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1: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第1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DVT,轻者早期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静脉血栓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PTE),危及生命。Samama[1]的统计资料发现:DVT中PTE高达39%~41%,PTS发生率20%~50%。宋琳琳等报告了147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DVT发生率为42.2%(62/147例),故DVT形成的预防显得格外重要。总结本院从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行较大手术230例,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全部病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药物干预,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 预防原则及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2 结果

有2例髋臼骨折,5例全髋关节置换,8例粗隆间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于术后1~3周内因卧床时间长,未坚持有效锻炼和用抗凝祛聚药,出现患肢肿胀不退,彩超及造影证实并发DVT,2例出现胸闷,气短,螺旋CT确诊肺栓塞(PTE)。分别给予抗凝、溶栓、切开取栓、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后好转。其余未发现临床症状,4周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DVT检测,均为阴性。本组病例DVT发生率6.52%,远低于报道组。

3 讨论

3.1 骨科大手术后DVT高发机制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总之,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更易诱发血栓,国外报道髋部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36%~60%,另一国外调查显示不同种类手术静脉血栓发生率为:腹部14%~33%,胸部26%~65%,妇产科14%~27%,前列腺手术21%~51%,心脏手术1.5%~2.5%,而骨关节尤其是髋部和下肢手术为48%~54%;本研究回顾总结了近6年共230例较大型手术,发生率6.52%,其原因一是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避免了血栓的发生与发展,降低了临床发病率,二是4周后未做长期跟踪调查,是否有停药后再发生DVT的病例未能纳入统计中。

3.2 骨科手术后DVT的预防原则 去除阻碍血液回流的因素,促进静脉回流。基本措施:解除静脉受压因素,术中细致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尽早进行有效的大范围、大幅度的主动肢体功能活动,坚持深呼吸,抬高患肢,保持大小便通畅,尽早下床活动等。机械预防措施:如间隙加压充气装置、弹力袜、按摩伤肢等机械措施促进静脉回流。其中基本措施是重中之重,而机械措施较少采用;积极预防骨折端及骨碎片对静脉的损伤,尽量减轻手术副损伤;预防性抗凝、祛聚药物应用保持血液低凝状态。在措施上始终把基础措施放在首位,一定要坚持综合预防,不可偏颇。基本措施是前提,药物不可或缺,防治中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对特高危病例要重点预防,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骨科手术前后有效预防DVT的措施也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手术质量,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Samama MM.A silent killer:exploring the burden of VTE in medical patients.In:VTE Experts Meeting.Belgium,2004:5176.

[2] Geerts WH,Heit JA,ClagettGP,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Chest,2001,119:263-265.

第2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13] 郑雪玲,唐海远,兰海妮,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 199-201.

第3篇

中平能化集团公司八矿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12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将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积极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术后在接受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有3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73%),其他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并及时出院。结论 通过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患者的现状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概率,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

关键词 ]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36-02

骨科大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险性较高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主要是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静脉管腔内形成血块,堵塞管腔,使血液不能顺利通过,组织的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严重时可能使患者的下肢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导致下肢残疾,甚至引发患者出现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脑栓塞、肺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1]。骨科大手术患者,因受手术的影响,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但血栓发生时,症状较轻的患者血栓可控制在局部发生处,自行消除。若发现以及处理不及时,大部分患者的血栓会沿着深静脉主干扩散,甚至会扩散到全身,造成患者肺栓塞,出现各种后遗症[2]。针对以上情况可知,对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患者及时恢复、保证其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对此,我们将院内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将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为24~72岁,平均年龄为(48±6.5)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连续性的硬膜外麻醉,其中有24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36例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35例患者接受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手术,15例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患者术后的6个月~3年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发现3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均在术后7~10 d内出现,其他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肢体功能恢复较快。发生血栓的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活动障碍,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1.2 方法

1.2.1 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①术前。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其进行相关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理、诱因、危险因素等,向患者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习促进足、趾、下肢血液回流的运动方法,保证患者术后及时得到恢复锻炼。②术中。术中需为患者麻醉或输液时应避免通过下肢静脉给药,尽量由上肢静脉给药。③术后。在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为预防小腿因深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小腿下不能垫物品,卧床后应及时抬高其双下肢,抬高30°为宜,在患者麻醉效果完全消失之前应轻柔的按摩其患肢,尤其要保证对腓肠肌的按摩护理,由下肢的远心端向近心端轻轻按摩,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患者回到病房6 h以后积极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为促进静脉网血液的流动,可在床上用力咳嗽、深呼吸,做下肢、足、趾的活动;在手术后6~8 h,即可下床适当活动;指导患者患肢膝关节、踝部等部位的关节活动,早期主动或是被动的屈伸活动,卧床时抬高患肢对患者的三头肌、股四头肌做向心性按摩。促进肌肉的等长收缩,保证运动的频率,可每两个小时进行10次适当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卧床,可经常性的深呼吸或咳嗽,下床小范围活动,逐渐加强患肢的关节肌肉锻炼;术后给药仍应避免由患肢进行静脉输液;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程度以及皮温、颜色等,定期测量下肢周径。当患者在手术后的3 d之内患肢增粗或是仍有肿胀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完成相关处理工作。④心理支持。患者因需进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在术前以及术后多会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利于患者术前的治疗以及术后的恢复,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多是受到意外伤害导致肢体严重损伤,心理压力巨大,常会对日后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抑郁、绝望。恐惧等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分析患者的压力来源,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家属共同参与,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成功病例来帮助患者,争取患者的信任,真诚的关爱患者,缩短与患者的心理距离,使其有安全感,合理的释放不良情绪。⑤饮食指导。患者戒烟戒酒,糖尿病患者应给与低糖饮食,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低盐、低脂,多饮水,保持充足血容量。饮食应规律,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⑥调节。对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鼓励其积极活动,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勤翻身,减少受压机会;对于已经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将患者抬高达心脏水平以上的20~30°,2周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⑦用药指导。患者入院后接受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评估,并进行血液检查,判断患者血流情况,对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预防处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应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是将红花注射液、复方丹参、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静脉滴注。患者术前一周内应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术后的4~6 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量在常规剂量的基础上减半,持续给药10~13 d。⑧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指导,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的重要性,为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每天均需维持4 h的肢体活动,尽量避免久坐或是交叉双腿的坐位,多对患者进行轻柔的按摩,减少对肢体的刺激,如压迫受寒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弹力袜,下肢出现静脉曲张时由应注意。

2 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术后在接受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回访得知有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73%),其他患者恢复效果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肢体功能良好。

3 讨论

此次研究对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了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上因素对患者血栓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而高危因素的综合作用又会使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大大增加。通过积极科学的功能锻炼以及抗击药物的使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况,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高危因素的影响。根据患者的手术及身体状况整体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其进行相关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理、诱因、危险因素等,向患者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术中需为患者麻醉或输液时应避免通过下肢静脉给药,尽量由上肢静脉给药;术后护理 在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为预防小腿因深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小腿下不能垫物品,卧床后应及时抬高其双下肢;为患者实施合理的心理、饮食护理等措施,对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鼓励其积极活动,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勤翻身;患者入院后接受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评估,并进行血液检查,判断患者血流情况,对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预防处理;如有需要还可使用机械方法进行护理,科学使用下肢静脉泵,弹力袜等。

通过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患者的现状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概率,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

参考文献]

[1] 张苹芝,吕慧丽,王雪琴,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2):104-105.

[2] 徐生根,徐正发.2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8,16(10):37-38.

[3] 陈小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捡治疗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8,11(3):48-49.

[4] 罗占想.骨科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96-197.

[5] 郑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89-190.

[6] 哈英.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实用骨科杂志,2008,I 4(12):764-765.

第4篇

本文通过对2010年收治骨科大手术患者46例,骨科牵引患者35例,在住院、手术、卧床期间观察双下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及感觉,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了积极预防。结果发现,对预防深静脉血栓认识提高,引起医生的重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0年收治股骨头置换术患者1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5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术7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0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13例,骨科牵引患者35例。发生大隐静脉血栓2例,均为男性,年龄42岁和46岁。有1例是T12 L1压缩性骨折伴肋骨骨折,有1例患者是右髋关节脱位伴牵引,2例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都未引起严重的后果。

基本预防

目前,临床上尚不能根据DVT的临床、遗传、生化、免疫等不能预测高位病例,不能根据个体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次预防,因此,对骨科手术后,骨科牵引,长期卧床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预防。

DVT好发于下肢,所以将患者下肢抬高30°改善血液循环,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牵引或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和指导患者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可采用tens法则,即收缩股四头肌10秒,休息10秒,收缩10次为一组,重复10次,3~4次/日。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节段加压弹力袜。

吸烟患者应严重戒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鼓励患者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在四肢或盆腔临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内膜损伤。

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如果下肢肿胀明显、剧痛、苍白和压痛,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快,因警惕DVT的发生,应进行积极的处理。

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节段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下肢DVT发生率。但在临床实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位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目前,我们医院都没有应用机械预防措施,在这里只是作一个了解。都是应用抗栓药物和基本预防防止DVT的发生。

药物预防

达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丹参注射液20~40ml,静滴1次/日。

有文献报道尿激酶5万U+654-2 10~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抗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

低分子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在应用以上抗栓药物时,可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

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在应用抗栓药物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并做好记录。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采取各种预防治疗措施前,应参阅药物及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药品说明书。

对DVT高危患者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

决定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尿激酶等药物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情况。

应用抗凝药物后,如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应根据情况作相应的检查,或请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处理。

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证是血小板减少症和严重的凝血障碍。所以,在应用抗栓药物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并作好记录。

讨 论

骨科术后及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继发肺梗死,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临床医生应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患者在预防DVT治疗期间,未出现全身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损害,在治疗期间未发生肺梗死、下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刘仲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骨科新进展与实用技能培训资料,2010,8.

第5篇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体会

1 前言

骨科大手术能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和重建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异常重要。

2 原因分析

2.1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且患者常因关节病术前长期卧床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大手术本身可以引起血液高凝,手术期间失血过多或过量输血、血小板粘附性增大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2静脉血流滞缓

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术后卧床,由于疼痛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使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

2.3静脉壁的损伤

术中被动、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组织缺氧、既往静脉血栓史、手术中暴露髋臼时直接造成的股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使血栓的形成。

3 预防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除骨科大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3.1.2术前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3.1.3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骨科大手术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全髋部手术及骨盆手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她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3.2 术后护理

3.2.1 密切观察

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全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而全膝关节置换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而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2机械方法

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有条件时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它可通过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小腿由远而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流淤滞,降低DVT的发生。

3.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则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痛阀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注哌替啶等。

3.2.4基本预防的护理

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30o中立位,以防关节内收、外旋,使切口张力增大而致假体脱出。术后抬高患肢时,注意不要在胴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流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2.5 用药护理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髋和膝部手术后静脉血栓既安全又有效,是首选的预防用药,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或术后12-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方法为:腹壁脐周左右两侧,脐上、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lcm),一手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呈垂直剌入lcm左右,回抽无 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相距2cm。注射后局部用棉球压迫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注射时避免腕部用力进针过深,避免用力按压,且注射后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注射后密切观察局部出血l青况记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4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病房里逐年增加,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李清华. 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02)

第6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59例,其中男113例,女46例,年龄43~91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股骨头置换术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1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32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20例。分别伴有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1例。

1.2方法 加强预防,综合评估骨科术后患者,确定高危人群,从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

1.3结果 本组159例患者,术后有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4~6d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

2预防及护理

2.1术前准备 除骨科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血凝全套,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静脉血栓。

2.2心理护理 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式及本院开展的情况,麻醉注意事项,用同种实例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术前宣教 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针对上述情况采取预防措施(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使病人及家属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主动配合治疗。(2)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曲、被动按摩等。

2.4术后护理

2.4.1的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利于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外展30°中立位,注意不在患者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2.4.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4.3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骨科大手术DVT高危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下肢皮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4.4早期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键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4.5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效果,避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而导致DVT。让患者禁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2.4.6药物的预防:对于DVT高危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史者应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小结: 尽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尽早评估,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严格有效地落实DVT预防和护理措施,便可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海菊,魏丛秀,郭萍. 骨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护理. 当代护士.2009, 3: 26-27.

第7篇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指机体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出现了异常的凝结,其多发生于下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可以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一旦发生血栓脱落会,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会出现Homans征,当落入其他脏器时会造成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栓塞。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加上肢体的制动,会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加[1]。本文探讨了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手术类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分别为(43.5±9.5)岁、(64.8±9.5)min、(44.8±10.7)岁、(65.9±10.2)min,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①根据ACCP指南,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②自愿参加试验。

1.3常规护理 健康教育,讲解骨折手术方法,宣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告知患者戒烟,低脂饮食,术后抬高患肢,定期进行按摩,遵医嘱进行护理。

1.4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

1.4.1手术前护理 ①大部分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高危因素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扭转患者认知错误。护士在于患者的交流中,告知患者术后要尽可能早期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如踝关节的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等,帮助其形成客观科学的态度;②与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心理交流,利用微信、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知识;③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注意礼貌用语、学会尊重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同时让患者对护士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减少顾虑;④对于气候炎热的夏季,体液丢失过多,会造成血液浓缩,因此护士要告知患者多饮水,避免体内高凝状态。

1.4.2手术中护理 ①手术或创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密切相关,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避免温度过度,造成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护士要将毛毯盖于患者身上,避免体内温度丢失,尤其是要保护好下肢,避免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或血小板凝聚;②手术中加强与医生的配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操作中,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1.4.3手术后护理 ①手术结束后,护士确保患者下肢处于舒适的,利于血液回流;②产后2 h后对患者下肢、踝关节、膝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双手挤压腓肠肌,充分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瓣的淤积血流回流心脏;③术后24 h鼓励患者翻身活动,踝关节、双足内收外展运动,趾部的主、被动活动;④饮食指导:有大肠排气后,以高蛋白、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⑤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加快血液回流;⑥术后早期在护士帮助下及时离床活动;⑦手术后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状态,护士要根据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医生共同挑战用药方案,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⑧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以借助血管超声来排除静脉腔有无异常血流信号。

1.5观察指标 对比:①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②两组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满意度调查表由病房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健康指导4项组成,共有10各条目,分值为1分、2分、3分,满分30分。

1.6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Excel中,经过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以P

2 结果

2.1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P

2.2两组满意度调查表评分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有:①年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②性别: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血液黏度增加;③血型:B型者较高,O型者最低;④季节:夏季天气颜色,血液浓缩明显;⑤手术与创伤;⑥肢体制动;⑦静脉内留置导管;⑧恶性肿瘤;⑨下肢感染及内科疾病等。

骨科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变得松弛,周围静脉扩张,血液流动的速度变缓[2];此外术后为愈合创面的出血,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增加;此外骨科患者在卧床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尿潴留等,而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3]。上述原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特点,还让患者下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早期下床运动,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及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前驱症状,这对预防疾病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4-5]。同样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上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综合护理可以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惠茹,郭晓英,陈静,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腰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7):34.

[2]张秀梅,侯娜.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12):2648.

[3]吕菊仙.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7):160-161.

第8篇

【关键词】 骨科创伤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骨科创伤手术会使患者静脉损伤,引起血流停滞、血液黏度增加,在术后制动状况下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概率极高。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如未予以及时诊治,长期作用会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1],或可形成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急性肺栓塞[2],形成重症肺血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8±6.2)岁。包括股骨骨折术32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预防措施 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全面的预防护理,对照组患者并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尤其注重保护四肢及盆腔周边静脉,操作手法要尽量轻柔、精细;术后抬高患肢,推进静脉回流,要注意,抬高患肢的过程中不可造成血管压迫,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效果;引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性收缩训练,强化肢体肌肉功能,还可以通过加强深呼吸锻炼来提升胸腔负压,进而推进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术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入,对严重凝血障碍患者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并加强肝肾等体征指标监测。

1.3 深静脉血栓症状与治疗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起病较急,发病后患肢有痛感、肿胀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跳加快、发热等全身性病症,血栓部位压痛,沿静脉有条索状物。行彩超检查,观察分析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流状况。

治疗方法:抬高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肌肉收缩锻炼;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取栓术与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手术治疗;血栓形成部位明确的患者可以行导管内溶栓治疗(静脉穿刺插管后行尿激酶静脉泵入)。

1.4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肢无明显肿胀,活动能力基本恢复,膝下15cm部位双下肢周径差低于1cm。有效:患肢仍伴有轻度沉重感,肿胀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周径差控制在1.0~2.5cm间。好转:造影检查血栓部位大部分已再通,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显著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用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将该并发症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及混合型。研究组发生8例(14.5%)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27例(49.1%),研究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共发生32例下肢深静脉栓塞,主要采取3种治疗方法,其中联合手术治疗与导管内溶栓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抗凝药物治疗方法(P

表2 32例并发症患者治疗方法与效果比较

3 讨 论

一般而言,骨科创伤发生后会直接改变静脉结构,破坏静脉瓣,使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增加,致使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术后机体活动量减少及下肢肌肉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临床研究发现,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可以从基础性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方法着手,推进患者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发生,可以切实降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4]。本文研究组采用系统的预防措施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机制给予系统的预防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效果显著。

本文对32例血栓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手术治疗与导管内溶栓法治疗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优于抗凝药物治疗。笔者基于多年经验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后会伴有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基于患者患肢疼痛及肿胀状况定位栓塞部位,进而给予取栓手术治疗或导管内溶栓治疗,可以提升并发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海松,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2,23(16):240-241.

[2]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2013,31(5):69-70.

第9篇

摘 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及体会。方法:分析182例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观察。结果: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准确用药,指导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analysis of 182 cases of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observation.Results:meticulous care,medication guidance accuracy,functional exercise,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Conclusion:through targeted to develop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s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of the key.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科术后长时间卧床而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骨科大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2。为此在优质化整体护理中对此类DVT高危患者采取正确评估,心理护理,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2例,男142例,女4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5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58例,脊柱手术1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根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本组病例均为DVT极高危险患者,住院时间14~35天,平均17天。

方法:综合评估患者,加强预防,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 果

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仅5例发生有典型症状的DVT,5例患者分别在7~10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讨 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