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夏粮总产10.1万吨,油脂产量位居全省之首;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87元,同比增长27.2%。
(一)突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危桥改造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5974万元,完成土石方383万立方米,整修渠道177公里,其中硬化渠道49公里,疏浚店埠河3.68公里,建设大中塘264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解决了4万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危桥改造工程1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座,出色完成了国家级小(一)型水库重点项目稻香水库主体工程。
(二)构建网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今年,我县要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260.3公里,目前已完成路基基层177.93公里、混凝土面层55.94公里。国债项目范栏路、石高路全长33公里,已经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沿线桥涵配套设施全部建成,路基土方工程完成25%;省交通厅通乡公路项目马店路、王黄路、八青路共38公里的三、四级油路、水泥路改建任务,已经完成12公里路基补强工程;合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已完成店埠河大桥、南淝河大桥东段建设,路基土方工程完成80%以上。
(三)美化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新村居建设日新月异。白龙清水、八斗小普、马湖小陶等新村居建设基本完成,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特色产业优势渐显,土地复垦全面展开,拆迁农户陆续入住。其中白龙清水村原村址占地335亩,规划新建后仅占地60亩,新增耕地275亩。二是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村4个;完成农村改水3.9万立方米、改厕1631个,植树17万株,建设垃圾填埋场1.2万平方米;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改造快速推进,拆迁房屋60余万平方米。三是生态家园建设蒸蒸日上。启动100立方米沼气工程建设2处,改造和新建沼气池340口、巩固已建沼气池2600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780平方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生产模式1300余户,户均每年可节支增收2000多元。四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我县生态农业发展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个,总投资近10亿元,部分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批准立项。五是“缩村让地”和“整村推进”等项目亮点纷呈。上半年,实施国家、省、市、县土地整理项目55个,总规模7.1万亩,新增耕地1.38万亩。其中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涉及15个自然村庄、1227户拆迁,总规模1.3万亩、预算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土地丈量测绘、规划设计、论证评审等工作,新村居建设已经展开。六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做大粮油业、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园艺业的思路,把着力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县涌现出一大批规模较大、特色各异、市场反应较好的专业村和主导产业品种。清水的花卉、小陶的果树、建华的净菜等都初具规模。其中元疃丰宝科技示范园已发展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之一;撮镇建华社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合作生产,带动周边8000多农民共同致富。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1-6月份,完成养殖业投资近2亿元,新增养殖场(小区)2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5%以上。
(四)精益求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精心实施农村配网建设“四大工程”,即基本性支出工程、农网完善工程、雪灾恢复重建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等,总投资2686万元。已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3.6公里、400V线路185.9公里、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55台。其中,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重点落实一个电气化镇(元疃镇)和15个电气化村建设任务,总投资1020万元。目前,前期勘察、测量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马湖乡小陶电气化村一期建设已经竣工;省级10KV农网组合式配电台区建设试点工作也在白龙镇长王新村顺利启动。
(五)积聚潜力,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一是拓宽投资渠道。努力争取,并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我县世行加灌三期项目(2005-2009年)计划投资3532.6万元,治理面积7.5万亩。至2007年底已完成投资2293万元,为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财政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对路、渠、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后期还将继续投入农业产业开发,逐步将其打造成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新、优品种的应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半年,新增大中型农业机械181台,农机总动力达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3%。全县机耕率超过70%,小麦、水稻机收率达80%以上。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认定,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目前,全县无公害产地规模达到1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获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总量达到35个,年产量达10.6万吨。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3.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8%,蔬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4%。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形成了以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六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家,其中省级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4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3家,超亿元的9家,超5亿元的1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8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6个,比上年末增长17%;新引进农业招商项目4个,总投资1.45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含续建项目)。
(六)改善民生,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农村通信、广播、电视和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整合农村广播网络。上半年更新改造村控台42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400户,“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完善乡村卫生体系建设。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2007年度国债项目建设,其中石塘镇、包公镇等7所卫生院已投入使用。5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完成规划设计,建成一个县财政将补助5万元。三是强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新扩建农村中小学6所,投资2793万元,已全部动工;加快51个中小学危改进程,已竣工18个,消除D级危房1660平方米、新建9134平方米。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标扩面,参合率达97.17%,比去年提高7.02个百分点;土地矛盾和纠纷趋缓,调处力度加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有序开展,已办理投保2323人,上半年已向460人发放养老金40.34万元;农村享受低保人数增加到14857户、32734人,覆盖率提高0.98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现有规划有的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长远需要,有的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还有一些关键性规划亟待建立。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重要设施,特别是农村公益设施相对缺乏。三是对基础设施“重建轻管”,市场化运作不够,一些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四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保障能力不足等。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并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力度,加强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做到全面规划、科学决策。
(二)多元投入,进一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切实加大江淮分水岭、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力度,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构建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群众积极、社会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共建共享、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路养护、集体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做到建设一个、管护一个,充分发挥设施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农民、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保障,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但是目前在国家宏观政策中,没有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信用社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其管理主体以及归属问题,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要加强农村信用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下面本文就在对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其中这些入股社员就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农信信用社是国家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农民进行联接的最好金融纽约带,也是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的经济支持力量。就目前来说,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设施落后、财务亏损大、队伍素质水平低以及功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农信信用社的成立是依照自愿、互助互利原则的,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目前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已经脱离的群众,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重的“官办”色彩,农民和信用社之间并没有建设成为稳定的利益制约以及共享机制。在1953年,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到1979年的时候被规划为农行的基层机构,其“三性”在1984年开始进行恢复,直到1993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合作金融组织。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没有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明确,直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也没有对行政化管理模式摆脱,具有非常浓重的机会经济痕迹,对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国家以及各级人员的不重视,从而存在非常严重的落后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建设管理力度,从而逐渐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硬件设施,加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用社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支付基础设施主要中也就是指具有网络结构,这对于城乡连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推广的同时,还需要逐渐延伸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人民银行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同时加大支持农村地区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加入到支付清算系统之中,对其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范围进一步进行扩大。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强化内部控制,完善本社资金汇兑清算系统,以能够逐渐增强乡镇和农村网点之间提供汇兑服务的能给力。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支付业务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就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支付需求,对乡镇网点的人员配备进行完善,同时依照业务不断发展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双重条件下,对其乡镇网点的加大积极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大小额度的支付系统以及同城清算系统,以进一步为农村地区的资金汇划提供便利。农村信用社在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其实施经济需求,在农村地区有计划的增加投放ATM机,以进一步让本社业务系统借助于自主终端,在农村地区逐渐进行延伸。
另外农村信用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加快金融立法进程,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基础建设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要促进其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领导进行领导,具有一定开明性政策实施管理,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法制进行控制。那么加快合作金融的立法也就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以及改革,同时还可以满足信用社合法权益的迫切需求,其中更主要的是可以对其在金融市场的定位进行明确,进一步巩固其在农村领域所具有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有效地发挥,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还需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尽快落实,为农村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其利率和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依照信用社社员入股、投资效益比较低、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为民服务等原则,对其税收水平进行降低,减少或者免收营业税以及所得税,以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自身经济效益的积累,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改革方向的不明确,另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因此在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对改革方向进行确定,加大改革力度,从而真正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恒有.多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甘肃农业,2012(23):315-316.
[2]常艳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探讨[J].华北金融,2011(11):647-648.
[3]刘冰山.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基于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社的调查[J].西部金融,2011(12):178-179.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从年起,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分年度实施推进。
二是整合资源,合力共建。按照“项目不变、政策不变、共建平台、互为主辅、互相补台”的原则,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资金和项目,市财政及各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集中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引导群众通过筹资筹劳等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设施运行管理。鼓励镇村集体经济投入,发动社会力量赞助公益事业,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先批后建、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优先支持受益面大、工作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抓强促弱、逐步推进。
四是严格监督,管护到位。建设过程中,严格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建成后,所有权移交当地镇(街道)村组织,按“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建立和落实后期管护制度,充分发挥工程的长期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主要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乡村道路网化、环境污染治理、社区服务配套、农村生活环境美化等。项目建设由各项目部门制定质量标准,以镇(街道)为主组织实施。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基本标准为“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即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班车、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四、资金整合范围及办法
(一)资金整合范围。
一是新农村社区建设资金;
二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资金;
三是村级公路网化建设资金;
四是土地整理资金;
五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资金;
六是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
七是小农水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种对农业农村投入资金。
(二)资金整合办法。
市财政将上级资金、本级配套资金等各级投入进行整合,拨付到各镇、街道(按照项目规定由部门实施的项目除外),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项目实施主体。各镇(街道)要严格执行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各项目部门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督促,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益。涉及项目投入的拆迁、占地补偿和基础工作,全部由所在镇(街道)村负责。工程投入原则上按市按70%负担,其余由镇(街道)自筹,具体项目按上级要求处理。各级配套资金、筹资筹劳资金、社会捐赠资金要按照项目要求一并纳入专账核算。
五、实施程序
(一)规划编制。在不脱离各项目上级批准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各镇(街道)编制两年实施规划及分年度建设计划,报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编制规划时,要将区域内所有能整合的项目进行归并,以上级投入方向为主,以乡村道路网化、环境污染治理、社区服务配套、生活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拓展实施范围,连接规划内容,达到“连片整治、整体提升”的效果。
(二)项目实施。各镇(街道)两年项目实施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经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批复后,由镇(街道)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招标、监理等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项目制、项目公示制,确保工程质量。各镇(街道)要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报送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
(三)资金拨付及使用。市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拨付程序、项目年度计划和项目进度拨付资金。除按上级规定由市统一实施的大型项目外,其他资金全部拨付镇(街道)。各镇(街道)要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符合上级检查验收规定。
(四)项目验收。市项目部门制定工程质量标准,定期对质量进行检查监督,项目竣工后,按项目管理要求组织竣工验收。验收通过后,市财政部门按规定拨付结算资金。
(五)档案管理。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后,各镇(街道)要将建设前后拍摄的图片、招投标文件、预(决)算、筹资筹劳单据、收付款凭证、各级验收资料等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六)项目管护。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应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和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完善的资产运行管护机制,提高资产的长期使用效益。
六、实施步骤
(一)规划设计阶段(年3月底前)。3月25日前,各镇(街道)完成两年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报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3月底前,完成对项目规划的论证、审批工作。
(二)重点突破阶段(年4月—8月)。各镇(街道)按照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的建设项目及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好项目建设。8月底前,完成当年项目建设。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9月—10月)。项目建成后及时开展检查验收。有具体竣工时间要求的项目,竣工后可提前向项目管理单位提出验收申请。
(四)全面推进阶段(年11月—2013年12月)。按总体方案实施第二年度建设规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镇(街道)项目建设规划论证、审批,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各镇(街道)、项目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以镇(街道)为主体、各部门协调推进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明确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共同推动建设工作。财政局负责协调调度,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管工作;农业局负责指导“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开展;住建、交运、环保、林业、水务、环卫中心等部门负责相关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标准的制定、检查、验收等工作;各镇(街道)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项目实施。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 环境基础设施 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随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力度。事实上,政府掌握并能够运用的公共资源有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准公共品属性及其建设的紧迫性与资金来源的短缺,要求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充分调动其他力量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构建多中心治理主体体系。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现实可行性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十三五”规划从不同层面提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强调以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为重点,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这为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使产权界定更加规范,有利于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运作方式,满足双方多种合作要求。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较多、种类齐全,具有一定的资金规模、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这将成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公私部门合作供给的重要力量。另外,民营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放宽。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并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项目实施,努力实现民营资本投资收益,这为民营经济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提供了机制保障与动力支撑。
农村市场需求扩大。传统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设施存量需求逐渐累积。环境公共品消费已成为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满足后的最基本需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已成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这些都表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及建设势在必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推行多中心治理提供了巨大空间。
集体组织实力增强。我国积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和村集体组织自治良性互动,创新村集体组织自治方式,建立健全各项村民自治制度。经济基础较好、民主程度较高的区域,村集体组织具备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并能够取得村民支持。
农民支付能力提升。农民自主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须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农民支付能力提升依赖农民收入的增加。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这为多中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间结构关系
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具有纯公共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和具有准公共品属性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纯公共品属性越突出的基础设施,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参与的可能性越小。民间资本或私人参与的条件为基础设施在受益上是否具备排他的属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w形成的依据,是从经济特征上对设施具体内容进行区分。结合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现实条件,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应包含政府部门、民间资本、集体组织、农民个人四类。其主体间结构关系包括以下几种:
合作关系。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合作,以及政府部门与集体组织之间的合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参与,但民间资本倾向于营利性设施投入,所占比例较小,且目前尚缺乏可行的项目法人运作规范,外部条件不利,导致其投资意愿大大降低。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之间合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壮大和增强,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特定方式实现一定范围内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但所占比例同样不大。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能够减少参与盲目性,提高参与效率,实现环境公共产品的多样化供给。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之间的竞争以及民间资本相互之间的竞争,竞争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给的有效性和低成本供给。民间资本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方面具有信息灵敏、运作灵活、成本低、速度快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获得农民的支持和认可。另外,民间机构数量较多,不同机构在提供同类具有潜在营利性环境公共产品时,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节点关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实质是网络节点间关系,不同治理主体就成了不同类别的网络节点,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总和就成为治理网络的节点间关系。其中,政府处于网络的中心节点位置,是治理活动的发起节点,控制着治理网络的发展方向。完善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网络,需以政府部门为中心节点,保持与民间资本、集体组织、农民个人等异质节点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关系,促进其他异质节点对多中心治理网络的支持。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的职责与义务
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有:一是制度设计,各级政府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消除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打破行业垄断、提升服务质量、给予同等待遇等政策措施,吸纳其他治理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和农民个人有效介入设施供给。二是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应尽量克服农村环境公共项目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以及低于预期收益的利润风险,提高各类主体的治理效率。三是管理监督,在多中心治理框架下,各级政府应承担对其他治理主体管理与监督的职责,保证其他治理主体从环境公共利益和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履行治理权责与义务,并推动多中心治理网络不断优化。
民间资本参与设施治理,主要通过与政府建立公私部门伙伴关系方式来实现,其权责义务体现在:获取优惠,民间资本借助政府承诺降低环境公共项目融资难度,并获取税收优惠,享受贷款担保,克服环境公共品产权关系制约,从而避免运营风险。选择方式,民间资本可以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产权变更等多种方式,实现与政府部门合作供给环境公共产品。履行契约,契约所规定的公私部门的合作内容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公私双方必须恪守契约、履行义务。
农民个体的责任义务体现在:自主供给,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不可或缺而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筹资建设的项目,根据受益者负担原则,农民同时具备筹资者与受益者双重角色,可以通过自主供给的方式满足实际环境需求。密切协作,政府部门、民间资本、集体组织等其他治理主体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时,农民具有配合、支持、协作的义务,以保证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的顺利进行。
集体组织的责任义务体现在:补充供给,村级范围内部分无法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实现、具有纯公共品属性的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应主要由村集体组织提供,从而与政府部门供给形成对应和互补。沟通媒介,村集体组织负有将农民个体同政府部门联结的义务,充当中间人角色,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起到沟通双方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保证设施的有效供给。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项目编号:15JK17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科学规划设计是项目绩效的前提。可研是规划的基础,但可研做得好,规划未必也做得好,特别是几个小项目打包成的大项目,规划时就会做很大的调整。而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公平,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绩效。
(一)规划是否体现必需和公平
农业、水利部门不少是田间工程,如标准良田建设,田成方,路相连,能排能灌,预留机耕道和排水缺口等,都有一个标准,不同的区域会影响投资成本和规模,如何科学和细致规划是绩效的关键。大路边的,显眼的和偏远的,无人去的,这些地方的项目规划都需要规划部门认真对待,既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又要筹划好项目建设的成本,避免因资金不足、规划不公而形成半拉子工程,造成规划阶段的损失浪费。如某自然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新建的公厕仍然是传统的旱厕,设计时没有加装自来水,既不卫生,也不符合新农村的要求;某村在水源规划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将自来水管接到各家各户,项目流于形式。
(二)设计是否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丘陵和平原地区,以及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且绝大部分校舍离城镇较远,很多学校只能建在半山坡、山脚下,建筑物资运送极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丘陵地区落差大,设计时就没必要照搬园田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还有,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农村耕地的土质,氮、磷、钾等有机矿物元素含量低,耕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宜农荒地,以及石头的山地,这些生态环境都会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高,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公路设计时是否考虑在高、险、陡和经常山体滑坡地段加设护栏,做好硬路肩和护坡,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公路使用寿命。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本增加,在资金本来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标准只能造低,绩效发挥不了。
(三)地方官员的思想认识
一些地方领导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无钱借钱办事,有钱办不好事,脱离实际建设“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某县两个试点村将资金用于粉刷外墙漆的亮化工程,导致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改厕、修通下水道等项目无力实施;某村地处公路旁,有限的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大面积的穿衣戴帽,而群众反映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学生上学路一直未解决。有的地方领导只考虑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时养眼、美观,不考虑成本和可行性,如将水利灌溉渠道做成棋盘一样取直取方,而不是依山傍水,因势利水,造成排水不畅,灌溉困难,水土流失严重,遇山洪暴发时还不能有效泄洪,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资金投入合理是项目绩效的基础。资金来源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入强度、投入方式是否合理并公开透明,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
(一)投资强度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拨款,省、市、县各级政府财政配套,乡村组织农民自筹。实际情况是:中央财政投资强度本就不足,各种检查成本和“跑部钱进”成本又抵减了实际可用的资金,加上中央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多、过于严格,中央资金成了烫手的山芋,地方想用却不敢用,畏惧心理肯定办不成事;中央资金通常都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但中西部落后地区和欠发展地区本身就财政困难,这几年为了拉动内需,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已经是负债累累,根本无力筹措到足够的资金配套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有的主管部门还常常为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如何配套,如何分配,如何使用犯愁;农民人均收入虽然逐年提升,但教育、看病、做房,以及粮食、蔬菜和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农民实际可支配的财力非常有限,自愿筹资筹劳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人廖廖无几。
中央、地方、农民三方组成的投资结构,只要有一方断链,完整规划的项目就会因投资强度不足,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立项批复的项目建设,项目预期绩效也就无法达到。
(二)投资维度
财政、发改委、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办、党委农工部、交通等各个口子都有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但不同部门的设想、目标不一样,不周全,都从各自的政绩考核目标出发。同一块田,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农田水利等部门都说投入了资金,实际资金去了哪里没人说得清楚。这种立体、交叉甚至重叠式的投资方式,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和优势,效益可想而知。如何整合各部门掌管的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甚至破坏性建设,需要有一个更为权威的部门来统一协调,实现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但是协调、共享谁来牵头?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绩效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投资透明度
毫无疑问,那种普惠制、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投入方式,不仅难以发挥效益,还会造成更多的损失浪费。但资金来源结构怎样才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资强度应该如何决不是靠项目与资金主管部门拿捏而成的,必须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纳入县、乡、村干部的民主测评和政绩考核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绩效,同时能调动受益乡、村及受益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后续管理的绩效。
三、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项目管理有效是项目绩效的手段和途径。尤其是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的运行管护是否有效,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最主要的因素。
(一)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有事前招投标资质控制、分包转包控制、设备采购控制、事中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控制。在事前控制管理中,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价低,加上项目地村民的硬性插入,施工纠纷不断,有施工能力和资质的公司大多不愿参与,基本由当地人负责施工,施工队伍没有资质或挂靠资质,多数不通过招投标,直接指定某乡某村有势力、有来头的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村没有安排懂建筑施工的村民负责监工,即使安排也不起任何作用。一是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原来上面不管他,他自己去搞好自留地,现在农业政策这么多,他反而不管了,好像所有的农村建设与他们无关,缺乏监工的积极性;二是监工水平有限,对项目建设施工的事中参与监督配合不力;三是被包工头的烟酒轻易打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后续运行管理
上面只管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后基本不闻不问,不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绩效性做后期评估,不对后期运行管护(如公路修补护坡,水渠疏浚除淤,电网维护更新等)存在的问题做客观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后期运行管护的责任完全落在受益乡村。而受益乡村大多数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拿不出报酬落实到具体管理人。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的情况无法避免,只有靠农民加强自我管理,绩效很难提高。
(三)项目绩效管理
一些主管部门虽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粮食增产、灌溉面积恢复或增多、节约水源、公路车流量增多和使用年限增长等指标,但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大多数没有严格考评,最后是估计带统计的数据,且报喜不报忧,公平性和透明度更嫌不足。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重政策、重投入,对项目建设的绩效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的责任追究、问责等制度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几乎无效,如何探索研究乡村干部的政绩考核,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绩效的重要课题。
四、政策支持的相关性
政策支持相关是项目绩效的保障。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强农惠农的政策,但多次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均未涉及政策支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绩效情况,如何发挥相关政策支持的绩效,主管部门和受益乡村、受益农民都是个模糊甚至陌生的概念。
(一)招商引资政策
由于见效慢、利润低、财税和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少,农村山水生态开发的社会投资很少,即使有,也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大理石板材开发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农村公路大面积毁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农民饮用水发生矿物质中毒事故等。此外,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从未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及时向农村倾斜,农村工、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环境政策
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设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城市周边和广大农村的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土地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无地可种,有的有地反正有粮食直补和其他惠农政策又不愿种,造成一方面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另一方面大片土地荒芜的现象。国家政策规定被征用土地的出让金收益一部分作为新增菜地开发基金,一部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复垦资金,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但实际上这些资金都被莫名其妙地挪作他用,土地环境政策难以执行到位。一味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破坏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三)农村信贷政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比起政府债务增长速度来说是小菜一碟。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建设,没有投入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或是市县扶持的龙头企业,很难申请到农业发展贷款。基层信用社成了商业贷款、购房购车贷款、消费贷款甚至赌博贷款的长期资金后盾,农村合作组织、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和小额农户贷款极其困难,改变了基层信用社原本的政策目的。许多农民在多次跑贷无望后,已经没有了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的概念。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备,因此国家不断的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给农村带来新的希望和风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浅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r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设施不完善
1.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由于我国在水利灌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出现年久失修、更新缓慢的问题。而且,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区的农村还没有安上自来水。
2.农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无法规模生产,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大部分道路设施建设与城市相差很大,距离国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道路方面,很多农村存在道路状况差的现象,道路仍为泥土地,路窄,没有排水系统,平时车辆和行人通过都不方便。
4.农村电网也存在较大问题,一部分地方存在电压不稳、限电、没有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现象,不能保证农村的电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资金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二是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或是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都远远不足。另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与政府部门相挂钩,关系十分紧密,导致很多民间资本无法涉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同时由于农业收益的薄弱性和缓慢性,使很多人主观上不愿意投资。而政府财政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又比较混乱。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专项基金建立时存在科目比较分散的问题。尽管投资的多主体和多投资渠道有利于财政支农投资总量,但在使用情况上看,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资金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同一运作,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不了合力。
(三)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虽然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是现有设施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地区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种类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宗教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在地区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而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西部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十分迟缓。
三、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应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水利灌溉设施,继续完善自来水设施建设,把服务做到细处,确保每村每户都用上自来水,确保水源充足、干净,管理到位。最后,在常年干旱地建设人工增雨基地,进行人工降雨;在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另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构建城乡交通网,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早日完成农村交通信息网建设。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进行道路质量检测,注重排水等系统建设,使农村交通设施达到城市水平,加大城乡间交流。同时,应按照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健全农村电网等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使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二)拓展农村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在地区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则是必要要求。
(三)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基础设施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模式,使其均衡发展
例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小型水利和电网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采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划拨的方式。因为水电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它的投资周期比其它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数额多,是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私人投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应以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再以交通为例,它的投融资方式应以市场供给为主。因为道路交通设施是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服务收费管理难度相对较小并且需求弹性不大,所以应该采取以市场供给为主,并根据受益人的具体情况收取相应费用弥补建设成本的方式提供。
(四)加强管理,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额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相应的管理部门定编定岗,减少兼职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三是改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通过福利待遇的调整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制度,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艳菊.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及服务惠民、便民、利民问题的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0(11):1719
[2]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一、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5、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另外,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责任。统一财政来源的渠道,避免重复或推卸责任的情况。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做到资金的统一性和管理的统一性,避免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提供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政府的优势,控制资金成本的外溢。
其次,建立资金的效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监督和确认资金的来源和走向,实行抽查和监督制,提高财政农用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