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4: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煤炭问题调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阜新市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62-02
引 言
煤矿开采属于资源型产业,若矿区资源衰竭,将导致大批职工下岗。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原因较难实现再就业,从而收入减少,加之缺乏土地保障,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吴楠(2007)分析了我国下岗失业职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下岗失业职工不能顺利接续养老保险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对策与建议;张世青(2008)针对我国下岗失业人员不能顺利接续养老保险的原因,提出采取制度激励的方式,如调节缴费分配比例、加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以费代税等方式来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王艳春、张宏伟(2007)对煤炭职工养老保险行业统筹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等。本文以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问卷数据资料为基础,对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促进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
一、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1.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而兴的城市,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大批职工下岗,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突出。为全面了解这个群体的养老保险现状等问题,笔者进行了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调查采用PPS抽样、似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即把调查的太平区、海州区所有街道的社区作为一个抽样框,根据每个社区煤炭企业下岗职工规模的大小,按照PPS抽样方法,查随机数表抽出社区名称及被抽中社区的样本数目,最后从被抽中社区的全部下岗职工名单中随机抽取相应数目人员进行调查。最终抽取太平、海州、新邱三个区共14个社区的1 140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构成样本。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集中填答)与结构式访问(当面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问卷均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 140份,回收问卷为1 092份,有效问卷为1 038份,有效率为95%。
2.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
调查发现(见表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3.1%,参加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有16.4%,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仅有1.0%,而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达到了39.5%。这个数目不仅低于2008年辽宁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69.4%,而且低于2008年全国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75.8%。
3.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力低
调查显示(见表2),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家庭平均月收入5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了61.1%,501-1000元的占32.%,也就是说家庭平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高达93.2%。由此可见,大部分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收入偏低。
二、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平时交往对象中为政府官员的占1.3%,法制人员占2.1%,经商人员占7.1%,矿主占8.0%,矿工占41.5%,其他的占58.5%(见表3-1),估计其他的大部分为和他们生活状况相似的人员,说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人际关系网比较狭窄,社会资本缺乏。“一帮一”机制即针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由合适的煤矿或政府等领导与之结成对子,资助其开小店、做小买卖,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树立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以此增加收入,提高他们的缴费能力,使他们走出困难的处境。
2.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得知(见表4),在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家庭支出中,最大的家庭支出为子女教育的占到了56.3%。这说明,家庭积蓄的一半以上花在了子女身上,不用说看病吃药,就是再加上日常生活开支,也可使家庭开支所剩无几。可见若能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养老保险缴费困难的问题。
3. 政府对录用年龄大的下岗职工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表5显示,有38.9%的煤炭企业下岗职工认为年龄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是技能水平(27.2%)和学历(12.1%),而其余诸如长相、性别等因素所占比例都不足10.0%,可见,年龄在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成为主要阻碍因素,而他们年龄又普遍偏大。为促进这部分人员的再就业,政府可对录用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如优先安排公益岗、提高政府缴费补贴等。
4.以工代缴加政府补贴
可以考虑为煤炭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工作岗位,如从事小区保安、物业管理、便民摊点、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工作,直接从他们的劳动所得中扣除养老保险费,同时政府再给予适当补贴,以此来提高此群体养老保险缴费能力。此法有可行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到“您对修鞋、买菜之类的工作怎么看”时,选择“能自食其力,普通人”和“很好,很值得尊敬”的比例高达96.6%(见表6),而且没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这两项的选择比例更是达到97.5%,这说明此群体需找工作的态度明显是积极的,若为他们提供小区保安等岗位,相信他们会接受。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调查资料,发现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存在参保率不高、缴费能力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这一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对企业录用年龄大的下岗职工给予政策优惠以及以工代缴等解决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解决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对策难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以上研究能对解决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有所帮助,并希望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给予重视,进而有效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国辉,王小丽,陈薇薇,温冠辉,陈德钦.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创业障碍及对策――基于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92-495.
关键词:北方山区;农村能源;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47-03
一、北方山区农村能源问题分析
1.北方山区农村能源问题概况。北方山区是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山区和高原,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分别约占中国陆地和全国山区的1/3和1/2,区内人口约2.5亿。与平原地区和南方山区相比,北方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气候、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北方山区农村长期面临着天然气、液化汽、电等优质商品能源供应不足以及煤炭价格过高等问题。在这一地区,农民为了冬季取暖,往往要购买煤炭或者樵采林木,不仅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支出,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薪柴和秸秆,使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妥善解决北方山区农村长期面临的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不仅有利于改善北方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农民生活用能支出,而且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山区农村能源问题成因分析。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户选择使用某种生活能源是农户在现实生活中所做出的有限理[1],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替代能源价格和政策约束对农户的能源使用情况具有显著影响[2]。在能源价格低廉或非商品能源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靠山吃山”是山区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砍伐林木作烧柴似乎是“理所当然”,实际却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林木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3]。由于长期的过度樵采,中国华北、西北的天然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有资料显示,1997年太行山区某县的薪柴资源拥有量和使用量分别为2.11万吨和2.53万吨,该县当年因过度樵采就要毁掉0.42万吨的林木资源,造成了当地林木资源的严重破坏[4]。
近年来,随着煤炭等商品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以及国家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措施,使得农户获得基本生活用能的成本大幅增加,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商品能源价格过高等问题。图1给出了2000年以来,居民水电燃料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1999年为定基)①。由图可知,2007年国内燃料动力的平均购进价格较1999年上涨了83.0%,居民水电燃料消费价格较1999年上涨了52.9%,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仅为14.2%,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油品等商品能源价格的涨幅远远超过了CPI的涨幅。此外,山区农村由于受到交通、物流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煤炭、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源价格的涨幅要比平原或城市地区的价格涨幅更大一些。
二、门头沟区农村能源问题调查分析
1.门头沟区农村能源问题概况。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的西南部,境内总面积1 455平方公里,属太行山余脉,其中山地面积约为98.5%,平原面积约为1.5%。门头沟区有6个山区乡镇,分别为潭柘寺镇、妙峰山镇、王平镇、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山区居民总人口约为5.3万,2.34万户。
门头沟曾是北京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农民生活用能以煤炭和薪柴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期,门头沟区有乡镇煤矿254个,年产原煤200余万吨,全区农村生活用能总计约为3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85%,年消费量约为24万吨标准煤,折成原煤约33.6万吨(大部分用于冬季采暖);其余主要为薪柴和电力 [5]。那时煤炭价格普遍不高,加之山区林木资源丰富,农民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非常廉价的煤炭等商品能源和薪柴等非商品能源。2001年以来,门头沟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要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关闭乡镇煤矿240余个,实施生态保护、封山育林,山区煤炭、薪柴的供给十分有限,煤炭等能源价格普遍上涨。据估算,门头沟区的煤炭价格从2000年的90元~100元/吨上升到2008年的1 000元~1 200元/吨;液化气的价格从2000年的50元/瓶上升到2008年的100元/瓶。
山区农村能源供应紧张以及商品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山区农户生活用能消费支出明显加大。2006―2007年度,门头沟区农民人均生活能源支出约占年总收入的22%,大约年收入的1/5用于能源消费,而同期北京市的农村户均生活用能支出仅占可支配年收入的5%~6%,门头沟区农户的能源支出所占比例过大[5]。生活用能支出增加导致农户生活用能负担加重,甚至一些农户的基本生活用能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冬季,一些农户买不起煤炭过冬,生活十分困难。
2.门头沟区农村能源状况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山区农村能源问题的基本情况,解决门头沟山区面临的商品能源供应不足以及煤炭等能源价格过高的问题。2009年5月,我们对门头沟区清水、斋堂和雁翅三个深山区乡镇的农户家庭生活用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考虑到门头沟区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于农户常用的煤炭、电和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并涵盖了沼气、太阳能和薪柴等非商品能源的使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三个镇的11个村,对620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98份。
3.门头沟区农村能源结构状况。门头沟山区农户最常用的生活能源主要是是煤炭、液化气和电。调查显示,有571户农户认为煤炭是最常用的生活能源之一,占调查总数的95.5%;有466户农户认为液化气是最常用的生活能源之一,占调查总数的77.9%;有337户农户认为电是最常用的生活能源之一,占调查总数的56.4%。此外,分别有11.5%、3.5%和1.0%的农户认为太阳能、薪柴和沼气是最常用的生活能源之一。由此可见,煤炭、液化气和电能等商品能源依然是门头沟山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太阳能、薪柴和沼气等非商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在农户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4.商品能源的使用状况。门头沟山区农户冬季取暖和炊事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夏季炊事的主要能源是液化气和电能。调查显示,有561户农户认为煤炭是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占被调查总数的93.8%;有18户农户认为薪柴是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占被调查总数的3.0%;有17户农户认为电力是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占被调查总数的2.8%。此外,有359户农户将煤炭作为主要炊事用能源,占被调查总数的60.0%;有138户农户将液化气作为主要炊事用能源,占被调查总数的23.1%;有73户农户将电作为主要炊事用能源,占被调查总数的12.2%。通过调查得知,由于山区气温较低,农户冬季和春秋季节的炊事用能主要是煤炭,其次是液化气和电;农户夏季的炊事用能主要是液化气和电。
5.非商品能源的使用状况。近年来,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逐渐在门头沟山区农村得到推广和使用,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山区农户的生活质量。在被调查的农户中,约有22.1%的农户家庭拥有太阳能热水器,有9.7%的农户家庭拥有太阳灶,且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使用率都比较高,分别达到99.2%和91.4%;此外,还有约4.5%的农户家庭拥有户用沼气池,其中约有一半的沼气池能够正常使用。通过调查可知,农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来洗澡和用热水,使用太阳灶和沼气主要是用来烧水、热饭,而购买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家庭往往配有独立的上下水,使农户的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见下页表2)
通过调查可知,当前门头沟山区群众最关心的能源问题是农户冬季取暖和炊事用能供应紧张问题。在被调查农户中,有486户农户认为冬季取暖问题是最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占被调查总数的81.3%;有90户农户认为炊事用能问题是最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占被调查总数的15.1%;有22户农户认为解决洗漱用能问题是最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占被调查总数的3.7%。
三、北方山区农村能源问题的解决途径
1.保障山区商品能源供给充足。一是要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中国山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2003―2006年,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0%,农村仅为19.7%,不少地区农村电网布局不合理,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农村能源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比较严重,已建成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由于缺乏正常维护,使用寿命缩短、综合功能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用电器的普及,农村在生活照明、炊事、洗漱和冬季取暖等的用电需求会逐渐增加。因此,要加大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山区农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提高山区农村的供电可靠性,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物流体系。煤炭和液化石油气是北方农村的主要商品能源,但是由于农村能源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一些地区长期存在煤(液化气)经营单位和中介机构过多过滥,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加之能源流通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致使煤炭和液化气等能源在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因此,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物流体系,整合煤炭、液化石油气等能源的运输市场,整合个体户和小型运输公司,形成大、中型的运输企业,规范农村能源销售市场,提高农村能源物流效率,确保煤炭、液化气等农村能源供应充足、价格合理。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1)大力发展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可以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适合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农村。当前,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已经在洗漱、炊事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节约能源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大在山区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工作力度,可以仿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模式,对农户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给予适当的补贴。(2)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源。中国山区农村蕴藏着大量的作物秸秆、枝杈柴和有机垃圾(如,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资源,这些生物质资源往往随意弃置,不仅利用效率不高,还影响了农村的居住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山区农村现有的生物质资源,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等经济适用的技术,探索沼气“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实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衔接。(3)在山区栽种薪炭林。薪炭林是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料为主要目的乔木林和灌木林,通常是具有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耐樵采、燃烧值高等特性的林木。在北方山区栽种薪炭林,一方面能够提供薪柴以替代煤炭和秸秆等,同时还能够发展林业,提高农民收入。以灌木薪炭林为例(如,沙棘、小叶锦鸡儿、柽柳、梭梭等)造林后3~4年即可采伐,轮伐期一般以3~4年为宜,若4年平茬一次,一般土地每亩每年可产柴2~3吨,基本一亩薪炭林就可以解决一户农民的生活用柴问题。如果种植头木作业薪炭林,每年还可以有一定的木材产出作为收益。(4)探索利用风能和地热能。北方山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和风能资源。有资料显示,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是中国风能较为丰富的地区,华北和松辽等地则地热资源较为丰富①。在偏远山区可以发展风能以解决农户照明用能问题,在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地热能解决供暖、温室、家庭用热水等问题。若有条件,可以利用风能、地热能发电及开展综合利用。
3.加强农村节能工作。(1)推进农村建筑节能。有调查显示,北方农村房屋普遍热量散失快,因门窗单薄、缝隙不严,门窗及空气渗透所损失的热量占全部热量损失的一半以上,其余热量损失在外墙和屋面上。② 开展农村新建和既有房屋的建筑节能改造,是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冬季室内温度具有重要途径。因此,应支持山区农户进行农房节能改造,鼓励农房采用真空双层窗体,鼓励农户采用墙体保温技术对农房进行保温改造,实现建筑节能。(2)在农村推广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农村大力推广节能灯具、节能电器、省柴灶等节能产品,减少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要积极推广吊炕、沼气等农村能源实用技术,提高农村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2005,(8):73-83.
[2]汪海波,辛贤.农户采纳沼气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79-85.
[3]郭晓东,牛叔文,李国柱,等.西秦岭山地农村生活能源建设与退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98-102.
关键词 塌陷问题;煤矿开采;对策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83-02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非再生资源,但是在开采中,因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煤矿开采所造成采空塌陷问题以及相应处理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1 调查某省因开采煤炭造成的坍陷情况
为了研究开采煤矿造成的采空坍陷情况,本研究对某省开采造成的塌陷进行调查,其调查情况如下:在2007年,该省采空塌陷的面积就达到2310平方千米,而到了2011年,采空塌陷面积达到5000平方千米,调查统计情况如下所示。
从该表中可发现,该省煤矿开采急剧上升,采空区坍陷面积随之而骤增,2011年采空区塌陷面积占据总面积6%,成为比较严重问题。因此分析其采空塌陷问题势在必行。
1.1 将大量耕地毁坏
上图就是从某煤矿开采区域中所拍摄的,毁坏了大量的耕地。事实上一旦采空发生塌陷就会毁坏大面积的耕地,只要某些地方发生缺水,就可能造成这些地方发生严重沙漠化,上图中一部分植物开始变黄,朝着沙漠化发展,从本次调查发现采空塌陷造成土壤中缺少水分,影响到种植的禾苗正常生长,甚至有许多地方禾苗枯死,几乎是颗粒无收,这样农户必然对煤矿不满而出现矛盾,影响到当地发展和社会安定。
1.2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图2是研究某省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过去是一望无垠的森林,但是煤矿开采后不到十年,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许多大树和植物相继枯死,山顶上几乎成为了光秃秃一片。一旦发生塌陷问题,必然降低生态环境,许多良田荒芜,山顶上缺水干旱,而低洼之处成为水洼积聚之处,导致种植极为不便,严重影响农作物产品。塌陷之处常年是积水,必然形成了沼泽地,更不能够种植农作物。
1.3 房屋受损
一旦采空区出现了塌陷,就会影响到地面上各种建筑物,上图就是因为发生塌陷而造成房屋倒塌,危害到当地农民正常生活。
1.4 设施遭到毁坏
采空区一旦发生了塌陷,还会毁坏当地的管道、排灌设置、道路及通讯等相关基础设施,不但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还可能危害到人们的生存。对某省的调查中就发现这种现象十分严重,甚至还导致某一些地区长时间停水停电。
1.5造成地质灾害
当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时,必然造成大面积区域发生空心化的状态,必然给地质造成了不确定因素,一旦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给当地造成极大的危害。
2 处理采空塌陷问题的应对对策
从上面分析可知,因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问题较多,都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乃至正常生存,因此必须要依据实况采取合理的应对对策。
2.1 从技术入手做好对策
1)浅层及无积水塌陷地,就应该削除高低整治复耕,塌陷不深或者积水较少都要平整土地,修缮相关排灌系统,还要改善耕作的条件,种植树木及各种农作物;
2)当塌陷较深或者积水较多之处,就要从深部挖一些土填到浅部,重新将耕地复垦,整理成土地,复垦出发点不但体现到土地经济价值上,还从土地社会和生态价值上体现出来。复垦上还必须要合理规划,要注重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几个效益相协调;
3)改善采矿所用方法;日常中常用采矿法为放顶、分层以及长臂等等,因此合理改善开采方法,例如合适地区采用高压注浆、协调开采以及部分填充等各种技术,有效降低开采中存在的塌陷事故,主要就要选合理开采方法;
4)及时进行福坑;当不断开采煤炭时,地表面会随之发生不停移动,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地表移动现象,就要及时复垦采空塌陷地方,及时填平地表裂缝或者塌陷之处,并且要注意下降的地下水位会影响植物生长,造成较为严重生态问题,因此就需要及时对生态用水进行补充,及时填补存在的问题。
2.2政府要大力支持
1)增强采煤区域的环境意识,加强法律的约束,有效对塌陷进行预防。政府要专门投入治理资金,利用矸石回填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有机协调,实现同步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很多地方因为塌陷而出现塌陷,造成毁灭性与不可逆性,必须要从治理上入手,依据坍陷实况采用生态学、塌陷学以及环境学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效治理塌陷区;
3)加大监督力度;煤矿开采企业并不会自觉治理塌陷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要极大监督力度,依法政治非法经营企业,监督各煤矿运营情况,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顿,确保煤矿开采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本文就是以某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从调查统计中可知采空塌陷的问题极为严重,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王汉斌.山西煤炭开采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煤炭,2009(12).
[2]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浅谈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1).
一、基本情况
当前,我市已有登记在册的煤炭经营企业100余家,其中批发的20余家。主要分布在两个高速公路出口联络线及107国道两边。
二、主要工作
(一)增强监管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煤炭经营监管执法力度,今年我们大队设立了三个煤炭经营监管执法中队,分区域负责对全市煤炭经营市场的日常监管。各中队均增设了副中队长和资料员,增强了煤炭经营监管执法力量。
(二)严格许可标准。认真做好煤炭经营资格证申办受理、登记事项变更等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每年对煤炭经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中,严格对照标准,对煤炭经营企业办公场所、储煤场地、环保设施、计量设施、质量检验设施等进行认真核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依法下达了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按期整改。在受理申办煤炭经营资格证工作中,严格认真核查企业资料和现场。在受理煤炭经营资格证登记事项变更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煤炭经营资格证变更受理制度,积极与工商部门对接联系,确保法人变更是在企业原始股东中变更,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倒买倒卖煤炭经营资格证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力度,我们定期对全市煤炭经营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各企业法人代表、土地手续、环保措施、计量设施、质检设备及各相关证照是否齐全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达不到经营条件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相应处罚。本年度共下达执法文书40余份,已处罚不符要求的煤炭经营企业40余家,共处罚金额30万元。
(四)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做好服务煤炭经济发展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煤炭市场形势,我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开展煤炭经营调查,现场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分析。及时了解煤炭经营现状,分析煤炭经济市场,指导企业有效应对煤炭市场变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煤炭经营市场尚处于逐步规范的过程中,其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一是经营秩序混乱。无证煤炭经营企业大量存在(据我们初步调查,全市现有无证煤炭经营企业50多家),打击泛力。
二是执法实际操作难,煤炭经营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都相对过于宽范,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实际操作。
三是环境污染重。由于大部分的煤炭经营企业都集中在城乡的结合部,严重污染区域环境,影响市容市貌。
四是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因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市煤炭经营行情极不景气,主要是由于我市煤矿停产进行兼并重组,没有煤源造成的。整个一年中90%的煤炭经营企业全年未做生意。
四、下步工作设想
1、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
2、加大对无证煤炭经营企业的整治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市的煤炭经营市场秩序。
关键词:煤矿区 水文地质勘察 环境 地质评价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煤矿产业是维持我国能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型产业,在能源紧缺的现在,煤矿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关系着我国能源的利用,是满足能源需求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目前的煤炭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中,煤炭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保障煤矿区的开发和建设,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进行,对于煤矿区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勘察和评价成为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对煤矿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勘察和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使煤矿管理人员对其作用和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煤田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 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增长, 但煤田水文地质工作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煤矿区干旱缺水、突水水害严重、环境问题凸显, 而煤田水文地质工作严重滞后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分别叙述了我国各大煤炭基地, 特别是首批国家规划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查现状,分析了煤矿区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并对煤田水文地质工作提出建议,以保障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1 水文地质勘察滞后
我国的煤炭分部并不均匀,北方地区大约占据了我国煤炭资源的90%,而其地下水资源则仅占全国水资源的30%,特别是晋、陕、蒙、宁4个省,煤炭资源占全国总量的68%,地下水含量却仅占全国的6.87%。受多种因素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对于煤矿区域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暂时终止,严重的滞后性使得水文地质勘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矿井防水治水工作
我国的中东部煤矿区的含煤层,表层土质松散,含水丰富,下层同样为富水性极强的含水层,突水现象严重。据有效数据显示,仅仅在我国东部地区,就有几乎超过50亿吨的煤炭储备面临突水危机,煤炭的开采难度极大。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矿井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导致水害事故频繁发生。由于对矿井的防水处理不够重视,特别是废弃矿井,几乎没有防水措施,使得老窖的积水成为不容忽视的突水源头。
2.3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亟待加强
地下水资源对于煤炭的开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达到战略资源的高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煤矿企业对于地下水的勘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煤田水文地质工作难以展开,无法满足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亟待加强。
3 煤矿区环境地质的问题与评价现状
3.1 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
(1)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对土地产生严重破坏。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目前拥有煤矸石山1500余座,堆积量达30亿吨,占地超过6000公顷,并且还在不断增加。露天挖掘破坏的土地有4.5万公顷,造成土地塌陷达8.7万公顷,且以每年266.7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加。地表遭到严重破坏,东部平原煤矿区大面积积水、受淹,土地严重盐碱化;而西部矿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速蔓延,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煤矿企业的生产开采过程中,会对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和破坏,如果忽略对地质因素的影响而盲目开采或挖掘,会造成地壳平衡的破坏,形成地面下陷和崩塌,也可能由于对安全生产的不够重视,造成瓦斯泄露或矿井透水等地质灾害。煤矿矿山生产中排出的大量废渣,堆积在山坡或山谷中,一旦遭遇暴雨天气,极易引发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损害了矿区的生态水循环系统。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矿区出现疏水降压、矿坑向外排水,造成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且降幅较大,从而使得地下水量急剧减少,严重整个地区的地下水均衡系统,使得自然的水循环缺少必要的水量,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和河水的断流,对矿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4)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煤矿开采行业需要用到很多工业设备,还要对矿井中存在的废气、瓦斯等进行处理,因此,煤炭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气占据全国工业废气总量的5.7%,而且多为有害气体,造成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导致我国大面积区域遭受酸雨影响,几乎占据国土总面积的30%。另外,开采煤炭有时还会对地下岩层或障碍进行爆理,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
3.2 煤矿区环境地质评价现状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到2010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包括河南、河北、吉林、山西、山东等12个省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调查工作,同时完成了对山西、江西和陕北地区3个煤炭储备区的矿山生态环境的地质调查工作。总的来说,对于我国煤矿地区的环境地质工作的调查和评价正在不断发展和展开。
4 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未来趋势
4.1 推动调查与研究的相互结合
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认识到了资源环境的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立足地质环境的调查数据,对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地质环境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增加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对于煤矿区经济建设的作用。
4.2 推动水资源的管理与水环境调查的相互结合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对于我国煤炭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也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进行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勘查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对于煤炭资源开采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充分分析。对煤矿矿井用水进行合理分配,以及地下水联合调查,可以缓解矿区水资源利用的矛盾,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保护脆弱的矿区生态环境。
4.3 进一步加强防水治水工作
随着地表和浅层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煤炭资源的储量逐渐减少,深层地下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地下深层煤炭资源的开采难度巨大,技术要求较高,工程地质现象复杂,而且受到地下水的突水威胁。必须认真做好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工作,对地下水位和充水水源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进行,切实保证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4.4 推进灾害调查与灾害预测相互结合
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是为了充分地了解地质灾害,掌握地质灾害的环境信息,对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影响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而灾害预测则是通过记录现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将地质灾害调查与灾害预测相互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报的精准度,有利于对于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可以有效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促进煤矿产业的稳定发展。
4.5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勘查技术和设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向着调查过程技术化和调查结果的数字化,以及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在减轻地质勘查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要正确认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引进和学习。
5 结语
关键词:煤炭产销量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7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的需求,世界能源供应呈现紧张局面。2011年,日本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大地震,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核电的发展受到普遍质疑,全球因此关闭和即将关闭诸多核电站,导致煤炭需求进一步增长。随着各种需求的不断增加,煤炭开采量和销售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相关调查,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平稳增长。全年原煤产量为35.2亿吨,较上年增长8.7%。大型企业煤炭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10.9%。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量较快增长,山西省全年产量8.72亿吨、内蒙古9.79亿吨、陕西省4亿吨,三省区合计产量约22.5亿吨。煤炭运量增加。全年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2.69亿吨,同比增长13.4%。煤炭运量占货运总量的57.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煤炭消费继续增长。主要耗煤行业中,全年电力行业煤炭消费19.6亿吨,增长11.4%;钢铁行业消费5.73亿吨,增长6.8%;建材行业消费5.07亿吨,增长7.4%;化工行业消费1.6亿吨,增长13.5%。截至2011年12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2.53亿吨,比年初增长16.6%。
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销量持续增加,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但是在全国煤炭市场产销两旺的形势下,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间接销售缺乏重视。煤炭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其中,电力、冶金、化工等三大行业是煤炭企业直接销售渠道的对象,原因在于:这三大行业煤炭需求量大且需求稳定。而居民煤炭消费者和小型企业煤炭消费者用煤量小且需求不稳定,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借助中间商来向这些小型用户提供煤炭,满足他们的煤炭消费需求,这就是煤炭企业的间接销售渠道。由于直接销售的对象信誉好,资金回收快,因此大部分煤炭企业都往往把直接销售渠道作为销售管理的重点。忽视了间接销售渠道的管理。煤炭企业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的渠道格局受市场影响大,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导致煤炭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影响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2.忽视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之一是要认真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只有清楚了解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变化,煤炭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只重视在短期内能获益的市场研究,忽视了长远市场的调查,由此导致煤炭企业的销售决策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使得煤炭企业不仅没有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而且还使企业错失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况且,在对消费市场了解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地把产品投入市场,不但会使煤炭企业遭受无谓的损失,也会影响煤炭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3.销售观念落后。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还没有形成现代市场销售观念和销售策略,在日常生产运营中仍然追求产量的提升,产值的最大化,即使部分煤炭企业提出“以销定产,以运定产”的销售观念,但实际上仍然是从企业自身和现有产品出发,销售观念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改变。销售观念的落后导致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适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导致了其销售手段和销售渠道的单一化,使得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迟迟没有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企业的市场渗透力,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一些煤炭企业的领导层往往只重视煤炭的生产工作,忽视了煤炭销售管理工作,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失衡,不利于煤炭企业整体结构的优化。
4.销售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销售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必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也没有系统地掌握现代销售知识,导致煤炭企业销售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这不仅限制了煤炭企业现代销售观念的形成,制约了现代营销策略的实施。大部分煤炭企业忽视对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能力拓展,销售人员往往凭自己的经验开展销售活动,从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得销售人员无法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销售人员的道德素质不是很高,在实际销售工作中,销售人员容易与采购商进行某些不合理交易,损害煤炭企业的利益。因此,煤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1.强化中间商管理,防范市场经营风险。煤炭企业应积极开发直接渠道,建立有长期合作关系、信誉好、用量稳定的直销用户群。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煤炭价格,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同时稳固煤炭销量,增强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因为直销用户具有长期稳定性,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选择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市场信誉度高、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型煤炭消费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由于小用户所处地域分散、用量较小等特点,这些用户就需要煤炭中间商来进行销售,这是煤炭企业营销体系的重要补充。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煤炭企业营销管理中,中间商与企业关系为单一买卖关系,主要通过价格策略进行调控,调控手段单一,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将引起中间商的忠诚度改变。因此煤炭企业应根据市场容量和市场发展趋势,对其实施有效调控,建立中间商市场准入制度及考评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中间商的关系,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来说:①要建立中间商的市场准入制度。中间商的市场准入是煤炭营销工作事先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首先要确立中间商进入渠道的相关标准:如中间商的资质评价,市场覆盖范围,经营状况,销售规模,诚信度等内容。建立完善的中间商档案并定期检测,定期对中间商资质进行评估,最终选定可靠的中间商长期合作。②要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事中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选定的中间商,要对其销售过程(包括煤炭的发运、商务处理、货款回收等)进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企业销售行为。如发现中间商有拖欠货款情况,企业应高度警觉,立即查明拖欠原因,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回收货款,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对问题严重的中间商重点监控,必要时终止与其合作,及时规避市场风险。③建立中间商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事后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中间商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公信力,区域控制能力,销售业绩等方面建立考核机制,及时掌握中间商的经营变化。根据中间商的相关业绩及各项指标评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作为今后营销策略及价格制定的重要依据。
2.重视对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市场调查研究是煤炭企业搞好销售的前提。煤炭企业只有重视产品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才能及时发现市场机会,了解客户的消费需求,进而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首先,煤炭企业需要对煤炭产品展开分析,详细、系统地了解煤炭产品的特性,区别对待不同特性的煤炭产品,并为不同特性的产品寻求不同的用户,这样可以从整体上优化煤炭企业的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煤炭企业应尽全力对市场展开分析。对煤炭产品分析的越透彻,煤炭企业掌握市场或扩大市场的机会就会越大;企业如果对用户的需求掌握不清楚,产品同样也不会有大的市场。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市场,认真分析消费市场的变动趋势,相应地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销售方案。最后,煤炭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研究计划。例如,煤炭企业不单要对消费市场展开调查研究,还应密切关注经济、法律、技术环境的变动,并根据这些环境的变动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还应关注政府有关政策的变动,根据政府政策的变动适当地调整企业的战略目标。
3.树立现代市场销售观念。煤炭企业应树立现代市场销售观念,改变过去只追求产量、产值的旧销售观念。首先,已经树立“以产定销,以运定销”销售观念的煤炭企业,应致力于将这种观念落到实处,突破企业自身和现有产品的束缚,真正地把这种较为先进的销售观念运用到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中。其次,煤炭企业应通过全方位的的销售培训,使所有员工意识到销售的重要性,了解现代销售的范围。现代销售不仅仅包括推销,还包括市场的需求预测、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定价、销售渠道选择等内容,只有充分了解现代销售的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销售管理。最后,煤炭企业应树立现代市场销售观念,以顾客为导向,协调企业的各种销售活动,重视客户满意度。只有客户满意度提高了,煤炭企业的销售水平才会相应提高。煤炭企业不应仅仅在销售部门树立现代销售观念,更要将这种销售观念贯穿到企业的供应、生产和财务等其他部门,从整体上加强企业的销售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4.提高销售人员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销售队伍是搞好销售工作的基础。首先,煤炭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举办不同形式的各种培训班,加强销售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销售人员的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依据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原则,对那些业务差、技能不高、道德水平较低的员工应予以辞退,激发销售队伍的活力与生机。其次,煤炭企业的销售人员应树立竞争观念,自觉学习市场营销和煤炭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最后,销售人员还应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充分了解自身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别,充分学习竞争对手销售方案的长处以弥补自身销售方案的短处,找出自己的优劣所在,同时销售人员还应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争取最大限度的培养客户对本企业的忠诚度。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营销市场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销售领导和营销人员不断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市场分析,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和多方位、全方向的市场规划,以取得较大收益,促进我国煤炭市场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煤矿;煤炭资源;地质环境;对策和建议;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209-01
我国是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的消耗量相当大,因此,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煤矿的地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而煤矿的地质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环境保护还对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规范煤矿生产活动,保护煤矿地质环境成为我国当务之急。
1 煤矿生产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内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地质因素的总称。而煤矿地质环境是指矿山建设和开采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的总称。煤矿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煤矿生产活动的不合理规划等导致的煤矿地质环境问题比较多,其中主要有3大类。
1)环境的污染。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井下开掘岩巷,半煤岩巷排出的矸石,露天矿剥离物以及原煤洗选过程中的煤矸石等,还有煤矿开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有害气体瓦斯造成的周围空气、水质、土壤等地质环境的污染。
2)资源的破坏。煤矿开采时形成的废石、弃土堆积在采矿区附近压占土地和植被,使原有的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且容易导致水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开采过程中还有矿井抽排水的活动会改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储存和循环状态,给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
3)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由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起的泥石流和采矿岩移诱发的山体滑坡、塌崩等地表地质灾害。以及在外力诱发下引起的矿井突水、瓦斯爆炸等矿井地质灾害。这些问题都会使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这些由煤矿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给矿区职工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制约了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我国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
由于煤矿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煤矿的地质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面积1 159 km2,国有煤矿矸石山 1 500多座,历年堆积量达30×108 t,占地达5 000 km2以上。煤炭行业废气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其中有害物排放量为每年73.13×104 t/a,其中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硫气体,其产生的酸雨对土地的破坏性最大,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34%以上。
虽然我国煤矿的地质环境保护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初步建立了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加强了矿山环境保护的管理,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但煤矿地质环境的恶化没得到有效遏制,大的地质灾难时有发生。2011年10月29日:18时10分,湖南衡山县长江镇霞流冲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致29人遇难。11月3日:19时45分许,河南义煤集团千秋煤矿发生矿难,致8人遇难,67人获救。11月10日:6时25分左右,云南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4人死亡,9人失踪。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煤矿地质环境恶化情况,总结出煤矿地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开发秩序混乱,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作坊式的黑煤矿依然存在,它们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对煤矿资源大肆开采,从而造成地质环境严重破坏。
2)开发规模小而零散,由于开发规模的制约,直接限制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够,不但严重的制约了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导致矿产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地质环境的恶化程度。
3)开采工艺的落后,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部分煤矿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工艺比较落后,不仅浪费了矿产资源,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遗留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
4)过度的开发,一些矿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取煤炭开发的最大利益,大肆剥离土层,破坏植被,严重破坏了煤矿的地质环境。
3 煤矿地质环境的应对策略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地地质环境问题,给煤炭业的发展和矿区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要全面的认识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在政策和技术上对煤矿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加大煤矿地质环境的保护力度,避免煤矿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1)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要想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就要对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和危害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好煤矿地质环境的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建立一支技术高,设备精良,素质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煤矿的地质环境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系统地调查矿区内的地质灾害情况,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是发现地质环境因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是对由开采煤炭资源时的煤矸石、弃土的堆放所引起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问题的调查,研究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条件以及造成的危害等,并进行针对性的连续监测,对煤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和防治;②对矿区瓦斯的调查,主要调查煤矿中瓦斯储存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评价矿井中瓦斯含量,随时掌握矿井中瓦斯涌出特征,避免瓦斯危害造成严重的后果;③对矿区内水文地质的调查,主要是查清矿井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通道,确定污染水体的扩散途径。对矿区的水质和岩土进行分析,查明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以及煤炭生产中有害化学成分迁移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水土资源流失为保护地质环境提供依据;④建立矿区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充分利用“3S”技术(3S技术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开展矿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在开展加强各类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研究运用新型煤矿开采技术,做好煤炭开采规划,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相关的政策管理措施。在煤矿地质环境的综合防治过程中,制定相关的治理原则,出台相应的防御措施,建立一个地方性的群众监测网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还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各地区财政投入支付力度,积极施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原则。另外还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规定,由企业负担治理资金,通过政府示范引导,本着“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并举,以环境保护为重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以环境保护为重点,落实地质环境保护应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和坚持谁利用谁保护、谁受益谁出资、谁破坏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于矿山堆放的废石、弃土等可能会导致滑坡、泥石流以及植被破坏等灾害的地方,应尽快进行治理。
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采用先进的采矿、筛选工艺,并开发低废物、无污染的煤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开发煤矿“三废”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体系和工艺设备,建设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
4)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目前,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制度还极不完善,环境调查、政策管理制度、防治手段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都比较落后,煤矿开发工艺的技术也没有发达国家的先进。因此,只有加大科学的投入力度和资金的投入量,提高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才能改目前地质环境的被动局面,才能保证矿区周围的地质环境不会进一步恶化和矿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4 总结
随着我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大大的提高了,能源的巨大消耗带来了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与此同时也给煤矿的地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灾害。从目前频繁发生的煤矿事故来看,煤矿地质灾害已严重威胁着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对煤矿地质环境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必须提高采矿工艺水平,加强政策管理,做到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才能有效促进区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杰.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7:394-396.
[2]邱燕,甄洪.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李静云,肖玮.煤矿区环境污染与清洁开采的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4.
[4]李侠.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5]丁永涛.浅谈煤炭地质环境保护问题[J].2011.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统计工作 现状 对策
煤炭企业统计工作是通过收集、汇总、计算基层生产班组的统计数据来反映当天、当月及当年生产进度、生产人员结构合理与否、材料的采购或消耗的情况、企业资产的多少和出入库及使用情况等。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阶段,统计分析对煤炭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指导生产经营的翔实数据资料,也成为统计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对煤炭企业统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煤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规范的登记统计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适应新体制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一)煤炭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企业领导者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在人员的工作安排上得不到重视,煤炭企业中出现统计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变动频繁的现象,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在企业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率先撤销或合并,使得企业中的统计职能部门成为非重点部门。在这些新成立的煤炭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没有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岗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使得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低下。
(二)煤炭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现有的煤炭企业统计部门,除少数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统计人员为兼职,兼职人员对统计工作的业务学习不够,业务技能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规范、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无法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内部统计资料,不能对煤炭企业数据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更谈不上具备统计咨询、分析与监督的能力。
(三)工作内容单调,手段落后
在煤矿统计报表中存在着各职能部门之间各报各的报表,技术含量低。比如计划、生产、经营、煤质、销售、财务等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口径,各报各的,即使有综合的,也只是大杂烩,缺少监督审核。形成事后统计多,事前分析预测少;简单数据说明多,深入系统分析少的现象,使得统计数据对煤炭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所减弱,抑或是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二、加强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统计法制建设,实现统计法制化
贯彻落实《统计法》,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营造企业统计工作氛围。要组织专门的统计执法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不真实上报统计数据现象要严肃处理,使统计数据能真正反映经济的发展成果。作为煤炭企业的统计人员更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自觉投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及时发现和预测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煤炭企业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使我国煤炭行业良性发展。
(二)强化煤炭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知
要强化煤炭企业管理者对统计工作的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很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煤炭企业统计只是计数和事后算账的概念,统计分析只是单纯的数字说明,是煤炭企业内部完成情况通报的形式,因此对煤炭企业外部市场或煤炭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分析的统计工作不够重视。事实上,煤炭企业统计涉及面广,报表种类多,管理者要加强领导,统筹兼顾,使煤炭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完成,以保证煤炭统计数据的质量。
(三)加强煤炭企业统计基础管理工作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煤炭企业要从基础的统计工作做起。一方面,要加强煤炭企业的统计规范化工作,加大对职能部门检查与监督的力度。规范不完善的台账、报表等,做到统计报表数出有据,统计数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要开展煤炭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统计岗前、在岗教育培训工作,扩大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四)强化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观念,改变落后的统计方式
关键词:国家规划矿区 评价思路 矿产资源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44-02
一、引言
划定重点区域并对其进行重点管理,对于加强统一规划、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发挥示范作用、从整体上带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障国家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我国开始着手研究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局和国家重点矿山建设问题,其中划定国家规划矿区是关键手段之一。1986年10月,《矿产资源法》正式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规划矿区的管理制度,并在1994年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提出国家规划矿区的具体概念,它是指国家根据建设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为建设大、中型矿山而划定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1996年,在对《矿产资源法》修订中重申了该项规定。
自国家规划矿区管理制度提出以来,我国共划定了144个国家规划矿区,其中一半以上为计划经济时期划定,多数管理主体已经不存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这些矿区进行调查和重新评价,为新时期国家规划矿区划定提供依据。目前我国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围绕着国家规划矿区的划定与管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管理工作,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国家规划矿区的资源现状评价、国家规划矿区划定必要性与论证研究以及管理政策与制度等方面,但关于对已有国家规划矿区调查评价思路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基于此,本文拟在系统梳理已有国家规划矿区划定背景、名录、资源总量以及总体勘查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国家规划矿区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提出国家规划矿区调查、核实以及初步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国家规划矿区的划定提供参考。
二、国家规划矿区现状
(一)1998年前划定的国家规划矿区
从1989年开始,到国土资源部成立之前,国家计委、地质矿产部,会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冶金部、化工部,及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国家规划矿区的研究工作,经论证程序后,在全国范围划定了86个国家规划矿区(表1),其中有色金属矿产国家规划矿区49个(含2个石灰岩矿),冶金及辅料矿产国家规划矿区27个,磷矿国家规划矿区9个,钾盐国家规划矿区1个。主要目的是通过国家集中统一规划,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治理改革开放以来矿业井喷式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
(二)1998年之后划定的国家规划矿区
1.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决策要求,促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组织开展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论证研究工作。2004年9月,两部委《关于设立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公告》,同意设立东胜矿区等19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2006年1月,在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基础上,又了《关于设立第二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公告》,设立胜利矿区等26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
从省份分布来看,山西、内蒙古和陕西数量最多。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有4个、16个、23个和2个,占总数的9%、36%、51%、和4%。从资源情况来看,目前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保有煤炭资源量达7036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70%。
2.稀土和铁矿国家规划矿区。2008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单位启动了稀土和铁矿国家规划矿区划定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反复研究和专家论证,于2011年公布了名单,共划定了11个稀土和2个铁矿国家规划矿区。11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均位于赣州市,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预测稀土远景资源量约76万吨,其中中重稀土资源储量约71万吨,进一步开展工作后,可望使我国中重稀土探明资源储量由86万吨增至157万吨,增长82%。截至2010年,区内共有探矿权46个、采矿权96个,矿业权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稀土保有资源储量14.1万吨,稀土氧化物产量3445.0吨,集中了江西省全部产量。2个铁矿规划矿区分别是攀枝花矿区和白马矿区,面积共约467平方公里,预测钒钛磁铁矿远景资源量共计136亿吨,区内已设铁矿探矿权8个,采矿权3个,面积约151平方公里,产能1683万吨/年。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管理实践与发展,针对国家规划矿区的工作主要以划定和实施管理为主,在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有调查评价工作缺少针对国家规划矿区的系统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等重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中,缺乏针对144个国家规划矿区范围内的地质工作程度、资源潜力、矿业权设置和资源开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评价工作。
(二)1998年之前划定的86个国家规划矿区底数不清
国土资源部成立之前划定的86个国家规划矿区,距今已逾20多年,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多数管理主体已经不存在,初步调查发现,目前这86个国家规划矿区在行政管理上处于真空状态。同时,有关矿区的具体坐标范围,以及矿区内的资源家底和勘查开发利用情况也不清楚,迫切需要开展一次摸底和核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
(三)新形势下国家规划矿区管理亟待完善
2015年5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明确指出“取消设立、变更或者撤销国家规划矿区审批”,目前亟需在矿产资源法框架内,梳理研究以往国家规划矿区的管理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国家规划矿区的内涵、管理程序、各方权责以及动态跟踪评估技术方法。
四、国家规划矿区评价思路
在对已有国家规划矿区评价之前,首先需要调查和核实其存在与灭失情况以及相关指标体系。按照国土资源资源管理工作新定位和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矿产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按照“统一指标、统一标准、统一调查”的原则,本研究初步设计调查与核实内容主要包括5大项,分别是矿产资源潜力与储量、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程度、生态环境与绿色矿山建设、矿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其中前3个指标又包含8项具体指标,各指标调查与核实的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根据上一步国家规划矿区核查和调查取得的数据,将矿产资源潜力与储量、勘查工作程度、开发利用情况等指标通过进一步组合和计算,分单矿区和同矿种矿区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对单个矿区从静态保障年限、勘查程度比例、大中型矿山比例和主体矿种开采总量几个方面评价,对同矿种矿区从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比重、设计开采规模占全国比重、大中型矿山占全国比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保留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表5)。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提出的国家规划矿区调查核实与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已划定的国家规划矿区,同样适用于新设国家规划矿区,对于新时期国家规划矿区划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 杜红亮,陈百明.河北省耕地保护重点区域的划分与调控[J].自然资源学报,2007(2)
[3]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7)
[4] 单俊峰,高险峰,李玉金,等.辽河油区油气资源潜力及重点区带选择[J].特种油气藏,2007(2)
[5] 曾澜,叶于训,杜希庆.“国家规划矿区”设立的原则和必要条件[J].矿产保护与利用,1994(5)
[6] 高伯贤,高雪.彬长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J].陕西煤炭,2011(3)
[7] 曾澜.国家规划矿区的管理现状和需要明确的问题[J].中国矿业,1994(4)
[8] 赵玉栋.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编制解读及问题探讨[J].2013
[9] 刘瑞荣,燕飞雄.煤炭国家矿区总体规划之我见[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10] 刘天科,靳利飞.新时期加强国家规划矿区集中统一管理的思考[J].2014
(作者单位:张玉韩,董延涛,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北京 101149;侯华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北京 101149,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