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4 16:37: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第1篇

关键词:设备采购;投放设备;资产管理;风险评估

当前,医院在引进各类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除医院传统的自有资金采购以外,产生了多种采购方式。其中,投放设备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购形式,既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点,同时又存在着一定风险

一、医院采购设备的方式

(一)自有资金采购

自有资金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相关活动依法取得的业务收入以及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取得的资金。使用自有资金采购医疗设备是医院引进和更新设备的基本形式,其优点是财务成本较低,总体经济效益较高,缺点是医院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医院的业务收入同时承担着医院人员、物料消耗和日常管理等各项支出,因此设备采购受业务收支结余规模的限制,同时医院还需拥有足够的资金对采购的设备进行维护,使其正常运行,所以该方式对医院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如果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自有资金,则会另外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财务成本也相应提高。目前,除新建医院外,各医院大部分设备都是通过自有资金采购引进。

(二)外国政府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是指医院向政府报批立项取得的外国政府向我国提供的具有一定赠与性质的优惠贷款。因为具有政府间援质,优点是一般贷款条件比较优惠,利率也较低,且还款期相对较长;缺点是申请流程复杂,申请周期长,且部分国家的贷款为限制性采购,发放贷款国家的产品须占总采购金额的一定比例,而设备报价又往往偏高,医院除了需要支付一定的贷款利息外,还要承担较高的采购成本。该方式也要支付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维护和保养费用,但由于其还款期限长,还款压力轻,财务成本低,也被部分医院采用,作为自有资金采购方式的补充。

(三)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医院对租赁设备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设备,并出租给医院使用,医院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医院拥有租赁设备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且医院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全部义务后,医院可以按合同约定取得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对租赁设备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然不能确定的,租赁设备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融资租赁是医院在购置资金不足等情况下引进设备的一种形式,如医院引进PET-CT等价格较高的大型设备,使用自有资金采购需一次投入数千万元,采用融资租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现金流的压力。该方式同样具有较高的资金时间价值成本,且需要支付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维护和保养费用,一般用于单体价值较高的大型贵重设备的引进。

(四)投放

设备投放是指医院在引进设备时,无需支付购置费用,而是由设备供应商免费在医院投放提供设备,且在约定投放期内不需支付各项维护和保养费用,通过使用仪器设备产生的利润完全归医院所有,投放设备的供应商只是通过医院购买该设备配套试剂耗材来回收成本和获取利润。投放期满设备归属于医院,同时,医院可以选择按相对较低的价格继续购买使用该设备配套试剂耗材。投放方式的优点是设备的采购成本近于零,投放期内由于不用承担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费用,运营成本也较低,在医院流动资金不足但急需设备尽快引进或拟开展的新技术应用前景不明时,尤为适用,能够保证医院现金流的正常运转,并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相比,也没有额外的设备采购成本。但如果采用该方式前未进行科学系统的效益测算以及后期管理不到位,也可能对医院经济效益产生损害。此外,设备投放方式具有一定的政策性风险。设备投放较常见于医院引进一些使用配套试剂和耗材的设备(如检验、影像类设备),在做好准确测算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着投入低、风险小、收益高等鲜明特点。

二、医院投放设备的形式

(一)锁定年限

锁定年限投放设备是指医院和供应商事先约定设备投放期,在此期限内,供应商免费向医院投放其所需设备,并负责投放设备的维护、修理和保养,医院则需向供应商购买该设备配套试剂或耗材开展医疗活动,供应商对医院所购试剂耗材的数量不作要求,投放期内设备的所有权仍归属供应商,医院仅有使用权,投放期满后医院即拥有该设备的所有权。对医院来说,锁定年限投放设备相对风险较小,尤其适用于医院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且预计该项目和技术前期推广不够或无法确定该项目和技术应用前景时。供应商在投放此类设备时,更多侧重于设备的品牌示范效应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是考虑成本和效益。该形式多用于一些大型三甲医院或区域代表性医院的设备投放以及高新尖项目的推广应用。

(二)锁定耗材使用量

锁定耗材使用量投放设备是医院和供应商事先约定设备配套试剂耗材采购量后,供应商免费向医院投放其所需设备,同样负责设备的维护、修理和保养,并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当医院所采购试剂耗材达到约定数量后,设备所有权归属医院。锁定耗材使用量具体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仅约定配套试剂耗材采购累计总量,不另作年限要求;二是约定采购期和医院每年最少采购量,不管医院设备使用情况如何,采购期内每年试剂耗材采购量均不得少于约定最小量。无论具体哪种形式,锁定耗材使用量投放设备对供应商都较为有利,可以确保投入成本的收回和取得既定经济效益,风险则转嫁于医院;对医院来说,当设备购置资金不足时,在确保所投设备开展的项目具有相当业务量的情况下,也是保障医院及时引进设备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两种锁定方式相结合的设备投放模式,如医院和供货商约定投放期和投放总额,并约定只要其中一项达到约定值即投放中止,设备产权转归医院;或约定两项都达到后才中止投放和转移设备产权。

三、医院投放设备的风险

(一)政策性风险

《关于下达2009年-2011年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88号)规定:严禁公立医疗机构采取合作分成形式引进大型医用设备,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设备投放虽然不同于合作分成,但由于供应商取得的利益和医院采购使用的耗材试剂数量直接相关,特别是未限定使用总额的投放方式,投放期内医院使用的耗材试剂越多,供应商获得的利益也越大,从形式上很接近于合作分成;同时由于耗材绑定,也涉嫌产品垄断和商业模式的不正当竞争。因此,一旦国家明确规定禁止设备投放,医院现有的投放设备必须全部重新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甚至可能面临经济损失。

(二)财务成本风险

设备投放实质就是分期付款。和通常意义的分期付款不同,设备投放是将设备的购置费用分摊到医院购入的每笔配套耗材试剂里,供应商在销售耗材的同时,逐批收回成本。因此,签订设备投放合同前的科学测算极其重要,如果在约定投放期内采购的耗材试剂累计数量过大,医院很有可能在正常的耗材支出以外,发生远超过设备本身价值的费用。

(三)逾期风险

在设备投放中,由于管理流程的不完善和信息化管理的不到位,存在着逾期风险。投放设备引进医院后,如果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或者仅仅依靠人工管理,往往会出现投放期满或约定投放条件满足后,设备的产权不能及时转移给医院,采购配套耗材试剂仍执行投放合同中约定的较高价格,从而给医院造成损失,甚至可能直到设备的寿命期满,医院蒙受的经济损失都不会被发现。即使后期发现,医院也不能确保损失可以追回或得到补偿。(四)实物管理风险在投放期内,投放的设备在医院财务和资产账上都不作反映,使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无据可依,也无章可循,只能不管不问。而在资产清查中,科室投放设备的存在以及产生的账外资产,极大地占用了清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对正常的资产清查工作产生影响。

四、医院投放设备的管理策略

(一)科学测算后确定设备引进方式

医院在决定引进设备时,应通过对设备成本效益进行科学测算,来决定是采用自有资金购置,还是采用设备投放方式引进。以某医院内分泌实验室拟购进的进口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投放方案为例,进行可行性分析。该设备市场价值:40万元(人民币)。收费标准:60元/次。试剂价格:每套90000元。试剂规格:3000次/套。满足“设备使用五年”或“试剂购入30套”任一条件,设备所有权即归属医院,同时耗材供应价格降至8.6折。该设备实际成本:30×3000×4.2=378000元。可见,采用投放方式引进该设备,当医院购置配套试剂满30套时,实际支付的设备款项仅37.8万元,小于采用自有资金购置所需支付的40万元;如果医院使用该设备已满五年,购置的试剂仍不足30套,医院承担的设备成本将更低。所以,采用投放方式引进该设备优于自有资金购置。进一步测算还需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投放期内预计发生的设备维修、保养等费用。

(二)到期预警管理

对设备投放中存在的逾期风险,可以通过明确责任部门和使用信息管理工具加以避免。医院的资产管理部门应承担起对投放设备的使用监管,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和物流采购系统的联动,实现不同投放方式的到期预警管理。对仅约定投放期的投放设备,可以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对其设定时限,即将达到投放期时系统报警提示,期满自动锁定,物流采购系统无法继续按原供货价格购入配套耗材和试剂,必须将设备所有权转移给医院正式入库,且耗材价格调整后才能继续进行。对同时约定了投放期和耗材使用量的投放设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还需从物流采购系统调取数据,实时统计该设备配套耗材试剂购入量,当累计购入量即将达到约定使用量时报警提示,达到后系统同样会进行锁定,等待资产入库和调整价格,从而避免医院投放期满或约定投放条件满足后由于没有及时调价而造成缺失。

(三)实物与账务管理

根据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医院设备的采购、管理和财务部门应各行其职,在投放设备的实物和账务管理中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投放设备引进前,从配置计划、上报审批到组织招标和商务谈判,医院的采购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并配合财务部门对投放条款进行科学测算。资产管理部门需参与前期整个采购过程,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下一步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设备引进后,采购部门要整理归集好相关档案资料,及时移交资产管理部门,并按合同约定做好设备配套耗材试剂的采购供应工作。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投放合同等资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建立投放设备明细账,并按不同投放条件对其进行设定,实行预警管理。在日常管理中,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参照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投放设备进行实物管理,确保投放设备账实相符,并能够正常使用;医院组织资产清查时,资产管理部门应将投放设备单列,作为资产清查工作的一部分,安排专人清点核查,做到产权清晰、账目清楚。投放期满后,资产管理部门需及时将投入设备正式入库,转为医院资产;财务部门相应进行资产账务调整。综上,医院通过投放方式引进设备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只要做好设备投放前的充分调研,对不同投放方案进行准确测算和比较,合理选择投放方式,同时加强设备投放后的规范管理,投放设备将是传统设备采购的有益补充,将会对保障医院正常运转和加快学科发展发挥显著作用。

作者:操礼庆 潘江涛 单位:安徽省立医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营改增背景概述

我国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交通运输行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特殊性、核算机构分支多而广,全国范围内无法针对几个地区进行单独的试点,所以执行方式为全国同步推行。铁路运输行业真正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准确时间为2014年1月1日,在实施了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本身的运营流程、内部结构、经营成果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财务与采购方面,更是在冲击下接受了全新的挑战,加大的税务风险,增大铁路运输企业在税务方面的管理难度。

二、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的税务风险是企业涉税行为在没有经过科学执行的情况下引发企业自身的损失,主要包括少纳税或未纳税、税务罚款、加收滞纳金风险,以及没有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承担多余的税收费用而导致的损失。究其原因,首先是相关的税务部门在收取纳税信息的工作上信息有效性不足,在业务理解与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偏差。其次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中过于重视利益的获取,追求税务成本最小化而出现各种违反相关税务规定的行为。最后是企业经营业务先于做账,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准确,使得税务风险出现在义务的履行之前[1]。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是营业税改增值说的重要试点企业,在各项涉税业务的执行与处理工作中产生各种风险的发生率更大。首先,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覆盖下,铁路运输业本身具有设备联网、生产联动、部门联劳的特点,运输产品需要很多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就为清算与收支工作加大难度,期间采用的多种方法也增加了税收风险。其次,运输企业的分支结构比较多,内部人员组成比较复杂,有一些基层单位的财务专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税收理解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风险。再者,目前我国营改增还并没有实现全面的推行与实施,还存在一些企业内部混合型管理经营方式,这也为全国性的铁路企业应税额统一增添难度。在我国的2014第6号公告中针对税务问题有一定的规定,铁路运输服务和铁路运输相关的其他物流辅助服务增值税应纳税额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总缴纳,而其他的铁路运输企业则需就地申报纳税[2]。目前的形势属于“其他”范畴内的企业更多,且出现了明显了业务边界区分不清的情况,企业准确区分并汇总纳税,以及各种属地申报、销项税额管理等难度非常大且复杂,于是无形中增大了不少风险。最后在于有关运输的物流辅助服务方面,通常是采用汇总的方法缴纳,但应用于各个分支机构的各种进项税抵扣发票并没有积极使用,很容易流失进项税款,这些不必要的损失无形中加大了税收的总和,构成税收负担。

三、对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涉税风险进行评估

在实行“营改增”以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对改革后的经营模式、资金价格体系以及各项目之间的供应链产生变化的情况还无法适应,下文针对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和业务展开分析,论述有关增值税风险的相关内容。

(一)购进环节风险

在购进环节中存在了很多风险,分别表现为:(1)出现很多异常的不得抵扣进项税的抵扣凭证,很大程度在于增值税抵扣凭证的不规范上;(2)进项税抵扣的操作不合常规,出现不应该纳入抵扣范围却被纳入,或是由于在转出进项税额时没有遵循相应的转出方法而直接将纳入程序取消;(3)逾期以后并没有将发票抵扣,办理认证的期限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或者是没有在预期中将清单报送,最终导致进项税无法进行抵扣;(4)开出的发票清单不符合常规,如果在汇总时开具了增值税的专用发票,与此同时还要必须利用防伪税控的形式开具相应的货物清单,且这个清单的格式具有统一性,不容许其他的清单将其替代;(5)还包括其他的可以取得凭证却因为各种内外在因素而无法取得的情况,也属于购进环节的风险。

(二)存货储备风险和生产环节风险

在存货储备环节与生产环节存在了很多风险,如:(1)除去一些比较普遍的损失,其他的存货没有以进项税额的方式处理,于是被列入到存货储备风险的范畴中;(2)一旦存货的用途发生了改变,且应用在了非增值的税收项目当中,或是其他属于个人或集体的免征增值项目上,均没有以进项税额转出处理风险;(3)进项税额的负担包括了增值税与非应税的各个项目,但却缺乏具体的归类与划分,因此期间存在了一定的风险。

(三)销售环节风险

销售环节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明确增值税纳税出现的准确时间,而在会计制度中与具体的销售额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于是风险出现;(2)被定义为销售的多种行为中,却没有根据货物计税的价格规定税额的情况;(3)没有对数额进行分账的核算,存在的各种混淆销售行为或是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没能得到准确的区分;(4)对销项税额最终的确定并不完整,比如,在购买方处收取的价外费用以及其他价款,在遵循会计制度的核算原则下,都应该将其纳入纳税额销项税的计算当中。

(四)其他环节风险

其他环节风险包括汇总缴纳、属地缴纳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等混淆不清的情况;在确定了销售收入的情况下,却无法将成本和销售实现同步,无法及时跟进进项税额,使得在增值税缴纳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现金流出,并占用了有效资金;我国当前铁路运输的开票点分散且数量较多,关于增值税的发票管理工作难度与风险都有所增大;相应的税额抵扣试点在尝试性运行以前出现了各种无法保留抵税额的情况,于是风险产生。

四、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税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全面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纳税意识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

全面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纳税意识,可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面着手,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强调纳税的义务与重要意义,从观念到行为上将被动纳税转化为主动纳税,在源头上实现自觉积极的效应[3]。同时要做好纳税筹划工作,并将其列入到各种业务的规划中,以发挥筹划的作用,尽可能采用纳税成本低的方法开展经营活动,提高纳税质量,降低风险。

(二)建立健全铁路运输企业内控制度强化增值税的特色体现

相关的铁路运输企业要尽快对自身的管理制度与应对方法进行审视与修改,以强化增值税特色的体现为基础,建立有效内控制度。如有关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的相关制度中,必须对运行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规范,同时保障发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或是及时全面的修订采购业务内控工作的具体流程,在选择供应商时将具备增值税提供资质的条件作为重要的参考方向,保证物资的采购都能获取增值税抵扣凭证。而在销售业务的内控流程方面也应得到修订,必须深入了解并确定客户的税务身份,以提供准确的发票种类。

(三)严谨对待抵扣进项税额的工作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的工作时必须谨慎,以分账核算的财务处理方式进行,分出属地缴纳、汇总缴纳、增值税应税销售额、营业税应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比例重新进行划分与分配,对于一些不需要抵扣的数额要及时转出,并保证与常规方式相符,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运行类手册 风险评估 安全对策 客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08-03

运行类手册作为民用飞机技术出版物中重要的一类文件,为产品实现、使用、运营提供指南[1]。它不仅是飞机产品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飞机正常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而内容完善、无安全隐患且质量优良的飞机技术出版物,不仅能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停场时间,保证持续适航和飞行安全,显著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飞机的市场形象和制造商的声誉[2-3]。反之,如若手册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无疑会给航空公司等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主制造商带来声誉影响,严重的还会带来市场丢失等重大损失。

为避免在投入运营的飞行运行类手册中出现安全隐患,就有必要对主制造商的运行类手册进行运营风险评估,确保飞机和手册满足持续适航要求。建立手册的风险评估体系,无论是从适航规章要求角度,还是从保证飞机安全运行角度,都是迫在眉睫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民航风险管理大多集中在民航企业运行风险或项目风险管理方面,从民用飞机运行类手册投入运营角度进行风险评估仍处于空白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文从民用飞机运行安全性角度对手册投入运营风险事件开展评估流程和方法研究。

1 开展风险评估的背景

目前,我国的航空器设计制造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支线飞机分别于2014年12月取得型号合格证和2015年11月取得机型的型别等级测试(T5)资格,可以开始批量真正交付用户商业运营了。这是我国第一款完全按照CAAC和FAA标准审定的喷气式涡扇支线飞机,作为主制造商的中国商飞公司也是第一次交付用户运营。

考虑到随飞机一起交付的运行类手册,不仅是一种需要保证其质量的产品,同时它也是飞机交付运营后全寿命周期内的飞机使用说明书,是运营公司和运营人以及飞行机组和航务、乘务等赖以开展飞行运行和操作使用的基本依据文件。运行类手册中的限制、数据、性能程序等将在实际运行环境下,面临在不确定场合、不确定时间、不确定任务等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各种运行条件情况的实际运用,必然会碰到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而风险一旦酿成事故征候或是事故,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应的后果都将十分严重,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商飞作为承担民机事业中大飞机梦和作为国内第一家民机主制造商所不能简单承受的,必须提前谋划和预防。

为防止出现交付的手册安全不可用或存在安全隐患,就必须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因为只有完善的风险评估才能在避免事故发生、提高民用飞机的安全性和改进飞机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预防和改进的重要作用[4]。

2 开展风险评估的目的

为了保障交付给客户的飞机的安全运营,要求主制造商必须同步提供内容准确、可正确理解和具备可操作性的上述运行文件(手册)。

对运行类手册投入运营后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以确认哪些风险点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哪些可以暂时忽略,哪些又是我们不可接受的,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点,我们必须改进完善,哪些是手册要完善的,哪些是设计改进后手册再跟进完善,哪些是总装制造需要改进的,哪些是试飞调试需要改进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培训的,哪些需要构型改进后落实等。因风险涉及航空公司的多部门,多人员,多事件:如程序的使用,手册内容对安全的影响,对飞机的延误,签派的影响,以及对使用人员的影响。

对运行类手册投入营运进行风险评估,其目的就是降低营运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减少失误和事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对运行类手册在营运系统中的方方面面进行风险评估,找出手册在整个民用航空公司运行系统中在使用手册时存在的不足和运行风险点,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建议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对事件信息进行观察、描述、分类和记录的过程。只有辨识事件的风险点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并合理的制定风险控制措施[4]。

对于运行类手册,建议风险评估人员,完全站在运行类手册使用方的角度开展风险识别工作,以形成风险点清单,并确认现有手册中存在的风险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展风险识别需要的是有特别专业的运行人员进行评估,如资深机长对飞行操作手册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运控签派专家对性能和签派类手册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资深乘务长对乘务类手册进行评估。

该文探讨建议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资深专家通过其丰富的运行经验,类比航空公司在使用运行类手册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很容易发现现有手册中投入营运后的主要风险和后果的严重性,对之进行记录,并形成风险清单表。另外,运控专家需要与手册编辑人员和飞机设计人员一起,将从手册投入营运的众多风险中寻找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并全面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众多重要风险中寻找有实际降低价值的风险。其次,在对手册投入营运风险进行认知和量化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对每种风险进行后果和几率分析,得出事故的损失值;同时确定手册影响运营风险的分布,并识别和评估影响风险水平的因素,最终集中注意力在高风险区和影响风险水平的主要因素上。最后的工作是选取合理的方案。在降低风险的建议方案中,选出经济上、技术上最合理的方案执行。

因受篇幅和人员能力所限,该文仅对涉及运行安全和操作影响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4 识别现有手册中风险点

对运行类手册开展投入运营风险评估,识别现有手册中的风险点,主要针对各类从运行专业角度发现的意见和建议开展R别工作,看发现问题的内容是否满足适航条款和安全运行要求。

该文以新支线飞机飞行标准委员会(FSB)在第一次开展T5测试期间发现的运行类手册问题以及在为期一年的全国航线演示飞行(完全模拟真实的航空公司航线运营)中发现的问题为例,来说明如何识别现有手册中的风险点。

运行类手册按照实际的使用场景和实际用途,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基本限制和信息类手册,如飞机飞行手册(AFM);运行操作类手册,如飞行机组操作手册(FCOM);放行签派性能类手册,如放飞偏离指南(DDG)。这里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对新支线飞机FCOM手册的风险点开展识别。

FCOM手册主要由手册使用说明、飞机系统描述、系统限制、操作程序、性能数据等组成。其中操作程序又分为应急程序、非正常程序、补充程序、正常程序等。通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的初步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手册内容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的风险评估结果为“高(5)”、“中(3)”、“低(1)”等词语定义的风险事件。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来确定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与几率大小,再考虑相关的控制措施及其有效的执行过程。进行手册事件风险分析时,根据触发的手册问题风险点辨识结果,充分考虑手册问题本身及其引发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发生几率。通过对手册的运行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触发手册的风险点事件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为运行类手册进一步完善提供信息。鉴于手册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持续迭代的过程,该文在此仅概述说明识别过程和方法以及样例评估结果。详见图1FCOM手册评估风险矩阵表。

从图1风险矩阵中评价指数为1~4,表示目前可接受的风险较小;评价指数为5~12,不希望有但可容忍的风险,需采取措施消除潜在的风险或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价指数为15~25,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对于FCOM手册来说,目前虽没有不可接受的风险事件,处于白色区域的是①②③④⑤⑩,从评价指数可以看出,即使出现该类手册风险事件,仍是可以接受的风险,不会对飞机本身以及主制造商的声誉造成大的影响;同时处于灰色区域的有⑥⑧⑨,分别对应应急程序、正常程序、补充程序,这些风险事件虽不希望有但可容忍,后续仍需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度;但处于红色范围的仍有⑦非正常程序,说明非正常程序造成的风险事件仍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潜在的风险,以防止对飞机本身以及主制造商的声誉造成大的影响。

5 应对之策

针对现有运行类手册中识别的各类风险点问题,应结合机型设计现状,从是否修订飞机设计理念和相应技术规范,以及手册风险点对运行和飞行操纵的影响,以及补偿措施,同类机型的对比分析,后续完善方案制定等方面入手。

同时,针对风险点同步开展调研航空公司在使用运行类手册中的各个环节,并收集和依靠各种统计资料,分析运行类手册投入营运后的主要风险和后果的严重性,对之进行筛选。从手册投入营运的众多风险中寻找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并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众多重要风险中寻找有实际降低风险的价值。在对手册投入营运风险进行认知和量化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对每种风险进行后果和几率分析,得出事故的损失值;同时确定手册影响运营风险的分布,并识别和评估影响风险水平的因素,最终集中注意力在高风险区和影响风险水平的主要因素上。最后选取合理的方案。在降低风险的建议方案中,选出经济上、技术上最合理的方案执行。具体的应对方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对于设计原因导致的使用运行类手册会有风险点,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开展优化设计或更改设计,当然考虑到必要措施的迫切性以及开发更有效措施的复杂性,在不同的阶段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在开发更有效的风险点消除方法时,先在手册中制定一些警告性、提示性的控制措施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运行类手册本身的原因导致的风险点,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重新评估和更新手册编制规定和样式开发流程,确认手册本身的内容满足运行实际需求和适航运行要求。例如飞机实际运行时会使用RVSM,应确保手册中包含此类相关的内容,以满足用户运行需求。

使用原因导致的风险点,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加强手册使用的培训和机型训练[5]。一般建议除正常的机型学习时的手册使用培训外,还应在手册随机交付时再次加强该机型的运行类手册使用培训。

总之,选择和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的过程应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对运行类手册来说,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从设计角度考虑尽可能消除涉及安全的隐患;在设计不完善前可在手册中增加关于风险点的警告、通告或提示;为避开风险点或降低相关风险可能性或严重性而开展手册操作程序修订;为避开风险点或降低相关风险可能性而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

6 结语

随着新支线飞机交付运营的持续开展,相信该项目的研究探能有效提高运行类手册在民机运行方面的保障能力,能够减低甚至消除手册使用中的风险带给企业和社会的影响,形成对民机运营的有力支持,提高客户对飞机的市场接受度,为保障民机安全、经济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冀希望运行类手册在首家用户或航空公司顺利运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佟宇.民用飞机运行类手册编写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5):32-35.

[2] 梁娟.民机技术文件质量评价的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2(3):24-28.

[3] 贝亮.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243-246.

第4篇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疗效肯定、效果优良的治疗手段,手术成功与否不仅与患者的健康状况、假体类型、手术医师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另外,患者生理、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手术的最终效果[1]。因此,有针对性地对该手术进行潜在风险因素的评估,才能有的放矢,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现就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总结综述如下。

1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1.1心理因素由于此类患者长期饱受病痛的折磨,心理因素变得较为复杂,并且心理状态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患者自身因素和医院环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家庭社会支持程度、对手术效果的渴望程度。医院环境因素包括医院级别,主管医师技术水平,医师对患者的态度、言语、表情(而这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信任程度),病房环境,同病室患者行为(影响患者的休养),护士及其他人员行为等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研究显示[2],60.38%此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且此负性情绪的发生率与年龄呈反比,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这可能与不同年龄段所承受的社会、家庭压力不同有关。

1.2感染风险因素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局部周围感染,对手术本身是致命性损伤,标志着手术失败[3]。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包括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如果不加以预防,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假体周围聚集,且不易清除,可导致膝关节局部感染。如果发生膝关节深部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治疗困难,严重时丧失关节功能,甚至由于感染无法控制而导致截肢。有报道[3],骨关节炎患者中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局部感染发生率约在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膝关节局部感染发生率为2.4%~4.4%。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且常伴有皮肤菲薄,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使皮肤血液供应减少,组织愈合能力下降,感染的潜在危险增加。有报道报告了360例504膝风湿病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9%[4],其中切口感染2.5%,可见呼吸道感染1.4%,泌尿系感染7.7%,其他部位感染1.4%,泌尿系感染明显高于切口及呼吸道感染。其他部位的感染除了与患者是否服用激素有关外,还与是否伴发糖尿病,既往是否有手术史以及高龄女性患者留置尿管等因素有关[5]。

1.3高龄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增高,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也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各个器官逐渐衰退,代偿能力降低,且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术中容易造成关节置换过程中循环系统波动远大于年轻患者,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及意外[5],因此,对老年人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风险较大。有研究显示[6],70岁以上110例163膝患者进行膝置换时,发现术前并存症有80.7%,其中高血压患者45.9%,冠心病患者19.3%,糖尿病患者34.6%,而隐性糖尿病占50%,脑卒中后遗症占6.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1.2%,24h内发生高血压8例、低血压7例、心律失常6例,肺栓塞1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5例,血小板急速下降1例,认知障碍1例,膝关节脱位1例,均度过围术期。另有报道[7],196例>75岁63例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9例出现意识恍惚、谵妄、躁动等神经精神症状,2例经头颅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1例术前10个月有心肌梗死病史,术后1d出现胸闷、胸痛,2d后死亡,1例最大95岁,术后14个月因肺炎死亡。

1.4一期选择双膝置换手术引起的风险因素一期双膝置换风险的原因包括gilvie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术后活动减少,是其潜在危险因素[8-9],双膝组与单膝组相比肠梗阻的发生率高,可能与双膝术后镇静药物用药时间长、活动能力差、手术和麻醉时间长有关[10]。有研究显示[11],双膝组的总体术后普通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与术前存在心血管系统合并症显著相关,且术后失血量和输血单位显著高于单膝组有关。术后肠梗阻的发病率双膝组为单膝组的4倍,年轻和男性患者为高发人群组[10]。急性假性肠梗阻(gilvie综合征)的发生双膝与单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男性为高险人群[9]。

1.5康复效果不理想风险因素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果康复效果不理想,康复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骨折和术后膝关节强直。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多并发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12]。术后膝关节强直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康复训练指导不够,特别是早期缺乏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或训练较晚或主动-被动训练不够;另一方面患者对疼痛耐受性较差[13]。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既往史或手术史、手术类型、术前诊断和术前评估等,认为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是术后1周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持续康复有关[14]。

2护理对策

2.1放松疗法放松疗法是指运用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达到放松身心,消除患者紧张感和因康复训练而致的疲劳感。应用全身松弛疗法、行为疗法、鼓励和暗示疗法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心理治疗组患者术后痛阈明显提高,能够主动参与康复,依从性更高[15]。治疗过程中详细了解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爱好、家庭情况、对手术的期望值、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入院后的情绪反应,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和防御方式,给予其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协助其与其他患者交流术后健康体会,创建和谐病室环境。

2.2高龄由于高龄患者,尤其大于70岁老年人往往存在有多种疾病,术前要详细询问既往史并进行全面检查,进行膝置换时有下列情况暂不手术:(1)全身一般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糖不能控制在10mmol/L以下。(3)舒张压不能控制在95mmHg以下。(4)心肌梗死发生在6个月以内及3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5)有严重感染,尤其是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6)肾功能伴腹水,严重低蛋白血症。(7)有严重脑神经功能障碍[5]。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术后严密监护,减少手术风险,仍是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2.3感染预防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应尽力做到:(1)术后尽早拔除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2)切口渗血者及时更换敷料。(3)对胶布过敏者应用脱敏胶布,防止皮肤因胶布发生撕裂伤。(4)定时翻身和鼓励患者活动,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5)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入院后就要进行系统检查及化验,以排除入院前感染及可能潜伏病灶,手术前告知患者保护皮肤完好无损,禁止搔抓皮肤。(6)对有泌尿系、肺部感染、脚癣者进行治疗。(7)术前进行床上排便训练。

2.4一期双膝置换对一期双膝置换的患者要进行手术耐受性的评估,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术后监测、足量输血,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手术、麻醉医师操作是提高一期双侧全膝置换术成功重要因素[16]。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志系统、静脉血栓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治疗,及时纠正,就能够提高双膝关节同期置换疗效,使更多的双膝关节疾病患者得到彻底康复。

2.5康复训练坚持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关节功能,确保术后关节效果和寿命,以尽早恢复患肢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置换术后如果不早期进行关节功能训练或早期锻炼不得当,膝关节屈伸度往往不满意[18]。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既往史或手术史、手术类、前诊断和术前评估等,认为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是术后1周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持续康复有关[19]。康复训练应遵循个别对待、全面锻炼及循序渐进原则。目前康复的方法较多,主要训练方案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及步态训练,应用CPM机进行辅助功能锻炼等[20]。

总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重度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主要适应于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或者股骨胫骨的干骺端感染、严重的涉及关节面的创伤性骨关节炎等疾病[2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就诊人群也在增加,手术指征逐渐放宽,相应的手术风险也随之增加,并发症种类也逐渐增多。提高对手术风险因素的防控,就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海山,吴宇黎.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1

[2]张文明.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关节

感染的问题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4

):421.

[3]陈超.服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10):619-621.

[4]陈超.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疗效观察[J].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2):139-140.

[5]郑海波,刁润新,杨桐伟.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0(3):716.

[6]张建军.不同测试方法评价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5(35):1582.

[7]罗丽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同抬高度数对引流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3):1237.

[8]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5-227.

[9]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6-119.

[10]郭文正,张光健.全膝关节置换术综述[J].中华骨科杂志,2010(5):321-326.

[11]韩梅.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72例护理体会[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6):269-271.

[12]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1-332.

[13]王静.术前量化训练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207-208.

[14]孟艳艳.延续护理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机体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3-134.

[15]MallinsonT,DeutschA,BatemanJ,etal.Comparisonofdischargefunctionalstatusafterrehabilitationinskillednursing,homehealth,andmedicalrehabilitationsettingsforpatientsafterhipfracturere-pair[J].ArchPhysMedRehabil,2014,95(2):209-217.

[16]童玉梅,符永青,冯敏,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330-331.

[17]杨晓玲,谢伟.舒适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69-270.

[18]许丽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17.

[19]黄健.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改善关节置换患者康复锻炼认知度及依从性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45.

[20]袁芳.骨科手术植入型器械的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79-80.

第5篇

关键词:如何学习;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进行解析。

一、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 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二、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单位总是在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去赢得生存和发展。风险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不知晓风险,不能准确地识别风险,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如果忽视风险盲目发展,必然导致单位处于不利地位。不做事不发展看似没有风险,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风险。风险评估贯穿于单位经营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

(一)目标设定。单位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这里所指的设定的控制目标主要是指总则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如前所述,单位实现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够转变发展方式,所以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单位目标设定之后,要根据既定目标有计划地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单位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收集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在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单位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这些风险是在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通过日常或定期的评估程序与方法加以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具体化为各项应用指引中的主要风险。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应将各类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单位的风险清单。

(三)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风险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观察与分析,借助于经验和判断对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一般不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使用起来简单易行。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面谈及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风险分析,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或者行业标准及惯例等,对风险相关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在不需要进行量化时,或者进行定量分析需要的数据无法取得,以及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不经济时,一般应采用定性分析。

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运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将有关风险及其影响予以量化,在此基础上判断风险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如敏感度分析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需要对构成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程度赋予数据或货币金额,使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均被量化。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能够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往往应用在复杂的经济活动分析中,是对定性分析方法的补充。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风险应对政策的选择。单位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风险规避是单位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指的是单位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单位准备借助他人的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单位应当综合运用这些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以目标设定为基础,单位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之后,通过风险应对策略,排除了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凸显了风险降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配套指引中的系列应用指引明确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风险点,并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结合应对策略,重点对风险降低作出了规定,即系列应用指导提出的各项控制措施。

三、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所面对的层面不同,因而重点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

第6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评估十分重要,但是在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业界高度关注。本文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并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改善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最后结论得出: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避免上市银行产生金融风险,有利于上市银行金融更好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对策

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上市银行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缓慢,获得巨大盈利空间、发展平稳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下行、上市银行经营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1]。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金融风险加剧,具体表现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发展战略实施风险、金融流动性风险、金融信用风险以及金融经济市场风险等[2]。由于经济新常态下,导致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集聚,非常不利于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爆发,为上市银行金融经济面临的风险予以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缓解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压力;填补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业务上的漏洞[3]。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防止金融风险,及时发现上市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缺口,有利于完善上市银行内部核心发展结构、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上市银行机制。对于培养核心金融客户、深化上市银行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调整上市银行金融利率定价量、强化上市银行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4-5]。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是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最大化降低上市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缓解上市银行金融压力,最终探寻上市银行未来经营转型方向,提高上市银行盈利利润,获得市场竞争力[6]。

1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1.1构建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很直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伴随着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陷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能够使上市银行顺利度过经济下行期间金融经济发展困境。在经济新常态期间积极、有效处理金融风险问题、预防金融风险爆发,能够充分应对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经济新常态期稳健发展。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是经济新常态期间上市银行得以继续生存的有利应对策略,成功、有效的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也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史上的重要参考资料,这种应对方式也将成为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大思考逻辑。

1.2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参数确定在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之前,需要对实验模型数据进行充分、科学的整理,确保最终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模型参考数据整理过程中邀请了金融界较有权威的金融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者对此次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指标予以科学、精准的处理与评判。将公式①变形得到金融风险数值分别为等于1.12342、等于1.34123、等于1.39861。再将自变量金融风险数值用归化数学函数处理,计算结果得到为0.12342、0.34123、0.39861。最后提取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数值最大特征函数。其中,β为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资产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yj是指第j家银行金融管理的产出要素,Gt为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底线。当金融风险的最高风险度上升到九成时,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数值即=0.0234,=-0.15,参数结果在0.0234范围内,能够到达评估金融风险的作用,表示参数符合评估模型要求,能够到达最稳定、最满意的效果,因此判定的参数值能够代表此次评估模型金融风险的数值。

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达到预测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需要进行仿真模糊评估计算法克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漏算和计算差值。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做全面的评估与预判,全方位、立体化预测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对方案更具可行性、延展性、灵活性、变通性。具体实施表达过程表现如下:首先:建立标准金融风险预测、评估考核制度。金融风险评估结果分别由s1、s2、s3、s4、s5代表,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1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低,处于安全状态;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2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升高,有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此时上市银行应当做好应对准备;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3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出现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易于控制。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4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高,上市银行应该做好转型、调整的准备,降低金融风险损失;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5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极高,深受经济新常态影响,完善上市银行内部运行体制,更新业务办理活动,充分缓解经济下行期间上市银行金融压力。其次:总结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假设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为m,会生成m=αTx0-1的公式。再由归一函数计算方式能够得倒下列结果,具体由表1所示:最后: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总结。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清楚、及时检测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等级,为上市银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工作予以充足时间,以便降低金融风险损失,有利于上市银行在经济下行期间稳健发展。

2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关键是要做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工作。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不同系列、各种应对解决方案和措施。因此,在国务院大力支持下,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应对、解决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2.1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内部拥有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督、防范体制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避免造成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手段。在经济新常态期间,我国国务院在十八届三种全会中颁布了《中国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金融经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议题,其中强调了关于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要将金融监督管理改革措施和统一标准工作落实到业务办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制度;要在实际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明确划分国家以及地方金融管理范围、定位上市银行金融监管权限以及金融风险处理义务与责任,三项要求清晰、明确的补充了上市银行内部金融体制,使上市银行金融体制得以完善。完善的金融体制是抵御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屏障。完善的金融体制下上市银行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以及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势必得到充分落实。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充分完善上市银行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体系向功能、职责监管方向转型刻不容缓。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陷入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自然进入新常态,上市银行原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无法应对当下各种业务综合经营发展需求,逐渐暴露上市银行金融体制不完善的缺口。因此,尽快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改革银行金融监管职能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的发展新形势,同时对防御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2.2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来源广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创新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管控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结构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速度新常态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剧。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上市银行原有金融风险基础上,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新一轮问题和矛盾使上市银行潜在金融风险日渐加剧,逐渐暴露在大众视线范围内。因此,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防范预测之前,要防范上市银行的重点金融领域,有针对性进行金融风险管控会使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效果事半功倍。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予以高度重视,为积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评估工作起到良好带头作用,工作效果也非常显著。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金融领域进行金融风险防范首先应该采用动态式金融风险排除法,时刻掌握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趋势,清楚摸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导火索以及风险根源,从重点处着手全面、及时、深入应对并控制上市银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房地产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影响最深的金融业,上市银行应将房地产作为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对象,及时调整房贷、房地产相关借贷政策和借贷指标,提高对百姓住房的借贷支持力度;其次在上市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建立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重点式金融风险防范。在经济新常态下利用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重点把控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力度,在原有债务管理体系基础上更新上市银行贷款方式,分化金融风险;再次针对上市银行连带性金融产业做针对性处理、予以针对性应对措施。此处理方式完美体现了在经济新常态下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由于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信托、理财机构、中介等银行金融机构场所会出现金融兑付风险,“影子银行”对上市银行造成的金融风险影响严重,因此需要重点对国内各大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督与管理,并制定配套管理政策,维持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秩序。综上所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各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处,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评估为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不得超过风险防御底线,将金融风险最大程度控制在掌控范围内,减少金融风险负面影响,最大化降低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损失。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上市银行将持续重点的、大力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2.3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在经济新常态期间进行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评估,容易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产生过强的针对性,即治标不治本问题突出。因此,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具体表现为:第一点操作原则标本同治原则、针对经济新常态期间做针对性应对原则。第二点操作原则严格遵守防范操作管理原则,坚决控制上市银行金融增长数量,遵守增量原则。第三点操作原则保持、遵守分类对待、不同重点领域不同应对解决原则。第四点操作原则要遵守依次解决、按部化解、有条不紊原则。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突出,但在进行金融风险评估、防范过程中要采取平稳、积极的应对态度,坚守金融风险底线标准,做好长期应对思想准备,保持趋利避害、以不变应万标原则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根本操作原则。以上几点金融风险操作原则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武器,做好以上几点,能够非常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预测,能够达到金融风险预判与防范的效果。

2.4防范金融风险要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期间防范、应对金融风险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因素。上市银行内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不仅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高效发展,同时对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加快信用市场建设、规范金融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打好金融营运基础;能够提高上市银行金融经济推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有利武器与夯实的力量支撑,能够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评估、预判的能力,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雯瑾,苏雪燕.银行业绩“新常态”[J].金融世界,2014.

[2]滕荣桢.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5.

[3]马凤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支持重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

[4]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32-37.

[5]王金山.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北京金融评论,2014.

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搜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因素等许多不同的风险。企业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有了较为准确的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是对内部环境、经营状况的控制,而在控制前的风险评估《基本规范》中单辟一章进行了规定。由此可以看出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中现状如何?怎样进行风险评估呢?

一、我国企业风险评估的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最先起源与国外的企业管理,后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后逐渐与世界接轨,内部控制的理论正是建立。尤其是随着一些企业因为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倒闭的现象频频出现,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政策规避风险。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意识逐渐增强,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上市的公司对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很重视,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多严重的影响。因此一些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控制机构,还有的将内部控制归属在企业的财务部门管理,导致企业内部的控制失去力度,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如此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控制都不会有效果。风险控制还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不使企业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运作。

二、对企业风险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风险,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想发展和壮大,就要注重企业的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时刻面临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控的范围内。做到事先的企业风险评估,才可以完成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经济单位,随时都在经受着风险的考验,尤其是发达的经济环境,其风险性也越大。我国早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内部所蕴含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加大。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企业应该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并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措施,防范市场经济的风险影响。企业还应该将风险概念作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将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予以重视。控制的前提是识别潜在的风险和已经发生的风险,有预见性的进行控制,这种识别和遇见既是企业控制的风险评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要素归属于企业的控制内容中。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有力度的内部控制机制,那么在企业的运转中还会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在5年,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内部控制。而很多成功的企业发展也得力于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三、强化企业风险评估工作的措施

鉴于企业风险评估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企业有必须把风险评估摆在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企业的管理层面将内部风险评估及内部控制,提到仪式日程。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风险评估的管理目标,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1.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风险评估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首先是对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要有目标。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将会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预见性,构成了企业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目标。上文已经阐述了企业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之间的风险因素进行确定,并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予以应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要实现全面管理,就是科学制定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建构一个目标明确的风险控制体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强化风险预测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建构,高效实施风险评估。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经营宗旨的具象化指标。这个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的所有内容,也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风险预控,是围绕企业发展目标而决定的,企业的决策层首先要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然后有各个部门对预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在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时,要召开职工大会,与全体员工沟通好,让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明确目标后就可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预定风险控制的目标,是控制措施的战略计划。只有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之后,才可以预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对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是围绕企业的管理目标而确定的,因此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和有针对性,力求具有实效性。内部控制部门和企业的高层都要参与内部控制,积极制定内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的预警能力。

2.风险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重要信息可以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的是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信息搜集,对风险的预警非常重要。实施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应该搜集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资金的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等等信息。都是财务部门所应该掌握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从中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企业在营运中所需要的成本、营销等费用信息,加之现金管理的信息,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应该掌握,通过掌握进行分析。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具体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的,风险评估的信息搜集还应该包括产品的价格是市场需求的信息,企业的生产是否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价格变化。企业在市场中的销售渠道、主要的客户及供应商的一些基本信息。同行业中的竞争者信息,同行业的潜在竞争者信息,包括他们的主要产品。在企业的经营中,面对市场等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评估还要搜集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信息。企业文化建设及管理效能,人力资源的信息搜集和掌握,产品 的质量、安全、环保等信息,经营中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了纠正。员工的道德建设及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能力。风险评估对搜集上来的信息要进行筛查、整理和分析,通过比较和分类,从中进行风险潜在性的预警,及时通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预防和纠正将要产生的风险。

3.进行科学的企业风险评价

企业风险评价的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于重要事项面临的重要风险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的预测,对已经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风险应对策略,都是风险评估的评价范畴。在进行风险评估中,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技术,形成准确的风险预测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应对策略,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需要关注:通过风险分析了解风险的重要性水平,针对不同的风险级次分别选择应对策略;必须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承受度以内;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在技术和资源上具有可行性;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权衡成本与效益;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风险偏好,避免出现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整体战略和经营带来损失。

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等因素,企业在管理中可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范体系,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企业的运行健康稳定。

企业的风险评估是一种长期的重复性的工作,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要坚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未雨绸缪的原则,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整理和定量分析搜集上来的数据信息,合理采取应对策略。在各种信息和各个细节中寻找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的风险因素,予以确认并进行适当的处置,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最新的、最准的、最有科学性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婷婷.浅议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J].企业导报,2012(02).

[2]赵红英.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J].财会通讯,2011(25).

第8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10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通过了新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第8号至第15号),以规范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反应。目的是监督公众公司的审计师编制信息量大、公允和独立的审计报告,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并增进公众利益。在PCAOB此次行动之前,不断有人发出强烈的信息,让审计职业人员在风险管理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且PCAOB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实施具体风险评估准则的信息,这些准则旨在解决从最初计划到结果评估的审计过程问题。这些新准则是在审计促进成熟风险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把审计师未能发现的重大错报事故风险降到最小。PCAOB执行主席丹尼尔・格尔泽尔说一旦这些标准被采用,在审计财务申明中发现,适当计划以及实施审计以解决这些风险问题以增强投资者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审计标准包括:审计风险、审计计划、审计参与监督、计划执行审计中的思考、重大错报事故的确认与评估、审计师对重大错报事故的回应、评估审计结果以及审计证据。它们贯穿了从初始计划阶段到审计结果评估的整个审计流程。PCAOB主席丹尼尔・高泽(DanielL,Goelzer)说:这些新准则的出台意味着在促进精密的审计风险评估与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误报的风险降至最低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识别风险,并通过正确地审计计划和开展审计活动来应对风险,对于提升投资者对经审计财务报表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二、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与审计风险

(一)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审计风险,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和的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而且要求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可以说风险评估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落实到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模型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采取以下方法展开审计工作:(1)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置顶总体应对措施;(2)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控制的执行有效性以及实施实质性程序;(3)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适当,并确定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4)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实施关键的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我们发现,注册会计师以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有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风险导向的核心是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风险评估程序,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管理各项与企业成功息息相关的风险。管理层不但需要准确地了解各项业务风险以及不良控制的后果,并且能够根据所确认风险的残余影响的轻重程度分配资源和关注程度。所以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将有利于企业的风险管理。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 每个企业在经营中存在各种风险,而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概念与金融市场的风险概念有所不同,当然金融风险也是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企业风险就是企业面临的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降低企业的价值。所以风险管理需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或者是降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察。第一,风险识别是指尽力识别可能对企业取得成功产生影响的风险,包括整个业务面临的较大的风险,以及与每个项目或较小的业务单位关系的风险,识别潜在风险可以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类型,而且风险识别程序应该在企业内的多个层级得以执行,这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贯彻于整个审计过程一样。第二,风险评估是在识别了各种风险后,对风险的的性质、风险的类型、风险的发生频率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最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影响,另一个是可能性,企业可能还会采用敏感性分析或者决策树等方法对风险的性质进行全面的认识。这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相似,不过更加具体、全面。第三,风险应对是指对上述评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该风险对企业产生的损失,风险应对的策略包括风险降低(如分散投资,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措施),风险消除(使得该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为零),风险转移(将风险的后果采用保险、合同等方式转移出企业),风险保留(定期风险复核、控制风险情境)。第四,风险监察是指企业监测目标的实现过程,关注新的风险和相关损失,企业需要对风险进行监察,并在需要时不断作出调整。风险检查者定期检查正在发生的亏损,以了解他们的控制建议得以实施,并设计过程来改善风险管理的过程,制定一项战略来应对出现的新风险。

(三)风险评估与经营风险、审计风险 企业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企业的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元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仅是出具审计报告的鉴证业务,也可以起到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过程是为了能够获得尽可能准确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信息,以控制审计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为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从审计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一,风险评估是指评估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的过程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性质上他们具有相似性。其二,风险评估的程序包括: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而风险管理也需要进行这些工作,方法包括:观察、检查、分析程序,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其三,风险评估的目的相同: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且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有效地实施审计程序;对于企业而言,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的风险点,防止企业出现亏损的不利情况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风险评估使企业考虑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管理当局应从两个角度对事项进行评估: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不要求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的可靠数据无法取得或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者通常采用定性评估技术。定量技术精确度更高,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的活动中,以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评估风险时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要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管理当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管理当局应对风险后所残余的风险。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更多关注的是审计风险以及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对于企业其他风险管理(如制度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考虑不足,当然这是注册会计师收益成本分析后的结果,但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区分企业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实现不了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可能性,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扩大化,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预期,经营失败的极端情况是申请破产。诚然企业经营失败可能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审计诉讼,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风险导向的核心是审计风险,而不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

(一)二者时间发展顺序 环境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也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的科技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企业组织结构虚拟化、集约化、专业化及扁平化等新的商业特征,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一些国际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运用这一概念并将其同咨询或审计业务相结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在随着企业治理的完善而越发受到重视,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步引入到我国的企业中,使得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纳入了公司治理的范围。2004年9月,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以及企业内部各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事项,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同时该框架还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也奠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组织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也与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构建同步,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了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并从2004年12月15日或之后开始的期间财务报表审计起执行这三个新准则。2004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对已修订的四个新审计风险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并且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深入了我国审计的实际工作,为审计业务的展开提供了指引。

(二)二者业务性质相互影响 全面风险管理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为了评估客户是否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了其战略风险及其他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收集和处理大量与客户经营活动相关的证据。当企业没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收集这些证据即使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也常常是不经济的。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对企业风险管理有以下益处:(1)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风险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所以注册会计师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建议。(2)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然后将测试的结果与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对比,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点。企业风险管理对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有以下益处:第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性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如果企业建立了一整套风险管理的体系,那么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就会减少程序,因为风险评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验证过程都是可靠的。第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与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企业全员参与风险管理,从整个企业组合的角度实施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信赖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风险评估。第三,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性越不好,注册会计师所涉及的这部分程序设计需要越谨慎,而风险评估程序后提出建议的边际贡献越高,这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就在于风险评估程序是对风险管理的一种再监察。

(三)二者存在的不同 当然二者存在着以下区别: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更多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这种评估是因为审计的效率所决定的,而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覆盖企业的整体层面和各个业务流程,所以我们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参考,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只是对内部控制水平高低的一个评价,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评价来评估客户监督和控制其战略风险及其他经营风险的情况,如果仅仅是审计过程,注册会计师不需要提出风险管理改进建议,他们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只是为了控制检查风险,进而控制审计风险。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的风险评估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目的相似,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还是存在不同。

四、企业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估路径

(一)风险评估报告与企业风险管理 (图1)呈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框架,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要点就在于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的风险评估。而且后来的审计程序结果会不断检验风险评估的结果,不断地修正与调险估计水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过程,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完成后形成风险评估的最终结果,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风险管理控制的水平。该报告可能涉及内部环境、企业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结果进行一个总结性陈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作为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性成果在审计完成后反馈给被审计客户,以帮助被审计客户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水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风险评估报告不是审计报告的子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仅仅为被审计单位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而用,而非鉴证报告,注册会计师不需要提供保证。

(二)风险评估报告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要求里就包括了评价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所以注

第9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评估 评估方法 定性衡量指标 定量衡量指标

从近些年企业经营实际来看,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风险评估有待进一步研究;就我国企业目前情况而言,企业风险评估工作将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数据库为重点。

我国企业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每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有些对企业运营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有些风险会威胁企业生存,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等,有效评估这些风险是企业经营者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内容。风险评估与企业效益前景关系密切,风险评估能预测、判断企业的战略选择、组织价格,资产配置和政策环境等很多方面,确保企业在发生损失之前能够做好应对准备,进而减少损失的程度。市场经济产生后,企业需要自行承担风险,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并未意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没有形成风险评估意识,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初级阶段,对市场以及内外部风险所带来的风险常常无法很好应对。近年来,我国企业经常会发生无法及时有效应对风险而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企业必须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而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起最基础作用的就是风险评估。我国企业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的到来,风险管理工作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

我国企业风险评估现状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出台。央企代表着我国企业最优的管理水平。但由于风险意识较弱,央企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尽管我国有些企业在国外上市,而企业内部也相应地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依旧较弱,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将国际先进方法引入其中。我国一些企业正在酝酿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急需一个指导性文件,此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出台。国务院国资委对国内外风险管理学术成果和管理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国资委进一步对部分央企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实际调研,摸清了央企风险管理现状。

央企风险管理现状。虽然央企风险管理在我国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但是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央企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半以上的企业风险管理还处于传统的风险管理阶段,也就是说,各个职能部分负责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企业缺乏对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完全或部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仅占20%左右。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虽然不及央企,但却与央企一道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力量。相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更容易摆脱改革前的生产束缚,更容易融入到新的市场经济中,进而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如下:一方面,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较为落后,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中小企业在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重速度、重量轻质。中小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较少,使得这些企业当中的管理者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这些弱势使其更容易产生风险,另外,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产生较大风险,容易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再者,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中小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但是其灵活性较强也是一大优势。

首先,投资少、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相对来说,投资回报周期就短;其次,灵活性强,其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战略;再次,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要求较低,更容易存活。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中小企业中,一般很难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人员来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而且,中小企业软硬件基础也相对薄弱,没有建立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而中小企业是很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

企业风险评估方法

定性衡量指标的评估。定性衡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风险,它是企业风险因素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这些定性衡量指标基本上是不能量化的,此时评估企业风险因素有些困难甚至不可能,因此,企业风险评估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如果为了能够评估企业风险将这些定性衡量指标忽略掉,那么不仅会使评估出来的结果不够准确,而且还会加剧企业风险的威胁。由此,定性衡量指标的量化问题必须通过某种手段给予解决,进而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方法的分析可以得知,定性指标无法得到量化时,可以通过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定量估计,这也是专家打分法的一个最大优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