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第1篇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96-02

前言

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综合指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1)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2)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基础指标。(1)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2)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3)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4)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减少)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坚持沟通协调,增进理解支持。第四,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先易后难;第五,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1)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2)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3)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不同于传统审计,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5)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常.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3-6.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多变,经济活动也愈发复杂,为更好地应对经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提高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了解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认识到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作用价值,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会计审计的管理能够让企业之间的经济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在会计审计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而且有效的会计审计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等各方面的实力得到提升。而且会计审计可以很直观的将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通过相应工作的结果呈现给相关的企业管理负责人。企业在整体的生产和运营当中,都离不开经济的运转,所以说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负责人以及操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当中的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在企业生产当中的经济效益数据信息不够可靠、不真实,导致企业出现亏损[5]。

第4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层次分析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不同国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审计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看法:一是绩效审计论,指的是审计人员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效率、经济性以及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并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促进国有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二是管理审计论,指的是对被审计企业或者单位的经济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包含了对其工作质量、综合能力、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检查评价,并能够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优化整合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三是效益审计论,指的是通过独立的审计人员对单位或者企业经济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审查,对比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给出相应的对此建议,以此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本文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从未来长期发展出发的一种建设性审计,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或者单位经营活动的审计分析,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被审查企业或者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对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审计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现状以及审计发展的水平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真实合法的审计,指的是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查,评价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快速转型阶段,会计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失真性,因此真实合法的审计是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前提;二是对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具体指的是对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供、产、销等各个方面的系列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从而有效对企业的各类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挖掘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发展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三是对企业的管理效能进行审计,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企业的管理效能,管理效能的审计指的是对企业管理技能、管理人员等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四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审计,主要指的是对企业或者单位的发展方向、潜力、规划等战略性问题进行审计,杜绝片面战略工程的出现,从而有效保障企业长期战略下的经济效益。

二、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1.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进行的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实行经济效益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保障,但是我国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处于发展缓慢的情况,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发展前景是不太乐观的。

由于零售行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性行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其零售业所分布的网店和项目都比较多;零售行业具有收入和利润双重高的特征,其业务相对较为复杂,零售业主要涉及到了物品采购、进店费、物品销售以及盘点等方面综合复杂的环节;零售行业的人员流动性也是极为普遍的,因此对零售行业的内部控制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但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重点在于查错纠弊,而并不是对经济效益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考虑到零售行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外资企业开始汹涌而进,我国零售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制胜点,对当前我国零售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是不容置疑的,当前已经有诸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并开始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执行落位。在最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零售行业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了对投资决策、人事、管理、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后勤等方面的审计分析,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对社会关系、环境污染、政治环境等一些外部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审查评估。

2.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分析

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注重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活动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等都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和潜力发掘的重要方法。由于零售行业发展极为迅速,所需要的成长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实务工作等,并对零售行业经济效益的重点充分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但是当前我国零售行业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2)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缺乏全面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制的构建是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分析的重中之重,零售行业经济效益需要有一个评价全面得体的标准体系。但是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一定对应的指标体系标准,难以与实践活动相匹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往往都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重视度不够,同时对一些未来价值性的指标过于忽略,导致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是当务之急。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所表明的是管理审计中的思想及构建原因,是管理审计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如何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评价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进行研究,多数的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一些简单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由于财务指标往往都是以有形资产为分析的重点,对智力资本以及一些无形资产过于忽略,对过往活动财务情况重视等,这些导致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分析存在诸多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进一步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记 AHP)是由运筹学家T.L.Satty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可以将问题的相关元素划分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几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决策。层次分析法将人的思维过程以层次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并应用到经济规划、产业规划、能源利用等领域。在实践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将问题进行层次化的分解,在充分分析问题性质和目标的前提之下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隶属关系等将其进行聚集组合,从而最后形成一个逻辑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结构模,最终将系统分析分为最底层、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优劣排序。层次分析法计算简单明确且容易被掌握,可以适用于定量要求简单定性要求较高的分析中。层次分析法大致需要如下几个过程:明确问题、层次结构构建、矩阵建立、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以及结果计算等几个步骤。

层次分析法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零售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在构建了层次模型的基础之上两两比较各层元素,并构建相应的比较判断矩阵,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定量化判断,最终得到相应的判断矩阵。然后进行矩阵理论计算相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权重向量。再次进行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每一个指标的总权重,计算结果。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在,我国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也是重中之重,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人性的法律制度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海.强化经济效益审计 全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8):133-134.

[2]周立.刍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158-159.

[3]张海玲.基于节能减排视角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0.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探索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整体。如何全面有效地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分析。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审计资源不足;二是审计环境还不够良好;三是审计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审计观念落后;五是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六是审计方法措施要先进;七是要有效利用审计结果。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思考做出简单的论述。

2有效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径

2.1合理利用企业内审的力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主体素质的问题

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同时还要有生产、技术等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的知识。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内审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对于那些下属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资料量大,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时,可以让内审人员对其进行协助、把好关,这样将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审计的工作效率。

2.2参考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审计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部分社会审计结果受到质疑,但有些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例如:在某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其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同时比例偏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去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应收款项重要集中于某个业务员所负责的某个区域,涉及的业务单位大多是破产倒闭或查无下落的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个别业务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2.3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但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它不能满足所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审计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对国家的评价体系做一下微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根据企业管理特点,测算出同行业、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同时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需要了解企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年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历史最好指标为标准,进行近期与前期对比,找出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正确评价。

2.4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

2.4.1业务经营审计

第一,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具体计划,对他们的计划进行分析,同时更要审查他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反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业务经营的计划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计划的制订、计划的执行、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会得出某个企业对市场调研是否准确,是否有长期而有远见的预测,费用是否控制在计划之中等。第二,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产供销三大环节,找出经营中的优缺点。经营决策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贯穿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产供销三大环节。例如,有的企业在之前注重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效益较好,之后便不思进取,几年过后效益大大不如从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最后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下去。第三,分析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主要是劳动力、资金两大方面。某些企业人力过多,人浮于事,管理层人员占企业的30%以上,工资高,造成生产率低的现象;在资金利用方面来看,有负债率高、周转速度慢、设备老化、利用率低等现象。

2.4.2管理审计

第一,要侧重分析领导机能和组织机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方面。他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领导机能,更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重点了解领导层是否秉公办事、原则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对于、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要给予排查。对于人浮于事、管理经费高、浪费无度等众多不良现象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第二,分析控制机能。控制机能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控制机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已通过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但各项内控制度未被严格、有效执行。在供应口,各项原材物料未严格进行招标或比价采购,有的材料配件未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导致出现大量产品质量纠纷。销售方面制定的销售政策不尽合理,对销售人员没有约束力,造成应收账款损失较大等。第三,注重投资决策审计。企业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大多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我们在审计投资决策时,应该从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决策是否有前瞻性、决策是否有市场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开展合同审计。这项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进行的、是否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了、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合同变更是否经过审批、合同内容是否严谨等。第五,审计资金筹措的不规范性。这一点关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第六,审查企业有无违规担保以及担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为其他企业违规担保,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对于这点,我们也要严格审查。

2.5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企业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解决企业正常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解决。审计人员在积极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下,让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爱荣.武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与探索[J].审计与理财,2014(7).

[2]李珊.关于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9).

[3]张琳.经济效益审计浅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4]吴春平.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5]徐小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2(7).

第6篇

为了促使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企业运用审计方法,客观反映和监督本企业以及所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服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要求,经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的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二)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三)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

(四)了解企业管理原则。

第七条(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规则,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八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以下职权:

(一)向企业负责人直接报告审计工作情况;

(二)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以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计划、预算、决算、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三)参加被审计的企业有关部门或者所属经济实体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四)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务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意见。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时,应当听取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章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要求)

企业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效率,应当经过内部审计予以客观反映与评价。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核查资产的变动情况;

(二)评价或者确认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效果;

(三)核查由本企业全额投资或者控股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

(四)审查所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五)其他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制度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其他企业负责人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审计工作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报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并提出处理或者改进建议。

第十六条(实施情况的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将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及改进措施,按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其他的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的工作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工作档案。

第十八条(指导和监督)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报复陷害的责任)

报复陷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7篇

摘 要 企业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为增强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审计监督,将审计重点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化。本文就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内涵、特点以及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做了一一探讨。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审计

在当前市场经济审计模式条件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担起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效益审计应当是突破财务审计的局限,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战略、决策和业务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是更好地发挥出效益审计优化决策、防范风险、提升效益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解释经济行为及其机制存在的缺陷或者薄弱环节,促进管理者健全制度,纠正不当行为,减少损失浪费。这是效益审计的初级阶段;二是评价经济行为及其结果,帮助管理者明确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及其原因所在,使管理者对本单位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清醒地认识;三是联系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市场变化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趋向,为被审计对象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是审计在企业管理效益最高阶段的表现。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带有各自特点。它们都起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而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1.作用对象,针对多种多样的经济资料和相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而财务审计只是针对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审计目的,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审计是通过审查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真正意义上存在效益,并提交整合意见;而财务审计则是审查财会资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审查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以建设性为主、防护性为辅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具有的特有职能;而财务审计的职能则是以防护性为主,建设性为辅。

4.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除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外,还有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则仅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审计方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但运用财务审计方法,还辅以经济数学法和现代企业管理法,在事前事后都会进行审计;财务审计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一般形式是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增深和加强。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往往需要从财务审计入手,这就意味着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接下来就是深入到全部的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其实就是价值管理。要增加企业价值,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注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要素,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以维护企业的生命力。效益审计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企业内部人员根据自身内部核算材料料,利用多种多样的经济性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活动叫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但是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其根本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履行的是管理职能,它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证实和监督活动,履行的是评价和监督的职能。

2.其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由那些从事具体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干部来组织的,通常意义上可认为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活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评价中会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主观性很强。而经济效益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特殊独立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指正,这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来说,其根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多偏向于事后分析。根据现有的核算结果材料分析影响这种结果的各种原因。而经济效益审计不但针对事后效益的审计,也会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它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开展至决策、预算和控制。

所以结论就是: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不但有联系还有区别,它们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又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但可以相互促进。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还有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以便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企业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绩效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投入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效率性指用一定的资源是否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较少的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成果;效果性指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或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审计的人员分别以半年度和年度去审计落实这些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打分可作为管理团队奖金发放的根据;还要分析绩效指标完成高低的因素,指出各种薄弱环节,提出整合措施和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还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后续审计,使整个绩效审计工作不存在死角,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企业的重大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企业的重大决策的正确与否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并不意味着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对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并给予适当调整。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采用的是平衡计分卡。它最初用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后被延伸到组织的战略领域,是一套能够使组织明晰他们的愿景和战略,并把愿景和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管理系统。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由于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是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为此,企业效益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总结、探索,策划出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审计模式,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冀中能源”),目前总资产200多亿元,在册员工46 000余人。公司下辖河北邢台矿区、河北峰峰矿区、河北邯郸矿区、河北张家口矿区、山西寿阳矿区,拥有东庞矿、邢东矿等18座矿井,煤炭年生产能力2 500万吨以上,精煤产量1 300万吨以上。同时还拥有年产4.5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的邢台金牛玻纤公司;设计能力为日产2 500吨的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的水泥厂。2008年,公司还与天铁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金牛天铁煤焦化公司,年产干熄焦150万吨;与旭阳焦化共同出资设立了河北金牛旭阳化工有限公司,设计年产甲醇20万吨,公司业务涉及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拓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运作中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强化监督,提高经济效益,是需要长期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以公司审计部为主,结合各矿审计人员50多人,每年开展经营者业绩考核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其中经济效益审计是重中之重。审计人员每年对所属子、分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系数较大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取得很好的效果,降低了各项费用支出,节省了大笔资金,提高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010年“冀中能源”对公司下属40个子、分公司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对其中8个问题严重的单位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提出改进意见152条,减少不合理开支850万元,规范各种收入6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1 450万元。另外在对下属单位“金牛沧化”审计中,针对生产工艺落后,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审计人员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建议公司果断上马40万吨PVC项目,此项目上马后可使用国产乙烯生产PVC,乙烯属大众原料,价格便宜,又可解决原材料受制于国外的局面,一举两得,预计一年新增效益5 000万元,可使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虽然内部审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理论水平有限,限制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理论角度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尽快提高“冀中能源”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水平,逐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指出了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对研究加强企业财务等经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在“冀中能源”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河北省国资委作为投资者派驻企业的监事会,起监督检查作用,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1999年“冀中能源”成功上市,成为股份制企业,企业经营必须为广大股民负责,必须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冀中能源”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煤炭上市公司,拥有40个下属子、分公司,现在仍在飞速发展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搞好内部管理。目前在“冀中能源”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建立。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通过对“冀中能源”内部审计工作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通过对下属子、分公司审计发现在以下方面作用明显:

1.补充、促进作用。“冀中能源“公司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利润20亿元。公司实行统一的股份制会计政策,全公司使用用友NC系统作为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平台。资金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实时监控,各种财务制度健全。在管理细节方面,只有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的有效补充,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使财务制度有效实施,使各项指标得以顺利实现。

2. 评价、监督作用。“冀中能源”正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建立工作,目的是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全面预算管理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利用经济效益审计,对此进行评价、监督,促使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控制、风险警示作用。“冀中能源”对外投资子公司较多,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4.咨询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5.参谋、沟通作用。“冀中能源”现在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通过对拟收购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下属子分公司是否完成了公司下达的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冀中能源”信息化管理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用友的OA办公系统(办公用),用友的NC系统(财务用),销售和供应分别有不同的公司开发的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横向没有联网,导致各种数据不能共享,公司不能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加强采购业务审计、存储业务审计、生产业务审计和销售业务审计等。

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冀中能源”内部各种文件及其实施的程序、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有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地位,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认识,营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环境。应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企业良好的沟通平台,提高企业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程度,树立审计形象,争取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各个下属单位当以所在行业的先进指标为参考,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及企业发展目标、经营战略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包括体现在国家及行业的定额、效益指标、成本费用指标、财务状况相关比率、内部控制的风险发生率、案件发生率、安全指标、环境排放指标、社会贡献率、资源分配结构比、资源利用率等。

三是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案。

五是做好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基础培训工作。

六是注重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结果的利用,促进被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克服那种“一查是事,一走了之”的态度,将审计监督最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成果。

七是在加强公司本部所属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对外控股、参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效降低风险。

总之,“冀中能源”公司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全面加强公司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丁宏.浅析国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J].中国外资,2009(7).

[2] 鲁明朗.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经验探讨[J].北方经济,2007(4).

[3] 杨树滋.效益审计探讨[EB/OL].中国审计学会网站,2005.

第9篇

一、企业会计职能的定位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会计理论界对这种观点的理解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控制”不仅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日常监督和事后进行定期检查,更重要的是有事先周密的计划和妥善的安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成本(如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费用预算,以及有关的财务成本计划,作为控制生产过程的依据,力求做到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以一定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过程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管理;对于“观念的总结”,不仅是指应用观念上的货币来反映生产过程的一切经济活动,计算它的经济效果,还要总结出经验教训,分析实践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供领导作决策时参考,并随时把会计资料中的经济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用来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因而,“观念的总结”可以理解为反映。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职能应为管理和反映。

二、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目标,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会计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会需要会计干什么和会计能够干什么。这两个因素的内容均取决于会计职能,并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职能为管理和反映,加上搞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目标不能像西方会计那样只是“公正的反映”,它应该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会计管理是会计的本质特征,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目标,首先是基于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基于会计反映职能,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

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生产的无限性,客观地要求人们合理地分配和有效地使用经济资源,同时要求人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真实的计量和反映,会计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现代会计反映和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成本效益最优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并通过对会计方法的变革和发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目标不仅是公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对企业会计主体的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应以企业为主体,而不能以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为主体。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诞生,使企业由负无限责任向负有限责任转化,同时也使企业会计主体发生了变更。

在独资和合伙企业中,投资者称为业主,企业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业主以自然人身份直接行使企业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也就是业主的资产和负债,业主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的核算范围显然被扩大了,它不仅限于企业本身的业务,还应包括业主本身的业务。所以,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会计实际上是以业主为主体,直接为业主服务。传统的国有企业是由政府独家投资的独资企业,政府大量使用行政手段而非法律手段直接插手企业会计业务,如前几年的“拨改贷”、“贷改投”等等,使得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反映很多不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政府命令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资本是企业法人的资产、负债和资本,而不是投资者的资产、负债和资本。投资者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将企业的业务同投资者的业务严格区分开来,使得企业成为会计主体,会计直接为企业服务。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把非法人的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具备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使会计回归企业,会计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会计由为政府服务转向为企业服务,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外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信息。

四、对会计回归企业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一是企业体制陈旧,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这是窒息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因素,这也导致了企业会计主体错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这必然要求会计主体回归企业。二是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使得企业不能有效营运。在企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会计人员进行的理财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强化会计管理已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会计回归企业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