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11: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前卫生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这就要求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在写作时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有关,很多学生由于课外阅读有限,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思考,因此看到作文题目首先会联想学过的课文,写作的思维也会围绕课文内容稍加改动,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要引导学生以某一特定的事务为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讨论,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拓展思维方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多角度选材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布置题目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题目,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组织材料,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最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写《我第一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围绕题目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来写作。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总是以做的不够成功,不够好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内容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吸取教训,以后做得越来越好。但是也可以写自己的小成功,比如:第一次登上领奖台,这样的第一次经历是催人奋进的,得出的结论可以是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就,可以更加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养成围绕题目选择自己最有感想的事件去组织材料写作,就会丰富文章内容,避免雷同。
二、同一个题目中心,多方面选材
对于文章的中心的作文题目,学生在习作时最容易出现雷同。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题目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空间束缚,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题目,一般来说,这个题目的中心就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很容易就囿于做好人好事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简单写几个类似的事例应付了事。教师在指导时,可这样引导学生。
(1)可以采用反衬的手法,选取一些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反面例子,来衬托乐于助人这种积极的社会现象;
(2)从社会需要热心肠这种思维发散开去,积极提倡做一个乐于助人的自己,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学雷锋;
(3)可以拓宽一下思路,从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到帮助别人改变思想,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也就是把这个题目涉及的很多相关意义讲解出来,启发学生去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有自己个性的创作主要形式有。
(1)就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扩展成短文。例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的表情,推想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续写文章的结尾,充分发挥想象力,体现个性。如续写《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应该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来到天堂的小女孩;;续写《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就凡卡梦见了爷爷这一事件展开描写。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变人称、改变叙述的顺序、改变体裁等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
【关 键 词】 人生语文;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极限概念时,通过介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使学生了解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分段函数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缴纳办法,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眼、耳、脑、手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练习、提问、板演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4.让学生多练习.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知识点的习题,使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具体超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此外,多提问、多板演都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设计好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先让学生观察方程组:
思考:“①②的未知数x、y的系数有何特点?”然后提问:“这个方程组除了可以用代入法消元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途径给这个方程组消元吗?”
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在边思考边动手中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创设猜想型问题,在猜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G・波利亚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必须猜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到这个定理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对所探讨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联想后进行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讲授“圆周角”这一节时,给出问题:如图(1)、(2)、(3),在O中,圆心角∠BOC和圆周角∠BAC都对着同一条弧,同学们猜想∠BOC与∠BAC之间会不会有某种特殊关系呢?如果有,会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猜想的结论吗?进而引导学生按这个猜想去探索、证明,并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三、改结论型问题为开放型问题,引伸拓宽加强思维的发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立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把例题设计为: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各边中点,顺次连结E、F、G、H
(1)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为什么?
(2)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
(3)若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为什么?
(4)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
(a)四边形EFGH是矩形?
(b)四边形EFGH是菱形?
(c)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利用上述问题,可引导学生去探索、猜想、推理、证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32-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及其新型媒体平台(飞信、微博等)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而各个通信运营商大力推广的3G业务以及无线网络接入的兴起,是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与生活更加的多元化,选择空间更加广阔,但是同时也产生了高校大学生管理部门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网络行为的心得问题与思考。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与网络有着频繁接触的大学生必然受到双重影响。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进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社交、应聘、旅游出行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大学生怎么利用。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必须设计新的网络管理模式来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
(二)常州大学网络文化建设调查
日前,常州大学几名学生联合作了一个以本校大学生上网及心态为主的随机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一个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手段。在大学期间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而且网络正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主要是娱乐、资讯和聊天交流,使用免费邮箱,而并非是学习功能。大部分学生的网络知识贫乏,不知道除了打游戏、聊天和看电影之外,通过网络还可以做什么。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及不会用电子邮箱。超过6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网络知识是通过网络和书籍上自学及向同学朋友请教得来的,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计算机课、网络知识讲座等)得到的。此外,笔者作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大一班级的班主任,在以网络运用为主题的班会上,也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对网络的学习功能特别是运用文献检索功能比较陌生,仅知道其影视音乐等娱乐功能。而且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大多数同学还从未想到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视频,比如说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方面,更很少知道可以在网上浏览查阅学习资料、听讲座、做实验,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等。这意味着高校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方面还待加强、改进。如何科学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性,对自身进行能力学习和提高,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网络学习模式拓宽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路和培养创新精神。
其三,网络提供的交互交流空间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关注的信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轻松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满足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网络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
网络的双刃性也使它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网络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直接和便捷同时也使消极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加剧。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直接使多种文化不加过滤地直接呈现在大学生眼前,特别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强化,又通过网络新媒体被放大,从而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更为强烈的侵蚀和冲击。
三、网络新媒体存在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网络上涌出的大量不良信息容易造成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混乱,不利于学生的正确成长和树立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二,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视频、聊天、交友等方面。
要科学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好网络的先进性,正确利用网络,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及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大学生上网,而是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特别是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以做到防微杜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运用思想,真正把网络作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和成长引擎而运用起来。鉴于此,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心理动态和认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
四、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产生网络依赖症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由于学生自控力不足以及自主时间的不合理利用。过多的自主时间,会使自控力差的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学习之外的事物,从而导致成绩的不理想,学生往往会选择网络在虚拟世界中来找寻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其二,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大学生面临诸如学习上的、情感上的多种压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迷茫等都会造成大学生过大的心理负荷,沉迷网络这时往往就会成为大学生逃避现实和减压的手段。
其三,不得当的管理方法。当学生管理者的教诲与学生心理相冲突时,学生就会因为得不到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却无法抵御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
五、为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网络行为,使其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思想引导,提高网络主体道德修养
由于网络作为一个最开放的媒体,联通全球,海量信息及新闻层出不穷,这也造成了各种信息良莠混杂,大学生作为一个情绪相对不稳定的群体,很容易误听误信而形成偏颇的观点,进而影响自身正确社会价值观的树立。这时,就需要对大学生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他们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能力。同时也可以搭建日常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平台:可以考虑在QQ、飞信、人人网等学生喜欢交流、聚集、沟通的网络载体上建立一批具有组织结构的网上基层团支部,利用这些载体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修养。
(二)积极举办校园网络应用知识讲座和实践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各高校职能和管理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开展各种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的活动。例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互联网操作、网页制作、网络信息资源和文献检索(可与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进行网上课程设计和多媒体软件制作展示、开设个人、班级网站和创办电子刊物等主题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上和大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渠道,高校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在这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构筑起网络环境下一种新型的教育者及管理者和大学生互动关系,使网络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发展个性、开拓创新的有益平台。
(三)正确认识到大学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重视并发挥好大学生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一代,他们是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是一批信息通信新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及创造者。无论新兴的苹果iphone手机还是平板电脑iPad,都可以看到大批大学生粉丝的身影。大学生以充满创造精神的网络文化实践,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力量。
总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网络时代我们必须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园,葛敏.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素质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26所高校的调查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1:1-2.
[2] 郭加书,陈涛,王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与行为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3] 游敏.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
[4] 毛剑,刘召利.论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5] 王栾生,李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版,2002,(1).
[6] 翁铁慧.准确把握“80后”的成长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许多学生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学习知识远没把握机遇的简单。许多大款在功成名就之前都目不识丁,但他们却看不到他们在成功之前的摸爬滚打。而且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已经离去,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与能力的比拼,没有足够的墨水注定是失败。不要看别人把握机会是如此容易,如果没有才实连机会都不眷顾你。
也许有些同学的父母都有“一亩分三地:以为即使不读书,以后也可以得到父母的钱,享受富贵。但他们不懂中国人是富不过三代,而且现在这个社会远不是那么简单,单靠父母的“一亩三分地”只会自己有了知识才能维护自己的财产。
最后一点是源于发达的科技,现在电脑已是每家每户都有的电器,于是学生便迷失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其实说白了网路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即使真的让你在游戏中无敌,又能如何。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打职业联赛,卖装备等,但打职业,卖装备又能换几个子?只够自己的吃喝罢了,安能成家立业。况且游戏远不及书籍给我们来的充实,只是消遣罢了,但不知自己被游戏所掌控,到悔悟之时,以为时恨晚!
千万不要以为可以凭借家中的产业就能在社会立足,因为那只会坐山吃空;千万不要以为机会永远在前方在等着自己,因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千万不要以为游戏才是王道,因为游戏永远不会成真。只有黑发便知勤学早,才能白首不悔读书迟。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思维是数学学科问题解答的核心,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有效承载体,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特性”,“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紧扣问题特性,锻炼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型技能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养。近年来,我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就如何利用问题内在特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素养,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所实施的策略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情感激励作用,让学生在适宜问题情境中能动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调节和渲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学习情感是学生解决问题、探知新知的“源动力”。高中生与其他阶段学生一样,同样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支撑”。而数学问题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生活性、语言生动性、问题生活性等特性,在激发学生能动思维潜能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所具有的积极情感“因素”,设置出适宜、有趣、融洽、生动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主动思维。
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教学中,我就采用以境激情的方式,抓住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设置了如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200多年前,高斯被誉为‘数学王子’,他的数学老师提出了问题:‘1+2+3+……+100=?’10岁的高斯用‘(1+100)+(2+99)+……+(50+51)=101×50=5050’方法进行了计算,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方式进行解答呢?”这样,学生在感知现实生活问题内容中,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内容的现实生活意义,内在情感得到激发,自主思考探知新知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二、巧解案例典型特性,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活动中学会思维。
构建主义认为,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思维活动有效开展的“方法支撑”。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展现的重要平台,数学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及教学,能够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掌握和领会,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典型数学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思考、探寻问题解答方法思路过程中,形成解题技能。
这是我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紧扣该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重难点内容,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解题任务,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案例,解题时应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性质进行问题解答,解题过程如下:
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全过程中,自身具备科学研究需求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有效地搜索、评估、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能力标准(2000年)规定的有关信息素养的5个一级标准为:“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评估和挑选信息并融入自己的知识库;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标;能够熟悉与信息使用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能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
本文根据对信息素养标准的解读,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中选题、实验、写作、投稿4个阶段涉及到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设计了17个问题。随机抽取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12个研究所的120位硕、博士研究生作为样本,调查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信息素养现状,并针对调查反映出的信息素养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1.调查概况
1.1问卷设计
根据对信息素养5个标准的解读,问卷内容的设计包含研究生的信息意识、获取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的理解5个方面。将这些内容与学位论文研究的选题、实验、写作、投稿4个阶段结合起来,设计了问卷框架,如表1所示:选题阶段题目设计涵盖了题目来源、信息查找、筛选方法等,由于这一阶段是学位论文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大量查找、阅读、筛选信息以了解课题背景知识,因而这一阶段是信息素养集中体现的阶段,共设置有7个题目。实验阶段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信息持续追踪与科学数值的查找方式上,共两个题目。写作阶段设置了一个题目,调查研究生认为这一阶段最为困难的问题。投稿阶段设有一个题目,调查了解如何选择投稿期刊。还有一些问卷题目涉及到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因而都归于综合类,共有6个题目。
问卷中所有问题均包含4-5个选项,且都为不定项选择。调查对象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勾选符合的选项。如果提供选项均不符合调查对象实际情况,则可在“其他”选项中补充说明。
1.2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光电研究院等12个研究所的硕、博士研究生共123人作为问卷发放对象。调查对象中,博士研究生为61人,占总人数的51%,硕士研究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46%,还有4人未填写相关信息,占总人数的3%。如图1所示:
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7.56%。各研究所回收的问卷份数,如表2所示:
1.3调查统计
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7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由于问卷题目均为不定项选择,统计时以“选项被选次数/120”这一数值代表选择这一选项的研究生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因此,同一题目下各个选项所占比例之和可能大于1(调查对象多选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题目,若“其他”选项无人选择,则在图表中不显示。
2.调查结果分析
2.1选题阶段结果分析
2.1.1学位论文选题来源43.33%的研究生由导师直接指定学位论文题目;50%的研究生为导师给定方向后自选;5.83%的研究生完全由自己选题。这一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研究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选题。如图2所示:
2.1.2自主选题情况仅有31.67%的研究生在自主选题时对所选题目有把握;24.17%的研究生认为信息太多,无从下手;49.17%的研究生能够选出几个方向但无法确定选题(见图3)。从这一结果看出,约七成的研究生对于选题没有足够的把握,选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难度。
2.1.3了解背景信息常用方法检索‘‘学术搜索引擎”和‘‘专业数据库”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高,均为导师、学长等专家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信息提供渠道,占35%;而利用传统的专著、图书来获取信息所占比例较少,为24.17%。从结果看,许多研究生了解学位论文背景的方法比较灵活,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来获取相关信息(从大部分为多选可以看出)。鉴于调查对象为中科院研究生,他们对专业数据库的使用率相对比较高。如图4所示:
2.1.4检索信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的研究生占82.5%;首先考虑找该领域作者、机构文献的研究生占25%;仅有19.17%的研究生会首先考虑确定学科范围、信息源(专著、期刊、专利等)及时间范围。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在检索学位论文课题信息时比较盲目,并未经过仔细考虑。如图5所示:
2.1.5首先检索的信息源在检索学位论文课题背景信息时,64.17%的研究生首先检索的信息源为全文数据库;26.67%选择最先检索文摘数据库;20.83%的研究生最先检索网络资源;10%的研究生最先检索特种文献(专利、标准、会议、报告等)。结果表明,文摘数据库作为选题时重要的信息源,并未得到广大研究生的重视(见图6)。
2.1.6筛选信息的方式在检索到大量学位论文课题背景信息时,71.67%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摘要来挑选出最相关的文献;32.5%的研究生选择阅读综述文献来筛选信息;还有32.5%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核心文献(如核心期刊文献、高被引文献、核心著者文献等)来筛选信息。结果表明,研究生筛选信息的方式主要以阅读文章摘要为主,而综述文献和核心文献这两类非常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并没有得到研究生的重视。如图7所示:
2.1.7如何确定论文创新点74.17%的研究生选择检索领域最新文献进行对比;20%的研究生直接交由导师判断;而15%的研究生未考虑过此问题。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忽略了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权威验证这一关键问题。因此,图书馆应该关注中科院研究生群体,主动为他们提供学位论文的查新检索服务。如图8所示:
2.2实验阶段结果分析
2.2.1持续追踪新信息渠道76.67%的研究生通过定期检索数据库、期刊来持续跟踪新信息;20%的研究生会通过关注专业门户网站、论坛、科学家博客等方式来维持信息的及时更新;14.17%的研究生利用RSS-Feed、alert、Googlereader等来定制最新信息。结果表明,信息定制、、lert功能等这些高效的信息追踪方式并没有在研究生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专业门户、论坛、科学家的博客等也较少被关注,如图9所示:
2.2.2数值、事实型数据查找途径85.83%的研究
生选择了利用搜索引擎或网络免费资源来进行查找;39.17%的研究生考虑了查阅参考工具书、手册(纸本或数据库);还有21.67%的研究生选择从同行处获取。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生查找数值、事实型数据大部分依赖网络资源,而较少利用专业的手册和工具书。如图10所示:
2.3 写作阶段结果分析
这一阶段研究生碰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发现问题,拟定论文的写作路线(46.67%);总结、凝练创新点(43.33%);概述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30%);实验验证、数据分析(15%)及其他(1.67%)。其他选项上,主要是文献管理软件不熟练、以及基础知识不牢固等。如图11所示:
2.4投稿阶段结果分析这一阶段考察了研究生选择投稿期刊的主要途径。51.67%的研究生投稿由导师指定期刊,而其余研究生则需要通过自己判断选择。方法主要有学长、同学推荐(44.17%);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排名选择(30%);根据引用的参考文献,综合考虑期刊的方向、影响因子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等方式。如图12所
2.5综合部分结果分析
学位论文完成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整个过程中。这部分题目对学位论文过程中一些能够反映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行为、信息道德等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2.5.1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最难的阶段对于学位论
文研究过程的4个阶段,46.67%的研究生认为选题阶段最为困难,其次是写作阶段(40.83%)。实验阶段(16.67%)和投稿阶段(10.83%)的难度相对要小一些。这说明选题和写作这两个对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的阶段对研究生来讲难度较大。如图13所示:
2.5.2查找、利用信息时的主要困难在查找、利用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无法获取全文(57.50%);信息量太大(38.33%)以及缺乏最新信息获取的渠道并列第二(38.33%);最后是信息获取费用太高(10%)。尽管中科院采用了多途径来保障全文的获取,但获取全文这一问题依然突出。如图14所示:
2.5.3无法获取全文时采取的途径无法获取全文时,48.33%的研究生通过找人代查、代借获取;40.83%的研究生利用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32.5%的研究生选择放弃该文献;另有22.5%的研究生直接向作者索取。这一结果与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即无法获取全文时,最常选择的两种方式是图书馆原文传递及找人代查代借8。如图15所示:
2.5.4管理文献的方法在文献管理上,43.33%的研究生使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这与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购买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免费供研究生使用,并提供使用方法培训密不可分。丁香园网站对其用户(硕士生占51%,博士生占27%)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的用户从未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9,进一步表明文献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如图16所示:
2.5.5如何理解信息的合理利用71.67%的研究生将合理利用信息理解为尊重知识产权;62.5%的研究生理解为适量引用、不剽窃;28.33%的研究生理解为不恶意下载。大部分研究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都有一定的理解,仅有5%的的研究生未考虑过此问题。如图17所示:
2.5.6参加培训意愿对于是否有意愿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各环节培训的调查显示:31.67%的人迫切想了解学位论文各个环节的相关知识;56.67%的研究生希望了解其中的部分环节;还有21.67%的研究生希望参加,但是对时间的安排有所顾虑;仅有1.67%的研究生对此不感兴趣。与宁夏大学对684名在校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相似,该校超过77%的学生愿意选修研究生“文献检索课”M。说明无论是中科院还是高校的研究生,都对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表现出强烈兴趣。如图18所示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大致了解目前中科院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状况。选题阶段是研究生认为较为困难的阶段。特别是自主选题时,许多学生感到信息量太大而无从下手,并且对自己选择的题目没有足够的把握。这与其检索行为过于简单,没有清晰考虑信息源以及在信息筛选过程中未利用可靠高效的方法有关。
实验阶段研究生持续跟踪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大都通过定期检索数据库来获取信息。利用多途径便捷地跟踪信息还需进一步加强。检索数值、数据信息时,各种纸本、电子的工具书没有很好地被利用,大多数用户依然求助于免费的网络信息。在论文写作阶段,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问题,拟定论文写作路线,以及总结凝练创新点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主要难点。这与前期选题时对信息源是否准确选择、检索过程是否严谨规范以及信息筛选途径是否高效正确等都具有直接的联系。
文献管理软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约一半的研究生利用了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投稿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相对简单,大部分研究生由老师直接指定投稿期刊,其余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学长、同学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判断选择出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在对信息素养的态度调查上,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对学位论文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相关培训表示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于合理利用信息也有恰当的理解。
3.2建议
3.2.1 避免盲目检索调查结果显示,选题时大多数研究生首先考虑的是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在对一个领域还没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显得过于盲目。这往往导致检索的信息过多、信息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后期还会花费大量精力对信息进行筛选。若在检索之前先考虑清楚所需信息的学科范围、信息源(如专著、期刊、专利等)以及时间范围等因素,并制定相对准确的检索式,就会避免检索过多无用信息,从而使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3.2.2 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在信息源的选择上,不同的研究阶段侧重有所不同。以选题阶段为例,全文数据库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文摘数据库由于不提供全文,数据量更大,范围更广;而专利、会议、报告等特种文献类型,提供了领域内最新的信息以及发展动向。在选题时,检索课题信息必须保障信息查全、查准、查新。因此,文摘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会议信息等都是选题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的信息源。
3.2.3 提高筛选信息效率检索到大量信息时,如何高效地筛选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优质信息很重要。除直接阅读文献的摘要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高效的方式。通过数据库(如WebofScience、Elsevier等)的过滤、分析功能可以找出某一领域的核心文献,包括高点击率文献、高被引文献、同行推荐文献等。此外,阅读综述文献也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国外的综述文献一般多为该领域有很强影响力的学者所著,能够很好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综述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更方便地追踪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3.2.4确保选题创新性在调查中,大多数人确定选题创新点的方法为自行检索领域最新文献进行对比。没有人选择委托图书馆查新。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对于学位论文来说非常关键,图书馆的查新服务是保证课题新颖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请导师或是同领域相关研究者辅助判断也十分必要。
3.2.5巧用信息定制实验阶段需要持续跟踪最新文献,随时掌握研究领域最新动向。除了定期检索专业数据库外,RSSFeed、数据库的alert功能、googlereader等信息定制途径能高效地跟踪信息。各种信息定制途径能够根据用户对信息的具体限定以及指定周期(每天、每周、每月)提供多个数据源的信息,从而省去了逐个浏览各数据库的时间,提高了科研效率。3.2.6重视电子工具书理工科类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查找很多数值型、事实型数据。电子工具书是一种可靠的途径。与网络信息相比,各种专业的数值型、事实型数据库的信息通常都经过验证,内容准确。如若研究领域比较边缘或是过于狭窄而难以查找到相关数值数据,从同行处获取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2.7善用文献管理软件利用一些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RefWorks等,能大巾幅提高写作效率。以Endnote为例,该软件能够对已有参考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随时方便地查找到所需文献。通过其分析功能,可以找出领域内高产作者、高影响力期刊。在文章撰写过程中,能够方便地插入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所需的参考文献格式,自动调整参考文献顺序。这些都为研究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也省去了繁琐的参考文献编写工作。
3.2.8多途径获取文献获取文献的方法很多,当所在机构开通的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来满足。以中科院国科图为例,馆际互借、原文传递、随易通等服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各种专业门户网站、论坛、科学家或学科馆员的博客等也能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献信息。如小木虫论坛上的文献求助版块,将所需文献到平台上,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人及时提供全文。通过在国外是通过以上途径都没有找到,直接发邮件给作者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的加大,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由此导致某些艺术类大学生出现了失落、偏执、自负等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心理、偏执心理、焦虑心理等。
1.1 失落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1.2 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这样的偏执心理在艺术类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1.3 焦虑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虑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1.4 依赖心理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家庭来说较好,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精力。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2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不健康心理存在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2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使艺术类大学生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方式落后,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滞后,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脱离实际,使有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择业、不懂得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2.3 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不良心理。
2.4 自身因素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相关专业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时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3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3.2 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家长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3.3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3.3.1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要过于焦虑。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3.2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同时要强化艺术类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我创业。
【参考文献】
[1]刘铸.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