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5: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科技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科技馆教育的特点
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完善,但同时又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关注和儿童的青睐。科技馆在儿童科技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教育理念上,科技馆本着开放与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儿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二,在教育内容上,科技馆向儿童展示先进的现代科技成果,并解释其中的科技原理,增进儿童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提高科学素养。第三,在教育方发法上,主要有体验、动手、互动、场景、参观等方式,让儿童在亲自动手与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奥妙,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从上述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馆本着激发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与体验中快乐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的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让儿童了解与体验科技,学会自主学习,释放天赋潜能,有很强的教育性。其自由开放的教育形式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科技馆教育的内容和项目
1、科普展览。
互动性科普展览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又可具体分为常设展览和短期展览两种形式。常设展览是科技馆进行儿童科技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馆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常设展览力求为儿童营造再现科技实践的学习情境,强调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引导儿童进入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之中。科技馆常设展览的教育内容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内容,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二是高新技术的内容。科技馆通过向儿童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儿童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动态。三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内容。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计算机普及问题等需要儿童了解和关注的问题。
2、教育活动。
科技馆的儿童科技教育项目除了开展科普展览之外,还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来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夏令营、科普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专题讲座通常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儿童普及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是为儿童而设计,让他们了解细菌的危害,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夏令营是科技馆为儿童举办的实地探索活动。通过带领儿童参观航天中心、天文台、动植物研究基地等,让儿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让儿童在动手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开展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他们的科学梦想。科普报告会是儿童科技教育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传播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现和学术观点、展示重大的科技成果来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唤起儿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启发儿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走进科学的殿堂。
三、科技馆教育的方法
1、体验。
科技馆采用仿真模拟、现代化的声光技术,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且形象生动的展品演示,让儿童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原理。或者让儿童在3D、4D体验馆,通过直接参与虚拟现实游戏,来感受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一些不常见的场景模拟。这种体验性的教育方法,迎合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点,易于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参观。
参观是带领儿童观看科技展览来向儿童展示科学技术的奥秘以及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作用。很多展项的基本设计理念都是通过激发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儿童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让儿童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习科学知识与感受科学精神,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而且能让儿童掌握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3、互动。
科技馆对儿童进行科技教育,不像以往博物馆那样偏重静态的收藏和展示,它更注重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希望通过与儿童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目的。为此,科技馆专门为儿童设计了一些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的科学游戏,让儿童在与家长、伙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4、动手。
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动力,但是不能强求一味的新鲜,要根据小学儿童发展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还有着消极的作用。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也就像是儿童对老师的盲从。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有着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们国家,对孩子实施经济教育往往是不被理解的。首先,是由于经济学本身所给人的“晦涩”感觉;其次,在我们国家历来奉行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钱财乃身外之物,谈钱俗。在金钱问题上,家长们一概包揽,觉得这压根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就能够运筹帷幄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了吗?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消费问题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陷入高消费养孩子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越来越多的家长望着小小年纪的孩子深谙攀比虚荣之道而束手无策;越来越多的“月光族”与“啃老族”令人无可奈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得信息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全国0至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在众多家庭中,一个孩子每月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lunt在其1996年的研究中讲到:消费者社会的扩大越来越多地把儿童吸引到经济活动中来,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也相当富裕,这些情况造就了这样的儿童,他们一面熟悉这个经济世界,一面积极参与其中。儿童这样卷入经济社会会演变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问题迫使人们加以研究。
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表现之一就是儿童理财的兴起。在各大金融机构与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儿童理财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家长们追逐的“风尚”。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各个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争相开发出一个个的项目与产品,来抢占这个悄然升起的儿童市场。在当前的社会里,儿童理财指的是一个个的儿童教育储蓄、儿童保险与儿童教育储蓄开发基金,是银行为宣传其理财产品而推出的一个个理财教育活动,是一些教育机构推出的高价精品课程,然而儿童对经济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他们消费习惯的培养等,这些经济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绝非仅仅是金融机构或者少数教育机构所能承担起来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儿童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在给孩子们进行经济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要以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托,其次是要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倘若脱离了这两点,儿童经济教育便会成为空谈。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关于儿童与金钱的研究,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kohler,1897;dismorr,1902)。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出现了对儿童的金钱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强烈研究兴趣(witryol and wentworth,1983;mortimer and shanan,1994),以及对儿童和青少年在经济生活方面进入社会的学术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依据两个基本研究范式展开,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另一种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在第一种研究范式下,他们对儿童经济学知识的发展是否遵循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的普遍阶段感兴趣,研究大多依据儿童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不断加深与拓宽这一基本假设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经济学概念的发展存在一个总体的发展水平线,从断断续续的观念开始,如仅仅会对一些可见的经济交换现象的处理,到开始认识到生产过程的存在,并且把它与关于销售和消费的逐渐清晰的范式相联系,再到他最终能够建构一个复杂而相对精确的经济学结构的表征。还有一些研究者甚至把儿童经济学认知的发展划分为类似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如伯蒂和博比(berti and 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以及人为什么工作、谁来付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获得某项工作,贫富、银行的功能、商品的来源、生产和分配、货币在买卖中的价值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区别、价格的形成等问题展开研究。也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了: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概念的直觉水平(6~7岁);概念的具体运算阶段(7~10岁);概念的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四个阶段。
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的是特殊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以韦尔曼 (wellman)和格尔曼 (gellman)为代表的发展心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内部理论是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朴素理论”(native theory)。简言之,“朴素理论”即儿童在一些领域获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知识框架。他们认为一个特定领域的朴素理论必须包括,该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集合、特殊领域的因果原则集合与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的知识体系这三方面的内容。西格勒和汤普森(siegler and thompson,1998)经研究认为,经济学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核心领域,具备核心领域的三个特征:本体区分(如买主和卖主),因果机制(如供求关系)和理论建构间的一致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教育的特殊现状,使得儿童经济教育在我国鲜有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毛妮娜在其硕士论文《3~6岁儿童对经济学知识理解的发展研究》以上海3所普通幼儿园中120名3~6岁儿童为对象,对他们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知能力、钱币的应用能力以及商品价格与材质对应关系的认识和商品等价交换的意识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币的认知与比较能力都不断提高。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奠定了基础,它们是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的依据和前提。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它是对儿童开展教育的一个现实依据。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丰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一些经济经验,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零花钱的应用、玩具的选择,对超市、银行的认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更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而它也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国外,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探究促进儿童经济学认知提高的教育干预措施。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77)经过调研证明,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培育懂经济的公民都不算早,在一个名为“儿。童经济”的教育计划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短缺、决策、生产、专业、消费、分配、供需、生意、金钱、以物易物等概念。由此向我们说明,一个儿童能成功地作出经济上的决定,接受的适宜发展性教育或辅导比单纯的年岁增长更有关系。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87)认为,在每个年级水平上,如果能给提供适宜的策略和材料,孩子是可以学习经济学的;处于不同学业能力水平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也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儿童可以通过许多教育方法学习经济学概念(如基于说教/材料的方法、基于科技/媒体的方法、基于调查导向/经验的方法等)。
三、实施儿童经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经济教育尚未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但是经济教育范属社会科学,因此可将其纳入至社会科学课程中去,成为其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其次,经济教育是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如对数字的认知等,因此要注意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
[关键词]家校合作;留守儿童教育;障碍;克服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09-05
一、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
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伴随农民工问题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随之逐渐增长。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1] 留守儿童由于与家长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其心理、情感以及人格的发展容易遇到问题。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柔软无助;(2)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3)寂寞空虚;(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5)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3]因此,留守儿童教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共同肩负着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不能提供和子女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家庭教育功能在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以及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在校时间延长,学校承担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在逐渐增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学校来讲,联合家庭教育力量,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必然选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一书的《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最近我们听到不少有关学校失败和教育革新的议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失败的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宗教机构的伙伴关系。”[4]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思想和认识上达成共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畅通无阻,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障碍
虽然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观念的偏差、时空的限制和家校合作组织不健全等方面。
(一)观念的偏差
从留守儿童家长方面来看,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态,认为“养”是家庭的责任,“教”是学校的责任。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意味着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托付给了学校。这种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家长一般不会积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而且,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话,他们往往会把全部责任推卸给学校和教师。其次,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包括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涉及他们的学业成绩、同伴交往、身体心理、审美能力等方面。在家校沟通中,留守儿童家长理应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的信息同学校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成统一认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然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忽视孩子心理、情感、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也致使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成为问题留守儿童。最后,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时机的认识存在偏差。家校沟通本应该是经常性的,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获得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和适当的教育措施的制定。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通常只有在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教师邀请家长去学校的时候才会去。而家长会往往是集体性的,很多家长难以通过和教师的个别交谈来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具体情况。家庭缺失理论(Family Deficiency Theory)[5]认为,缺乏文化培养和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家中由于缺少教育传统,家长不注重教育,对长远的教育成就没有足够的追求,因此趋于较少参与子女教育。该理论认为,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被视为家长参与程度低的问题核心。按照家庭缺失理论的解释,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家庭本身缺少文化教育氛围,而且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不高。因此,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够,参与程度也较低,这也体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主体性缺失。
从教师方面来讲,有些教师缺乏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正确认识。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偏低,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不辞辛苦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维持生计和求得经济发展的考虑。如果教师不能形成正确的家长观念,则会阻碍与家长的顺利沟通。事实上,在家校合作中,由于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部分教师会存在比较鲜明的优越心理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留守儿童家长产生自畏、退缩心理,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部分教师不考虑留守儿童家庭的生存状况,会存在对家长的埋怨心理,这也会影响到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时空的限制
有的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有的隔几个月才回家一趟,难以有机会和教师见面,这使得家校沟通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困难。笔者在一所农村中学调研时,几位班主任讲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的尴尬处境。
班主任甲:我们农村老师现在挺可怜的,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父母,见不到父母的面。我们当地经济状况不好,大家都出去打工了,远的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稍近一点的在上海、南京、扬州等。有的常年不回来,孩子就丢给爷爷奶奶照看,有的回来了也没待多久就走了。多数家长通常是过年时候回来,过完年又走了。所以,我们很难见到学生父母的面。开家长会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来开家长会,还有的是舅舅、舅妈、阿姨来开家长会。老人的记性差,理解也慢,他们一般对孙子孙女本来就比较溺爱,孩子有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舅舅、舅妈、阿姨也不可能尽心管理,又不是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很上心的。
班主任乙:现在的家校沟通很困难,教师很难见到学生父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需要家长过来,可他们在外打工来不了。我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内蒙古打工,孩子有问题时给他发短信,他一直都没有回信息。另外一个学生的父亲在上海打工,两年后才回来,结果是回来办离婚手续。
班主任丙:现在一般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但母亲在家也不闲着,大多打个零散工。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没有钱,加上通货膨胀严重,很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就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我们让家长来学校一趟,他们却说:“没有时间啊,请假要扣钱的。”他们说的是实话,我们也感到很无奈,一味责怪家长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挣钱也不行啊。
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决定了他们难以真正参与学校活动。即使现在的通信工具发达了,手机和网络也基本普及了,但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讲,这些都还属于奢侈品,即便可以使用这些通讯工具,他们还需要考虑费用支出的承受能力。此外,他们也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同教师沟通。同工厂和企业里的职工不同,农民工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们是按日计酬,请假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是“种田不挣钱”,务工收入基本上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正是出于经济方面的生存理性的考虑,当教师让家长去学校的时候,家长通常还需要在经济上做出权衡。
(三)合作组织不健全
首先,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国内很多城市的学校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它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开展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农村中小学基本上还没有成立家长委员会,这使得农村中小学与家庭之间缺少广泛、稳定的联系。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当前要成立家长委员会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外务工,他们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沟通活动,而出于经济方面生存理性的考虑,他们也不会对家长委员会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个现实困难是,家长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欠缺。相对而言,农民整体上受教育层次比较低,他们不可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理念等很好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不会很高。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学生家长,农民能够拥有的社会资本总体上欠缺,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三、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障碍的策略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所有合作都必须基于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才能够达成,合作双方在合作关系中都居于主体地位。在留守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留守儿童家长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方面更具有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务工,他们回家的次数往往很有限,从时间和空间上无法保证同学校的沟通。当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教师很难找到他们的父母沟通,这容易引起教师的埋怨和不满。这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认识到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出于生存需要,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处境需要来自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一位农民工就这样诉说他外出务工的心情:“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外出务工也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忍饥挨饿,也要去。在家种庄稼不挣钱,养鸡、喂猪没有规模也难赚钱。种果树什么的,没技术管理,质量不好,也找不到销路。有的水果,五六分钱一斤,连支付摘下来的人工费都不够。农民不出去打工,只有等死。说农民现在不苦,是假话,我们是迫不得已抛儿弃女在千里之外打工。”[6]农民外出务工后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困难是一种既定的事实,教师需要给予农民的处境以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现代社会由于家庭的变故,家长无法履行教育责任,当儿童进入学校的时候,教师要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7]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教师的期待更多,也需要教师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正因为如此,学校要积极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是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留守儿童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发放宣传单的时机,借助《告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让留守儿童家长认识到家庭不仅养育了子女,还具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合培养机制。另外,学校和教师还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使其关注子女各个方面的成长,包括学业、体质、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随时和及时与学校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建立家校联系常态化的观念,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关于子女的教育情况保持信息的通畅和互动。事实上,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的观念时,有些教师首先必须克服自身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偏见,在跟他们交流和沟通时要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尤其要尊重他们,对他们的处境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和提高合作效果。总之,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家长观念是教师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二)沟通形式多样化
首先,从方向来讲,倡导家访和校访相结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但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教师家访时很难见到家长。相反,提倡校访的好处在于,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可以跟班主任、代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交流,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班上所有的学生进行家访,有些学生可能就会被“遗忘”,但校访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所有家长都可以通过校访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关注。[8]但是,校访却不能够代替家访。随着农村社会观念的转变,农村家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异、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增多,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而留守儿童家长在校访中不方便表露这些情况,教师只有通过家访,走进他们的家庭,通过观察等才能够感受和了解到。而且,家访中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亲切交流对农村家庭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家访和校访都重要,二者要相结合。
其次,从时间上来讲,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的现实状况,家校沟通时机要灵活多样。留守儿童家长通常会在农忙季节和春节回家,这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在农忙季节,农民要忙于收割或种植,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因为错过时节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而庄稼的收成会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家的温饱问题和经济收入。如果学校在农忙季节召开家长会或开展其他家校合作活动,就会给家长出难题。因此,学校在制定家长会等活动计划时一定要避开农忙季节。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在春节期间基本上都会回家跟家人团聚。其实,这是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家访的机会。但是,由于春节期间属于假期,这又会给学校工作安排带来困难。出于为留守儿童成长考虑,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春节期间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家访,也可以准备充足的家庭教育宣传资料,让留守儿童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增进家长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从空间上来讲,要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现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包括校讯通、班级博客、留守儿童家长QQ群、电子邮件等。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信息发送给留守儿童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把自己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想法和观点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校和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当然,这里还涉及留守儿童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的信息化沟通网络来相互交流和沟通,留守儿童可以给家长发送电子邮件,在班级博客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然而,家校沟通中信息化网络使用的前提是留守儿童家长熟悉并能够熟练操作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也是一种挑战。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普及,相信这种设想会变成现实。
(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一种正式组织。一般来讲,家长委员会都是以学校为本,即按照年级、班级分别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以及校家长委员会等。城市学生的居住往往比较分散,与他们不同,农村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单位居住。在一村之内,大家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家庭的基本情况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因此,农村学校应该以家庭为本,以村落为单位来成立家长委员会。而且,可以选择村落里面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威信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委员会负责人。由于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相互比较了解,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能够对本村里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他们提出的教育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在领悟和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精神方面会比较困难,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虽然留守儿童家长回家的次数有限,但由于共同生活在村落里,他们在回家期间可以加强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探讨家庭的状况和子女的教育情况,充分借助家长委员会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8-07-19.
[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 留守儿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之警钟[EB/OL].http:///CMS/forum/Posted_ch.jsp?forumid=100069.
[4] 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5] 何瑞珠.家庭学校与社区协助――从理念研究到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7.
[6] 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5.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范文有哪些?交通安全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不注重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有很大机率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春季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直播观后感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1作为妈妈的小跟班,我每天傍晚既要忙着做作业,又要跟着妈妈去买菜,总觉得时间特别珍贵。
五点过后,我和妈妈准时汇入回家的车流。下菱菜场是我们娘俩每天的必经之路,我和妈妈争分夺秒,上演着短短十五分钟的微剧:找停车位、下车、过马路、买菜、再过马路、开车回家。
回放每一个镜头,最惊心动魄的要数巧过斑马线了。下班的车流来来往往,每一个行走在马路上的人都行色匆匆,或奔、或走、或冲,和时间较量着,都想着尽早到家。每次遇上无交通指示灯的斑马线,常常车不让人,人不让车,汽车喇叭声、协警的哨子声、催促声及制止声混成一片,怎一个乱字了得。在斑马线上一来一去,妈妈总是一手护着我,一手伸向来车方向,示意借过。尽管每次都是安全通行,但也会让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跳好长一段时间。
那天我和妈妈照例去买菜,因妈妈手上拎的重物特别多,她用臂弯半搂着我,在斑马线上蜗行。眼见着远处驶来一辆车,离我们越来越近,司机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我和妈妈进退两难。情急之下,我不知哪来的勇气,伸出右手向司机挥了挥,车子在斑马线前停了下来,刹车声真美。透过汽车挡风玻璃,我发现司机微笑着向我竖了个大拇指,原来是个和蔼的中年男子。他静静地等我们过了斑马线,才轻踩油门向前驶去。我的心头流过一阵暖意:“这位伯伯真好,让我们先行,还送我大拇指。”“大概是你的挥手让伯伯觉得可爱,更让驾车者感受到了尊敬吧。你今天这招确实是个聪明的举动。”“对了,妈妈,干脆以后我在过马路时也竖起大拇指夸赞那些礼让行人或静候红灯的司机吧。”“好主意!”妈妈笑着说,“以后过斑马线都不用提心吊胆了,竖起的大拇指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其实,并非只有驾车者才要遵守交通法规,行人更要遵守。每年因过马路发生的交通意外中,大部分是行人在左右暂时无车时抱着侥幸心理乱闯红灯,结果招来不幸;也有些是觉得离斑马线太远,懒得过去,直接横穿马路而出意外。在交通法规面前,谁都马虎不得。
如果大家都能互敬对方,严守交规,那么悲剧将不再发生。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2那天一大早,我被妈妈从美梦中唤醒,一同去她的单位值班。因为昨天晚上睡得很晚,迷迷糊糊的我一上车倒头就睡。
“砰!”一声响亮的撞击声把我惊醒了,我只觉得手臂一阵酸麻,头晕乎乎的,整个人都撞在前排椅背上,一阵恐惧从心底袭来,吓得我都要哭出来了。妈妈赶紧踩住刹车,顾不上揉自己的腿,先赶紧揉我的手,嘴上还不停地说:“疼不疼?别害怕!”听了妈妈的安慰,我慢慢地坐了起来,往车后一看:哦!天哪,太可怕了!原来,后面那辆车把我们的车撞了,后面那辆车的车头已经被撞扁了,仔细看,车里的安全气囊都弹了出来。我们的汽车被撞又撞了前面的车,就这样接二连三地相撞,造成了四车追尾的交通事故!
我吓得魂飞魄散,妈妈带着我赶紧从车子里逃出来。前面那辆车的司机说,他的头一下子撞到了方向盘上,而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撞到了挡风玻璃上,头“嗡”的一声响,好半天才缓过来。那个司机还说:“还好系了安全带,不然早就头破血流了!”
最前面那辆车的司机质问肇事司机:“你到底是怎么开车的?!”那个司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在看手机。我还以为道路畅通呢!”我心想:又是一个“低头族”!现在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的人非常多,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酿成悲剧。再看看自己,今天正好没系安全带,爸爸妈妈平时总是苦口婆心地劝我系上安全带,如果今天我系了安全带,就不会撞得那么严重了。警察叔叔很快就来了,他们调查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对那个开?a href='//xuexila.com/fanwen/address/hunjiasangqu/' target='_blank'>悼词只乃净辛搜侠鞯呐溃⑶蚁蛩赋觯绻挥邢蛋踩饷囱现氐某祷觯衷诳峙滦悦寄驯A恕?/p>这次的交通事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坐车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也提醒大家,不管坐在车子的哪个位置都要系上安全带,因为事故发生并不是你能预料到的。“文明行走,构筑和谐”,这需要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让“平安大道”更加畅通无阻!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此脆弱,需要精心呵护,无视交通安全就等于漠视生命。交通安全就在身边,我们应格外重视,严格遵守。
近日,交警阿姨就来到我们的课堂,来教我们如何更好地走路、骑车、坐车、开车。
据统计,2015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9521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人民币。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重重地扣击着每位同学的心,我们要更加在意交通安全了。
通过警察阿姨的讲解,我们还懂得了汽车的惯性、自行车使用常识、乘车知识等交通安全常识。
各位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法规,让交通安全时刻驻立心中。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片属于我们的安全天空而努力吧!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4“过马路,左右看、看见红灯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行。”这首儿歌,刚上一年级时老师就教给我们了。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过马路时的一个不留神,开车时的一次违章,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红灯那一头,也许就是生命的尽头;斑马线的那一边,也许就是生命的边缘。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辆小轿车司机一边接打着电话,一边开着车。当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时,黄灯亮了起来,也许是司机着急赶路,想抢在红灯之前过去。于是,猛地一踩油门,车子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十字路口。这时,两个刚放学的孩子追闹着从斑马线快跑过来,根本没注意马路上的情况。司机的车速快,两个孩子跑得也挺快,只听“呯”的一声,疾驰而过的小轿车将两个孩子撞飞了,结果一个当场死亡,一个脑震荡。
整个事件的发生就在眨眼之间。也许,在车祸发生后,司机会想,如果我停下来,等红灯过了再走,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两个孩子在过马路时如果不疯狂打闹,仔细看看马路上车流的情况,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时光不会倒流,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无法挽回。血淋淋的事实留给人们的除了深深的伤痛,还有无尽的反思。
没想到,这样的事,在我的生活中真实上演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好朋友相约去县医院广场玩,正准备过马路时,听见“铃”“铃”“铃”几声急促的自行车铃声,只见一位大哥哥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往前飞驰,我们几个吓得四散逃窜,等我们回过神来,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我们心惊肉跳,一辆小轿车不知何时从何地飞快的过来了,自行车丝毫没有减速或避让的意思,只听“砰”的一声,自行车一下子被撞出几米远。大哥哥被撞倒在地上,轿车司机和旁边的行人纷纷跑过去扶起倒在地上的大哥哥,大哥哥起来后试着走了几步,幸好并无大碍,轿车司机连忙把他送往医院进一步检查。这一切,我们都亲眼目睹,如果他们任何一方遵守交通规则或礼让一下,这一切都不会发生。虽然有惊无险,但我相信他们以后再也不会在马路上那么霸道。
这一件件惨痛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们,小小的方向盘,把握的不仅仅是行车的方向,更重要的还是生命的方向。如果每一位司机朋友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每一位行人都能文明礼让,我相信安全会时常伴随在你我的身边。
我们是学生,老师们几乎天天都在嘱咐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刻注意安全。可总有一些学生,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上周六,我去新华书店买书,等我走出书店,发现有两个小学生嘻笑着,你追我赶的冲过马路,还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的人有没有追上来,他们的举动让路上的司机提心吊胆,纷纷减慢了车速。看到这一幕,我想:“这些小学生也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吧?竟然在马路上疯狂打闹!这里是玩的地方吗?”
生命,只有一次。它很宝贵,也很脆弱。有太多的生命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香消玉殒。我们要珍惜生命,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这样,马路上就不会再有车毁人亡的血腥场面,完美的家庭也不会变得支离破碎。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5一个人的生命如同那薄薄的蝉翼,经不起什么风吹雨打,它是脆弱的,却又无比坚强。造物主创造了人,充满活力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
当我看到一朵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为之高兴;可是,当我看着一朵朵花儿慢慢凋谢,不免有些伤感。我的定义中,花开就是生命的开始,花谢就是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中可以看到多少个花开花谢呢?当你看一次时间,时间就悄悄溜走了一次。
我不禁感叹一句——生命如此短暂!保护自己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有了生命才谈得上如何让它更精彩。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生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是的,生命在慢慢地离去,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是否精彩,把握住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如同璀璨的星群,发光发亮……在这忙碌的街道上,在这欢歌笑语中,隐藏着一个多么可怕的魔鬼,你知道吗——交通隐患!
现如今,减少交通隐患成了多么要紧的任务。记得,那是去年的一个中午,人们穿行在人山人海的街头,急促的喇鸣声震耳欲聋,这时,一辆轿车狂奔而来,我站在路边,头发都立了起来,只见前面,有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啊——”只听一声尖叫,一辆疾速的汽车撞上了那个学生,刚才还那么活泼的孩子现在就被撞倒了一旁,人们也纷纷停下脚步来,看着这惨不忍睹的画面,多么的悲惨啊!肇事司机的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赶紧拨打了120,司机抱着那个孩子,“你一定要坚持下去,马上医生就来了!”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我不禁落下眼泪……鲜血流在了地上,耀眼的红色是那么抢眼,不一会儿,救护车来了,医生们把孩子抬上了担架,肇事司机也跟随去了,看着救护车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人们也散了,而我却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一、细致观察生活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现实生活中许多熟悉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儿童去注意、去探究。事实证明:无论从儿童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儿童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源于自身的日常生活。例如:儿童喂养蜗牛时,他们会观察蜗牛的样子,眼睛在哪儿?蜗牛的壳向哪一边旋转?它吃什么?它什么时候会出来寻找食物?
儿童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随机教育,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儿童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教学效果。例如:春天来了,飞舞的柳絮让儿童思考:柳絮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吃玉米时,儿童会观察、探究玉米的种子是以什么方式排列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思考:你还知道其他植物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这些生活细节,正是激发儿童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究的切入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随机经验:如蚂蚁有几条腿?它吃什么?垃圾哪里去了?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教师要抓住机会,运用一些问题让儿童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有益,同时对于儿童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二、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
运用大自然中的材料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可让儿童获得真实的感受。大自然中有许多材料可以利用,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玩的是动漫、动画、电动玩具、布娃娃……他们又有多少亲近自然的机会呢?
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小学科学教育也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时期,而大自然是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天然课堂。面对大自然,面对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学生有多少问题要问,有多少事物要探索啊!从“燕子低飞蛇过道”,到“乌云密布一声霹雷要下雨”,再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个下雨,大自然能给出多少生动的课题啊!
当学生仰望星空时,就能知道宇宙的深邃,知道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角,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角,银河系不过是整个宇宙的一粒微尘。人的一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整个人类的存在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当学生知道宇宙的浩瀚时,他们才会有大自然般宽广的胸怀!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吹落叶,冬天枯木逢雪,这些现象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变化,从而使其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这些,是在水泥墙和书斋里无法观察到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忘情地赞美大自然:“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这位美丽的女词人看来,大自然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只有与自然亲近,才能真正领略自然之美。
三、学会探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事物的探究,让学生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探讨和论证,因而发展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重视证据和注重逻辑的思维习惯。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就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形成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都说明了儿童学习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只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常说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劳拉在给放在窗台上的植物浇水时突然欢叫起来:“今天大植物上来了新客人!”几个在旁边的孩子走过来看,教师也往这边看,她听到麦克大声地喊:“嗨,是一只大大的、胖胖的蜘蛛!它正在织网呢!”有些孩子非常感兴趣,而有些孩子则有一点紧张地往后退。这时教师注意到了孩子的反应,走了过来。
劳拉和麦克都担心有人会碰到植物,损毁蜘蛛网,孩子们决定制作一个标志物。有的孩子说蜘蛛网很结实,不会被损坏,如果被损坏了,蜘蛛也会再织一个。然后,小组开始猜测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讨论蜘蛛如何织网。在倾听了孩子们的看法后,教师给全组孩子朗读了书里有关蜘蛛的那节内容。
孩子们急切地想到户外去寻找蜘蛛,教师拿出一些放大镜给孩子们用。孩子们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些蜘蛛,还有一些旧的、废弃的蜘蛛网。教师用黑纸粘住蜘蛛网,带进教室,请孩子们帮她在蜘蛛网上洒上白面粉,形成了一张张蜘蛛网的图形。教师又用数码相机给草丛里的蜘蛛拍了一些照片,孩子们在教室的四周放置了一些蜘蛛网,教师所拍的照片也用胶水贴在一张大海报上。一些孩子向教师讲述了他们关于蜘蛛的想法,教师把这些想法都记录在海报上了。第二天,孩子们注意到房间里的蜘蛛捕获了一只虫子,教师建了一张图表,孩子们把蜘蛛捕捉的虫子数用曲线标注出来……又一天,詹姆斯发现有只蜘蛛不见了,他告诉老师他担心有人会被蜘蛛咬伤,教师给孩子们演示了怎样用一只杯子小心而安全地抓住蜘蛛的方法。
最后一天,如教师所料,上百只小蜘蛛出现在窗台的植物上,这是孩子们没有想到的。全组的孩子一起想出了怎样处理小蜘蛛以及怎样把它们带到户外的办法。随后,研究繁殖及生命幼小形态的活动开始了……(该案例摘自《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一书)
一、亲近童心,比赛激趣,引孩子想学汉语拼音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地遵循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律性,我是这样上第一节汉语拼音课的:
一开课,我便向孩子们介绍: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又多了两位好朋友,一位是刘老师――我;还有一位便是――“汉语拼音”。你们当中有多少小朋友能认字?我和“汉语拼音”会特别喜欢他。孩子们纷纷争着说自己能认识多少多少的汉字向我“邀宠”。我并不急于表扬谁,而是对他们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谁和汉语拼音交上朋友,他就会运用汉语拼音认识所有的汉字。看,我们班的黑板报,刘老师在教室墙壁上贴的班级成员名单、课程表等,上面的汉字都标注了拼音,谁能都认识,谁就能赢取“汉语拼音大王”的王冠。大家可别急,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你就可以向老师“‘请战’了。”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圆睁而充满自信的眼睛,我乐了:他们学拼音的积极性、争强好胜劲儿上来了。
二、追求童味,妙法登场,诱孩子乐学汉语拼音
低年级孩子不喜欢一套一套地讲解、说教,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自己。教学时注意儿童的这些特点,方法上追求儿童化,自然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有一部分孩子在进入一年级前多少学了些拼音,由于孩子们对拼音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课堂上出现了会的不肯听,不会的懒洋洋的情况,于是,我请会读的当“小老师”领读;学习有进步的奖给一面“小红旗”。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
2.声母f、t、j的书写看似不难,可总有学生将它们的方向搞错。根据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形象、生动的语言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有位f叔叔和t阿姨,他们最喜欢看大家写他们的名字。他们说,脸朝你们的笔尖欣赏你们书写(我刻意强调:脸朝笔尖),那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开心地笑起来。可是,有些粗心的孩子总会写错他们的名字,一次、两次、三次……他们气得扭过头去。赶紧看看你们的作业本,他们是在欣赏你们写字呢,还是生气了?”在讲故事的同时,委婉地指出孩子粗心的毛病,再教给他们检查的好办法,可谓“一举多得”!
3.复韵母ei、ie和ui、iu“长相”差别不大,读音截然不同。孩子们容易认错它们,怎样既能准确地读,又能正确地写出来呢?抓住它们中的“i”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读时在“ei、 ie、ui、iu”中的“i”下加上红点点,并将“i”音刻意拉长,判断出“i”在两字母的前还是后,就能准确地区分它们,方法简单且绝对有效。
三、顺应童性,引领运用,促孩子爱学汉语拼音
1.孩子们在初学声调时,往往会出现四声混乱的现象,尽管他嘴里念着“二声上扬”,读出的却是第四声。结合音乐教学中发声练习里的哼鸣,我让孩子们用“唔”加上四声练读,经过反复地练习、用手比画,他们很快发现:标有第一声的字母,读音与原来不标声调的字母一个样;标有第二声的字母读音似有疑问,读时他们还眉头皱起向右上方抬下巴;标有第三声的字母读音像是弄懂了一个问题(哦);标有第四声的字母读音更像是谁生气时扭头就走发出的声音。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学过的几个单韵母,并在它们的身后写下相应的加上不同声调的单韵母。接下来孩子们就练开了,“夸赞”着点头的,生气了“恨恨地扭头”,“疑惑”的紧锁眉头……下课后,居然有孩子将自己或同学的名字改成不同的声调叫得欢了。爱玩的天性竟会如此迷人。
2.儿童天生富于幻想,喜好新奇。在学习j、q、x与 ü相拼省去ü上两点的规则时,孩子们学起来比较抽象。曾经有“挖眼”的歌谣,可是相当残忍、血腥,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实在不当。我便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编故事:j、q、x与 ü相拼省去ü上两点的规则真是不容易记住,哪位聪明的“故事大王”能编个故事让大家快快、牢牢地记住,那才真叫了不起呢!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编出了几个又好记又有趣的故事:
(1)j、q、x三兄弟很爱玩墨镜,碰见ü戴墨镜,就借来玩玩。但当ü回家时,又礼貌地把墨镜还给了ü。
(2)小ü是个乖宝宝,妈妈要出差好几天,晚上不管是j、q、x三个阿姨谁来陪,他都能听话地闭眼睡觉。
……
儿童纯净的心灵大放异彩,最可贵的是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拼x能力后,我想方设法地设计各种比赛、游戏,如:摘苹果、森林探险等,让孩子们动脑、动手、动口,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一、层递性
课程体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但从更广义来说,一类方向课程的匹配组合也应该列入课程体系的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的确立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复的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基于此,“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应该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概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童谣研究”、“西方童话史”、“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内蒙古儿童文学研究”等,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这三个层面就好比大树的干、枝和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丰盈。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2009年儿童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就有相对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见下图1)该课程体系就充分地考虑了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第一层面的课开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层面的课开在第三学年;第三层面的课开在第四学年。
二、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实用型、应用型是对这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方向的学生与文学院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儿童文学理论水准固然是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创编的能力,以及指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的环节。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实践训练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模式。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是指将实践训练贯穿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和校外儿童文学活动体系当中。首先,在课内教学活动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里设计了“等你参与”环节,内容包括:1.试讲一次课;2.参与一次讲故事比赛;3.参演一个儿童剧;4.创作一部作品(一首儿童诗歌、一个童话或寓言故事)。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即可。同时还开设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以“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文学阅读学的基础理论、常见文学阅读方法介绍、小学语文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研究。这类课程都会留出部分课时给学生专门进行小学课堂儿童文学阅读或创编的模拟演练。其次,组织儿童文学社团活动,渲染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创编和儿童文学表演。儿童文学创编主要依据现行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仿写,选择典型的作品改编成课本剧,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研讨。儿童文学表演则是儿歌联颂的编演和儿童剧的编演,同时包括讲儿童故事的训练。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校外儿童活动主要包括深入小学学校进行展演,定期在书店进行“故事姐姐讲故事”活动,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儿童文学活动。比如,与《内蒙古少年报(蒙文版)》编辑组合作完成一个新栏目《儿童文学园地》,将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短篇译成蒙文。再如,与内蒙古民间文艺联合会合作进行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翻译。通过实践活动“三步走”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树立起面向小学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强化和创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综合性
“随着20世纪学科发展由分化走向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小学教育也应该“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大胆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重组,构建有综合特色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5]其实,很多学科本身都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儿童文学更是如此。“儿童文学本身兼容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生物学、民间文学、美术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6]。因此,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该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文学教育为轴心,以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基本面,辐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新体系。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教学资源的理念,在方卫平、王昆建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朱自强教授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分别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哲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入儿童文学教学中,在儿童学的广角视阈下,突破文学教育的局限,力图打通相关学科,在更宽泛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从不同学科的整合出发,可以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儿歌的创作与表演”、“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等。这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较大,首先在于可以参照的现成教材或论著基本没有,同时具有综合学养的教师又极难培养。因此只有将现有的教师资源组合起来,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从专题课做起,逐步形成固定的选修课程。小学教育究其根本,无论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艺术教育或者其它教育,都是围绕儿童来进行,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活动,其学术依托自然也应该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上。儿童学是一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科学。综合性是其最显在的特质。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包含着“文学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其中“儿童化”的实现由于其显在的跨学科特质,前进的步履必将呈现较为曲折复杂的情形,然而,对于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其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现阶段,依托儿童学的视域,打通相关学科的屏界,构建综合性的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将具有学科整合特点的课程体系从纸质媒介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还有一段相当长、也相当艰辛的路要走。
四、地域性
中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说法,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考虑到同一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成长环境以及今后作为小学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环境的相似,是否也可以提出“因域施教”的说法。服务基础教育和服务地区发展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基础。不同地域的生源、今后服务的对象以及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都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有地域特点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让教育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应该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的关键点之一。
关键词:儿童教育 兴趣培养 萨克斯 学习兴趣
对培养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学习兴趣最直接的就是语言交流,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扬、批评不仅能够建立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兴趣,更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望。首先是让儿童感到学习萨克斯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只有他们愿意才会更深层次的指导与教学。
1、儿童萨克斯兴趣培养的外在因素
1.1 用语言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学习兴趣最直接的就是语言交流,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扬、批评不仅能够建立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兴趣,更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望。首先是让儿童感到学习萨克斯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只有他们愿意才会更深层次的指导与教学。
1.1.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儿童指的是幼儿园或者刚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时候的儿童活泼可爱,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要让儿童更好的学习萨克斯,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感觉学习萨克斯很好玩,同时也是能使得自己受到别人表扬、肯定的一种方式,这样自信心和荣誉感也会相应的建立起来。总之,教师要用儿童能够听懂、听清的语言来教授萨克斯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得儿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让儿童从内心产生对萨克斯学习的兴趣。
1.1.2 用适度的表扬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表扬可以说是培养儿童学习萨克斯兴趣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手段。教师在教授学生萨克斯技巧的时候,应该时不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只要他们有进步,教师就应该用一些不同于成年学生的方式来进行表扬。教师在适当的用一些相对夸张的语气和表情对学生加以表扬。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口头的表扬,也可以同手势来进行表扬,或者在学生有相对较大的进步的时候给予一些物资上的奖励。这样,儿童学生就会在心里上得到肯定、认同,就会产生对萨克斯的兴趣。长期这样,儿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演奏的时候会尽量使自己表现的更好,当老师没有表扬的时候,学生也会从自身感觉是不是这个地方演奏得不好,教师适当的给予讲解,同时学生这个时候的理解能力也是最强的,这样就达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帮助儿童很好的学习萨克斯,培养学习自信心的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正是建立性格的阶段,对儿童的表扬也要适度、适时。
1.2 用动作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沟通培养学生兴趣后就是实践的开始。语言是让儿童在脑子里建立起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基础模式,真正让儿童产生兴趣则要配合以演奏动作的运用。
1.2.1 教师的示范演奏启发和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
其实儿童在最初接触一种事物的时候,首先并不是学习,而是进行模仿,而且儿童在模仿方面也是非常擅长的。所以教师在教儿童学习萨克斯的时候,做一些示范的演奏,在演奏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整个乐曲弹完,而是要一小段一小段的进行演奏,然后进行讲解,再让学生演奏,模仿。先让儿童从手型,力度,动作上进行模仿,这些模仿结束后再随着儿童的演奏进行更深的讲解,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儿童学习萨克斯的时候,可以把学生所要演奏的作品给他弹奏一遍,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进行萨克斯知识、技巧的进一步讲解。在遇到重点段落或者是难点段落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做示范,把琴声与语言相结合。在儿童学生遇到难点的时候也可以手把手的进行教授学生演奏,这样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演奏时的力度、方式等等细节技巧。此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兴趣,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示范教学内容外,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儿歌或者他们会唱的歌曲,使得音乐更加“形象化、简单化”,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让儿童真正的喜欢上萨克斯。
1.2.2 教师的示范演奏能够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儿童在跟老师学习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靠自身的听觉反映、视觉反应和心理感受来进行的。所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儿童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近来,那么提高的幅度是很小的,老师教学也使很难进行下去的。而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取决于老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老师在给儿童作示范的时候,要带进一种积极的,快乐的情绪进行演奏,儿童就会被老师所感染,也会拿老师的示范演奏作为一种标准。而在开始的时候选择曲目则要选择一些欢快的来进行示范,同时让儿童跟着打节奏,让儿童知道作品的内涵,当儿童演奏时也会有个大致的取向。这样儿童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儿童萨克斯兴趣培养的内在因素
上面介绍的几点可以说是从教师的角度来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学合理的竞争也是促进儿童学习萨克斯积极性和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儿童发自内心的接受萨克斯,喜欢萨克斯。
2.1 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
其实儿童学习的途径并不是只靠“教”和“学”,平时的环境对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家长给儿童营造的学习氛围也是促进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兴趣关键。而对于儿童学习萨克斯兴趣的培养,音乐的耳濡目染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平时可以让儿童平时多听一些感兴趣的音乐,比如话剧、音乐故事、儿童歌曲,也可以带儿童常常去音乐厅去听音乐,让儿童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起来。这样慢慢的就能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这也是只有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才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的音乐表达方式,也不能使得学生从小就被一种机械弹法所控制,避免了硬性的学习萨克斯。此外,儿童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最好是能够严格的固定下来,而且要找儿童精神最集中的时间。但是儿童的心理也是比较脆弱的,所以要让儿童自己本身喜欢练琴,不能给儿童太大的压力,要让儿童多多联系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听听别人演奏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师也应该让儿童多参加一些演出、考级或者是比赛,因为在这过程中,儿童作为焦点人物,在演出中儿童常常会处在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之中,最初会因此而紧张、拘束,而且失误会比较多,但是经过锻炼了会越来越好,从而会使得儿童从中能够得到自信,并且也会提升儿童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学生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会对萨克斯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2.2 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
2.2.1 通过观摩激发儿童的上进心
大部分的儿童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教师应该定期安排儿童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一些小型的音乐会来进行交流琴技,或者让那些缺乏兴趣和自信心的儿童观摩其他孩子的萨克斯课。在相互观摩学习当中,儿童们也会感受到不同于在教师那里得到的特殊启示,这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益的竞争心,让其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好评,从而诱导学生们良性的学习竞赛,创造出一种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