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能力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4 16:37: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能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能力

第1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作为一名教员,如何把一堂课讲好、讲活,关键在于教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掌握学兵心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兵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关键要了解学兵心理,想学兵之所想,教员与学兵越贴心,教学的吸引力越大。学习既是一种行为参与,也是一种情感心理体验,情感是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每节课中,深入到每个学兵的心扉,情感是开启学兵心灵的金钥匙。

当代的学兵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使学兵克服其逆反心理,教员首先要爱学兵,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始终激励着教员的教和学兵的学。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热爱学兵就要尊重学兵,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差,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暖语及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情感,传递着知识。教员与学兵的心理沟通特别重要,学兵不愿意在偏见、冷漠、责备、失落的氛围中学习,更不可能在紧张的气氛中积极学习。教员要有宽容的胸怀,满腔热情地爱学兵,才能换回真诚,才能使学兵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才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2 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和激发学兵的学习热情

2.1 注意把握声速语调 讲是教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讲课时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都会对学兵产生影响,如声音太小,学兵听不见;语速太快,听不清;语调平平,没有重音,学兵昏昏欲睡;教员课堂组织得再严谨,内容设计得再充实,知识再渊博,其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课堂上,教员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语言要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注意把握神态举止 教员上课时应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充满信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兵,使学兵对教员充满信任和好感,并由此对课堂内容增加兴趣。

2.3 注意把握教学细节 把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好的导入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可使学兵很快进入角色,走入课堂,激发学兵的求知兴趣。教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兵的心理特点,设计好导入语,使学兵对新内容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从而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兵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兵的求知欲。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从而引起学兵的兴趣。教员提出问题时,态度应温婉随和,学兵回答问题时,教员神情应真诚,面带微笑,让学兵感受到教员对他的尊重与爱护;回答问题后,教员应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提问时,教员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好的学兵回答内容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学兵回答简单的问题,只要回答正确,就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所有学兵都有成功的感觉。对学兵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可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 加强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3.1 多读多记积素材 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而前提则是教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施教能力和水平。而强化素质、提高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多读书学习。多读书学习,不仅能够更多地摄取知识的营养,还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拓宽思路,增强谋划教育和实施授课的信心。“不动笔不读书”,摘抄、记录、搜集资料是读书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另外,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的矛盾,要求教员每一课都要精练、精彩,而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鲜活事例烘托或准确数据的陪衬。只有平时多注意摘抄记录、收集整理,充分占有各种资料,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收集资料手段方法多样化,不仅可以摘抄记录、剪裁粘贴,还可以复印、扫描、网络下载,只要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3.2 多思多写练文采 首先要勤于思考。如果教员自身对讲课题目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讲课怎能讲到点子上,又怎能触及思想、引起共鸣、引发思考,收到良好效果?想讲好课,就要思考如何把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活、把教育的具体内容讲活、把教育的动机和突破口选准、把学兵的主体意识激活。其次,要多动笔、练写功。这就要求教员多动笔写好教案、熟悉讲稿。写的过程也是活跃思想、理清思路的过程,常写常练必有收获。

第2篇

――奥修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课堂自学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要求在课堂上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以生为本,用好自学导案。在实践过程中深有体会:学生课堂自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自学能力呢?

一、严打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

如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神秘面纱”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5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商品的概念、货币的含义和职能、纸币的概念。在15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住,就算完成任务了。15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非常高兴地表扬了学生,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对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大打折扣。用15分钟记住几句话,是教学中典型的“假自学”。

二、规范课堂自学的方法要求

学生自学时围绕自学导案做到“三要两竞”。三要:①读写要有序(画出重要的概念、定律);②读思要结合(记下疑点难点,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③善疑要好问(设计问题,写下自学问题)。第三步最难,但只要教师能做出示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做到。两竞:一竞指组内同学提出问题竞争,谁最全面、最具有代表性,筛选出代表小组的问题。二竞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由某一组提出一个问题,其余小组进行回答,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全面、最正确。前期教师留足阅读时间,不主张合作学习,不主张课前预习,就在课堂逼着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思考导案。问与答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难于掌握的难点、重点做出讲解、说明,学生自学成果得到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懒惰、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是一种鞭策,同时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我能行”。

三、参与学生自学的全程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明确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提示与重点讲解。课堂中教师既要重视师生间的合作,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自我矫正,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善用课堂自学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材,教师编写的自学导案,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组织、指导学生自学。以“揭开货币神秘面纱”为例,在自学导案中编制了问题:先有商品还是货币?为什么你选购商场商品时注重价廉物美?在原始社会物物交换时为什么用羊、陶器、金银等作为一般等价物?什么时候(金银)货币出现?为什么商场商品需要标价?你要买到商品要付钱(纸币)或刷卡……原来货币并不神秘,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并不神秘,只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担当了它应有的基本职能,不需要对其有过分崇拜思想。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五、培养自学过程中的自学能力

1.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任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起于问题情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性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要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时空;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2.前置练习,引导发现。学生提前完成前置练习,看看错误产生在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会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把这一方法推广,学生利用前置练习、引导发现来自学新知识,在高三复习时效果很好。

3.共同基础,统一目标。共同基础,统一目标就是教师讲课仍要发挥自学作用。学生通过自学,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就会聚精会神地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不是自学结束,老师另起炉灶,开讲一番,学生再听,回到老套。自学并非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尊重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规律,不做保姆,榨成果汁喂学生,而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采摘、洗净、切块、榨汁,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主旨。

4.增强自觉,培养习惯。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而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以为灯,自以为靠。”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教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心灯,才能真正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主旨。

参考文献:

第3篇

打铁还需自身硬。课堂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功,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没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就无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向。这些都要求高校舞蹈教师要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一)过硬的专业素质

艺术生是经过层层培养、考核、选拔才得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其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塑基础,但也已形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良习惯,这些都对高校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舞蹈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课堂教学的语言就会更科学、更准确,学生就会便于理解。专业技术过硬,在课堂展示、动作演示上就会到位,有说服力,易于建威立信。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些要求高校舞蹈老师要在平时苦练基本功,经常参加表演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验证,不断增加舞台表演能力,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能够收放自如,准确到位,从动作分解到舞蹈感受讲解都要一应俱全,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舞蹈教师还要在专业知识上着力,一方面要对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学会活学活用,一方面要不断深入研究,紧跟专业发展步伐,掌握国内外舞蹈发展的潮流、趋势和方向,及时进行汲取和知识更新,并融入到自身的教学之中。

(二)丰富的综合能力

舞蹈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舞蹈教育需要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知识的滋养。正因为此,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戏剧、力学等相关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舞蹈老师要对所教授舞蹈的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涉猎,才能在舞蹈教授的过程中收放自如,不会因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而造成教学的障碍。多元舞蹈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激荡,也要求教师增加对各种舞蹈作品的品评和鉴赏,对舞蹈相关的创作背景、舞蹈特色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涉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知识,特别是注意吸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的人文素养积淀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加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染力和精髓传递给学生。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有途径

当前我国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参与舞蹈的热情空前高涨。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舞蹈人才的平台,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拓宽舞蹈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课程设置,进行个性化培养;高校舞蹈教师也应当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一)优化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普遍设立舞蹈及相关专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不断进步,舞蹈教学的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因而,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也不能一成不变,以使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时代特色,根据学生年龄和生源地情况等综合要素,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舞台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时间比重。舞蹈教学不能离开舞台,应该把舞台实践纳入到课程设计体系之内,增加舞台实践的教学课时,加大舞台的时间比重,以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不断地磨练摔打,体会成功,发现不足,增加学生由学到用、因用再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进行个性化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努力满足人

民共同的、基本的教育需求,而且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传统教育以施教者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使得教育过程因缺少一环而成效大打折扣。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差异性特长,注重学生教育接受过程,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开展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方向引导,专业选修侧重等教学模块,使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在不同方向上不断进步,获得发展,使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一样整齐划一没有特长。没有特长就没有竞争优势,个性化教育在解决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问题。对于舞蹈教学更为如此,由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个人先天条件和特长各异,尤其要注意通过个性化培养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够形成专长、展现优长;而一些学生的特长发展,在集体中往往又能产生典型示范作用,对于建立良好学风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讲求方法技巧

高校舞蹈教学最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其成效如何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紧密相关。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舞蹈教学来说更为典型,因而,高校舞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科学规范,更要注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讲究方法和技巧。

(一)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系统科学

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方式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舞蹈教学中背景介绍、审美欣赏、技巧讲解、动作演示、指导训练等等,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而且每个环节中往往要加上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感悟等相关内容,以提高韵律与动作的协调和舞蹈的感染力等。只有老师讲授得专业、系统、科学,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才会更方便,才能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有效积累。老师对要点难点解释到位、演示准确,学生才能正确掌握,形成良好习惯;要严肃舞蹈教学的纪律,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讲原则,对作品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课堂教学要丰富多彩讲究技巧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能力 发展

1、问题的提出。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偏颇之处。这种偏颇往往表现为不是把教师的引导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教师是否具有渊博学识、能否对课出深刻理解作为评价标准: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密度来衡量教师,而不是用教育教学原理来衡量教师。于是,那些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丰富学识和深刻理解但引导不力的教师,容易受到较高评价;那些学识并不突出却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比较低的评价,甚至被否定。这就偏离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颇?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体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上,教学规律体现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规律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学规律:如果教学与教育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如果背离了育人这一本质目的,它就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2、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2.1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备课时往往想如何讲得好,如何让学生佩服自己。这是一种“有我之境”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长。如果执教了十多年仍然停留在“有我之境”上,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问题。单靠讲得好可能暂时赢得学生,不可能永远赢得学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会相应提高。教师本人学识水平再高,如果不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提高,总有一天也会遭到学生反对。“无我之境”则不然。所谓“无我”。就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学生如何学得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主观上不以显示自己的学识为目的,不以博取学生的佩服之心为动机。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发展的过程。

2.2 相机诱导和全盘授予。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教学又是诱导的艺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具有一定基础。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消化新知。当学生的旧知不足以支撑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的相机诱导就要随之变化,变为一种铺垫。这不仅仅是知识的铺垫,也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铺垫,还是思维品质的铺垫。全盘授予则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注重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忽视学生情感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采用简单、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法,面面俱到,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掌握点拨、启发、诱导技能迈进的过程。

2.3 预设式教学和生成式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学习目标,这是对的,符合教学规律。但是,预设式教学则既干扰学生的原始阅读,又容易滑向强迫式教学,不能充分体现“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这里的“无”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非明朗化,“有”是指学生融会贯通后的顿悟。悟出来的东西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以为,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做些研究很有必要。

3.1 经验对能力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所谓经验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既有成功的总结,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上个世纪至今我国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对于这些经验,我们研究得不是差不多了,而是很不够,我们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3.2 理念对于教学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二是消极的。所谓积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管用、有效;所谓消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空泛浮夸。笔者认为,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的著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的理念来自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是贪图好看好听的。时代在发展,理念要更新,语文教学要前进,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是单靠几个人写几篇文章、提几个理念即可了得的事情,更不是单靠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最根本的要靠广大教师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要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3.3 学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是微妙的。从理论上讲,学识与能力成正比,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转型期的学校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学识发生错位,影响了学识对能力的正向作用:二是教师缺乏关于教学能力方面的学识,试图用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的学识替代它。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学识与能力不是高度相关,至多是中度相关。当学识与实际工作不相符时,学识对于能力的影响就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学识一般,但课堂教学能力很强: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教学能力反而较差。原因正在于此。

第5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交际情境 主体作用 能力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同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质疑问难、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

一、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和完成。教师运用准确、清晰的教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叙述要精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语法、语义、语言的角度看,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清晰。教学语言应该有根有据、条理清楚,为学生提供严密的思路、清晰的范例,尽可能地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教学内容作问题化处理,并在设计问题时进行周密的考虑,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老师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便于记忆。

二、营造说英语、用英语的环境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捷径,便是有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应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将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的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初步语感,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语言实践运用能力。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外语课才能恢复其实践课的本来面目,教师教得轻松、愉快,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力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传授知识、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全体学生,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师生双向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转变教学观念的落脚点是实现教学开放,要求老师们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合的教材,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改课题进行实践研究,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用讲授法时,要在讲授过程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处,适当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材料,提供重点信息,并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结论,重视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第6篇

教师姓名: 单位:

评价

项目

评价指标

分值

得分

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态度: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备课充分,讲课精神饱满、热情,授课态度认真。

10

教学内容:1、贯彻立德树人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特点、发展需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反映联系学科发展新思想、新理论成果。3、内容充实,信息量适中,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难度、难度、深度适宜。4、教学面向全班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0

教学组织: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是否主动探究实践适合我院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讲解围绕教学目的,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吐字清晰,语速适当。语言准确,有逻辑性、条理清楚。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讲解的内容和方式。3、提问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问题难易适度,有启发性。把握提问时机,停顿适当,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提示恰当,能点拨学生,能对答案及时分析、评价。4、板书文字、符号规范、布局合理,有美感。板书设计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课件简洁清晰,页面布局合理,强化讲解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便于记忆。板书、课件演示与讲解结合恰当。5、教学过程完整,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做好考勤保持课堂秩序良好,纪律良好。

20

作业和辅导:1、作业设计合理,批改及时。批语明确简洁,有针对性和激励作用。2、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10

教学效果:能使学生较好地接受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及今后工作有积极影响。

10

教 学 研

究 能 力

开展示范课、观摩研讨课、公开课、学科讲座。参与校本教研、课题研究。

20

专 业 发

展 能 力

一学期完成继续教育学时45学时以上,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

10

合 计

100

评价人: 评价时间: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表

教师姓名:单位:

评价

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上线

评价分

信息技术教学 设备使用能力

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触屏教学一体机、电子白板、投影机等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能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20

信息化环境下的 学科教学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合理选择与使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方式,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0

在线教学应用能力

掌握常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策略与方法,有效使用至少一种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熟悉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流程、组织管理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掌握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操作方法与应用策略,有效利用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0

检索获取信息 资源的能力

具备检索、筛选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获取学科资源的办法;掌握信息资源下载、存储与管理方法;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10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在线学习能力等

10

总分

第7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教学;“三分三合”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6-01

一、分析教材及学生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类专业中的基础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经济现象,得到市场营销战略、策略、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市场营销策划及运用的能力。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综合素质较差,(如理解力、书面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等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弱,而且多半是在还没有明白学习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厌恶学习了。若“强迫”他们学习,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会使他们更厌学。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的讲授书本知识,而要改革教学方法,揉合多种教学形式,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锻炼、开发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营销人才。

二、“三分三合”教学法特点

(一)基础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坚持以达成共识的课程基本体系为主体。一些体现基础原理的章节,教师都必须详细讲解。如营销观念的演变、市场分析和研究、目标市场战略、竞争战略、4Ps策略等等。基础理论知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掌握,是属于“识记”的内容,是开展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先进性: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营销领域的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如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如提问: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水供应千家万户,这是哪一种市场策略?答: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三)创新性:创新教学结构,揉合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实践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进而推广应用。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并不断交替出现。(1)理论知识的讲授。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设计相关问题,采用竞赛抢答、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发言,教师总结指导。(3)教学中灵活掌握三个环节与四种课型。

四种基本课型是:

讲授课: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本次课的思考题或补充资料的搜集和下次课重点内容的预习或实例检索。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经过“当堂介绍——次堂回顾——后续相关内容提及”等环节,经过不同时间和形式的复习,帮助学生对其熟练掌握。

习题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题或题组,采用竞赛抢答、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讨论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学习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原因,作出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课本知识,进行小组谈论。课下可继续参阅有关资料,观察、合作等手段进行钻研探究。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展示课:这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把整体中的部分知识汇集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从静态的知识体系走向动态的实践展示,将各“公司”的各项讨论内容展示给其他“公司”。同一个“公司”每次派不同职位的成员上台发言展示,其他“公司”成员可给予评价或提问。

(四)适用性: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条件和想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和想法,确定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的内容深浅层次,确定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各种方法所占的比例。对某个方面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指导等。

(五)延伸性: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中,课堂上讲授和讨论的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经济事例;将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堂外,要求学生在课外找资料、收集信息,开展团队合作;将教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延伸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构建中。

(六)发展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其他事件中,如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三、学生学业评价

分为两部分:基本理论闭卷笔试和实践环节检查,各占50%。其中,基本理论闭卷笔试中,识记的知识占20%,理解应用的知识占30%;实践环节检查中,平时每次讨论主题的完成情况、讨论质量、发言效果、合作精神占20%,各小组最终形成的“公司”企划案的封面设计、结构内容、立意创新占30%。具体的成绩比例分配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进步的实际情况略作调整。

四、“三分三合”教学法的意义、作用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4-2377(2015)12-0254-02

1创设问题式课堂教学,激活创新潜能

给学生充分发言和讨论的自由,不能再有意无意中禁锢他们沟通和表达的权利,扼杀他们可能出现的创新思维灵感。教师应该打破这个不可以讲,那个不应该讲的传统想法,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该怎样说就怎样说,想跟谁说就跟谁说。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表达,激活创新的潜能。构建宽松自在的环境,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灵魂,而教学课堂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土壤。教师的第一任务是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宽松自由的沟通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逐渐使学生形成不断求知的心理愿望,养成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并运用实际的良好习惯。(1)谈谈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2)说说见解。教师可围绕某一教学内容创新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无拘无束地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现代心理学认为: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如果一位老师一直带着微笑授课,讲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幽默风趣,及时鼓励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精神压力,在快乐中得到学到知识,而且也有利于新思想的涌现;相反,如果在教学中,表情呆板,学生回答不满意时,就横眉冷对,大肆批评,那么即使这位老师很敬业,最后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构建一个宽松,生动鲜活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2构建活动式课堂教学,点燃创新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养成静思、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课堂要向学生心灵开放,教学设计需使认识系统与动力系统合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学习的机会,以成功愉悦激发学生学习驱动力和想象力。(1)发展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的思维模式。(2)开发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的核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3)鼓励质疑问题。一是不能让学生循规蹈矩,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教师、教材挑战,向传统思维挑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二是要妥善处理疑难问题,巧妙指导,使学生质疑问题的难度越来越高,更加新颖活跃。学生怕说错话,往往处于言听计从的状态,从而不愿轻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定向思维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而不会创新,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构建“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土壤,这种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知识的满堂灌,而是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创设新奇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丢掉思想包袱,使他们敢于自主地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耐心倾听并给予评解,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示范者”,让讲坛变为学坛,让学生由“服从者、依赖者”向“独立者、自主者、主人翁”转变”,这是唤醒学生平等意识、培植创新勇气的关键。

3设计开拓式课堂教学,诱发创新欲望

第9篇

关键词:培养; 自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17-002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幼儿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

有人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去学习的人。”面向未来文盲特别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光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培养幼儿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幼儿的自学能力不容乐观,因此,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句话一语道出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幼儿普遍没有自学的能力,往往是老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就像赶鸭子上架,幼儿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催促下,才进行学习的。目前的幼儿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一对所学科目缺乏正确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牵绊;二不积极写作;三不看课外书;四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上课。诚然,在成绩、名次的“大山”之下,老师们不得不牵着幼儿往前行进,同时也忽视了幼儿是否乐意学,是否有自学的能力,学得是否开心,能否学以致用。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人们越来越忽视幼儿的自学能力。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要提高幼儿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做未来文盲,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人们常常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给幼儿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一论点可能在过去的知识时代里是成立的,但是,在当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幼儿学习知识,那么幼儿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幼儿也无力承受,即使教师有再多的水,也可能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更何况,幼儿时代毕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是在社会上。因此,幼儿要在社会上立足,幼儿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方法,也就是自学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方法观念,也要改变,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观念进行教学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幼儿的四种基本的学习技能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柱来重新设计,即强调幼儿应:1.学会求知;2.学会做事;3.学会合作;4.学会发展。四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而首要的就是强调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有人形象地说“拥有了知识,只是拥有了过去,因为知识代表的是历史;只有掌握了方法,才是教幼儿真正地拥抱明天。”我们这一代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幼儿学会了学习,他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情感。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情感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学习一门学科,要培养对学科的情感,学习一部分内容,要培养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此外,对教师的情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情感,对学校的情感。

学校是伴随绝大多数孩子长大成人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多少年来,人们努力想使它成为幼儿的乐园,但是通过抽样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幼儿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有近60%的幼儿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这说明我们的幼儿对学校的生活缺乏情感或失去兴趣,而且学校里也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在某一学科学习成绩优秀、有发展潜力的幼儿,他们报考大学时,并没有报这一专业,也不想从事这一专业。一位专家在谈到人才流失问题时说,好多幼儿在中学时就是某一学习领域的尖子,考入大学后继续读研,甚至出国深造。但是,若干年后,许多人仍舍弃自己的专业,另谋出路,想必这些人应当是缺乏对专业的情感。

幼儿不会学习,那他就成了容器,被动的接受,对学习厌恶,逃学、不学,好多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幼儿与老师的关系,幼儿与学校的关系都会恶化,甚至,幼儿回归社会以后,对社会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因为他无法适应和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时代,他们落后了,有些人就会破罐子破摔,即使是品质较好的幼儿,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是永远不可能够用的,这时候,是给他们一桶水好,还是教他们如何找到水源好,就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知道如何找到水,幼儿才能满足和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永不落后。

培养了幼儿的自学能力,参与了教学过程,幼儿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才会对学习过程充满感情,不再排斥,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他们才会对学校充满感情,对教师充满感情,师生关系也不会紧张。况且,幼儿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如何处理问题,更重要是,一培养了和他人合作的能力;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学科,更有发展潜能的方向。这样,也可减少或杜绝人才流失,特别是专业流失的问题,只有会求知、会做事、会合作,才会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方法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幼儿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老师的敬佩和信任程度。教学经验证明,师生之间和谐和融洽的关系是驱动幼儿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条件。那么,什么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呢?我的理解是:严肃而不呆板,慈祥而不放纵,让幼儿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具体做法是:做幼儿信赖的朋友,对幼儿严格要求,但又不使幼儿畏惧和胆怯。具体地说,教师对幼儿充满慈爱和公正,对幼儿群体体现真诚的爱意,不偏袒不溺爱,并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老师自然的亲切和吸引力,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发展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2.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动”起来

2.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成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幼儿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幼儿的解答作出对与错判断,要让幼儿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多提供幼儿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让幼儿主动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幼儿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寥寥无几。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幼儿不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制定是浪费教学时间。其实只要启发得当,将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只要幼儿有了学习欲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的效果。

2.3让幼儿想说就说。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他们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幼儿,适时等待,鼓励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试一次,使幼儿大胆地进行思维。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激发火花,让课堂成为一个民主的课堂。

2.4激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3.细心引导,恰当释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幼儿进行自学。正确处理教师、幼儿、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老师的“教”落实到幼儿的“学”上,落实到幼儿课堂的自学能力培养上。凡是幼儿能看懂的问题,都尽量不点拨不提示,让幼儿先看、先说、先议。只有当幼儿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再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释疑,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突破难点,并让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并使之成为终身学习最实用的有效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落实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要求,最终实现教育出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郑金渊.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