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7: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披露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政策、规章、制度与体制机制,并从国家、企业、社会等宏观、微观多个层级贯彻实施。其中,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搞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为企业利益相关方考核与评价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情况,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是发挥环境会计基础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履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际,企业利益相关方更加关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甚至以此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政府环保、财政、税务、证券监管与发行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的投资者、供应商与客户、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他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概括为:(1)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国家意志的体现。(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源于经营合法性的自我证明与开展节能减排、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持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在驱动力。(3)企业投资者等外部经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源于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关注与经济决策的需要,尤其是投资者对企业环境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停业、巨额罚款等)的关注与道德投资的兴起等,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这也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在需求与强大社会压力来源。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或动机)是在借鉴传统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基础上,结合环境会计及其信息在内容、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创新发展而来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环境产权理论(戴悦、华楚慧、李玮纬,2012)、环境受托责任论、外部性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蒋麟凤,2011)、可持续发展理论(张福琴,2012)及信息租金理论(王雄元,2005)等。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一方面是为解脱环境受托责任,通过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证明经营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为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政府及其宏观管理机关通过立法与监管执法等形式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利益相关方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保其质量。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为我们解答了企业为什么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应当向谁披露,披露哪些信息,采取什么机制、什么方式披露信息等困扰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现实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可以为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确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所需的披露主体、内容、机制与方式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条件。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目前,有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研究大多以传统会计的受托责任论、决策有用论和融合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进行尝试性探讨。结合传统会计目标与环境会计内涵与外延的扩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及上述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定位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应表述为:企业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科学分析与客观评价企业遵循环保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其中,环境会计信息至少应当包括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
二、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一)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
节能减排的科学内涵是指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而低碳发展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低碳发展并非一味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是要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见,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是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两者之间虽然科学内涵不尽相同,但目标是相同的,都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二)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需要有科学、可行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来完成环境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与披露。结合前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笔者认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要求可具体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应主动、客观、公允、充分披露反映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履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2)企业应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其科学分析、客观评价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进行科学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3)企业应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规定,客观、公允、充分反映企业环保责任与环保绩效情况要求,通过合法渠道,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披露。(4)所有企业都应通过一定途径,采用合理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5)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充分发挥监管、督促作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是当前社会关注与环境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与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等研究发现,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还不够完善,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披露规范和要求。同时,还存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蒋麟凤(2010)、张颖萍(2012)等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主体范围窄、披露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乏披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朱小平、孙甲奎(2012)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告及附注、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内部会议记录以及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等八种方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即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形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仅有少数企业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其他披露方式的企业很少。补充报告模式和社会责任报告模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都显得零散,且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反映,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与环境绩效,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强。
刘金彬(2013)研究发现:(1)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可靠性差,披露的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定量的财务信息更少;(2)披露内容散乱、不规范、不统一,缺乏可比性;(3)披露不充分、不完整;(4)信息披露不公允,选择性披露现象普遍;(5)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是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相对较高,广大的非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低,甚至无披露。
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监管机制缺失,导致监管执法不严等问题。马军(2010)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因政府监管、执法程度差异因素是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形势及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欧美及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典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资源所有者缺位,缺乏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和社会风尚,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披露压力不足,企业不情愿、不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朱小平、娄欣轩,2010;张颖萍,2012;刘金彬,2013)。(2)缺乏完善的环保法规,尤其缺乏实践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法律基础与统一的标准,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徐寒婧、吴俊英,2012;刘金彬,2013)。(3)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尤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导致鼓励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如目前很少有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等政策。(4)我国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起步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以此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披露内容、方式、途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与监管机制等至今尚无定论,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裹布不前、良莠不齐。(5)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强、地区差异大、质量不高(马军,2010;黄晓梅,2011;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原则亦称为合规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必须符合我国环保法规,披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是合法的、规范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开展切实有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并遵循抓大放小、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在环境影响大,经济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企业开展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随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环保法规不断取得进展的情况下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企业,直至普及。
(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因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需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四)重要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应有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实现。即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要全面、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企业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业务活动或事项及其影响,要充分、详细披露。其他企业和事项则可以采用简化的披露模式。
(五)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因此,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成本应以不超过企业承受能力、不超过因不依法披露可能遭受的处罚、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销售增长、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等效益为限。因此,应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披露模式。
(六)灵活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遵循环保法规的基础上,为更经济、高效地向利益相关方披露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可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披露模式。
(七)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环境问题与部分环境事项无法货币计量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信息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与劳动计量方式,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八)持续披露原则
持续披露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要遵循环保法规,定期、持续披露相关、可比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二是企业选择的披露模式要有助于企业经济、高效地实现披露目标。只有遵循持续披露原则,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披露。
(九)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开展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完善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信息披露规范;二是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设计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开展创新研究,构建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以更快、更好地构建、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实现披露目标。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针对当前企业不情愿、不主动、不积极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1.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范围。通过立法形式,尤其需要通过修订《环保法》、《公司法》、《会计法》等途径明确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地位与法律依据。
2.通过环保立法与普法宣传教育,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环保、积极实践环保的强大社会压力,督促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高披露水平。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通过给予积极、主动并高质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优惠贷款、颁发“环境奖”等激励,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提高披露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罚款、停业整顿、冻结贷款、限制上市融资等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罚力度,督促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强度、企业规模、经济技术水平、是否为上市公司等属性对企业进行分类,明确企业类型及披露要求,尤其需要明确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范围,并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逐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合理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目前,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尚属世界性的瓶颈问题。即便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其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也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因此,我国在构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目前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理论研究领域尚无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可仅强制要求企业先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待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后,再逐步扩大披露内容。唯有如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才能既不脱离实际,有利于实践,又能确保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实现披露目标。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严格要求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经济技术水平比较高、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充分、全面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其他企业可根据企业类型及相应要求,依法披露相关内容。
3.根据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扩大披露内容并提高披露质量。为更好地揭示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为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提供更加充分、全面的信息,可在企业披露法定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事项法,创新披露方法和途径,如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事项及相关的环境投资、环境收益与损失性支出和主要环境绩效指标等内容,扩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
基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的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激励与惩戒相结合、不同类型企业可适用不同披露模式的披露机制。其中,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应强制披露前述法定内容,其他信息及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企业则可采用自愿披露机制,其他企业则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机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并有效运行,明确企业披露责任,提高披露水平与披露质量。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鉴于当前存在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尚未破解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瓶颈问题,还无法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因此,我国可以采用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1.对理论研究成熟,能采用简便易行方法对其进行核算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及相关信息,要求企业采用定量的货币信息披露方式。
2.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难以货币量化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环保设备与工艺技术能效提升等环境活动及其绩效方面的信息,要求企业采用相应的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计量等定量披露方式披露。
3.对企业遵循的环保理念、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遵循的环境政策、为改善环境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企业环境活动的社会影响(含获得的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允许企业采用定性方式披露。
4.借鉴事项法,采用多种方式披露企业环境活动事项,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得更加全面、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
根据前述企业分类结果,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途径或形式。
1.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规模较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重污染类企业,尤其是该类上市公司,应在企业网站设专栏,全面披露企业环保理念、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等信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利益相关方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
2.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该种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上述重污染类上市公司除通过企业网站实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外,还需要通过编制并报送独立环境报告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企业,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三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没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如中度污染的上市公司,因公司规模大,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3.通过定期财务报告(主要是财务报表附注)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轻度污染的大中型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将环境活动作为重要事项来管理和核算。因此,可以采用编报定期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附注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通过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技术水平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采用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切实可行的。
5.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中度污染企业及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发生的环境事故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事件,企业需要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及时、全面地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6.通过环保手册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部分环保意识强、环保观念先进的企业而言,编制、派发企业或产品环保手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宣传企业环保观念、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是不错的选择。
(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
为破解因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引发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笔者认为,我国可借鉴刘金彬(2010)提出的多维度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思路,建立政府环保监管机构为主导、企业、第三方审计与社会公共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根据监管结果实施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如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根据监管情况,对企业直接做出奖惩决定或向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布监管情况,以供其经济决策参考;社会第三方审计(鉴证)结果可供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决策提供帮助等。J
(注: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T13-31)
参考文献:
1.戴悦,华楚慧,李玮纬.以环境产权为核心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会月刊,2012,(12).
2.张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及路径优化选择[J].财政监督,2012,(8).
3.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4):25-29.
4.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2,(8)
6.张颖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2012,(12).
7.马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障碍何在?[J].环境保护,2010,(21).
作者简介:
刘金彬,男,成都学院副教授。
张翼飞,男,成都学院讲师。
由于会计信息商品属性的存在,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即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以此提高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却会导致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满足,必须借助于会计管制,因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又客观存在。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市场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状况,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真实价值的发现;二是有利于经理人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提高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在“两权分离”的环境下,经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业绩如何,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何等,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披露,才能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才能向经理人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但企业管理当局披露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是有限的,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过量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向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信息,过多的信息披露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存在成本,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势必要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而会计信息又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信息提供者不能采取有偿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当局亦不愿意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最后,由于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经理人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经理人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了经理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于己不利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
因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在缺乏政府管制下的会计信息生产存在不足,产生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所以,政府会计管制的目标应在于增加会计信息供给,使会计信息的供应与需求相符,缩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印证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及其管制目标。但这种管制所规定的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这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会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无上限的,企业也可以依照需要自主披露信息,这属于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所以说,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有机结合的适度管制,是两者在实现资本市场目标过程中的均衡。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它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博弈均衡的结果,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披露标准只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限度,也是利益各方让步妥协的结果。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标准只能以“充分性”来表达,以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一抽象的描述来衡量。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等。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能够借助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全部,即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透明性特征。
1996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的第二项是“高质量”,并将“高质量”解释为可比性、透明性和充分披露。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报告认为,东南亚很多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的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的不足。导致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9月的“增加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将透明性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讨论认为,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整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性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comprehensiveness)、相关和及时(relevant and timeliness)、可靠(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重大(materiality)。
会计信息披露就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将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有关重要信息,尤其是涉及到财务报告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充分提供给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过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公用性、决策有用性、可理解性、真实性和独立性、及时性的特点。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通常情况下经营内容涵盖范围较广,管理体制也相对较为复杂,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具有核算内容多样性、管理体制复杂以及核算方法灵活等一系列的特点,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要求也相对较高。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分析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当前,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不够真实可靠,特别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不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成果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等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了传递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存在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
2.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部分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遗漏以及短缺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充分,有时进行选择性的披露,对一些关键的事项进行违规隐瞒。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关系到能否快速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服务信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着披露不及时的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的技术性不高,存在着拖延的情况。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危害性分析
1.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决策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不能准确的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可能造成投资者的错误决策以及盲目投资,当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失,就会对上市公司失去信任,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2.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特别是在造成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出现的损失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投资者信心动摇,引发撤资潮,这不仅会造成上市公司的利益损失,同时也会造成股市的震荡,严重扰乱社会经济制度。
3.影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
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普遍存在,会造成国家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产业作出错误判断,进而造成宏观调整方向出现偏差,后果非常严重。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措施研究
1.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制度体系
造成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上,应该按照国家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相关要求,对董事会的工作程序以及权限、监事会的管理责任等进行制约,减少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干预行为。同时,应该进一步的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合理、规范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尤其是落实好内部会计责任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通过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2.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目标的设定上应该重点是满足上市公司相关利益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是符合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上,必须严格确保决策有用性以及审计无差性的原则要求;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确定上,应当适当增加财务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信息、报表附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重;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上,应该积极地采取专业性报告以及简要报告两种形式;在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上,应该实施定期披露以及重大决策信息的实时披露。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规范完善,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流程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流程管理上,对于会计信息的编制,应该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相关要求,重点防范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以及关联交易等进行不正当盈余管理以及操纵利润的行为。同时,加强对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审核,重点审核会计信息中是否存在着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以及其他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完整。同时由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等共同对披露会计信息中涉及到的上市公司财务收支情况、合法合规情况以及经营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会计信息披露中错弊问题,保证信息质量。
关键词: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简介
1. 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内涵及外延。
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研究范畴涵盖了从信息、传导、解读到信息反应的资本市场信息揭示完整过程,以及信息指导、信息效率、市场透明度等系列化披露问题。国际上,已经建立柜台市场的国家,对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相对完善的美国。
2. 现代会计及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产生及发展。
现代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产生的直接契机是1720年英国的“南海事件”。之后英国国会先后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BubbleAct,1720)和《股份公司法》(JointCompaniesActof1844),其中对现代意义上的公开说明书做出的规定,确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募股必须经由公开说明书注册的原则。奠定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现代证券法中核心地位的是美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OTCBB市场上出现过几起欺诈案,这促使美国证监会通过了《柜台交易市场合格规定》,要求所有在OTCBB上交易的公司成为“报告公司”。
日本要求企业在柜台市场注册后,公司必须披露公司财务状况和股东人数、审计财务说明书,以及每个商业周期的经营绩效。台湾兴柜股票交易市场要求信息透明化,挂牌的公司必须定期披露财务报表(半年报、年报),并义务公布重大信息,投资人在信息取得的正确性与实时性上都有角度的改善。香港创业板市场则可归为以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创业板市场持续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持续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性规定、上市公司财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等。
二、我国OTC市场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中对于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多年来主要围绕的是在公众公司中占极少数的上市公司,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决策及披露的市场影响。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个主题跨越了会计学、金融学和经济学三大领域,涵盖了这三个领域中有关契约、效率和制度等问题的大量研究。
田昆儒(2001)则认为可分为经营者向董事会进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进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或责任说明以及公司(作为法人)向社会各利害关系者进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三类。
陆正飞(2002)以问卷形式考察了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选择情况,发现投资者认为应鼓励上市公司适当披露那些难以计量的诸如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等信息。
李东方(2002)认为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证券监管法强制性要求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全过程中,依法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该公司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以便投资者能够获取真实信息而做出证券投资判断的证券监管制度。
宋献中(2006)认为应在考虑企业战略发展环境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持续性经营的管理目标和方案,披露有关企业核心能力与核心战略的信息均衡。
三、多管齐下 提高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柜台市场——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蓝图,离不开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应的组织制度安排。柜台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初级市场,只有从制度安排角度设计好运行和监管机制,才能保证其发展和完善。
1. 建立科学合理的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1) 投资决策有用性原则。
从目前我国的状况看,个体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并不成熟、风险承担能力较差,OTC市场的投资风险高于证券交易所,因此建议将OTC市场的投资者定位于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投资的专门知识以及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所以,OTC市场的信息披露应当强调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2) .资本市场信息可比性原则。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极,OTC市场信息披露的目的同交易所一样,也是为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投资者在OTC市场投资同样需要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市场内部的信息可比,而且还需要市场之间的信息可比,这样才有助于公司在市场之间的转板。
2. 强化会计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会计信息的合理利用,引导OTC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由简单的依靠数量的积累向提高利用率的转变。
3. 形成完备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该从市场层次和公司规模的“双维”角度确定信息披露的层次,形成“层次化”信息披露制度。根据OTC市场特征探讨OTC市场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借鉴海外信息披露制度和OTC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司的实际披露状况分析,构建OTC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模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徐良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与创业板市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216
关键词:会计信息加工质量;成品质量;披露信息质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19日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是重要信息集合体,是企业资金调度和业务管理内容的综合反映。由于会计信息是业务发展的核心载体,因而要求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准确披露真实业务内容。会计信息需求者作为信息使用者,其具体决策依据于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建立在正确会计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决策行为,其决策质量较高;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导致经济决策行为从初始就承担较大风险。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加工、成品评价和信息披露等层面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以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加工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个连续性信息集合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金调度的会计核算反映。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必须从不同角度关心信息合成,以获取多维度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质量的多维度性。信息社会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企业不仅掌握资金流动信息,还需要掌握资源调度等信息。这种社会需求意味着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业务管理,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控制企业运行。要求企业在年初明细科目设置、项目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业务开始之时,就具有多维度管理理念,尽量满足不同管理需求,保证信息制造过程是一个复合性信息制造过程,满足不同管理实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2、会计信息质量的虚实结合性。《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制造必须遵循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并在科目设置、账簿管理和业务核算等方面均有固定规范性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约定从逻辑推理角度分析,必将导出规范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业务管理需求赋予信息管理更多质量要求,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虚拟”性会计信息。例如,现代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合理性和业务前瞻性发展等信息提出较大需求,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一个前瞻性需求,必将引致虚拟化会计信息质量加工、供给和信息披露,对真实性和虚拟性提出较高的加工压力。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出,前瞻性的业务发展和管理需求是管理的前沿,也是会计信息质量制造和加工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质量改革的前沿。
3、会计信息质量的延续性。会计核算基础管理的一个核心要求,在于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致性。不同年度会计信息加工须遵循统一会计方法和会计规范性要求,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统一。在企业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业务理解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加工存在前后不一致问题。加强业务培训,以保证同类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一致、会计核算处理一致等,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前后一致的综合型要求。此外,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分析管理人员,也对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提出要求,要求不同年度和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加工,必须具有延续性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核算口径一致,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会计基础理论指出,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延续性,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信息质量真实性需求。
二、会计信息成品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须提供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以供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企业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是一个成品,是期间会计信息的集合体,总括性反映会计信息。会计成品信息质量须具有以下特征:
1、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质量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包括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还包括同类企业会计信息横向可比性。纵向信息可比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前后一致性,横向信息可比可确保了解企业在同行中的真实位置,了解企业真实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可比性的核心控制点在于信息加工路径的一致性,及信息披露方法的一致性。只有会计信息处理和披露方法保持统一,才能确保信息具有可比性,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2、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性。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过程中,指标设置成为一个重要分析评价要素。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总括性评价指标提出要求,同时为个性化指标体系建立预留发展空间。企业成品会计信息质量供给,除了反映总括性指标,还须提供个性化分析指标。特别是从事网络业务的企业,由于其发展路径与传统经营实体有较大的差异,其会计信息披露与传统经济实体有较大不同。因而,设置适合网络经济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关键。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时,必须有差异化指标供给需求,以便外部信息需求者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的前瞻性。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前瞻性发展视野成为主导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供给必须满足企业发展前沿需求。在会计信息供给中,提供企业发展潜力等长期竞争力信息,成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核心内涵。会计信息质量供给,要提供未来核心竞争力指标,要提供确定性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其信息,以确保企业价值得到充分提升。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披露是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化整理后的信息披露,是一种公开性信息供给。会计信息披露完整与否,极大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判断,也影响其战略抉择。
1、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证券法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要将需要披露的信息完整提交给大众,以维护股民的利益。会计信息供给不仅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供给信息,还须包括或有事项信息供给和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等内容,须提供管理层及大股东信息等内容。这些信息供给最大限度保证公众的利益,也规范了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美国管理学家伯南克指出,完整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2、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实效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生命力,也是信息需求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时效性是指在规定的信息披露期间内,及时准确披露信息,使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业务内容。实效性能规避信息滞后带来的风险,使信息需求者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及时提交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等信息,还需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示的审计报告等信息,以获得公众的认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鉴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和证券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是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核心手段。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强制性约定,要求企业必须公布一些核心会计信息指标,以满足投资者的知情权。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强制性规定,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不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确保投资者能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当前,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业性信息披露规范性指标,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只有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流程,增加约束性内容,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投资者利益,才能确保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科学有序发展。
四、结语
本文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会计信息加工、信息成品供给和信息披露等流程剖析会计信息质量,指出只有根据会计信息加工流程特点,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特征,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文艳,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关键词:环境会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从1990年《绿色会计:Peace后的会计职业界》文章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启示了会计并探讨了会计界可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环境会计概念产生。自此之后,国际关于环境会计交流频繁,多次召开国际会议,通过了环境财务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确认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制度,在企业中推广实施。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对环境会计的重要性、确认、计量、相关信息披露、及法规制度环境进行研究探讨。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不足,还未形成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一、发展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市场中尚未得到广泛普及。目前,基于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各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披露,但主要集中在重度污染行业,无污染和轻度污染的企业披露比例不高。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形成,我国有关环境保护部印发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对需要进行环保核查的行业进行分类,主要是重污染行业。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尚未形成市场统一与规范。我国目前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与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环境会计披露体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大随意性,披露内容尚未统一,披露内容不充分,绿色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相关要素内涵界定不清,难于实务操作,会计科目偏少,降低了绿色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披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独立报告等形式,造成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低下,不能有效反映公司的环境成本、负债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并且不同公司之间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给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造成困难。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自愿程度低。大多数公司只是集中披露几项少数强制性信息,而对于《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的披露要求予以忽略,未进行恰当披露,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大。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且披露信息主要以有利信息为主,规避对企业不利的信息。
(四)已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使用价值低。由于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大部分对公司经营状况尚未构成重大影响,某些重大的环境投资项目缺乏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对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专门机构的鉴证,环境会计信息实用性降低。
(五)会计人员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素质较低。环境会计是20世纪引入的新型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存在差异。我国会计人员主要专注于传统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对新型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尚未成熟,确认、计量、披露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会计制度与准则体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制度与准则体系,完善环境会计的法规。包括环境会计相关概念(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资本化、义务)定义及目标的确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环境会计的确认借鉴国际上环境会计报告的指南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计量优先采用准确计价,其次选择估值法计量。环境会计的披露可以采用三种形式,表内披露、表外披露、独立披露系统。由于我国目前环境会计发展较低,还不具备进行独立披露的条件,应适当采用补充披露形式(表内披露或表外披露)。环境会计披露内容作出具体要求,强制规定披露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可靠信息,提高披露信息实用性。
(二)加强立法,强化执法,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强制性的管制制度是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动力。政府应加强立法,建立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保障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切实完成。相关机构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核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对于违法者加大惩罚力度,使其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强制督促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同时,应对依法披露信息企业实施奖励。1990年,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就设立了“环境报告奖”,奖励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恰当,准确,可靠的企业。我国也应设立相应的奖励奖项,鼓励企业自愿恰当,准确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环境会计是一个新兴的会计系统,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的理解与运用尚未成熟,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水平。首先,对在校大学生增设环境会计课程,教授环境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其次,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应与时俱进,随时更新会计知识,及时掌握环境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最后,选派环境会计专业人员到企业中,指导财务部门负责人制定相关环境会计制度,参与环境会计处理,共同完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会计处理。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制度和准则,还需要企业自身自觉自愿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自主制定内部披露制度,补充公共准则的不足,恰当、准确地提供环境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田巧娣,程瑶.河南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
[2]曹键,许海晏.关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中国会计学会,2012.
[3]孙兴华,侯俊涛,张宏亮,牛.中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
[4]郭若楠.强化绿色会计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会计之友,2012(11).
[5]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14).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受到关注,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责任的内涵发生中重大变化。但是,从广义上讲,普遍能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是决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具体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权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和保护弱势群体等。因此,本文仅拟就我国企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开始以积极态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财政部1995年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包括“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虽然在过去的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规范,有了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并使用相同的格式对会计结果进行报告。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我国目前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是包含在企业年度报告中,信息量小,而且缺少定量的信息,难以进行分析和对比。而有的企业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于缺乏统一的格式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难以发现有用的信息。有了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让企业披露的信息格式统一起来,便于使用者比较和分析。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界定不清
现代企业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依存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企业在必须考虑与相关的各种利益团体(投资者、政府、消费者等)的关系的同时,又受到政治、法律、经济政策、技术水平、社会文化及道德规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虽然企业应对社会承担责任,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其职能是有限的。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包括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收集、计量以及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所以,界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确认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导致了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完整,不规范。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我国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差的企业通常不进行披露,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虽然披露了,除了在提升企业形象上有些效果以外,不但不能获得其他的利益,反而需要支出大量的费用,长此以往,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被打消,要想再推进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就更加艰难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给与奖励,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要给与惩罚。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机制,可以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的积极性,体现出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间接的保护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建立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对于会计计量和报告而言,会计准则是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准绳和规范,有了统一的会计准则,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并使用相同的格式对会计结果进行报告。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自然和财务会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建立和财务会计准则相似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也就自然成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若没有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来约束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2、合理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的重要范畴,对那些不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不纳入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否则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应合理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1)对职工的责任。对职工人权、报酬及福利、劳动条件、健康及教育培训的保障等;(2)对消费者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向消费者赔付由于产品本身缺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3)对投资者的责任。对投资者提供真实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便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4)对政府的责任。为市政建设提供财务支持和捐赠;(5)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在财务上反映防止“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公共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情况。
3、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评价机制,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给与奖励,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要给与惩罚。具体而言,相关政府部门要协商出台规定,比如:针对上市公司而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出台规定,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在发行新股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方面给与优先考虑;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暂停其发行新股或发行债券。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机制,通过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分析我国现有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另外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体系,只需在原有财务会计信息审计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即可。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公司的管理者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为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利益相关者顺利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哪些方面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然后确定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角度。
一、评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先导因素
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会涉及3个主要方面,信息披露的制度、行为和结果。信息披露制度会对其结果进行约束,信息披露行为直接导致不同的披露结果。由此,信息披露在制度和行为上的质量高低会影响信息披露结果的质量。所以,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应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为的质量考察为先导。
信息披露制度的质量特征应包括前沿度和适用度。前沿度,是指与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的金融和会计等理论的发展程度,表现为相关理论研究是否能够预见可能的实务状况,并及时满足实务需要。适用度,是指信息披露制度与实务的匹配程度和对实务的包容程度,表现为信息披露制度是否能够在实务发生重大变化时做出及时更新,并在一定期间内保持稳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越强,信息披露制度的质量就会越高。
信息披露行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其质量特征包括遵循度、灵活度和知识度。遵循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信息披露制度的遵循和符合程度。灵活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披露要求之外的有价值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处理能力等。知识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信息披露知识的储备程度,表现为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知识度、遵循度和灵活度越高,信息披露行为的质量就会越高。
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为的质量状况会被传导并转化为信息披露结果的质量。信息披露的结果,即公开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完成对会计信息披露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考察,才能获得对信息披露质量总水平的最终评价。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
如果信息披露的结果让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它们就应具备某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很多会计文献和相关法律对这些质量特征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充分的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层次展开说明,列示了许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关系。其中包括一般约束条件(信息的成本效益)、信息使用者层面的质量(可理解性)、决策层面的首要质量(相关性:由预测价值或反馈价值、及时性构成,以及可靠性:由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如实表述构成)、决策层面的次级质量(可比性,包含一致性)以及会计确认的底线(重要性)。该文献认为会计质量无论如何分层,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最为重要;在不降低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下,各质量特征的相对权重以及相互权衡产生的调节变化,都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文献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阐述了四个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程度受到会计信息列报的方式和信息使用者理解能力的影响。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或者证实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表述(包含实质重于形式)、中立、准确完整且体现出不确定环境下应有的谨慎。可比性要求不同会计期间和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信息可比,强调会计政策的披露。该文献还认为考虑其他质量特征之前应评判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时性是获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但是可能损害可靠性;成本效益权衡是一般约束条件而不是质量特征;各质量特征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平衡。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了《财务报告原则说明》,其中第三章阐述了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表述是相似的。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信息质量要求,第12条至第19条分别阐述的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该文献没有进一步说明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但是从阐述的次序中可以感受到各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
会计信息披露还会受到证券法规的制约。我国证券法对披露的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证券法律界定的虚假陈述行为会导致信息的不真实,其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界定范围比会计文献阐述的真实性宽泛。其中,误导性陈述的类型包括语义多解型、语言难解型和半真半假型,与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关;重大遗漏的类型包括故意遗漏(隐瞒)和过失遗漏(疏漏),而疏漏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关;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中未在适当期限内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关。
综合上述文献的观点,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基本准则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其中,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可靠性内涵的诠释有些差别,涉及的主要特征为真实(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可验证)、正确、完整、中立和谨慎。
三、会计信息质量主要特征的评价角度
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为多角度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依据。然而,实施评价前,需要确定主要质量特征的评价可行性,并细化每一种质量特征的评价角度。
(一)可理解性的评价
可理解性的考察以信息使用者具备基本的信息解读能力为前提,需要从制度和行为的角度,对信息披露结果的形式和语言进行比较。同时,可理解性是偏重于信息接收层面的质量,信息的可理解程度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认可,所以在考察可理解性时不能忽视对决策者的调研,但是合理界定基本的信息解读能力和选取具备此种能力的决策者群体是调研成功的关键。
(二)相关性的评价
相关性表现为决策者可以利用信息披露的结果,预测公司某财务指标或某方面能力的变动趋势,
证实或更IEP,经过去的判断。一方面,信息的相关程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有很高的关联,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规范分析。另一方面,每类决策者,甚至同类决策者中的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独立的思维判断。在这一点上,相关性类似于可理解性,可以被视作信息接收层面的质量特征。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选择恰当的决策者群体,统计分析信息的相关程度。此外,及时性有助于确定信息的相关程度,可以分析信息披露结果中的披露频次等指标并进行直接评价。
(三)可靠性的评价
可靠性的表现具有多面性,包括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中立性和谨慎性。可靠性被视作偏于信息提供层面的质量特征。研究者能够独立于信息使用者,就信息披露结果本身展开分析,对信息的可靠程度做出判断。
信息的可靠程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有很高的关联,需要讨论理论和制度发展的影响。比如,真实性会涉及对某类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正确认识的程度;谨慎性和中立性会涉及是否存在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带来披露结果上的差异。
在现行制度之下,评判正确性需要分析非故意的重大错误信息发生的程度;评判完整性需要分析非故意的重要信息的缺失程度;评判真实性需要分析重大信息被主观造假的程度,其中包含了对重要信息的故意漏报。这三个特征都是以信息披露制度为准绳,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现行制度的遵循度。
谨慎性和中立性不适合直接以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标杆来判断。在现行制度之下,评判谨慎性需要分析不确定条件下谨慎披露信息的合理程度,单一公司的谨慎程度需要在同类公司间定位,某段期间信息披露整体上的谨慎程度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落间定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要求公司避免仅仅为达到某个预定的结果来选择某种会计政策或做出某种对应的披露。尽管很难依据某些指标判断信息的中立性程度,但是会计信息不具备了真实性或谨慎性特征,其中立性也会被破坏,也就是说,可以依据会计信息在真实和谨慎方面的表现,推断会计信息的中立程度。当然,研究者也可从信息使用者的调查中获取支持其判断的证据。
(四)可比性的评价
可比性也可被视作偏于信息提供层面的质量,可以独立于信息使用者,就信息披露结果本身判断信息的可比程度。评价可比性的基本方法,是比较不同公司之间或同一公司前后各期之间对同类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状况,考察会计政策的变化情况及其披露。当然,研究者也可从信息使用者的调查中,获取支持其判断的证据。
四、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空间
如果会计信息主要质量特征被视为评价平面的纬度,我们可以刻画出评价平面的经度,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归总为一个基本点和四个方面。
一个基本点是指在现行制度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评价,就是对重大信息被主观造假程度的评价。真实性代表着信息披露质量的底线,因为对不真实信息再做进一步的质量评价毫无意义。
四个方面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速度和表达方面的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评价,主要探讨会计理论现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职业判断对信息披露的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广度评价,主要分析信息披露行为之下信息披露范围的状态,包括对信息披露范围的确定以及遵循度的考察,还有法定范围之外的披露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速度评价,是从会计理论到现行实务角度来考察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长短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评价,专注于从会计理论到现行实务角度验证和讨论信息披露中的术语使用和语言表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在评价平面确立的基础上,树立标杆来明确研究的对象,如针对具体的会计项目信息或总体的会计信息,在披露质量方面的总水平或某一方面质量水平,由此建立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空间,拓展和深化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2005年10月27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三章证券交易中第三节持续信息公开的第63条规定.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价值相关性 影响因素
近几年,随着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层出不穷。笔者在阅读大量国内相关文献后将国内现有研究归纳为以下5类: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必要性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模式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一、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必要性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常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此处忽略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仅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综述。
杨熠、沈洪涛(200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资源配置。朱金生(2012)认为企业履行了哪些社会责任,履行效果怎样都是企业自身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准确披露不仅能增进外界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李姝、曹蕊(2010)以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为缓解冲突、降低成本有必要加大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张会芹(2010)、尹林(2010)、李诗田(2010)的研究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合法性驱动行为。王敬勇(2010)进一步提出:严格实施安全、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治理结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制度等措施,增加企业合法性压力,提高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袁蕴、牟涛(2007)研究指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增强企业的责任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廉春慧、唐婉虹(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截至目前,有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颇多。阳秋林(2002)选取五家公司,通过其2000年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分析得出: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水平较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黎精明(2004)研究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是“理论上急需,实务上空白”。陈玉清、马丽丽(2005)研究发现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关注,资本市场对此信息的需求性不强。沈洪涛、金婷婷(2006)通过调查分析指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李正、向锐(2007)在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642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后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的分散披露形式阶段,信息披露以描述性方法为主。杨亚娥、刘建红(2006)通过48家上市公司2000-2003年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形式单一、缺乏独立报告意识,信息披露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较差,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等问题。王鲁璐、金建(2009)在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总结时也认同杨亚娥的研究成果。温素彬、方苑(2008)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已开始关注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但相关信息披露仍然很少。辛斌明(2010)认为我国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中存在披露动力不足,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问题。李姝、曹蕊(2010)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总体水平仍比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行业之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刘长翠、孔晓婷(2006)以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非常消极,披露内容仍停留在自发原始阶段,既不规范也不完整,实际披露时主要采用非会计基础型。
三、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模式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常存在两方面问题:披露什么和怎么披露。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
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方面,顾兆峰(1997)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归纳为,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所得、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参与公益事业活动等五个方面。葛家澎、林志军(200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应包括诸如环境保护、雇员培训、安置就业、医疗保障、反对种族歧视、企业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或所作贡献等方面。阳秋林(2005)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除应包括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的社会积累率和社会贡献率外,还应包括企业在生态环境、社会福利、人力资源、向消费者提品和维修服务、践行诚实信用商业道德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李正、向锐(2007)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划分为六大类十七小类。辛斌明(2010)将这一内容更加细分为六大类二十二小类。张萍、单晓鹏(2010)认为,企业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捐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
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方面,宋献中(1992)在其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中提出了简单模式、中级模式和高级模式等三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模式。郝美彦、王冬芳(2004)则认为企业应根据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披露方式。阳秋林(2005)指出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要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赵文娟、阳秋林(2005)进一步提出在传统会计报表中添加社会责任信息新项目,并在财务报告中单独列示的披露模式。张楚堂、邢英(2009)也主张将现有财务报告进行一定改造后,同时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黎精明(2004)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说明企业可以通过诸如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公司网站等形式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胡承德(2009)总结目前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常见模式有文字叙述模式、依附传统报告披露模式、独立披露模式等三种模式。周虹(2010)认为,我国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运用简易一些的模式,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四、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研究
近几年,虽然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增加较快,但目前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的结论。宋献中、龚明晓(2007)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和公共关系价值不大。沈洪涛(2005)选取1997-2003年所有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高洁(2009)基于16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也表明:自愿社会责任报告的所有样本公司在整个事件窗内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为正。但是,施平(2010)的研究却显示,在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绝大部分公司的年度累计异常收益率为负。江炎骏(2010)以我国290家上市公司的465份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不显著,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是影响市场反应的关键因素。温素彬、方苑(2008)借助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模型对2003-2007年沪深46家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当期财务绩效有不好的影响;长期来看,有良好影响。陈玉清、马丽丽(2005)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贡献指标体系,并实证检验出: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股票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不强。王帆(2008)以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传递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反应不灵敏,社会责任信息并不能完全通过股价反映出来。曹兵(2011)针对2011年沪深1 933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会增加企业价值。
五、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针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吕立伟(2006)通过对295家违规被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得出,公司董事会规模及结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关系;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专家董事的人数及比重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李正(2006)运用OLS回归分析方法验证出: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财务状况越好,越有可能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行业相关性,重污染行业倾向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李姝、曹蕊(2010)认为成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成本越大的公司,管理者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姜涛、王怀明(2012)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组织结构、行为和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但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不产生显著影响。辛斌明(2010)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财务业绩、独立董事比例均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各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意识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缺乏规范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不足等。
六、 总论
经过多年研究,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清楚,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初探阶段,较多研究仍停留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考证及披露内容和模式的探讨,深层次的内容和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9):22-25.
2.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55-58.
3.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4.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36-43.
5.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0,(2):59-62.
6.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45―49.
7.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7,(3):9-16.
8.王帆.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