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观察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观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观察

第1篇

摘 要: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效的教学观察可以从“观察教师的教、观察学生的学和观察课堂”三个维度进行。只有明确了教学观察的具体方向和具体方法,才能对别人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观察 改进教学

王思令,男,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

目前,有不少学校正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这对于促进听评课方式的改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节思想政治课,究竟需要听课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观察,并能依据观察的结果对本节课进行恰当地定性分析,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这是值得我们政治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多年来听评课的经历和体会,笔者认为大体可从“观察教师的教、观察学生的学、观察课堂”三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观察。

1.观察教师的“教”。要观察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给学生注入无限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新颖独特,扣人心弦、引人人胜,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大有裨益。这种能“激趣”的情境化教学就是一种好的课堂教学。

要观察教师处理的教学内容是否“精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完整、巧妙,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站在听课者的角度,需要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重点、难点定位是否准确?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做到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化难为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达成,这节课自然算得上是节好课。

要观察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否“真切”。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能挖掘教材内涵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又要能创造性运用教材、整合教材,具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能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适时补充国内外时事,补充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政府接受监督”时,可适时补充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此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在讲到“宏观调控”时,可适时介绍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讲到“国际关系”时,可适时介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我国举办或参加的一些国际重大会议,尤其是要分析我国与一些大国及周边国家的相互关系。让时事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的热情,也表明我们政治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种决心和积极态度。

要观察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不可过于容易或过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觉得没有解答的必要;难度过大,学生又无法回答,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极为不利。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要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顿悟,得到启迪,问题一旦解决让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心中豁然开朗,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例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这既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不能一味搞成对错判断,有些问题特别是“怎么做”这类问题,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是非,在辨析中识别真伪,在比较中把握优劣。例如,在讲到“公民应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时,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让学生通过合法与非法方式的优劣对比,选择出正确的、合法的方式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这种问答方式比“直接告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要观察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有利于增强教学趣味性,增加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采用问题教学法,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得到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如能做到讲练结合,则能起到温故知新、及时巩固的功效。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理应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观察学生的“学”。要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益的好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观察一节课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上课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倾听教师讲课,主动配合教师,积极思考,深入探询,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提出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准确而全面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讲到重难点时,学生能及时做好笔记,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并适时加强记忆,学生如此的课堂表现堪称优异,教师如此的课堂教学也应称得上是堂好课。

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如果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自主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样?学生能否快速准确回答教师针对教材和创设的情境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是否敢于担当?是否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独到见解、另辟蹊径。小组合作学习,既需要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又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共享。

3.观察课堂。要观察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旅程。教学相长,说的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的“教”,教学双边互动变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包办代替,“一言堂”、“满堂灌”成了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学过程成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失去了生命活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踊跃发言;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或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许和肯定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响应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提问,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发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应有计划地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有没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没有适时地给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导?教师是否在学生生疑点、难解点、易混点、易错点加以适当点拨,是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课堂教学观察的一个重要视角。教学本来是为了促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成长、得到发展,教学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们眼里只有个别好的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进步要求,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与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背道而驰的。

要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高效”。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任务,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看每个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程度,对学生思维的开发程度和情感的影响力度,都反映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一节课听下来,最终我们要观察教师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明晰?三维目标在这节课是否已经达成或者已经达成到什么程度?因此,一节课听下来,我们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是否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解答各类试题,还要看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和宽度,要看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看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受到了积极影响,是否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中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三维目标达成度的高低,是我们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3-010

课堂观察作为一项科学的课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察的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如实地反映课堂环境。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被用来理解、诠释课堂。课堂观察发展至今,已逐步得到中内外教育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课堂观察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而大班授课和硬件设施的落后对课堂观察的客观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很好地保障课堂观察的效果,先进的评价理念机制是软件设备,而小班授课教学,使得教师有足够精力进行课堂观察,先进的硬件设施很好地弥补了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不足之处。

二、课堂观察的结果

我们以初二(3)班(以下简称三班)为研究对象,对三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三班有60%的学生处于学习主动积极状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有40%的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经常出现上课跑神、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如何使他们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30%的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而认真预习课文,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学生更少,有2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有10%的同学自律性差,有学习愿望,却很难付出行动;班上只有4、5个同学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课堂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等着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对于碰到的问题,愿意并且会查阅参考资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相对于其它班级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于课堂练习题,熟悉的很多,但真正会做的很少,并且,由于粗心大意,又很容易做错;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自用,实际学习效果很差。

总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上课跑神、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打闹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有不端正学习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导致态度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贪玩导致知识出现断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越来越大,最终不能跟上老师的课程进程,自身又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方法,处于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也是老师最应该争取的对象。针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耐心,采用适合的说教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避免急功近利,对课程一点点地追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开导;家长,注意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对于每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

四、针对学习效率低的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努力刻苦,埋头苦干,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总的来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听课技巧,下课一个人摸索、领悟;二、不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三、为了节省时间自学,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四、不注重课堂发言。针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几个问题,老师应该找他们进行谈话,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听课技巧不对的,老师要教会他们去分辨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把握。

五、针对自律性差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律性差主要表现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但是很难对自己进行管控,不能有效低督促自己进行课前课文的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这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0%,尽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但是由于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也应该是老师尽量争取的对象。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管控,监督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督促其认真听讲。最好把他和自律性强的同学做同桌,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对其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密切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留言成绩的变化,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结束语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容易地找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总结,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观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适应初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听评课;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12-02

长久以来,课堂观察是专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随堂听评课是课堂观察的一种主要且常见的课堂教学研究策略,它主要是依靠人的感官通过短时记忆方式来获取信息,但由于感官的局限性,极易造成对课堂重要信息的遗漏甚至错误的认识与分析。而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听评课的诸多弊端和不足之处,而且使得课堂教学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全面和科学化。

一、课堂教学录像研究的源起、内涵与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录像、录音等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但它远没有成为课堂研究者获取资料的经常性手段,更没有发展成为课堂研究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直到1995年,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首次开发出了课堂教学录像编码分析技术,被誉为是信息技术在教学研究中应用的革命性的突破。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及独特优势。

1.反复呈现,保持课堂信息完整。录像有着真实记录和随时复现的重要功能,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事实依据,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和不客观的分析,而且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可反复观察、多次研究的资料,这就为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了基本条件。

2.真实重现,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录像的真实重现,将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3.突破时空限制,利于多方交流。与随堂听评课不同,以录像为技术手段的研究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现场情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在场的专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进行异时、异地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可能。

4.既可研究个案,亦可群体分析。录像研究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可以使得研究视野更宽阔、研究结果更全面,而且对教师而言,因为有了直观的借鉴,更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

二、课堂教学录像研究的分析维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缺一不可的共存体。因此,课堂教学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

1.学生的学习行为。①情绪表现:学生的情绪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参与水平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得学生高效地学习,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明显造成学生学习的低效。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神情专注、主动思考、发言积极还是开小差、无精打采、不参与学习活动等。②个体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有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得以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学生的个体参与水平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参与时间、参与广度及参与的思维水平。③交往合作: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既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要观察学生是否有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发表不同意见;是否能够尊重、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是否能有效利用教师和同伴提供的信息,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等等。

2.教师的教学行为。①讲授行为: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讲授内容方面,重点观察教师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根据学科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不拘泥于对具体事实和概念的陈述和解释,更注重展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等等。其次注意讲授时间,看教师是否为学生留有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②探究行为: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表现出有恰当的探索性教学行为。如教师是否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或抓住学生自主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教师是否起到启发、点拨、合作等的角色作用,而不是独断和代办;是否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等等。

3.师生的互动行为。①问答行为:在教师问学生答中,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以及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否紧密,必然影响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效度。而学生的情绪反应说明他们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反应,从而为教师改进提问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外,教师的反馈也十分重要,是不予反馈、判断对错、表扬、批评还是进一步补充概括。但在我国,学生的主动提问还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中,要注意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问技能,鼓励、允许学生提出问题。②讨论行为:课堂讨论是一个新兴的师生互动方式,课堂教学录像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达到比单纯理论培训更好的效果。观察分析课堂中的讨论,一是看讨论主题是否具有探讨价值,这以是否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为准则。二是看学生的讨论行为,以判断学生的参与程度。三看学生讨论时教师的行为。教师应作为一个“指导者”、“咨询者”、“顾问”参与到讨论当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应观察全班的讨论动态,对学生做出必要的指导。四是从总体上看讨论时间长短是否合适。观察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观点,是否进行了相互的交流和充分的讨论。五是看讨论结束后的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绝不是简单的正误评价,亦不是对学生的答案简单复述,而应该有必要的总结概括、思路梳理和更深层的引导。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与传统的教学研究不同,它以科学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托,以系统的课堂教学编码系统为基础,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最全面、最细致的课堂教学研究框架。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力求从真实的细节入手进行细致地剖析,因此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地改进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英飞,石荣利.新课程实施后评课活动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4):91-92.

[2]张俐蓉.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案例研究:课堂教学录像[J].电化教育研究,2004,(5):66-69.

[3]李松林.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8-51.

第4篇

一、学习理论,加深对“课堂教学观察”的理解

“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较成熟的理论,有成型的操作程序。我带领教师们学习相关的理论,了解“课堂教学观察”的概念、内容和技术要求等。在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逐步确定了“课堂教学观察”应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了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评价的实施步骤;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既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观察效果,又为教师实施高效教学提供了帮助。

二、深入实践,把握“课堂教学观察”的阶段要求

以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为例,把她作为课堂教学观察的对象。根据这位教师的情况,观察目标分三步完成:第一次观察,解决教学设计的缺陷、教学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第二次观察,解决教学语言与教态、组织教学、教学机智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次观察,主要看前两次问题解决得如何,应在哪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被观察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操作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进行好观察教师的分工,明确各自观察的内容,要记录好教师教学中的优点与需要进一步探讨或注意的地方,为评价做好准备。

2.课中观察阶段。

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反映问题为主。包括教学环境描述、教师活动路线图、教师课堂提问、教学预设达成、教学组织与教学机智、教学语言与教态、专业基本功、学生参与程度与效果、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情况十个方面。

3.课后评价阶段。

先由被观察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再由观察教师根据观察记录的数字、细节展开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此基础上,被观察教师修改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观察。观察开展后,这位教师教学能力大幅提高,进步最突出的是教学语言、提问设计和教学机智。同时,参与观察的教师反映:这种教研方式锻炼人。观察别人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从而找到了对自身教学进行修正的方向。

另一位年轻教师,专业知识程度高,但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具、课件准备得很充分,却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也是采取“课堂教学观察”的方式,根据她的教学特点,学科组从教师课堂提问及时间分布、教学预设达成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组织及教师语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教学环境、学生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对该教师进行观察,然后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第二次试讲,观察改进效果。两年多的时间,这位教师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区级教研会、青年教师展示课等活动中多次做观摩课,一次比一次精彩,教学成绩优秀。

两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各自的教学特点不同,“课堂教学观察”的目的不同,因此,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观察点也不尽相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断探究,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观察”的运用

我校承接了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研修指导工作。对于这些经验型的教师,学校抓住契机成立了支持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观察”。确定了教学语言与课堂提问、肢体语言与教态、教学活动形式与师生互动、教学组织与教学机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辅助教学效果、知识表述与教学预设达成、课堂教学效果测试等观察内容。课后,团队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教学建议,领衔指导教师撰写“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报告”。评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学员们感到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学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观察”不仅适合新教师,也适合经验型教师。只是经验型教师反映的问题会比新教师少一些,相对集中一些。

我们还将“课堂教学观察”引入了市级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实践研究中。观察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从教学环境、学生注意力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体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希望通过实践、研讨、改进、总结,初步构建起“让孩子们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也就是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四、运用“课堂教学观察”的成效

“课堂教学观察”作为一种教研模式,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特点,不断改变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无论被观察者还是观察者,都深入其中,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意识。二是“课堂教学观察”是以研究的方式来解决课堂问题,因此,提升了校本研究的功能。三是促使教师关注教学细节。它为教师提供了多个角度审视教学问题,反映出平时容易忽略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更真实、全面地为我们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四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注重摒弃低效的环节设计,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五是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各学科“激趣导悟”教学模式,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模式的形成是在大量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提炼总结得来的。

在不懈努力下,学科组教研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区级“课改先进集体”、区级优秀备课组。而实施“课堂教学观察”中,由于观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分析诊断与教学改进建议良莠不齐;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观察与诊断还处于表层,造成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等方面的监控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但经过几年实践,也确实感到“课堂教学观察”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只要持久深入地探究实践,不断反思完善,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专家点评:

作者提出“课堂教学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作者把“课堂教学观察”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究。分为三个阶段操作,每个阶段观察者任务明确,着眼点清晰,呈现方式简洁,因而,对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问题可以清楚了解,便于及时地自我诊断、自我唤醒和矫正。

第5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互助;观察;多向交往

据调查,职高学生对文化课厌学情绪最重最普遍的是数学。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事不关己,反正听不懂也没这个信心和闲心去听,久而久之,感觉数学课冷漠、机械、无聊。甚至作为数学教师也在这个氛围的迷宫中转。因此本人认为职教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本文观点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要多向交往,在课堂中,要求生生之间坦诚交往,互助互学;在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亲切和谐,讲学乐学;在教与学之间,科学“交往”,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方能真诚合作。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

传统的课堂交往教师重在呈现教材,学生被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主要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作用。一些课堂教学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把课堂看作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过于简单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这也是目前职教数学教学效率不高,上课冷漠无聊,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课堂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以同伴形式或以小组形式主动探究课本,讨论问题,互相交流。这包括好生之间,好生与差生,差生之间的多种交往。在交往中,他们既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正是职高生心灵所需要的。同伴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远比教师对学生的说教要有力度。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一节课教师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好生与差生的成功交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差生心里的疑问,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率,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协调折合促进者,当然更是纪律管理者、组织者。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畅所欲言,敢于交锋,敢于对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不论数学好的,还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进入这种情景,从而自觉地思考问题,排除了对练习的恐惧感,不再以无聊消极的应付态度对待。从职高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说明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即使由于自身的基础原因,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未知或半懂、不懂状态,但这种氛围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至少使他们不会对数学产生反感,反而可能会产生征服欲望,发挥心理潜力,破除思维定势。

3、学与教的互助交往

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假如一节课只有教师声色并茂地讲,没有学生参与是失败的。很简单,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如何能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和精神,目标没有实现,如何谈成功?而为什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启发、引导才能实现目标呢?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不能由教师恩赐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才可能是有效的。实际上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同样离不开全体的领悟,离不开全体内化的过程,所以,真正有质量、有效率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认知活动的能动作用。另外必须强调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根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自动、自觉地学习,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法的指导方法是形形的,如采取集体辅导,小组谈话和发现个别现象,个别对话,平等交谈,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的(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就无从分析和解决问题。凡是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乃至一切有用的人才,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经验时说“我并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可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观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36-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中国的初中数学改革也随之正在酝酿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现在的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实验操作和对学生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课堂应用中的深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协调合作。

一、目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

1、权威教育抑制了自由发挥

目前我国教学的问题有很多方面例如过分尊重老师的权威性,不敢突破老师教学的框架,学生只是简单的从老师的教学中的到体会,完全不能自己深入,多方位诠释。

2、自学也很重要

严重崇拜老师教的作用,完全忽略自学的重要性,老师教学当然很重要,但是最终要的还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运用,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尊重。

3、数学教学重经验更重实验

数学教学思维的扩展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够让实验教学在现代中国数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只是老师要做的事情更加是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应该要考量的事情。

4、互相尊重共同学习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决定,让学生知道教什么,学生的意义。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之下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完善学生的各个学习方略,利用设备和多媒体教材对学生的进行临场操作和实验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1、数学思维优先培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方略在不断完善,数学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最好方法,学生在数学上的水平能够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各个方略的提出都需要一种运算思维,数学的教育在现代教学中非常重要,加深数学教育的概念性研究尤为突出。

2、不同阶段重点培养

加强对数学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培养,减少各种人为编造的乱七八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能够解答一些真实的有建设意义的数学问题。为加强社会技能打好基础。

3、注重个性培养

我们应该清楚能够调动学生生活的技能就能够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非所有的学生是怎样,都应该怎样,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只是老师凭空的猜测。

4、自己做才是硬道理

数学学习需要全方位思考,要有扩散思维才能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数学思维,学生们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老师的知道对数学思维进行判断和理解。

5、课堂上打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考试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关切和激励学生的同时要全面的对学生学习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6、师生互动 决绝盲从

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在指导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是权威的发令者,而且也是命令的执行者。

7、抓住课堂活跃阶段

从正常的学生来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都处在非常活跃的状态,对问题的解决思维多样性,特别是学生自己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来对数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8、瞬间思维很重要

从教室的角色来把握问题的各个角度,学生瞬间思维有时候是解开问题的钥匙,有时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抓住学生的瞬间思维,让他在课堂上熊熊燃烧。

9、长路漫漫需坚持

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善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的路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教育是兴国之事。教师要自我做起,珍惜学生们宝贵的时间,要知道一堂课对于你来说是四十五分钟可对于四五十个孩子来说就是将近两千分钟啊。千万不要再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

三、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再好的教学方法,再强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学校管理机制的配合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虽然平时和学生们在一起都是老师,但是老师是在学校的管理之下来教学的。学校管理机制好,老师开的会少,平时的家庭烦恼少,教学质量也就会提高,反之则不然。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对初中学校的监督要加强,为了能给学生一个安定和谐的教学环境,国家要对学校和学生增加更多的补助政策。

第7篇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逻辑分析等,重点对教师的观察现象进行梳理,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观察”的必要性,以及有效观察的具体方略,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9-0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既包括老师的传授行为,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忽视。二者既有一定的对应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特性。观察行为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习情况;学生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传授行为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本研究重点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行为的探讨。

一、体育课堂观察若干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无处不在,而且包含有多种形式的观察,有的人会观察,有的人却不会观察;有的人从观察中及时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有的人从观察中得到的信息并不那么全面和具体。下面,针对观察中出现的若干现象进行归纳,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不注重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有些体育课堂的老师并不注重观察,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完成教学工作,好像是在机械地走程序,我们难以看到他在某一教学环节有明显的目光集中的时间,或在某一环节上有停留或思考的迹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明显问题,老师却没有发觉,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因此,这样的教学从有效性上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有的老师之所以不注重观察,一方面,说明对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这些老师对如何有效观察,认识上还不到位,也就是说,还不会观察。基于此,提高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十分重要。

2.盲目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从观察效果上来看,有些体育课堂所表现出的,并不是老师不观察,而是观察的及时性和观察的内容不够确定,基本上属于盲目观察。有的该认真观察的,可能时间不足;有的该即刻观察的,却延迟了;有的该观察这些内容时,却观察的是无需更多观察的其他内容。总之,观察没有抓到点上,或叫做抓不住重点地观察,其结果使得改进教学或纠正错误缺乏重要依据。

在体育课堂上盲目观察者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对观察法的了解有些欠缺,这样的老师实际上已经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但往往因不知道何时观察、不知道观察什么、不知道如何观察等而达不到观察的目的。

3.观察不全面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需要老师全面而仔细地观察,无论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好,还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也好,假如观察不全面,换句话说,漏掉了某些关键教学环节的观察,难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因此,只是会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把握观察的全面性。如体育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自主练习的时候,在巡回指导环节,仅仅观察到极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即便是发现了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予了纠正,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练习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到,因此,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

分析观察不全面的原因,或许是部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当然,也显示出观察的方法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缺乏观察的技巧,结果就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观察不全面的现象。

4.观察不深入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是观察不全面,而是达不到理想化的程度。也就是说,观察到了若干现象的存在,但对哪些现象存在问题,是普遍性问题,或是个性化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缺乏及时的、深入的分析。这种现象,从表现上来看,可以归结为观察不深入造成的,即看到了,但没有想到,或看到了,没看出是啥问题、啥原因。如排球垫球课上,两位同学一高一低站位练习垫球,老师或许能看到这两个同学与大家不一样的练习情节,但究竟为什么这样站位,而不站在同样高度练习?老师似乎未做思考,因为,没有看到近距离继续观察或询问为什么,更没有根据学生的这一练习现象及时调整教法,因此可以算是不深入的观察现象。

不深入观察的老师为什么如此?一方面,或许是老师对该如何深入观察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还需要深入观察;另一方面,或许是对教法与学法动态发展的关系缺乏了解,甚至孤立地看待教法与学法。实际上,不但教法对学法有较大的影响,反过来,学法对教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法及时调整教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应怎么教。

5.观察不改进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观察的主要的目的还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调整,从而实现改进教学的深层次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在课堂观察以后都能及时调整,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是,很多老师只是在巡回指导环节看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做到了及时纠正,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观察到某些特殊现象,甚至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老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也就是说,从教师的角度应该有所变化,在体育课堂上并不多见,但这恰恰是不容忽视的,如当发现学生练习时,很快掌握动作,是否依然需要按照事先设定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组织学生练习?假如依然如此,学生的兴趣或许就会有所减退,假如能够及时改变练习形式,如增加练习的难度,或变换练习的方式等,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或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做出调整,改进教学至关重要。

但是,为什么老师做到了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却依然达不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呢?究其原因,老师对观察的真正意义的理解还不深入,甚至可以认为是老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也就是说,发现了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或是尚未想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法调整教法。因此,没有改进或不及时改进依然不能达到最有效的观察。

二、强化体育课堂观察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而有效的观察,但为什么观察十分必要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强化观察?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为及时捕捉课堂现象而观察

体育课堂上有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其中有的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有的现象却恰恰相反,对教学活动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有正向影响性的现象,假如能够及时捕捉到,要么可以通过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么对改进教法有一定启发,可以作为调整教法的重要依据。而具有负向影响性的现象,假如能够及时发现,不但能够及时制止,或对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有的不良现象,或许蕴藏着某种大的隐患,如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隐患,往往可以通过观察而发现,假如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得以防范,安全事故就能有效避免。因此,从捕捉课堂若干现象的角度来看,强化体育课堂观察十分必要。

2.为及时调整教法而观察

教法往往是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已经选择确定的方法,多由教师支配,但教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然而,依据什么来调整呢?那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观察,可以为调整教法提供重要的参考。因为,通过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原有教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观察还能够了解,哪些教法更适合于组织某项教学活动,尤其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观察之后,能够及时捕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改进教法提供依据。由此看来,强化体育课堂观察活动依然很重要。

3.为帮助学生掌握学法而观察

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三条这样写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怎么学?哪些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哪些学习方法是需要改进的等都是老师最先需要掌握的,否则,就难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观察是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观察不但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怎么学,而且对于已经掌握了观察方法的老师,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有效的指导,如学生会不会观察,当老师做示范的时候,确实表现出有的学生会观察,有的学生不会观察,而对于不会观察的学生究竟是在怎么观察?哪方面出现了问题?是观察的顺序没有掌握,还是观察态度不够端正?或是观察目的不够明确?无论哪种情况,只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就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基于此,课堂中教师的观察不容忽视。

三、体育课堂有效观察的主要方略

体育课堂中或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强化课堂观察环节十分必要,但究竟应该如何有效的观察呢?下面重点从观察的时机、程序、内容、反思和回应五个方面讨论观察的主要方略。

1.体育课堂观察时机的把握

有人说:“当讲解、示范的时候来不及观察。”有人说:“当老师巡回指导时,看似有很好的观察时机,但往往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观察到全体学生的练习情况。”还有人说:“备课阶段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该如何教和该如何学,在做大量的观察显得有点多余”等等。以上各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当老师讲解时且不可只顾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听,边讲还要能够边观察学生是不是都在听,如果不是,哪些在听,哪些已经溜了号。对于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教师该如何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并调整讲解的方式,语速上、语调上或是讲解的内容上做一调整,从而提高讲解的实效性。另外,对于示范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示范,都需要老师在示范前明确做出观察法的指导,也就是说,事先要告诉学生该如何观察。尽管如此,往往在示范时,依然会有学生不会观察,基于此,老师还要在示范的时候能够用余光了解学生的观察活动,对于不会观察或没有观察的学生要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由此,可以将这些观察归纳为“边教边观察”,当然,这是从教师出发的。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是“边学边观察”,体育教学活动,有的是教与学一一对应的,如讲解与听讲,示范与观察,但有的是以学习为主的,如学生在练习环节,学生练的怎么样?哪些同学会练,哪些同学不会练?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练习中发现这些现象,并及时纠正。

2.体育课堂观察程序的了解

课堂观察的程序应该从观察课堂上的现象开始,体育课堂上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有的现象是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而有的现象影响性可能是负向的成分较大,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影响,了解现象至关重要,为此,本阶段的观察可以称其为是“现象观察”。第二步就要进入问题诊断阶段,教学环节中的某一现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判断是否是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根源,这一步可以称其为是“问题观察”。发现了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后,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即找到改进的策略,或现场调整教学活动,或为以后的有效教学提供改进依据,该阶段的观察可以概括为“策略观察”。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完成了第一步,或只是到了第二步,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或有效的观察,因为,前者仅仅看到了一种或多种现象,而不知道为何有这些现象,更不知道该如何消除;后者尽管分析了问题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未采取任何策略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进,观察的意义也不能充分得以体现。因此,观察从程序上来看,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现象观察阶段、问题归因阶段和调整改进阶段。只有这样,观察的价值才更加凸显。

3.体育课堂观察内容的确定

体育课堂观察什么?从哪开始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都是体育教师应该十分明确。当然,教师的观察应以观察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为主,借助于教师的听、看等感觉器官对学生的学习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了提高体育课堂观察的有效性,下面谈一谈对学生听讲、观察、练习、讨论等的学习环节的观察。

首先,对学生听讲的观察,学生在听讲的时候,教师究竟应该观察什么?学生的听讲表现会有很多,如有的学生皱着眉头盯着老师听,有的学生满不在乎地时而转移视线地听,有的学生低头一直不看老师地听等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等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情况。

其次,对学生观察的观察,学生在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在面部表情上,有的表现在眼神变化上,还有的表现在多余动作上等等。无论是什么情况,只要老师能够从这些方面及时了解学生观察的信息,就能掌握学生的观察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法或做出有效的学法指导。

第三,对于学生练习的观察,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不停地在练,有的学生练练停停左右看看,还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练。在观察学生练没练的情况之后,对于那些练习的要继续观察练的动作是否正确;对于那些练练停停的,要能够进一步观察为何停下来;对于那些一直不练的学生,更需要观察、询问学生为什么不练等。假如没有观察,学生的练习环节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对于学生讨论的观察,很多体育课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环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讨论式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们在讨论环节出现了什么情况,哪些是需要及时纠正给予指导的,哪些是需要鼓励和表扬的。假如通过观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时总是很被动,教师要能够关注到这些学生,并及时引导,假如不注重讨论环节的观察,或许就很难了解学生是否在讨论,在怎样讨论,也就难以达到真正的讨论目的。

4.体育课堂观察反思的协同

体育课堂观察活动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观察,因此,观察环节就少不了反思,没有反思,观察毫无意义,没有反思,改进策略就无从谈起。观察时需要老师反思的,一是对问题的反思,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二是对教法的反思,假如有问题,假如有些问题明显与教法有关,教师就需要反思其教法,教法的选择怎么了?如何调整教法?三是对改进策略的反思,前文中已经多次谈到,观察的实效性需要观察有深度,还要求观察程序完整,因此,对改进措施的反思至关重要,只有找到了具体改进的策略,观察才富有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东西,如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场地器材布置的反思,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等等。

5.体育课堂观察回应的跟进

体育课堂观察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的环节是要做出适当的回应。该如何回应,回应什么等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凡是观察,都需要或多或少地做出回应,只不过有的回应较及时,有的回应不那么及时。其次,回应是有层次的,从小的少的回应,到大的多的回应。小问题,小回应;问题少,少回应;问题大,大会应;问题多,多回应。但回应是必须要有的。小的回应,例如个别同学在练习的时候存在错误,教师根据观察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较大的回应,如在示范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篮板或篮圈上,没有真正观察到示范动作顺序和方法,此时,老师就要对学生的观察法做出指导,讲明有效的观察法之后,再次做示范,学生观察的效果会有所改变。又如,遇到刮风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做游戏跨越障碍(对折立起的垫子)时,受风力的影响,多次出现将垫子扶起又倒下现象,也就是说,风大时垫子难以站稳。当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以后,就应该及时调整垫子的摆放方式,如平放跨越等,依然可以把游戏组织得很好。但有的老师尽管观察到这一现象了,依然让学生扶来扶去的,耽误很多时间,这样的观察就缺少有效的回应环节,是不彻底的观察。

第8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教学;作用

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的对象不定,可以是教师观察自己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这里主要讲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并制定恰当的计划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是否觉得教学有趣,有价值;了解教材是否适用,一些教学的技巧或活动是否适宜重复使用。课堂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一、课堂观察的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教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次数,还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观察的内容是依据观察目的决定的。教师要使抽象的观察目的细化、具体化,使之能够被观察。为了使观察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课堂课程标准》分级别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要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词恰当、观点阐述、交际策略、身体语言、情感态度、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等。教师可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效果。另外,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也很重要。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一般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一些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也不应忽视。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是为了填补某种空白或构建某种理论,主要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以往,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一言堂、满堂灌”,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启发性课堂,让课堂在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轻松进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互动引导语和互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组织互动能力及构建问题链、引领有效互动的能力。

2.利用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后再现给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的实况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及时找到进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3.通过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提问随意、肤浅,没有针对性,这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精心选择每一道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灵气”,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提有效问题,摒弃无效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及学生的反应,课后和授课教师一起进行研讨,分析哪些是有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哪些是无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略,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提问艺术。

第9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

听评课是反馈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的听评课中,听课者只是带着耳朵和眼睛进入课堂,得到的是对教学的一种整体印象,很难以“手术刀”的形式精确解剖课堂,不能清晰给授课教师反馈教学行为支配下的教学效果。通过课题设计与理论学习、量表设计与教研实践、总结提炼与推广应用三阶段,构建高中生物课堂观察框架、形成各级听评课活动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网络、研制高中生物课堂观察量表模板、形成高中生物听评课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模式,以期发现、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观察的研究和开发

1.观察框架的制定

课堂观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理解、描述、反省的支架,是课堂观察的核心问题。本课题以课堂活动全息观察、关键问题聚焦观察和依据价值标准评判观察为主要方法,课堂活动全息观察设置三个维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调整补充后,构建以下观察框架。

表1课堂活动观察框架表

观察方法 维度 视角

课堂活动全息观察 学生学习 课堂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之独立应答频率、学生参与之互动

教师教学 教学机智和风格、课堂谈话、时间分配

课程性质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复习教学、练习教学

依据价值标准评价观察 以课程性质视角的要求为标准

关键问题聚焦观察 聚焦课堂活动全息观察中的若干视角

2.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结合实际,把课堂观察活动细分为以下六大程序。

(1)以“微问题研究”确定观察主题,“问题意识”驱动参与者一路相随。课堂观察主题设置目的之一在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解决自己目前正在困惑的教学问题。确立这样的主题观察,既让教师有认同感,也极大的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2)教学骨干牵头组建研发小组,“过程前移”保证量表质量。课堂观察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主题设计相应视角的观察量表,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最初阶段还是需要学习和引领。我们采取的是培养骨干教师牵头成立研发小组,组成量表开发团队的模式,让骨干教师成为某一观察量表的“专家”,确保观察指标具有客观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能有效的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量表研发、课堂观察、梳理观察记录和形成观察报告,确保活动效果。

(3)以“骨干引领”召开课前会议,明确具体要求。在观摩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从“点”和“面”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然后各量表“专家”分组对观课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解读观察量表、解读理论、梳理量表记载的注意点和撰写观察报告的注意点等。

(4)以“分工合作”开展课堂观察,保证观察质量。听评课活动中的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而是一个和合作体的专业实践。教师根据量表选择合适的位置观察,同时专门安排教师进行摄像,便于今后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5)整理研讨,召开课后会议。课后会议分为整理记录、小组研讨、形成观察报告、观察汇报四个环节进行。课堂观察后,观课教师单独或合作整理好相应的观察记录,撰写个人观课报告。然后由组长牵头开展小组研讨,形成课堂观察报告。最后,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

(6)以校本二度研训开展后续研讨,拓展活动效果。每次活动后要求以校本为基础,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共享所有的观察量表和观察报告,开展后续研讨活动,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三、实践成效

1.学生方面

(1)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经过将近一年的试验,将实验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高,课堂认真听课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62.1%,课后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52.6%,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及化学学习的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2)学业成绩方面。通过对三个实验班级生物平均成绩和非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试验后的生物平均分的差异度分析比较看出实验班成绩进步明显,且三个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在试验后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通过课堂观察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观念,改变了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开展,使的教师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实现了“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学生成为课堂魅力的真正领路人。

2.教师方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