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5: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工环境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89-01
建设生态城市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在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的环境风貌设计中应确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设计思路,从人本出发,充分考虑人的生存需求、活动需求、精神需求等因素,努力创造自然环境优美。计成的精妙总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建设有机结合,造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至今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这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还应该是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使城市的人工形态和自然形态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绿色、美观、社会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广义上讲,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后者也称为社会环境。从狭义上讲,是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等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空间,如各种建筑,园林等。人工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为自然环境如虎添翼。
三、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关系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东方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的凝炼表达,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虽然它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种学者们的思想理念,但在今天看来,它却可以与现代人的生态文明观耦合一起,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
(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互融性的案例
1.悉尼歌剧院与周围环境互融性设计
悉尼歌剧院的特殊位置也强调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在海上好象一个大贝壳一样与周遍的环境融合的十分完美。众所周知,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地标性建筑,提起悉尼歌剧院悉人们就会想起像风帆一样的建筑,静静的躺卧在海上,徐徐的海风,无比优雅壮观,尼歌剧院就充分说明了与周围环境互融的重要性。但是试想一下,悉尼歌剧院是坐落于城市的内部,会是什么样子?在建筑林立的都市中心赫然的出现一栋白色的庞然大物,悉尼歌剧院还会文明于世间吗?
2.石家庄地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缺失
石家庄地区干晒情况比较严重,城市景观设计中并没有做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人工景观的建设中疏忽了自然景观,以至于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脱节。
四、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景观指由西方传入的,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形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为特征,讲究人工改造的景观理论和实践。中国现代景观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相比之下,理论性和系统性就不够强,国内的景观设计存在以下几点缺陷,那就是急功近利、攀比气派、注重表面人工等,而忽略了自然、朴实这些景观固有的特点。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国人对景观的领悟会逐步提高,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最终必然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多向西方景观设计行业先进的国家吸取经验,中国的普遍设计水平会提升一个很大的台阶。
五、总结与展望
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在决定城市特色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城市中的建筑更大。因而我们设计城市景观时,不仅布置安排好建筑物,而且要安排好山林、水体等自然风光的观赏视线,使它们得以充分融合,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融合。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日益追求的完美境界, 随着人类质及精神需求的提高.创造怡人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着重解决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尊重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关键词:城市形态学,穆拉特尼,罗西
Abstract: the Italian city morphology in general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text feature. First study occurred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subject, building as a bridge to a typology architect and urban designer to enter into the city level. Second study to design as the guidance, "the Italian architect, urban designer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We will look at the whole city introduced, and the theory of rossi murat.", because the former Italian school in the core status and the latter in methodology. This paper to its own detailing.
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murat. "and, delio rossi
2. 穆拉特尼,基于历史理性的类型学研究
赛维奥•穆拉特尼(Saverio Muratori)是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继承了早期学者如Giovannoni关于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体的理论,并将其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理性的先验的哲学基础之上。除了哲学的思辨和推理,在方法论上穆拉特尼还兼有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故而被誉为意大利的结构主义之父。认为“不能孤立的理解一个建筑或形式的意义,其意义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中,存在于不同的尺度中。只有不断的参照建筑的组分和建筑物所属更高一级的形式系统才能把握建筑的丰富意义……他为认识人工环境建构了一个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穆拉特尼的哲学受到黑格尔哲学和意大利的后唯心主义(post-idealistic philosophy)哲学的影响。其历史理性的概念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型,认为存在一种超验的、个人意志之外的理性和逻辑。针对关于现代主义的风格之争,认为艺术品是这个抽象的历史理性、逻辑的再现,个人性在艺术品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这样就辩证的解决了个人的多样性和历史理性的唯一性之间的矛盾,艺术品中的个人性服从于统一的历史理性,前者是后者的多样化表达。在这个先验历史理性哲学基础上,穆拉特尼提出了其唯心主义的城市历史观,所谓的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历史对于穆拉特尼具有多重的含义,基本要义在于历史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建构的。历史是一种建造的工程,历史是主体对城市物质环境――各种历史机体、机理的重建;是主体对先验的历史法则的重建。主体重建的历史本身也在超验的历史法则历史理性之内。城市的连续性并不是个人的假设,而是历史理性的体现,同历史理性一样是先验的,无法经验证明也不需要证明。穆拉特尼于是得以将城市的连续性建立在了一个看似无从辩驳的先验哲学基础上,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现代主义的历史危机是历史理性法则的运动,主体对该危机的解决将通过历史的重建完成,正如前所述,这个重建本身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简单的理解,即历史理性将加诸于主体的历史重建工程来解决历史的危机,主体的意义正体现在其对历史的重建上。穆拉特尼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辨无疑是晦涩的,但对于理解他的类型学研究则是根本性的。
类型学过程(typological process)是对类型在历史长河中的阶段性演变的重建。所谓阶段性的演变涉及到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阶段(phase)指类型的发展总是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一个阶段跨越一定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应类型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主导性的类型(leading type)。后一阶段中的类型通过对前任的部分改进和超越得以进化出新阶段的类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有关类型的进化发生。在新发展的区域,新的主导性的类型占据主流,对应的产生新的城市机体;在老的历史区域,由于城市旧的机体的物质性抵抗,往往在新的类型和旧的机体中折中。二者的交织,决定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的新的类型的变体:在建筑内部对构成要素进行革新和突变而不改变总体结构;完全抹去旧的类型而重建。穆拉特尼区分了住宅和特殊功用的建筑。前者的类型较后者要稳定,变化缓慢,不易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传递。后者源自前者,应对变化较快的社会需求,因而类型的变化相对快速。类型学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类型在历史中的进化,是历史理性的具体体现;二是指主体对这个类型进化过程的重建,以在历史的危机阶段通过主体的反思意识重建类型,这同样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
3.罗西,城市建筑学研究
意大利的形态学研究在共性之下更多的呈现了差异性。如果说以穆拉特尼为核心、以罗马为基地的形态类型学研究尚表现出统一的学派特性,则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无疑是游离在在这个主流之外。“罗西在对城市形式的诠释上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的” (Marzot,2002)。由于罗西本人行文风格和语言的翻译问题,往往容易形成对其理论的误读。此处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罗西城市研究的方法论上。在有限的篇幅内,我们强调将罗西理论和他所运用的方法论置于一定的学术语境内,从整体上把握该理论的结构,方有可能穿越罗西游移不定的行文,捕捉其中闪烁的思想火花。这部分的参考资料主要是罗西的《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针对意大利的战后重建和城市扩张,60年代意大利的学术话语重心发生了变化,城市研究成为中心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了关于城市形态的无政府主义,学术讨论话语中充斥着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舶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罗西一方面同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规模,一方面并不赞同这种无政府主义立场,《城市建筑学》正是针对前者作出的有力回应。因此,该书的宗旨皆在建立一门自治的城市科学,该科学试图通过类型学和形态学的分析阐明城市动力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城市科学的自治性,罗西有如下表述:“我相信城市科学有其自治性……只有我们将城市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一个建造的工程,作为建筑学;只有面对城市人工环境(urban artifacts)本身,将其作为一系列复杂操作最后的建造结果――而所有这些操作是不能被如建筑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科学所把握的――城市科学的自治性才得以实现”(Rossi, pp.22)。“城市建筑学触及城市这个复杂体的可被实证(verifiable)的部分,为我们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位置(concrete position)”(Rossi, pp.29)。
类型和类型学:“类型是永恒的、复杂的,是逻辑原则,先于实践这些原则的形式”,“它是规则,是建筑学的结构性原则……是恒常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元素,或简单的称为类型,存在于所有的人工环境之中”(Rossi , pp.40-41)。对于能否将罗西的类型概念的诠释为原型笔者在此处存而不论,但是不论在何种意义上都应该避免将罗西的类型概念等同于建筑类型。罗西写道“类型学是对类型的研究,这些类型元素是不可缩减的城市元素和建筑物的元素。一个单核的城市或建筑到底是向心的或非向心,这样的问题正是非常类型学的问题”(Rossi, pp.41)。由此可见类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类型,而应该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类型,是城市形式的逻辑法则。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对于罗西而言,正是对城市人工环境的描述和分类 (Rossi, pp.27)。罗西提出的分类和前文所介绍的种种分类体系大异其趣,受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罗西的分类的目的意在揭示城市形式中永恒的结构性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西提出所谓的基本要素(primary elements,在很多情况下指城市中的纪念性建筑)。这是一种固定的结构性因素,起着城市形态发生器的作用,和另一种结构性要素,住宅区,在构成意义和区位意义上的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城市结构的总体。
1绿色室内设计与高科技
在建筑中,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有助于达成绿色设计的目标。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够为绿色室内设计提供必要的、更新换代的绿色环保材料,而且还能够满足室内人工环境的制造,如通风、采光、照明、温控等。虽然高科技在建筑中有诸多优势,但并不代表营造绿色室内环境就必须完全借助于高科技手段,毕竟绿色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服务的,因而设计人员在运用高科技时,还要坚持灵活高效、保护环境、健康舒适和节约能源的要求,将高科技与绿色室内空间要求相结合,在建造过程中既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和质量,又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延长项目的使用寿命。绿色室内设计的宗旨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对人和环境的保护是绿色室内设计的关键内容,因而设摘要绿色室内设计是一个健康环保概念,是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涉及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室内空间布局、人工环境制造等因素的系统工程。本文对绿色室内设计的认识误区进行了矫正,对绿色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了阐释,以期能在宏观上对绿色室内设计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为室内设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关键词:绿色室内设计再认识原则方法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还应当根据绿色室内空间的物质标准,正确处理材料和工艺等技术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设计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例如,为了室内空气达标,设计人员不能选用对人体有害的建材;为保证室内足够的采光、通风和温控,设计人员不能随意更改窗洞和空间大小等。
2绿色室内设计与成本预算
营造舒适、健康的环境,实现人、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绿色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理念,但绿色室内设计未必一定是最经济的。因而设计人员应当本着节约的宗旨,最大程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既保证利用与循环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性,又要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降低环境污染,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室内设计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与一般的室内设计相比,绿色室内设计使用的新型环保材料不仅对技术有较高要求,还会相应的增加施工难度,因而其建设成本肯定要高于普通设计项目。但从长远来看,虽然绿色室内设计成本较高,但其使用寿命周期较长,高付出不仅能够获得健康的环境和高的性价比,而且还能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得到回报。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本着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为人类身心健康负责的态度放开眼光,为人类设计出绿色、健康的空间环境。
二、绿色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
绿色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健康环保概念,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将室内绿色景观与室外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强调自然和谐之美,强调生态因素的增加,体现出自然之美;同时,既要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类的精神审美需求;再次,尽量选择与空间相匹配的设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使人工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后,在空间营造上追求“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以空间感来承载丰富的意味蕴含。
1注重生态美学原则
绿色室内设计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生态美学的基本要素,将创意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室内绿色景观与室外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和相得益彰,不仅能够使使用者真切地体验到自然的和谐与魅力,而且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持久满足。绿色室内设计追求一种质朴简洁的设计风格,强调自然和谐之美,生态因素的增加,使得绿色室内设计既体现了传统的设计功能,又体现出自然艺术空间之美和创意之美。
2以人为本的原则
绿色室内设计服务的主体是人,因而其设计功能必须能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即必须具有适宜的温控、采光、照明等人工环境设计,以满足人类的热能需求、舒适感和杀菌消毒等生理需求;必须具有恰当的空间范围、造型艺术和色彩艺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绿色室内设计既要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类的精神审美需求。此外,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设计带给人的便利环境、对环境的改变以及为使用者带来的心灵舒适和慰藉,从而使设计更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
3适度消费的原则
绿色室内设计是居民消费的一次重大革新,已成为社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比,绿色室内设计摒弃了传统的奢侈和铺张浪费,提倡适度消费理念,倡导节约和充分利用物质材料。进行绿色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施工程序和材料选择,本着适度消费的原则,在设计时尽量选择与空间相匹配的设备,节约能源,注重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使人工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少即是多”的原则
业主的需求是决定设计风格的第一要素。有的人喜欢朴素,有的人则追求奢华,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格调,因而一些设计人员为了满足业主的需求,盲目地堆积设计语汇,既浪费了资源,也易引起其他安全隐患。为此,设计人员既要正确地引导业主推行环保的设计理念,也要在空间营造上追求“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以空间感来承载丰富的意味蕴含。
三、绿色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
1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建筑设计只提供基本的房屋框架和室内空间条件,因而还需要在空间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的巧妙布局和分割创造出更舒适、更健康、更宽广、更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平面空间布局既包括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房间之间的组合关系,既包括家具设施的摆放和室内面积大小关系,也包括材料选择、室内色彩、照明、造型风格和特征的定位等。怎样在把握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将绿色生态设计方法融入其中,成为设计人员进行空间布局设计的重点。
2装饰材料的选用
目前,市场上的绿色环保材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但真正的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装饰材料还未研制出来,因而在选用材料时一方面应当选择那些低二氧化碳排放、无刺激气味的清洁产品和生态化产品,另一方面应当注重适度装饰装修,避免过度装修造成材料污染成分叠加、有毒物质超标等,危害人体健康。
3高科技的应用
室内采光、通风、照明、温控等人工环境制造,既是衡量室内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构成室内物理环境、影响其健康性与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建筑建造过程中用于人工环境营造的能源占据建筑物能源的一半左右,如果在设计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常规能源而使用洁净能源,不仅能够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而且还能体现设计的生态性与环保性。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为了节约土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建筑密度日益增大,建筑高度不断增长,这使得许多建筑日照采光时间缩短。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既要调节装饰材料的反射系数,还要考虑室内空间大小的处理,既可以通过改变室内色彩来提高室内光线,还可以利用现代新型科技来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如利用光纤技术制成的、具有收集太阳光功能的装置,不仅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控制太阳光,而且还能够通过光导纤维将聚集的太阳光运输到需要人工采光的房间。人们只需要打开系统,室内就会充满阳光。这种装置既减少了资源消耗,又符合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和标准。此外,现代科技还研制出一系列节能环保的新产品,如:节能灯、节水设备、保温墙体、吸热玻璃等,如果将这些新产品运用到室内设计,不仅能够获得与常规能源一样的效果,而且还能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高科技在绿色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使室内环境生态化成为现实,也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持。
4室内绿化
摘 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多以实现功能、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为设计原则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审美需求。然而对于人在环境中的感受以及如何营造出美而心情愉悦的环境氛围却涉及太少。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重要性、营造方式以及其实践意义进行论述,以期为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场觉;营造
引言
所谓“场觉”,是人对环境的直接感受与当时心境共同作用而演化出来、激发出来的感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觉”主要指的是人置于某一环境中的感觉,往往还有一种超乎诸感觉的体验,是在各种微妙信息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丰富而又复杂的综合感受。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适应和追求已不再仅仅局限在功能性和使用性上面了,进而追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及人在环境中的良好体验的精神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艺术的设计、创作的手段,渲染出一种气氛,引发出一种意境,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需求的环境,以激荡人的感觉和心境。由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的营造已然成为设计从业者应着重考虑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在适应环境、不断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有目的的、理性的、有规划的注入环境并满足人类心理、身体需要的实践活动。要了解其概念,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环境。行为学上的环境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的、从事生产、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主要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设计角度讲,环境主要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第二,环境艺术。它不是纯艺术的欣赏,是人创造的,并艺术化的生存于环境空间,始终与使用性、功能性、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人类在改造环境时进而把审美需求作为满足条件,由此环境艺术也是一门集使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学科。第三,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与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实用设计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一种,它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都与建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始终围绕着建筑来展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由多学科交汇而成,包括建筑学、规划学、园林景观学、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人类工程学、宗教学等方面。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建筑以外的人类聚居室外环境的设计;二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二次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立面设计、陈设、软装等设计,称之为室内环境设计。
2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由人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慢慢发展为对环境的精神盼求,也不再局限于生活的实用性。满足基本生存、生活的需要为第一需求,而努力追求生活质量和精神最大愉悦则是第二需求。一个好的环境设计应该是既能满足基本需要,又能满足精神愉悦,强调两者的紧密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工业化的、机械的、无情的工业产品,而是需要把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放在第一位,强调人与环境的交流、人与大自然的交汇,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思想。
2.1身体需求
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最初主要以身体需求为主要需求,人在建筑空间内对“场觉”的感受主要集中在空间给身体的空间围合感以及家具用品对触觉的综合感受。满足身体的安全性、舒适性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当人之于室外空间,身体需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于一身的综合感受,并且已超出身体需求,向心理需求推进。
2.2心理需求
当人的感官作用于环境时,通常会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的感应。视觉作为感受最灵敏、最准确的感官,会在第一时间感受环境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在此同时其他感官也会提供对同一环境的感觉体验。在多种感官体验的综合作用下,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场觉”感受,使人的在心理上达到精神愉悦、心理升华的审美高度。
3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方式
3.1自然与人工相结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常情况下是以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存在于大自然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在儒、释、道三家文化特征的相互补充下,均主张人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将实有之“象”与个人玄想世界相统一,营造出精神愉悦的“场觉”。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就是把自然的美与人工的美高度结合在一起的,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对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造景、框景、借景的方式来营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结合,如杭州西子湖畔,雷峰塔所在夕照山,山是堆成的山,湖亦是围成的湖,然而夕照山与后面的自然山脉融为一体,宛若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痕迹。夕照山的存在为西湖的景致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大环境的自然景观,而夕照山及高耸的雷峰塔则成为了西湖借景的对象。夕照山在夕阳下落之时,山水交相辉映,人置于此等景致不乏有无我相忘的“场觉”感受。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自然环境经常被引入室内环境,将室内环境室外化的设计将成为一种现代设计理念,美国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将周围环境引入眼帘,把潺潺流水引入聪耳,听着水声、看着流水,此情此景,一种超乎诸感觉的“场觉”必然来袭。
3.2秩序与变化相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集艺术美、技术美、工艺美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种综合必须紧紧依靠环境诸要素秩序的、有效的构建在一起。第一,秩序。对于环境要素的组织、编排,应重视秩序中的有序设计,没有秩序的编排、组织往往容易产生混乱,环境的整体性、协调性受到影响。如北京故宫的设计建造,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两翼的文华殿、武英殿等东西六宫的设置,布局严谨有序,人置于其中,身临其境,感其威严壮阔的“场觉”感受。第二,变化。变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品格理念。没有变化就不能满足对感官的刺激,感官刺激基于变化的强弱、敏感度都会对感官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描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强调了阿房宫建造布局的秩序性和依地势起伏而建的变化性,两者相互统一,营造一种在秩序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有秩序的“场觉”感受。
4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实践意义
4.1提升设计品位
设计品位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观念。品味之于环境艺术设计,强{景观与建筑环境给人“场”的感受,这种“场”往往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设计环节。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只完成基本使用功能,应更多关注在使用过程中的精神愉悦性,这也是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否具有一定品味的标准之一。在具体“场觉”营造实践时,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品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4.2关注以人为本
这个问题历来被设计研究者所关注,在这里主要谈一下人在景观与建筑环境中的身心需求.第一,在景观、建筑环境中人是使用主体,一切围绕人来展开,人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是景观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缺乏人文关怀、人文气息的设计作品是空洞的、毫无价值的。人在景观和建筑环境中体验到的“场觉”感受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直观综合感受,通过环境的“场觉”营造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人的感官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诸类感觉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人离开了环境,对于“场觉”的营造就无从谈起。
5结语
本文围绕“场觉”的营造来展开论述,无疑给了广大设计师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这个概念将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场觉”的营造研究是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的重新理解,前人虽有实践体现,但并未受到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是一笔带过。基于此,对“场觉”营造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1):01-02;05-19.
[2]史明.景观艺术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04).
[3]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398-402.
[4]张飒.探析景观设计中地形对人的感知体验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5(04).
关键词:紧凑城市概念;城市设计;创新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运用紧凑城市概念进行城市设计,可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人地冲突的问题也愈加明显,所以在未来,我国的城市设计中也应该将紧凑城市的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对城市的蔓延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1紧凑城市概述
1900年欧共体在《城市环境绿皮书》首次提出紧凑城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紧凑概念已经广泛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中,它主要用于对城市的外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紧凑城市概念中紧凑的含义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它主要是对城市单元在空间中的分布同交通方式直接的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理解的,它的重点是对城市具有的高密度、具有的边界、功能的混合以及步行的尺度等方面进行强调,从而实现城市集约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楼大厦层出不穷,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因此怎样将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正好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想,现在正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中。在这种城市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在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减少人们对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进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外,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2紧凑城市概念下的城市设计
在紧凑城市的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要考虑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政治上的政策实施,以及土地的分配,环境、能源的使用,交通运行情况等都是在实行紧凑城市建设前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进行紧凑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建设。
2.1明确城市设计优势
在对城市进行紧凑设计之前,设计者们首先要明确城市设计中的优势,然后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解决在紧凑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在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首要面对的就是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密度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密度较高的城市居住环境,居住的舒适度就会有所下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是提高居住密集度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上,人们往往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设计者们要针对每个城市的特色,在紧凑城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城市的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对城市的形态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市进行紧凑性的设计,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紧凑城市理念的实行,不可避免的会将城市变得高密度化,因此在高密度化的城市中,优化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对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甄选。因为一个城市的外部形态结构它会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定,同时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另外也会通国对交通的组织模式以及功能结构的分布来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了每一个空间里合理的人口密度[3]。其次,要对城市内部进行紧凑单元的构建。密度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是城市形态整体模式的本质。因此,引导密度在城市内部的合理分配是其工作的重点。可以通过建设紧凑城市发展单元来实现对城市密度的合理分布。而紧凑发展单元指的是将生活区、办公区以及劳动区利用公交节点混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然后在围绕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由内而外的进行城市建设,其中中心的人口密度最大,越靠近边缘人口密度越小,这样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紧凑城市的建设。
2.3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
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紧凑城市的建设成果,因此要充分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来达到建设紧凑城市的目的。首先,要注重使用混合空间。所谓混合空间指的是对空中、地面以及地下还有室内、室外等多种空间层次进行合理、协调的充分利用,将城市的多种功能进行混合使用。利用混合空间可以将城市空间的使用强度大大提高,共享空间内的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空间的地面环境,从而解决人地矛盾,让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其次,要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所谓空间可达性指的是可以到达理想的使用目的与能力[4]。城市使用者同城市空间的联系程度越高,说明空间的可达性越好,从而能够更好的实施紧凑性的城市设计理念。而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决定了城市空间可达性的高低。因此城市空间的分布应该根据人们的喜好,同时也要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来增加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
2.4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因此在进行紧凑城市的建设中,要使城市环境的质量有所提高。第一,城市的环境质量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所以我们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中的阳光、水源、空气、土壤等因素影响着城市设计结果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配置、建筑物的布局设置、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条件,从而保证居民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水源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将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提高人工环境质量[5]。人工环境质量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使用感受,在进行人工环境的构建时,应注意运用良好的色彩、尺度、细节的设计来避免高密度城市下所产生的拥挤、隐私程度差、缺乏安全感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紧凑城市的建设进程。
3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的意义
将紧凑城市的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设计中,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减少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紧凑型城市可以增加市民步行的机会,减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紧凑城市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城市的设计中,它符合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可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
作者:黄杰祥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力然.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山地小城镇新城拓展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王一名.基于紧凑城市理念的重庆中心步行区现状调查及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李道勇.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D].天津大学,2014.
一、环境设计及感知系统能力
环境设计,通俗来说就是指通过探索研究所建筑事物的内部空间环境及外部空间环境后,主要使用艺术设计的方法来对建筑物内外的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整理及合并的一项非常实用的艺术,是人类对自然中的环境进行创造及改变从而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方式。环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在环境周围的存在以及影响环境的存在的集合。任何事物都处在这个环境的集合之中,包括人类自己。不同的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我们作为这个环境的主体,对环境而言有一定的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来创造和改变环境,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它更加强调的是对所设计环境的整体效果,不同地点的环境设计原则及要求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所设计环境的现实需求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达到环境设计的最佳效果。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现今的环境设计来说,想要有优秀的环境设计成果,就必须明确使用者环境设计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人类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以真正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所设计环境的周边环境,从而使环境设计能展现出更好的功能性和外观性,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感知系统能力就是指人本身所具有的对所需设计环境的内外环境产生感应反应的系统的能力,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一切对外界能产生感知能力,这种感知系统能力不仅是人类最早具有的能力,更是对环境设计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建筑物是人们改变环境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类创造和改变环境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来实现。因此,如何调节好环境、建筑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设计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想要调节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深入了解需要进行设计改变的环境的周边环境以及人本身对环境设计的需求,确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调节好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可知,对环境设计而言,感知系统能力的存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如今仍然不存在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也就使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高。并且,环境设计的标准具有多变性,对环境设计的标准而言,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还会因为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环境特点不同而不同。虽然环境设计的标准一直变化,但还是可以确定一个大概的环境设计标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想达到这个环境设计标准,就必须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其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内心需求及喜好,了解周围的风土人情,环境特点。充分做好以上工作之后进行环境设计,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能达到当地环境的设计标准。所以,环境设计与感知系统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想要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感知系统能力。
四、环境设计的分类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如今生存空间的一种创造和改变。环境设计创造和改变的主要是我们生存空间的某个生活要素,而不是整个生存环境,环境设计也主要是通过创造和改变这些要素从而使环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环境设计可以大到某个国家城市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小到某个社区家庭的环境设计。无论大小,这些环境设计都可以分为两种,对自然环境的设计与人工环境的设计,而自然环境也可以通过创造改变成为人工环境。对于人工环境设计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室内室外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公共建筑设计等。对不同种类的环境设计来说,所需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所需达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环境设计来说,绝对不能选择相同的方法和手段,一定要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之后再决定如何进行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环境为人们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实现环境设计的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要运用到人体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去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并将自己的理念通过对环境的创造及改变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优秀的环境设计。因此,想要得到优秀的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感知能力,了解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转贴于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关键词:建筑节能;环境保护
Abstract: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progress of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key el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importance of this from the actuality of domestic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work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energy-saving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进几年,许多国家出现了能源危机,我过的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能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发出在各行各业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为了贯彻国家的节能措施,实现节能目标,建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相应的节能措施建筑工程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概述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耗巨大。以建筑能耗为例,建筑能耗大体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40%,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的1/3,而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污水回水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也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30%。
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到2015年城镇50%以上的建筑将是21世纪内建造的。因此,有效的降低建筑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建筑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将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前环境污染状况
2.1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几个方面:海平面上升;全球降雨不均衡,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影响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天气情况,造成农作物欠收;快速的气候变化造成大量物种的灭绝,对生物产生多样化影响;全球变暖造成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变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类健康。
2.2 臭氧层破环
臭氧层能有效地阻止大部分有害紫外光通过,而让可见光通过并达到地球表面,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太阳能。而当前人类的活动正在使臭氧层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人工合成的含有氯、氟的一些物质,尤其以氟利昂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最大。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使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增加皮肤癌、白内障的概率;过量的阳光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的退化;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环,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2.3 酸雨
酸雨是指pH
3、建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全球的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同时产生了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
4、加强建筑节能措施
节能绝对不等同于能耗绝对数量的降低,绝对不应该以牺牲室内环境质量为代价。随着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能耗绝对值将有所上升,建筑室内环境标准也将提高。节能的关键在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室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目前专业技术工种的划分说,建筑节能的技术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建筑规划与设计节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能耗设备与系统的节能、控制系统带来的节能以及综合节能等。
4.1.建筑节能规划与设计
建筑节能规划与设计是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按照使用要求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调节控制。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合理设计建筑形体,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
4.2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为了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寒冷的季节需要取暖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在炎热的季节需要制冷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从节能的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它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应的行业在设计、安装、运行质量、节能系统调节、设备材料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采用高新技术。
4.3 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集中体现在对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控制上。在建筑实体墙部分,通过建筑的内、外保温技术,在冬季的采暖季节,降低通过围护结构向外的热损失,在夏季,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作用,调节室内环境。在建筑物透明结构部分,主要是控制窗户的太阳能热流,采光性能,通风性能等。
4.4 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
建筑内的能耗设备与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电梯设备等。其中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在大多数的民用建筑能耗中占主导地位,空调系统的能耗更接近建筑能耗的40%—60%,成为主要的控制对象。而降低能耗又成为建筑设施节能的关键,当前主要技术措施有:建筑能源的梯级应用;能源回收技术;通过控制调节系统来降低能耗;采用高能效的设备。
5、建筑设计中应加强建筑节能知识的学习
1. 学习现有的节能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的控制方法与手段层出不穷,而目前很多设计师不太懂节能技术,以及如何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去。设计师不能只是设计时套用标准图,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节能原理,才能在设计中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所以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学习跟上时展的步伐。
2. 学习建筑节能新“理念”。在推行节能理念同时,眼睛不仅要“向外看”,引进学习国外先进节能理念,而且要学会“向内看”,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应该是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中国传统民居都蕴含了丰富的节能理念,它们的设计和用料都给设计师以无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