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4: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诗歌的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着眼点;C++;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61-02
C++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学习又着眼思维训练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基于教学中的不断总结,认为学习者在具有了一定C++入门知识后,可以从以下几个着眼点来学习和巩固C++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牢基础。
一、从内存着眼的观点
迈入程序设计门槛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相当多的基础概念都是围绕内存及对内存的操作展开的。教学中以内存条的实物展示结合内存的物理结构来介绍存储数据的空间,强调它们是一系列连续编号的“房间”。每个房间有门牌号和存储空间(即一个字节)。基于实物的认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对内存访问所涉及的基础概念。诸如,变量(对象)的名、值、地址、别名(引用)及指针;另一方面介绍系统内存是分区存在,以巩固用户区和代码区、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函数原型、函数接口、函数指针等较为抽象的相关概念。
授课时,板书内存并标注在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后,可以形象地演示在动态存储区内动态申请和撤销对内存的使用情况,便于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轻松掌握生存期、作用域、输入输出流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由于程序设计语言中大多数概念都是与内存相关的,初学者有了对内存形象全面的认识,对掌握概念和理解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类型着眼的观点
类型是一个贯穿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将类型作为深入学习的一种视角,有助于学习者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首先,深入了解万事万物是分型的,类型表明一类变量(对象)的示数能力、运算功能、占用存储空间。除系统支持的基本类型外,另有指针类型、引用类型、函数类型以及关联这些类型指针类型。集中巩固这些类型的定义形式、应用场合,将快速提升阅读程序代码的能力。接着,很自然引入自定义的类型――结构和类类型,指出与基本类型定义变量一样,自定义的类型定义对象也要开辟空间和赋初值(调用构造函数来完成),只不过开辟的空间是本类中数据成员空间的组合。这样从基本类型、变量的概念和应用,引申至类与对象,从而克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概念难点。
三、从语言着眼的观点
C++程序设计首先要介绍的是一门与机器打交道的语言,和外语课程的学习一样,基本概念语法规则等必须记忆、迁移和联想,以达到牢记并熟练应用的目的。
学习语言首先必须从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开始,在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规则,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以运算符教学为例,做一叙述。教材中会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的关于运算符和结合性规则。教师在讲授时,首先强调这一表格是C++程序设计指令系统语法中的基本规则,一些运算符不同场合可以有多种语义功能,除去表上列出的功能外,还可以按照一定规则重新自定义其功能,但其优先级和结合性不变。其次,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前人总结的牢记方法。如,关于优先级、结合性记忆方法如下:①习惯上和数学规则一致;②括号优先级最高,“豆腐条”(即优先级最低的运算符是逗号、赋值、条件运算符)优先级最低;③在一个表达式中,可能包含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优先级从高到底为:“!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旷;④关于结合性,一般情况是从左到右,但是单目运算符和赋值(含复合赋值)运算符是从右到左。以上从记忆角度对书中表格的解读简洁实用,十分便于记忆。掌握了这四条后,通过较少的实例训练,学生即可将这一基础知识点牢固掌握。
牢固掌握上面的基础知识后,在后续讲解复杂类型时,如,int([3]),就可以利用语言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初学者轻松掌握:可以按照上述知识记忆点分析如下:括号()和后部的括号[]优先级相同,从左到右先看()内的(口。其中与[]比较,[]优先,表明此处声明的是个数组,该数组元素是指针类型。()外部的int[]是指针的关联类型。于是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语句声明了包含3个元素的一个指向整型数组(有4个元素)的指针数组。该指针数组中元素有3个,为指针类型,每个指针可以指向一个包含4个元素的整形数组。
通过以上分析,向学生表明,从优先级和结合性的角度来看待复杂类型声明语句,复杂类型就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新瓶装旧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通过前边已学知识迁移贯通,轻松迈过这一语言知识难点。
持有“我们正在学习的是一门语言”这一观点,可以在C++学习的进程中不断鼓励自己发现和总结记忆规律,为深入进阶学习阶段打下基础。金盾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的赵卫滨教授《背口诀14天精通C语言》就是理论口诀化方面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晶。该书中结合各个知识点用归纳总结了一系列口诀,帮助初学者记忆。这些记忆口诀不但能给学习C++带来帮助,还能启发学习者立足自己的情况,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不断总结记忆新知识。
四、从参数化着眼的观点
进入到全局变量、预处理、函数和对象等知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逐渐体会基础知识中的参数化概念。有如刚小升初后接触代数一样,小学接触的确定的数据到初中开始被抽象描述为变量,此时程序设计逐步运用参数化来实现代码的复用、提高代码的通用性和灵活性。C++中的方法、函数、类库头文件等体现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让程序模块化,把特定的代码逻辑独立封装,只传人参数和返回参数,外部集中调用。
以参数化的观点看,预定义全局变量值的修改可完成后续设计代码中同一量的同步更新;预处理中条件编译可以依据参数不同选择参与编译的代码语句段;函数参数及其相关概念如参数传递机制:值传递、指针传递、引用传递均体现了数据量本身的参数化;函数模板、类模板所代表的泛型编程体现了数据类型的参数化。模板把函数或类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参数化,用于表达逻辑结构相同但具体数据元素类型不同的数据对象的通用行为。参数化建模编程,为解决通用程序和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持有参数化的观点学习和巩固C++知识,可以在编程实践中不断体会代码复用优点和好处,还可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结构化编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提出来的封装、交互、接口、抽象、复用、容器、泛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术语,对后续学习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等相关课程做出充分铺垫。
五、与编译器打交道的观点
C++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很多硬件和软件中都有对应的C++编译工具。编写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首先要考虑能通过编译程序的编译,形成低级语言目标代码供调试和运行;其次要考虑能够移植到方便移植到的当前大部分平台上运行。编译系统软件程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着典型性和广泛性,在软件工程、逆向工程、语言转换及其它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谭浩强教授在《C++程序设计题解于上机指导》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学习C++不应只局限于使用一种编译环境,希望读者能掌握一种以上的编译和运行C++程序的环境与工具。
【关键词】知识;知识转型;基础教育改革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任何时候教育都无法脱离社会经济与政治对其的产生的重大影响,无法不用宏观角度去思考教育的问题,然而,区别与以往,人们也开始试图通过一种新的视域为切入点来思考教育问题,即一种微观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问题,譬如教育与知识的关系。事实上,知识与教育之间自古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既是知识筛选、分配、积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知识的形态必然会影响到那个时期的教育形态,每个时期的知识转型也必然会推动者那个时期的教育改革。通过对各个时期知识类型的转变梳理,进而探讨当下知识性质的转变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切实促进新课改理念在我国中小学的顺利实施。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
探讨知识转型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首先必须明确“知识型”、“知识转型”的概念, 甚至是“知识”的概念。关于用什么标准去界定“知识”概念的问题上,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人将具有逻辑与系统性的重要特征看成是“知识”的标准,有的人将是否具有实用性看成是“知识”的标准,还有的人将是否具有可检验性看作是“知识”的标准等等。历史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离不开“知识”这一重要要素,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也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究竟是什么?的确是一个不能一言以蔽之的问题。结合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知识型”就是由于各人所持有的知识标准不同,所以各人对知识的范畴、方法、应用或传播的标准不同而形成的对知识认识的整体看法。而“‘知识转型’就是指知识形态、知识范式或知识政体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知识型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根本危机,新的知识型逐渐出现并取代原有知识型的过程。”“知识转型”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生活生产,尤其是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人类社会历史上主要的知识转型
“纵观人类社会的认识史,知识的形态就曾发生过数次重大的变化。就大的方面来说,人类社会的知识型就先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神话知识型’到古代社会的‘形而上学’知识型再到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型’的连续转变过程。”知识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知识观的变化,并对一个时代的课程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原始社会的“神话知识型”将“神秘性”作为知识的主要标准,在原始社会中的教育主要是“以巫为师”,以神秘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作为主要途径的教育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在原始社会中,学习对知识的学习是诉诸于盲目的信仰,又由于知识的“神秘与神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机械、盲目崇拜式的接受。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的“形而上学”者认为神秘知识是不可靠的,真正可靠的知识是有关事物本体的知识,即认识事物背后的本质,认识者必须经过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才能正确把握,将“形而上学型”知识代替了“神秘知识型”。知识性质的改变,也带来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的重大改变。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学生学习形而上学知识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发现、理解形而上学知识,相比原始社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17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的、经过实证的知识被认为是可靠的、真正的,从而取代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地位。“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被称为现代知识型的三大主要特征,其中“客观性”所表现出的符合性、可检验性、可证实性、一致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深深的统治者人们的思想,被视为现代知识型的根本属性。“人们对这种知识的客观性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逃脱理性批判的信仰。”体现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摒弃了所有个人的主张、意见、偏见、经验、情感、常识等等,从而确保获得客观的、证实的、精确的或确定的知识。”人们对“知识”本身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客观的,而客观的知识是得到证明或证实的,因而是正确的。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凝聚了人类认识的精华,是不会什么错误的,因此教师、学生对书本产生了盲目的崇拜,缺乏对书本知识任何质疑与批判认识。
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一种新的知识型初露端倪。我们将这种知识型称为“后现代知识型”。这种知识型主要针对“现代知识型”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对之进行解构,进而建立了具有“价值性”、“文化性”、“境域性”特征的后现代课程的认识论基础,正逐渐对课程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后现代知识型中的“文化性”就直接建立在对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基础上的。后现代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收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因而究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而非‘客观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科学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性以及存在一种“西方文化沙文主义”即知识霸权的倾向。因此,以往人们过多的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正是“知识客观主义”对人们思想戕害的反映。反观当下,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就能引起个人知识的增长,殊不知,这样毫无批判、怀疑意识的学习态度,难以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生成与生长,难以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又如何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美国社会学家阿普尔认为,“导致知识进步的因素是从事知识或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的不断竞争。科学进步就是这些对立、冲突、争论的循环往复所带来的结果。”
三、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从总体上说,传统的基础教育是与现代的科学知识型相一致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传递被认为“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知识,其主要内容就是那些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科逻辑要求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和编排的教材知识,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对这种知识的掌握的牢固程度、精确程度和系统程度。长期以来,在“现代科学知识型”传统经典知识论的理念支配下,我们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因此课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区别于以往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知识观念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后现代知识型”知识观理念影响下,从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走向关注掌握知识的学生已经是大势所趋。新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是这一趋势的有力证明。建立起与后现代知识型相符的基础教育体系,更好的推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需进一步加强几方面工作,具体而言:
(1)教学目标:从注重知识结果转向注重知识掌握的过程以及学生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仅仅将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习的目标,极易造成对学习对象――学生情感、态度等身心发展的忽视。后现代知识观十分关注知识的多维价值,认为知识本身不应仅被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与掌握的内容,更是学生加工、改造、建构的材料与工具,是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就是挖掘知识多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智慧、能力、情感、态度、审美的多重发展,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丰富,养成完美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学过程:从注重对知识传授走向关注知识建构。以往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虚心接受,将教学过程视为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如此,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被日益转化为机械的知识授受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屈从于真理性知识之下,不能对课程知识质疑问难,更不能批判、创新,无法感受到教学的自由与学习的乐趣。学生变成知识的接受的“容器”,只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教师的“填充”,毫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过程的鲜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被抹杀。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开放性、内在性,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相对的、有待完善的东西,是需要批判、建构的对象。师生双方唯有在知识的建构、批判、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3)教学内容:打破静态、封闭的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境域性,知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教材不是“圣经”,而是有待展开的教育文本,即便是确定的内容,也常常以不确定的形式加以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不确定性知识的关注,打开思路,拓宽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创生。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将既有的知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这种“储蓄”式的教学方法观视学生为知识的接受器,将教学等同于知识的输入,忽视了知识学习过程的内化、改组、创造与生成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知识的理解,更是智慧的启发、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交流,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实际学习情境。
(5)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传统教学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更多地关注确定的知识领域,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后现代知识观凸显知识的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与复杂性,因此,新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标准评价走向多元标准评价,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关注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复杂知识和不确定性问题,教学评价不再执著唯一正确的答案与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适度宽容的标准,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现实,从而丰富了教学评价的蕴涵, 拓展了教学评价的空间。
四、小结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或轻视知识的重要作用,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发展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误区就是把知识的学习当作唯一或最终目的,而忽视人的态度、情感等身心的发展。在后现代知识观理念的影响下,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较之之前的课改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对传统现代科学知识型“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进行结构,重新建立起与后现代知识型“文化性”、“境域性”、“价值”相符的基础教育体系,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知识型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念,理解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能够以尊重、欣赏、批判的态度去对待课本教材上的知识,参与到课堂中去、参与到学习中去、实现自身人格与态度情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学报,2001.10.6(4)
[2]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0,157
[3]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0-17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56-01
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但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但应该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还应该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对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过去,高校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分析
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研究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就不得不首先分析其特点:首先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包括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再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文科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学者都赞同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最后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各学校应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1、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人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三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考试内容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一是必须设置多种考试模块,以供考生进行选择考试;二是建议增设实际问题型的考题,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记忆名词术语等书本知识。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考核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2、区分专业,实施模块教学。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区别的教学,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论。首先要做到按文理两科实行有区别的教学,以后再逐步按照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等大类专业来区别对待。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计算机控制、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内容模块,由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择某个模块来学习,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目前大多数教材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编写的,常常以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口吻来讲述技术。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自学效率。
关键词: 感知经验 认知 知觉 整体感知 格式塔
一、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与行为。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在感知经验方面,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应用,并在范畴化和合格性等级划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表明,人们对于实物概念的感知往往包含了两个阶段:第一步,将物体作为整体的感知,即整体感知;第二步,对感知到的整体进行某种分解,把它分解成独特的特性或属性。
知觉领域是格式塔学派最重要而又最有贡献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家对于知觉的认识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多地强调过去经验的作用,并陷入了原子主义和机械论的误区,重元素分析而忽视整体。他们提出了关于知觉的观点。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的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知觉心理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觉理论的建构。
二、格式塔学派对于知觉的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个体对刺激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知觉活动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而且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观是十分相近的。在涉及知觉过程的整体,局部加工问题上,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8条原则,尽管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1.形与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凸显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图形与背景和轮廓在形成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场合中,你所注意的东西就是图形(形象),不注意的就是背景(环境),并且知觉的对象(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变动的。
2.接近性
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如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3.完整和闭合倾向
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4.相似性
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在图形设计中,将相近或相近的元素反复整合构成另一视觉新形象,创造新影的聚集图形用来表达观念。
5.好图形与转换律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做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的,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做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形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运动
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7.简单性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做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做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是指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保持连续一样被人们所体验。
从格式塔知觉的组织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作为一种有机体,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大都是通过视觉进行的,依赖于视觉对于实体(有实体的物体或有机体)的感知和描摹对事物进行相应的认知反馈。
三、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过程。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及痛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知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全貌的反映。感知与知觉比较,感知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单一感官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既由一种感觉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像,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像。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对事物的感觉越全面、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全面、正确。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认知是把通过感觉器官得信息加以整合、解释、赋以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首先是由感觉接受信息变为知觉,将知觉进行整合,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对少年儿童来说,认知就是适应,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空间关系,时间关系、身体概念、感知觉、捏弄物体,使用简单工具,能解决简单问题等对事物的反应。
感知经验与认知的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及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对这一问题,结构和生成语言学派认为,感知与认知相互独立,认知和外化表征形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事物本身而言具有任意性。感知系统从环境中提取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形成一种全新的表征形式,执行记忆、语言、思维等认知功能,因此,感知结构与认知表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Fodor,1975)。这种认知结构的表征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非模态性和任意性(Barsalou 1999a;Barsalou,et al.1999)。非模态性是指认知表征的内部结构与生成这些表征的感知信息是不相关的。例如,人们认知系统中对于视觉的表达与人们视觉系统的感官体验没有关系,因此人们对表示视觉的相关词语,例如bright、dim、colorful等的理解程度并不取决于感知经验。任意性是指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归约性的。例如,根据Saussrue的理论,我们所理解的“杯子”的概念与其表征符号CUP之间没有系统性的相似之处,两者之间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代关系。
而认知语言学派则认为,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具有体验性,即概念的形成与组织是以人类自身的感知经验为基础的(Langacker,1987;Lakoff & Johnson,1987、1999;Fauconnier,1977)。Ungerer和Schmid(1996)在论述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时举过一个例子:当被问及“什么是汽车”时,语言使用者不但会提到其外形像个盒子,靠引擎驱动,有车轮、车门、车窗、方向盘、加速器、刹车、座位等,还可能会提到其乘坐舒适、速度快、便捷,是独立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甚至联想到初恋、车祸等。他们认为,人们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包括印象和联想在内的主观经验,加入到事物的描述当中,仿佛正在现场观察和经历相关的情景,而并不局限于客观的描写。也就是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认知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四、格式塔知觉与认知
人们总是按照某种划分标准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类,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网络,它为我们知觉新事物提供了认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感知到什么,取决于背景眼睛的功能。在观察事物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过去的经验运用到眼前事物的观察中,知觉对象被不自觉地归类到原有的分类网络,并服从于已有的结构和秩序。这就是格式塔知觉所阐述的“完型”。
格式塔知觉的信息来源基础同样与体验观密不可分。在基于Labov命名实验的验证人脑范畴化思维过程的实验中,Schmid以房子范畴化作为语境,对范畴化过程如何进行和测试者如何体验范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与格式塔感知不谋而合的整体感知先于部分感知的结论,从而将“直觉”这一模糊的思维概念用科学规律的认知原理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被测试者之所以能够凭借“直觉”对特定事物做出概念性判断,是在此之前的经历或体验储存记忆中的信息有选择性反馈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刺激所在的情境对回忆的影响,并首次进行记忆中组织因素的研究,强调组织因素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组织策略。
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化过程是外界信息经由感官接受、人脑储存并在一定条件触况下将信息选择性释放的过程,而人脑在根据记忆中调取的信息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避繁从简,首先通过感官临摹事物的整体印象,将这一整体印象与记忆中存储的相关概念信息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结论;如有需要再进一步进入基于个别属性和部分特征的辨别过程中。这是由于当视域中出现的并不太完美的图像,即图像不够规则和简明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力求将其组织建构的简洁协调的需要,只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知觉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简洁完美的格式塔使人们向外界搜索信息变得更加有效和省力。
感知过程的格式塔现象说明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复制,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量规定着我们现有感知能力的大小,它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和不能看到什么。在认识论意义上规定了认识的绝对相对性、暂时性。所以说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相互统一的结果。
五、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研究心理现象。现代认知心理学受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的影响,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家系统和有效地整理了知觉的相关组织原则,推动了知觉领域研究的发展,为包括范畴化、合理性等级划分等认知过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学阐释。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外语学刊,2011,(4).
[2]潘光花.完形视域和认知范式――重审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学理论,2010,(12).
[3]F.Ungerer,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实训软硬件环境更新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云计算的出现,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云计算的特征,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云计算;高职;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现行的教学过程多采取教师集中讲授,学生课堂学习或实训室实践的单一模式。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很难做到针对性较强的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指导。同时,虽然在高职院校中,实训用软硬件设备投入占教学成的本很大比例,但由于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很难做到让学生在最先进的硬件设备上采用最主流的软件进行实训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随着高性能计算产品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出现了崭新的应用模式。颠覆、革新了部分传统操作平台和软件。主要表现在传统的PC及桌面应用被不断创新并移植到互联网络中,形成了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各种云应用[1]。云计算是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的数据管理计算模型,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实现计算任务,它能够使用户按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信息服务等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更专注于业务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的创新。云计算的出现,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云计算的特征,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可以定义为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媒介,提供安全和快捷的数据存储、网络计算及软件应用服务,从而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位网络用户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及软件服务中心[2]。
二、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服务。因此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的服务即可以称为云服务。云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3]:
1.云端存储数据。数据不必存于用户电脑中,只需存在云计算提供的海量存储空间中。
2.云端软件服务。无数的软件程序均置于云端的服务器中,而且软件架构在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不必下载即可使用,而且可以多人网络协作使用。
3.随时随地提供服务。云计算提供的服务简化了终端用户的硬件配置。只要用户的硬件设备能接入网络并且登陆其云服务平台的账号,就可以享受云服务。
4.个性化的云服务。由于云计算整合了大量网络资源,因此它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有了“云计算”带来的学习环境,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根据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订制学习计划和使用云端的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拥有配置不需很高的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而不在拘泥于课堂的固定时间,固定模式。
(1)学习内容按需所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室或是实训室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课程讲授,就每一个同学而言,他们接受的课程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授课进度是完全同步的。而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差异,这就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总觉得教师的授课内容简单,节奏过慢,希望讲得更深入些。与此相对的“差”学生“吃不了”,认为授课内容难度较大,讲解的节奏太快。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这种矛盾很难调和。而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式学习,学生通过终端设备,连接云端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筛选式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学习时间地点灵活
教学资源存储在云端,学生不必局限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而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特别是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没有条件回校学习,而在顶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可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力,此时,在工作之余,可以通过云端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来弥补知识的欠缺。
2.基于云计算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地组建学习实验协作小组,让学生们在提供云教学资源的服务器注册账号,形成一个云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协作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实现协作学习的学习工具和在线软件,都可以在支持云计算的网络中获得,同时,师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交流工具实现协作学习和交流,方便小组成员在线通讯和协作。
(1)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在云计算中通过虚拟社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甚至共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学生在社区中可以有多种协作学习方式:一种是寻求帮助,即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可以向小组中其他学生求助,其他学生将通过回复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小组成员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再一种就是协同开发,即学习协作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云端提供的软件环境,进行某个实训项目的协作开发。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云计算提供的社区中,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给予学生学习评价与总结,并且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给予恰当的学习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3)学生与企业人员的沟通
通过云中虚拟社区,协作学习小组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加入,通过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在行业企业中,最主流的技术以及最实际的工作流程,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及方式进行调整。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兴趣爱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都是利用教材口干舌燥地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低下,对于控制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而对于控制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交头接耳,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秩序。即便是这样很多教师还是没有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在课堂上和学生缺少互动,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同时难以针对学生学习的误区进行教学调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面对这一教学状况,教师必须认真汲取教学经验,对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改革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先将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入实际的车间实习,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同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厂房的观摩,在观察中现场学习工作经验,并进行一些简单机械的拆装。在实际拆装的过程中了解机械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及使用方式。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兴趣的鞭策之下,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机械基础学习兴趣,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机械基础这一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知识学生理解得并不到位。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但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教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还能够让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些比较典型和常见的事物为例,例如,加工大米的相关机械和水稻收割机等机械的应用讲解,使学生了解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或通过自行车的变速系统,让学生了解齿轮传动与链传动的知识。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基础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知道机械基础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生活化的问题设置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离合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个人骑摩托车的时候,首先应该紧紧地抓住离合器,在打火之后发动摩托车,就可以慢慢地将离合器放松。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过程对离合器进行分析,了解离合器是怎样的一个工作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进行一步一步的引导,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方向,在教师指引的基础上去思考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当然,教师也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几个选项:A.离合器是先合后开;B.离合器先开后合;C.一直保持开着。当学生看到选项之后,首先一眼就分辨出C选项肯定是不对的,这样排除一个之后学生就会更加轻松,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学生的信心十足,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解。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表达一下自己对摩托车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离合器的知识,记忆力更加深刻,还会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机械基础教学课堂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全方面地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改革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而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对已经熟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原因在于:其一,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没有教学经验,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其二,他们对全新的教学模式持怀疑态度,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改革,为祖国培育新一代专业型人才。
总而言之,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一代、高质量的机械基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张花平.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8).
[2]李凡.中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8).
[ 关键词 ] 知识经济 会计变革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模式。知识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1)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知识密集”有利于技术更新和企业发展;(2)强调知识自身也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产品,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导致经济创新。具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知识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构成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新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包括高度的知识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度的风险性、极强的时效性。
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本身。所以,知识就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知识经济是变资源依赖型为知识依赖型的技术产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提炼、加工、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则是以高科技为其最重要的资源依托,通过高科技发展和创新来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
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和发明创造。这就使企业投资无形化,要求管理和决策必须知识化,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开放性,也迫切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来为决策活动服务。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1.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需要重新设计
现行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随着知识经济引领下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会计假设的内涵提出新的挑战。首先,会计主体应逐渐转变为以信息需要者为目标,而不应局限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假设上,即以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来界定会计计量范围,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只有这样的会计主体空间,才能使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商誉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能够脱颖而出,推动会计学的发展和会计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是将一系列会计方法、原则、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但网络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经营性,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即建立在企业面临解散的假设基础上,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可能会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风险控制。第三、在当今网球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对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且网络公司通常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在完成交易后还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对网络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报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最后,由于“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无疑是一个创新。另外,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于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则加剧了其所面临界的货币风险,如汇率变动风险、记账本位币的可靠性等,所以应施行更有效的风险投资管理。
2.会计计量模式将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过渡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即使物价不变,历史成本计量也无法体现居核心地位的知识资源的价值,若再联系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衍生资产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较为理想的对各类资产计量基础是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具体代表是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按公允价值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相对要比按历史成本计量更加可靠。
3.企业核算的重心逐渐向无形资产倾斜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消耗获取收益。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公司的生存不再是公司的厂房、设备、而更主要决定于公司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一些高新科学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签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核算时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重心,详细反映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传统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投入价值为基础,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计量应以重成本为基础。重置成本是在现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所需的支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投入价值为基础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状况的全貌。如,当某项无形资产被新技术所替代,或普遍推广而失去其垄断地位,该项无形资产价值也趋于零;与此同时,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为维护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企业又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的投入、改进、更新其知识产权、又使得无形资产发生增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表现出价值的不确定性,其历史成本难以客观地反映资产特定时点的实际价值,因而应采用重置成本代替投入价值来计量无形资产。
4.利润分配基础需作出相应变革
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未来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应承认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并赋予以相应的利润分配权。如:员工除得到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以外,还应根据其可持续性贡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发展潜力等配股额,给予出资权或认股权;或者,在企业提取了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先按经过风险调整的资金报酬率向企业金融资金提供者分配利润,余下部分可根据知识资本所有者进行分配。
5.会计报表应有所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应对会计报告适当创新。为适应会计报表的及时性的要求,企业应增加报表披露次数,缩短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日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高度增值性,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式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将取代损益表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
6.会计信息网络的使用不断加强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初步成效,会计的通用软件已大量问世。但目前的普及程度还不够,今后更需要向提高方向努力。主要目的是:(1)开发会计软件,由会计核算为主转向以财务分析、预测、决策为主;(2)逐步开展计算机审计;(3)建立网络系统,实现各项管理数据共享、信息通用;(4)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务模型。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会计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变革。
7.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增加新的内容。主要包括:(1)加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知识的教育;(2)在组织和商业知识中,应重视组织行为知识学习;(3)根据知识经济模式更新会计专业知识;(4)加强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能力。(5)提升自我学习能力。(6)强化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经济决定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展决定着会计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子系统,必然面临知识经济的冲击。但是,会计并非完全被动地扮演自己特殊的角色,中外会计历史证明,会计自身的建设、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只有主动地不断创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有全新观念的会计学科为之服务,知识经济呼唤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变革的到来和会计知识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陈宏: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
[2]程瑞川: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面临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6年第2期
[3]李美琴: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6年第4期
关键词 信其道 兴趣 信心 效率 终身学习 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其“尊其师,信其道”
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就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热情”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总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要善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二、挖掘教学内容的 “娱乐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有体现,教材中的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实习作业等正是试图增强数学娱乐性,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变得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但其所占比例极小。教师可在不冲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娱乐性。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娱乐性的素材。初中学生已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数学情景的假设和数学模式的建立上要多花功夫,使其更具有娱乐性。
三、适时鼓励赏识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加大, 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顿令有的学生一下子悲观起来,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同学的这种状况,要让哪些缺乏学习信心学生随时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再适时不妨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渐消除自悲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斗志,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处理好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提高其学习效率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及其运算,而进入有理数的学习后,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新的概念,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算得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但温度的表示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提高其学习效率。
五、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在拓宽知识面和创新教学模式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对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在校的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三校生,即中专、职高和技校三类学校,通过参加高职升学考试入学,及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普通高中生和三校生都接受过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理论上讲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三校生所接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更贴合高职所授内容,与我们现在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很大程度的重复,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地区差异、不同中小学实施情况不一致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计算机水平近乎为零,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未完全达到“非零起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到“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不同的特点,否则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的不平衡。
2.授课采用同一大纲和教材,忽视专业对计算机操作要求的差异性
上海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为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需要,普遍的高职院校要求学习该课程后,学生能通过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因此,各院校为考证采用同一大纲和同一教材,教学的内容要能涵盖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所有内容。目前各大高校上课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这是一种应试教学方式,而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虽然能够覆盖基本的知识点,但是案例的选取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行业背景差异,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现象在高职教学中非常普遍,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
3.不断增多的教学内容和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
目前,上海高职院校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2011版)》、《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2011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2011版)》作为教程,存在大量的教学任务和非常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学时很少,授课内容只能不断压缩,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除教师的操作示范讲授之外还需要学生大量的独立操作练习时间。但实际的情况是,教师经常是勉强把最基本的知识点讲一遍后,时间所剩无几,根本容不得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造成了一些同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 适应素质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1.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起点进行分层次授课
心理学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教育教学理论也证明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学校会根据专业划分班级,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校对各个专业的新生进行一次上机测试和问卷调查,根据这两份反馈结果,结合各个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班,比如A、B、C三个专业,可以分为A1、A2、B1、B2、C1、C2六个班(具体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A1、B1、C1分别代表A、B、C三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的班级,A2、B2、C2分别代表A、B、C三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好的班级,这样授课教师能够比较方便有效地取得所任教班级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侧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比如财会专业对Excel的操作要求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对建筑制图要求较高。同时在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的放矢。
2.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任务驱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及其有限的学时内做到“重应用、保考证”?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思维方式往往还没有脱离高中应试教育的烙印,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一定要加大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同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精讲”,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突出“操作型、应用性”,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将知识点少而精地讲授清楚,然后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从原来的讲授、灌输的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起支架,将知识以一个个综合性、设计性、趣味性的实验任务引入,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应该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主,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技能、增加能力。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需要将具体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任务就是一个个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技能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始终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面对具体任务时能够通过思考讨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需要将“设计”理念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勤于动脑,具备变化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变化的能力非常关键。题目永远也做不完,但是让学生通晓变化的原理,可以根据原理进行变化,从容面对各种各样的任务,这才是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所在。
3.建设教学资源库辅助传统教学
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学已不再是 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可以解决教学中课时有限的矛盾,目前各大高校的学生都能够在宿舍或者图书馆方便地上网,学生不再受传统教学中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教师还可以将授课中重要的部分进行录屏,建设数字资源仓库,方便学生进行温故。在设置大作业时可以指定线上项目,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保持实时通讯,加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
目前,我校已实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视频、案例素材、习题库、学生竞赛作品、理论题测试等几大教学资源完全开放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下载、自测,这一方式成为该课程极大有益的补充。
4.考核方式多元化
我校的计算机考试采用无纸化上机测试系统,学校自建了试题库,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自测和练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包含理论测试(30%)和操作测试(70%)两部分,时间90分钟。在登记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时以“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计入。考察环节相比较前几年,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因为平时成绩的考核能够反映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一种相对持续和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另外学校每年举办两次多媒体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凡在竞赛中获奖的同学都能在平时成绩中得到加分。
三、总结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摒弃原来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引入分层次分专业的任务引导教学模式,强调不但“动手”更要“动脑”,使学习者培养自我管理的条理性,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计划,准备工作充分,并且行为较为规范;学习活动具有准备性和条理性,并且某些方面的成功能够使学生感到有成就,并因成就产生愉悦,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戚康标.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
[2]宋云娟.文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王兴玲,刘 鹏. “大学计算机基础”SRTP式创新实验的实施与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4]徐平洲.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