××课题”。查看某一课题的使用明细,可通过查看某一核算项目(即××课题)的项目明细账来实现。同时,明确科研课题需用到哪些经费,哪种支出该如何归类。举个例子,本课题组成员到外单位参加会议发生的费用应计入课题差旅费,而不是会议费。这一点处理好了,会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企业应拟定好科研工作计划和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并经常自我检查,确保两者大致相当。对于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要及时下拨,不能拖到最后才拨出。同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只靠企业自身。如果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能及时下拨前补助项目的科研经费,就能杜绝企业所谓的用自己的经费垫支科研经费的情况。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单独核算不是要求企业为这个科研项目去单独建一个账套,而是在企业现有的账套中,用单独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来实现对这个科研课题的明细核算,让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如果企业在多个不相关的明细科目或核算项目上核算该课题的支出,又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找出该课题的所有支出,这就不是单独核算。有一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如果企业在完成一个科研课题时,把这个课题任务中的多个步骤进行分解,分给该企业内部的几个实验室完成,同时将课题经费在主课题下分成几个子课题,相应的子课题经费给相应的实验室,单位始终统一管理,通过主课题及子课题的明细科目汇总(不涉及其他科目),可查看到该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这种情况,不可武断地认为没有单独核算科研经费。注意,单独核算不只针对国拨专项经费,单位自筹经费也应单独核算,并且要与国拨经费分开。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课题牵头承担单位拨给课题合作单位经费时,应仔细核对预算,若合作单位名称变更、拨出经费变更,需上报拨付科研经费的政府部门批准。同时加强对本企业外拨科研经费的监管,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相关会计资料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课题合作单位也应积极配合课题牵头单位的管理工作,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实际操作中,对科研经费的完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正是这样,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不断思考,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9/t20110929_90076htm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