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高职高专教育;基层;需求;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22-03
How to adapt for the need of the basic medical in the higher occupation and senior specialized pharmacy education
LIU Bing, HOU Feiyan, CAI Xiaohua
Huaihua Med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 Huaihua 418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tensity of employment and the urgent demand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basic medical, there are some problem how college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provide some suggests pharmacy education as exemple on present education model, diathesis edu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The higher occupation and senior specialized education; Bottom-level; Requirement;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为了提高药学专业教育的综合素质,笔者分析了药学专业现在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
[5]孙淑军,傅书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10,26(3):60-63.
[6]沃中东,金凤云.对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4):280-281.
[论文摘要] 随着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基层医疗专业人才的缺少,如何才能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以药学专业为例,从现有的教学模式、专业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为了提高药学专业教育的综合素质,笔者分析了药学专业现在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
[5]孙淑军,傅书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10,26(3):60-63.
关键词:岗位需求;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加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对我院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的、有效的载体,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扩大本课程的影响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药物分析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对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高质、安全、有效和稳定的药品有着重要意义[8]。
1.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若实验中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大多找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完成。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与实际药检任务严重脱节,同时,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我院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未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又贵又少,如:HPLC、GC等,甚至部分常用检测仪器尚未购买,如:AAS、液-质联用仪等。因此,即使是拥有的仪器也只能给学生介绍、观看而已,学生不能动手用,因忽视与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药品检验岗位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的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二、改革内容
1.重视实验,增加实验课时
编写新的课程标准,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设置达到1:1,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将药物分析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以现行版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为“设计性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三为“综合性实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自己设定实验的目标、步骤等,使学生对方法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改探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动画等可以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等。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完成老师提前设置的测验等,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多元化、细化考核方式,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三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有利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药学2012:184-185
[2]王芳,王俊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3(07)
[3]张锦荣;对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4]张霞,徐力生,张立明,孙涛.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年15期
[5]陈君,陈丽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徐丹鸿,谢庆辉,冯晓阳,黄志刚.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潘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高职药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本院于2009年开始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的内容有专升本、专接本、网络教育、函授大专等,合作的院校有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和扬州大学等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合作的专业有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电一体化、工商管理、工业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机械制造等多个专业,遍布本院各个院系,同时还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的工作。学院在继续教育工作方面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满意度调查的对象
本次研究以本院继续教育在读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的学生类型包括专升本学生、专接本学生、网络教育学生以及函授的学生,因此在进行抽样调查时根据各个类型学生人数的不同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取得全面的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数据。
3.调查问卷的内容
3.1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的收集
学生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继续教育的类型等信息,通过这些基本信息的收集有助于了解不同的学习层次的学生对继续教育的不同要求,更能客观的分析学生对继续教育的满意度。
3.2继续教育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指标
本文从继续教育服务和学生的特点、继续教育服务过程中教学、培训和管理时所具备的相关的必备条件和服务态度等各个要素出发,构建了从数据的可靠性、调查时学生的响应程度、继续教育完成的保障性、学生可得到的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和后勤保障的人文关怀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下面又列出一些子项目进行分析调查,保证调查内容的全面性,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4.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研究采取发放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电子邮件等各种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试卷500份,收回482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3.6%,回收率较高。回收试卷后对回收的试卷进行了整理分析。
4.1数据可靠性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本校学生,在这方面每个学生配合良好,对于调查问卷几乎全部进行了认真填写,数据可靠。
4.2个性特征对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4.2.1性别对于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结束后,对468份试卷进行了性别统计及满意度的分析,发现女生的满意度略高于男生,但总体差别不大。
4.2.2年龄、学费对于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年龄越大,学费越贵满意度越高,年龄越小满意度越低,经过分析发现年龄越大越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越认真学习;学费越高越珍惜自己的钱,学习越认真。
4.2.3学生类型对满意度的影响
为了调查学生类型对满意度的影响,在抽样时专门从不同的学生类型中抽取,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技能培训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专接本,满意度最低的是网络教育。通过分析原因发现,技能培训满意度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上课时间比较集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时间较多,交流较多,并且参与技能培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效果较好。网络教育满意度差的原因在于学生自己网络学习,学习时间较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交流,而且网络教育学生不是在校学习,对学校没有任何的感觉,感觉不到相关的关怀,也几乎没有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造成的,所以满意度较低。
4.3学习资源对满意度的影响
学习资源包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的教学资料、教师的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方面比较满意,总的认为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比较完整、教学计划安排得当、教师备课比较充分、教师均比较认真负责,总体满意度较好。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学生对继续教育基本满意
在对本院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本院继续教育学生对本院的继续教育基本满意。但是在进行调查时,由于不同的学历、不同的学习层次、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对教育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2)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齐全
通过调查发现本院继续教育方面的学习资源,不管是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还是相应的教案、课件、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均比较齐全。
5.2建议
(1)问卷调查设计方面
由于个人本人能力有限,在问卷调查设计方面考虑不是很完善,在个别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周全,以后会继续改善。
(2)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性方面
继续教育的学生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全日制学生相同的待遇,也希望能够利用和全日制学生相同的学习资源,希望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可以进入到图书馆去借书、去下载相应的电子资源,也希望利用学校的试验室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试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人文关怀方面
三年来玉溪市林业系统主要以项目为依托,借助市级培训教育基地平台,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参与市人事部门每年举办公需科目培训的同时,针对林业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保障了我市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接受继续教育,并及时进行学时登记。据统计,三年来全市林业系统共举办了各类专题培训班213期(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905人次。其中开展继续教育登记的共13期2308人次,共266学时。2011年共举办专业培训5期:《中低产林改造成效监测技术》、《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板栗冬季管理技术》、《森林植物检疫》、《林权及产业管理信息平台》、《林业行政执法资格》,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科目目标与时间管理培训,参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938次,培训学时168小时;2012年专业培训1期:《森林抚育作业设计编制》、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培训,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637人次,72学时;2013年的专业培训2期:《核桃良种繁育技术》和《核桃种植管理技术》、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科目培训是《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和《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733人次,共58学时。按全市550名专业技术人员计,每人每年平均培训4次,学时99小时,达到并超过了《云南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要求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56学时,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得少于40学时。然而,长时间以来,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虽然培训次数和人员不算少,平均每人每年有近4次的培训机会,但多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且市县级以上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居多,培训知识不能快速、及时、准确地传授到县、乡(镇)一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本身也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2玉溪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老化、认识不到位
全市4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323人,占59%,专科以下学历的还有397人,知识老化现象突出;另外许多事业单位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时,往往以工作繁忙而不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甚至也有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往往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而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的单位对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比较重视,而对公需科目重视不够,这样很难达到规定的学时要求。
2.2培训针对性不强
当前,玉溪市在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好家园,越来越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专长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三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知识产权与驱动创新》、《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目标与时间管理》,从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反映结果来看,其培训效果仅仅局限于拓宽了知识面,对新的专业知识增强了了解,培训的内容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不具备前沿性。
2.3培训内容单一
近年来,林业系统主要以服务林业生产、服务林农为指导开展专题培训教育,大多采取多媒体授课和现场示范。基本上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无非是工作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有人甚至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办个培训班而已,培训工作不适应知识更新的特点,难于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4培训经费不足
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普遍反映培训经费明显不足,一是财政和单位划拨的继续教育经费难以满足需要,甚至落实不了。根据规定,各级财政和单位每年应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划拨职工教育经费,但执行中根本无法落实,难以到位,继续教育缺乏经费保证;二是许多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无保障,有的根本没有,这样就造成培训只能借助项目的实施,无项目则无专门培训经费。
2.5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但在具体执行中,林业系统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除了在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履职考核和参加职称评审中需看继续教育证书外,其他往往只重视业务能力,而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不很严格,有的甚至根本不看继续教育的结果,导致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建议整合林业高校的优势科教资源,采取网络教育的形式开展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要突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3.1理顺管理体制
以CHRT网络课件为核心,整合全国各级政府、行业主管、大专院校等培训管理部门的课件资源,打造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综合性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3.2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3.2.1开放式学习
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都是开放的,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等限制,这有利于解决偏远地区受教育难的问题,目前山东、安徽、内蒙古、广东、广西、临沂市、淄博市、盐城市、乐山、珠海等多个省市已开通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均衡的培训教育机会。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2.2教学手段先进
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的技术特征,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传递的速度和优质传输效果,提高了远程教育的质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3.2.3学习灵活自主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接收需要的教育信息,获得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给专业技术人员以更大的自。把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的需要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3.2.4学习成本低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使他们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且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需安排集中授课,更不需支付食宿交通等费用,节约了教育成本。
3.2.5辐射面广、适用性强
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形象生动,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潜能的发挥,启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特别适合农村边远基层地区专业技术人员。
3.3精选行业内高水平的培训教师
高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应是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不仅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培训教师身份也要多元化,既要有研究型的教授、学者,又要有实践型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等。
3.4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在广泛征求县区、乡镇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形势要求和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岗位、专业特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如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玉溪也在为建设美丽玉溪,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之机,在以中心城区面山、高速公路沿线和“三湖”周边区域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构建保护“三湖”的绿色生态屏障。以东风水库、飞井海等水源地保护治理、石漠化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因此,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上,除了会做造林绿化工程,更应该学习园林绿化设计等相关科目,不仅使山川绿起来,更要让山川美起来。
3.5开展远程教育“上手机”创新远程教育
学用管理模式如今拥有3G智能手机的人起来越多,通过手机载体和电脑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拓展了远程教育的覆盖面,使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3.6建立覆盖全系统的继续教育成果记录制度
学分银行是“宝库”
学分银行并非新生事物。谈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就要先了解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首创于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并很快就风靡全球。而“学分银行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第一个提出并试点运营的,它借鉴了银行的运行体制,包括存储、汇兑等功能,但存储的是学分,汇兑的是学历和证书。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储到学分银行。
《教育》记者采访中发现: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时间比较松散,形式变化多端,且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以致教师的培训热情难以保障。因此,构建一个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前后一体的立交桥式的教师培训体系,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学分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推崇,甚至被看作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宝库。“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是以学分为载体,全面记录教师参加的所有不同类型的教育学习过程、时间及成果,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李聪慧撰文指出:学分银行制度可以针对目前教师培训制度的不足。它能够全面记录教师的学习经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以避免教师的重复学习,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还可以使教师选择空闲时间进行学习,避免培训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减少教师的负面情绪,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2012年12月,教育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工作”开始在辽宁、浙江、重庆、湖南试点。綦江区作为重庆的三个试点区县之一,主要承担“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开发及利用研究”的任务。对此,綦江区骑龙小学副校长曹红说,学分银行使包括自己在内很多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对于教师成长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打铁首先自身硬”。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曹红认为,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有底气和资格站在讲台上;同时,学分银行也是一位无形且刚直的管理者,在不断鞭策教师的成长进步。
上海运行较早,积累一定经验
2016年4月12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召开会议,就如何做好浦东新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收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会议通报了全区学分任务完成情况,同时要求“十二五”师训未结业教师抓紧最后扫尾机会,可通过“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等尽快挣分,争取结业。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是上海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银行平台”,于2011年4月上线运行。它源自2007年底上海推出的“学分互认”。当时,上海市教委印发《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决定在成人教育领域率先试点学分互认,从而打破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的认证瓶颈。2011年6月,《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公布。根据该意见,“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教师教育工作将全网络化管理,市级培训依托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学分银行)进行。所有在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要参加自选课程的培训,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教育》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学分银行)是由上海市教委人事处组织,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与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具体实施的市级、区级、校级共享课程管理和培训学分管理的平台。它拥有人员信息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个人报名、团体报名、报名审核、学分管理、经费统计、报表导出等功能,面向的用户群有市级管理员、区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普通教师。“十二五”期间,原则上要求所有在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5年内必须完成36学分,其中每10学时将折算为1学分;每一位教师每次只能报一门课程,不能多报。
在运行初期,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系统因为前几期设置的课程较少,还曾遇到过全市十多万中小学教师集中抢选课程的问题,以致服务器不堪重负。最后,在登录页面上设置了三个入口进行分流,才得以缓解。经过这样不断摸索,截止2014年12月,上海市共有13万名教师报名注册学分银行,教师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已达到近500门,基本上做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覆盖。而上海市通过制定学分认定标准,构建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强化教师培训学分考核管理,逐步打造出一个开放、多元、可选择、分级的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为其他地方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
可与国培计划结合进行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一、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日益重视
编辑出版队伍一直存在“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水平还比较低,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明确和提升出版学的学科定位[1],但实际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如何提高在职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储备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
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非常重视,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规范化
为推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新闻出版总署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把每年参加72学时继续教育作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前提条件。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填补了继续教育的制度空白,使得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初步走上了制度化道路。
(三)培训方式渐趋灵活,内容不断贴近时代
进入21世纪后,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编辑出版行业走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前列,更能深刻感受到新技术的巨大冲击。目前各类培训采取传统培训班与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并根据时代要求增加了新的培训内容。
(四)继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已经发生了战略性转型,由补充型转向了主体型、由传统型转向了现代型、由低端型转向了高端型。[2]编辑出版继续教育自1994年以来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历史规律,在行业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二、目前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带有一定的短期行为色彩和功利性,缺乏长远规划
相当多的编辑出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时要求,完成续展登记,而不重视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出版单位则认为继续教育是编辑出版人员的个人事务,没有将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看做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必由之路,甚至对人员脱产培训和代员工缴纳不菲的培训费用心存抵触。主办单位对继续教育也持完成培训任务的态度而已,对编辑出版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为编辑出版服务的大局意识不强。
(二)课程缺乏针对性,形式比较单一,对编辑出版人员的吸引力不足
编辑出版人员组织构架复杂,编辑出版人员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层次、人生阅历、工作状况差异很大。将编辑出版人员不加区分地全部安排到一个班次,学习同样的内容,会影响编辑出版人员的学习效果。
目前,几乎所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都是聘请专家讲课,单向授课多、互动少,缺乏对优秀编辑出版单位的现场观摩和交流,导致编辑出版人员的学习兴趣不足。
(三)缺乏对于继续教育系统化的探讨和继续教育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编辑出版继续教育的文章很少,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检索结果看,近十年以来数量不足百篇,转引率很低、影响力很小。[3]而且相当多的文章仍旧关注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论述简要,缺乏系统,理论深度不足。
(四)尽管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行政性规定陆续出台,但继续教育法制化程度仍然不高
虽然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暂行规定》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作出全面的规范,但它仅仅是部门规章(还是“暂行”),缺乏法律支撑的力度,难以统和整个行业。国务院于2011年3月16日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也仅属行政法规,而且对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没有提及。
三、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完善措施
(一)全面规划
1. 进一步开放继续教育的组织主体,鼓励行业竞争。除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属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单位外,国家应当特别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大型出版单位直接举办继续教育培训。如此,更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便于开展现场教学,同时能减轻这些出版单位员工业务培训的经济压力。
2. 确定年度规划,围绕年度主题形成系列课程。培训单位应当制定年度规划,为编辑出版人员提供多样化选择。最好形成年度主题,围绕主题,认真规划,形成系列课程。各培训单位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年度培训规划,以便编辑出版人员进行选择,使整体性规划与个体化教育有机结合。
3. 共享师资库、课程库资源。各培训机构实行资源互通与共享,在互联网上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师资库、课程库,依照用户的点击率、使用率分配收益,并对教师及课程进行优胜劣汰。
(二)培训的对象细分和服务便利
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应进一步开展对象细分并按需培训,以增强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和便利性。
1. 细分继续教育对象。如区分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内容的课程;按照不同职称、职级,开展不同深度的培训。又如,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出版单位分开,期刊社和出版社有所区别,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侧重不同。
2. 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人性化。为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在为期12天的日程里,学员们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培训单位在选择培训时间、地点时,应该考虑交通、餐饮等问题。
3. 续展考核网络化。各培训机构可将学员的继续教育学习情况联网,在网络上自动完成续展,以减少烦琐步骤,省时省力。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多样化,学时计算更加灵活
1. 按照《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的面授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笔者以为,对面授的时间要求应该做灵活处理,不一定每年都要面授24小时。比如,可以在续展的3年内调剂,只要面授的时间总数达标即可。
2. 学时(或学分)核算方式的改革。目前,获得学时的主渠道是参加培训班和远程教育。建议进一步放宽学时、学分的计量考核途径,大凡可以提高编辑出版技能的方式,都可以折算学分。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获胜者可得相应学分。
3. 编辑出版培训与学科专业培训并重。就学术期刊和学科专业出版社而言,本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在未来考评结构中将学科专业学习考核的比重提升至1/3~1/2。
(四)加强对继续教育本身的研究
继续教育应当从短期培训向长期化、终身化教育转变,力求克服继续教育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内容+服务”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培训单位应多在课程设计开发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用课程吸引人。
针对国内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完善措施,但是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一次性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如何实现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培训的广泛性、开放性、连续性、系统性,亟需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
(五)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对继续教育行业监督与评估
《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情况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接作出监督和评价。但这种做法似有不妥。因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属的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工作,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应该由独立的社会第三方,依据准确的统计学数据作出评价,得出的结论才更为客观公正。
目前的组织结构框架中缺少一个独立的社会监督机构。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一个专家督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对继续教育的实施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六)应加大法律支撑力度,规范编辑出版继续教育行为,保障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权益
在我国,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却并无专门立法。《暂行规定》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适时修法,将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发展中成功的做法上升至法律高度,为依法施教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注释:
[1] 赵金色,杨菁.近年来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进展.编辑之友,2013(3):88-90.
[2] 李红亮.战略性转型:我国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教育,2012(11):16-19.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计划"适用于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仍执行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办法、教学时数、修习方式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课时总量、学科课时总量、学科课时占各学科总课时比例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市21世纪课程改革实验的平稳过渡。因此,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别适用于六三和五四学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赋予区县和学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权,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设置表"是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任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全体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了解并把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变化和特点,全面落实其精神和要求。
二、做好实验推广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区县要提前做好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继续研究小学和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并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增综合性课程的开设,指导学校进行必要的课程选择,开发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外语课、写字课的开设,以及预防艾滋病、预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与自救互救等专题教育的开展。
三、做好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
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是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区县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滚动式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材和学科新知识,重点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使其胜任教学工作。培训仍采取市、区县两级进行,培训方式坚持多样化,务求实效。各级培训均应纳入继续教育计划,计算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四、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市、区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要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指导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通过课例分析,进一步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目标,用好实验教材,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总结推广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创新经验。要结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要与*教育学院及分院、在京各高等院校、在京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新学年,市教委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专业支持和课程资源信息服务工作,为区县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
一、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存在问题剖析
(1)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总数偏少;第二是教师的学历偏低;第三是教师的学缘结构不合理;第四是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许多独立学院近年来也在积极招生,而教师队伍的扩大远比不上学生扩招的规模与速度,尤其是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教师数,因无力和其他院校争抢从而严重短缺。在许多独立学院中,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不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寥寥可数,还远比不上专科学历的教师数。近年来独立学院花大力气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教授或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但其数目仅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学院自身还拥有一大批初、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因种种原因无力进修而安于现状,学术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术梯队无法形成。
(2)人才流失严重。众所周知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因此人才问题是大学一切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人才流动上普遍存在着"弱势学校的教师向经济条件好、学术力量强的高校流动"的趋势, 独立学院的情况更是明显。许多学院的教师队伍只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花大力气引进来的或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留不住,很快又"流"走了,白白为"他人做嫁衣裳",损失了人力财力不说,有时还伤害了同事间的友情。这种单一的流动令人担忧,这无疑令地方学院原本薄弱的师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此外独立学院的老师缺乏安全感。一所学校成功的因素里有一条就是教师主人翁意识强烈,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使整个学校呈现上下一心、和谐共进的精神面貌。现实的各独立学院中,普遍存在着人心浮躁不安定的现象,教师们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自身发展,更甚至于为了一点闲气而不停地在各所高校中飘移,这固然跟外界的诱惑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则是学校内部的科研体制、管理机制、民主氛围等存在着弊端。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非比寻常,没有一支相对稳定且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学校在其发展中势必遇上重重阻力。
(3)当前培训机制对教师的提升未能彰显。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所学早已赶不上知识爆炸般迅猛发展的步伐。教师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进修提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但从现状看,培训要求趋于形式化,培训过程趋于流程化,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培训监控机制也形同虚设,培训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证明书以供评职称用;教师们也感觉乏味无趣,参加培训提高的自觉性明显不足,因此自然而然会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有的找人代签名不去上课,有的篡改谎报进修计划,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本来意义。
(4)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考虑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少的现状,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尤其要加强法制建设,以增强教师们的法制观念,提升教师们的法治意识。这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规范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具体到各个学校,对于本校制定的校规校训和教职工准则等,教师们必须严格遵守,言传身教;整个学院必须做到法制建校、法制强校。
二、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及措施
学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小,对师资建设的力度也不大,下面提出一些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全校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安全感。
一是要提高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采取具体的宣传措施和管理手段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教师的中心地位。二是提高教师们的整体素质,包括人文素质 、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上着手,形成良好的有凝聚力的集体,进而培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弘扬高尚的师德,促使教师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改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引进人才是一方面,但受限于财力、地理环境等因素不易控制,故独立学院更应关注的是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真正推进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只能靠在校的教师们。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就是独立学院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做的就是上下齐心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领导班子应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学历提高纳入工作要点,教师们应具有学习提高的迫切要求。其次是改革培训内容,与时代和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既侧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了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三类,不能重此轻彼),又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积极创设学习环境:要由学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访问、交流,以促进其成长。还有就是要将继续教育的记录与教师的考核、晋级等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奖罚机制,以此激发教师们参加进修的内在动力。最后独立学院在招聘入职教师时要注重新教师入职的辅导工作,强调以老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