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研究生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4 16:36: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研究生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研究生教育

第1篇

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取得的成果使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医学的发展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大力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生素质的定向培养,尚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理念的要求[5]。因此,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3结语

第2篇

1转化医学的兴起要求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互统一

现代医学发展出现了二律背反的态势:一方面,医学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医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而是继续探索分子病理机制,力求从基因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寿命的延续,健康成为人们当下的第一医学需求,而老龄化社会中人类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现代医学“诊断明确、治疗单一”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维系健康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教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转化医学是在当前医学教育体系“偏理论轻实践”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其概念源自美国Science杂志1992年提出的“BenchtoBedside(B-to-B)”,即是寻求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临床实践的科学,目的就是消除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间的屏障。

作为一名医生成长的起点,医学教育应逐渐融入转化医学模式,即一方面需要适应医学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医学发展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被严格划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基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具体强化,在理论授课时不重视与临床知识的呼应,容易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相互脱节的情况。而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重实用性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及对于临床与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常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获得的往往是一些粗浅的治疗思路,而难以探寻疾病表象下隐藏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从临床工作中寻找突破点来进行未知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更无从谈起。在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医学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医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方法

科研思路来自于临床,科研工作服务于临床。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建立初始,即提出了著名的“洪堡精神”,即尊重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洪堡的大学理念的核心,也是洪堡精神的实质所在。作者认为,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应充分贯彻该精神,达到科研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作者结合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历与思考,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思路:(1)师生互动,开放式教学。在临床实践中,力求在以往教师授课、学生记录学习的教学模式基础上,逐渐重视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疑难病例,与学生积极讨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基础医学理论,调动学生科研思路和深入挖掘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已有的实验基础,师生共同探讨,深入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临床问题。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模拟,同时利用多媒体、国外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为进一步发掘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组织文献学习及讨论,激励学生的科研兴趣。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接触新兴发展的科研技术和学科的新动向,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文献学习可以尽可能增加学生互相接触的机会,并促使学生能主动追寻学科动向,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应努力做到每位学生均能独立进行数次不同类型的完整的文献汇报,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阅读是促使科研思路提高的重要方法,主要阅读本专业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文献,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对于需要精读的文献应定期在学科或小组内交流,重点汇报作者为什么做这个工作,提出了什么问题或假说,为了验证这个假说是如何设计的,最终的结论是什么,从所读文献中自己得到了什么启发或体会等。一次完整的汇报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科研思路有更直观的感受,并逐步形成科研惯性和自我促进的意识。(3)重视研究生团队的培养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生团队的培养过程中,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而又互补渗透显得尤为重要。每个研究生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兴趣点,团队中各成员的互补能更好地引导和开发其科研潜能,并增强其责任心,达到“1+1>2”的作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设立科研小组,由一名成员担任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一项完整的科研设计,从查阅文献、综述到设计实验方案,从实验技术的学习到实验结果记录和数据统计,贯彻完整科研流程和思路,并培养其独立撰写开题、中期和结题汇报的能力;积极召开组会或汇报会,每人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进展情况并提出目前的困难及阻碍,团队成员互相探讨解决,以求培养团队互助合作的关系,达到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增强其感情和凝聚力的目的。(4)提供实验室,增加实验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在临床科研设计中的比重。医学科研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立足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复杂的验证过程,而在实验室的投入往往反映了一个学科研究深入的程度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水平。实验环境的提供、实验动物的购买、实验耗材的消耗、实验仪器的购买维护等均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但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替代的。

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 医学研究生教育 思考

医学研究生的素质如何与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随着医学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院校的发展。而医学研究生的研究水平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未得到深入发展,这一点从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中可以看出。此外,目前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满腹理论,但是由于实践少,基本达不到社会用人标准。特别是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脱轨,不能满足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面对这些新形势,笔者认为,应深入思考研究生教育,并提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方式、内容等。

一、利用多种途径,培养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素质较为稳定,波动性不大。但是,在新形势下,如就业压力的增大、难以均衡恋爱、学业、家庭等关系,医学研究生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从研究中发现,很多医学研究生定位过高,但与现实存在差距,因而容易产生落差感。如果医学研究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极易导致他们出现自我否定、焦虑等心理。那么,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首先,鼓励医学研究生从容、积极地面对不同的压力。可以从了解压力入手,进而分析压力来源,并结合自身情况,找出缓解压力的方法。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依据外界形势调整目标、方向,使之符合自己的心理期望值。其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医学研究生的心理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有效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院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并明确教育侧重点,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二、提供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临床业务素质

临床型和科研型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两大主流方向。由于研究生培养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都应注重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促进医学研究生临床业务素质的提高。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侧重点在于临床实践;科研型的则把焦点放在科研上,如掌握课题研究。由于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的不同,因而在实践水平上也有所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众多医院都要求医学研究生同时兼具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如何协调不同方向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成为热点议题,值得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无论是临床型和科研型的医学研究生,都应多提供实践机会。为了督促学生实践学习,应建立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通过医学临床实践,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并能提前体验医学工作,熟悉各个流程,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需求。当然,提供实践机会并不是简单的联系实践点,还应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多思考、多学习。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医学研究生的实践工作,促使他们的临床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三、注重诚信教育,培养研究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在展开学术工作时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直接剽窃别人的作品;请人等。如果高等院校不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规范意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失败的。医学研究生只有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品质,其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诚信缺失的今天,高等院校应注重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促进他们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重医学研究生的纪律教育。由于医学研究生外出实践机会的增多,因而应增强纪律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学风。针对诚信教育这一块,各高等院校还应制定相对应的监管制度,将医学研究生的诚信建设工作坚持到底。

四、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符合医疗改革的研究生

面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式,高等院校只有深化教育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才能更符合新形势的发展。首先,依据自身院校的发展实力进行招生,不能盲目扩招。例如,在招医学研究生时,要考虑教学资源、承受能力,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其次,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医学研究生在完成既定课程学习后,引导他们选修其他辅助课程。在教师队伍方面,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在课堂教学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研究型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再次,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研究生的医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医学研究生虽然学历高,但如果都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会造成诸多地方出现医学人才奇缺的现象。其实,小地方也有施展能力的天地。因此,应引导医学研究生明确就业观。

总之,新形势下,作为高等院校工作者,应多思考医学研究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清新形势下,提出与之对应的教育发展策略,医学研究生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芳,毕清,郝敏. 浅谈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趋势[J]. 医学与社会,2010(06) .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质量保障

一、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的构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指高校为了实现连续的质量控制和提高所建立的贯穿于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管理体系,主要致力于学校内部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活动,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大致由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三部分构成。质量管理体系是基本部分,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思政教育、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也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包括高校内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个学科评定分委会,旨在加强自我评估的力度,即展开校内自评,包括: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发展政策评估、学科评估、教师绩效评估、学生成绩评价、毕业生情况分析等。 质量反馈体系主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旨在通过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现从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来对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在医学研究生招生制度方面,加拿大、英国均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但对研究生的报考资格有严格要求,一般由学生本人申请,学校或导师通过档案审查和面试来录取,主要注重对考试的全面考察,尤其是学习能力。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注重以市场调节手段来控制招生规模与专业方向,保证了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美国各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虽注重智力潜力和时间能力,但却仅将学业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为录取条件的参考依据,而往往拔面试成绩和推荐信视为录取的依靠条件。日本在医学研究生的录取过程中会展开统一的笔试和面试,同时也很看重学校导师的意见。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方面,加拿大有着严格的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研究生的课堂学习十分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结合实际工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讲得扼要和精炼,而要求学生自己读的文献资料很多,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研究生有一半的课程为听课考试,另一半的课程免去考试用答辩办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查阅大量文献还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美国对研究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研究生入学后就安排有各种考试考核,要求参与众多学术报告,还要参加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美国的培养过程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行跨学科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通过校内、校际的各种学术活动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英国高校在医学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自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并鼓励跨系、跨校选课。法国大学培养医学研究生的方式较为灵活,研究生可以同时在本校或外校的两个不同专业学校,并形成了教学单位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的体制。日本大学选课十分自由,根据学术需要和洗好进行课程与教师的选择,并有试听的设置,课堂以研讨的方式进行,并且每堂课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发言。

在研究生导师制度方面,加拿大医学高校对导师要求严格,导师的申请需要通过学校答辩委员会组织的答辩后,由学校发给教育部长和校长联合签名的导师资格证书。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法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通常由一个研究生培养组负责实施。培养组包含负责人、一个教学小组和几个研究生小组,这种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方式适应当今科技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具广泛性和适应性。美国医学研究生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研究生的汇报。每个美国研究生都有一个指定的论文委员会(由3-4名具有不同学术专长的教授组成,其中一名为主要导师)对其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英国研究生也由导师团队负责指导,其中一名主导师,一至两个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研究。另外还有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

(二)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国外高校内部均有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美国各大学内部均要定期对研究生的学习项目进行包括自我评价、校内外共同评价、提交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处理等一系列过程的评价,并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将学校情况与校外大环境的需求结合,使得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不与社会需求脱节,又有自己的特色。法国的内部质量监控由大学内部设立的评估委员会负责实施,既配合国家评估委员会工作,又开展校内自评。自评机制包括院系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学生成绩评价,学科发展评估,毕业生情况分析等。英国各大学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全面专业,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和组织、教学学习评估、学生成绩以及学生指导、质量管理和标准等一系列监控体系。

(三)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体系

英、美、法、加、日等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体系都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机构通过在高校内部收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修正研究生培养工作偏差,促进研究生培样质量的提高;并需要把握本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及时向高校提出学术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促进高校内部优化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生方向、完善质量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这些机构还定期做调研,对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医疗科技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质量评价的好坏以及对来自不同培养机构的研究生评价的高低等,并将调研结果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促使医学高校内部进行全面质量监控。

三、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与国外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也与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逐步改革招生制度,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质量;二是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三是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严格把握学位授予关;四是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估机制,集科学性、灵活性、层次性于一体,对不同类型、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五是注重教育质量反馈调研,及时了解高校研究生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周文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贺桂琼.加拿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

[4] 王炜,徐小强.法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发现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低于医学本科生和非医学研究生[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等,如环境引起的适应不良,学业压力、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及经济压力造成的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2];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趋向成熟[3]。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83-2013年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710篇文献M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比较成熟,没有必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第二,过分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仅强调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较少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本科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而几乎没有高校组织研究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5]第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得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鉴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开展医学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

相对于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医学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但医学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都是进行课堂教育,可利用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让研究生能够重视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够一对一访谈,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大多是跟随导师课题组或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巨大,这样的影响力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导师在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研究生导师纳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管理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本科辅导员的管理统一归于学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则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明确归属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配备的师生比例也缺乏统一标准[7]。要做好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成立“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六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学研究生学制长、学历要求高,除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技能学习和实践,相比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也是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这些压力都是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针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就业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来引导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翠.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2014.

[2]赵冰,李骁宇,王倩.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Z].中国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4]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5]朱华,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德育教育 调查与研究

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对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涵盖了研究生个人信息及50道问题,包括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调查采取无记名,发放给首都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研究生,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调查对象:男生1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42%,女生1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32.4%,硕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67.6%;入学前,研究生30%来自大中城市,35.6%来自城镇,32.8%来自农村。

二、结果

1.研究生整体素质

在社会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74%以上的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在奉献精神方面,91.6%研究生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90.8%研究生认为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错,94.7%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医德医风。

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否存在差异,10.8%的学生认为无差异,80%的学生认为有差距,9.2%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见表1)。

2.研究生德育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医院基本都开设了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德育课程(见表2)。

3.研究生德育课程适宜形式

目前,医院的德育课程一般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通过调查,研究生对部分德育课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议,学术道德:53.6%选择专题讲座,48.8%选择主题活动;医患沟通:53.1%选择专题讲座,45.2%选择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选择专题讲座,55.7%选择主题活动;责任教:58.2%选择主题活动,48.5%选择社会实践。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调查显示,对于德育教育的执行者,62.3%研究生认为是导师,17.8%研究生认为是教育处老师,11.7%研究生认为是医院党委,8.1%研究生认为是德育课教师。

三、讨论

1.研究生基本素质

通过调查,目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讲究社会公德、为他人着想、提倡奉献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入学前已通过层层选拔,不仅对其学业,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查,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另外,研究生来自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是基本素质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课程

调查显示,目前各临床医院比较重视研究生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生涯规划关注较少。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值,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外研究多认为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递增,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明显,研究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列,成为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三大问题。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帮学生分析社会现状及自身优势,拟定个人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走入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生涯规划课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导师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导师。导师不仅是学业指导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领和人生领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德育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导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培养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衡量指标。

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与研究生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其思想教育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有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年龄较大,已经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导师则重专业轻德育,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长。因此,要不断强化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让导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2011年北京首次提出了北京精神,“厚德”已成为北京精神的品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梁翠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展[J].河北医药,2011,33(24):3792-3793

[2]王颖.新时期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探析[J].基础理论研讨,2011,7:435

第7篇

研究生思想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承担者,本文将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新的思考。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从思想层面积极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层面严格督促研究生以良好医德为准则,将思想教育落实到临床学习工作中。力图促进临床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徐广军 刘忠玲 孙小雪 汪丽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80-03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研究生一直以每年将近30%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随之产生的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各种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医学院研究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易被社会所忽视。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未来走向,而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2004年肖蓉[1]等人在对第一军医大学262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睡眠质量不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其中强迫、焦虑和抑郁症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2007年申琳[2]等人对中山大学798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阳性检出率达13. 94%。2008年杨秀兰、薛磊[3-4]等人调查安徽四所医学院248名毕业班研究生,发现多数研究生心理状况较好,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4.19%。同时对压力来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用SCL-90检测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24.19%。且就业压力高的学生在SCL-90各项因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就业压力低的学生,说明就业压力是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年金晓凤[5]等人对温州医学院450名研究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主要压力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医学研究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精神病性、敌对性等因子上得分较全国青年常模高。2011年赵淑芳[6]等人对河北省人民医院200名在读临床医学硕士的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因子等,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研究生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差。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对他们的健康问题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包括睡眠质量、人格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压力应对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医学研究生的健康问题探讨大多选用的是SCL-90量表。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对医学研究生的调查可以看到,多数研究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然而,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学习、就业、经济婚恋等三大压力和人际关系、求职择业、抗挫能力等三大主要问题。

1.三大压力

(1)学业压力。首先,医学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存在本质差异:研究生阶段要求有较高的自主性、创新性,强度远远高于本科;此外,由于该阶段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要掌握一整套与本科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所以学习压力明显增加。其次,随着生命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与科技互相渗透、融合,对医学研究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些研究生因无法忍受学业压力,而选择了极端方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2)就业压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问题。一方面,由于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多数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心理期望值较高,导致现实和理想难以找到完美的契合。此外,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旨在回避矛盾,并期望更高学历能在将来有更好的机会,有些学生为此盲目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但现实并非总遂人愿:更深入的研究意味着分科的更细更专,合适的单位相应减少,再加上很多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竞争更激烈的同时所能获得的待遇也不是很理想,前途的不可测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给医学研究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3)经济、婚恋压力。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医学是学制相对较长的专业,到了研究生的年龄,他们不太愿意依赖于家庭,但由于课业的繁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兼职。对于未婚者而言,到了这个年龄,不免萌生对异性与情感的渴望,但职责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天天在医院和实验室里忙碌,很少有空余时间,接触的群体单一,生活单调,给婚恋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的困难也会使他们对于恋爱、结婚这两种高消费的行为望而却步;同时,父母的期盼对于那些大龄青年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至于已婚研究生,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义务和责任,而临床的压力、科研的枯燥以及与同龄人的反差,使他们对生活感到无奈,却又力不从心,因此,经济问题是医学研究生难以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

2.三大主要问题

(1)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首先,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特殊,日常主要工作就是独自查阅文献、跟几个人一起做实验、去医院值班等,这就拉大了与周围同学的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其次,医学研究生整个群体内年龄参差不齐,人生阅历的不同使他们中的部分人缺乏相互交流的话题和对象。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带的学生增多,再加上有些导师业务繁忙,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日益减少,都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同学、师生之间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缺陷常常会使人有种无力和孤独感。这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导致的沟通不良,严重的会产生交往障碍,出现苦恼、焦虑、浮躁和无所适从等现象。

(2)求职择业。近年来,医学研究生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医学岗位饱和,求职难度增大,也有些研究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求职中出现心理偏差,影响了顺利就业。医学研究生工作之前需要有比其他专业更长期的投入,但从业初期回报却非常微薄。在择业取向中,受市场经济与精英意识的双重作用,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精英意识影响下的理想化特征。表现在地区选择方面,趋向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不愿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同时,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社会舆论加重了他们从事医生职业的担忧,动摇了其从事该职业的决心。

(3)抗挫折能力。导致医学研究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很多时候是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医学研究生遇到的挫折主要包括学业、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挫折。造成这些挫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而挫折本身无好坏之分,它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有研究表明,研究生遇到挫折时的舒缓方式多种多样:如转移性的娱乐、逛街、学习,发泄性的倾诉、痛哭等;部分学生选择自然调整,但仍有少数选择压抑自己。而当研究生遇到挫折产生压力时,家人、朋友和恋人是他们最多选择的求助对象,极少数研究生会选择向导师求助,这对现行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师生间的信任度,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对策

1.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主要还得借助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努力。

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研究生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完善自我,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此外,医学研究生要自主调适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并充分运用社会和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及时宣泄和排解压力,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紧张充实的学习科研生活。

2.高校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高校必须提高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要注重其硬件、物质方面的建设,如加快校园网建设,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还要注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多数正常研究生的调节、开发、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而不仅仅针对少数有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学生的预防、治疗和矫正,如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文化月、心理健康专家讲座、组织心理电影赏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同时,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研究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依据。其次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对研究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择业艺术的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就业的现状,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合理衔接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生自费比例逐渐加大,虽然国家、学校也已做了大量工作,给予生活补贴、设置奖学金等,但这还远远不够,建议高校健全和完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多项制度。为研究生创造良好条件,减轻由经济造成的心理压力,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3.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人文研究为主,特别是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较多,而相关的干预研究较少。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举措,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参考文献][1]肖蓉,张小远,等.医科研究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

[2]申琳,刘大钱,李绍斌,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

[3]杨秀兰,薛磊,等.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9).

[4]杨秀兰,黄琳燕,赵智,等. 安徽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8,12,29(12).

[5]金晓凤,苏丹,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调查 [J]. 医学与社会,2010,23(2).

[6]赵淑芳,梁翠萍,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5,14 (5A).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in China

SONG Jian, DAI Jia-juan

(Postgraduates Depart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第9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医学生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6-02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生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主,医学生在本科的医学教育中主要对医学诊疗知识进行学习,不重视医学研究,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决定了我们目前医学领域独特的医学建树较少,多为常规诊疗的局面。在和国外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医学创新能力的缺少,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延续国外已经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观点,缺少自主创新。因此在学习阶段加强科学研究教育工作也即提前为医学生打下预防针,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储备量

通过科学研究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当前在我国医学生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较为狭窄,而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就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学生们需要对指导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自拟的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发表文献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复习所有的相关文献之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献所阐述的问题,他们还要查阅更多的教科书、相关材料,这种学习过程属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利于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分析提出问题后,自己必须动手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调整试验方案,除了需要分析能力之外,还需要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重复多次试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毫无疑问对今后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使他们能够运用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甚至创造出更加适合病人的新的诊疗方法。

二、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墨守成规已经不再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前进,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新思维、新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无论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涉及民生的临床医疗工作都需要创新,决定这些创新的还是我们未来的栋梁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高低及走向,所以如何加强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医学教育中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增加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最新发展要求。

(二)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是我国医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所以要求所有医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医学也在不停前进,大学里医学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日益更新的变化。所以要求所有的医学生除了在掌握医学基本诊疗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除了教授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之外,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性能力、自学能力及归纳整合能力是非常必要及必须的。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医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医学课程中加入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创造。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医学生在今后的诊疗实践中能够提升独立思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临床工作对广大医生的要求一定会提升,只会死背书本的医生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体系,所有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对疾病的开拓诊疗更加重要。

(三)加强科学研究教育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甚至于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往往都集中在学生们的科学研究交流之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非常有利于这种合作交流。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抛开医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素质、医学课程的学习及科学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代表着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其中科学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医疗水平的前进往往需要的就是这些医学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医疗工作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一直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医学院校后,教育则更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外的医学院校强调文献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回顾了大量文献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在提出问题等方面要远远高于我们本国的研究生,这正是我们医学教育倾向于学习型,而非创造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鼓励教授指导学生多进行学术交流,就某一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开放某些实验室,以增强医学生科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医学生教育除在本科阶段需要增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更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虽然比较着重科学研究,但也存在地区、学校及科研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医学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让医学研究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几年中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但也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只有这样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才能崭露头角。

三、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教育的重视度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此,不仅是学校,国家都应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医学生的科研教育工作。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给医学生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面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会。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但是我们目前能够考入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使其在文献回顾及试验阶段均有专门老师代教,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对本科生都是不完全开放的,学生无法在一个全面轻松、方便、能够使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和培养科研能力。所以建议在配备了本科生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可能只是一些比较容易的操作,但对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科研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科研设备是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任何科学研究离开科研设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医学专业是极其严谨的一门科学,在任何一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出现疏忽,轻者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不解,重者或许在学生参加工作当中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学专业科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学校自身应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降低损耗以延迟设备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与科研功能。目前本科生教学中的仪器设备是以往陈旧的设备,在操作上对学生本身的培养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少接触这些他们曾经用的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无法跟上最新的实验技术发展。所以高等院校除了改变制度,准许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本科生实验所用设备。

(三)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之外,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也决定着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包括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采取提出研究问题,让医学生采取自学、分组讨论及回顾文献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领悟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性,以便于今后自行进行科学研究时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其次,要针对具体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老师放宽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研究教育积极性;同时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高校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医学生的科学研究代教中,多服务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达到广大教师愿意,并且踊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关审核措施,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教授水平。鼓励以课题组形式,多进行组内及组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科研讲座,提高科研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