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保知识小课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保知识小课堂

第1篇

“日立环保课堂”是面向小学生开展的环保知识课堂,旨在通过日立志愿者的交流与互动,向小学生传达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动,从我做起”的思想,提升环保意识。为了能引起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环保课堂创新思路,将环保知识与童话故事相结合,通过日立志愿者对童话故事的精彩演绎,帮助小学生理解环保知识,启发小学生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传播环保理念,开展环保行动。

与去年相比,全新的“日立环保课堂”在今年改变教育思路,除了以往的故事型活动之外,今年活动增加了手工型活动,由日立志愿者带小学生们利用材料,一起动手组装显微镜,通过它来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细胞,从微观世界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一起探索放大150倍的世界。活动中,志愿者引导小学生们一起思考身边的环境问题,启发小学生们共同找出解决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

在故事型活动开展中,日立志愿者编写了全新的故事“小昱的奇妙历险”,通过志愿者们生动有趣的表演,为同学们带来一出奇妙的“穿越剧”。在环保知识问答环节,志愿者们从“水”、“空气”、“垃圾”、“沙漠化”四个方面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问答题。问题多注重实践,在传递环保知识的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去做,去实践”。活动最后设置了“与家长共同创作环保作品”的环节,优秀的环保作品将会登载在“日立环保课堂”的网站上,并在年度活动结束后,公开评选年度优秀作品。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环境保护 绿色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浅绿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一、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二、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2、充分挖掘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关心天气》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植物的一生》、《它们怎样延续后代》、《生命之源――水》、《我们周围的空气》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高中学校教育中,地理学科以其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是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是由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形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或者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环境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是指教师传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将环境教育内容内化,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掌握环境理论知识。讨论法是教师通过设计某个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的影响、绿色消费、环境问题的危害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环境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它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直观形式使学生获得直观经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体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环境教育内容。

(1)多媒体技术演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特点,向学生演示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如黄赤交角的形成、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等。演示时,教师可以做辅的讲解和说明,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演示法形象直观,对学生掌握环境教育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环境知识有显著作用。

(2)组织学生参观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场和环境监测中心等地方。参观前,教师要事先告诉学生参观的目的;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积极互动和交流,对学生在参观中产生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参观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写出参观的感受和对问题的反思。教师合理运用参观法,可以促进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对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帮助学生养成环保习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不完整。因此,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主要有环保科普活动和环保科研活动。

1.环保科普活动

环保科普活动主要有环保宣传和社会活动等。环保宣传是学校或者教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传递环保理念,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责任感,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锻炼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如开展环保纪念日的主题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体的团队活动、植树节的实践活动等。学校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性质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清楚环保的现状,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到公园捡垃圾、为野生动物基金会筹措基金、帮助环卫工人对垃圾进行分类等。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2.环保科研活动。

环保科研活动包括环保调查和环保论文讨论会等。环保科研活动主要是教师让学生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并将该区域的环境情况记录下来,内容包括该区域的人口密度、河流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和空气状况等,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处理方法以调查报告形式和同学交流,彼此分享心得和感受,并对促进该区域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

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入环保的队伍。

1.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强化环保意识。

教师在传授学生环境知识的同时,还要将环境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环保无小事,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如无烟班级和无烟宿舍的评比、节约纸张、随手关灯、不践踏草坪等。学生对自身日常行为约束的虽然都是小事,却反映了学生的环保习惯和高度的自觉性。

2.设立环保宣传栏,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教师可以将环境宣传作为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阵地。如在校内设置环保宣传栏、制作环保小标语、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建立校园环保网站等。加强环保宣传,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教育氛围,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3.在重大节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教师可以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和环境有关的重大节日开展环境宣传活动,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如倡议学生勤俭节约,避免浪费、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将垃圾分类投入垃圾箱等。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途径和方式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重视环保,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树立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环保教育”;探究性学习;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7-02

目前从小学到中学这一阶段的教育中仍没有环保教育这门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基础课《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中也只是提到了保护环境,对于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这一专题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统计,了解本校——民勤——甘肃——中国——世界的环保情况,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初步掌握一般调查方法,并学会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统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环保标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二、活动指导

1.讲授3课时:小论文的写作方法1课时,小报的构思1课时,调查报告的写作、调查的注意事项等1课时。

2.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到环保部门了解我县的环保情况,查阅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网上搜集信息,还可参考有关的报纸、杂志、电视等。

3.教师经常深入各班解决学生的疑问。不仅师生之间要多交流沟通,也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们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但不是一味地替学生们去做,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建议和指导;密切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知、思维走向以及情感动态。

三、活动步骤

以小组为单位,2~5人一组,也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全体参与,每人选2~3个课题来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自主学习。为了获得有关的环保知识,学生须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课外资料,进行自学,从而懂得有关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收集有关的信息,或查询写小论文的资料,学会设计、布局小报的版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相互交流、讨论、提供信息源。

2.调查研究。刚开始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较简单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教室内、宿舍内、盥洗间、食堂内、校园内环境的情况,并记录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自己所在乡(街道)、整个县城的环境情况,并记录数据。

3.汇总整理。每个学生将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并设计环保标语,后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力求达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调查报告真实、建议有价值,论文有理有据,标语有创意、新颖、易理解、易记忆、有创新。

4.讨论交流。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上台朗读调查报告、小论文,实物投影自己的小报等作品,并讨论如何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做好环保?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小组长汇总环保建议,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5.写倡议书。班长汇集各组环保建议,汇合成班级的环保共同目标,并向全校师生写一份“拣起身边的每一片垃圾”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共同爱惜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我们的校园,使校园的水更清、天更蓝。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重视评价考核这一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为了做好评价活动,我认真写好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指导方法、调查阶段小结,认真安排并记录好每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此次活动结束以后,有大部分学生感触颇深:“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很有新意,既能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选取自己喜欢的题材,又能鼓励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找寻相关信息和资料,这样学生们既获得了知识,又增加了历练,能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体验。”

五、活动体会

1.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尝试、喜欢动手实践是中学生的一大特点。探究性教学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更深刻地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符合中学生团体意识增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在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中学生的另一大心理特点。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讨论,密切配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会成功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极大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抓住了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非常强的探究欲望。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5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保教育也不例外。环保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保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的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

2、确定综合发展的观念

环保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保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贯彻系统教育观念

学校要把环保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保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环保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保教育使命,言传身教,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从制度方面看,要形成一个管理系统。从环保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保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二、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中小学的诸多学科又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泛出"绿意",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因此,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确立以自然科学为主、团支部、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部分班主任和具有科研型教师参与的少而精的环保阵容,集思品、地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学科为主研学科,然后再扩散至所有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遵循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获得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

2、编写校本教材,深化环保教育

开设环境课程和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是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在获得一定的环保知识后才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我们拟分别在本校不同年级、利用每周的研究课开设环境教育,我们开设环境教育课,并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建构学校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保教育因素,组织教师展开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知识、数据、事例和故事,提出一些治理环境的方案和措施,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能直接让学生学会辨别身边的发生的是不是环保的行为,是不是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环境教育课程教师经常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探索校本课程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等。教学中坚持基础性和系统性,小课堂和大课堂、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主题活动,营造环保氛围

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意识渗透外,还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以“学生个体——班集体——校园”为主线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保护环境的应有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环保知识宣传与竞赛

充分利用学校局域网、广播、厨窗、校报等手段,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老师联合,开展“环境问题与环保知识”专题讲座;邀请环保机构、环保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聘请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环保知识”竞赛等;由学生会、政教处组织开展“我是地球小博士”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等,并由信息学科老师牵头举行绿色网页制作大赛等。

2、参观访问与社会实践:充分整合社区环境教育资源,多渠道地丰富环境教育内涵,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开展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通过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如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学生走上街道、走进社区、参观工厂等,目睹一些环境问题与生态环保方面的操作过程,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考察、分析,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研究性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方案,并针对目前学校环境建设提出实施建议。

第6篇

在教材中,一般都隐含有环境教育的知识,教师要把握好切入点,使用得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知识点渗透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即学到了该环节的知识点,同时也学会了环境知识,树立起环保意识。首先,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大量阅读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学科和环保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把环保知识通过教学渗透进来。第二,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尽力挖掘出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实例,确定化学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纽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教育的顺利实施。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利用一些身边的生动例子,激发学生们对环境教育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这些都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环境教育,从而养成环保意识。在渗透教学时,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讲授法。它是一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在渗透教学中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

2.PPT课件展示法。在课堂上利用PPT课件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环境污染的情形。通过观察,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的、生动的画面,亲身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促使他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3.示范法。“言传身教”中的言传即讲授,身教即为示范。教师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就是最好的示范,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自身的行为,给学生树立起“标杆”,其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甚为深远。

4.课前演讲法。高职化学课时较少,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演讲。学生要提前预习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为课前小演讲做充足准备。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组织演讲,让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资料、筛选资料,不仅使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使他们形成环保意识,从而带动所有学生去关注环境,去爱护环境。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环境教育时,教师课前要挖掘教材与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找出环境教育和所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采用各种手段查阅大量资料,教师势必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课时少等原因,环境教育受到极大阻力。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环境教育要由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各学科任课教师配合起来,一起完成这一教育目标和任务。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根本满不在乎,这对环境教育极其不利,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生物 教学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33-02

我国环境问题矛盾如此突出的原因不仅在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还在于人们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若想要彻底缓解这一矛盾,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新的教育改革之下,对中学生生物教学中也提出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理念。所以,做好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为我国逐步深入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就要求中学教师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课程。下面将详细阐述在生物课程中,如何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一、展开实践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好实验教学活动,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边授课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在讲到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在学校周围寻找鼠妇的生存地点,并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详细的贯彻与讨论,在具体的时间环境下分析总结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在观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将抓到的鼠妇放归自然,并告诉学生不能肆意的去伤害自然界的动物,如果过度的猎杀动物,地球的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许多物种将要灭绝。动物的灭绝必然将引起生态环境的巨变。又比如,在进行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勤往鱼身上撒上适量的水,防止鱼因缺氧而出现死亡。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防止学生因好奇对鱼造成伤害。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二、在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

1.扩展课外知识

初中生物课本上的内容多数为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尽管涉及了许多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但是大多数的内容仍然不够详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这些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需要。鉴于书本中的内容相对狭隘的情况,教师应该对环境保护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扩展,根据课本中的内容例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环保内容,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讲到水域环境保护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一节知识点较多,文字性的内容也比较多,很多同学见到这样大篇幅的课程很快就会失去耐心,对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也会渐渐丧失。在这一节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专业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老师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要忘记对学生讲述对水域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扩展,例如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我国水资源面临的紧缺局势。例举我国人均水占有量以及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二者进行对比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势。

2.展开丰富多彩的讨论活动

在生物课堂上,设计符合书本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讲到大自然的动物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在学生讨论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贩卖、屠杀野生动物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面临的危险,引起学生对这些动物的同情心,学生便这些残忍的捕猎行为产生愤怒感,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的为学生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大自然和其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达到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三、鼓励并且带领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

单纯的书本内容是无法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教师还要不时的带领学生融入社会,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现实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课本中无法传达的心灵感受,也是对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学生环保实践活动的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中的环保公益活动,例如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对垃圾进行分类、宣传少用塑料袋、监督人们节约用水等。还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也不要使用难以降解的一次性饭盒。教师还要对学生讲解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要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还可以在班级内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和环保小技能的展示,让学生在社会环保活动中学习到的环保知识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还可以在重要的环保纪念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例如在3月22日的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也可以在课堂中讲解树木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等等。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分类垃圾桶,让同学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回收的垃圾进行集中的储存,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将其卖掉,所得的费用充当班费。

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保护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也是为了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必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当中,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是加强环人们境保护意识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中的所有人士必须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杜伟生.渗透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J].生物技术世界,2013(01)

[2]朱建燕.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

[3]麦永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新课程学习(中),2012(07)

第8篇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第9篇

使命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做到学以致用,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保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知识。

一、以 “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引出“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拓展

酸雨的成分:硫酸(H2SO4 ),硝酸(HNO3 ),有机酸等。

酸雨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酸雨危害: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嘲黑雨”。“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

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在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首理,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以“烃、石油、煤”知识学习,进行“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拓展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

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消除措施: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其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

三、在教学的具体活动环节,开展环境教育渗透与拓展

《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书: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以使学生更好控制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以及这些知识和技巧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利用。

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散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讲解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情势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初中化学教材,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怎样能将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过程,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亲密相关,使学生明确,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在学氧化碳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剖析“温室效应”,使学生了放到由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剖析得出结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让学生收集地球上,我国各地区、包括琼海的水资源,水污染情况,在课堂上由同窗们自己来讲述。

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采用做如下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团结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你家里及邻居使用的燃料有哪些?它们燃烧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2)酸雨和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对环境有什么影响?(3)目前可以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哪些?……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收集整顿的材料在班上论述,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及时的确定和表扬,对整顿得较差的小组,给予激励。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不少环保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