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实验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4 16:37: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实验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实验课

第1篇

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快,且生化仪器价格昂贵。大型医院检验科的生化仪器更新周期约在5~8年,且早已拥有了血浆蛋白仪、自动电泳仪、毛细管电泳分析仪、微量元素分析仪等多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而学校在教学设备的投入上受一定的限制,学生大部分生化实验都是在重复使用分光光度计。学校的教学设备很难跟上医院检验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现代化实验室的技术和装备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去医院面对新仪器无从下手,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维护等缺乏应有的基础,往往需各用人单位重新全面培训。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以教为主”,这种“灌输式”、“手把手”、“抱着走”的实验教学方法多是由实验课老师预先配制好试剂、准备好实验用品、调试好仪器,学生到实验室后先由老师讲解实验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计算、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遇到实验结果不符时,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而是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学生即使完成整个实验,对实验中所用试剂的特性、配制方法、保存等仍不了解,对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仍不能系统分析,到实际工作岗位仍不能完成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处理工作和操作后的整理工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进的措施

2.1优化实验教材,改进实验内容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知识载体,一本优秀的实验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实验教材的编写应紧密结合临床和检验前沿,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前提下,删掉实验教材中陈旧、落后的实验,合并压缩同类方法学原理的实验,尤其是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再计算待测物浓度的终点法、定时法及速率法等实验只要挑选3~4个有代表性的试验进行实际操作即可。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真正实力,选择新颖、适用的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单一临床检验项目测定与传统测定技术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强、具有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按照少单一、多综合,少验证、多设计,少演示、多操作的原则,精选实验项目,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2.2密切联系临床,增加临床见习机会

现代生物化学检验操作与医学检验仪器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医院检验科的全自动分析仪价格昂贵,且更新速度很快,作为单纯的教学单位不可能跟上医院检验科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一方面加强手工操作和半自动仪器操作,确保学生将来在基层医院用得上,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学生去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以弥补实验室条件和仪器的不足造成的知识欠缺。这样既达到了所需的实验教学效果,又减少购置大型全自动分析仪器设备造成的资源浪费。

2.3改革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导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实验的操作、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实验方法?参考方法是什么?有没有金标准?临床上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仪器操作?等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谈论、去动手操作验证。这种启发式、探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2.4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实验室是高校为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搭建的一个平台,实验室开放是对传统封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学生动手训练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如试剂的配制、保存和摆放,仪器设备的调校和实验后的整理,以及废液、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增强其独立工作能力。

2.5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提高实验人员的管理水平。一要制定各类实验人员的培养计划,如观摩教学、技能培训和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和摘要: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教学水平,为实验人员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实验人员提高学历水平;同时对现有实验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定期安排实验教师深人临床工作,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了解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先进性;二要从临床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三要贯彻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提高实验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学习专业前沿知识,掌握先进的仪器和操作方法,以及了解最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

第2篇

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医学物理实验课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时展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

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被提出之后风靡全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中短期来看,“慕课”的校园化将是一个普遍现象[2]。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课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高校本科教学。

一、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经研究发现,医学物理实验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包括学校定位、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模式论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即实验课时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形式单调且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医学院校内理工科教师比例较低,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却很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兴趣不足,锻炼效果不显著。

不少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课前没有预习,造成实验时常出错,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实验的习惯。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帮助不大。

3.考核方式不佳,“搭车”现象较普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实验是以实验报告方式考核的,这是一种简单但效果不太理想的考核方式。因为实验通常是2~3人一组,但实际操作者往往只是其中一人,客观上造成其他组员处于“搭便车”的状态,而实验报告是无法区别学生的不同参与度的。

二、慕课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不完善,换言之,改进教学模式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慕课”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慕课”的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或拓展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必重复讲授实验相关内容,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慕课”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总之,慕课化教学有望解决当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慕课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这就有了“慕课”的“场地”。其次,医学物理实验条理清晰、内容简练,很适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这就有了“慕课”的载体。再次,翻转课堂的开展较容易,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课的前15分钟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实验思考题和相关问题。最后是关键的考核模式设定。可以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互动问答和网上学习等方面的2~3个作为考核条目。总之,慕课化教学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应用并无明显障碍。

三、慕课化教学模式构建

如上所述,慕课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狭义的“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中小规模本科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校园本地化、规模较小且兼容传统教学的“慕课”模式,在此先称之为“混合慕课”(mixed MOOC,xMOOC)。

“混合慕课”的主体是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翻转课堂设计和开展、课程考核设定和执行。其中翻转课堂在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非常广泛[3],也是本文所述之“混合慕课”区别于狭义“慕课”的主要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多重联系,包括基于教学平台的间接沟通、基于翻转课堂的直接沟通和基于多种因素的课程考核和评价。这些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和参与教学的人一起,构成了“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慕课化教学设计

基于上文分析的“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医学物理学实验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将医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四个部分。

1.课前

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教师将实验课件、视频、PPT、思考题等相关资源上传至平台,添加相关学生,并把课程考核方式明确通知给所有学生。在实验课前的周末,教师通知学生预习,课前查看学生的在线提问。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微课,查阅相关资源,准备思考题,可在教学平台上在线提问。

2.课中

正式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即典型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的讨论;然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学生有客观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当场查看实验数据并评分。学生在翻转课堂时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实验操作时独立完成,如遇仪器或设备问题可向教师求助,获取实验数据后及时记录并请教师检查。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台面后可以离开教室。

3.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实验报告,在教学平台上查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反思,改进下次实验教案或下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后需要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上交;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交流讨论,开展进一步延伸阅读;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反馈给老师。

4.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有合适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结合上述“混合慕课”的架构和教学过程,我们把考核分成四部分:教学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实验总分的20%、10%、40%和30%。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考核的公平,需要对实验分组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从2人一组做2个小时,改为每人做1个小时。客观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69-02

一、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化交流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和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部要求各大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开设双语教学。尤其是针对研究生,更应该优先考虑开展双语教学,因为他们是各大高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双语教学指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采用英语教材并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各大医学院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被列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命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对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进展和最新发展动态是至关重要的,而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各学术期刊,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外语是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有些院校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理论课程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到目前为止,实施的双语课程都是针对理论方面的,在实验课程中很少应用双语教学。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希望可以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来进一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二、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更何况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在日常交流中熟练地运用英语,并能够为外国友人解答疑问,为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其英语基础要相对好一些,这也对双语教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再一次说明了进行实验课的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三、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

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上的,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对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技能。通过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还可以引导研究生大量查阅并阅读相关外文文献,及时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最新动态。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从实验和科研的角度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仅可以为以后的英文论文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可以为今后与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储备好有利的条件。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和热情。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展示所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一大优势。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还在于教师在用英文讲解实验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演示相关的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理解。

四、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1.教师。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实施相当于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课堂上他们要应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就不仅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沟通能力。同时由于是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进行授课,任课老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都知道,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用英文教学的备课量远远要超过中文教学的备课量,更不用说是双语教学的备课量了。这就给任课老师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也是对任课老师的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对中文教学内容准备充分,还要熟悉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词汇和相关操作步骤的英语表达。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一定要保证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简单的单词来组成常见的语句,以方便学生们理解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的授课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保证自己发音的准确性,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传递知识最好的载体就是教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于双语教学来说,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尤为重要。目前推荐的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的英文教材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单词和语法的使用更加准确,不会引起争议。而且还融入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词汇的更新和替换,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也有利于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但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与教育大纲完全相符的原版英文教材,我们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在参考原版英文教材的基础上,为广大研究生们编写一部既符合教育大纲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专用教材,来作为我们双语授课的专业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对实验所涉及的专业词汇进行中文注解,避免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有效地减轻了研究生们的学习负担,进而提高研究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3.教学方式。虽然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较本科生要高,但如果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文授课,还是会有很多学生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不利于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和效果。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全英文的课件展示,并适当地结合中文来讲解的教学方式。对于简单的或者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点要用英文来讲解;对于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可以给予相应的中文解释。由于研究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比英语听力能力好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自己编制的全英文教材,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的课件和板书,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全英文学习环境,帮助研究生们尽快融入英语情境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但对于复杂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是需要任课教师用中文向学生们解释清楚,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4.学生。学生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影响主要在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实验课双语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文献和书籍,遇到不懂的词汇及时查阅并记录下来,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做好预习,熟悉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相关专业词汇,并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疑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后鼓励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和总结,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或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为今后科研和提前做好准备。

五、总结

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把双语教学带进了实验的课堂,但具体的教学体系目前还不完善,还处于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否准确易于理解;学生的听说水平能否帮助其正确理解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所以说,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桂芹,刘康,杨俊宝,蔡晓明,梁素华.提高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5.

[2]王弘a,田洪艳,徐冶,刘忠平,李质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721-722.

[3]王婉,梁素华,刘云,申跃武.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0-302.

[4]韩晓云.双语教学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7):230-232.

第4篇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不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目前基础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总结出新的教育方法,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

前言

当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正逐步建立起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完善具有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医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具有以上特点的人才是各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本文即从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入手来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目前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大都多采用如下模式:首先,老师讲解实验原理与内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操作难点和重点,有时会作示范,教师通过这种指导方式,学生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主角,通过这种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得到课本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且缺乏自主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实验内容过于陈旧,而且往往是几年前一直沿用的实验,实验之间的联系少,缺少综合性的实验;实验材料有限,学生按照写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实验原理,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得到锻炼,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1]。传统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步维艰。

2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要对现行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加以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实验任课老师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善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实验老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实验基础和创新能力,同时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前沿,不断的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思维创新与动手能力同样重要

在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素养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初级的科研能力,这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对于医学学生来说基础实验训练是医学基础课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秉承“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够为他们构筑一个自觉创造主体性学习的空间,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2]。

2.3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

就实验而言,综合性实验是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要加强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必须要通过这些知识型的综合化学实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毕生初步具备、独立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学科中的重要实验方法和技术,而且是多技能的综合训练,并且体现医学基础课与近代实验技术在高科技学科中的应用。综合性实验内容新颖,综合性较强,用到较多的专业知识,学生面对综合实验的问题,要独立进行资料查阅、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训练创造性思维。

2.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中,如果全部采用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把实验网络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能够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首先,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实验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多实验录像材料,这样能够深刻的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可视化后,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室利用多媒体动画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或一些新的高难度的实验方法,通过多媒体的模拟使学生对实验有所了解,弥补实验室实验条件的不足,对同学们知识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3]。

实验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5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学校应该广泛地应用实验室资源,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让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学校提供实验器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选径。鼓励学生们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学生自主拟定实验方案;教师只为实验项目提供指导就可以。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新实验,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便得到了培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课课题组。在这个小组里,毕生生能够对医学的前沿研究知识领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便能够真正感受创新研究的项目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自我观念和改变思考方式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促进教学,比如可以请学科内的著名人物开相关内容的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实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它的教学进行改革,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资源,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绿林,医学技术实验教学的思考[J],1997(4):16-17

第5篇

医学检验教育自主设计实验人才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又称实验诊断,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操作技能是医学检验课程的核心。检验专业课上所安排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们按照实验指导菜单照方实验,这些传统的经典实验可以满足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实验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检验专业实验课开设了自主设计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是在系统学习完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验课程之后,根据已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和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而实验课中没有涉及的,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创新设计而完成的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提供了一个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实验题目后,借助老师、互联网、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出实验的关键所在,设计实验方案,在方案中适当的改进实验技术与方法,之后将初步拟定的实验方案交予指导老师审阅,老师就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提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后,将实验方案再次重新修改完善后进入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基础要求、详细的实验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预期的实验结果、老师的评审意见。实验方案经老师讨论批准后,学生按实验方案所需的材料、试剂和仪器等用品申请单,主管教学老师审批签字后,交实验带教老师购买,领取实验用品后按照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小组内讨论,必要时请老师帮助解决。认真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在专业课的自主设计性实验中,我们综合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系统理论基础,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形态学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其他医学检验专业课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遵循“科学性、自主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原则,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影响因素、烯霉毒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测定、洗涤剂中磷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及抗生素对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质测定的干扰、竹纤维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的组化免疫,这些自主设计性实验无论是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还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础实验,同时也贴近生活,富有意义。自主设计实验不仅激发了我们主动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融会贯通,而且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自主设计性试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设计,亲自动手,从平时被动地按照实验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主动设计实施实验,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将实验结果发论文形式报告并向杂志投稿,有的一个实验小组发表了4篇文章。

我们小组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选择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这个题目,确定了实验题目后,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拟定了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的审阅和修改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这个实验主要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形态学技术,而且所需的实验器材与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都能够提供。染色体显带技术在临床中对于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举足轻重,临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在预后判断和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遗传学和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课中却没有安排这一实验,所以我们选择本实验来补充我们检验专业的基础技能实验。在充分完成实验准备(包括试剂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压灭菌)后,分别采集小组成员的静脉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体外培养,72h后加入秋水仙碱应用液后经离心、低渗处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当小组成员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的染色体时,兴奋、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向前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就是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之前的许多课程都已经接触到了染色体,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条小小的染色体竞包含了庞大的遗传信息,控制着复杂而精细的生命活动,生命的奥秘如此神奇。在这一实验中,我们没有采用先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后再进行培养这一步骤,大胆创新,直接将静脉全血在体外培养以获得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考虑到淋巴细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离步骤繁琐,尚需要分离液,分离效果不佳,容易丢失,最终导致实验失败。通过简化实验步骤,节约了实验成本,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自主设计性试验,丰富了我们专业实验课程,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我们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同学都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艳,郝峰,张磊,等.优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200-203.

[2]李艳,曹慧玲,郝峰,等.PBL教学在检验专业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1):68-69.

第6篇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 重视实验课、动手能力较差、科研意识比较淡薄、 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以及实验 报告不规范等问题。同时,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比如:①实验教学知识体系更新滞后。无 法满足我校长学制教学的需求。②与食品卫生工作 实践需求脱节。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实验 方法单一,“不接地气”。③与理论课教学内容互补 不足。④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实验 课强化食品卫生教学内容,尤其是热点、焦点问 题。⑤侧重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思维训练不够。⑥ 实习教学形式单以学生按步进行实验操作为主,缺乏主动学习的契机。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为了适应长学制教学需求,我系对营养与食品卫 生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实验课分为3 ~4个 主题进行,每个主题再分若干板块,通过查阅文献、 现场观察、实验室检验、小组讨论等多元化形式相结 合的方式。目前该改革已顺利实行一个学年。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学 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本科阶段实验课程设置和 知识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评价我校现行实验课程 设置情况,反思不足,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以 更好的体现专业特色,适应长学制教学的需要。

1 方法

     选取当年教授的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学 生75名。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设置的看法和建议、学 生对实验课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生对考核方式等 方面。通过本系老师集中按要求完成问卷,收集到 的资料通过整理用epidata 3. 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 用构成比分析描述。

2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75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100%。调 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2  学生对于实验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评价53.3%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非常有必要,33.3% 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13.3%认为可有可无。

2.3 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目的的明确程度 8.0%的学生很明确,62. 7%的学生比较明确, 24.0%的学生一般明确,尚有5.3%的学生不太明确。 2.4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总体而言,16.0%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 非常满意,46.7%的学生比较满意,26.7%的学生 认为教学内容一般,10. 7%的学生认为可以对该课 程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就实验课的内容与理论课 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2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 很紧密,45. 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比较紧密, 21.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一般紧密,1.3%的同学 认为不太紧密。就实验课的学习对理论课的学习和 促进作用方面:5.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46.7% 的同学认为作用较大,37.3%的同学认为作用一般,10.7%的同学认为作用较小。就实验课内容与 今后学习及工作实践的结合程度:5.3%的学生认 为结合的很紧密,40. 0%的同学认为结合的比较紧 密,45.3%的同学认为结合的一般紧密,9.3%的同 学认为不太紧密。

对于课程的具体内容,16.0%的学生希望课程 是纯动手实验,26.7%的学生希望是理论讲解和教 师主导的案例分析相结合;29.3%的学生希望是理 论讲解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组案例讨论,22. 7%的 学生希望是外出参观,另有5.3%的学生希望是以 文献阅读。

2.5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态度和水平的满意程度 学生从教师对实验课内容的讲解情况、具体指 导情况、是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验课课堂气 氛,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态度和水平的满意度进 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满意度 为100%,说明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的准备符合学生 的标准,教师授课水平较高。

2.6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 80%的试 卷成绩和20%的实验课成绩的总和作为期末考试的 总成绩。69. 3 %的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考核方式合 理,22.7%的学生认为一般,但是仍有8.0%的学 生认为有待改进,应该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2.7学生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结合实验课的内容要求和自身情况,33.3%的 同学认为自己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掌握了 85%以 上,64. 0%的同学认为掌握了 70 - 85%,另有 2.7%的同学认为掌握了 60 -70%。

对实验课的具体教学效果方面,72.0%的同学 认为扩充了知识面,56. 0%的同学认为提升了团队 协作的能力,49.3%的同学认为提升了解决问题和 实际运用的能力,48.0%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动手操 作的能力,32.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是一种有效的 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18.7%的同学认为提 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7.3%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归 纳总结的能力,13.3%的同学增强了文献检索的能 力,另有4. 0%的同学认为只做了简单的重复工作。 

    2.8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从学生对于学习态度的自评结果发现,88.0% 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学生对于课程 的感兴趣程度显示,只有9.3%的学生对于实验课 不太感兴趣,其余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

2.9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扩充情况的意见对于课程内容的扩充情况,大多数学生认为实 验课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同时增加复杂实验、案 例分析及企业参观的内容。

3讨论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的特点规定了教学 的特点和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 泛,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 和实践能力,而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完善预防医学 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如何更合理、更加优化的设置营 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更 加满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我系现 行的实验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 从2009级的43.1%上升到2010级的62.7%。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实验课教学 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课的课 程内容,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是带教老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显示,学 生希望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和重复实验,希望能够自己设计、实施实验,提高 实验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增加设计性 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表明“以学生为主 体”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培 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授课老师的态度和水平能够增加学 生学习的兴趣。实验课强调授课态度的端正,授课 方法的灵活多样。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授 课态度和水平满意度为100%,说明当前的教师授 课水平较高,但也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运 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合理地安排教学内 容,不断提高授课艺术。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具有丰 富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授课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热爱。

第7篇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网络时代的覆盖,为了跟上时代的变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微课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是将学习内容引进视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可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不过其中也包括了重难点的解析及课后反思等。

2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重要知识点,视频教学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与传统教学的视频资料不同,微课还包涵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反思、测试、评价等辅教学资源。所以微课既是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发展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来说,微课采用的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担任讲授的角色,更多转变为引导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微课的主体突出、内容具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每堂课都会根据其知识点和核心内容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一,内容精简,知识点针对性强,研究内容易表达,也易理解。

3 传统医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也是很好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实验教学也是医学中的关键,医学实验的发展对医学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实验的教学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验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验教学在医学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医学教育质量也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挂钩,所以在对实验的教学中要深化实验教育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教学中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传授获取的方法,通常都是以教师灌输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缺少自己思考创新。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如果一昧的重复验证性实验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所以要注意对实验的合理安排。医学实验教学为了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能够学习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方法。

4 微课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但又有所区别的,将微课运用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它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微课以小视频的方式教学,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可能存在一些小瑕疵,学生就不能很好去理解,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可以提前录制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视频,让学生多次观察分析。并且基础医学实验的原理大多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微课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查看,合理利用资源,就算教师不在的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也能观看微课学习。在实验课上,一些复杂的实验案例就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示,如在开设心脏体检的实验课时,分解为心脏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个微课内容,边示范边讲解;近距离拍摄,避免了学生因为围观而引起的视觉阻碍;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正确的操作示范保证了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快速学习教学内容,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多遍的练习。

第8篇

【关键词】形态学 实验课 交叉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9-02

目前,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将系统性的完整知识分割为各独立课程,对学生而言整体的知识变得零散。作为附属各学科的实验课,因配合理论教学也被分割设置。这样就割断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减少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信息量,还增加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以其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正常和异常的实验标本加深对基础医学形态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泸州医学院计划将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课最大限度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课交叉融合教学。所谓交叉融合教学是指将细胞生物学、组织学与病理学中有较强联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内容的实验课有机融合,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能对比观察同一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与异常状态,通过参照、对比学习得出结论。这不仅使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关联化更强,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 传统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多年来,大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设计,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随着系统的医学知识被人为地分割为诸多学科,与之对应的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对同属于形态学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多个形态学科而言,即使理论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也会因为分段的理论课程安排而让知识点变得分散,既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在泸州医学院学习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这三门课程及与之配合的实验课,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在大一上期学习细胞生物学,观察正常的细胞结构;大一下期学习组织胚胎学,观察正常的组织结构;大二下期学习病理学,观察发生病变的异常细胞、组织等。总结实验课内容分别是:观察正常形态(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状态(病理学)。因此,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附属教学,不仅存在相关课程的实验方法相近、部分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存在联系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点分散,系统性较弱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提高了三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难度,这无法满足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泸州医学院计划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交叉融合教学。

二 形态学实验交叉融合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1.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泸州医学院为优化形态学实验教学,增加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病理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整合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计划对实验教学进行分类编排和整合,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脉络,贯穿正常―异常、健康―疾病的整体性主线,打破长期以来实验课局限于单学科的格局,实现跨学科和跨课程教学,使形态学实验教学真正融为一体。泸州医学院形态实验室现已拥有6间普通实验室、6间显微形态数码互动实验室、2间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实验教学多媒体化、网络互动化,构建了让学生从视、听、思维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循序渐进性学习训练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平台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参照、对比学习,避免以往知识点间的相互分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融合实验教学内容,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以“正常―异常”的思路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做设计,做到淡化学科界限,对实验内容有较强联系的实验课程采取融合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重复,保持系统性。比如:在学习正常的肝脏组织镜下结构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形态学实验图库、视频资源,对比观察各种病变肝组织的数码切片。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对细胞生物学、组织学教师进行病理学知识的培训,对病理学教师进行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知识的培训。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纵向深入、

横向联系的教学方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和研究实验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结束后,召开一次实验教学研讨会,总结交叉融合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意见,确保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

三 形态学实验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挑战与意义

目前,对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形态学实验课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意味着:(1)打乱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理论教学秩序,如:将三个学期分开进行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整合为在一个学期同步进行。对医学知识背景贫乏的大一新生而言,同时开展三门学科的理论课程,难度性偏高。(2)教师知识结构的不适应。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教师,若要在实验课上融会贯通地传授系统的知识,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学科的内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3)形态学实验教材需要重新编写,确定新颖、精辟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研制出新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所以,在形态学实验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难度较大,当前实行交叉融合性教学的可行性并不高。

虽然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在当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存在重重困难,但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医学院校正积极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力争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所以,为满足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向系统性、整体性、阶梯形发展,在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6):581~582

[2]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J].南方医学教育,2012(2):31~32

[3]李渊、吴淑燕、顾冠彬等.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3~114

第9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29-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高校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工具来学习、获取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制作成几分钟长的微视频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难题;还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自2012年以来,通过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制作的微课程受到国内高校教师的重视。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小课程。微课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而微课在我国得到应用,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倡导的。

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制作的微型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整个视频教学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少,多是突出某个重难点内容以及某个知识点;使用方便,较易操作,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工具下载学习。因此,微课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基础化学是医学高等学校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基础化学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学生多、实验室面积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泰山医学院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以上现状,泰山医学院将微课与基础化学实验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增强实验效果的新途径。

2 当前泰山医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实验预习积极性不高 为增强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验前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为实验操作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提前预习的学生并不很多,究其原因,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教材的讲解过于枯燥,不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致预习效果不理想。

实验操作不熟练 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并不充足,因此存在动手能力差的突出问题。尽管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会详细演示实验过程,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但由于学生多、时间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导致学生实验中仪器组装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甚至出现实验事故,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多,课上只能选做部分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以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重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少量设计性实验,总共安排40余个实验,因此,实验内容很丰富。但受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只能选择部分重点内容在课上练习,其余内容由学生自学。

课后复习实验内容困难,课上内容难以巩固 课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后复习,才能将实验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后,很难能够再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进行有效的复习回顾。

3 微课的特点和作用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短。根据内容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微课的内容少,一般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具体。一个微课程讲解一个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难点突破、重点知识、教学方法等问题。因此,微课的内容更精简。微课资源的容量一般较小,时间短,师生可以很方便地在线观看或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移动学习,实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微课的以上优点使其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因此,针对高等学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将微课引入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增强其教学效果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微课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索

在基础化学实验中,有选择地实施微课程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的内容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微课来讲解,应选择重点、难点及一些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如实验基本操作是基础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可将这部分知识用示意图、视频音频资料等制作成精彩的微课视频;对验证性实验如沉淀溶解平衡实验,实验原理与实验分析是本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往往通过一次实验很难完全掌握和理解,因此,这种实验很适合制作微课,供学生预习复习用。

应以学生为中心制作微课 微课的特点是面向学生,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因此,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是微课制作的基本原则,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基础化学实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

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中,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思路指导微课的制作。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微课的内容,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微课的制作中通过画面、声音等手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微课具有感染力,制作出学生喜爱的微课。

微课的制作要发挥团队的合作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多,要制作出优质的系列微课,需要有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微课制作软件的教师,并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制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难以从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脱身,单独一位教师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微课的制作,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