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专业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专业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专业要求

第1篇

所谓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为此,教师专业化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两个方向是专业教育的重建与教师作用的改变。专业化的核心因素是正规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自主权。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 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 是“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名词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美国学者佩里认为,“就其中性意义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比“教师是学习者”这个观念更具有积极意义的乃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把教师视为积极的研究者,强调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把教师视为“被发展”或“有待补救”的个体,被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之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是一个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长沟通与协作。其中,在今天的强调共同设计课程、协同合作实施教学的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处于整个教学专业的最基层,独立自主地处理其教学的事务,很少人能过问其行事的方式,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干涉。然而,这种“自主”的代价就是不可避免的孤立性。一般中小学建筑所呈现的“蜂巢式的结构”再加上像“装鸡蛋的条板箱”似的教室,更助长了教师长期处于孤立的情景。久而久之,这种孤立的状态成为习惯,甚至成为理所当然,即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与“互不干涉”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既不愿意观察别人的教学,也不愿意被别人观察;不愿意影响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要与学生合作,与学生一同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应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教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更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理想的教育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以往的许多教师教育课程与模式虽然名义上是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但他们总是居高临下,其性质往往带有“补救缺陷”和强行灌输的意味。由于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外在于教师的,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外在于教师的。因此,培训也是统一的和强制性的。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师发展的个体性、内在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关照个体内在性时,就会考虑教师内在的需求与愿望,去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教师发展成为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而不是采取了强制方式,教师不再被视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和有缺陷的存在及教育的工具。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工具主义的教师观转向了人本主义的教师观,把教师从被改造的对象提升到了发展主体的地位。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育改革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一切教育努力最终赖以成功的正是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性格、他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这就对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提出了要求。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化由过去集中在教师地位和权利的改善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学实践、教学品质的改善,实际上也是对教师专业结构,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强调与重视,因为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学品质的提升最终依赖于教师专业结构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专业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回答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哪些发面在发展”的问题。

教师专业结构包括四个方面:

(一)专业理念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既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来社会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那么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将重于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教育的主题。过去习惯于把课程看作是基于一定的学科领域,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实施具体的教学意图的一个过程。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学习经历,因此课程具有多种模式,它既可以是阶段性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即便如此,也开始强调学生自己从学习中获得体会构成经历;也可以是一种“登山型”的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健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也是深层次的发展维度。

(二)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应具有基础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学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加强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文化判断能力。

(三)专业态度与动机

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通过“专业自我”这一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结

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工作动机(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四)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基础由七种类别的知识构成:

(1)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2)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3)课程知识,指对作为所教的“职业工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掌握;(4)教学内容知识,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包括从班组或课堂的情况、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到社区和文化的特征;(7)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

综上内容都包含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系统之内,它们或者会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我国教师专业化现状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程度尚有不少差距。

首先,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51-01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语文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师个人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新的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根本,以外在的专业发展背景为支持的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扩充、更新的过程。

新课程体制改革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多层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受任课单一化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专任一门学科,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学科的教学,多数教师只求专业性,知识面狭窄,不能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使单一化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同时,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根据教学大纲来讲解教材的内容,上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除了考试的内容其他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内容都不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也只有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的内容,如此以往,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发展教师多层复合式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单一专业知识。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还要吸收各学科的精华,使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加强专业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组织、沟通、研究、教学、反思等专业能力。比如,在教学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深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讲解中,使具体的课堂教学充满对美好事物的体验,激发小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研究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的教育规律,以有能力指导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教学实践。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在研究方面有了更阔的发展空间,倡导小学语文教师要参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研制、开发,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改造小学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向多元形态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挖掘出自己的研究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教学创新,使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体化。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经验和反思能力也尤为重要,经验是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反思是对知识的加强,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经验和反思除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之外,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促进其发展。

三、加强智力品质

智力是人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效、顺利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智力品质。教师应具备的智力品质包括较高的创新力、知识素养、勤奋的进取行为、较强的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智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就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来说,它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有效地、顺利的组织好一堂课,前提是教师自身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获取新知识。就语文教师勤奋的进取行为来说,它是语文教师不可缺少的智力品质。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效果更好,语文教师应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参加一些培训班的学习参加使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或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信息途径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使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得以充实,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就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来说,语文教师要乐于实践、善于创造。教育教学主要是培养人的活动的工作,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就大体方向来说都有其规律性,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却是各不相同,有很多因素都是无法预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活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智慧。教师要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教师是一种充满了创造性的职业,离开创造,教师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实现专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现代小学教育课程多层复合性知识的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多层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智力品质和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专业能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董 静.课程变革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

【分类号】G633.2

0引言

不断深化的新课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不断深化新课程的进程,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逐渐地淡化理论,从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同情感需要与人文关爱相关的内容。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不论是内容结构还是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授课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1.新课程要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1.1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思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教学反思作为其思考的主要对象,以此来分析和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决策目的以及由于自己的决定造成的结果的过程,这是一种利用参与者具有的自我发现水平来提高能力发展的方法,对于教学经验的积累非常有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最终能够提升和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授课效果,从而促进思品老师的成长。而思品老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是增强自身素质的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最终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质量。

1.2增强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系统的方法,整合各类课程的资源,从而在授课过程中使各部分知识具有相互间的联系之后在做出统一的安排和构想,即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如何教学、教什么内容和完成什么结果进行统一策划。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不断地科学化和规范化,最终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增强授课老师的思维方式以及反思能力,授课教师的创新水平则主要在教学设计中展现出来。

2.新课程要求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意义是指授课老师能够有计划和目的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的现象并解决其中具有的问题,从而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1]。授课老师不但是对教育教学进行实践的人员,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人员。而老师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教育科研,如果一名老师不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也不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样的老师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思品老师。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对于初中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他们将传统教育思想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利,除此之外,对于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他们有效地培养出的求实认真的态度以及探索科学的精神。如果初中思品老师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互适应,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生涯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是实施新课程规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思想品德老师的科学精神,增强老师自身的素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课堂内容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质量,最终完成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的教学要求。通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能力,详细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规律,能够有效地发现当前教学课堂中具有诸多缺陷和问题,根据严谨地科学分析,发现与教育规律相适应的解决途径与方式,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过程验证科研成果能否可行与是否有效,从而在教学课堂中合理运用科研资源,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保证高水平的授课质量,最终存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

3新课程要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在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过程、评价教育结果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等众多重要的因素中,授课老师是一个学校教学体系当中的最不可取代的因素。新课程能够转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改变了老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能够适应课堂中老师重新定位的角色,授课老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矢志不渝地寻求自我发展。而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而新课程背景中,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自我发展过程永远是终身发展、整体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循环过程[2]。

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意义是指在全部的专业生涯过程中,老师依托专业的组织并结合自身的专业训练,学习到的一些专业知识教育技能,以此来达到专业自立,展现出自身的专业道德,从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教学素养,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员的过程。老师自我发展的核心是其专业化的发展,而专业化发展是一名老师进行终身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身的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名思品老师不断提高和创新自身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过程。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课程,包含了科学、人文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对授课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而初中思品老师的专业化过程,不但能够表现在授课老师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也表现在授课老师对于学生思想教育这个职业是否具有成熟和深入的认识,逐步地建立由专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技能组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4结束语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思品老师的教学实践与发展也赋予了更多新的特质,从而使他们担负了比传统教学模式中更多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学习者、与探索者,他们是能够促进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和专业授课水平,因为授课老师专业能力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能否成功,只有顺利地完成新课程改革,才能够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93-01

一、引言

一般情况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塑造和发展与所授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新课程的出现使得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原有的框架不再适应,必须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新课程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则是新课程不再以理论为主,而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自身情感素质教育加大的投入和关注力度,新课程所起到的作用、包含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采用的的方式和评价使用的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因此,探讨新课程对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其自身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

1.提高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教学材料等结合和总结起来,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构想,以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样去教好学生,把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才行等。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让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去进行思维习惯的教学,创新教学。

2.提高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积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支持。该过程内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经历和道德修养加以关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良好的发展心态和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使得学生能够有更高的能力去发展自身,更有一定的基础去培养自身情感和人格的形成。

3.提高互动与沟通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项最为基础的课程,它不仅能够促进初中生德育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初中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课程。其要求师生配合度较高,必须做到很好的沟通和互动,让师生之间有心灵上的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思想达到共鸣。

4.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必须要以尊重为首要条件,然后才能进行大胆创新的处理与重构等,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让教课过程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同时使得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贴近。找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指导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掌握到学习技巧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有终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必须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然后再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主动地态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去改变传统学习的方法,转换为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让学生有适合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的出现也让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教育职位,改变自身的教课方法以符合新课程教学。对于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为人处事、交流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加以扩展,让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见识和认知范围。这样就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也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此时则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提高学生对做事、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技能。教师要反思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方向,以提高自身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向的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其在自身的教学过程和实践中已经培养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课方法和教研意识,此时必须要让教师根据新课程改编和教学实际出发,对自身的方法和教研意识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让自身转变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教师。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要想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发展,则必须要适应当前新课程改编的需求。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适当的调整。教师只有不断的去反思、研究和改进,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调研,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亦是如此,教师必须要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利用理性和先进的思想去创新自身的教育工作和方法,进而逐步得出一套符合自身工作的教学方案。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比较成功的教师都能够将自身所有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思想进行转换和去除,让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都能够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敢于创新,以推进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教育模式发展的需求。

五、小结

新课程的诞生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了一个新的课程出现在众多初中生和教师的面前,该课程开始更多的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上。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不断的去摸索和专研,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9-21

[2] 张广海.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J].科技信息,2009(5):23-26

[3] 朱亮.基于新课标下探索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4):36-39

第5篇

2011年,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笔者以《标准》为参照,从学科特性角度对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诠释、细化。

一、《标准》的框架结构

《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知识与能力坐标,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共涉及13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共58项基本要求。具体结构如下: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学科诠释

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部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中,有些是传统教育教学中已强调的,有些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小学科学教师既要符合教师的共性要求,又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特殊要求,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1.“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

《标准》在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厘定了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提出了18条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的理念。《标准》对小学教师专业情意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1)对待职业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对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的认同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现阶段小学科学课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比较普遍,小学科学教师兼任者较多,但小学科学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科学素养提高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教师对自我从事科学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2)对待学生方面,要将“关爱”“尊重”“懂得”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标准》中要求教师“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科学教学中,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

(3)对待教育教学方面,要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标准》中“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要求涉及到教师的育人观、学生观、师生观等。对小学科学教师应突出体现在要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把科学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4)对待自身品行方面,要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修炼。《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行为方面和心理健康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殷切期盼,这些要求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承担的职责所决定的。

2.“专业知识”要求

知识储备是小学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文结合《标准》中小学生发展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的内容及科学课程特点阐述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

(1)充足的小学生发展知识。小学科学教师要具有“读懂儿童”的意识,必须了解小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科学地去剖析、研究儿童到底是怎么学习科学的,他们理解的科学是什么样的,他们已有的科学经验等,这是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要善于把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科学探究过程规律有机融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概念的引出应以具体事物作为参照物,从感性认识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情感、价值体验,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整合的小学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应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贴近生活的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史、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刻认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了解当代前沿科技、本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资源知识。

(3)系统的学科教学知识。小学科学教育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儿童性等特点,使得它不同于幼儿和中学的科学教育教学。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将教师的教学-由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的前提条件。小学科学教师既要丰富自身的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科学实验与科学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应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内涵、发展史、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积累前人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4)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丰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和人文科学、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做到“两点”:一是适应小学科学教育以科学主题组织的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需要;二是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师在头脑中形成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以及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

3.“专业能力”要求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些能力要求可具体表述为:

(1)教育能力。指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是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能力要求。《标准》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这意味着作为小学教师队伍中一员的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任还是兼任教师,能够做到“两点”:一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崇尚事实、强调证据、合作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教育;二是能够做班主任,能够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教学能力。《标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以教学能力为中心。教学能力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涉及分析和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能力、解读和整合教材的能力、了解和判断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能力等。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小组合作和汇报、野外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教学组织形式,善于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操作能力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实验能力,这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点,涉及设计实验、示范操作、制作教具、实验指导等;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因为科学课堂上经常会进行探究实验、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强,需要科学教师能够进行灵活而恰当的处理。

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科学教师要对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以调控教学进程。

(3)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标准》对小学教师如何有效进行人际沟通、人际合作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沟通与合作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标准》在人际沟通方面明确提出小学教师要做到“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善于倾听”“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在人际合作方面提出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同事分享经验和资源,有效拓展科学教学资源。

(4)反思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领域的提出,是对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的回应。如何生动、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如何将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事件融入科学课中、如何进行科学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主动对教育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6篇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在学科知识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原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储量,另一方面要把视野扩展到相关学科中去,适应学科及其教学综合化的需要;在教育知识方面,必须突出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新课程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且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认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

三、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学会学习,促进自我更新

做科研型的教师。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必须是一条小河,一条常流常新,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小河。新课程的实施,期待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以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因为搞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样我们才能与课改一起成长,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科研型教师。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呈现出知识的深度下降而广度加宽的特点,传统的只掌握化学本学科的知识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1]

历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作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的基本理念。本文将对如何在新课程中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进行探究。

1.更新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才能保证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成功,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化学学科教育理念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2]重点强调的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主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向学生机械地灌注,死记硬背,用以应付考试之所需。而现代化学学科的教育理论则强调的是教师所拥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必须是一条小河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这是一条敢于不断否定自己和更新自己,密切追踪化学前沿知识的动态发展的小河。只有这样才利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3]。

本轮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不能狭隘地以单纯升学考试为目标,而是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构建起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全面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才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化学知识,更要重视知识探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次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了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中新增了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知识,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需要,让学生不但能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和积累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能逐渐培养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自身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目前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浪潮中得到迅猛发展,过去那种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烂熟于高中化学教材后便一劳永逸的思想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要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广大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随时对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常认为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②化学学科科学研究方法;③化学科学和化学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④化学科学与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方向;⑤化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4]

对照以上要求担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要点,做到对新课程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要系统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了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教育资源自我学习以外,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助广大教师积累从事新教材培训所需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除了对化学学科本身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外,还强调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加上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得新的知识,这对传统的教师在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结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新挑战,化学教师必须精通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才能拓展出足够广泛的知识宽度;熟悉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化学内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提升化学学科的教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实施,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化学学科的探究性教学,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般而言,化学教学能力主要包含:①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能力;②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确定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理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③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④根据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⑤对化学科学美、化学教学美的欣赏评价能力,具备开设化学学科相关的选修课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钻研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相关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全面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相互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素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密切追踪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对相关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04,42.

[2]韩辉.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标准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6.

第8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德性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6-02

教师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点问题,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也伴随着对教育、教育知识的生产及教师在教育知识生产中作用的认识而逐渐深化。求真、崇善、爱美的意识,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主旋律。同时,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专业化进程中教师德性要求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作者将结合几年来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以及对高职教师在专业化进程中内外在动力方面的一些思考来谈谈在这一大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德性要求。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

我国学术界把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的专业性,即专业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范畴的不断专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也不例外,即通过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专业能力的专业成长过程。但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自身的核心问题,即高职教师存在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只有实现三性统一和整合发展,才能不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并尽量强调其学术性。同时,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但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出来,不能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吸收的内容,也是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的。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只有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能力,高职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下,学生同样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牺牲品,中小学生如此,高职生更是这样。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特定时期应运而生,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教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在很多学校,这一群体大多以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来充当,似乎觉得只要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听过几次心理健康讲座就都可以、都能够有效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工作。这一现象是混淆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表现,也就不能建构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了,那又如何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呢?可以想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于让真正向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的学生在德育、说教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前望而却步,以至于贻误了最佳的教育、治疗时机。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理论基础,还要学习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而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教师德性不仅能维持教育实践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充分实现其潜能,也能促使教师内心一种向善的追求。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专业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应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学术空间,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独特的完善的专业自我。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建立充分的专业自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最初进入教学之时,总会对自己是否能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心中没底,特别是在“任何人都能对教育发表评论”这一历史时期,似乎每个人都能通过平时的学习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专业化之路时,就不仅仅满足于一些“道听途说”了。他需要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来为其搭建教育平台,为其教学和心理辅导奠定一个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尊严。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自觉、自主的学习,以积极向上的执著力来达到在专业化培养的“内升”,促进其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并且进行适当的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有了这份专业自信,在从业过程中,才能体验到一种自我超越。自我效能感,才能让自我的发展朝着高度专业化的目标去努力。

(2)独立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自己扎实的专业思想和意识,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专业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功底――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才可能有专业的行为和表现,最终才能有专业化的体现。为什么当前一些辅导让学生在其中更加迷茫呢?可能更多地是因为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思想、意识充斥着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必须用现代的心理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从业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心理学意识。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环境,潜移默化地表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熏陶作用。

(3)娴熟的专业能力、技巧,丰富的理论准备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体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和工作的悟性!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师范性出发,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培养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德性。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然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教给学生看似实用的专业知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一个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1)要能从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接受并深刻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正向、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个学生能能否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人的任何心理困扰的背后,都是人自身性格的不完善。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从其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形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技术的巨大进步易导致世界的非人化倾向,因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解决自己的问题,肩负自己的责任。在此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要促使个性不断成熟发展。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将高职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结合起来的专业实践性。

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事情本身从当时的情境中剥离出来,进行“空对空”的教育,即或是采用、借鉴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也大有让学生产生遥远的感觉。例如,从我院来看,大多是土建类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电子信息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上,是带着不同的心态来分析、汲取的,作为一个追求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心理学结合起来,其结合后的效果如何,就体现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实践性的德性修养了。

时代对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主成长型的教师将是教育全民化、学习化的内在呼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实现职后的自主成长,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就需要在德性方面来历练自己了。

参考文献

1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师;专业化;新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在教学理念、知识架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由通史式知识结构向“通史+专题”式知识结构发展

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以朝代为序的知识结构,采用“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模块加专题的方式,将教材分为必修课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和选修课6个学习模块。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大量增加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想到历史与生活、个人的密切联系”[2]。然而,这样的知识结构却与教师原有的通史体例的专业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因此,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上,及时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学术刊物、参加新课程培训、借助网络知识平台、参与同伴互助、展开师生互助等多种方式补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专题内容,在通史与专题之间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文化精髓。

二、由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发展

弗来雷曾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并不重视课堂交流与对话,教师主要扮演的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这种“一言堂”“独白式”的教学使历史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4]。新课程所提倡的是“对话”“沟通”与“合作”,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独白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开展。例如,在选修课《千秋功过秦始皇》的教学中,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时,就应以讨论会或者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有所认识的同时,摸索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普遍方法和途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三、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教师应该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而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则并不重视。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创造者。其创造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对教材进行合理建构,使课程表现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色;二是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新课程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的空间。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可针对新教材中的薄弱环节而增开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增开兴趣课,根据学校的地方特色开发地方史课程等等。

四、由被动学习者向自主学习者发展

在旧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依靠原有的知识便能完成教学任务,知识更新的愿望并不迫切。据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历史组所做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历史教师很少参与专业进修,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培训为主。而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教材加入了很多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点,如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罗马法、二里头遗址研究等。二是新教材大量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新了史学观点,如关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容,没有了传统的贴阶级标签的评价;在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时,引入了华夏文明多起源说这一新的学术观点。三是新教材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这些都给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五、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学与研究工作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学者Bukingham在他的《教师的研究》中曾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但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师一般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认为当好“教书匠”,教好课就行了,学术研究工作与己无关。新课程实施以来,其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出现,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作为身处一线的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实践平台,便于掌握一手资料,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是教育科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历史教师要树立起科研意识,不失时机地抓住前沿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方能成为新课程下的学者型实践工作者。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探究者和完善者。适应这些新要求,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93.

[3]保罗・弗来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

[4]李雅萍.高一历史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