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进行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1.产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高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首要的便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国企进行改革产权、创新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为:能够真正的做到政企分离,将政府、企业各自的范围明确,调整企业结构构,完善与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采用对使用者与拥有者进行界定权益与分割产权的方式进行划分人们在稀缺资源上的配置权,使得经济主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高效的运用,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途径
(1)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股权结构的合理构建。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是主体为公有制的产权制度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为:以对大中型国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企业法人与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所有权为基础,用公司化的方式改造企业,将其改造成涵盖多元化的财产利益的经济主体,从根本上变革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将企业改革为公司制企业。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建股权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国有股流通。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设想对国有股权在运作的主体与层次上进行了明确,国有股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进行规范实施中一定会涉及到的,同时平等的与企业其他股权入市交易方面的也会被涉及到。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所拥有的全民资产量的最大的,国有股由国家进行管理的部分是非常庞大的,国有股形式的运用在资产的社会属性为全民所有方面的权利不会有所改变,并且国有股进行流通能够使主导为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更好的得到体现。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上的管理是通过对全民资产运用股份资本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资产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这是能够达到的产权制度主导为公有制状态下的理想结果。
(3)公司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现阶段在国内因为企业没有理顺各种内部关系,组织几个在建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的建设是重点,通过这些对各类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边界与归属进行明确。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1.国企经济效益审计
国企进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由内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通过特定审计方法,以一定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相关的证据的整理与收集,来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其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对开发与利用经济效益途径进行评价。通过对国企经济效益的审计达到发现与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良影响因素的目的,发局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同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进行国企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包对企业的特点进行把握,进行效益审计的开展时其目标应当是减少浪费与损失;其次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中心,达到发掘潜力、提高效益;最后面对存在于企业内控制度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 通过制度的健全,弥补漏洞,服务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审计工作。
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预算以及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进行强化未来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事中审计。通过分析比较所实施的项目与计划、预算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然后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使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计划与预算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3)事后审计。进行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为国企经济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寻求新的途径。
三、树立国有企业核算管理意识,提升其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国有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应致力于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环节的管理上,切实保证国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包盈不包亏”。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对其全体员工积极开展核算管理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实施核算管理时能够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每一位职员均能够树立起核算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核算管理为国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将该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开支,最大限度上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四、构建优秀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团队
高素质、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是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人员选拔力度,切实保证筛选出有能力、从业道德优秀的人员承担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是定期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能够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相关管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国有企业给予自身安排的岗位,在有限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2]毛 雁: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摘 要 本文就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定位、评价指标综合以及审计内容落实三方面提出一点提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基于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上,以一定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效能性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而展开的评价,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环境下,其作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突出。
一、国有企业为何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之选。在市场经济开放性发展的作用下,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传统型走向集约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统一起来,这就要求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这就刺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企业管理与企业制度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求内部设计工作职能也由原来的事后纠错扩展到事前预防、事中调整以及事后查错等,以实现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良好的支撑条件。企业内部环境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并且由于内部审计存在的历史性经验支持,使得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借助经验增多,这就为内部审计的继续发展创造了内外环境支持。而随着各项审计政法与法规的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其效能性也逐渐提升,这就为展开有效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经济效益审计的本身力量。经济效益审计是直接面向企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以资产与资源效益的效果回馈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并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性消耗提出有效建议,及时为计划修正、预算以及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有效实现企业资产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决策风险;经济效益审计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强化各环节系统的审查和强化各个部门间的经济性合作,这就刺激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加强各个管理层以及基层与管理层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促进了审计风险防预职能的发挥,提升了决策效率,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支持;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在一定标准下,按照一定制度法规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这就要求国企经济活动必须合理、合法,促进了国企合法经营的实现。
二、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1.定位评价标准,完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由历史标准、规定性标准、社会标准等,在现代国企经济效益评价中,其不仅要面向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还要根据市场动态进行市场经济效益分析,同时,由于市场开放性以及社会多元性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要同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等相结合,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价标准定位,通过历史性标准,来进行历史或现实经济效益考核,实现对企业发展的监督与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审计,通过规定性标准,将个别企业与地区部门的效益目标进行定位,通过预算目标与企业实际效益目标比较,来合理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过程进行评价,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总括性评价,而通过社会标准定位,将国有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效益实现进程以及社会各界利益性要求的综合为评价指标,促进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的持续性发展。
2.综合评价指标,提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科学性
内部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资产增值指标、获利能力指标、成本费用指标以及偿债能力指标四种指标,其分别面向净资产的增加、资产收益率、企业一段时期内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比率以及资产和负债比率,这就从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资本投入取回能力即企业盈利状况、利润代价和企业资产运转、投资风险等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而在企业整体性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将各项财务性、技术性、综合性、单向性等指标相结合,并以动态化与静态化的评价分析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以及变化性评价,在实现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科学性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落实审计内容,提升经济效益审计的效能性
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开发审计、决策审计、业务审计等,其内容涵盖着企业发展的各环节、各方位,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要根究自身情况,进行审计内容选择,以提升审计效能的充分发挥。适应企业整体发展,选择总体性审计内容,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水平,表征企业发展效果,确定资产利用水平等;进行重点经济业务流程审计,将业务流程、业务台账以及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审计的风险预测与信息支持职能;根据企业发展动向进行专项经济活动审计内容选择,考察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的运行状况,分析专项经济活动的效益,以实现效益性专项评价。
总结: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市场、企业发展,国企依据企业自身实际,选择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定位审计标准、综合审计指标等方式,来提升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与质量性,这也为国企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了国企的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科技咨询导报.2010(18).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96-02
前言
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综合指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1)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2)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基础指标。(1)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2)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3)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4)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减少)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坚持沟通协调,增进理解支持。第四,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先易后难;第五,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1)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2)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3)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不同于传统审计,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5)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常.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3-6.
关键词工业企业所有制因子分析差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国经济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初期,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80年代后期,国有经济开始低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逐渐萧条,私营和外资经济开始崛起。随着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又重新焕发生机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改革开放程度、地区发展机会,各区域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经多年改革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差异及区域性差异。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孙群燕等用混合寡头垄断竞争的博弈模型研究国企国有股份比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国企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当国企效率高时,完全的私有化却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孙群燕,李杰等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4(1)。平新乔等人构建了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私有企业的进入不是导致国企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国企自身改变目标函数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7)。贺灿飞等通过对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业、产业及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研究经济地理,2006(5)。路征通过实证研究所有制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地区所有制比重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若分时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理论,2008(8)。赵建新通过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计划性产量的下降和净社会成本的上升赵建新,徐春秀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一个内生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9)。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原因,对于宏观方面对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2009年数据为截面,对全国及地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特征和区域差异问题,为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因子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等问题马红平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1(6);周金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用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0。依据现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D指标
编号D指标名称D指标反映的主要含义效
率DX1D总资产贡献率D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X2D资本保值增值率D资本的运营效果与安全状况X3D流动资产周转率D资产利用效率X4D资产负债率D负债水平X5D成本费用利润率D经营效率X6D全员劳动生产率D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X7D产品销售率D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规
模DX8D工业总产值D产出总量水平X9D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X10D总资产D资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资产销售额D投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X12D本年应交增值税D税收贡献情况X13D利润总额D获利能力X14D人均销售额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个二级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而且一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KMO对抽样的充足度进行检验,样本测度值为0653,大于05的最低标准,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为534213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关键词:精益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13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深入,精益化管理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始强调在生产运行管理过程中利用最少的成本完成产品的需求。在国有企业生产精益管理来说可以从生产与经营管理两个方向来进行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同的方向相互促进作用共同完成国有企业的精益管理。精益的管理思想就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以满足价值需求为导向,减少国有企业的浪费,形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共同作用,实现国有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受精益管理内涵的启发,笔者发现精益管理的理念与绩效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绩效管理的内涵以一个生产单位为个体,通过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激励人员为国有企业创造价值与效益。通过研究发现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于精益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绩效管理与精益管理比较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绩效管理的内涵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经营管理手段,其核心的内涵是以目标完成为导向的奖罚与激励的管理手段,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最大潜力与效能。绩效管理一般的大致流程分为五个环节:一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指标如年度计划收益、国有企业的年消耗成本、不同岗位的实际创造价值等,以及对各个岗位的创效、经营、成本等指标进行评估;二是在评估过后,对年度各项指标或阶段性目标进行分解。这种分解方式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期的评估结果进行分解。这个环节是绩效管理的重点环节,此环节体现的是绩效管理的不平均性,而是结合实际对生产单位而制定;三是根据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国有企业的各个单位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估与年度评估;四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完成目标的生产单位进行激励或奖励,而对未完成生产目标的单位进行处罚;五是结合综合比对结果,对未能及时完成目标的生产单位要及时进行修正及改进,在整改后以期达到目标。
绩效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目标的拆分性。将整体的大目标分配到各单位之中,强调各单位完成自己的任务与指标。并不强调目标的整体性;二是目标的差异性。确定目标的基准是根据每个部门的生产能力、管理范围而确定。这样会更加贴合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但同样也会衍生一些人员管理问题;三是奖惩的公平性。绩效考核是激励为导向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有奖有罚。奖罚的衡量标准是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精益管理理念的定义及特点。精益管理的概念最早是在研究日本丰田汽车的生产过程中被提出与总结的。日本丰田公司也是最早应用精益化管理的国有企业。日本在二战之后生产资源贫瘠、生产成本增加的背景下,能够顺利通过在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精细管理下依然占据各国市场,使得精益管理理念迅速被企业经济界所广泛接受。当时,大部分的国际制造市场是需要通过量化生产方式降低价格成本的方式。而精益生产的理念就是将涉及生产(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到运输送达分销商手上)的整个过程规划为一个管理周期的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的互通性。精益管理的过程强化了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互通性。任何环节的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知晓其他环节的工作进展。这种信息的互通性。可以有效的避免工作的返工与重复,对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二是目标的统一性,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确定统一的结果目标,再将目标对各环节进行分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环节相互衔接,同时相互制约。这样的特点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三是执行的周期性,精益管理应贯穿于国有企业生产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的整个流程,每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对应。
(三)精益管理作用于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精益管理作用于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就是要在要国有企业内部,特别是员工心中通过精益管理确定绩效管理的价值。传统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将员工视为国有企业的工具,员工在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为国有企业提供人力,作为交换国有企业赋予其相应的报酬。这样劳方和资方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基于精益思想的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引导国有企业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国有企业价值。通过对绩效管理与精益管理的对比发现,绩效管理强调的是分解目标的完成结果。精益管理的是最终整体目标的完成结果。绩效管理强调生产单位自身的情况而非整体,精益管理强调的是信息的全面传递。但是精益管理忽略了对目标的考核,过分的强调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管理,缺乏对生产单位人的考核与激励。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绩效管理强调人员的自我管理,精益管理强调的是价值管理。如果精益管理的思想融入到绩效管理之中,就可以提升改善很多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部门之间的竞争问题、内部矛盾、信息的传递不畅等问题。通过精益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将实现绩效管理的价值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结合。
二、精益管理融入绩效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不同部门由于自身绩效目标沟通闭塞问题。绩效管理强调个人、个体部门的绩效能力,这就造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与关系,这样的国有企业态势对国有企业整体发展极为不利。通过多年的绩效管理工作总结不难发现,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指标都根据岗位和个人而制定绩效指标。同时,在绩效执行过程中,单位与单位之间都是以绩效考核的KPI指标为目的,所以在部门与部门的沟通中常常造成部门之间的竞争意识加强、常常造成个人业绩完成但国有企业整体目标并不能全部完成情况。国有企业执行的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有企业的整体目标完成。通过精益管理的理念引入,强调既重视个体的绩效又要重视整体性,在实际过程中要增加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部门间互利共赢的理念与绩效考核办法。
(二)解决在绩效体系中人员倾斜问题。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随着管理的深入出现人员向激励系数大或是竞争小的单位倾斜。呈现出两极分化,中间单位人员难控制的现象。根据工作中的访问与调研发现,在实际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按月度、年度进行考核。各部门考核奖励基数不同。我们以国企为例,在国企的岗位中在经营岗位与生产岗位中激励基数不同,在国有企业中艰苦岗位系数最高,服务岗位系数最低,其他岗位在其之间。在无形之中划分出岗位薪酬性,即岗位基数高的薪酬多但工作量大。岗位基数低的薪酬少但工作清闲。在这种薪酬制下,造成员工形成两种趋势,喜欢高薪的一门心思向薪酬多的转移;喜欢清闲工作的向岗位工资低的一方转移。这种人员结构的转移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资源平衡是十分不利的。通过引进精益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一现象。
三、国有企业精益管理的实施
国有企业精益管理的实施是完成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部分。所谓精益管理实施指的是利用全部资源和对国有企业员工的调动来一起实现共同目标和战略实施任务,完成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组织结构与精益管理相适应。实施精益管理在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精益管理方案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组织结构一起配合着完成。所以,精益管理的实施就决定了其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要随着战略目标的改变而改变。目前,国有企业存在如庞大的机构、责任不明确、功能重叠和效率低等缺陷。国有企业面对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有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需要,应该进行适应性整改。依据国有企业制定组织结构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二)资源配置与精益管理相适应。国有企业精益管理在实行过程时,只有对所属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才可确保精益管理在国有企业生产目标得以实现,所以说资源配置在精益管理实行中占有重要位置。国有企业用于精益管理行动及其计划推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财的总和称之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资源。故针对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必须有效、合理,这样国有企业精益管理的实施才能被有效地推动。
(三)企业文化与精益管理相适应。企业文化于实行精益管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除了能在执行精益管理中起到抵触作用,也能够成为国有企业精益管理的推动因素,所以在精益管理实施过程中创立一套和精益管理相对应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若要让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精益管理实施中有着推动作用,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为使企业文化的切实建立在国有企业内部占主导管理地位,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学习方法,努力发展与引进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加强普及力度,使得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层能主动意识并带头宣扬企业文化的内涵;第二,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心思想,将培育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作为基本原则,在干部、员工间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员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方式;根据新时代的实际状况以及原有制度的创新、再度审视和整理,重新确立国有企业统一、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定建立和国有企业精益管理相对应的规划、决策、创新、生产、人际及公共关系等新的制度和观念。
四、结论
精益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产品质量需求的基础上让国有企业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在价格与质量上获得绝对优势。精益管理要求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将精益管理划入自己工作之中,不再是财务的事。从经营角度上分析来说。精益管理是从产品的形成、产品的生产、产品销售的一些系列过程的管理。精益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在每个生产点的有效控制,生产部门、经营部门横向信息统一性强,有效减少管理资金的浪费、国有企业的冗员等,有效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本文以企业生产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国有企业生产的精益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优势和问题,可以利用这些方面的优势促进该国有企业生产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中庆,崔志军,刘光友等.烟叶精益生产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烟草科学,2014.12.6.
[2]张德金,曹齐,佘运波.电力生产管理系统指标模型配置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4.
[3]杜映梅.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4]张启銮,李延喜,刘艳萍编著.会计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6.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构成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原则;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作为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受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不高,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其支柱产业的作用,首先要进行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提升经济效益,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落后,管理者综合素质较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活力。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员工创新能力较差,生产效率不高等都是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企业的科学发展就是指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企业内部的改革和科学管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国有企业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1.2 企业的改革要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
经济利益是一个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和保障员工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做支撑,就很难再进行投资生产,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目标,将利润的获得作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标准,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3 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障为前提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还要去承担一定的责任,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4 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
国有企业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是指不仅要将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还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干群关系,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全体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对上级干部的监督,促进国企内部管理的民主和平等,提高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2 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在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1 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逐渐受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因此,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转变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的制度,促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国有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同时,要在建立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企业在不断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2.2 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要在改革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加大企业内部技术力量的投入和创新,形成自身发展的技术优势。二十一世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和知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在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在自身的优势领域注重节约技术研发资本,而在弱势领域,则要科技的投入与研究,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3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才是企业改革和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国有企业在内部的改革和管理上,要加设立对人才的选拔和考核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员工个人的不同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采用奖惩机制和辞聘制度,激发员工参加企业生产工作的热情,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保障。在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上,企业领导者可坚持效率优先,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公平,鼓励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保障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2.4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企业结构的优化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和适应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一个短期的、治标的活动过程。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一个长期的、治本的活动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和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借鉴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加强企业的宏观调控,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而国有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要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筹划,勇于创新,切实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资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
一、引言
改革开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经济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商务部统计,到2007年12月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367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达12549.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8.53%;出口额为695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43%;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1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26%,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4.06%。
如何客观看待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是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问题。三资企业是否通过技术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通过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推动了国内企业效率提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中的经济效益地位和变化趋势,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客观的论据。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特点
经济效益的考核与评价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考核工业企业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七项主要指标,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各个侧面的状况。为此,我们利用这些指标多角度全面分析和透视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经分析,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各行业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但增长后续动能不足且行业间差距拉大。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企业职工(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2005年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748.2元/人·年,较1998年的52310.7元/人·年上升了一倍,说明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力,2005年所创造的价值是1998年的两倍左右,可见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相对稳定。
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一个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在各行业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略有起伏。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率与部门结构和专业分工相关。越是制造链长的产业,专业分工越细的产业,增加值率越低。不同行业间由于行业特征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格局是采掘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66.50%)最高,煤气的生产和供应(年均11.61%)最低。
(三)三资企业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逐步提升,行业间差距不大。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的利润相联系,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市场运作情况的真实反映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由1998年的96.8%上升到了98.1%,说明三资企业工业产品日益为我国居民所接受。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在大多数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煤炭采选业由1999年的104.9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3.88%,烟草加工业也从101.84%提高到了127.68%,远远高于三资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96.82,2005年98.12)。除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煤气的生产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各行业的年均销售率都维持在96%-99%之间,行业间差距不大。企业只有充分重视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断提高本企业的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才能提高产品销售率。三资企业产品销售率的逐步提升,综合反映了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数几个行业出现了产品销售率下降的情况,其中以医药制造业的下降最为明显和剧烈,从1999年的96.12%下降到了2005年的92.65%。
(四)三资企业各行业资产状况改善,资产获利能力增强,资金利用率提高,但各指标增速均有放缓的迹象。
资产负债率代表着工业企业的资产状况。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58.5%下降到了56.7%,说明三资企业的总体经营风险逐渐下降。1999年至2005年,三资企业进入的36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达到43.9%、30.3%和23.8%。其余7个行业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或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烟草加工业由1999年的35.45%上升到2005年的4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2001年的5.09%上升到2005年的16.29%。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状况获得改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三资企业总资产贡献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6.8%上升到了2005年的10.6%,说明三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状况。目前情况下,企业能利用的资产都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流动资产尤如企业的血液,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反映了企业的活力。2005年三资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1998年增加了0.74次,说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行业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因此,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下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数量经济指标,盲目引进外资大量进行重复建设分不开的,从侧面反映出“十一五”计划中将利用外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质量这一新观点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当然,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几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对于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2)近年来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逐渐取消,也从侧面提升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3)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逐渐成长,降低了三资企业所具备的相对优势;(4)近年来大量投机性外资以开办生产性企业的名义进入中国,这类外资主要目的是在证券、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因此所开办企业的经营绩效较低,也降低了三资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对比
仅仅考察三资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通过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三资企业。
(一)不同企业类型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三资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1999年到2005年,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整体来看,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超过整体行业水平,且在2004年以前还高于国有企业水平,但从2004年起被国有企业超越,说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整改大幅推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1999年,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余所有行业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水平,差距多在一到三倍之间;但燃气业的差距最大,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达13倍和11倍之多(见表1)。也许正由于三资企业的优势效应激励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整个工业各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三资企业的差距得以不断缩小。到2005年,大多数行业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相当,甚至有电气、服装、黑色、家具、皮革、塑料和文教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三资企业;燃气业的差距也缩小到不到2倍的距离。
可以看出,尽管三资企业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当年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水平,但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99-2005年的增长幅度却高于三资企业,这说明在三资企业的优势竞争的激励下,我国国有企业获得了良性发展机制,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占优。
增加值率是从中间投入消耗率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通常可以对比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间在同一时期,以及相同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整体而言处于偏低的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有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工业产出效益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我们不能认为较低增加值率的三资企业就具有较差的经济效益。
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直接反映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看出,对比1999年和2005年的数据,无论是作为采掘业的煤炭采选业、作为制造业的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还是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都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但是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却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各指标的增减趋势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基本保持一致,但三资企业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大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三资企业煤炭采选业增加值率2005年比1999年增长35.97%,明显大于该行业的国有企业增幅5.11%和全国平均增幅4.76%。
(三)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优势持续保持。
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整体产品销售率都明显低于同期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率,2003年以前还略高于全国水平,但2004年起其产品销售率水平已经略低于全国水平。
深入分析三资企业不同行业产品销售率状况,我们发现,1999年三资企业在大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97.66%,同期国有企业为100.42%,全国平均值为99.74%。几年来三资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各行业的产品销售率稳步提升,但仍然与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到2005年虽然有少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水平,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101.1%,同期国有企业为100.15%,全国平均值为100.49%;但国有企业在产品销售率上仍然具有整体优势,2005年三资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8.12%,同期国有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9.25%,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对国有企业也许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但三资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加上自身机制的灵活和管理技术的先进,在企业资产运用和资源配置方面均保持有较高的效率,多年来三资企业各行业能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上,高速运转企业的流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例,1999年,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67%,低于同期的国有企业65.61%和全国平均水平63.22%;而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8次,高于同期的国有企业0.81次和全国平均水平1.34次。但我们可以看到三资企业的这种资金运用效率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如2005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53.04%)高于同期国有企业(51.87%),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75)则低于同期国有企业(5.94)。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整体上看,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表现优于国内全行业水平和国有企业水平,在提升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一)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3年前,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同期水平,这反映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这种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传导下,使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发挥拉动作用,带动国有企业改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虽整体高于国有企业,但优势日渐缩小,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三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效益指标上相对国有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见到很好的成效,逐步打破了三资企业优势垄断的地位,这对我国工业未来的整体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三资企业的进入,从微观的角度上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有力地协助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FDI的大量流入客观上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三资企业有效地刺激了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了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三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经济效益水平增长放慢。三资企业在工业各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但工业增加值率和产品销售率两指标一直相对国有企业处于偏低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因而无力改变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固有优劣势格局。同时,由于2004、2005年三资企业一些优势经济效益指标增长速度放缓或下降,导致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优势程度正在缩小,甚至有部分丧失的趋势。这说明FDI的大量流入没有降低我国民族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推动外资企业持续发展的后续动能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在我国第二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民族企业仍旧居于主导地位,发展势头良好。三资企业的高速发展从微观层面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因此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三资企业。为积极发挥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克服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外资的行业指导,引导外资流入我国工业结构相对薄弱的能源生产、原料、基础材料等产业。
【关键词】国有企业 税务筹划 重要性 特点 方法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庞大的财富,同时也为国家上缴了丰厚的利润,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但是,国有企业作为企业,有权利也有义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国企在常规的做好成本控制与技术提升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税收筹划对企业利润提升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企业,其税收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然而做好国企的税收筹划,并不违背国家的利益,而是在保证企业上缴充足的税收的前提下,对纳税的形式、纳税的类型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企业自身利润的提高。
一、国有企业税务筹划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应当做好税务的筹划,更应当认识税务筹划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民营企业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国家政策扶持,银行贷款优先,企业规模庞大,这也使得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实行粗狂式的管理,只求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而不顾及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除了先进的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对成本的良好控制之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还应当包括对企业税务的合理规划。国有企业承担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为国家财政上缴了规模庞大的税收,而企业如果对缴纳的巨额税款进行更为合理的筹划,选择更为合适的纳税方式,选择更为有利的纳税时间,则可以无形之中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巨大的帮助。所以,国有企业做好税务筹划,既是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提升自身收益的必然选择。
二、税务筹划的特点分析
(一)税务筹划具有合法性
税务筹划具有合法性,国有企业在承担纳税责任的基础上,可以按照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选择,从而降低企业的税负,减少企业的经济压力,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需要强调的是,某些企业通过钻营法律上的漏洞,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伪造或者瞒报,进而少缴税,以此降低企业的税负,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与合理合法的税务筹划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必须对这种行为予以坚决的抵制。
(二)税务筹划具有筹划性
税务筹划的关键在于筹划,即对纳税的各种方案、纳税的具体时间、纳税的对象以及纳税的性质等进行统一的筹划,通过合理的安排,选择最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缴税方式,从而实现增加企业收益的目标。例如,企业的纳税通常是在交易之后,具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如果在此期间对应缴的税款进行合理的利用,则可以增加一定的利润;但是一定要注意纳税的具体时间,不能拖欠税款。
(三)税务筹划的目的性
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缴纳的税款,或者在合乎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延缓纳税的时间,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了补偿。减少税负可以通过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挑选出最适合国企自身的方案,从而使缴纳的税负最低,相应的企业收益也随之提高;而延缓纳税时间不是有意的拖欠税款,而是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对税款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降低税负带来的成本。
三、国有企业税务筹划现状分析
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于精细化的税务筹划工作并不重视,甚至某些传统古板的领导还会认为税务筹划是变相的与国家讨价还价,谋取国家的利益,根源都在于企业领导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以及市场管理的理念。除此之外,国企的税务筹划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与国企内部税务筹划人员的工作能力欠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国企僵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国企在纳税时,仅仅是简单的按照固有的纳税方式进行缴税,而不去关注纳税的方式以及纳税的时间等重要问题,而且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于新兴的税务筹划的概念并不了解,虽然国家对国企等推出了许多的纳税优惠政策,但是财务人员对这些政策并不关注,这就使得实际的税务筹划无从下手,不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对纳税方案等进行对比,从而使企业赋税成本降低。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精细管理的意识,以及企业财务人员缺乏税务筹划的能力,共同导致了现阶段国企税务筹划效果不理想。
四、国有企业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的提升方法
(一)全面把控税务筹划工作
国有企业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首先就要求管理者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的关注,而且企业要制定税务筹划的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对其全面把控,当具体的工作与税务缴纳等工作产生联系时,就必须要求财务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专业的规划,从而按照税务筹划的内容展开工作。管理者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将税务筹划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通过企业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纳税的优化选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做好投资中的税务筹划
投资是国有企业获取利润,取得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所以,国有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更要做好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由于当前国家对于投资行为持鼓励支持的态度,所以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给予了很大的优惠,尤其是纳税的优惠,更是与企业的利润息息相关。所以,企业投资过程中,除了注重投资的回报之外,还要注重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赋税成本。
(三)科学有效的进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规划人员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充分的了解,而且筹划人员还要具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最合适的方式选择纳税方案,降低企业赋税成本。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税务筹划,依赖于专业化的筹划人员,而现阶段这种复合型人才是极其稀有的,所以,企业要加强对该方向人才的培训,尤其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财务人员,要培养其税务筹划的意识,要针对性的加强其对税收优惠的关注,要规定其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熟悉,从而使其在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能够结合税务筹划的工作更好的实行管理。
五、总结
税务筹划是企业利用合理的纳税方案规划以及纳税时间延缓等方式,减少企业赋税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行为,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税务筹划的关注,管理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纳税观念,更加合理的纳税,规划人员等则要加强自身的税务筹划能力,利用税务筹划的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提高企业纳税的合理性,使企业更好地纳税,同时也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