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科学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历史成绩不尽人意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说是被炸死的,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很多学校都因为历史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将精力用在语文、数学、外语上面,即使上历史课也是走过场,将教材读完就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形成了历史的概念,像张飞杀岳飞的事屡屡发生。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尚存,教师、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以便读重点高中,忽视了历史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不是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对于历史教学没有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甚至是数学、物理老师兼任。其实,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更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名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印象。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记住重点,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情绪不高

如果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又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入会受到影响。他们不知道历史作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只知道反正以后考试不考它,不学也不要紧。抱着这种态度,很多学生上历史课要么看杂书,要么写作业,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

我国古代的历史一直和语文捆绑着学习,像学生启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这其中就包括了《春秋》、《左传》这样的历史名篇,其中叙述历史事件都是散文体,比现在的教材有趣得多,因此古代学子只要读完儒家经典,基本对古代史有详细了解。

二、初中历史知识缺失的危险性

初中历史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不仅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概况一无所知,还可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更谈不上爱国、爱人,做一个真正有情感的人。如果初中历史没有掌握,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就会感到吃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专门学习文科的学生,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基础没打好学起来就吃力,而那些理科生或许从此后就没有机会学习历史知识了。

我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如果历史知识不够,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吃力,而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

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不仅影响人的人文素质,还影响人的审美能力提高。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只要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用不着死记硬背,我认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要重视历史教学

学习历史主要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一代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清楚,怎么指望他们爱国家?只有熟悉历史,知识我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苦难,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决不能因为考试分值小就放弃学习,而是要将历史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

(二)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像纪连海那样善于诱导,把历史课当作故事书来开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经验、教训和时间来反映历史。有个教师在教学“文成公主入吐蕃”时,不是直接按照教科书,而是通过唐太宗考察求婚使者的传说故事,联系名画《步辇图》来上的,这就是备课下了功夫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上历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优秀的历史剧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将一些具有明显穿帮的影视剧拿来让学生挑毛病,特别要让学生谈学习的感想,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三)改进历史教法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法比较单调,而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让他们学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和他们的心理发育不相符。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整合教材,要抓紧学生心理,通过故事来反映一段历史,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曹操、袁绍、董卓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有深刻印象;读过《水浒》的人对于宋徽宗、高俅、蔡京这类历史人物也印象深刻。如果通过李煜的词来学习宋太祖建立宋朝,通过陶渊明的诗来学习东晋历史,就比直接学习更加有效。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就是绝不能与主课争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2篇

一、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应从理论抓起

中学物理知识一般是以概念、定理、定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物理知识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但物理思索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知识背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并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多样性综合活动。如何在社会实践课中点燃和激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欣赏到物理学的美丽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储备,牢固、准确地掌握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原理、定论、实验程序等。另一方面,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其实更多的是学科内容的综合,其内容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社会文化与经济等诸多方面。总之,它不单是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以物理学科知识为主干的跨学科性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只有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准确了,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课中运用自如。

二、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生活入手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生活是个大课堂,也是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主阵地。在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物理、社会的相关联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清风徐徐吹来,海浪波涛滚滚,地球上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描述万物多姿多彩的运动,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这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善问和探索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融入物理学习中。

三、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学校现有初中物理实验仪器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目前,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学设施正在不断得到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的物理实验和实践需求,因此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从实际出发。以我校为例,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社会模式,我校的活动内容重点从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的角度去安排,主要以进行社会调查为主。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的社会问题,按学生居住远近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着力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有比较具体的动手实践内容,有完成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物理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素质;教学现状;培养策略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物理教材内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大纲将物理实验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项目之一。但由于物理实验考察只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并未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很多教师便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与科学素质,这导致很多初中生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动手精神。所以,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现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

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大多数中学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便导致大多数中学的体育器材、实验器材不足,多媒体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部分实验都是由教师演示完成,初中生很少具有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且,我国现今虽然要求初中实行小班教学,但一个班的平均人数还是高达40人。这样,座位靠后的学生因为观察不到教师的实验操作,便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扰乱了课堂秩序,使实验课教学效率极低。

2.教师不注重实验操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如中考、高考,来提高国民素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措施使教师将“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改变为“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写在实验报告上的结论,并没有注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顺序、方法。同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提前检查好实验器材是否能用,就草率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操作,使得实验结果偏差过大,基本与教材内容不符,让演示实验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教师在课前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刚开始上课时,心里大都惦念着他们在休息时没玩完的游戏或者是没聊完的天。如果教师在这时开始讲课很容易使学生错过很多重要知识点或是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且物理教材中各个章节的相关性比较强,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恰当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模拟雨的形成》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说:“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六月的天,娃娃的脸’,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夏天经常下雨吗?”并通过这一生活实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进一步为学生详细地讲解雨形成的原理。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教师在讲课时规范课堂用语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专业的用语,物理也不例外。如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教会学生对物理专业词语的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时刻为学生强调这些词汇的应用,让学生在平时逐步积累,让学生务必与日常用语区分开来,真正做到用语专业化。

3.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很多经典的物理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后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规律而得出的。因此,在物理实验中,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些教师认为初中生年纪还小,不需要对其进行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年幼时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想要改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刚开始实验时就对其严格要求,让其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要先测出物体的体积与密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开始实验前向学生强调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要先将游码归零、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后再进行称量,并且在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等一系列比较容易忘记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称量计算平均值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科学素质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透镜》这一章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和凸透镜、凹透镜如何帮助人们矫正视力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初中是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简单生活现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质。让其不只学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还要积极发现、勇于探索他们身边的物理现象。

参考文献:

第4篇

物理课程重视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纳入物理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本文提出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教学,采用知识与方法对应的方式,提炼教材中的方法因素,将科学方法作为知识的脉络去组织教学,进行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一、回归“方法本质”,显化科学方法内在逻辑

科学方法具有把不同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结构的功能,它是理解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探寻方法的内涵,理解方法的本质。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和乘积定义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物质属性或特征、物体运动特征的定义,利用一个只与物质或物体的某种属性特征有关的两个或多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的比值来确定一个表征此种属性特征的新物理量。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通常的教学设计采取测量出几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值,然后分别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最后分析数据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的结论,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比值定义法运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物理量相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一种处理的缺陷在于并没有揭示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实际上,比值定义法本质是比较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体现,所以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比值定义法的实质。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妈妈买了8斤苹果,花了17.6元钱;爸爸花了22.5元买了9斤香蕉,小明想知道是苹果还是香蕉贵?你会怎么办?”学生会直接想到计算出每斤的售价,即价钱与重量的比。而进一步思考,就是在相同的标准下再做比较。受到这样的启示,对于解决“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问题就要选取相同的标准,自然想到要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比较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后发现:不同物质,比值不等,相同物质比值相等。为描述物质的这种属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用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其中相乘的几个物理量均为被定义物理量的决定因素,这种方法所定义的物理量与其他各物理量都有关系,并会随着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

功是乘积法定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多数教学往往从一些生活情景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决定因素,发现如果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功;而对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物理量,相加或相减显然量纲上不允许,相除与效果矛盾,所以就将力与距离的乘积定义为功。但对于为什么相乘,却欲言又止,说不清楚。

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没有强调乘积定义法的内涵。追溯其本质,还要起源于数学上的乘法运算,相同的数据累加起来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乘以出现的次数,乘积体现的是一种累积的思想,所以,乘积定义法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这种积累可以是任何物理量的积累,可以是其对时间的积累或是在空间上的积累,具体到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这种积累效应,如果用数学来衡量,不只简单表现于宏观上看似一个物理量在另一个物理量上的直线变化,也不是坐标图上某一点的累计,而是它带动的整个平面面积的扩大。

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是人们在认识能量的历史过程中,建立了“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积累,也是能量的一种蓄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过程。

二、关注“知识生成”,显化知识获得路径

科学方法不仅是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而且它还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根据科学方法中心的知能结构图,物理知识的获得途径为:实验事实科学方法物理知识(概念、定律等)。显然,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上升为理论形态。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更能揭示科学方法的本质与科学方法的操作过程。显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基于科学方法中介的认识路径。

1.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法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比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就是运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导得到的物理规律。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当液柱静止时,由二力平衡得到,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与液柱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相等,即F=G(大前提),又压力F=pS,重力G=ρgSh(小前提),得到p=ρgh,计算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显化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理想液柱 二力平衡(F=G)演绎推理法(F=PS,G=ρgSh,等量代换)液体内部压强规律p=ρgh。

另外,教学方式要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恰当配合,才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初中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少年,能够借助具体形象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情景,所以现阶段的演绎推理是在教师具体抽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本例中的“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

2.阿基米德原理――猜想验证法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实施科学验证,再经分析最终得到科学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猜想验证法,有些重点规律都是由猜想引起,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是测定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基本原理。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来谈学习猜想验证法的显化途径。

教师首先创造问题情景,并提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根据生活中游泳的经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猜想到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石头和木块一同落入水中时,常常见到石头沉底而木块漂浮,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又可以继续猜想到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等。

多个因素都可能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就必须设法把其他的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保持不变,只改变剩下的一个因素,从而知道浮力是否与所改变的因素有关,也就是所谓的“控制变量法”。经过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重力),进一步猜想到浮力的大小是否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设计实验,收集物体排开的液体,经测量可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气体。

三、注重“迁移应用”,显化科学方法教育功能

一个方法对应于很多知识的获得,那么,就可以应用已学习的科学方法去研究那些尚未研究过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迁移,即运用科学方法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新知识,彰显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既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逻辑力量,也加强他们发展知识的能力,为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比值定义法:在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的建立中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应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两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电阻、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的性质,与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另外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压强、速度、功率、电流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受两个物理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其本质都是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乘积定义法:力在空间的积累被定义为功,在时间上的积累就是冲量;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采取的都是乘积定义法,是电流在时间积累的不同效应。但以上不同物理量的共同特点,都是过程量,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

演绎推理法:如在推导连通器原理时,取容器底部一理想液片,根据平衡分析左右两端压力相等F左=F右,利用F=pS,导出压强相等(P左=P右),再依据P=ρgh,得到“装有同种液体时液面总相平”的结论;再如,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以并联为例,用如下的演绎过程更能显化演绎推理法的逻辑力量:

猜想验证法使用的频率更高一些,在探究影响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杠杆平衡条件;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都有体现。提出合理的猜想后,在验证过程中,常常体现出多种科学方法的交叉应用,如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确定研究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等等。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把握科学方法这条主线。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规律教学,都要牢牢抓住科学方法,以重点知识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并在其他新知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实现科学方法的有效迁移,将科学方法的掌握植根于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这样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又能落实科学方法教育。

参考文献

[1]邢,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2]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3]胡卫平,孙枝莲,刘建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进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微课是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不仅可有效地为学生释疑解惑,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拓展,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5-01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极大地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网络渠道强大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地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那么我们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微课的认知,即:什么是微课?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讲解活动全面与彻底,又要做好对知识体系中重难点的分析与讲解。微课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微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都有一定的困难,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诸多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微课逐渐走入了初中物理课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轻松有趣、易于开发等教学特点,它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

通过对微课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重视微课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取得平常课程开展所难以达到的诸多成效。因为微课着重于对细微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其内容虽看似简单,但是其稳定性与成效却是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当微课做到积少成多的时候,教学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作用的表现如下:

一、利用微课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愉的情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压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物理课堂中,利用微课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微课中的开展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借助于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想象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信息传递,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我录制了一节视频《大气压》,用‘阿拉神灯’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学生很快就能了解认识抽象的大气压。利用这个微课软件作为本节课的情景设计明显的实际效果为: 1 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注意力比平时提高了很多,对其的关注与兴趣也就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货; 2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将学习的问题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学生的关注也就相应地提高。利用微课的动画生动性打造趣味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二、借助微课加强课前课后学习,及时巩固教学重难点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对于积极性^差的学生,你让他们对着枯燥的课本主动预习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教师把精心设计的只有5 分钟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利用微课在课前快速浏览一下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一些了解,而教师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在下一节课中会碰到的疑点、难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物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 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借助微视频,反复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大大提高了新知的巩固率。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中下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课后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反复看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量变后,哪些量又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对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微课主要用来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以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微课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微课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参与学习。时间上,随时随地可播放,使用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教师把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使那些平时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弱而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反复的播放活动,就像有老师随时在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辅导,不会收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又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借助微课,我们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理论上微课已经在物理的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优越性,相信随着实践的探索,微课在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第6篇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中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像通过演示“哪只蜡烛先熄灭”、“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隔掌吸钉”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取得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这是与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钓鱼的本领”,具备了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套绝妙的物理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实验方法、类比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本身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去学习这些物理方法,领悟物理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畏劳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战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素质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坚持强化训练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36-02

1 前言

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一个说法:“没有实验的物理教学是不成功的,至少算不上是完美的课程教学活动。”可见,在物理课程活动体系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就初中物理而言,各类实验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初学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感官材料认识,有利于他们在配合并参与教学实验中培养实践能力,逐步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锻炼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品质,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1]。那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呢?

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体现

实验教学就是以实验为根本途径的一种教学活动。物理实验则是指借助物体的具体形态来认识物理概念,并利用有条件控制的物质运动变化来认知、总结与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性活动。简单说来,物理实验就是借“物”认“理”、以“物”探“理”的活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就是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和事物观察等。这些对于初学者而言,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2]。

1)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新课程教学着重体现“探究过程”,强调把“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把“教材中心”让位于“过程中心”。在致力培养能力品质的同时,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实验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精神,完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2)学习基础知识的需要。纵观初中物理教材,基本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上的相关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避开实验,学生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结论也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3)应对中考升学的需要。各地中考物理越发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实验题占比在逐步增大;新增了实验技能操作题型;等等。既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还有教材上的“自测步行速度”“纸锅烧水”“蜡烛跷跷板”“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等小实验内容。如果缺乏切身体验,学生又怎能去应对中考呢?

4)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缺乏对实教学的感性认知,变相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多做实验、勤做实验,既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态,又能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5)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如观察与思考、实践与创造、手脑联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用结合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等。这将让他们终身受益[3]。

3 对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

物理实验既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内容,又是物理教学的精髓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抓住这一关键和根本,就不会有纸上谈兵之虞,也才会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中努力赢得令人期待的事半功倍效果。

对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课程活动体系的有效支撑,更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集中地体现在:它不仅是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理解与掌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分析与探究能力以及良好学习方法的有效载体,更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性,准备要充分;其次,要努力注意并掌握演示实验的可视性,这是取得成功效果的根本;最后,要更加讲求一些方法和技巧,这是赢得最佳化实验效果的有效保证。

比如在关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课堂实验中,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演示实验程序,而是进行演示实验:取出早已准备的一捆下端散开的塑料扎绳,用手自上而下地捋了几次,结果发现扎绳出乎人的意料之外,非但没有合拢起来,反而更加分散开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再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演示实验,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对于“用满水杯倒置测大气压”的实验,教师可向学生借一本书来辅助进行,并且事先面向全班做出“如果潮湿,赔偿新书”的保证,以有效刺激学生愤启悱发的学习心态,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渲染并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4]。

对学生自主实验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培养包含实际操作在内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元素,也是素质教育强调的关键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不仅是迎合他们普遍存在“求新、求趣、求异”的活泼心态,其重要性更在于它是培养学生手脑联动能力、创造性思维、探究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和“第二课堂”。学生实验尽管以自主操作为主,却始终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帮助。所谓“适当帮助”,并非是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而是指让学生通过预习活动,从整体上把握实验的思路和模式,教师在学生动手前通过“精讲”来明确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主要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障碍因素或重难点环节等给予适当性引导,以有效确保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本文以教材中“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比热容)”实验为例,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提醒他们并引发思想上的注意力。比如:1)这种实验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酒精灯?2)为什么在实验时要用酒精灯为水和砂石同时加热,而且加热时间必须相同呢?3)在实验过程中是应该观察水和砂石的温度,还是它们变化的温度呢?不仅充分显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教学关系,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于实验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对学生课外小实验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什么是“课外小实验”?就是指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提示和要求,学生用生活中一些简易可取的器材或自行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以个体或合作等形式开展的自主性实验活动。它具有取材简单、易于操作、时间灵活、空间广阔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既不同于演示实验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不同于分组实验的整齐划一。就初中物理而言,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有利于在教学延伸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科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学用结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小实验”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1)合适性原则,就是要针对某一知识点或单一物理原理而做实验。比如“橡皮筋测力”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橡皮筋伸长与受力成比例关系”。

2)器材自制原则。教师在布置“小实验”人物时,要尽量考虑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现有素材做器材,不要花钱去买,只有这样,既随手可做又易于常态化。

3)“一对多”原则,就是一种器材可做多种实验。比如极其普通的鸡蛋可做“生熟鉴别(惯性)”“水中沉浮(浮沉条件)”“吸入广口瓶(大气压)”等多类小实验,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对学生事物观察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由于^察思考而有重大发现的不乏其例,例如:伽利略在观察与研究吊灯摆动中发现了

“单摆振动规律”;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细心观察中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等。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实际能力,观察活动对于物理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物理研究同样十分重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注重教会并培养学生一些必要的观察学习方法,主要包括:1)对于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方面的观察;2)对于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关系方面的观察;3)对与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方面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逐步把握事物特征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关于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系统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综合观察法”等几种类型。值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与能力并非短期速成之功,而是要历经一个厚积薄发的较长时期,因此要做到持之以恒。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事物观察”等方面,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唤醒、鼓舞”,智慧之花终将绽放在实验教学的枝头。

参考文献

[1]刘慎田.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52.

[2]吴文彪.浅议“翻转课堂”之微课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9-50.

[3]王福明.巧用身边之物 创新物理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257-258.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浮力知识

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很难准确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做好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探讨。

一、创设假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假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创设假设情境的时候,教师要选择趣味性、针对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不能太难,知识能力要求太高,要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引人浮力这一节的内容,教师要精心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如,准备三个球,一个木球、一个与木球同样体积的铁球、一个与木球同样质量的铁球,然后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询问原因,当学生思考回答出很多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入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这时学生对新学内容就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了。

二、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探究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浮力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探究生活中关于浮力的各种现象和本质原因,这种探究形式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猜想,学会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步骤,学会分析实验中的各种结果。

三、引导学生总结探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并开展探讨和总结。但是,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也是比较浅显的,需要教师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细致的分析。例如,实验中的细节、实验中要控制好的条件、求物体浮力的方法等等。总之,教师在总结探讨过程中的地位功不可没,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学习意识,快乐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实验,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前的假设比较,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些都是“表达交流”的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