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理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4 16:37: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理论

第1篇

本人总结了个人工作经验和所学习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后,认为若能将已有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那么美术教师就能较为理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并能相对轻松地掌控教学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由施良方、崔允漷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该书将与中学美术教学实践联系相对密切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1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如何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为科学、灵活。第2、3、4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第5项内容则是指导教师应该如何总结和评价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工作。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在美术教学工作进行之前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明确每次授课的目的,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并且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来更新教学方式,做到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在教学内容上联系实际,在风格上平易近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和行为特点,注意用当代中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互动的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以问答行为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当代中学生。在无比发达的网络环境中,当代中学生更加期待的是“话语权”。因此,当代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地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行为中尽可能多次采用“讨论行为”的方式,以此来适应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本人还需要多方面运用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从教师个人的服饰、体态语言、空间和运动语言等方面来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课堂管理行为策略”。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本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灵活运用课堂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权威模式”“放人模式”和“教导模式”来管理美术课堂,令学生感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使其能够身心愉悦地接受美术教育。

最后,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后,教师应正确对待课堂教学评价。由于美术课程并未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评价体系之内,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所引发的中学美术教学的被动局面如需转变,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开始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三种类型。每个学期固有的期末书面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理论 实践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主张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主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课改突出将课堂理论与课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仁爱版的英语教材不但改变了以前教材中只注重语法的传统,强调了学生视听说的能力,一改“哑巴英语”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话”,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熟练掌握各式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枯燥的英语知识具体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了解教材。比如:仁爱版的英语教材共有六册,每册分为四个模块,由十二个话题和两个复习单元组成。该教材以“语言+话题+功能+任务”的形式作为单元体系,将语言基本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听、说、读、写的各种任务型学习。每单元由引入话题、展开话题、开展讨论和阅读短文,及复习、综合技能和总结归纳四部分构成,在教材中具体体现为:

SectionA 引入话题;

SectionB 展开话题;

Sectionc 阅读短文;

SectionD 总结归纳;

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合理安排布置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教师应调动学生重复学习的热情。

第一,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单元模块的设置具有重复性。在很多的教材中,不同册的内容都进行了对上册教材某些单元的重复,虽然具体内容及难易程度都会有所不同,但主题的类似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应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重复学习的兴趣。

第二,英语学习的规律要求不断进行知识的重复。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基础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表述,引导学生反复地练习,运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开展教学,在重复中降低对词组搭配和语法结构的遗忘率。

三、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1.优化教学方法。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倘若一个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学生们就会学得很吃力,甚至觉得学习枯燥,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优化教学活动来说非常重要。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新课改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

第一,英语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争取课堂活动效率的最大化,全面实现新课改后的英语教学目标。

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包括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英语视听说的交际能力,这是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2)要有渊博的知识。包括一些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传统节日和日常习俗等;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口语交际时的体态语言和容易被误解的词语概念等。

第3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化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47-02

在当今提倡创新、弘扬个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能动性,而新课程提出的生成性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积极的指导意义。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基本涵义是:反对静态的预设教学,提倡动态的预设,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奇特的想法、意见和观点,要以这些意见、想法为生长点,对教学进行有必要的改动,最终使整个教学成为成功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学。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对偶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师生通过积极互动的行为,将其转化为对教学有价值的资源的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充分肯定课堂教学中的偶发和冲突事件中的创造因素,鼓励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些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说明了化学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要在动态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给化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大胆调整教学设计,进行生成性教学,通过师生双向参与、沟通和交流,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紧贴生活,加以点拨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几乎每个章节的内容与生活都有紧密的联系。而高职生更是处在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预设不到的问题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化学理论加以点拨。如某教师的教学案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结成冰,或水变成水蒸气都是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有的还常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如工厂里的电解水反应、铁生锈等。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吗?(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放鞭炮,是化学变化。

师:对,这个是化学变化,鞭炮里面的炸药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点燃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而且还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的现象。

生乙:久放的糖块,慢慢融化了,是物理变化。

师:这个也对,因为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

生丙:老师,生鸡蛋煮熟变成熟鸡蛋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对笔者说,当时课前备课时真的没有预想过学生会问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第一次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她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明紧扣定义应该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还没有学习到蛋白质变性的知识,她给学生解释是物理变化,但有的学生表示还是不太明白,持有争议。她也觉得简单认定是物理变化有点牵强,于是课下她又查阅相关资料,也到网上搜查相似问题,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也是有很多争议,没给出确切答案。网上有代表性的回答有:

1.主要是化学变化,蛋液凝固是蛋白质变性,所以为化学变化,而其中也有物理变化,如鸡蛋温度的上升等(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虽然鸡蛋熟了就变成了固态,但是其性质没变,还是蛋白质啊!如果是化学变化肯定会有新物质生成的,可是这里没有。不能变回液态是因为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物理变化,像液态的血凝固后不能变回液态是一样的。

在下次化学课时,她还专门抽出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学习兴致很高,不单纯追求答案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表示,通过讨论,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涵义都掌握了,而且理解也很深,这就是现在学校教育所要追求的效果。

(二)紧扣知识点,加以拓展

“非预设性”是生成性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学活动前不能预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既然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会碰到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给学生解释这些没预设到的问题时,教师要紧扣知识点,化学教学也是一样,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点和基本原理。

例如,“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着燃(火)点,有的学生就质疑:一根火柴棒,点燃时,把火柴头朝下点,它就很容易燃烧,但是把火柴头朝上,火就很快会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给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就要紧扣知识点,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两种情况都具备空气、着燃点,关键就是可燃物这个条件。在点燃时头朝下的火柴棒火源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大,所以会持续燃烧;而头朝上的火柴棒,火源所能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小,当接触到的可燃物燃烧完,火很快就会灭掉。这也强调了可燃物也是个关键的条件,燃烧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还有学生问道:电灯泡发光,也是燃烧吗?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是要紧扣燃烧的三个条件,电灯泡里面是真空的,没有空气,所以缺少这个因素就不是燃烧。

(三)以实验为手段,加以求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中,面对非预设的问题,可以借助实验为手段来进行解疑。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讲到金属钠的化合物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有的学生质疑:碳酸氢钠溶液加热会分解吗?如果分解会得到什么物质?它会在溶液中再次溶解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先不去告诉他们最终答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发现碳酸氢钠溶液加热是不会分解的,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很稳定,加热是不会分解的;但是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情况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分解的。又如,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苯酚,得到产物和通入二氧化碳的量有关吗?得到溶液会分层,什么在上层?什么在下层?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答案。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通过实验来求证。这样不仅结果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了授业和解惑的目的。

二、反思

改革和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的成长。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教师的参与和发展。而生成性教学理论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生成性教学理论给化学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理念,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只是负责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倾听学生的声音。而随着新课改背景下动态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传统教学理念也逐渐被一种新的理念所代替,那就是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把课堂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二)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

课堂教学生成能够使课堂教学生成的教学效果出现高效、有效、无效和负效等不同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情况, 我们都应该直面教学生成,分析教学生成,促进教学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把无效和负效的情况及时排除和调控,不能随波逐流,要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有宽容之心,辩证看待他们的错误观点、做法和要求,见机行事,适时调整,营造出宽松、和谐、轻松的氛围,生成性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高质量的教学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必须时刻吸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如化学史、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化学教师应在生成性教学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使化学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林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9(8)

[2]张长江.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化学教学,2008(5)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第一印象;角色意识;交往心态;情绪控制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形成默契;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调控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因此,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再次,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增强角色意识,调整交往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通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交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随交往对象的改变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要及时地撤出与双方关系不相称的角色,而进入与双方关系相协调的角色。不然,就会形成人际障碍。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便会使学生产生“他(她)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在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根据心理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中某种心态占优势,便会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来,交往时的具体情境也会对交往产生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而是需要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表现为关怀和怜悯行为。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对方,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缺乏主见、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关爱。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而有时候你又是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而是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时调整交往的心态罢了,因为很多人际冲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心态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心态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这是需要纠正的。

整合课堂情绪,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在实践中,教师除了需要经验和敏锐的知觉外,还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焦虑,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底,学生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根据情绪理论,兴趣是当个体的需要、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体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好奇心、社会互交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课堂氛围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底或过高都会会阻碍学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除了调控课堂情绪,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使学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其耗能较少,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较多,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学生感到疲劳,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通过兴奋点(情绪)造成无意注意,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发展有意后注意,但“兴奋点”的推出必须要在合理的时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因素,在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得多,教师需要针对具体课程的内容,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的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5篇

1.开放教材空间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有许多可以设置开放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更为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二)两册教材都设有开放性栏目。针对新教材的转变内容,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注意开放教材空间,具体来讲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实施:(1)吃透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不是呆板的教条,而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扣得准,而且需要放得开,即吃透教材。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吃透教材,活用教材。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课程《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中只要重点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而教材内容过于枯燥,教师就可以活用教材,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的比赛和台风情境,进而自主学习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2)要开放讨论。针对必修一、二的“说一说”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讨论,如“说一说”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远、近”。教学过程中可以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这“说一说”通过请学生举例,深化了学生对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2.开放实验教学

开放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完全承担自主学习的任务。第一步,要预习知识内容,设计完成实验目标的计划。学生每次实验,要进行全面预习,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充分估计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订出实验操作步骤,尽量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第二步,开展实验活动。教师要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第三步,反思总结。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认真编写实验报告,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在全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也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能够更为自由地出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总之,物理实验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而同时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实际科研的能力。

3.开放问题教学

开放问题是相对于封闭问题而提出的,开放问题不会出现固定的答案,而是允许回答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程序回答问题。这种开放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从当前高考考核重视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现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例如,2012年浙、苏、吉三省高考理科综合的压轴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基于此,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经常提出开放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没有重力”“假设没有摩擦力“”假设没有空气”等。这些假设现象虽然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但是许多物理科学探索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完成的。总之,开放问题教学使学生自主地选择、评价和处理题信息,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在思想交锋中会自然涌现,为学生自立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小结

第6篇

就高等职业教育课堂而言,相信很多教师面对理论与实操两个环节的处理会遇到比较尴尬的情况:侧重理论知识讲授的时候,学生通常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进行深入探讨;侧重实操训练的时候,学生往往停留在表层的忙忙碌碌,却很难抓住实操的核心与本质。因此,探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有机结合,并激发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学习知识,便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讨主题。笔者近几年一直身处课堂教学一线,现就《社交礼仪》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增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操性。

二、把理论知识处理得简单易懂

教师要对所教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非常了解,并能抓住其核心内容。这是实施一切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需要教师练好自身基本功,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专业领域的各种新动向与新进展,保持自身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同步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所得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到知识的实用功能,把理论知识转化的简单易懂,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使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可操作性。例如《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塑造良好个人形象的仪表仪态环节,对于优雅的站姿、坐姿、行姿等一系列动作要领,教师可以尽量减少理论上的要求和语言上的阐述,尽量多地在行为演示和模仿操作中完成学习,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和直接的感受体验,更加能够让学生理解仪表仪态礼仪的知识要点。

三、备课中的统筹安排

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处理之后,教师才有足够扎实的基础进行备课。习惯上,教师在备课环节大多处理的是“教什么”和“教多少”的问题。毋庸置疑这是备课环节必须要处理的事情,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那说明教师只做到了重视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重视。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授业解惑在时下的教育中需要一些手段上的创新,因为媒体的多元性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已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思想需要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单向的灌输往往令他们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备课环节中,教师需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知识应该以何种方式被接受,进而统筹安排课堂学习的组织方法与步骤。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服饰搭配章节,教师可以课前先安排学习小组搜集关于服饰搭配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图片可以来自网络、杂志或者是生活照。课堂上,各小组分别用PPT展示图片并表达各自的观点,分析搭配的合理之处或欠妥之处。此时其他组员往往对展示小组的观点产生争议,教师可适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展示结束后要求各小组讨论总结,提出各种场合服饰搭配的基本原则。最后,教师把各小组提出的原则进行汇总,并带到自己的授课知识点中加以点评。通过备课工作便已开始的统筹安排,使得礼仪知识从实践活动中被提炼出来,并且达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全程参与的目的,有效地做到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自然结合。

四、课堂中的应变能力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冷热反应做出迅速判断,并能够灵活地处理知识的讲授方式进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体现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种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能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实操中得以体现。例如《社交礼仪》课程的饰品搭配章节,如果只是口头阐述饰品与服饰搭配的原则与忌讳,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不切实际。这时教师可以现场组织学生根据现有的物品进行搭配训练。大致这样操作:教师亲自搜集班级学生不同风格的挎包或背包,展示于教室前排。然后限定时间,要求学习小组完成搭配任务,给各种包找到合适的“新主人”,再由新主人展示搭配后的整体形象。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都会非常高涨,对“新主人”的展示形象也会意见各异。为了从搭配技巧训练中得出知识性的总结,教师需要控制议论纷纷的局面,组织各小组有秩序地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把各组总结汇总,进行概括,得出饰品搭配的礼仪知识。用这种随机的课堂处理方式,让学生在类似做游戏的情境中完成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修炼

教师个人形象是否受到学生欢迎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绪。这里的个人形象,既指教师外在的仪表仪态对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又指内在的思想品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首先,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自身优秀的专业素养。身为一名社交礼仪教师,就应该力争在仪表仪态言行举止方面和人际沟通方面具备值得学生借鉴的品质。当学生充分认可并赞赏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时,自然能够真正尊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并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教师需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决不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进课堂中去,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体现。热情洋溢、风趣幽默的形象对学生来说总是充满魅力的形象,也会成为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重要因素。可见,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能起到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六、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

有效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效教学理论是指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研究,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和遵循所得到的规律来找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1]。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方面,根据目前高中语文课本来看,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本中的古代及近代、现代著名诗词歌赋、文言文、散文或杂文、四大名著节选、外国名著、科普文以及名人演讲等,选修课本中的难度较高的文言文、科技文或戏剧小说等。整体来说,教材的变动不大。

2.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容量得到扩充,但内容结构局限。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代的文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文学类型包括文言、诗词、散文、杂文、国内外历史名著、科技文、说明文等,总体来看,教材的容量得到了有效的扩充,但就课程内容来讲,却没有相对实质化的更新,教材内容依旧固守原有的模式和结构[2]。

(2)教学形式单一,授课方式趋同。国内大多数高中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着教师口述讲解、板书答案分析、文字背诵、课堂提问和试卷测评的语文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单一,趣味性不高,令一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困倦、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授课方式趋同,使本应该更为轻快自由的选修课变成了简单的低要求的必修课。

(3)考核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成果评定落后。学习考核主要以模考等模式进行,考卷内容主要包括背诵默写、文言翻译、诗词鉴赏、阅读理解、一句话概述等,对学生书本记忆的考核内容较多,而且鉴赏和理解部分试题大多有固定的答案模式;此外,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考试成绩论学生能力的,这主要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评定与认可。

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1.精简教材容量,优化教学内容

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所在学校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精简。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三步骤:①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但这些范例不可能恰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影成绩的前提下适当地改编素材;②添一添,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以及趣味性更高的素材,以发挥学生的语文优势;③排一排,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特点将各单元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形式,区别授课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授课,还要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辅导点评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文本背诵、阅读写作方式的传统教学,还要进行表演、朗诵、辩论等新型方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修课上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完成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在选修课上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必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准模式,使选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模式。

3.灵活运用考试,丰富评定项目

由于每个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力不同,其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随堂测验、月考、期末考等手段,观察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熟悉并掌握所在班级各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劣势。除了考试成绩外,在每一阶段的教学成果评定中要增设其他测评项目,并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该有模板式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总体教学方向的指导下,由各学校的高中语文任课教师结合本校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家红.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3(4):2.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第9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 评价体系 高职 英语课堂

公共英语课堂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其有效性与学生英语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效性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必须引起重视。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费时多,收效低,处于无效或低效状态。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课堂教学氛围沉闷。要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目前公共英语课堂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监督不到位;(2)评价标准单一,教师多依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教学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表现;(3)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且没有落实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4)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评价的结果对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没有明显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用英语的能力提高不大,评价意义缺失。因此,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建立一个适合高职院校的具有多元评价主体、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切实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有效教学理论下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1、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有效性特点,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就需要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保证高职学校教学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又是学校所有活动的核心,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首先需要对教师的劳动成果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依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关心学生、更新教学思想和知识技能等方面为重点的教师自评制度;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为重点的学生评价制度;以方法的针对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手段的时代性等方面为重点的专家评价制度;以实践教学水平、学生操作能力、学生意志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为重点的企业和社会的评价制度。

2.确定明确的评价目标。开展教学评价的目标是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能当作管理或者评优的需要。依据有效教学理论的目标性原则,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教学评价的目标导向,强调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的作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有效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情况进行评定。

3.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自身评价需求的体系。当前的高职院校中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专家评分,然而专家的主观因素会使评价的结果存在主观性,因此,需要创建创新有效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方法。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在创新教学评价方法时,应当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建立集思广益的集体评分方法,不应当仅仅依赖专家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广大专业的评价机构、企业和教师的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和学生代表学生的利益,企业和机构代表社会的利益评价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效利用机体评分的方法,不断对集体评分方式进行创新,齐心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高效的最终目标。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主体机制。多样的评价主体参与机制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职责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水平和职业素养,这些技能的都需要由多样的评级主体来实现。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应该仅由一份成绩单来表示,它应当由各种评价主体机构共同参与。比如,教师的教学成果要经过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多方面完成;学生的能力评价要经过教师评价、专业评价和企业评价等来完成,不同的评价主体占到评价体系的不同比例。

5.构建有力的评价指标设计。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客观地反映出职业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和普通的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大量的具有较高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独特性,构建有力的评价指标当作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终需求,提升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6.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评价的反馈,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显著,W生的评价反馈对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够认识到到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督促他们不断探索和提升,提高教学能力;学生也能意识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师生沟通,改进学习的方法。

三、小结

教师在教学中要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进行探索,勇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构建高效合理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惠敏侠.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研究[J].价值工程,2014,(07):237-23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