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7: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紧扣课本,强化基础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它不是知识的单纯重复,更不能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战术。中考复习不但要巩固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复习达到预期效果。复习要注重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强调学生必须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
历年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全卷分值的70%左右,且考点和题型相当稳定,考点即是教材中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必须从教材入手,离开了教材复习,学生化学基础就不会牢固,在考试时就会出现学生对难度大一点的题对了、而一些简单基础的题做错的现象。所以在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认真回归教材。复习教材内容时,不妨先逐章疏理,后全面归纳提炼。熟悉教材要做到“细”,理解教材要做到“清”,掌握教材要做到“活”。
另外,基本概念及原理不容忽视。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是推理的依据,是解题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也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要认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及剖析概念的层次要点。如质量守恒定律,其应用范围为化学变化,其理解的几个层次为:质量总和相等;质量总和是指参加反应的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其实质是“三不变”,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都不变。二要全面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纵观各地的中考试题,包括大量热点题,其实都源自于基础、来自于课本。有些学生做的难题很多,但由于忽视了教材,反而对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生疏了,这是不足取的。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在解答时各种错误自然也会多,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重视实验复习,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技素养。初中化学教材列出了31项演示实验内容,安排了近80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化学作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实验与探究及运用于社会始终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新课程考试要求是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评价、情境中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面较宽。所以,复习实验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结论(数据)、推导实验结论能力和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方面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对顺利解答一些开放性试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复习时我将实验操作要点简化为口诀教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同时,我积极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我提供了澄清的石灰水,其它用品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酸碱指示剂则用果皮、鲜花自制。
三、讲究方法,注重复习实效
化学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化学知识与能力。为避免枯燥、乏味,教师必须讲求复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效率。
1.复习课堂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生参与。复习同新课教学一样,教师的恰当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应做到精讲、少讲,重视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归纳和表达,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才能搞得懂、做得来,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地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复习质量。
2.利用多媒体,增加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地传授知识,大信息量地优化处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时应用多媒体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事物和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等录制、存放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等内容,在复习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内容时,适时调用这些清晰的画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在复习氧气、氢气的制取,以及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以利用微机软件,由学生自己操作,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画正确的装置图,这样可使其平时学到的知识形象地再现,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变乏味的学习为轻松愉快的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规范性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化学试卷涉及的化学基本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专用名词、化学描述等。教师在复习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注意化学基本用语的规范训练,该记的要让学生记住,该强化书写的要强化书写,以此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仔细分析学生试卷,会发现学生的答题错误往往在于审题不仔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能准确回答,或书写不规范,或分析问题不深入,或答题不全面等。如表达质量、体积时不带单位,比较溶解度大小时不指明温度;对反应现象描述不准确,将“有气泡产生”写成“有二氧化碳生成”,将“有白色沉淀生成”写成“有碳酸钙沉淀生成”等;对数形结合题不会识别,无法从给定信息中解读出解题的数据;解答计算题格式不规范,设未知数与写化学方程顺序颠倒;对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间质量比的意义及对应关系不清楚,无法正确列出比例式;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不正确,等等。我们在平时只要围绕以上常见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训练,使其克服盲目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提高,就一定能帮助他们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家骥,杨东.中国当代新教学法大全[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柳菊兴.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三化学从教学层面上的要求是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从学生的认知层面上分析,学生处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不断积累新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是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随着知识之间联系的不断增加,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二、化学试题的主要特点:
1.试题充分联系生产、生活。
把对知识点的检测同大量生活现象及生活常识结合起来,题设情景丰富,联系实际广泛。试题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选材内容突出时代感,注意联系环保等有关知识。
2.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放在情境中再现,学生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学习,要学会在不同情境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3.卷面活泼,难度适中,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试卷中的试题常以图形、表、信息等多种形式呈现。文字量控制适中,叙述清楚,便于学生阅读。作为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本着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原则,试卷难度一般会控制在中等偏上。
三、复习建议
【关键词】任务分析;同化策略;联想策略;类比?策略?;边讲边做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本册教材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主要存在“概念多,理解难;公式多,计算难;操作多,实验难”的三大障碍。如何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作了些尝试。
1 任务分析
1.1 单元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建立;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量,阿佛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关系;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以及相关计算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并于实验紧密相连,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突出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1.2 课程标准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②初步学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③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④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⑤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3 知识价值
本单元的知识价值首先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 应用多种策略,突破“理解难”障碍
2.1同化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始人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根据此进行教学。例《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最重要的、最难理解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教学,本节开头可以用“曹冲称象”为例,为建构如何记数微观粒子做铺垫。通过实例提出问题,如何去“数”微观粒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集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继而引出用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集合标准,再定义物理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2 类比策略
类比就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或者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的逻辑过程特点是从特殊到特殊,即把两个特殊事物进行类比;从思维方式的类型上说,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3 注重技法指导,实破“计算难”障碍
构建计算关系网络
网络结构法其特点是以图示意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依靠听觉,人们可以记住接收信息的15%左右,只依靠视觉看图象,人们可以记住大约25%的信息。假使两者结合起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那么就能够记住接收信息的65%。这说明网络结构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
4 运用边讲边做,突破“实验难”障碍
一、课前五分钟布置的内容要具体
1.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常见的、基础的化学方程式或其他化学用语,这些内容是学好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点。而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这些知识点的记忆,造成了更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困难。
2.概念、规律、原理、方法,或已重点讲解、反复强调,但在课堂练习、作业、测试中还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
3.在平常的教学中出现过的常规题、重点题和典型题一类的问题,这些习题不一定就是难题,但常常是一些易错题。
二、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的实施
内容要提前布置,不能搞突然袭击,让学生有针对性复习、记忆所布置的内容。而且一次布置的内容不可以过多,否则学生在几分钟之内不能完成任务,日久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不同类别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记忆:
1.化学用语,分组竞争记忆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将那些基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某物质的化学式、颜色、状态、俗名等内容,先布置学生速记两分钟,然后在剩余的三分钟里让学生将记忆内容在速写本上默写下来,然后由教师统一收走评判,对于做得好的小组要在下节课开始之前给予大力的表扬,以示奖励,鼓励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这样,不仅知识点记忆扎实了,而且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浓。
2.概念、原理、规律,讨论记忆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原理以及规律、概念等等,需要学生们着重进行记忆和理解,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规律和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成立的条件,以及其外延和内涵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实现,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内化。为此,可以设置课前三分钟讨论环节,让同学们自由进行讨论,并自主推举代表来总结讨论结果,其他的学生可以给予纠正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加强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化学知识,同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最为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们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抓典型、促分析、强记忆
收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出现比较集中的题目,编制成册,根据其中内容编写一份试卷,作为课前五分钟练习的测试内容。在课程正式开始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错题出现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根本所在,达到记忆加深和知识内化的教学目的。
三、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
1.锻炼毅力,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存在着基础不牢的问题,总是在较为基础的题目上出现错误,而在上了难度的问题上又占不到太多的便宜;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不能及时地对基础题出现的错误去进行改正和记忆。为此,借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将上述矛盾问题可以一并解决。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最为收益的还是一些成绩比较居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对于基础部分的学习比较扎实而且学习态度十分端正,因此在学习中的难点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对于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由于课前五分钟教学方法的施行,他们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个鼓励。然而,对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来说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经常会出现教学反应迅速但是正确率低下的问题,这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挫折又是一个小小的警告,让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基础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多给予一些关注。同时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韧劲,也同时能够端正他们谦虚的学习态度。因为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定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设定,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予以全面的覆盖,并且这些问题也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习惯的问题,因此,要将这个五分钟教学活动做精做细,让它能够实际地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巩固基础,稳步提高
关键词:高考备考;化学实验题;特点;启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考化学试题变化愈来愈明显,与传统相比命题越来越灵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特点日益突出,尤其是实验成为考生较难把握、 较易失分的题型,针对这个问题,对2013年及其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进行分析,揭示其试题特点,最终为实验复习教学提供有效指导。现总结如下:
一、高考实验题的命题特点
从实验题命题内容及角度来看,试题的设问往往是围绕实验基本技能涵盖内容展开, 同时兼顾了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流程图的理解、简单的化学计算,并融合了相关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理论等内容。详细情况如下:
1.以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考查基础
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实验的基础,主要有分液漏斗、 容量瓶、滴定管等仪器的科学使用,以及关于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基本操作技能,还有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滴定实验、晶体制备、物质的定量分析等等基本实验是2013年化学高考实验题中考查的重点。
如2013年浙江高考第28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含量的测定,滴定的操作及最基础的实验所需的仪器等。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定性与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等。不难、不偏,考查的都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素养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能力。可见,高考这个主要的选拔考试,也从以往的重知识量,重习题的难度的形式转变成作为普通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而这往往是一些教师容易忽略的,甚至在高三复习中,总认为这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学生都会,或者是这些最简单的高考都不会考,而这些想法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就今年高考命题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也是课标中对学生要求的实验能力的一项基本能力。
又如,2013年山东高考第11题4个选项全都是有关基本实验基本技能的,涉及到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就有蒸发、结晶、过滤、分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本题考查实验仪器及基本操作,旨在考查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由此可见,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是高考的基础和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是高考复习最有效的基础。
2.以化学学科主干知识为考点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方法的一种,通过化学实验可以验证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因此化学实验的命题紧扣化学学科核心知识,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实验所需要的储备知识,以及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实验结论更是命题的关键,并且多知识点、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2013年福建高考第24题,本题以ClO2 为载体,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的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电解原理的应用。试题呈现形式新颖、内容要求综合,试题将化学知识有机融合在实验题目中,但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全在学科主干知识上。又如2013年大纲全国卷第29题更是加大力度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考查,问题中让学生从铝土矿提炼铝的流程图中书写5个化学方程式。“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永远是高考的重点。
3.以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素材为考查载体
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选材背景都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对2013年高考化学实验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化学生产技术的工艺流程题已成为新课改后高考的热点和主流题型,在全国各省份高考化学所使用的 1 5 套试卷中,除重庆、天津、福建高考的实验题没有采用工艺流程图,其余12套试卷均以常见的原料和生产工艺为载体,考查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和理论来制备和分离提纯产品,并运用绿色化学、增大产率等观点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选拔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考查学生生存、生产能力。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第16题,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考题以菱镁矿为原料制备高纯度氧化镁的工业流程呈现给学生,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混合气体的分离及收集等知识。又如,2013年全国卷Ⅱ第27题,氧化锌为白色粉末,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疗,考题以纯化工业级氧化锌的制备流程呈现给学生,考查物质除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计算等知识。结合化学工艺流程考查化学实验比单纯考查实验难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有关生产工艺中的技术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与目前学生所具备的化学知识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往往起点高,落点低,万变不离其宗,考题仍然是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查基础,以化学学科主干知识为考点。
二、由高考实验题引发的启示
1.源于教材,注重基础
关键词:山区农村学校;初中生;化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9-02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化学感性知识认知的差异。许多化学上的学困生都是缺乏对感性知识的理解,从而导致成绩差下。为更好地抓好山区农村初中生对化学课的学习,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日常生活常识对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开始接触到的化学知识都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学习的内容大多数为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实例,这些事例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也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慢慢地让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逐步发现其规律与联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化学“视野”。因此,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生活常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必须了解“反应前物质的总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物质的总量之和”这个感性知识。但学生们能够实际体会到反应前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和的人数不是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接触化学感性知识的机会少,只是凭空想象,更别不用说生活体验来感受化学知识。因此农村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化学感性知识,造成了山区农村的孩子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学习障碍。而初中的化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较多性质和定理都是从表面认识上升到本质认识得出来的。只有在表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和判断的思维,从而寻求出事物的各种联系。
二、怎样丰富初中学生的化学感性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和生活化学小常识等内容,目的是更进一步弥补学生对感性知识的认识,让他们在其基础上形成化学概念规律。
1.感性知识应从实际生活中来,鼓励学生去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能成为脱离实际的教学,要将生活实际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应用到化学的知识和规律上,例如,茶壶去除水垢、烧开水、胃酸过多、铁生锈、煤气中毒等生活现象。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中各种的化学素材,极大限度地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弥补农村学生化学感性认识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挖掘了化学素材,也就拓宽了学生思路和视野,进而丰富想象,构建出化学知识体系,加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2.发挥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立体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化学结论。化学是一门科学性较强,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不是只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官材料,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实验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化学现象能力,分析化学现象所产生原因和归纳总结其特点的综合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学,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直观形象的化学试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很重要因素。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尽可能地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山区农村学生的化学视野。①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化学概念、规律有着直接联系、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化学概念和掌握化学规律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感性材料,因此在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显得举足轻重。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实验的成功,让学生的学习是事半功倍。②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好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我们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还要精心组织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让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阶梯,化学实验不仅能为他们获取知识,还能增强化学感性认识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极大的好处,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今天,实验课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它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了解化学的一扇“窗户”,拓宽山区农村学校初中生化学视野的一条不可得的途径。因此,抓好化学实验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三、一分为二地看待化学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的累积对化学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对化学基础的知识不容易掌握和理解,容易造成对化学知识浮浅的认识,通过感性知识的累积可以促使初学者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思维表象初步形成,从而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好处。事实证明,很多的化学知识、规律的发现多实在感性材料的加工和认识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尽管初中学生的感性知识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可以在学习化学知识方面有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它像一把双刃剑,也有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教师应慎重对待有些片面的不正确的感性认识给学生认知带来的障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细心分析和总结类似的片面、错误的感性知识,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案,突破学生这方面的困惑和疑虑,揭示其科学内涵和实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决定了感性知识对化学教学也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只要教师做到周全的考虑和认真科学的分析,精心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活动。同时,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它的负面影响,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总会能从感性方面的量变实现向理性方面的质变。这样才能把西部山区初级中学的化学质量抓上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方法 研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1.充分准备,规范操作,做好演示实验
要教好、学好化学,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以下三点:
1.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借助实验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1.2要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材料,熟悉实验内容和试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也要试做两次,对于影响实验的各种要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稍有不慎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演示实验万无一失。
1.3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范进行,有条不紊。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用量要适当,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学生看不到应有现象,就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2.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技能,体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活动过程。
2.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创新,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创新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活动的结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反应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践,而实验的过程正是大脑与感官、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的过程。显然实验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理想途径。
2.2用实验导学,激发“学“的兴趣。
如《反应热》的教学中,用“铝跟盐酸的反应”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作引导,借助鲜明、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将物质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内部的能量变化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思”的投入。
如在《盐类水解》教学时,组织复习弱电解质电离的知识后,演示盐类水解实验,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的积极性。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祈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2.4拓展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创”的展开。
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逐步体会到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了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许多家庭使用石油液化气,存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易产生CO毒气,又易熏黑炊具,浪费能源。因此,在做石蜡的催化裂化的演示时教师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一个特别的类似于燃气灶的小装置,通过调节空气量,让学生认识不正常燃烧产生的飘火、回火、脱火现象及排除措施,并调至最佳燃烧状态,既教会了学生合理安全使用液化气,又激发了学生研制高效、节能、安全的燃气灶具的创造性兴趣。这类实验拓展,深受学生喜爱。
3.改进实验,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知识从实验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素质,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
3.1实验与观察。
实验是手段,观察是入门,两者都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关键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已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的共识。如硝酸化学性质实验教学:给盛有一滴浓硝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向两支试管中用铜丝绕成的螺旋上分别加几滴浓硝酸和稀硝酸,观察现象;将一根去膜铝丝一端浸入浓硫酸,1min后取出洗净,将两端均插入CuS04溶液中,对比观察现象。上述几个实验仅用滴量硝酸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验现象。
3.2探究和总结。
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在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同的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概括出一些规律,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浓硝酸比硝酸氧化性强,硝酸跟金属反应的定量关系、还原产物规律等。
3.3应用与延伸。
一、明确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尊重知识、追求卓越的上进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既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可演示一些兴趣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兴趣实验一:魔棒点灯。
教师问:怎样能点燃蜡烛、酒精灯呢?
生答:用火柴、打火机等点火工具。
此时教师用一根玻璃棒蘸点药品(白磷)后轻轻一碰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奇迹般地被点燃。
兴趣实验二:“清水”变“牛奶”。教师准备一小烧杯“清水”(澄清石灰水)和一根吸管让一学生往“清水”内吹气,过一会儿“清水”变为“牛奶”。通过兴趣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秘与好奇,从而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使他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中激发出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愿望
三、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强化学生思维培养,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学习活动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化学入门的向导,学生以实验操作为基础,初步了解化学原理,归纳化学知识的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构建化学知识框架。
切实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根据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为:①反应原理;②仪器组装;③实验操作过程。任课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三个关键步骤进行理解、探索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是反应原理的思维培养。反应原理,是一个化学实验的理论原理,即用什么反应物,通过什么条件,得到所需要的物质。
其次是仪器组装的思维培养。“仪器组装”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实验,应选择什么设备、仪器,进行什么样的连接,达到反应的最佳效果。
最后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思维培养。“实验操作过程“是根据反应原理、仪器组装,由学生根据一定程序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过程。
运用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可以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本身就是一件动手动脑的活动。只有动手做实验,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发挥人体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氢气的制取时,教师可提供稀硫酸,让学生自备药品铁钉、废干电池外壳,让学生做铁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和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的实验,观察对比实验现象,通过师生讨论,对比得到锌和硫酸反应的速度比铁和稀硫酸反应快,而且锌的价格比铁便宜。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和硫酸。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化学与社会联系的意识。实验时要求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记录并注意规范的实验操作、仪器组装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化学实验的探究,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
探究实验: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加求知欲。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其仪器和药品均可从生活中寻找,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例如蜡烛及其燃烧等。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极大地诱发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精心设计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和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如: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以“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探究实验,他认为鱼鳔内含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
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通过习题和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有效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化学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能把无形的、枯燥的书本知识形象化,由无形变为有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数形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获取全面知识,巩固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实验使教学完美化、教学化,但本着化学课程的特点,强调课程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必须到生活中寻找替代品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完成相关教学。一句话,我们应该因校、因材施教。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实验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在实践能力和兴趣培养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关键?简单地说,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不仅能获取全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兴趣。
1.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趣味性实验,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制取氧气的实验,应先向学生讲清楚仪器的装置,使用的药品,反应的条件,上集方法和气体如何检验。再让学生观察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最后介绍反应原理及反应方程式。
2.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演示实验的现象是不易观察,教师可借助媒体演示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观察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观察什么现象,有什么结论总结。做到系统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观察实验时,如果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3.利用教与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学生实验,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把大多演示实验改编为学生实验。更多的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4.结合生活家庭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课后学习化学的兴趣,应有目的地设置家庭实验,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一些生活化学知识进行实验,自己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巩固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
二、实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动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先验讲解
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搞清楚实验的来龙去脉,包括药品是什么,多少用量,怎样操作等等。要保证让学生看清、看懂,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动手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这种方法,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调动学生自主验积的积极性
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将初中化学酸碱盐物质的鉴别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设计成对乙酸、石灰水、食盐的鉴别,要求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更加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三、让学生多做“想象实验”
实验都要求:提问、猜想、假设等的过程,实验习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实验表象储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基础上,不难单独拟定出实验方案,然后各自交实验小组讨论,由实验小组选择最佳实验方案,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想象实验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如教学“100毫升水+100升酒精”是否等于200毫升,让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正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进行实验验证。
总之,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加强映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做好指导,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形成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探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王六新.李建“在化学教学中推行新课改”《中学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