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7: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数学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67-01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数学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的扩展和锻炼,要想教好数学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兴趣和习惯。
1.培养小学生爱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好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才更加完美,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就应该让学生知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乐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在问题中要明确题目的思考价值,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必要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奇而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我们知道思考来源于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用于思维训练。比如在提问时可以贴切灵活一点:小明、李华、张磊(学生名)三个人一共完成100件产品,公司老板刘达(学生名)发给他们500元的报酬,其中小明完成20件,李华完成30件,剩下的是张磊完成的。问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多少钱?这个例题就是以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所提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2.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2.1 老师可以在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点。在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时,老师要注意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插手,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往往会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可以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进行解决,再根据遇到的问题慢慢进行思考,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最后一步。
2.2 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发现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转折点。在学生遇到问题中的转折点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情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题目中的难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点,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先进行转折点的发现,然后对每种转折点的连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分析和综合。我们知道思维就是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般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后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综合,并建立相应的思维脉络进行思考。有时候将分析与综合两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效果。
3.2 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功能还不成熟,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思考方式将逐渐从现实具体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的一种成长与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运用,在课堂上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灵活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3 学会自己总结。我们知道数学中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是其解决的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做题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规律,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同时,在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老师恰当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发展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4.1 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充分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本身就有差异,在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表示赞同,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课堂上都能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的课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的提出创造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发放折纸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并最终裁剪出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将自身的兴趣带动起来,迫切想通过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逐渐递进将学生带入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来,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明确问题提出的根源、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逐渐明确数学其实源于生活,让他们逐渐参与到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体会数学课程的奥妙。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小学教育亟需与发达国家接轨,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国人的教学系统。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思想方法,比如演绎、类比、分类等,这些方法促进了小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形象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需要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领悟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数学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的扩展和锻炼,要想教好数学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兴趣和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爱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好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才更加完美,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就应该让学生知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乐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在问题中要明确题目的思考价值,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必要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奇而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我们知道思考来源于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用于思维训练。比如在提问时可以贴切灵活一点:小明、李华、张磊(学生名)三个人一共完成100件产品,公司老板刘达(学生名)发给他们500元的报酬,其中小明完成20件,李华完成30件,剩下的是张磊完成的。问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多少钱?这个例题就是以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所提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前面所说的老师应该在平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这相当于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在完成这一步后老师就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是跟着老师完成思考之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脉络。
1.老师可以在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点。在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时,老师要注意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插手,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往往会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可以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进行解决,再根据遇到的问题慢慢进行思考,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最后一步。
2.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发现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转折点。在学生遇到问题中的转折点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情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题目中的难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点,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先进行转折点的发现,然后对每种转折点的连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我们知道思维就是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般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后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综合,并建立相应的思维脉络进行思考。有时候将分析与综合两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效果。
2.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功能还不成熟,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思考方式将逐渐从现实具体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的一种成长与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运用,在课堂上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灵活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学会自己总结。我们知道数学中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是其解决的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做题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规律,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同时,在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老师恰当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发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1.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充分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本身就有差异,在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表示赞同,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课堂上都能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的课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的提出创造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发放折纸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并最终裁剪出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将自身的兴趣带动起来,迫切想通过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解决并从中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圆形的物品,引导学生对数学图形产生印象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在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从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中的识模、建模的思想有一定的掌握,从而逐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逐渐递进将学生带入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来,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明确问题提出的根源、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逐渐明确数学其实源于生活,让他们逐渐参与到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体会数学课程的奥妙。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传授老师非常重视,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熟练程度,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完全的被动学习。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通过学生的联想及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达到提高求知欲望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理解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从中学会对问题质疑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思维培养。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上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培养,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也能让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教师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逐渐锻炼学生的自主发展、独立实践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应当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新课程(小学),2008(12)
[2]袁长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贵州教育,2008(04)
[3]范瑞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训练的连续性和超前性.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一、 启发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力,引导他们往广处想、往深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激发学生的正确思维,使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如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解题过程,让学生把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再创造,画出直观图,使数量关系形象化,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联想,逐步列出算式,达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7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摆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摆。然后教师一步步设疑,“哪一行摆得多?第一行中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用手指画一画,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然后启发学生想,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圆多出来的。
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如今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时只是一个口号、一个形式,部分学生没有从“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处于被动局面,思维得不到充分训练。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要通过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通过学生的联想及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提高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独立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尝试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比如我在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时,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索逐渐悟出计算方法。第一,能直接计算吗?第二,怎样才能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加法?第三,分母相同表示什么相同?第四,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然后出几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试题,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相当顺利,理解了计算原理,掌握了计算法则,与直接说教相比事半功倍。又如讲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开始我抱来36本课外读物,同学们感到新奇,老师要干什么?等候我布置任务,我要把这些读物分给三个小组,第一组分1/3,第二组分2/6,第三组分3/9,组长上讲台分,同学们帮着分析:这样分配合理吗?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最后发现一样多,并且正好分完,很合理。
三、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颖多样的课堂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思维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一节课四十分钟,既讲又练,时间有限,因此对练习的设计必须少而精,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如我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用简单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48+130+2246+75+54+25(基本题)
(2)38+(96+62) + (76+123)+(77+24) (变式题)
(3)11+12+13+14+15+16+17+18+19+20 (发展题)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特征和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并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我们都知道“利息”知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我在教学“利息”时,让学生通过5000元存入银行,计算整存整取三年期、整存整取五年期,体会到期后会取得多少利息等。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了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了数学的真实。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如:学习“倍”的概念时,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2下,然后拍4个2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知识间的异同,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这样其实是教师对教学难点没吃透、教学中教学难点没突破的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比较正、误两种解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使学生真正理解重难点,灵活运用新知。
五、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划重点;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内容有主次之分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如果那样,一本教材学下来后,不仅学生感到精神疲惫,连教课的老师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每本教材都是那么厚的一本书,并且倘若老师不分次重点,而让学生对书上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内容都锱铢必较,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会尽如人意,道理很简单,内容太多,学生根本学不过来,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老师想让学生掌握得越多,学生学到的内容就越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这门学科就会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再也不想学习这门科目,这显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重点内容,这样有主有次的学习,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教学最初的意义,下面就详细地说明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划分重点内容的意义。
一、可减轻学生压力
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非常耗费脑力的活动,往往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数学这门学科之后,再学习其他科目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然而,数学的内容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章节,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的解题技巧也特别多,因此,学习这门课程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划分次重点,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分清主次,重点的内容也会花费多一点的时间进行学习,而次重点,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一些时间,这样,有轻有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减轻了,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很会喜欢上这门科目,培养出了兴趣就一切都好说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划分出次、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才能使他们爱上学习。
二、可讲明学习内容
数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也非常之多,如若不分主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会耗费大量的课时,这样会直接导致数学的课时量不够。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就只能去向其他学科去借课时,这就是在小学时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如果老师明确了主、次重点,那么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就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刻意在重点内容上花费多一些时间,次重点内容花费少一点时间,这样的涉及才趋于合理,老师的课时也才会富裕得多,时间充足了,老师就一定能把要学习的内容讲解明白,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又节省了学习时间,使学生的精力可以合理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叫作合理化的教学。
三、可帮助学生休息
目前,小学阶段的课业量非常繁重,也许在我们看来,那点内容不值一提,但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讲,课程设计的内容确实已经很多了,他们除去在学校中的学习外还需要在家中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周六、日还会去外面进行一些补课学习,这样繁重的任务压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那将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这样的童年多痛苦啊?我们又有谁想让孩子陷入这样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呢?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其实都不想让学生成为这个样子,但往往现实却逼得你不得不这样做,但如果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教学的次重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就可以让学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在课堂中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听明白后,就没有必要再去外面花时间补习了,这样就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供学生休息,学生休息好了,精力充沛了,自然就会热爱学习了,因此,讲课分清次重点可以帮助学生休息,便于更好地学习。
四、可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可以模仿推广的,学生在这一门科目尝试到了甜头,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向其他科目普及,即便是小学生,也会体会出其中的道理,当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分清主次重点后,学生就可以把问题学得特别明白,也可以把时间运用得更加合理,那么学生就完全可以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学科,因为有了之前的实践经验,推广的过程也会相对变得容易,如果所有的科目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不但学生的时间可以得到大规模的充裕,而且成绩也会稳步提升,节省出来的时间学生还可以自由分配,或是旅行开阔视野,或是休息强健体魄。学生的整体成绩提升了,那么他的整体学习能力也就增强了,这一点也是在教学中划重点的一个重要意义。
现在,每一个家庭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而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原因只可能是教育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的长久发展,我想,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勇敢地向前走一步,那么,所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迎刃而解,而在数学教学当中规划重点就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我们以此为契机,把未来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合理地解决。只有这样,教学之路才会越来越完善,我们的明天也才会越来越美好。
无论教材编写得怎么好,如果不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就等于“穿新鞋走老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就是突出重点和关键。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2、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这里以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为例,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优化教学手段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如下图):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 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难重点 小组设计
要评定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果,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是否找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重点,并让学生掌握这些难重点。如今,小组教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难重点的重要方式,但如何根据这些难重点设计小组教学,还需要教职人员更深一步的探究。
一、小学数学小组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处在一个乏味单一,只重讲解不重学生接受程度的模式之下,导致学生自小就对数学失去兴趣,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优良的小组教学会迫使教师对教学的难重点进行多方位的分析,迫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相互交流,通过和同学一起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或者亲手制作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理解数学的使用价值和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难重点
1.小学生基础差,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是一个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情感认知、辨别是非等多方面意识的过程。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对许多事物和感情的认知能力都还相对薄弱,接受知识的过程也相对缓慢,接受知识的范围更相对有限。数学是一个需要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职人员在教授相关课程的同时,还不得不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点和必须要教职人员加强关注的重点。
2.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出生背景、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同,相同学生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不同。有的学生有一定认知能力,但是无法将认知能力有效地拓展,产生丰富的想象,导致数学学习中所需要的思维拓宽能力不足。简单举例,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有的学生会认为那就是一个圆,但有的学生会认为那是天上的月亮,是地上的大饼。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其它的学习时段,数学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在多数小学生心中,无非就是加减乘除不停运算的一门学科,不仅难学,还枯燥麻烦,无聊至极,从而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不得不学的情况下,也只是被动学习,被迫学习,基本没有积极的主动意识。
三、依据小学数学教学难重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小组教学,丰富教学技巧。其实小学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难点都是因为教职人员的教育方式匮乏而产生的。小组教学是教职人员丰富教学技巧的重要方式。设计小组教学过程中,教职人员会根据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设定与之对应的分组。在这过程中,教职人员不仅能更加系统确切地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对不同的学生加深映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为其讲解。
2.创造情景教学,因材施教。学习氛围是学习过程别需要教职人员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学习氛围的不同带来的教学成果也截然不同。小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户外教学等情景教学来带动学习的氛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进而因材施教。例如:几何图形面积求解课题。教职人员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分组之后,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要求以组为单位,寻找校园中的存在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其找到数量的多少对其加以奖励。通过实践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其理解面积的基本概念,提起对几何面积求解学习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其结合看到的几何图形根据面积这个概念进行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再将各种几何图形及相关公式以有趣的图片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在让他们慢慢感知知识的同时,又不觉得乏味。
3.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教科书上的数学无非就是文字公式,在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片。完全提不起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职人员以原有的教学任务为基础,适当加上些小故事,小道具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例如: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教职人员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一百根小木棒。然后,教职人员由少至多随便说出一个数字,要求学生用木棒的数量来体现其说出的数字。在此过程中,教职人员可将团结就是力量的故事做为教学辅助,要求各组学生对不同数量的木棒进行折断,让学生亲身感受木棒少和多时折断木棒的难易程度,从而在让其认识到相关数字的同时,深刻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结束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已经不允许教学模式再守于陈旧。一切都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在相关的教育方式方法上,需要教职人员投入更多的关注。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重点进行的小组教学,必须要结合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朝汇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2),162-162。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教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小学数学在教改思路中体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对教学过程创新意识的强调、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硬件的配套要求等,从战略上杜绝了旧式教学观念影响下的教、受脱节现象。引进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启蒙阶段教学存在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将带来数学教学的全方位变革。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论分析
(一)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类型分析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很多具体的应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说,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都与实际问题分不开的,所以学会使用数学思想的技巧,有助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算型以及分类,可以分别从逻辑思维模式、策略思维模式、实践操作思维模式三个方向细分,它们之间呈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有:演绎性质的逻辑推理、分类性质的逻辑推理、归纳性质的逻辑推理;抽象式概括式策略方法、树形整合式策略方法;待定系数类操作方法、配方操作方法、换元操作方法等。但是这些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都属于基础性应用,要求基本掌握并触类旁通地催化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动力。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分析
数学思想是一种严密的思维模式,它有着其它思想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其他相关学科和领域也被借鉴使用。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当中有着从方法到思想的层级呈现,其特点主要是:两者互相关联,数学思想表现在对思想的指导性上,数学方法呢,则是表现在过程中的具w操作指导,相较而言思想表现有一个层级式的发展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提炼后以抽象化认知存在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线型特征,其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接受领悟和融会贯通上。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及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意义分析
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数学教学和学习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会归纳整理和正确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建立在规律发现的基础上的。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重点是对这些规律进行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从而打通其它知识点的相互融合。所以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说,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主要考验的是教师队伍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实际驾驭能力,如何有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并让学生领会到这一方法的作用,是老师需要花力气做的功课。放眼未来,数学思想教学对个体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素质水平起着决定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探究
如何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数学实体教学活动中需要面对的新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直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如运用学到的方法,并举一反三互相引证,串连起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习变得轻松而自信。
举例说明,如对数字的认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没接触数字前,数字与等量之间的概念并没有建立,这时候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并从懵懂的概念过渡到感性认知上来,比如使用小棒、糖果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清点,由感知层面升华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数学思维方法在这种感知过程中体现出自身优势来。
小学阶段的总结思维能力还处于萌发状态,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培养和开发,在渗透教育中,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数学内部结构和相关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进行归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
比如在比较数字大小的教学中,除了学生初步建立的数量观念外,涉及到位数比较时,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方法,设计有故事情节的趣味情景模式:在一处茂密的森林里,两棵树上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它们在争论哪棵树更老些,一棵树的年轮上挂着数字100,另一棵挂着99,这样的两位数与三位数之间的数字大小比较最终会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得出正确结论:三位数是比两位数大的数。类似于这样的教学实例是值得推广的,它建立起教学主体的规律意识。
数学思想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中,也应该渗透到日常活动中,在作业和课外应用中也应该体现出这种思维的优势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发现好的典型应该予以积极鼓励,并大力倡导,以形成一种及时归纳总结的学习风气,并强化为习惯养成的常规跟进部分,为课堂教学外延到实际应用中开辟路径。
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不重,基本上都是涉及到生活层面的简单运算和分类及归纳总结,也包括基本的几何形体与立体结构认识,不过都属于普及性质的现实关照教学内容。但是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可以说是层层递进。在这种大纲体现下,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行不通的,数学学习最需要的是灵活变通,所以老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建立,务必做到练习与学习相结合,知识与应用相结合,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锻炼和多路径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不难看出,数学实体教学别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上的培养、开发一直处于重要位置,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教与学的过程中,甚至串连在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它的方法和思想魅力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着较大的帮助,对整体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重点对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