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5: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创业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厦门理工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为了培养卓越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同时为产品衍生项目。让学生在工程实践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44-0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No。 FJJKCGZ14-066);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重点课题(14003)
1 引言
作为一所亲产业大学,我校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办学理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以海西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先进企业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是我校作为卓越工程师试点培养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秉承我校“知行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机械行业培养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创新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勤劳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学科竞赛与创新实验项目结合,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建立了与地方业界共建多赢的长效机制。各专业组建了有业界精英和外校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还聘请企业技术、管理骨干来校兼课、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如图1所示项目驱动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形成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现已形成三种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共建实验实训场所,如PLC控制实验室、全自动机械手研发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等。二是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如全液压干冰成型机、威盛叉装车工作装置研制等,人才培养;三是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如松霖科技、厦工机械、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路达科技有限公司、林德叉车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实践环境、工程项目和指导力量等方面,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3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开辟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在项目的带动下进行实验教学;充分结合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目标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引入项目的内容并将项目合理地分成若干教学模块(子项目、任务),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任务情境,为学生提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最新的、实用的专业知识并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连贯起来获得实际工程项目的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过程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划分部分任务让学生完成,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图2所示。
让学生参与各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无碳小车比赛、挑战杯、方程式赛车等具体项目中来。它以学生主动性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当主角、由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来学习优化设计知识和技能。它给学生的主动性更大,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了解优化过程的行进,在设计具体实例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优化知识,从而学会运用优化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挑战杯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无碳小车比赛、挑战杯、方程式赛车比赛、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意识以及科研开发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教学目的。
4 效果与特色
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小型产品。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图3所示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设计的教学用箱式全息投影仪及自动伸缩桌子。特别是学生在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跟着工程师和老师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或课堂中老师没讲的知识,如图4、5所示学生在现场进行工程实际项目的研发及产品的调试工作;同时从实践工程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应用到实践问题中,有很大的差距,如何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那才是最关键的。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到实践课题的研究中,这样不断的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毕业跟踪调研发现:参与这类实践项目的学生,在工作中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提前主动联系高校,预定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图所示是学生根据自己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的产品,申请授权了相应的实用新型专利。
5 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的建立起长效的培养机制,并把每个教学实践过程落到实处,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得以激发和培养。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挖掘和梳理理论知识。不到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桂娟。《机械优化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探讨[J]。赤峰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256-257.
(2)以项目驱动的双主体教育模式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34-37.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 培养目标 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3]王涛.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66-67.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1设置双创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起创新创业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1.1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包括: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了解物理专业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开设创业指导、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并邀请创业型企业家、相关专家来校讲解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经验;开设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创业项目的管理能力。
1.2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服务技能和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实践课程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校内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生产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认知、创新项目实训、创业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物流服务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1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与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和体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学校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校可利用仓储场景实训室设计“如何最大化使用托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学习机会,掌握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不断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物流产业技术,弥补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中,边学边做,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潜能的实践机会。具体如下:
3.1参加校外创新创业大赛
物流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创业竞赛,从校内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如,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申报“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参赛作品,在师生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对流程与操作优化思路进行创新,并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2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历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举办“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创业大赛,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组建参赛团队,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参赛团队要强化成员分工协作,在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下,完成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投资收益分析、风险防控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
3.3鼓励专利发明
高职院校应出台在校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申请专利发明,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可组织“物流辅装置研发”创新项目,让学生对物流设备中的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和货车车厢等进行改良,设计辅装置,以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后,教师可帮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将创新项目转化为研究成果。
4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改革范围内,构建起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训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舞蹈专业 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舞蹈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和其他学科相比,舞蹈对与大学生来说它在创新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舞蹈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欣赏、模仿和表演的一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体现的就是学生对自己所欣赏的舞蹈的一个消化、吸收以及再现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和内心世界都不同,因此,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她们将来担当的主要责任是将舞蹈技能传授于人。因此,在培养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只有她们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在以后的舞蹈教学中她们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传授舞蹈的美感、理念、技能。而舞蹈教学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从舞蹈教学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和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济恢复时期,政府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摆在全国就业工作的首位来落实和解决,采取研究生扩招、扩大招收大学生村官、预征兵入伍等一系列非常规手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不容质疑的是,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
(2)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质量,持续发展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面对这种严峻挑战,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2.1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创业品质
从本质上说,个性发展和创业品质的形成具有同时性和共生性,无法用数字和定性来完全区别开。因此,个性化教育和创业教育不是教育的两条线,而是成功教育的两个维度,我们必须在充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并使之自由正确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探索有利于充分提高每个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挖掘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激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个性人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2.2多样化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将课堂教学与多样化训练相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舞蹈专业的学生创造性地将所学舞蹈知识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舞蹈专业为依托,以舞蹈团队和舞蹈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层层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组织开展校友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萌芽意识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2.3打造创业平台,锻炼创业技能
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要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发挥舞蹈专业学生的特性,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结合舞蹈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录制视频、微电影、艺术写真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创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 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5).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行机制;氛围营造;教育体系
1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新创业能力是依靠能力这一基础环节,将创新和创业的理念进行相互融合,一方面,该理念是对创新的应用途径进行明确的指向,必须是围绕创业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对创业的形态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创业必须要通过创新来践行,融合了创新的创业,实际上是对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能力的提法包含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两个维度,不能将其进行割裂,二者在逻辑上应该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形式提出来,本身就是代表了该能力的综合性和系统性[1]。创新创业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动机、特质等,这些要素之间应该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内部联系,从逻辑上来说应该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2]。其中知识一般是指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应该具备的事务性与经验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创新创业的知识、有关行业选定的知识、有关创新创业法律法规的知识和组织运作管理方面的知识等;技能则一般包括从事某一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技能,还包括其他相关能力的部门,比如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技能是各要素的核心部分,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学生都应该从技能的角度对自身进行打造,满足创新创业对技能的深层次要求;动机一般是指学生选择创新创业时的内部驱动力量,由需要而产生,在不断的刺激中进行转化,一旦出现则有较强的指向性。当然,动机在实践中会进行相应的转化,通过态度和思维来展现,例如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渴望以及创新创业的信念等;特质是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的个性特征和各方面素质。特质的出现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在创新创业问题上,学生应该具备的特质包括应变力、创造力、适应力等,除此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也是其中的构成要素。综上所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该从内涵入手,以构成要素为框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应该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各模块进行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2.1打造创新创业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环境和氛围对其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要从打造创新创业氛围的角度,对当前的校园文化进行重新塑造。因此,校园文化应该以创新创业为主题,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宣传工作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高职院校当前能够采用的宣传手段较多,既包括单向的校园网、校园广播、布告栏和宣传等,也可以包括各种互动形式,例如成功校友返校讲座、企业宣讲会等形式。通过这样的多样化宣传手段,可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创业的训练,提高其相关综合能力。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为在校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沟通和交流,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帮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获取更多的行业资讯和信息。最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定期组织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例如职业规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这类赛事的举办,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国家层面的各类赛事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依托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社会实践机会,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当然,这样的赛事还可以帮助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益颇多[4]。
2.2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依托校内成熟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校级管理体制,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对于其中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例如教学处、科技处、就业指导部门、校团委等,要明确对应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实际工作开展中要做好分工与协作,一旦进行运转要能够产生协同联动的效果;同时,学校应注重与校外组织的紧密联系,包括政府机关、合作企业等,通过协商和交流,打造校内外协同机制;在协同中,积极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作用,不断优化合作和沟通平台,将产学研逐步深化,促进科研成果与学生能力的转化[5]。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校园制度建设,尤其是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的制度应该贯彻和落实。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动,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针对后续的创新创业机制建设与管理、实施与评估、诊断与改进等环节进行妥善筹划,制订具体的具有较强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列出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进行实施。要关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效采用创新创业学分互换机制,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所积累的学分与相应的课程进行置换,提高其创新创业积极性。学分置换的细节和操作规范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体现,让学生有据可查。加强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通过保留学籍的方式暂时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灵活调整学生评价和考核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宽松的平台。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具体的项目,并对学生做出指导,参考平时工作量核算方案核定创新创业工作量;构建奖励机制,针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实施专项奖励,并纳入年终考核;对于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和个人,应该根据开展情况和成效进行相应的奖励,找到典型模范代表,引领其他部门和个人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去[6]。
2.3构建合适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合适的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宏观的角度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注意人才培养模块设计,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二是要将创新创业意识融汇到课程体系中去。针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不同模块的设计,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在部分课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思维;三是完善学分置换制度,针对学生参与实践、社团活动、赛事等情况和成果核算对应的学分,形成协同联动的学分置换机制,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四是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不断引进创新创业类线上课程,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7]。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构建创新创业专职、兼职教师队伍。针对专职教师,学校应该积极更新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适时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意识和观念的改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学校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联系企业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实践基础。对于兼职教师而言,学校应该利用各种途径,与校外专家进行交流、合作,聘请企业讲师进入学校课堂,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促进校园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及时了解外界市场和企业变化的动态,完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最后,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发挥应用型高校的优势与校内外组织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经费支持方面、场地提供方面、设备设施筹备方面等提供相应的支持,保障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运行;二是学校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打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地,既是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也是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帮助;三是学校应该建立校友会,针对已经毕业且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回校进行座谈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以参考的资料。高职院校通过这种互动机制,不仅能够优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实践教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优势。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应该关注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动相应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燕.“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湖北农机化,2019,(12):48-49.
[2]蔡子娟,刘亮.试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J].知识经济,2019,(16):118+120.
[3]刘燕侠,张自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2):38-41.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8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the relevant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carry out effective reform in the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addition to set new course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lso need to establish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ought,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will be larg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created and used, 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mode, the overall strengthe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status, explore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raining mode
学生的就业情况关乎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并且与国民的经济健康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十分重要,是改善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的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以此保证学生的就业情况。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的创业市场活动比较活跃,其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为我国青年群体。但目前我国高学历的学生创业活动相对薄弱,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并且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我国此方面的关注点也即将转向高成长创业活动。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并且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思考并加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比较明显,以培养行业尖端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同时也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技术的高等操作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除设置新的创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建设学术类社团,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来,知识的传授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创新创业理念在高职院校中也逐渐形成,这一形式也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业机会,将高职院校的教学面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也就更加重要。①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船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意义
2.1 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未来的就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难也成为许多大学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一点也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就显得更加的必要。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很好的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向好的方向转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学生对市场就业动态的掌握也将更迅速、更具体,从而成功实现自主创业。创业不同于就业,是一种自主的就业形式,不仅仅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我国的经济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2 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
在创业之初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毕业生要面临的挑战很大。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样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通过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将才华充分发挥,将自身的潜能有效激发出来,使自身人生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样的,创业学生所创造的企业也在为社会提供实际产品与服务项目,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同样也给社会创造了公共财富。在企业融入社会的再生产循环之中,从诸多环节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贡献使创业者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可以说,这样的途径比较有效。②
2.3 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为学生的创业道路奠定成功的基础。在学生创业后,可在极大程度上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并能促进学生的新型技术的开发手段力度,将技术成果转化,并将打破传统的行业局限,使新的行业衍生出现,使得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过程之中,社会资源将会得到优化配置,市场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将市场活力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之中。
2.4 推进高职教育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比较死板,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了一台技术的“机器”。根据我国相关的法规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最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实践型技术人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学生与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进行强化,鼓励其自主创业。③创业是就业层面中最高级的形式,对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最为直接有效。以此可见,加强并不断改进我国高职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也是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也是我国为适应新的职业特点、推进教育水平的必然走向。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3.1 思想认识不完善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深受传统思想的限制,许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源自于教育管理人员对此方面的培养认识的缺失。大多数的教育者认为只有技术知识的传授才是最主要的,因此也忽视了创业方面的培养。相比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很多的管理者、教育者没有意思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制中,并没有这样必要的步骤,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并未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3.2 系统性较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就体现在创业培养体系上,此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学者需要将学生未来规划与实际的创业课程相结合,将体系构建完整。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此方面的系统性较弱,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④教材使用上也没有一句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育者更加看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使学生走向社会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
3.3 师资力量较弱
在当前的教育阶段,很多的高职院校也都纷纷创立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主要授课人员与管理者却缺少自身的专业实践性,在实战经验上较为缺失,并且根本不了解内部的实际运行运营原理。在课堂上,以单纯的课本传授为主,所传授的也都是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创业指导能力比较薄弱。在很多高职元校内,也存在着外来聘请教师的现象,但相对的传授时间较少,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3.4 实践活动少
我国的实际创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很难从活动中习得技能知识。创业的实践操作性高,但受到很多资金与场地上的限制。因此,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模拟实践活动存在极大的欠缺,学生因此创业模拟活动中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学习,从而对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4 具体培养方案
4.1 转变教育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萌发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功能中进行了强有力的拓展,并丰富教育的内涵。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指导者思想的转变。教育者需要在根本上明白这一方面的必要性,并将强自身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实力,保证在培养环节中的环环相扣,并设置独立的教育体制。⑤在实际传授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的两不误。
4.2 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为整个培养体系中的核心。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方面体现得并不明显。首先来说,课程设置就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将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保证各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应建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创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创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重点培养。内容上应该打破传统课本的局限性,将创意思维与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目标的基础,并以此作为专业型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看重启发与探究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创业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死板的思想,在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以此提高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水平。
注释
① 陈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3:34-35.
② 张国良.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65.
③ 肖翠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65-6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紧迫性;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44-0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紧迫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型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以及优良创业品质、环境认知、实践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预计将达到727万,创造新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之最,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考验。部分学生选择考取研究生规避就业问题,但这并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21世纪是一个科技和信息迅速蓬勃发展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因此,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岗位结构与毕业生专业技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它可以吸纳部分高校人才,但也意味着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将与社会岗位失之交臂。因此,自主创业无疑就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优方案。如何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成为高等教育急需关注与解决的十分紧迫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有效举措。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必然要求。上世纪末,以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为先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渐次拉开帷幕,部分高校开始以设立学分、举办创业大赛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要求并建立相关研究计划,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有效途径。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确立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始阶段,教育模式仍然以课堂教授为主,并辅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创业计划等实践活动。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培养目标评定标准不统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弱、培养环境不理想、培养模式不成熟、监管制度不完善等缺陷。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改革培养理念,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取向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找到一份福利待遇优厚、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自主创业意识较弱,甚至完全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相关调查表明,试点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强于非试点院校,并且毕业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比例明显高于非试点院校。因此,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首先必须改革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并开展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及创业支持体系,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观取向以及自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校内,仅毕业实习时学生有机会粗浅接触到社会工作环境,平时难有机会直面社会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投身社会大环境难免心存恐惧,更不要说冒风险自主创业了。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期望过高、实践能力较差、自卑心理等问题,心理素质较差,无法适应社会创业现实需求。因此,高校改革培养理念,积极转变和更新就业指导思路,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实践指导纳入其内,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十分必要。
培养理念的改革必须以相应培养体系的构建为支撑。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经费、政策支持,探索开展创业教育的各种有效形式,主动寻求适合的培养途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建设,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和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是舒缓就业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不应被动的把它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展开。创新创业对创业主体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对其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是一项考验,可以有效促进创业主体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锻炼他们的受挫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2.提升教师创业素质,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创新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教师创业素养与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国外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诸如美国、德国,都设有专门的创业学首席教授职位,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处于理论构架初期,缺乏完整、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部分高校还完全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度,创建一支具有高水平创业素质、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稳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是符合我国目前创业教育实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之一。创业教育是一门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它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各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更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积淀远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创业模拟活动、成功创业案例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考察、开展创业教育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其创业经验、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提高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有效资源,设立创业教育导师兼职岗位,聘用社会上相关领域既有丰富创业经验又有一定程度学术背景的成功创业家参与校内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并以讲座或创业导师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建立以校内高素质创业教师主导与校外优质创业资源相结合的长期稳定、有效的“双师型”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3.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及培养模式,引入个性化案例教学。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仍然以讲授为主,但事实上,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对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的“实践型”课程,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简单抄袭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引入个性化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兼顾实践的有效培养模式。个性化教学案例需要以教师优良的创业素养和敏锐的创业思维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引入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典型、个性化创业案例展开讨论、研究,并适时穿插模拟案例训练,设立专门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提高训练的实时可控性、指导针对性,启发大学生发散思维,形成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作者简介:丁新泉(1979-),男,江西金溪人,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魏鹂(1978-),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B11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7-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培养模式的突破,初步凝炼成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六大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种理念——生态化教育
在对国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1]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二、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2]
三、两项改革
1.深化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一方面,适度压缩总学分和课时,精简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毕业最低总学分适当降低。另一方面,实行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和选择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与积极性。[3]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适度拓宽基础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要保证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要达到强化通识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采取了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核心课水平、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等措施,将课程总体分为三大块,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根据专业学科归属的特点,将我校本科专业分为工科、理科、农林、经管、文法、艺术等六大类,同一类别的通识必修课保持一致,它与通识选修课一起构成课程的通识课程平台;同一大类的大类必修课保持一致,构成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精简至8~10门,作为专业的核心内容,专业限选课作为专业方向的模块选修,与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的主要部分。
同时,为充分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中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分比例不低于25%,文法经管艺类专业不低于20%;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都开设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或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六大抓手
为建立并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构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六大抓手。
1.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是我校的战略愿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是我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结合浙江经济特征,与省内兄弟高校共同深入推进多维一体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4]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十一五”期间,我校通过坚持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总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我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42-02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必须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在创新中自我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无论对社会、国家还是个人都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契合度,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也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一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高校要求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开发学生潜能。另一方面应改革教学方式,以此来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同时,学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注意大学生创新的群众性,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有不少学校选择了如成立专业类社团、邀请专业老师定期授课指导、举办各类竞赛等方式,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二 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该校一直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建设,组织编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南》,在制度上加以指导,同时加强校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建设,使校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数量稳步增长。目前已基本覆盖我校所有院(系)约80%的专业,
学校举办的许多校级创新创业竞赛已成为陕西省众多院校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学科竞赛活动,如“粉体杯”暨“中星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雕塑艺术设计大赛等。另外学校稳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开展了“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计划项目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科研素质及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根据所在学院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成立专业类社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
学生社团是在社团联合会的统一指导下,由在校生自行组织自主活动的学生团体,意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学习、交流互助等,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学生社团建设和创业教育在内涵上是异曲同工的。由于学生社团的组织内容丰富,主导方向广泛,在此,可将社团组织内容与学院专业教学相结合组成专业社团,能够促使对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们开展合作,从而完成较大规模的集体项目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成立了电脑DIY协会、博创杯嵌入式设计社团、程序爱好者协会、飞思卡尔等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广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大大激发了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兴趣。
2.专业老师定期授课指导,完善知识结构
专业课老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在飞思卡尔智能车、电子竞技大赛等国家大赛上有不错的成绩,都离不开专业老师的定期授课指导。大赛的相关指导老师每周利用空闲时间对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同学进行集中指导授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解决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学生每一步的发展。这对于广大参与竞赛的同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在他们的专业知识还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帮助。
3.成立研究生讲师团定期交流
高校研究生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成立研究生讲师团定期交流无论从学术知识创新还是创业指导方面都有着不可争议的益处。
研究生对本科学生的交流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还是研究生反哺社会的有效方式之一。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组建了研究生讲师团,成立了“701”竞赛指导办公室,定期与本科生进行交流沟通,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使其获取实际经验。自2011年“701”成立以来,其指导的学生先后在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竞技大赛等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4.多种竞赛提供锻炼机会
科技竞赛作为检验高校创新实践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和深化了高校创新实践教育的发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举办了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实体空间搭建大赛等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竞赛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诸多的锻炼机会。同时,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也组织了装机大赛、网络空间架设大赛、软件编程大赛等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竞赛,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关注和欢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全国的创新创业竞赛,如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通过参与竞赛的锻炼,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从学校到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锻炼机会。
5.校企合作进行实践体验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与思科、华为、行知汇元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不仅经常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些到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这些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践体验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应用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应用,只有在大学生当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应积极寻求一批专业对口、适合学校特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实践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2013年暑假开展的“渭南城镇信息化调查”活动正是秉承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传统。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既能激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又能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梦旗帜下的要求,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学校学院实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探析,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S1)
[2]周淑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