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反应的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反应的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反应的方式

第1篇

 化学反应器根据其反应体系相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均相和多相两大类,与均相反应过程相比,在多相反应器中各相之间往往存在着传递过程,包括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传递过程的存在对多相反应过程的结果必然产生与均相反应过程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中,气固相之间存在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质量传递,并进而发生热量传递,当反应过程较快而外扩散过程较慢时,过程表现为外扩散控制,无论本征反应速率如何,表观反应级数总为一级,表观活化能总为外扩散过程活化能;又如在气液相反应过程中,气相与液相之间也存在着反应物及反应产物之间的质量传递,质量传递过程的存在也必然影响到反应速率,尤其是反应速率较快时更是如此。   

 虽然两类反应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均相反应工程无疑是多相反应工程的基础,多相反应工程所涉及的各相中所发生的过程可认为与均相反应过程无异。因此,在均相反应工程中所建立的许多重要概念、理论和方法,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应用到多相反应器理论的讨论中去,如在均相反应器模拟时建立的轴向扩散概念,在建立多相反应器模型时便可以完整地移植过来;又如平推流和全混流概念,两类反应器中都有着极广的应用。

   因此,主要针对“均相反应器”开发过程以图形形式显示其内在逻辑结构(图3),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在头脑中形成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完整印象,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反应器的开发过程中。

  

  由图3可知,即使是均相反应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第一步是必须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可见分类的方法是本学科建立的基本方法。通过分类,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反应器之间的异同点,如均相反应器按几何形状划分可分为管式、塔式和釜式反应器三类;按换热方式可分为绝热、等温和变温反应器三类;按操作方式可分为间歇、半间歇和连续反应器三类;而按混合方式又可分为平推流、全混流和非理想流动反应器三类。根据反应器不同的特征对其进行划分,所产生的结果可能不同,但由此而获得一个极为重要的工程概念,即反应器型式。反应器型式在反应器设计优化中属于三大决策亦量之一,十分重要,在反应器设计中的第一步即是根据反应过程的特点确定反应器型式。   

 由图3还可以看出,针对化学反应器的开发,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数学模型法,二是经验放大法。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中主要讲解的是数学模型法,其基本思路是,应用分解的方法将实际反应器分解为两部分,即过程和反应设备。过程包括化学反应过程和传递过程,由于反应过程规律和传递过程规律相互独立,故对其规律可分别进行研究。而反应设备则主要包含反应器型式和几何因索两大类。   

 为研究化学反应过程规律,必须要消除掉传递过程的影响,由于化学反应规律和设备大小无关,故化学反应规律可在微型(或台式)反应器中进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化学反应规律在微型反应器中进行研究,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在微型设备中易保持纯化学因索的影响,获得的反应性质、规律可以应用到不同规模的任何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过程的性质一般包括化学计量性质、化学反应平衡性质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  

  化学反应计量性质是反应平衡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的基础,对平衡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的研究都是基于反应计量性质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计量性质主要包括反应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及系统中独立的反应数。  

  反应平衡性质主要包括反应热效应和反应极限的计算,尤其是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对可逆放热反应而言,平衡性质对过程的影响较为复杂,温度的升高对反应动力学速率往往是有利的,但对平衡而言,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温度对平衡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呈现相反的趋势,从而引起问题的复杂化。通常对可逆放热反应存在着最佳温度,且最佳温度随组分转化率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存在一最佳温度曲线,反应沿着最佳温度曲线进行,在转化率一定时,可以使用较少的催化剂。同时还须认识到,在反应后期,即较高转化率接近化学平衡时,反应过程往往是由平衡因索控制的。   

 化学反应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是化学反应器选型、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确定及反应过程优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反应动力学测定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反应动力学的精确测定是一项独立于工艺试验之外的专门实验,它不但要求具备满足实验精度的特定设备,而且在具体进行时又有相当可观的实际工作量。因此,进行动力学测定极为重要,其基本思路如图生所示redlw.com。    

  动力学方程通常分为3种形式,一是纯机理型方程,二是半经验半理论型方程,三是纯经验方程。基于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及分子动态学而推导出来的纯机理型方程,一般仅对简单反应体系适用,当前反应工程学科应用这类动力学方程进行反应器设计的并不多见。工业反应体系往往极为复杂,但作为动力学研究发展的方向,纯机理型动力学方程应是每个化学反应工程研究者必须努力的目标;纯经验性的动力学方程如描述微生物生长的Monod模型在反应器设计中亦常常使用,但反应工程学科通常使用的是半经验半理论的动力学方程,图生所示指的就是此类方程。  

  建立动力学方程模型的基本思路一般是先设定一定的基元反应机理,该机理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有限基元反应组合机理,二是链式反应机理,在此前提下,根据拟平衡态假设或拟定常态假设,可以推导获得一定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幂函数型,另一种是双曲函数型。视方程当中是否含有一阶微分,动力学方程又可分为积分式和微分式两种。   

 在动力学方程确定后,方程中包含两类物理量,一是伴随反应过程变化而变化的因索,通常是指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及反应时间;另一类是在反应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反映反应过程性质的模型参数。模型参数无法由模型本身获得,必须通过实验确定,这也正是该动力学方程被称为半经验半理论的原因所在。因为模型参数必须由实验确定,于是就必然涉及实验的设计。实验设计内容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实验用反应器的选择,其二是实验条件的确定。实验用反应器类型与工业反应器类型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仅仅表现在规模程度上,实验室反应器规模小,通常为11左右,因此,其传递过程影响易于消除,任意个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主要是纯化学因索,如此易于反映反应过程的本质。而实验条件的设计方法包括两种,当独立的组分数仅为1个时,实验可采用单因索法,当独立的组分因索多于2个时,则往往采取正交实验设计方法。   

 通过实验获得一系列实验数据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必须求解出动力学模型参数,求解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方法有积分法和微分法。基于积分式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称为积分法,基于微分式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则称为微分法。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模型参数求解方法采用的都是微分法redlw.com。   

 当反应动力学规律确定后,必须要研究在实际工业规模反应器中通常出现的传递过程规律。为研究传递过程规律,通常可以在没有化学反应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因为传递过程是反应器的属性,基本上不因化学反应的存在与否而异。对于一个特定的工业反应过程,化学反应规律是其个性,而反应器中的传递规律则是其共性。因此,传递规律受设备尺寸的影响较大,必须在大型装置中进行。由于需要考察的只是传递过程,不需实现化学反应,完全可以利用惰性物料进行试验,以探明传递过程规律。正因如此,这种试验通常称为冷模试验。    

进行冷模试验研究传递过程规律时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所选模拟设备的大小,即传递过程应在多大规模的模拟设备中进行?为保证所获得的传递参数准确、有效,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保持在模拟设备中发生的传递过程与实际反应器中所发生的传递过程应“相似”,即符合“相似性原理”。冷模试验设备的大小必须依据此原理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对反应过程和传递过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需要对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处理,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并完成的,如图5所示。  

  同时,为验证模拟结果是否可靠,还必须进行中等规模的试验,即中试,又名热模试验。热模试验存在3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试验规模,二是试验的完整性,三是运行周期。如果热模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相符,说明模型正确,能够反映实际规律;如果不相符,则需要修正模型,直至与热模试验结果相符为止。   

 具备了传递过程规律和小试测定的反应过程规律,并且经过了热模试验验证,就能直接设计工业反应器了,这样就不存在设备的放大问题。数学模型方法本身可以直接通过计算就能获得大型反应器的设计,说明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并不必然地必须经过由小型反应器到中间规模反应器再到工业规模反应器的整个过程。

 

  最后应当要注意的是,数学模型法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具备2个基本前提:一是它要求有可靠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二是还要有大型装置中的传递方程,两者缺一不可。

  例如,固定床反应器,虽然不少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较为完整,然而由于具体工业反应器模型参数难以正确测定,尤其对复杂的工业反应,其本征动力学参数也难以把握,因此,对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拟放大,迄今尚未有比较满意的工业应用。

  化学反应动力学测定虽然有相当大的工作量,但它毕竟可以在小装置中进行。而工业反应器的传递模型却不是小装置所能解决的,它不但要求大型冷模试验和必要的热模检验,还需要工业规模的测试数据和工程研究的长期经验积累。因此,当没有可靠的大型设备传递模型时,数学模拟放大只能是纸上谈兵。此时,精确的动力学测定必然是徒劳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有关的动力学知识和对反应动力学特征的认识。一个开发者应当充分具备动力学基础知识,并据此巧妙地安排工艺试验,以便把握反应动力学特征和有关影响因索,为工业反应器的选型和优化服务redlw.com。   

 由此可见,从化学反应工程的观点出发,机理的、定性的、半定量的动力学特征研究应当是结合工艺试验进行的重要任务。只有当工业反应器的传递模型足够可靠时,精确的动力学实验才是必要的,并可用于数学模拟放大。

 

2 化学反应工程思维方式   

 如上所说,在剖析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各知识点及相互逻辑关系时,本研究采用了分类、分解和综合的思维方式,而分类、分解其实属于分析的方法。所以,分析、综合是反应过程开发中的基本方法,应深加注意,其中尤以分析方法更是在各种科学思维方式中处于最基本的地位。对于图3、图5所示的化学反应工程逻辑结构,当将它们具体应用到实际的化工过程开发中时,也可用图6简略地表示。图6表示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所提供的特有的工程思维方式。

 

3 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复述;再现;辨认;类比;迁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试题在稳定中不断创新,新情景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类试题出现的频率高、分值多。高中教材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虽然数目众多,但究其本质无外乎两类: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在无机综合试题中与元素或物质相结合,常见题型有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离或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本文对这部分考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非氧化还原反应类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复分解反应类型

考查知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有难溶的物质生成;②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③有易挥发的物质生成,三者具备其一。

书写原则:①客观事实原则;②原子守恒原则;③原子守恒原则;④共存性原则。

注意事项:①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微粒的存在形式;②反应所处的介质;③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量。

2.考查弱酸弱碱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

考查知识:①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多元弱酸酸根分步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②水解实质:弱酸根结合H+生成弱酸,弱碱阳离子结合OH-生成弱碱。

二、氧化还原反应类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包含内容十分丰富而备受青睐。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结合题目提供信息正确找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参与反应的介质,并牢牢抓住“得失电子守恒”这一重要原则。

考查知识:①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够用元素价态律推断不熟悉元素的化合价。

②知道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对应的产物。

常见还原产物:MnO4-(H+)Mn2+,ClO-Cl-,H2O2H2O等。

常见氧化产物:SO42-(SO2)Mn2+,Fe2+Fe3+,H2O2O2等。

③常见非变价元素一般是氢和氧,在水溶液中一般规律如下:

2.电极反应方程式

考查知识:①能够分析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抓住负氧正还,阳氧阴还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第3篇

2、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3、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4、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6、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7、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8、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9、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第4篇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₂+H₂O=H₂CO₃。

2、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不稳定的碳酸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₂+H₂O=H₂CO₃。H₂CO₃=CO₂+H₂O。

3、二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

4、二氧化碳是是一种无机物,不可燃,通常也不支持燃烧,低浓度时无毒性。它也是碳酸的酸酐,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碳元素的最高价态,故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而无还原性,但氧化性不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二氧化硅与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H2O。

2、二氧化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跟水反应。是酸性氧化物,不跟一般酸反应。气态氟化氢跟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气态四氟化硅。跟热的浓强碱溶液或熔化的碱反应生成硅酸盐和水。

3、跟多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盐。用于制造石英玻璃、光学仪器、化学器皿、普通玻璃、耐火材料、光导纤维,陶瓷等。二氧化硅的性质不活泼,它不与除氟、氟化氢以外的卤素、卤化氢以及硫酸、硝酸、高氯酸作用(热浓磷酸除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对话教学是一种以文字、语言为媒介,以倾述、倾听和感悟为手段,发生在作者、学生、教师、文本等多个对象之间,最终达到交流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等多项目标的新型阅读教学方式。

倘若要认知和运用对话教学,就一定要去深刻地认识对话教学的生态势场,探究生态势场的反应方式与效应。对话教学有两个不同的生态势场:一个是原生态势场;另一个是再生态势场。两个生态势场有着各自的势场反应方式与效应。

一、原生态势场

在初始对话(读者首次阅读文本)中,凭借作者(对话中的倾述个体)在文本中的倾述和读者(对话中的接受个体)自身的倾听和感悟,文本的信息内容、审美体验及表达方法等以初始的状态形成于读者的意识形态。这种由文本在第一阅读时间里使接受个体形成的生成状态叫做对话教学的原生态。孕育并产生对话教学原生态的交流空间就是原生态势场。

原生态势场包含下列基本要素:

1.作者倾述场

作者倾述场是在原生态势场里由作者这个隐形的倾述人凭借注入了信息、体验的文本,凭借倾述这种特殊的传达方式,特地为接受者搭建,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空间。这里的倾诉始于读者走进文本,止于读者走出文本。这里的倾诉通常以单一对单一的形式进行,随着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的问世,单一对众多的形式相继出现。这里的倾诉巧借文字的恒久属性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倘若一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吟诵着坡的《赤壁赋》,那便是一场宋代人与当代人的对话,倘若一个学生正饶有兴致地默读着莫言的《食草家族》,那便是一场当代人与当代人的对话。

2.读者接受场

读者接受场是在原生态势场里由读者这个接受个体凭借“读”这种特定的接受方式走进文本以后,主动与作者搭建起来的信息接受空间。在原生态场里,最好的接受的方式是“读”,包括“默读”“朗读”“注读”等。“读”是接受个体最完美的接受发生器。当这个发生器开启后,倾述与接受便同步发生。于是,原生态势场的个体倾述场与个体接受场就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3.势场反应式

原生态势场酷似一个美妙的电磁反应势场。“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式是这个势场最典型的反应式。当阅读发生时,作者(文本)这一方仿佛是一个势态强大的极将信息、体验等源源不断地向另一端传导;读者这一方仿佛是磁场的另一极,一边接受信息、体验等,一边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准备伺机反馈出去。以此势场反应式为核心的对话在语文界被誉为“作者(文本)――学生”型对话。这种对话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静”,在这里,无论是作者的倾述,还是读者的接受,都心无旁骛,神情专注,寂然进行;二是“慢”,在这里,无论是信息的传导,还是感受的生成,都得凭借对文本语言的细读与细品,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完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孔乙己》,教学生鉴赏文本时,有一个实施“作者(文本)――学生”型对话的经典片段:余老师让学生纵向细品“茴香豆的妙用”“孔乙己的挨打”的相关情节。给了8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文本,整个场上给人的感觉是“静”、“慢”,其实,在“静”与“慢”的背后,是热烈的“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在发生,此时文本中的信息以一种奔涌的势态汩汩地向对话接受一方的脑海传导……

所以,在阅读课堂上,真正的语文教育行家是不拒绝“静”和“慢”的,他们用“静”和“慢”来彰显对话的真实。而那些不能表现出“静”和“慢”这两大基本特质的“作者(文本)――学生”型对话都是不真实的对话,属于伪对话。

原生态势场反应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传播文本信息。当原生态势场的“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发生以后,就意味着作者注入在文本中的信息、体验等得到了传播。就同一文本而言,以后随着“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频率的增加,传播的范围会变得更广。所以,每一场原生态势场的对话都是文本信息传播的驿站。

传达表达方法。传达表达方法是原生态势场“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的又一重要效应。由于信息和体验是凭借文本来传播的,所以,文本在传播信息和体验的同时,也传播了表达方法。如,与《诗经》对话,我们学会了赋、比、兴。

滋养接受个体。作为接受个体的读者是原生态势场反应的最大受益者。这里的益处不仅是获得了文本信息和审美体验,还有在对话中得到空前提升的阅读水平与思维能力。在对话中,需要接受者独立去分析和思考,这些对接受对象而言都是一种历练。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原生态势场的对话即初始的人文滋养。

二、再生态势场

阅读的原生态势场效应并不是阅读的终极效应,阅读的再生态势场效应才是阅读的最高理想。当对话主体在原生态势场形成初始的文本信息、审美体验等以后,各对话主体将之带进再生态场,再凭借对话主体各方的交流,原来形成于意识形态的初始的文本信息、审美体验及表达方法等得以补充、修正和提升,再生出更新更高价值的文本信息、审美体验及表达方法等。这种由文本使众多对话主体在第二阅读时间里引发的再次生成状态叫做对话教学的再生态。孕育并产生对话教学再生态的交流空间就是再生态势场。

再生态势场包含下列基本要素:

1.公共倾述场

公共倾述场是在再生态势场里由作者、老师、学生和作品等共同搭建的一个进行再生性信息倾述的空间。在再生态场里,对话的对象不是像原生态势场只有隐形的作者和显形学生两人,而是一个由作者、老师、学生(众多)和作品中的人物等构成的群体。对话时,对话的显形个体老师和学生(众多)带着自己在原生态势场形成的文本体验和意识,进行自由的倾述。倾述的方式有诠释、议论、赏鉴等。这里的倾述有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关于文本体验与意识的倾述;第二个层级是关于文本体验与意识的倾述的倾述。两个层级的倾述都是可贵的,只是第二个层级的倾述是再生态场倾述的主流。所以说,没有倾述,就没有再生态势场。

2.公共倾听场

公共倾听场是在再生态势场里由作者、老师、学生和作品等共同搭建的一个进行再生性信息倾听的空间。在对话时,公共倾听场往往与公共倾述场同步建立。当倾述发生之时倾听便随即开始。在这里,最好的接受方式是倾听。倾听助接受个体深刻地理解文本;倾听助接受个体全面地认识世界;倾听助接受个体有效地发展思维:倾听是阅读个体最完美的接受发生器。所以说,没有倾听,就没有再生态势场。

3.势场反应式

再生态势场酷似一个美妙的多极电磁反应势场。在再生态势场里,根据该生态势场反应时信息的流向去划分,主要有如下三种富有生趣的势场反应方式:

“学生――学生”型势场反应式。这种势场反应式是再生态势场最为新潮的反应式。这里“学生――学生”表示信息的流向,或从此学生到彼学生,或从彼学生到此学生。过去灌输式告知教学方法统治课堂,课堂沉闷而压抑。如今在新课标旗帜的引领下,废弃告知,让学生自我感知,自主思维,已成为一种主流。在对话教学中,学生自我感知,自主思维,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上生生互动,生生影响,学生意识里再生状态的新信息或新体验便油然而生。由这种反应式主宰的对话课堂民主气氛浓郁,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老师――学生”型势场反应式。这种势场反应式是再生态势场最为精典的反应式。这里“老师――学生”表示信息的流向,或从老师到学生,或从学生到老师。二者不分彼此,没有高低之别。在对话教学中,碰到对文本话题的深度发掘时,对学生而言,属于思维的深刻处、阅历的空白处,此时老师立即参与进来,顺着原话题并融进自己的再生性体验与学生对话,或启发,或点拨,或穿插,或归结。直至学生意识中再生状态的文本信息或审美体验产生为止。这种师生对话,灵动而机智,精辟而深刻。

“学生――作者”型势场反应式。这种势场反应式是再生态势场最为可贵的反应式。这里“学生――作者”表示信息的流向,从学生到作者,其实这是这种势场反应式的回流流向。本来这种势场反应式还有一个顺流流向,从作者到学生。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顺流流向的反应式,发生在前;回流流向的反应式,发生在后。前者为原生状态,后者为再生状态。后者常常爆发在文本赏析、阅读批判等对话环节。这种势场反应式获得的成果再生性极强,许多文本的瑕疵就是在这种势场反应中被发现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势场反应培养了对话主体的创新思维。

再生态势场反应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互补文本信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诠释语文阅读的性质时指出: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如下两步:第一步,提取――形成原生状态的文本信息,由对话个体在原生态势场独立阅读文本完成。第二步,互补――形成再生状态的文本信息,由对话群体在再生态势场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意识后集体合成。再生态势场的对话群体仿佛是一个再生资源发生器,只要启动对话机制,就会有再生状态的文本信息生成。

滋养对话各方。对话即滋养,对话教学的滋养有两类:一类是成果滋养;一类是过程滋养。成果滋养指对话个体从文本的信息内容、审美体验及表达方法等中间得到的营养;过程滋养指对话个体在获得成果滋养的过程中渐趋形成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赏析与迁移、继承与批判等阅读所需的重要能力。

第7篇

1、当氨气少量时,氨气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SO4=NH4HSO4;当氨气足量时,氨气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SO4=(NH4)2SO4。

2、氨气(Ammonia),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031,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0.7710g/L。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碳酸钙和醋酸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2CH2COOH=Ca(CH2COO)2+H2O+CO2 。

2、醋酸是一种比较简单是有机酸,其酸性比盐酸要弱,但是在这里与碳酸钙反应的性质是一样的,就是酸和碳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3、碳酸钙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和二氧化碳和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1、在高温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剧烈反应,火星四射,生成Fe₃O₄,Fe₃O₄可以看成是FeO·Fe₂O₃。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是铁丝中通常含有少量碳元素,而纯铁燃烧几乎不会有火星四射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3Fe+2O₂=Fe₃O₄(点燃)。

2、铁在常温下,与水、空气作用生成氧化铁,原理是和氧气、水反应,这也就是铁锈的生成原理。氧化铁是铁锈的主要成分。铁锈的主要成因是铁金属在杂质碳的存在下,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铁金属便会生锈。

化学方式为:4Fe+3O₂+XH₂O=2Fe₂O₃·XH₂O。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