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实践的经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实践的经验

第1篇

一、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困境

为何要在中国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主要是基于笔者这些年的一些观察。从2001年开始有幸参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陪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成长已经接近14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快速成长的确是让国内外同仁都欣喜不已,然而,也碰见学术的困境与瓶颈。近年来不断听到社会工作学科里外各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学术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学者眼中,社会工作常常被视为缺乏学术和理论水平的学科,认为社工只会做、不会写; 对于社会工作内部而言,似乎也认定自己水平不够,常常觉得书写那些关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文章难以登学术大雅之堂。多次与社会工作年轻学者交流,鼓励他们进入实践。虽然他们皆很认同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量,但接着又很坦诚地道出两大难处: 一是做实践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是关于实践的东西写不出文章,写出来的东西也很难在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期刊登出。面对学术评鉴和升职的压力,他们放弃实践,转向其它所谓“纯学术”的书写。当然笔者很能体会社会工作年轻学者们的心境,但笔者觉得第二个难处实际上是他们对于学术研究或社会工作实践与行动研究的误解。笔者并不完全否定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希望社会工作同仁能够辨识自身学科专业的特性,其知识的本质和研究取向跟其他社会科学的分野,这样才能摆脱学科的学术困境,建立自身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树立学科的自信。

实务研究在近些年来也备受实用/实践取向( practice oriented) 的学科和关注行动( action oriented)的学者所重视和采纳,这跟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主流实证研究的不满有关。首先,我们发现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者( 或者称为实务工作者 practitioners) 觉察学术界生产知识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拥有研究技能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垄断占据,研究者和实践的行动者是割裂的,学术研究生产出来的知识与实务界也是脱离的,其知识的生产并不能帮助实务界的实际工作; 另外,政策制定者( policy maker) 也发现传统的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并未能为政策带来实质性的建议。所以大家开始寻找另一种能够指导实践和政策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在境外( 包括香港等地区) ,随着政府拨款制度的改变以及经费来源的变化,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更多地对自身服务进行评估,从而证明自身服务的有效性; 也需要对服务经验进行累积和总结,从而建构指导下阶段服务的实用知识; 同时需要对捐款人和服务对象负责,自我的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是故,学术内部不少具有反思力和批判精神的学者开始提倡学术转向,他们致力寻求与实践接连的研究方法,希望研究的产出能够对政策提出实质/!/性建议,能够为实践和行动带来指导意义,甚至希望我们的知识活动( 包括研究本身) 能够更好地改善现有的实践,从而更好服务在地社区和民众。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本质与定位

对笔者而言,社会工作研究的转向是必然的。如果社会工作不转向,将面对内在矛盾,无法自我调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研究并非纯粹只是为了研究而做研究,理论建构而建构理论,而是为了实践而研究。这正是社会工作知识的本质,与其他学科分别之处。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目标主要是理解社会、描述社会现象以及解释社会的运作、社会问题形成背后的原因。虽然社会工作也同样从事这样的研究,但社会工作会更进一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譬如社会工作研究农村贫困问题,并不只理解农村贫困现象、解释贫困形成的原因而已,它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贫困的根源之后,更进一步寻找消除农村贫困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社会工作的特性,笔者定义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一,研究者是在其专业角色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是为了改善实务工作和更有效地专业实践而做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投身观察其他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第二,社会工作是有浓厚价值介入取向的专业学科,实践研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研究的过程,探究介入和改变社会的方法,从而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系统,打破社会压迫、消除社会不平等、促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两个目标都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相吻合,像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在2005年颁布的社会工作定义中清楚指出: “人权及社会公义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石。”又像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的网页也清晰地表述了社会工作的内涵,那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倡导社会变革、促进有关人类关系的问题解决并推动人们的增权和解放以增进福祉……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源自于人道和民主的理念,其价值观立足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和尊严的尊重。自从一个多世纪以前诞生以来,社会工作一直关注于满足人类需要及发展人类潜能。人权与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行动的动力与依据。社会工作与弱势人群团结一致,力求缓解贫困以及解放易受伤害的与被压迫的人,以提升社会的包容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现在全国性与国际性的专业伦理守则中。”2014年世界社工联合大会于7月6日至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对社会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依然认为: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我们所创建的知识也是为了实现我们专业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也是有实用和实践取向的。

三、何为实践研究

当笔者在中国内地开始介绍实践研究的时候,很多人听完后还是无法理解什么是实践研究。皆因许多学者和实务界的人员( 也包括社会工作者) 深受实证主义研究影响,常常无法摆脱对于研究的固有理解,他们还是习惯地用实务 VS 研究二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实践研究。于是他们都会提问: 实践研究是学术研究吗?实践研究跟我们社工在做的实务有何分别?我们所做的实务算是实践研究吗?

实践研究在社会工作内部并没有一个共识,依然没有特别

清晰界定,正如 Pain 在回顾实践研究时谈到的一样: “尽管研究实践很多年( Gibbons 2001),争论于此,然而对于实践研究包括什么,它的外延边界是什么仍然缺乏共识,而且对于它的范式、方法、合作、伦理仍然存在不断地争论”( Pain2008: 1).按照英国学者 Fook 的说法,一般而言,“实践研究”指的是那些直接关于社工实践或对社工实践有贡献的研究( 1996) . 然而,Fook 也认为这个定义也不是毫无异议的。我们依然需要问: 实践和研究是怎么定义的?为何要做这样的研究?背后的知识论和方法是什么?谁来做实践研究?等。这些问题对不同的研究者是有不同涵义的( Uggerhoj,2008) .

2008年在英国举办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会议,大家达成初步共识并梳理了一个称为 The SalisburyStatement( 索尔兹伯里声明) ,定义实践研究一些重要内涵: “实践研究包含对实践的好奇。它是关于如何寻找有效的助人方法; 它也是关于如何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挑战现有问题的实践,以及依据我们在实践中亲身的经历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想法。大家公认实践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协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建构专业知识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实践中能更理解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培力和实现社会公义。”( 2009)按照个人的领受,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实践研究就是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达到“实践亦研究”的合二为一。达到研究( 者) 即是实践( 者)两种身份的结合。做实务并不意味每一个实务者都在做实践研究,或者每个人进行的研究都是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必然是从实践者真实的社会位置进行观察、搜集资料和分析。

然而,这里碰见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做?”.按照 Fook( 1996) 的说法,实践研究一定程度上牵涉到两个原先不同世界( 实践的世界与研究的世界) 之间的协作或合作( collaboration) .根据不同程度的协作关系,我们可以把实践研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隔墙观察的实践研究。那就是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们并有接触社工实践,只是简单地利用二手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种是外来者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取向还是比较接近传统的研究,虽然研究已经来到实践现场对实践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还是在研究别人的实践,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提出评估、总结实务经验、提炼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是没有真正参与实做; 第三种是协同实践研究。那就是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在过程中,其他实践者不仅只是被研究的对象,也是平等参与研究问题的形成、参与研究资料收集与资料解释的协同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者也参与了部分的实做。但是,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有不同的角色与分工; 第四种是实践者研究,那就是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请记住我站域名/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也就是实践者,角色已经很难分开。这种研究的取向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但也是最难做到的。笔者基本上是认同第三和第四种的实践研究。

四、实践研究的关注与行动步骤

因为实践研究有浓厚的实用性关怀,所以通常会提出常见的9个问题:

1. 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有帮助?值得做吗?

2. 所采用的实践模式是否有效?是否有帮助?值得做吗?

3. 与其他实践方法相比,这种实践模式是否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呢?

4. 这种成功的干预和处理方式是否需要后期实务工作的跟进呢?

5. 这些成功的干预方法是否存在普遍性呢?

6. 所采用的这个实践理论好吗?

7. 这种实践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实践模式?

8. 这个实践理论比其他的好吗?

9. 此项研究积累实践知识有作用吗?

实践研究的步骤一般包含基本部分,从实践开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形成的因素、反思当下实践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方案及推动行动、对自己的实践行动进行观察和记录、进一步反思评估推动的实践行动、提出改变和改善的方法、推动新一轮的实践。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问题的产生是从实践中被实践研究者发现并提出的。譬如在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实践研究者发现推动这服务有很大的难度,或者发现服务对象对我们的服务很抗拒,此时实践研究者开始问: 为何服务对象不欢迎我们的服务呢?为何推动那么困难呢?是我们的服务不能符合他们的需求吗?还是我们的实践模式和方法出问题?

此时,引发实践研究者需要重新去理解我们自身的实践和我们的服务对象,紧接反思我们的实践。当然理解和反思不是抽离于实践脉络,而是不断在实践中与各种实践者互动对话而产生的。过程有不同的手法可以运用,譬如可以用小组的形式与参与的实践者对话、也可以用系统的访谈对实践前期的工作进行评估、也可以整理分析实践者的工作日志等。目标是找出实践过程所碰见困难的根源所在,整理出行动或者进一步介入的方案。

行动部分是实践者自主探究的重要过程,一轮实践行动的展开,需要我们清晰地去规划,什么样的实践理论和模式需要在这一轮的实践中运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推动?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人员配备?有什么样的步骤方案、实践者有足够的能力吗?如何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呢?实践过程需要被细致地观察、记录和分析。

实践的行动需要不断被反思,反思与行动形成了一个辩证的过程。我们也不断去总结到底行动带来了什么改变?什么的因素带来改变?介入理论和方法是否有效、有效性在哪?还存在什么问题?困难在哪?下一步行动可以有什么新的实践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什么新的模式?

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行动、反思、评估互相联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螺旋的周期,并非一线性过程。实践研究的过程反映了实践研究的本质特性,因为实践研究相信实践者是一个受特定情境与社会文化环境限制的实践主体,实践者在行动过程中累积了许多自己的实践原则方面的经验,加上社会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集体选择,形成了自己也未必清晰的实践理论。这些过往的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价值所引导形成的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理论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有反省与诘难,培育出改变的勇气和能力。这过程是动态的,研究、行动、评估、反思批判如绳索般紧密联结、交互作用。评估和反思批判扮演重要角色,没有这环节,将无法衡量研究的进展或重新定义问题,甚至会做出错误的结论,出现行动盲点。

五、结 语

实践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知识尤其是与实践相关的知识为特点,其挑战了传统对于知识生产的理解。简言之,实践研究是以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为优先考虑的。这样,研究就被具体的实用性关怀所指导,而不是研究者随意的选择。因此,实践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更多的是为了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纯粹为了产生新的知识而推动的。

实践研究,对于前行中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它也是不同观点、利益和需求的聚集,复杂性和困境与生俱来的存在于实践研究的合作和协作之中,且对实践和研究都是具挑战的。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不能单从实践或者研究某一方面来获得,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发展的。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 教育

[作者简介]孟玲玲(1981- ),女,江苏滨海人,苏州大学敬文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0-02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自身的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当中,社会实践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当中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能够为社会奉献,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之一。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之中,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认识不足,在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方面的准备不足。让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使他们充分地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中各个阶层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为书本方面,这些书面的知识如果结合社会实际就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坚强品质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准则等,他们把这些充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和优秀的个人品质。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才干,使他们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开阔他们的视野。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将他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选择能力,选择能力在实践生活当中极其重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选择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接触各个阶层的人士,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投入社会实践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加深他们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创造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兴成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避免单一性的考察与观察,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其次,我们要把学校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学校应当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充分运用大学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及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所发展的特色与需求,符合当前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思想教育,更具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实际,符合当地的发展,构建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既有利于开放当地的教育资源,使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达到内容与实效的相结合,又能扩展高校与地方合作的范围与领域,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协作,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宽知识范围,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真正发挥出社会实践的作用,促进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

三、现阶段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育上,在社会实践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意识,有的院校只注重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过于狭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开展。

2.社会实践组织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社会实践一般都是在校外进行,因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度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细致和复杂,需要系统的安排才能够避免混乱,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只有组织规范了,才能够使社会实践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二者是相互分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还是不够。现如今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指导老师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数的专业课老师并没有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不是很紧密,使得社会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算有的专业课老师参与到了社会实践指导的过程当中,但是由于学校的机制及实践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许多专业老师不能专心投入到社会实践指导过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新途径

1.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所以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成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把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为以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

2.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增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纳入教学规划当中,要估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定期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在学生内部树立社会实践模范,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哲学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中来,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程。

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要丰富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高校学生年级、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安排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国情,初步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层次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其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专门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助于优化资源、提升社会实践效率的作用,高校要与地方进行联系,进行互利合作、共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机会,高校要本着社会实践与学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分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起来,注重在社会实践基地中能够时刻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基地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和地方要建立完善的机制。

5.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合理保障。高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注重专业学习、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高校的大学生到基层当中去,深入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融入社会实践体系当中,合理保障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加他们的阅历,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存磊,李敏.社会实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黎开谊.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林松涛,马昆,周蕾.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魏巍.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模式的链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5]许敏.大学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6]谢晓青.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社会;经验;启示

1 低碳社会的内涵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低碳社会的严格定义,英国国家环境研究院给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低碳社会定义,认为一个低碳社会至少应该包括:(1)采取能够与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兼容的行动,确保达到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国家的需要;(2)做出对全球公平的贡献,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进一步深入削减全球排放量;(3)呈现高水平的能源利用率以及使用低碳能源资源和生产技术;(4)采用与温室气体低排放量一致的消费和行为模式。

这个定义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尽管这个定义想要覆盖全部的国家情况,但是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国家而言,意义各有不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要达到低碳型社会,到21世纪中期得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削减的状态。它包括低碳型技术和生活方式变化以及机构变化的部署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达到低碳型社会的目标必须和达到更广泛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这将产生一个观点――最终达到发展的高级阶段,使二氧化碳的密度与发达国家低碳型社会保持一致。二是这个定义在强调技术作用的同时,也同时强调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2 国外建设低碳社会的途径及经验

2.1 不同主体的定位

2.1.1 投资者

据悉,世界将会投资给美国将近200万亿美元,作为2005年至2030年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据一半多。单就中国而言,就占据了全部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现今的机制使金融在推动低碳型投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洁净发展机制(CDM)项目被期望到2012年能集中20亿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量,而这可能值40亿美元。尽管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只是估计的200-300亿美元低碳型投资计划中的一个分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金融投资给支持减少低碳型技术的成本的战略性全球项目将会得到10倍的增长。

2.1.2 商务圈

商务圈越来越流行一种观点,就是拥有健康、有竞争力的经济和干净的环境之间没有内在冲突。运输在商务中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在运输方面,有三个层级能够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一个是简单的通过人类行为。坚持限速、采用更为灵敏的驾驶技术以提高汽车效率。英国低碳汽车合作组织强烈建议开展信息和教育运动来鼓励低碳型车辆的购买以及灵活驾驶技术。第二层是清洁车辆技术和燃料的发展。油电混合车已经准备好投放市场。这些可以为基于可选择的燃料(比如氢)进行更先进的车辆设计、可选择的改进手段(燃料电池)以及电力汽车开辟道路。低碳型燃料汽车,包括可持续生产氢和生物燃料将会发挥作用。最后一层是运输系统自身的改变。信息和运输技术能够被用来通知司机,这样就可以避免交通拥挤,从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能够减少。

2.1.3 消费者

消费者获得能源的途径必须改变,前提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得到快速的下降。能源需求可以被定义为双方选择者和一系列可用选择的产物。对车或燃料的税收或是价格的增长不能影响到流动车辆的实际情况,除非是消费者还有选择。空调在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很快,不是因为人们提升自己的需求是因为热舒适,而是因为现在的世界使他们内在不能再自然的调节冷热温度。能源政策需要将焦点从技术和市场效率上转到检测能源服务需要怎样通过最少的能源密集方式达到。政策旨在深入减排二氧化碳,必须采取整体的和长期的方法来改变。

2.2 实现途径的比较

关于低碳社会的实现途径,国外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技术,认为居民看重舒适和便利,他们过着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着集中的生产系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第二种观点关注慢速、自然型社会,认为人们将要生活在分散的社区,自给自足,在当地生产和消费,这个社会强调社会和文化价值而非个人野心。两种社会发展途径都将导向低碳型社会,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安居方式的运输需求不同,电力生产的结构不同。技术驱使型社会强调核能力和化石燃料与碳的获取以及存储一起使用。氢是用来生产燃料电池汽车的。自然型社会则是强调生物质能,既用于发电也用于使用氢汽车的生物能源生产。

2.3 具体的行动计划

2.3.1 英国

Deacon(2007)规划了由伦敦市长承担的减少伦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面行动。这项计划设置了到2025年的目标,计划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绿色家庭、绿色组织、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输。绿色家庭项目能够削减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借助于住房绝缘和高效能源设备。绿色组织项目旨在鼓励公司通过简单的管理方法节约能源,比如关灯和关IT设备,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绿色能源的目标是从国家电网中节省掉四分之一的伦敦供电,再寻找更为有效的当地能源系统。绿色运输项目鼓励人们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采取方法如在拥挤时收费,奖励使用燃料有效的车辆,可以采取免除他们的拥挤费用以及停车费用。

2.3.2 日本

日本的Shiga县提出恢复Biwa湖水质量,将垃圾容量减少至75%,并且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50%。这项计划需要得到市民、商务以及当地政府的配合。目标是合作者们通过“可持续性税收”和“可持续性金融”来分享经济和环境的利益。具体措施包括环境条例、关于使用土地以及建设的条例、对于先进科技的补贴、自愿的环境行动计划和意识/教育项目。

2.4 国际合作的实施

2006年2月,日本环境局(MOE)和英国环境、食品、农村事务部门(DEFRA)开启了一项低碳社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针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对话,项目是在2005年于英国G8峰会上提出的。该对话包括G8以及其他对能源有需求的国家。它关注的焦点有以下几点:转变能源系统,创造一个更安全和持续的未来的战略性挑战;控制由联合计划行动制定的任务的执行情况;在各参与政府间分享最好的经验。项目的出发点是使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下一步要创造一个低碳型社会的远景,确定达到必需的转变所需的具体的步骤。项目的核心内容是碳价格方案(到2050年每吨二氧化碳上涨至100美元)以及“碳附加”方案。

3 结论及建议

3.1 低碳社会建设经验的总结

3.1.1 主要经验

从现有的各个国家关于建设低碳社会的实施途径、计划和

方案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稳定的处于一个安全的范围,那么达到低碳型社会就指日可待;(2)与延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经历气候变化的极端影响相比,到达低碳型社会成本更低;(3)创立低碳社会解决途径一低碳技术的研发综合法以及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的市场条件需要长期稳定性;(4)在建的环境、运输和能源区域将需要更多持续性的变化;(5)政策工具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以及鼓励转向低碳型社会。执行这些政策能够提供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双赢,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6)政府的角色很关键,高层领导更是不可或缺。政府必须建立起使个人、商业和组织都能从新型低碳市场获益的可实现条件;(7)国家间应建立信任,加强长期目标和政策的可信度;(8)在清晰的政策框架下,消费者选择和个人行为能使低碳型选择和生活方式成为现实,能成为达到低碳型社会需要的行为变化的有力的驱动者。

3.1.2 主要启示

国外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包括:(1)应加强碳价格的长期政策信号,比如,通过税收和加强国际排放贸易,应该为商业建立合适的奖励刺激;(2)如果把税收负担从收入中移去而且雇佣趋向于环境污染,将会有助于使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内在化,鼓励商业和个人减排;(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投资焦点应该被转移到低碳型方法上;(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转向低碳型技术需要一些步骤上的改变。可以通过扩展金融流和发展发展新的金融机制来实现;(5)贸易制度应该得到调整,鼓励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进步,使可持续性发展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得到加固;(6)能源效率改善应该被加速,采取刺激手段鼓励制度上的和行为上的变革;(7)证实和部署接近的商业技术是亟需的,比如获取碳和存储碳,是一项重大的研发投资,为技术在长期中带来更多收益;(8)政策应该被执行,使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为现实,通过去除高碳选择和提供给消费者从低碳方法中获益的机会;(9)国际合作应得到加强,在国家、区域间和国际股东间分享专业以及最好的经验。

3.2 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3.2.1 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行业,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燃煤电长建设,改造高污染电厂;大力推动清洁燃料发电,加快应用固碳发电技术等低碳发电技术。此外,还要在农村大力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包括沼气、太阳能、秸杆等,大力推广吊坑、节煤灶等。

3.2.2 倡导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转变城市建设模式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低碳社会能否真正建立。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包括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等。

3.2.3 改造交通运输系统,推行生态交通

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是我国未来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必须利用先进技术,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入手,改造现有交通运输系统。首先,应该推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减少单位碳排放;其次,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大力发展地铁、公交专用道等,优化公交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经验;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德国等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时也都付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随后,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它们都在较短时期内克服了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了环境质量,建设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分析这些国家环境政策的演变过程,借鉴它们在应对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达国家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验

世界环境治理经历了所谓“点――线――面”的过程,即从末端治理到源头与过程控制,再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相融合的三个战略阶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在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取向的系统理念和战略思想。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提出环境的“末端治理”,80年代后期提出清洁生产,开始“源头和过程的控制”;1992年地球峰会上,布朗提出展开绿色环境革命,与严重牺牲环境的旧工业文明决裂;2004年,日本政府发表《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城市相继制订了相关的发展规划。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

世界各国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目标,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资源的节约使用为突破口,并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

2.注重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用法律手段规范和引导人们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如各国在保护环境、建设循环经济时,都将立法作为主要手段。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在主要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后,1996年德国又制定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日本1991年制定《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1996年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到2001年开始实施,1997年,日本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2000年成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史上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

3.重视技术手段

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技术进步,也推动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展,如替代技术、可再生资源恢复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共生链接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4.强化经济手段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把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美国对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许多抵税优惠,1978年出台的能源税收法规规定对购买太阳能和风能能源设备的部分金额从当年所交的所得税中扣除;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发电技术投资总额的25%可以从当年联邦所得税中扣除;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在美国需征收生态税,而对设置资源回收的企业,依据不同的情况提供财政补贴。日本对公害防治设施减免固定资产税。丹麦、印度对可再生能源设备产品进行补贴。欧洲大部分国家则对太阳能热水器用户提供20%-60%的补贴。

5.发挥社会公众的积极性

一是公民环境文化的培养强调全民性(如环境日制度)和综合性,强调国家的职责、公民的义务参与和公民的主动参与相结合,注重环境信息的提供。二是参与培养环境文化的主体众多,大众传播工具、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自然保护机构、体育和旅游组织普及生态知识都参与进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三是重视环境教育体系的建设,注重环境文化培养的全过程性。环境教育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专业教育、大学后教育、专门人才的专业再培训和业务进修。四是环境信息公开化。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公众舆论监督,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施加压力。五是发展和壮大民间环保组织,使其成为公众的代言人、政府和公众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6.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的自觉环保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的基础。在日本,许多大企业以主动积极的环保行为展示形象,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提高了诚信度和社会满意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例如为配合日本《家电回收再利用法》的实施,西日本家电再生使用株式会社投入4亿日元,建成一座处理能力为100万台的废旧电器回收利用工厂,股东有东芝、松下、索尼、三菱等9家日本大公司。

二、国外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经验的启示

1.转变观念,建设环境友好型文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全面达到小康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高峰期和环境违法行为多发期。面对类似日本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出现的诸多环境挑战,如果我们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环境意识,是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绕过他们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要建设环境友好的文化体系,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引导公众的认同和参与,把环境道德教育、环境行政意识、环境经济意识、环境法制意识、环境科学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环境友好的文化在多个领域从浅层向深层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新闻媒体等在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抓好环保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

2.健全法治体系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时,要保证有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尤其是注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各系统间法律法规的一致性。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把环境保护作为公民一项基本素养。目前应解决环境文化的培养、环境信息权的充分保障、公众的民主监督与有序参与、环境产权制度的确立、市场准入与政策扶持制度的建立、综合决策与市场干预的科学性、技术支撑与技术转化的鼓励等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完善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还需要从制度构建方面做一些清理、创新和完善工作。在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同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推动环境友好型公民、企业、产业和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3.实施循环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产业生态转型,创建生态产业链,甚至生态产业网,使不同的产业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提倡生态消费理念为基础的消费模式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方式,推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需要的生态消费模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基础上,将消费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保证“健康消费”和“环保消费”,促进协调消费和延续消费,通过规范生活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消费行为,发挥消费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拉动性作用与导向性功效,以生态消费转型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5.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控制的能力,通过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鼓励新能源和新技术开发。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存储、废物回收利用、废弃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理等整个产品生产周期的每个环节,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升级。努力提高环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把环保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建成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环保产业体系。提高我国绿色科技的开发能力,强化产品的绿色竞争力,以此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集中精力推进那些迫在眉睫的环境科技难题的解决,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马超,景跃军.从经济发展看日本战后的环境政策演变[J].现代日本经济,2005,3(141).

[2] 季杰.德国发展环境保护的举措与实效[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2).

[3] 谢作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8.

[4] 邹凤岭.国外依法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透视[J].交通企业管理,2007,(2).

第5篇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 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__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第6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02-02

一、食品检验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以全球第一的产量得到世界的瞩目。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中国的食品安全暴露出许多弊病,诸如三鹿涉案三聚氰氨、双汇涉案瘦肉精等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也成为国内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说明中国食品质量检验管理形势严峻,我在日常工作中观察积累,发现在目前食场市场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不法厂家见利忘义,食品生产厂家是商品生产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内部检验大多数是不以生存与需要为目的,而是为了谋取利益的因素来驱动的,基于这一无法改变的的原因,就出现了食品市场上不法商家以及不合格甚至危害人身健康的食品得不到有效遏制的现状,虽然造成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还有原产料不达标以及厂商自身技术具有缺陷等,但都不足以成为问题食品危害买家身体健康的借口。更是有些不法厂家在根本不具备检验食品安全的能力或明知所生产食品存在严重问题的情况下,依旧为了获取暴利而推行上市场,使消费者受害。

2.缺乏处罚力度。在对食品厂家的处罚力度问题上是面临很大困境的。存在着处罚厂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食品安全的全局来说,地方保护主义的“宽大”政策在问题食品的处罚方面的做法为整个食品安全体系造成了障碍,原因是有些厂家是作为地方的经济支柱产业而存在的,如金浩茶含致癌物质被曝光后,地方政府并没有对其进行有力的处罚而是给予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但从食品问题的危害来讲,一旦产生问题,就应该不遗余力的给予处罚,彻底铲除对食品安全又危害的社会毒瘤。

3.食品质量检验体系不合理。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说,现在的食品安全检验是完善而不合理的。全国具有食品相关检验能力的技术机构近7 000家,从业总人数达15.04万,但却分别隶属于卫生、农业、质检、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不明确会出现责任与任务混乱的情况,反复检验或漏检等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二、食品质量检验中的管理及面对问题的一些对策

1.企业制度管理方面在食品生产及销售消费的过程中,作为政府部门、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应该进到自己的义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诚信档案。完善企业诚信档案,如果企业生产的食品有安全问题,则记录在案,如安全问题再次出现或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则对该企业坚决的予以取缔。将此诚信档案与企业信誉以及驰名品牌申请挂钩,从根本上对食品企业起到威慑作用。(2)定期对企业家进行诚信培训对食品厂商实行定期的诚信培训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生产安全产品的意识,并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对生产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3)对消费者实行监督奖惩制度。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具有了对产品评价的权利,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也成为消费者的义务与责任,发现食品的问题并积极举报给相关部门将会减少检验部门的巨大压力,所以建议对消费者的奖惩制度,发挥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4)作为政府部门要在自律的同时予以支持政府部门在加强打击食品问题犯罪的方面要秉着坚决的态度,避免为了地方利益而对食品安全全局早成恶劣影响。

2.质量监督部门管理方面。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技术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将会对当今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市场缓解很大一部分压力,加强食品检验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严格把好技术关。食品质量检验人员必须成熟的掌握检验技术与检验流程并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对不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剔除、标记、登记并有效隔离不合格品。使质量检验充分的发挥鉴别、把关、预防、报告等功能。(2)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由于检验部门与卫生、工商、经贸、环保、农业、畜牧等许多部门有关,所以明确分工,在弄清楚食品安全概念的前提下各自开展自己的工作,并积极搞好合作,充分发挥联合监督检验的整体效果,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食品加工环节质量监管工作任务。(3)积极搞好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健康问题讨论的深入,食品花样也层出不穷,这就对食品安全的检验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积极创新才能够更好的维护食品购买者的安全,才能有效的遏制不法厂商用劣质产品谋求暴利的行为。(4)检验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即谁检验谁负责。责任的明确可以对检验者起到自律的作用,规范食品检验部门和检验者的行为,使食品安全检查的过程能在每个检验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下顺利完成。

三、小结

食品安全的保证,必须从企业和检验机构双方面入手,只有对双方的行为予以规范,对双方的责任予以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食品市场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郑风田,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中国食品安全 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第7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一)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战略部署

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二)明确发展重点

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三)创造发展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一)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二)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慧鹏. 智慧城市试点开启国家发展新动力[J]. 中国电信业,2013,04:68-70.

第8篇

关键词:人才;软实力;社会环境;文化;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96-02

一、当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地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如今对于一个地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我们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其中各国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当代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的吸引力、导向力和模仿力。世界范围内美国社会人才在这方面体现最为明显。

1.吸引力

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数量是美国的三倍。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掳走了大批量德国、意大利的科学家。美国通过这次人才俘虏计划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国家科技水平。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世界的科技风向标已经在美国树立,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胜枚举。人才俘虏计划中的科学家就像垂钓者鱼竿上的鱼食,他们吸引着世界优秀人才再次聚集到美国。一流的科学研究团队,一流的实验设备,美国宽松的社会文化,优厚的待遇,这无疑对人才构成了巨大吸引力。有人说“美国的托福考试是中国人才的收割机”,美国就是通过这种人才的吸引力造就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优秀人才汇集于此。

2.导向力

在后现代社会里,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美国聚集了大量电子高科技人才,此类公司更是众多。像微软公司、苹果公司、甲骨文公司,这些公司的标志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就在自己的电脑、手机上看见。美国引领了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先进的技术研发都是从这里诞生。并且也造就了很多高级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手段、营销手段,也在全世界推广。

3.模仿力

肯德基在中国可以算是遍地开花,其实肯德基卖的不是鸡块,而是品牌。这是软实力的体现,让人们有一种模仿力趋向它。虽然炸鸡店很多,但是我们第一想法依然是肯德基。就像NBA上千美元的盈利,主要依靠卖给全世界各地的转播来挣钱,这就是一种品牌。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以加入NBA作为自己的一种成就,而篮球爱好者以看NBA球赛作为自己热衷篮球的证明。同样美国好莱坞在全世界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影产业。年轻人追逐好莱坞明星的同时,也去模仿好莱坞明星的各种穿戴,逐渐演变为去追随好莱坞电影所宣扬的各种价值观。好莱坞代表的是全球的流行趋势,审美的新标准,更是引领一个年代的价值观。这种模仿力,很容易感染刚毕业走出校园的人才去追逐,因为在刚刚进入社会,可以被贴上某个大企业的标签更让人才有一种成功感。

二、回顾哈尔滨的经济文化重要时期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兴起的中东铁路

在哈尔滨话剧院上映的大型史诗话剧《索菲教堂的钟声》,这部话剧讲述了为了修建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他们一代代生活在哈尔滨的故事。哈尔滨的第一次兴起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当时大批量的犹太人移民来到哈尔滨生活,在这里建设教堂、银行、医院、电影院等等。他们把外来文化带到哈尔滨,至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痕迹。教育书店是巴洛克风格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代表就是原圣尼古拉大教堂,还有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中央大街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哈尔滨道外靖宇街文化街区是哈尔滨重点保护修建的历史保护建筑群,其中的老字号商铺、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哈尔滨的繁荣。宗教文化这一时期也异常繁盛,全国现存教堂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就是哈尔滨。这个时期哈尔滨所聚集的人口已经不仅仅是俄籍犹太人,还有日本人、朝鲜人以及在抗日时期大量涌入的关里人。现在很多哈尔滨人的祖父祖母都是在那个“闯关东”的年代来到了哈尔滨。他们携带着各自各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在哈尔滨,使哈尔滨形成了多种文化特质。例如“金源文化”、“欧陆文化”、“闯关东文化”等。

这个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殖民城市,大部分人口都是为了躲避战争,远离家乡来到哈尔滨生活。哈尔滨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各类人才的聚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因此,随着历史原因的消除,哈尔滨也失去了当时的繁荣。

2.50年代的第二次辉煌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援助项目有156个,由于哈尔滨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其中有13项投放在哈尔滨。这时的哈尔滨空前繁荣,大量的苏联专家的到来,吸引了全国优秀人才汇聚。依据国家政策导向,人才发展的主要平台有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仍然是国家主要的航天事业研究基地,哈军工主要从事军事科技研究。很多从事这些方向研究的学者都加入到两所大学,从事研究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航天科技人才和军事人才。哈尔滨当时被称为东北重工业基地,现在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就是当时建设的。当时这三厂的生产能力大约是全国电站生产能力的1/3。

可以说,这时是哈尔滨最辉煌的时期,人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出现了爆发式的迅猛增长。这种人才聚集也受到了阻碍,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回国,当时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哈尔滨的人才也慢慢消散。

3.改革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试点的主要城市就是深圳。由于国家主导政策影响,东南沿海一带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整体得到飞速发展。全国都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哈尔滨同样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危机。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逆转这一瓶颈。现在社会人才的主要流动方向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很多哈尔滨本地高校毕业生抱着“坚决不能留在哈尔滨”的心态,认为只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拥有一份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强大,但是哈尔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怎样抓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成为重大问题。

4.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如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具颠覆性。在全球身陷经济危机的当下,在各国面临气候变化、传统能源危机、经济驱动乏力和高失业率等等问题的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犹如茫茫海上闪现的一座灯塔,让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间的中国更加关注与期待。哈尔滨市同样也抓住这一时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加以积极引导,乘势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目前以哈南工业新城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龙头项目进入哈南工业新城。

三、现今哈尔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人才培养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无论是中东铁路时期还是50年代工业基地的建设,都是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平台形成人才聚集。现在我们基于哈尔滨的未来发展需要思考应该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来吸引人才。

1.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很乐观,我国现有13亿人口,未来我国人口的高峰预计达到15亿―16亿,2030年粮食消费量将达到6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只在5亿吨左右,将存在1亿吨的粮食缺口。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新增粮食产量可满足1.6亿以上人口的口粮需求,同时粮食产出效率显著提升,种粮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的农业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哈尔滨。近几年哈尔滨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学校为平台,取得了多项农业成果。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农村紧密联系,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当地各类农作物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研究所,在大豆遗传改良、大豆食品生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来看,一些省市在粮食安全生产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并且很多土地都受到污染。黑龙江可以说是全国土地质量最好、生产量最高的地方。哈尔滨可以以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搭建平台,吸引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来到哈尔滨,共同保护土地资源,再创北大仓的下一个辉煌。哈尔滨有黑土地这样的天然资源,有领先的农业科研院所,以粮食安全为平台,聚集全国的优秀农业科研团队。借助这一平台目的是吸引来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并且在未来哈尔滨自己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

2.中俄战略协作

第9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会技能训练;慢性精神病患;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5003006

一、引言

精神分裂症常被认为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所产生的全面性影响包括精神症状干扰、社会退缩与混乱行为等。身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除了在生理上受到了疾病的痛苦,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尽管各类抗精神病药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对于他们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却无能为力,这也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近些年,我国部分精神卫生中心与精神病院引入社工,试图在病人心理社会层面的调试能够有所革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服务包括适应与治疗,前者涉及入院适应、出院适应、社区融入等,目前在国内已有较为广泛的尝试;而后者涉及心理社会层面的治疗,相应专业性程度高、难度大,只有为数不多的精神健康社工在进行探索性努力。本研究即以后者为研究重点,试图探究社会技能训练对于改善慢性精神病院生活质量的成效,以期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积累更多经验。

二、文献回顾

在当今所有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治疗中,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是一个高度结构化、且具有明确目标与效果的治疗手段。它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体的传统医学治疗模式的有益补充,处理病患受到精神病理症状所影响的心理、社会与生活层面的失能问题。通过社会技能的训练,可以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症状与服药问题的管理能力;加之在生活技能和人际互动技能方面的学习,为患者提供演练生活角色的机会,使其超越单一的患者角色,尝试拓展更为多元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因此,社会技能训练被视为是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1.社会技能训练自1970年代至今,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社会技能训练加上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治疗模式,能够有效地协助精神病患者学习和发展合适的生活技能,以促进生活质量。学者Pilling[1]和Kopelowicz[2]等人指出,近10年间社会技能训练模式历经了明显的变革,过去治疗者经常仅仅运用行为治疗策略,而且较为重视社交技巧的训练,近年已逐渐扩展了多层面治疗内涵,增加了药物、症状与自我管理等内容。然而,我国学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社会技能训练的范围仍然局限于社交技巧的层面,而且大部分学者直接将Social Skill Training 译为社交技巧训练,范围较为狭隘。

综合国外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社会技能是个人影响和操纵他人的行为模式,是和他人产生互动的技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社会技能障碍是相当显著的病理症状之一,不论患者是否有严重的负性症状,都可能有社会技能的障碍。而社会技能训练源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治疗策略,训练精神疾病患者发展社交技能,并进而改善其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社会技能训练是针对无法对社会情境做出适当反应的个人,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透过有计划的训练活动,协助个人改善其社会关系。2.社会技能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实践就社会技能训练的治疗效果而言,通过对近20年的相关文献回顾发现:社会技能训练最明显的治疗效益是提升社会适应及社交技巧,半数以上研究显示精神症状改善。各研究所常用的测量指标主要有三类:精神症状方面(精神症状的变化和再发率)、社会功能方面(社会适应、社交技巧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主、客观生活质量)。目前社会技能训练研究的测量工具中,在精神症状方面仍以BPRS为最多,社会功能方面有整体适应量表GAS、社会适应量表SAS等,生活质量方面包括有QOLS。整体而言,大多研究社会适应和整体功能为社会技能训练的直接效果[1-4],然而不同研究对于改善精神症状的效果仍有着不一致的结论,这通常由于各研究的研究对象都是病情较为稳定或接受低剂量药物的患者,所以不容易发现明显的改善症状,仅个别研究显示阴性症状有所改善。3.现有社会技能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中的局限首先,我国现有关于社会技能训练的研究多偏向于儿童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社会技能相关的因素探讨。而涉及精神病患者社会技能的研究屈指可数,现有的研究包括:学者卢世臣[5]等人研究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及幸福度的影响,学者崔勇[6]分析了社会技能训练对于精神病患者药物处置的影响,学者李梁[7]探究了社会技能对精神病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学者杨秋兰[8]研究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其次,关于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将其与社会技能的康复训练相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多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此外,以往所做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社会技能内涵设计的缺陷、样本同质性较弱、实验设计的限制等。

因此,此次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技能训练的成效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目前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检验社会技能康复训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三、研究方法

1.“同舟共‘技’”病友小组的设计架构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性技能训练就被Anthony以及Liberman等应用于精神病人的康复。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将社会技能训练的内容逐渐拓展丰富。学者Kopelowicz等人指出,在精神病患领域,社会技能训练的内容可以包括:抗精神病药自我治理、识别病情复发的预兆、应付精神病性症状、整洁与个人卫生、闲暇时的文娱活动、解决人际交流性难题、工作场所的基本准则、寻找职业、重返社区、约会和亲密行为、使性生活安全满意以及进行友好社交会谈等12项。[2]借鉴上述分类中各项内容,根据实用性原则,删去不符合我国慢性精神病患的部分;研究者设计了“同舟共‘技’”病友小组的社会技能辅导方案,用以对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进行系统训练。其中每项技能的训练方法均有各自的规定要求和操作程序。具体小组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图1“同舟共‘技’”病友小组的架构设计小组共计10节内容,开始1节,结束1节,中间环节根据“自我管理技能”、“自我肯定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和“危机处理技能”,每个主题设计2节内容。2.研究方法的选取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进行,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两个条件相同的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研究,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研究对实验组“同舟共‘技’”病友小组进行干预,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的辅导;而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然后将实施小组工作前后状况加以观测和比较,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评估社会技能辅导训练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有改善。3.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对象从在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中筛选,选样的条件为:第一,经医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且长期住院;第二,经护理人员评估不干扰小组实施;第三,意识清楚,可以与他人沟通者;第四,病患愿意参加;第五,具备中等文化水平。经过医护人员评估及社工面试筛选后,本次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实验组8人,4男4女,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3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年;控制组8人,4男4女,年龄最大者52岁,最小者23岁,平均年龄3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5年。4.研究实施及研究工具研究以治疗性小组为介入手段,选取院内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组成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小组的开展,为期5周,每周2节,共10节活动。在介入前后,运用量表分别对两组成员进行测量,将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出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1)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2)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 – BREF)。[10]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1.研究发现(1)社会技能训练对于精神病患者阴性症状改善的情况研究使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后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在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小组的干预之前,实验组的SANS前测总评综合=1124,控制组的SANS前测总评综合=1201,两者的相关系数sig>005。因此,小组介入治疗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员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上无显著差异,两组成员的总体处于相当水平。通过10节的社会技能训练小组的介入,实验组的SANS评分明显低于小组活动前,且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sig005)。组间比较,小组治疗后实验组的SANS后测总评综合=969,控制组的SANS后测总评综合=1157,实验组病人的SANS 评分明显低于控制组,且差别均具有显著性。综上所述,此次社会技能训练小组的介入治疗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有改善的作用,且改善程度明显。(2)社会技能训练对于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OL),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后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表2实验组、控制组的生活质量量表(QOL)状况组别测量维度1维度2维度3维度4总平均值实验组前测22.7519.59.3825.3877.01后测22.9819.839.8825.8878.57控制组前测22.8818.889.525.4576.71后测22.519.459.4525.5576.95

根据表2可以得出,实验组成员在接受社会技能小组介入前的生活质量评定数值的总评综合=7701,而控制组的总评综合=7671,两者的相关系数sig>005。因此,在小组介入治疗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QOL上未呈现显著差异。经过社会技能训练小组的干预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定数值均明显高于接受小组训练的治疗前,呈现出了显著差异(sig005)。组间比较,经过小组治疗后实验组的QOL后测总评综合=7857,控制组的QOL后测总评综合=7695,实验组病人的QOL 评分明显高于控制组,且均呈现显著差异。因此,表2说明社会技能训练小组的干预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可以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2.研究讨论总的看来,在总共进行了10节活动的治疗(训练)过程后,患者的阴性症状、生活质量及康复疗效均有明显改善。通过社会技能训练后,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在处理各种人际情景时,能较准确地知晓别人的情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灵活地应对意外情况及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也正是社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在细微的技能成分中,病人的目光接触、音量、语速、手势方面提高较快;而语调、表情、言语技巧方面变化较慢。尽管我们进行了大量语调练习及表情表达与辨认训练,但仍收效不大,说明这些技能较为复杂,需要长期训练治疗。不过小组辅以适当的文娱活动和积极的奖励,把训练寓教于乐,使得总体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社会技能训练涉及临床工作的层层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能否取得疗效决定于很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社工和病人双方的情况。对于社工而言,需要有一定的治疗经验,能够较好地掌握心理治疗技术,尤其是行为治疗技术,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对训练工作充满热情。对病人而言,那些年纪轻、动机强、无阳性症状、药物副作用小的患者进步最明显,否则就近步较小甚至无效。同时,既往能力水平较低的病人适合接受行为训练的方法,而既往能力水平较高者接受认知指导即可进步。当然,为了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应减少小组人数,每小组控制在10人以下,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增加病人的练习机会。同时,最好采用录像设备,为病人提供生动逼真的反馈指导,这可能比社工的言语反馈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