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11: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职业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本文从教师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反思教师职业价值,探讨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教师职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在我国古代,*fN认为教师的文化学识最渊博,国学教师被称为“博学”;道德观念上被视作“道”的化身;行为规范上被公认为世人的楷模;而物质生活则最清贫,能做到“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了现代,人们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基本上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把教师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不可否认,“春蚕”、“蜡烛”和“园丁”这种纯粹奉献式的教师观以及我们为教师所设计出的种种规定与规范,都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教师的被动性、工具性,限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向积极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强调主体性教师观,才能解放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在专业化的平台下,确立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创造和成功带来的生命价值的充盈,获得专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发展尊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对教师专业本质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从“特质模式”和“权力模式”两个维度,试图自上而下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来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合理模式。但是,这种研究带有浓厚的群体专业化思路,带有很强的应然判断的色彩,希望通过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来为教师构造谋取社会承认的价值蓝图。但教师的工作是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范式也应该重视对体现教师主体价值的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另外,传统的教学论仅把教师看作是课程的实践者,认为教师个体与课程的研发之间是一种分化的关系,教师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课程所阐述的知识,并把它合理、全面地复制给学生,就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种专家型课程体系开发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它排斥普通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实际上也暗示了教师专业评定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在这样的专业化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个别教师来说,这样的专业化明显带有“被动”的烙印。
二、问题的出路
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启发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让个体的专业发展在主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
如前所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职业体验和职业认同问题,教师作为人,也存在意义定位问题。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不能激发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而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也才能够使教师具有在其职业生活过程中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对此,应转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只有通过树立教师职业美的观念,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等途径,才能促使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转变观念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应该重构一种主体性的教师观。
(二)职业价值的完全实现:个体专业动态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缺失及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受滞,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教育过程中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自由,导致教育目的、方法、过程等方面教育意义的失落和蒙蔽,失去了教育概念应有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压力大,无专业自,无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很多教师远离了“愉悦、快乐、发展、激动、自豪、幸福”等诸多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应有的才智和热情。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全积起了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坚实基础,因而这样的专业发展进程显得更为牢固、可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确定主体性教师观
主体性教师观的确立就是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确立主体性教师观应做到:第一,应当把教师确立为“自觉主体”。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即成为对教育充满反思和研究的自觉主体——“反思性实践者”。第二,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生活世界的反思、探究和创新,不断发现教育生活的问题、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并不断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方式,形成解决教育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第三,应从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实际、教师的利益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选择和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
【关键词】教师 职业价值取向 幸福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始终与特定条件中的特定个体相联系。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下,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抵御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与挑战。
教师劳动的教育性、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基于教师角色,对教师职业的工作价值、职业判断、道德规范等所持的看法与观点。它反映了教师的信念、理想和追求,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是不同的。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贝拉等人,根据个体对职业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个体对职业的感觉以及在职业中的行为和个体期望通过职业实现的目标三方面为标准,首次对职业价值观提出三分法――谋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和事业价值观。随后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和他的同事又对职业价值观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和使命感。持谋生价值观的人所追求的职业目标是经济收益和物质回报;持工作价值观的人主要追求个人发展,表现为职位、地位、权利、名誉等的提升;持事业价值观的人看重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一、谋生取向
持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产生经济收入与物质回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其工作的首要功能。人的一切需要都源于生存和发展,可以把人的需要归为两大类: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比发展需要强烈,发展需要则比生存需要淡泊。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不论他如何淡漠生存而注重发展,他也必须注重生存;因为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呢?正如管仲在《 管子 》中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恩格斯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说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1]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又不能仅仅只有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同时是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幸福的基础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不解决就专门谈论精神生活,只是空谈。人们首先需要吃、穿、住来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命,然后才能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状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定的物质财富是幸福的条件,但是只有物质财富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例如,很多教师在工作几年后便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有些离开教师行业,大多都因为感到自己的工作压力大,在工作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每天都盼着课程快快结束,这部分人并没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尽管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报酬,但是精神上的枯竭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教师正常的职业生活,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人只有把握好物质追求的分寸,超越物质桎梏,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起来,做到物质享受上的适度,精神追求上的充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马斯洛看来,幸福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对其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感到幸福是因为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享受,幸福是人在精神上获得的一种满足感。个体幸福与否,主要不是受组织或工作情境中的“客观”特征的影响,而是受人们对这些客观特征的“主观”知觉与解释的影响,而自我参考架构即职业价值观又会影响个体的知觉与解释过程。若只注重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幸福感也只是低级的幸福感,是一种物质的幸福感,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工作本身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职业幸福感。教师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才能教书育人,但是他决不应该只是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挣钱而教书育人。故不能把教师职业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在精神上、物质上获得双重满足。
二、工作取向
工作取向的教师,除了注重积累财富外,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包括职位的晋升、权利的获得、声望的提高、地位的上升等。这种类型的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升职机会,以便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追求的是权力、荣誉、和谐的人际等人际幸福。对于生存已经不成问题的人来说,高级的、精神的需要满足价值大于低级的、物质的需要满足价值,他应该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应该选取更高层次的幸福,不能仅满足于享受低层次的幸福。在他们的一生中,事业上的每一步新进展都使其精神上的幸福感得到升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从创造性事业中获得的全部享受。持这类价值观的教师,会为自己谋得事业上发展的目标做出尽量好的工作表现。他们努力的方向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愿意为了学校的发展付出与贡献自身的力量。相比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取向的教师工作投入度深,工作干劲足,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有较好的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在工作中会感受到较大的幸福感。追求人际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感不如精神幸福高级,但是要比满足自己口腹之需的物质幸福要高级。
三、事业取向
事业型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业型教师以教育为人生的使命、以教育为事业与乐趣、以教育为最大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寄寓。充分追求职业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精神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和目的。自我实现的人把工作当作使命,对这类人来说工作是令人兴奋的,充满乐趣的。他们对工作感兴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相比前两种类型而言,他们工作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能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在满足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是渐进的、不间断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那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也是持久的。马斯洛说过:“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2] 尽管幸福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一个人究竟能否获得幸福的感觉,并不以他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必然取决于他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和其生存发展是否达到了某种完满。对于事业型教师来说,能够得到真心的尊重,学生通过听他的课学习到了知识,充实了头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么他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就得到了真实的实现,他的教师生涯就达到了某种真实的完满。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获得的幸福是高级的精神幸福,其所产生的价值也远大于物质幸福和人际幸福。
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成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价值取向。随着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师这一职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谋生这一层面上来讲,教师职业只是从业者一种求得生存的工具;可是从较高层次的角度来讲,其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专业特长与教学技能,是一种专业化的人才。因此,教师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有必要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所以,教师可以从自我职业价值观的提升来提高自我的幸福体验,促使其更积极、幸福地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12-06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又称工作价值观(work values,occupational 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职业价值观研究随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国内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陆续对职业价值观进行探讨。已有职业价值观研究多围绕职业价值观的内涵、结构、特点、方法技术、研究意义等方面展开。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界定。一类从职业特质对个体内在需求的满足层面提出定义,一类从个体对职业结果评判角度提出定义,还有一类是从个体对职业价值的全方位判断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职业选择的角度提出定义。但总体上看,研究者均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则是教师对所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价值判断,表现为对教师职业不同方面重要性程度的认知,对与工作相关的目标与行为选择的观念与信仰。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结构,Herzberg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Super则在此基础上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三类:一是内在价值,指与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外在价值,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外在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外在报酬,包括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这一分类方法在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应用广泛。我国研究者也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分类方法,如凌文辁等人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及发展因素。袁立新等所编制的教师职业价值观问卷,则具体包括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
关于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方法技术,研究者对个体职业价值观的考察多采用问卷法。国外研究者Super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WVI),Gauden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运用较为广泛。国内研究者多采用国外量表的修订版,如宁维卫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也有研究者自编量表进行测查,如凌文辁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
研究者之所以如此重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因为职业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个体对待工作的态度,并与个体的职业投入、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与职业成就具有显著相关。国内关于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于考察小中大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已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迄今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甚少。幼儿园教师与中学、大学教师相比,职业特异性较强,需要更高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高尚的职业情操。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独特特征,幼儿园教师不仅需承担繁重的教育任务,更承担有例行繁琐的保育任务,因此,对教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更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他们的职业行为、职业信念、职业理想与其职业价值观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特点的探讨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市级示范园8所,非市级示范园5所,每园整群抽取全园教师,共448名教师作为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运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问卷法考察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人群职业价值观的考察。此量表采用5级评定法,从极重要到极不重要,分别赋值5~1分。量表共含60道题目,被分为15个因素,分别为智力、利他关系、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和创造性。每个因素4道题目,因素得分均值范围为1~5。此15个因素又可归为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大指标,每项指标得分均值范围为1~5。问卷发放形式为统一发放各园教师,匿名完成,填完后由园方统一回收。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的管理与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依次在总体幼儿园教师及不同等级、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教龄幼儿园教师几个层面,从职业价值观的三大指标和十五因素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本部分结果主要分析了总体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三大指标与十五因素特点。
1.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得分的特点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考察了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总体特点,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中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外在价值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内在价值与外在报酬,对内在价值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外在报酬,具体结果见表2。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 E. 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论文摘要: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本文针对“5.12”大地震出现的“范跑跑”反例,所折射出的人性及教师角色进行反思:当代教育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
“5.12”大地震折射出了许多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暴露了个别人性的丑陋。“范跑跑”之言行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反例,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但不以自己的言行为耻,反而大肆喧嚷。更有甚者是,还有媒体竟然给予他这个机会。这不得不让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再次反思:当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了。
1.思考一:关于教师的个人价值观问题
人的价值观是人们永远值得探讨研究的话题。理论上,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它位居整个人性之首,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人们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当代社会系统步调一致,和谐融合;错误的价值观则导致当代社会系统各行其是,分崩离析。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有所不同,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能和主流社会的价值目标趋于一致,或者说,都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主要归功于各个时期、各个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教育使然。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在特定的环境影响和不断的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形成主要依靠于环境教育和自我生活的体验。当一个人还没有成长为具有独立分析、判断是非能力时,他的价值观形成很大程度地受环境教育因素影响着。这里的“环境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社会教育而言,对于从事社会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者来说,就必然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引导并使其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否则,教育教学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迅猛,各种信息、思潮、观念激烈碰撞着,难免造成一些人的思想情绪浮藻、难变是非,甚至造成有些人的价值观念迷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自身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明辨是非,不断完善自我。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存在问题,有如“范跑跑”之类,当遭遇突发事故或灾难时,弃学生于不顾,或者完全丧失了教师的本性与美德,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又怎样来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呢?“教书育人”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社会寄予了教师很大的期望值。这也给教师提出了超于一般普通人更高的价值观念要求。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出其个体的人性修养与价值观念,还体现出其作为“教师”角色的基本素质水平,也是学生言行的一种“参照物”。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误人子弟的首要标准就是要具有与当代社会同步的正确价值观,并且随着时展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
2.思考二: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从事的职业也纷繁复杂,每个人对需要或已从事职业的认识态度也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这里所说的职业价值观,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或者,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受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不同,并且每种职业也有各自的独殊性,因此,不同的人对职业特性的评价和取向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反过来,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事本岗位工作的人员也有特定的具体要求。以教师岗位为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也有特定的职业要求。据资料所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的墙上,就明显挂着教师应奉行的职业价值观:
学问——我们发现、解释和传播促进和复兴健康的新知识;
尊重、同情和关怀——我们应用这些理想来指导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关怀自己的患者,与我们的同事一道工作;
正直——我们履行自己对于患者、学生和同事的责任,保持最高的道德标准;
卓越——我们遵循最高的国际标准从事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对于患者的关怀;
合作——我们在教育、研究和健康保健方面与合作伙伴一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利益而工作;
管家——我们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资源。 转贴于
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因此,教师还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从社会角度,确立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以此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不断进取。否则,将失职于教师岗位,发生如“范跑跑”之类行为。
而外,在创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机制下,教师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教师必将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等。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理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接受挑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思考三: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强化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剔除各类“范跑跑”之非合格者执教,提高教师队
伍整体素质
近年来,教育界发生了诸多如“范跑跑”类的教师失职、甚至暴力等事件,给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及严重后果。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教师个人缺乏上述所言的价值观等问题外,各学校在师德建设管理上,还存在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首先,个别学校执行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不严格。当前各类学校都推行了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对这一制度本身的积极作用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个别学校,特别是那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学校,在教师聘用审查、考核过程中,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重品牌轻素质的现象,审查流于形式,考核执行不力等。
其次,教师岗位聘任条件中,关于师德方面要求无量化考核内容。各学校的公开招聘教师条件,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规定而拟定的。原则基础无误,但是对受聘者的师德或政治思想素质条件,没有做出量化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给实际审查、考核工作带来难度。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抓好师德建设管理工作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社会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化性质地组织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参加教师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
第二,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制度,把好“入口关”。学校公开聘用教师时,即要进行教师资格证、学历文凭、过去工作或学习表现等履历审查初选,进入复选后,可增设与师德素养相关的综合答辩测试关,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答辩测试与评审。这样可以综合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道德修养,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效果远比目前的课堂试讲佳。
第三,强化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一方面,在教师岗位聘任时,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广纳良才,而非因人设岗或走关系路线;另一方面,在执行监督考核工作时,科学量化师德考核指标,非流于形式。
以上是笔者对近年来教育界发生的“范跑跑”之类教师行为的初浅认识。总之,现代教育即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如何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还具有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职能。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核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各类观点早已见诸报端。正本清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端正认识,提高修养。
参考文献
朱永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教师说”一章中从“师之变迁”“师之功能”“为师之道”和“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详细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教师问题。这里不妨借鉴朱永新先生对“教师”思想的理解和层次的划分,从四个角度来分析、提炼古代教师所秉承的价值观。
一、教师地位
中国古代教师的地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命运”,而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教师的地位与政治紧密相连。
教师的雏形来自于氏族公社阶段氏族中的首领或者长老。这些长老是一个氏族中最有名望之人,同时也担负着教育的职责,成为最初的“兼职教师”[1]。
《吴越春秋》中有如下记载:
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妍营种之术……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姓姬氏。
从以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长老作为“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还可以看出那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没有一定的组织与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制度。教师的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氏族公社末期直至夏商周时期,“官师合一”的制度成为反映教师地位的缩影。那时的教师便由行政首领担任,即我们常说的“官师合一”;同时德高望重的老人也在学校中担任教师对贵族子弟进行“六艺”教育。自然,这时的教师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不仅由于教师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更多的可能要归功于其浓厚的官员背景。夏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直接贯穿于中央和地方的体系当中,教师也有“国学”“乡学”两种。这种制度奠定了中华教育思想的政治伦理基础,教育领域的“官本位”思想也滥觞于此[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以“私学”的出现而颇为繁荣。私学不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也使得教师这个职业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随着教师官府背景的暗淡和消失,教师的地位开始出现动摇,其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执政者的手中。以孔子为例,孔子虽被封为“万世师表”“圣人”,但是也曾经因为政见、思想的不同而辞相出游,感受世间冷暖,品尝凄凉心酸。
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后,再次“复古式”地实现了“官师合一”。这在教育发展史中是一次典型的倒退。汉朝教师的地位历经转折,但不论执政者的政策如何,其终极归宿仍然是依靠教化实现国家的管理。在这里,教师与政治再次实现了关系的整合。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发生了转变。在韩愈的《进士策问十三首》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这一时期教师“岌岌可危”的地位:
由汉氏已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则无闻矣。
元清时代教师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小官的代名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政治背景,取决于当政者对“儒生”之态度。但是从古至今,人民大众对于教师的敬畏之心、赞扬之情却毫不吝啬,更有文人学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崇敬。教师作为一项职业,其运作要符合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服从当政者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教师作为培养人的职业,需要教师本身更多地注重职业的内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地位的起起伏伏,反映了中国各个时代对知识、对人才的认识和渴求度。作为教师,则要顺时展而行,尊重所处的时代背景、实际国情和当政者之特点,做好本职工作,传道授业。毕竟教师价值观与上层建筑核心价值观的互动也是教师这个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简而言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淡泊名利”。
二、教师功能
教师功能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发挥其职业的特点和作用以凸显其存在价值。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对教师功能的描述繁多,接下来介绍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论述。
1.荀子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选自《荀子・儒效》)
如果一个人没有师法的引导,人就会加重自己本性的放纵;而一旦有了师长的教导,就能积德行善,提升自我。荀子的这一说法,与其“性恶论”的人性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荀子认为人并不存在“性本善”之说,本能之中也并不存在道德的成分,如果听任本性的发展,则会对个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治造成威胁。唯有对人性的有效控制才会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教师的参与下具有治理国家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在荀子这里被推崇到了一个至上的地位。
2.韩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选自《师说》)
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话简洁明确地概括了作为教师其应该发挥的作用。韩愈所说的“传道”指的是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受业”则指的是传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所谓“解惑”,指的就是教师需要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疑问。其中,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三者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3]。这里的论述对于中国后世关于教师作用和功能的定义有着深远的影响,纵观中外教育史,教师的作用也不外乎这些。
3.黄宗羲
黄宗羲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教师在知识传递、育人正气等方面的作用。黄宗羲通过《广师说》和《续师说》两部著作,对教师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从事清议”也是他对教师职责的进一步阐释。如今教师对于学生知识传授的方式和价值观影响的途径相较以前已有很大不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也面临着各种未知和难以抵御的诱惑。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余,也应将学生带到现实生活当中了解政事民情,启发学生学会分辨大是大非,对于事物要有批判精神。
可以看出,教师发挥其职业的本真价值需要立足于传授知识、解决疑惑、启发思想等。从教师功能这一层面来说,教师的价值观体现在“传道授业”“启发明理”等之上。
三、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对师道的重视以及教师地位的起起伏伏使得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微妙。每个时代的背景、教师的地位、当政者对教育的重视等均会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是负面的影响。
1.夏商周时期的绝对权威
“学术官守”使得教师不可能独立于其他职业门类之外,而是由官员兼任,即所谓的“官师合一”。这种情况使得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官员的角色,其职责也主要是按照相关法令施政,教化民众,以保证国家安定、城邦稳固。
《周礼・地官司徒》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而施十有二教焉。
也就是说,国学和乡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国家现任职官,还有一部分是退休官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以教师的名义治理国家,所谓的学生也就是普通民众,两者之间是绝对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无民主而言。
2.《学记》中的“教学相长”
《学记》中关于“教学相长”的记载如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一点也被后来的孔子认识并实践。实际上“教学相长”的本意指的是教师将教学当成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后来的意思是依照前人之意而引申过来。这里,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到了首次论证。
3.荀子的“尊师”说
荀子在先秦儒家中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荀子・礼论》中提到了荀子关于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的话语: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因此,荀子认为学生应无条件绝对服从教师。这种对教师的极端推崇与其时代背景有关,这是他企图通过教育去控制人的思想意识,达到统一思想,维护统治的目的。
4.韩愈的“闻道有先后”
韩愈的《师说》中有一句话明确地表达了韩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就应该是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的。这种说法是对古时的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也是对一种开明开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提倡,对于当今社会处理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宋元时期书院的师生关系
宋元时期的书院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同时大师也是对学生关爱有加。书院的名师大儒在学术上都有巨大成就,同时也懂得尊重学生。他们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处处起榜样作用[4]。
《宋史》中有关于范仲淹无偿资助贫困学子的案例:
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仕,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纵观中国古代师生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师生关系在经历了个别时期的极端表现之后,基本稳定在“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特征之中。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这一特征也深深地烙在了当代师生关系发展的大潮之中,成为诸多教师一生奋斗追求的目标和价值的标杆。
四、为师之道
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其职业的特殊性。作为教师也必定会有着特定的条件和修养,否则不能称之为“人师”。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或者说怎么去看待“为师之道”?古代关于教师素养的论述极为丰富,我们可以在这“百家争鸣”之中找到一些共通之处。
“为师之道”有着多重含义,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为师之德”“为师之才”和“为师之法”。
1.为师之德
所谓“为师之德”,即作为教师应该具备何种道德修养。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找出较早时期儒家关于为师之德的经典表述,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为其教师之德的精华所在;孟子在强调尊师、重师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韩愈在《师说》中更是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来大力提倡尊师重道,为人师表;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他提出了“正言”“正行”“正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扶正世道人心。
2.为师之才
“为师之才”指的是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之外,还应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孔子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均是对教师须拥有广博知识,虚心请教以升华自我的真切体现;韩愈的“学无常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皆表达了教师应以自己的所学作为为师之道,强调“为道是求”,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方能体认仁义之道,成为圣贤;王夫之则以“明人者先自明”提醒教师唯有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领悟了道理方能胜任教育的工作。
3.为师之法
“为师之法”则是指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有必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选自《论语・雍也》)等均是孔子对学情了解的记载。荀子则认为教师应该“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董仲舒论述教师的要求时,指出做好教师,既要提高思想品德,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及时施教,掌握教学内容的分量,快慢适度,对学生要考核督促而不使其感到苦恼,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王守仁在其儿童教育思想中谈到了“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量力而教”。他认为教师需要认识到孩童所具备的实际能力,如果单纯地把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对儿童毫无益处。颜元的“习行”教学法则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
无论是“为师之德”“为师之才”还是“为师之法”,我们均可以看出古代教育家已经将某种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融入其中,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改造、融合、再创造,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为师之道”。总而言之,“为师之道”是师之根本,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答案,是教师价值追求的起点和归宿。
无论是从教师地位、教师功能审视教师价值观的构建过程,还是从师生关系、为师之道探求教师价值观的本源,千百年来教师思想的发展已经为当今教师价值观的构建准备了丰富的思想基础、榜样典范乃至精神寄托。古代教师思想的精华是中国教师职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的反映和承托。从古看今,以古促今,是教师在思考其职业价值观构建时不能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7.
[2]刘海涛,张云.我国古代教师的地位及其对现代教师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82.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为广博、扎实的美术知识,同时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在教育发展中,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输美术知识,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和欲望,使学生懂得为人之道和处事之理。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价值等进行分析,提出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依法教学,爱岗敬业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相关法律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教学义务和权力。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通过认真备课和扎实上课,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不断培养出高素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同时,教师要清晰了解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它不是教师不眠不休的拼命工作,不是不顾亲人朋友,不是生病也要工作,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喜欢和热爱自己的教育职业,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逐渐向更深、更高的领域发展,要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伟大性的重要体现。
2.关爱学生,认真教诲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关爱,进行爱的教育,这样可以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为人处世的能力。爱的教育是教师高尚品德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尽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地关爱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在日常交流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内心情绪的变化情况,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谈心,深入班级集体,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保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所提的问题和建议应该包括所有学生,在注重基础美术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认真对待和解决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激情。
3.注意言行,树立榜样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是学生生活和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标杆,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社会层面看,教师所具有的素养应该要处于一个更高的层次,要做遵守法纪、社会公德的带头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口语的文明儒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准的语言形式将知识讲授出来,保证口齿清晰,规范用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教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仪表要自然朴素,穿衣打扮要整洁,不在校园里穿一些花枝招展的衣服;用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人和事物,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要树立勤勤恳恳、开拓创新的精神,每一项教学任务都到做到一丝不苟。此外,在操守品行方面,教师要表里如一、是非分明,在要求学生做某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求自己先做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带头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要结合高师美术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德育思想,进行不断地拓展和延伸,尽可能地将其体现在教案中,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不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思想。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美术知识和道德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
2.有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美术知识和德育内容,在具体学习中会变得更加轻松,会喜欢将自己的烦恼讲给教师听。美术教学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创设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避免呈现一张非常严肃、死板的面孔,给学生带来紧张感。同时,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坦诚相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便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对他们的关爱和肯定,逐渐引导他们改掉缺点,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全面学习美术知识。
3.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
当前,高师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高师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塑造,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中正确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在影响着学生,甚至会改变学生的未来。高师学生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人生阅历相对较浅,他们的思想较为简单。在当前这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发展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偏差。这时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职业道德价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意识和道德观念。
4.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了解教学责任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断探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而不是采取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知识强塞给学生。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术知识中的趣味性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结合美术内容的特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美术知识,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
5.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出自身所具有的良好品质、道德素养,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够随意的徜徉的知识海洋中,游刃有余,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的一块垫脚石,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攀上人生巅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认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在交流中要时刻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楷模。
三、培养高师美术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良好的奉献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前提是“热爱教育,甘为人梯”。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专业性、示范性、艺术性等特点。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虽然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有一些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另谋出路,在教学任务中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增强美术教师的责任心,提升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教师甘愿为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教师只有对教育有着强烈的追求,才会不在乎名利,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奉献。
2.提升对学生的尊重思想和关爱思想
师爱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核心,同时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学家认为:爱是相互的,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谁,只有那些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爱,使学生运用这种爱去关心教师、关心家人、关心集体等。同时,教师的爱要针对每一位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面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和建议要认真思考,做出合理的回应和解释,将爱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发展,在教育中既要严格规范又要耐心引导,发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优点,在尊重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智力等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大爱精神,面向所有的高师学生。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爱来教育学生、关心学生,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尽可能成为学生所依赖和信任的人。
3.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
有关学者表明,成功需要具备敬业、忠诚、热情、进取、勤奋等态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发展中的引导者,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的美术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逐渐让自己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涌现出来,为人们带来各种新的理论、知识以及世界。所以,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树立进取的精神,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学生、工作,要乐观地迎接每一天。只有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保证其不断进取、学习,认真做好每一项教学任务,从而使美术教师更好地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4.树立良好的艺德
艺德主要包括艺术信仰、创作态度、艺术追求、审美品格等,是美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的重要部分。教师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创造精神,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培养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的过程,有助于形成完美的人格。在当前网络环境背景下,各种信息不断涌现,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和技能指导之外,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营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环境。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各种艺术所具有的风格、形式、流派以及内容表现形式,逐渐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体验艺术,感悟到艺术的真正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由此我们可知,美术教师树立良好的艺德,可以提升自身个人修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作为高师教育发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当前高师学校的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在高师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不断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良好的奉献精神;提升对学生的尊重思想和关爱思想;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提升自身的艺德水平,全面提升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华.论中职美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刘利敏.高师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型美术教师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他反映着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认清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个体差异,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和调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wWW.133229.coM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4.3塑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应定位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敬业、精业和乐业,敬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精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乐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宿。高职教师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职业观,又要以积极的职业观夯实价值观。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高职教师 职业定位
高职院校是一个既不同于基础教育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部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上要求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定位于敬业、精业和乐业,即以敬业作为职业定位的前提,以精业作为职业定位目标,以乐业作为职业定位的归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职业和生活,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教师得到职业的尊严、发展和愉悦。
一、敬业的价值定位
敬业是指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知识、技能的追崇及社会价值的认同,是精业、乐业的基础。古人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职业心怀敬重之心,抱有立身成就的愿望,坐拥规范自律的自觉,才能拥有为把职业做到至美至善而精益求精,持恒稳定,笃行不倦的敬业精神。高职教师的敬业内涵包括坚定的职业理念和饱满的职业热情两个方面。
根据以抽样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某地级市及周边地区九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调查的结果表明: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只有30%多的教师具有一定的高职教育理念,表现为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等;仅有38.6%的高职教师能清醒地意识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清晰、准确的定位。需要通过理念更新、在职教育和科学的课堂评价等优化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
1.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定位。由于国家主管部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中科研权重较大,造成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要求高、影响大,导致某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课题申报和科研论文撰写上,虽然课题和论文大都与教学无关,但技术职称和效益工资的驱动效应还是左右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定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殊教育部门,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既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教师通过职业发展人生价值的舞台。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教师应根据各自专业和自己的实际,或面向制造和服务领域进行创新研究,或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或面向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教师要改变为科研而科研的现状,每个教师都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一个方向,长期关注、持续积累和一以贯之地进行研究,使教师的职业发展逐步走上积少成多、由低到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定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导向固然是教师疏于教学管理的主要原因,但周期长、绩效隐和成本高的原因使某些教师对科研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持“一手硬”、“一手软”的实用主义态度,这在高职院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导致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相脱离。
从教育的本质看,教学工作永远都是高校学校的中心工作,能否培养出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最高和最终标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最高和最终标准,教师职业价值必须定位于教书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职教师的敬业就是面对功利不放弃,面对平淡不泄气。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改变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历史责任,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的潜在价值。
二、精业的价值定位
高职教师的精业是教师的职业视野、知R结构和实践能力所能达到的深远、合理和灵动程度。从三者关系看,敬业是精业的基础,精业是敬业的表现,乐业是精业的结果,其中精业是爱岗敬业的关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职业发展的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的精业主要表现在职业视野、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
1.职业视野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首先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四个全面”建设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广度意义上的国际视野、国家视野和职业视野,即以开放的胸怀汲取一切先进文化,以复兴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问题,以职业的取向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又要有厚度意义上的政治视野、思想视野和文化视野,即以严肃的政治态度将“四个全面”和“五个发展理念”融入教材,以厚实的理论功底让思想引领课堂,以多彩的企业文化塑造学生。理工教育类教师要洞悉学科和行业前沿最新动态,以学科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紧密衔接,成为集教师、工程师和技师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