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

第1篇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职业规划偏离实际,缺乏目标性与整体性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大学生很难去了解、认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2、大学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对自身定位模糊,他们很难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彻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与优劣势。不仅如此,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关注度低,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需人才和职业的类型。 

3、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测评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授课教师主要是学校辅导员,其专业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课程相对枯燥,实用性较低。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缺少专业的测评软件,测评体系亟需完善。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存在较多不良因素。大学生由高中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进入到与社会环境有较大关联的大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均处于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加之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初入大学的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极端的价值观念。 

(2)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开设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并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足,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不稳定、缺乏层次和系统。在授课教师环节,高校具有浓厚的师资优势,但是教师参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语与行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子女的职业意向受到父母职业态度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应起到辅助、榜样、引导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科学的启发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2、主观因素 

当大学生毕业面对职业的选择时,基本会表现出两种倾向:一、过于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骛远,对职业的选择期望偏高;二、得过且过,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求很低,不在乎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往往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甚至成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课内容偏离职业选择,转而成为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学习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仅仅是为了举办职业规划大赛。 

二、“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业务体系进一步更新,商业模式得到重构,其最终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完成经济的科学转型与升级,增加社会财富。 

(一)依托“互联网+”构建在线教育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与体系,将各种课程资源上传到云端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了解,同时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在线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样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师资紧张的问题,更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借助“互联网+”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网上模拟系统和互动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逼真的职业规划,体验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的过程。这就能够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性。 

(三)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网络平台,对于授课、学生学习、实践、交流、统计分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网络平台可包括以下模块: 

1、测评模块。实现学生的在线自我职业测评,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气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等,并储存学生的测评结果。 

2、储存模块。学生进行进行职业测评后,系统自动储存结果并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报告,以方便后期查看和数据分析。 

3、信息交流模块。开设信息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交到平台,向同学和老师求助,实现全校师生在线交流。 

4、求职信息模块。设置求职专属模块并做好职业的分类,将各种社会上职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以供学生选择并进一步求职。 

5、附件模块。附件模块主要提供一些求职技巧、简历模板等,可供学生自行下载,方便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需求。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强有力的平台和技术,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事业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对的较大的问题,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机遇,实现职业规划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蒙丽莎.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42+41. 

[2]張丽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24. 

第2篇

眼下,很多大学新生走进大学校门的激动心情还没有消减,就已经有老师提醒他们要了解必须面对的就业现实,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麦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较上届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跳出传统思维,逐渐转向选择“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从选择专业到选择工作都非常盲目。总之,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上。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详细规定,但课程设置则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现实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很多人认为,这时开设已经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学模式也有待改进。

本期《话题》“职业规划教育,从何时开始”旨在通过大家的讨论使人们认识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时机和方式,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

张 威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在多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类型,不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过于依赖学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临近毕业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职择业缺乏思路和方法,导致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见,不少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三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全面的就业准备;第三,求职择业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正是因为这三个“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处于没有目标或者即使有目标也不清晰的状态,被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工作时自然会四处碰壁。

因此,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呢?我们认为,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三个职业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帮助大一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目标,并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学习才有清晰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指导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提高仅靠这些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转变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让大学生“知道”,二是帮助大学生由“知道”转变为“做到”。

专题报告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指导方式基本实现了帮助大学生“知道”的目的,而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校内网络信息平台辅导等辅导型指导方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团体辅导,就是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困扰他们的问题,并理出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个体咨询,即一对一咨询。这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难以实现,因为高校能做专业咨询的辅导老师很少。但是,如果能对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一定数量的一对一研究性咨询,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手册提供给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参考,应该是可行的。

校内网络信息平台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网站。在该平台上,各院系通过将各专业职业准入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例及毕业生去向分析报告等信息上传,供全体学生查询,以此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标准,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专家)

责编:思 齐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王 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学习针对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准确决策,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

“符号大学”折射的职业规划教育

何红兵

有人曾问,如果用标点符号表现大学生活每一年的特点,该如何表现?有人回答:大一是“?”,因为那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凡事都想问为什么;大二是“――”,因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的则浑浑噩噩过日子;大三是“!”,你会突然发现时间飞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显;大四是“……”,意味着当时的一切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上面的回答,我们暂且称之为“符号大学”理论。透过“符号大学”理论,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的问题。

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暂获难得的轻松,激动的心情溢满心间,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能较为困难。毕竟,理想中的大学是伊甸园,丢掉了压力,获得了自由,他们并不能够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业压力,只是想享受大学生活的轻松与自由。可以想象,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怎会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遥远的现实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用处。

大三的时候,回首走过的两年,望向毕业的前方,很多大学生会感到时光飞逝,遗憾自身知识的不足,并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我看来,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有必要的,却有点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学光景不多,难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临近毕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学生的浮躁情绪变得浓重,难以静下心来给自己设定目标。而到了大四,大学生活即将成为历史,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职业规划的缺失也只能成为碌碌无为者的遗憾。

“符号大学”理论中说大二是分化的一年,这个分化是双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奋发崛起,也有人浑浑噩噩一无所获。而在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分化形成的现实差距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很多人渴望改变现实,却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已经在学校各类社团、各种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专业的指导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意义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实,职业规划教育并不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现实的交叉很多,离不开现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属于比较枯燥的文科类知识,难以让学生产生很高的兴趣。但要是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了解到就业形势之紧迫、职业规划教育之重要,他们的兴趣自然会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它是个长期工程,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的任何时间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都是必要的,只要认真对待,付出努力,职业规划的目标终将成为现实。告别大一的懵懂,淡化大三、大四的无奈,在大二的时候将职业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既结合现实又注入希望,因而可助学生勇往直前,收获成功。

第3篇

一、导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在国内高校传播,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加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研究与探讨。为了解吕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索地方高校更具 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新路子,切实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以xx学院各年级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xx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状况,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吕梁的本土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三、分析论证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得知,xx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

问题1:您了解自己的兴趣吗?

问题2:您了解自己的性格吗

问题3: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吗?

问题4:您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吗?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xx学院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了解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更少,不了解率高达63%,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导致6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吕梁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有密切关系。当前,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本土青年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

问题5:您清楚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吗?

问题6:您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吗?

问题7:您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吗?

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调查得知,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性格和爱好的分析,仅有3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方向。而在对大学生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清楚其情况。调查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说以后要做总裁、总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等,但他们对总裁、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性质,需要具备的素质,认知甚少,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未能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要求进行科学分析。

(三)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人生发展急需科学指导

问题8: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您是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

问题9、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请问您对实现您的理想有明确的计划吗?

问题10: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抱何种态度?

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而越来越意识到吕梁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根基不够扎实的现状的大学生,其就业危机意识已有所增强,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甚至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和茫然,面对压力无所适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45%的大学生感到人生缺乏指引和没有方向,而能够针对自己理想做出明确计划的学生只占19%。

(四)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但却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问题11: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吗?

问题12:您认为您是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市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较少。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未能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学校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自己阅读报纸书籍等方面零散地积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大学生未有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机会,但他们却普遍认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6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为其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xx学院职业规划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题13: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吗?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有提供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仅占8%,而觉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不够完善的占61%。当前我市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服务机构(一般为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 其方式主要是给毕业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而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并没有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去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其余各年级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较少,指导方式基本集中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职业规划大赛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活动。尽管个别高校在一年级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六)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科学性持保留态度,但职业规划的作用不可否认

问题14:您觉得您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

数据显示,由于我市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充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持保留态度,其中认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科学的仅占13%,不清楚科学与否的占58%,认为不科学的占16%。不少大学生表示,即使职业目标未能最终实现,但大学期间自己在努力实践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确实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七、缺乏对专业测评的了解,未能借助专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

问题15:您了解专业职业测评吗?

接近86%大学生缺乏对专业职业测评的了解,而未做过职业测评的大学生高达80%,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和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自我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不科学,自我认识也较感性。

(八)最希望学校提供职业规划和面试求职技巧方面指导

问题16:面对走向社会工作的压力,您最希望学校提供哪方面的指导?

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面试及求职技巧辅导,位列第一位,2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困惑和障碍,同时也反映了在校大学生想从低年级开始接触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愿望。

(九)希望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且在课程设计上应有创新

问题17: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您会选吗?

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4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上课,而有43%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深入访谈发现,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他们希望能够在低年级的时候获得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期望职业规划课能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进行授课,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四、总结与建议

调查分析充分显示,xx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可行性与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努力方向建议如下:

(一)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建设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同时,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模式,要结合本土青年生活安逸,缺乏主动就业意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尽快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和认识不一,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切忌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促而就。职业规划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成效。

大学一年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让大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就业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他们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等途径,实现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大学二年级:使大学生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 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求职的途径, 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这就要求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在培养对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它专业进行辅修。

大学三年级: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 区分各种职业的异同, 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在职业群中作出初步选择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要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如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参观访问相关企业等),基本确立就业创业的方向。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及前沿理论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心理适应的转变,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三)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化

目前,xx学院几乎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数量少, 且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 无法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程序, 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需要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等相关的培训, 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教育正式列入低年级的教学计划,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化建设,并对此课程进行创新设计,采用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进一步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高校可进一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展览和出版校园刊物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行“学长计划”,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数据库”

通过跟踪走出社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详细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学校可以将“学长”的流向建立职业生涯数据库,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职业生涯数据库中寻找和自己具有相似职业目标的学长的职业规划实践情况,甚至可邀请毕业生回校给在校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或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引导在校生,这样活生生的职业生涯案例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启发。

第4篇

【关键词】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对建筑类高校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建筑类专业着重培养从事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当的工程知识,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造型艺术修养和绘画的能力。同时建筑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国内部分院校的就业情况统计:近几年我国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需要量仍然较大,但是用人单位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关专家曾指出:建筑类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应该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全方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建筑人才的要求是无论起点高低,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勤劳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多方面知识。

然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树立全程化的意识尤为重要。即有意识地将职业规划教育指导贯穿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学生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有侧重、有目标、有重点地分步实施生涯指导。

一、建设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背景

1、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职业规划理论的应有之义

根据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此时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后,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同时,职业规划教育具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掌握职业规划基本方法,掌握相应专业知识,获得就业能力等功能。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此外,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决策过程,需要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注重有计划的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有发展潜力的素质,需要长期的点滴积累,因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需要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树立全程化的理念。

2、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需求所致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正逐渐增强。调研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日益重视,有67.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只有4.2%的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虽然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度非常高,但目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同济大学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访的1013位大学生中,即使在高年级仍有接近20%的同学尚未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在低年级同学中,虽然有高达38.8%的同学选择“在进入大学前”开始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但根据个别访谈的结果来看,这部分同学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高考报志愿时对于所报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浅层次认识,不够深入。且有近50%的同学仅仅只是关注,而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仍然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只是有一些零碎的想法。

一系列数据表明,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

3、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职业规划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建筑类高校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教育和整体的规划。但从当前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比较集中在毕业班,教育内容侧重于就业材料的准备和面试技巧的指导,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咨询方面的参考意见等没有全面展开,不能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系统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意义和价值还没有被普遍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在毕业时普遍没有职业规划,不少学生因职业生涯不明确而虚度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到临近毕业时才深感后悔。

在这样三大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应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全程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现实要求。

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内容

1、目标和特征

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指高校要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地位并明确职业规划教育全程化的理念,把职业发展理念和技能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依据学生年级递增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建筑类本科生四年一贯制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以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基本特征是全程化、立体化。

(1)全程化。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覆盖建筑类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从大一开始抓起,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构建了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都能得到职业规划教育与辅导。

(2)立体化。在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课程、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主题报告、就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结构的立体化,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综合素质。

2、工作模式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四个阶段”+“十三个计划”的工作模式,以此来构建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1)初级阶段:解决适应问题,培养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一年级大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尽快熟知学校的各种学习、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就业前景;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及职业方向。具体可以通过“四个计划”来实现:

新生适应教育计划:开展新生适应性活动,通过校史院史教育及实地参观、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素质拓展、辅导员见面会、图书馆使用方法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结对活动等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让新生同学迅速了解学校提供的学习、生活资源,尽快熟悉大学环境,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专业技能认知计划:具体可先由院系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就业情况等;其次,可以举行高低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学长,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学长与新生结对子,以便让新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掌握学习方法,投入专业学习。

生涯规划服务计划:建议新生参加校内职业指导课程与讲座,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并尝试对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规划;学院层面,通过讲座告知学生历年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流向。

成才支持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能力提升为目标,组织新生参观施工单位、施工现场以及建筑设计单位等实地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此外,可以鼓励或者吸纳新生参加学生会、社团、社会实践、兼职等活动,培养新生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学习并逐步提高英语、计算机技能,鼓励新生通过辅修等方式拓展知识面。

(2)中级阶段:注重全面提升,进行职业准备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二三年级学生。此阶段的目标是重点引导建筑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就业市场和自身条件有基本了解,初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为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可以通过“四个计划”来实现:

职业体验计划:例如同济大学积极与建筑类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职场体验,从而让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了解实践岗位的相关工作,了解岗位的人才需求和选人标准;此外,在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校企之间建立了较好沟通反馈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建筑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在实习中,学校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于建筑类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探索计划:通过校友座谈等形式,邀请建筑类各行业优秀校友,讲授自身在杨浦大桥建设、长江隧道工程建设、奥运会水立方以及世博会建设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体会,告诉同学们工程师在重大项目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通过树立典型事迹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求职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轨迹及发展前景;此外,还可以定期分别以公务员、跨国公司、考研、留学为主题,以沙龙形式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朋辈教育活动,增加大学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从高年级开始,同济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比例的设计类、实地考察类、测量类等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建立第三学期制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锻炼时间,鼓励广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学校还鼓励或重点推荐大学生积极各类专业竞赛,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同济大学结构设计大学,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世博会等各类志愿者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职业素质拓展计划:开展职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邀请专门培训公司,专门设计针对建筑类大学生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筑类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沟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设立“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拓展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建筑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

(3)高级阶段:锻炼实战技巧,开始就业安置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毕业班学生。此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建筑类大学生提高择业能力,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各类支持,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具体可以通过“三大计划”来实现:

求职技巧培训计划:在此计划中,可以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或知名企业经理人到学校为大学生举行讲座,内容包括就业形势、人力资源需求、职场规则、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还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其求职面试的实战经验。

就业支持计划: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建筑类行业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建筑类大学生来说还是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焦虑心理。对此,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援助服务,聘请心理专家、就业导师等专业人员对存在择业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专业化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明确职业定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就业信心,激发自强精神,以形成面对职场竞争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就业岗位援助计划:在前期与建筑设计类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邀请建筑设计类单位到高校开展就业宣讲会,推荐学生就业,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进一步建立动态的人才输入机制。此外,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协作,与有关公司、企业建立“就业帮扶基地”,开展就业岗位援助活动,开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绿色通道。

(4)评估阶段:做好评估修订,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大阶段之后,我们有必要对上述阶段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估,以便对这一体系是否有效进行论证。职业规划的评估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校友、企业。这一时期的目标在于倾听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及时对调整阶段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具体可以通过“两大计划”来实现:

去向追踪。开展对建筑类毕业生的一年期职业情况进行调研追踪,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根据校友网络,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大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中对就业规划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

需求调查。开展对建筑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调查,了解学生对学院职业发展教育的评价与建议;走访长期合作单位,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与企业主管座谈交流,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用人要求以及企业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提供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四个阶段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建筑类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它立足于就业教育前沿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相关要求,对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将建筑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确立、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与就业、实习与就业等焦点问题纳入内容体系,从而为确保建筑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思考

“四个阶段”+“十三个计划”工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工作模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帮助学生增加对建筑专业、对工作、对社会的理解,这不仅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我们认为要开展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梯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同样,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成功开展同样离不开一直过硬的专兼职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具体可以建立一支包括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关工委老同志、就业助管等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梯队,结合各梯队的特点分工协作,如院系领导要广泛动员自身资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出谋划策;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制定就业工作计划、了解学生就业需求、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各类讲座、提供就业咨询等;班主任老师主要负责在班级层面做好职业发展教育,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关工委老同志主要通过各类渠道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主管主要是协助辅导员收集和就业信息等。此外还要借助校内外专业培训机构的力量,积极鼓励和输送专兼职人员和学生辅导员参加国家及市相关部门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培训。

二是整合资源,发挥建筑类大型企业的作用,做好两个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核心,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建筑类大型企业的作用,做好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拓展校外学生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就业的实战经验,提高实际工程设计与现场施工组织能力。从而能够让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把职业发展教育与学生工作中的党建、团建相结合,具体表现: 利用党建、团建,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加学生会、社团、兼职等活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三是以建筑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特点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建筑类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有参与施工单位具体建设项目的一线经验。此外,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鉴于此,建筑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作为设计各类规划方案的重要内容。当然,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探索,促进每个学生既全面又富有个性地发展。

作者简介:

花艳,女,(1976-),安徽芜湖人,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制定原则和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9-01

1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背景

1.1 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自身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得出仅有67%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明确了的,而接近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是不够了解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制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的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上升的速度却是较为缓慢的,另外很多制定了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并不准确,这就导致了其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是不够科学的并且是存在着盲目性的。[1]因此,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是不理想的。

1.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多变的就业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人才频繁的流动性。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以及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的流动性很频繁,即使这能为大学生积累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合理的职业规划就能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定位,帮助他么认清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激烈的竞争的需要。现阶段,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学生就业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应届生,现阶段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岗位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工作经验本并不丰富,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2]因此,只有尽早的制定职业规划,完善知识储备,树立职业目标,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

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原则

2.1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应具备科学性

首先,大学生应准确并且科学的评估自身实际条件,评估的内容应包括自身的兴趣爱好、技能学识、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容。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事人员的要求当然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只有对自己足够的了解,制定的职业规划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其次,还要准确的评估职业生涯的机会,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主动的去分析组织的内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是不是有利的,也包括了对自身的短期发展机会和长期发展机会的评估。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的选择其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最后,还要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周围的各种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明确自己是否适应社会环境以及组织环境的变化,如果发现自身是不适应环境的,大学生才能调整自身,从而适应环境的实际需要。

2.2 职业的选择应具备合理性

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自己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也是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最佳的结合点。而怎样才能使职业的选择具备合理性呢?这就要求了大学生必须对客观的宏观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对自身的职业的发展的定位才是准确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但要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人格气质、技术能力等内容与其价值观整合到一起,形成准确的职业期望,同时更要弄清楚社会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口行业的发展情况,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和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紧密结合,找到影响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决策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所作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才是最合理的。

3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施方法

3.1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what”法

这种方法也是一些心理学专业和一些职业咨询机构通常采用的方法,而五个“what”则分别为:What are you?What do you want?What can you do?What can support you?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就是要求人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就是指对大学生心理趋向的调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标和爱好是会改变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趋向稳定的;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职业定位最基本的要素还是要取决于他的能力,而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则要取决于他的潜力,通过其对事物的兴趣、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并且及时更新以及做事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等方法充分了了解大学生的潜力。

3.2 SWOT分析法

大学生应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评估各种机会和风险,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1)优势分析就是指分析自己出色的地方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学生以往的实习经历、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经验以及工作经验中分析,找到决定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的因素,找到性格优越的方面。(2)劣势分析就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的方面,可以从学生的性格弱点和过往的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分析,从而找到自身的差距,认真对待并找到完善自己的方法。(3)威胁分析是指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对自身有威胁的方面。如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用人单位体制的转变、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利用SWOT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权衡各种机会,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毕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成功就业,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各大高校要想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学生要想在毕业后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就必须在学校的帮助下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提前的制定好适合自我并且适应市场的职业规划,提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安排和规划,在实施职业规划时坚守既定的职业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适当的调整职业规划,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冰.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00.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职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这已成为我国各大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时盲目性较大,不知学习

本专业后应用在何处,不知本专业学习与今后的就业相关度有多大。针对这种状况,我国高校首先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这是缓解这些状况的一个重要

因素。

一、高等院校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

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观念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实现全方位职业规划的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要想实现全方位化指导,就必须

以职业定位设计指导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

点为根本,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愿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实践工作中。其次,在学生毕业阶段,高校需向学生提供一些求职技巧、方法以及充足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求职做好准备工作。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第一,以自身特点为本衡量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第二,自己最想干什么样的职业?第三,确定好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最想干什么样的职业?确定上述三点问题后,就能明确大学四年期间应做哪些准备。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需从大一开始进行。大学生如果能够在上学期间将上述三个问题解决,那么足以说明高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的有效性,并且也使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得以培养。

二、提高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素质,构建专门职业规划服务机构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主要是由教师兼职进行,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是由相关专家来进行的。由此可见,我国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素质

较低,这是使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规划工作没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提高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素质以及构建专门职业规划服务机构是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观念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从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言,首先,教师必须要有高度敬业的责任心,以学生为本;其次,要求这些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另外,在今天的法制社会,做职业规划服务的教师还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来讲,专门职业规划服务机构的构建,需突出跨专

业、跨部门和专兼职结合的特点。总而言之,专业职业规划服务机构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职业规划教师的支持,而高素质职业规划教师队伍,无论是从管理上讲,还是从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上讲,其都是培养大学生职

业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小塞涅卡有句名言:“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一个人的能力离不开实践。针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就是他们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到社会中不断磨炼自己,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以满足学校培养目标和自身发展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能够将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总而言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样,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时,应加强大学生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之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投入到合适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职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是大学生花费四年时间在学校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成果,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发

展方向密切相关。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以学生为本,选择合适的职业观念培养策略,进而为满足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鸿荣,丁晓源,吴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2]宋瑞文.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4).

[3]刘淑艳,王旭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第7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3-02

就业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历已经不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良好职业发展的唯一砝码,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历选拔”转变为“能力选拔”。在此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谋求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与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力量,也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1]它在基本层面上包含硬功夫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功夫即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可见的。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环境适应等可迁移技能。

在硬功夫与软实力的基础上,还有以价值观、身心素质、道德水平等为主体的核心系数。核心系数是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公式为:核心竞争力=(硬功夫+软实力)×核心系数。

因此,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打造硬功夫,增强软实力,并将核心系数在正数范围内尽量提升。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特点

异质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某些特定的素质能力有关,由于无法复制,所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异质性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中决定性的因素。

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来自理念、知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计划和行动才能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反映,是道德品质、知识与运用、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集合。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内化在大学生行为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发展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体的要求而改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充分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路线与行动计划,并为之行动实施的过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实现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应该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全员性;处于规划实现状态的个体具有计划性、发展性、实践性。

职业规划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共同的指向:两者都指向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中包含着学涯规划,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专业技能和非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职场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审查修订,调整规划,打造更适合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共同的基础: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的。职业规划中探索自我的部分就是确认自己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的过程,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相同的时段性:两者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形成、积累,在职场发挥作用并进行调整和再提升。第四,可持续发展性:两者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要求。

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方向 就业指导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常卫恒(1980- ),男,山西原平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JDSZ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8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以及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招聘单位和应聘学生的观念不统一,从而导致供求无法达到平衡,这就使得市场上经常出现有职无人和有人无职的现象。具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对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都缺乏合理的认识,在面对招聘企业以及工作岗位时往往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不足、成效不高。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象仅仅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内容只停留在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就业政策的大致解读上,方式以召开大学生就业动员大会和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为主,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的引导以及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力度明显不够。因此,我们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立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以合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作为出发点,将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相结合,在参与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

一、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

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条件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明确的观念,作出合理的规划,从而促进自身的合理与全面发展。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规划和大学生就业选择方面的规划。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企业和工作岗位,并且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涉及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专业知识、就业方向、择业技巧、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把职业规划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一)职业规划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地融入大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章节,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为大学生获得成功开辟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将职业规划合理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接受到对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正确指引。由于所选择的专业不同,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在职业选择方面,并没有三六九等的贵贱之分,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而已,但是,由于职业选择不同,职业规划道路也就有所区别。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教导大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互帮互助。这样一来,大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真真正正地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校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让大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性地对待就业压力。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来合理地引领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这也是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紧扣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社会阅历较浅,视野不开阔,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深刻,对所学专业与从事行业的关系性认识并不清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也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往往意识不到将来面对的就业压力,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既不能深入地研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指导。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制定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适应的课程,在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将来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职业规划课程合理有效地融入日常专业教育中;要以客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整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三)职业规划教育要与群体性教育相结合

在群体性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就业思路,与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相结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取得优秀的业绩成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优越感。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群体性的正面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科学地设计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做好择业的准备,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与指导。

二、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要求

大学生的择业主要就是临毕业的一年,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应该对大学生的自身职业规划方面、就业政策制度方面、职业道德操守方面、求职技巧方面进行综合性培养。我们应该把职业规划作为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切入点。高校需要把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估、外部综合环境分析、工作目标确定、工作策略途径、反馈评估等能力,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培养,最终使就业指导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应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高校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出初步的职业规划。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证书等,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大二、大三阶段,高校应当结合学期专业学习的特点,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入大二、大三后,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对于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并不是很重视,这会造成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脱节。高校应该重视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服务意识、交际意识、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普及我国当前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职业规划道路。在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专业老师也要合理地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所以,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大四阶段,学校要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把关,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基本结束,重点在于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进入社会实践。该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实践,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面试求职的基本技巧和途径,明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最后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可以顺利地实现。

三、调动高校各个部门,全面统一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高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最根本任务是以顺利就业为目的,构建系统、全面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规划,摆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教育人员的投入,全方位地建立起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学校的名气和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应当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使全体的教师都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观。

首先,引导大学生摆正就业观,把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全体教师都要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与专业课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

其次,要抓紧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各项建设工作,形成专业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就业咨询、择业推荐等进行系统化服务。加强高校软硬件的建设,运用高科技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职业规划合理地结合起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体制。

最后,要把职业规划课程融入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把职业规划教育放在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提高指导老师的素质,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符合我国当代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学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2]潘新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存在问题 加强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存在着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们与就业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众多问题,但对于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存在着择业盲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为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更不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这都非常不利于毕业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及以后的发展。这一切都是毕业生对于自己和周边社会环境的缺乏认识而导致的。正因如此,探讨怎样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有五年多,但现在大学生关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职业发展期望过高。

虽然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但是部分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和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般对于自身的评价过高与未来职业发展不相适应。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毕业生们在选择事业的过程中会高估期望值,只对于高收入的大城市感兴趣,不乐意到基层发展,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有些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误区,错误地认为信息时代,社会万化快,没必要做职业规划。然而,正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才应该充分做好各种规划和准备以应对这些变化。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并坚持到底,就会在求职中抓住机会或者创造机遇。

(三)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

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职业目标,而想要实现职业目标就要将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各项任务充分细化,按照不同的阶段有计划地实施。通过计划实施,大学生们在每个小阶段都有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再根据各阶段的不同,采取多种不同的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职业目标。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并区别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的不同。职业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大学生将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将专业等同于职业。

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有了高学历和好专业,职业规划就没有必要了。实际上,有了高学历并不代表就有了高就业能力,更不等于有了高能力。专业也不能完全决定职业,从专业学习到完全驾驭某项职业一般需要多种能力的相互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没有完全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社会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识就不足。大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并没有考虑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入学后,大学教育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规划,最后大学生就业时,因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盲目择业。

2.大学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

近几年,部分高校才开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还没有系统的教学安排和规划。很多高校仅仅是将职业规划课开设为选修课或者聘请知名的企业老总及专家来做讲演,这种方法形式十分单一、内容相对零散,无法实现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目标。

3.大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的辅导。

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为了完成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作出区别性辅导。当学生需要做出选择时,大部分的新生都会表现出心理不适,这个时候将心理咨询与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结合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但如今大部分大学的职业心理辅导教师对个性化辅导的实施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途径。

4.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少专业化师资条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及人才测评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现在的职业规划的课程多半是由辅导员老师及主持学生工作的教师来任教,但是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及技教学技能。与此同时,由于授课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与素质不高,放慢了工作开展的进度。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当前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处在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认知与专业认知的偏差、对职业期望要求过高与现实的不满相冲突及长期忽略职业规划等问题,造成大学生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往往走进误区。

2.学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现如今,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晚,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大。这就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处在单纯的学习与模仿阶段。由于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单单只有讲座和心理测评等方式的开展,而且方法陈旧,很难有实效。大学教育一般只注重教学、科研尤其是就业率,并没有过多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3.家庭和社会存在问题的原因。

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多数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无所知,也没有能力去指导学生怎样选择职业,将来如何发展。而且,如今社会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氛围不利于大学生尽早开始规划,而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方法也只是以工资待遇等利益驱动,从而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推动作用。

三、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搞好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应当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理念,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入主课堂。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来规划相应的课程,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套课程体系,帮助高校的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并提高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足够认识,从而推动各高校学生们建立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会探索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要素并会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大学生对于职业态度的正确认识、培养其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及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终身学习的人生观。

(二)建立职业规划测评系统,让学生客观的了解自我。

大学教育应当引入职业测评体系,通过职业测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职业动机、职业能力及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依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特点来寻找职业方向,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树立相应的职业理想。如此,大学生便可以依据个人的职业理想来规划大学生活,从而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为目标而努力,并且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辅导。

现如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普及面较广,但是,并不能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性辅导。因为特点不同也使得其职业生涯规划也大不相同,在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高校教育还应加强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是一项神圣的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怎样能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需要建设一支以高水平、能力强、专业对口、专兼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要不定期地组织培训或考试,这样能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水平,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走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在依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学校政治辅导员也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日常学生工作中,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在这些方面要创造条件,加强对指导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协调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尽力。

参考文献:

[1]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7.

[2]吕宁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其对策.广西教育,22008,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