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教育认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等教育认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等教育认知

第1篇

一、元认知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概述

关于元认知理论的界定,1976年在弗莱威尔的《认知发展》中提出,元认知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2]。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元认知知识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关于元认知的认识,主要包括认知的个体、任务以及策略三大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具有着较为广泛的覆盖面,首先,个体的认知针对于所学的声乐内容,包括声乐理论以及演唱技巧等等。此理论的应用,原则上要求教师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予以全面了解,包括学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声乐演唱能力以及声腔声线等先天条件等等,并基于此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情况形成准确的认知;其次,任务的认知是要求教师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均使学生全面了解该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强化声乐学习基础为目的对歌唱形成基本的认识,并从心理学理论出发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从而推动声乐作品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策略的认知即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所要达成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来拉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教学手段即策略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来更好地完成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元认知体验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对元认知体验的解释,可以总结为就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以及情感体验[3]。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元认知体验指的是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由对声乐个体的认知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关情绪,比如教师在进行发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气息的把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只有教师不断进行指导并有学生不断强化训练才能将此困难突破。教学过程中这种体验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元认知体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元认知监控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元认知监控在声乐教学当中的应用指的是基于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在教学与学习过程当中所进行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自身的调节与控制,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演唱问题难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通过元认知监控来衡量教学计划的有效性,从而为教学计划的准确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学生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指明方向。

二、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对元认知理论的应用

1、计划阶段。元认知理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需要依据相应的策略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要制定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即夯实基础并对声乐内容有所了解。具体来讲,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某一首声乐曲目的旋律、歌词等,并引导学生对相似的声乐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从而奠定学习的基础,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则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4]。所有的前提都需要建立在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基础之上,才能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控制阶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控制阶段贯穿于整体进程,通过对教师声乐教学以及学生的声乐知识学习实效性进行反馈并评价,从而确保声乐教学的质量,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我认知的更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控制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掌握教学进度、明确教学错误与斧正教学思路等,比如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全面衡量是否能够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做好初步演唱的教学以及是否做好声乐的气息与跳音练习,本学期能否顺利完成所有教学指标等,并从中获取更具价值的教学经验。如此通过全程的有效控制,为后期对教学质量的良好评价提供可靠的保障。

3、调整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的计划阶段和控制阶段均是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满足教学指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认知引导学生元认知的形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声乐学习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撑,通过对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化控制保证策略的有效性,对所有出现的问题均给予积极的矫正与补救,此阶段便为调整阶段。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声音缺乏明亮度时,却引导学生发挥优势转攻戏剧化音色的古典艺术类歌曲,结果非但无法提升声乐演唱效果,更折损了声乐作品的价值。对此,则需要予以积极的调整,通过调整实现对声乐教学活动的合理化控制[5]。由此可见,计划阶段、控制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均不独立,唯有相互渗透且全面整合,才能实现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价值。

三、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元认知的干预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为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创设良好环境。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转变并创新教育理念实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须要求。对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调整,将教育核心重新定位,明确元认知理论的价值。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本质上就属于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因此这种理念应当全面贯彻到声乐教学的整体进程中。而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能力更多地需要被教师发现,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声乐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与能力,为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创设良好的环境基础。

2、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渗透。当前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重结果、轻过程”层面,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被撼动,学生的学习模式过于被动,使声乐教学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据,全面重视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并将评价机制纳入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巩固,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6]。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且善于钻研、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经验,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使课堂能够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阵地,体现课堂的价值。

3、转换教学地位,借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丰富成功体验。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质量要想得到保证,亦需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声乐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声乐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证。目前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已有诸多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当基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做好情境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与和谐的学习课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普遍的兴趣点,并给予学生以高度的尊重,使学生增进对教师的信赖感,从而形成对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的热爱,通过师生共同兴趣点的良好互动推动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求知状态,进而强化元认知的体验。

4、拓展教育范围,推动学生学习方法与声乐技能融合。声乐教育课堂的主要内容即是声乐基础知识,但教学质量的提升仅依靠教师显然不够,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在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学习方法的导向性作用,只有使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推动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尤其是在当前的新教育形势下,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完成教学指标,而是要求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声乐教学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5、完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养成自我控制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实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自我控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客观来看,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绝非短时间能够实现,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积极反馈,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保证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渐养成。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适当开展一定的声乐研究活动,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提升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逐渐由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向技术型人才转变,这同时也使得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在规模上已经足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但是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了我们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难以统一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可能来自于各行各业,学生们的素质不尽相同,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那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且成人高等教育下,学生们的年龄差别也比较大,学生们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接触比较少,一周可能只有两天的时间进行交流,学生们无法将自身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学生们由于年龄跨度较大,难免会遇到家庭上的难题,一些年轻教师对于这些问题都很难给予帮助,这就使得师生关系的培养很受限制,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学校基础设施不全,难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将学校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顾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能力,盲目地对学校进行扩招,开设了很多专业,但是教师的数量却十分地缺乏,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样,很多成人高等院校内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备,例如教室数量较少、缺乏基本的多媒体设备、没有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具等等,这些都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其实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没有从心底里重视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只是一味地向市场看齐,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地商品化,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初衷,这也是为什么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相差甚远的原因。

3、教师教学素质不高,难以保障质量

无论是在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一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在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教师的综合能力不高,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胜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使命,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处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在招收教师的时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量不够,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中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俗话说,要想给予别人一杯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但是当前有些教师自己的这桶水都没有装满,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而且,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看作一项工作任务,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完全不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死的教学方法去套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况,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4、学校缺乏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受制于其特殊性,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教学管理比较松散,使得成人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很难找到好的管理方法,从众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一些院校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管理制度,制度上漏洞百出,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出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有的作用,这其实也与学校不注重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过分追逐经济利益也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较大,放松了对学生们进行制度上的管理,加上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和学校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使得学校原本就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变得如同虚设,根本起不到教学管理的作用,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方法

笔者从事一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掌握,以此来对如何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思想动力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中,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的经济效益放在了学校发展的第一位,忽略了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现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书育人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将培养学生们的学术知识和综合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们选优评干、发放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考评作为学生们学习情况考察的重点,摆正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从成人高等教育学习中学到知识,帮助自己未来的就业。

2、优化课程的设置安排,为成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老旧等问题,在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疯狂的进行扩招,在原本的专业基础上设置了许多不合理的专业,有些专业甚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临时抽调的,这就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高等院校就必须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合理地安排,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例如学校在设置一个新的专业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自己学校内是否有足够的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要考虑到学校是否具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们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使学生们能够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学到更多、更加系统的知识。

3、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因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教师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教师本位主义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使得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维护,这是与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本位主义,将学生们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积极听取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反馈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教师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等等,这些都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从管理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原本缺失的管理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还要将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好地执行下去,使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到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们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真正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真正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孙卓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强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78-80.

[2]胡明华.刍议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J].成人教育,2011,01:70-71.

第3篇

我国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人们对传统的弊端和缺陷看得越来越清楚。突出的弊端表现为: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认知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同志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三是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他们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21世纪的需要。因此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些批评是切中要害的,所开的“药方”也是对症的。美国一位华人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有缺陷。1982年,他对我国一位大学校长说,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种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也很发人深思;这是一种友好的劝谏,也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反映了我们教育的缺陷。反映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忽视了影响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专家学者们呼吁,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从艺术院校教育实际来看,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更为重要。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理工科和其他文科类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缺口较大,基础不牢;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学习中往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基础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律、自制精神,依赖思想、随大流思想比较严重,这反映出他们的人格缺失比较大。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懂得艺术专业知识而缺少文、史、哲知识,缺乏文化底蕴,即使艺术专业知识学得再多,而由于缺少文化内涵,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充分反映与表现艺术真髓,更难以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教育部曾发出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转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就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包括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塑造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德,提高人文素质。可以说人文素质是形成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础。好的素质奠定在中学,形成在大学。素质是长期起作用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对人起作用的不足50%,但培养起来的素质,比如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品德等是在一生中起作用的。

(一)掌握人文知识

“人文”,《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语:“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史、哲、艺,也包括生命与环境科学等学科。哲学家任继愈说,一个人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一定要学一点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因为我们的历史很长、很丰富。学习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对祖国历史了解得越多,我们爱国主义的基础越坚实。通过学习历史,也能了解过去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借鉴过去,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变得聪明起来。在我国的历史名卷中,《老子》《论语》可谓是传世之作,宋代的赵普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本书的历史影响。作为中国的大学生,不读《老子》《论语》是一种文化缺失,是一种人生遗憾。人文知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增强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基础。人文知识可以使我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也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和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能力,做好事情。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更要学习和掌握较多的人文知识,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只有多学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在历史中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文明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者们都从不同视野、不同层面去阐发人文精神,从而呈现不同特点。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古人云:“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有人文知识是知“道”,即老子所说的“为学”;而人文精神就是“体道”,即老子所说的“为道”。体道、为道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精神。季慕林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叫爱国主义,二叫做骨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爱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有骨气。这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一些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独到之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尊重人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三)懂得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文关怀并不是对人的一种单纯扶助,更不能等同于对人的苦难境遇的同情。真正的人文关怀应当包括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人格尊重,对人的奋斗和毅力的教育和培训,对人的解放、自由、发展的追求,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对人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最低是温饱,然后是安全感,三为归属感,再高一个层次就是人的尊严,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如果不知道自身价值,那就枉为人生。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在尊重、理解、信任、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就学校来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教育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就业观。人都要有尊严,既要自尊,又要尊重他人。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是对自身人格的珍视、爱护,并抵御他人侮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感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意识。

(四)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性格、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高尚人格,既集中体现了人类道德文明的精华,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品行中的集中体现。高尚人格价值天然具有感染人、凝聚人的魅力。高尚人格的塑造是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又是人文素质的展现,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英国一位哲学家说过,在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他的天才。有位预言家曾经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任重道远。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知识分子,未来的建设者。高等学校应当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灵活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结语

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是从事影视、戏剧、舞蹈、美术、文学等工作的生力军。从中央电视台各个栏目中可以看出,众多主持人无疑都是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艺术水平,而且会对全社会以及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更为重要。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教育模式,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只要坚持改革创新,高等艺术教育一定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21世纪必然是中国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第4篇

随着转化理论影响的日益深入,对它讨论和批判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不难看出,麦基罗的转化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认知取向,强调以“理性”的方式实现“转化”,重视从理性的角度对人们关于自身、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或者对歪曲的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与质疑,从而希望实现认知重建和“转化”,这是一个觉察内的理性学习过程,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转化学习的必要条件。梅里安(SharanB.Merriam)在对麦基罗转化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发展的角色研究一文中,提出“尽管认知发展可能被看做是转化学习的一个结果,但成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进行转化学习所必需的批判性反思与理性讲述的基础。”[11]当然,也有许多研究者批评麦基罗过分强调认知与理性,而其他认识形式则处于次要地位,他们认为其实非理性、超理性也是促成转化的有效方式:布鲁克斯提出了直觉的意义;沃盖尔桑(Vogelsang)提出了超理性影响;德克斯(Dirks)把对灵魂的滋养作为教育目标,提出心灵学习,认为情感和想象力是促进转化学习的重要因素,有意义的学习根植于成人与自我及外部更广阔的交往世界的情感与想象的关系,而人们赋予情感的意义则反映了意义所生成的社会文化和精神背景,这一过程是想象与超理性的;而近期的一项对转化学习的研究中更是提到了“全人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包括“认知、情感、肉体、直觉和精神”的维度。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麦基罗的理论缺少情境性,没有探究个体与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情境等之间的关系;也有人批评他的理论过多地关注个人的质变而忽略了社会变革的力量;还有研究者从伦理的角度质疑成人教育者在成人“转化”学习中的地位与角色。对转化学习理论中的探讨与批评,麦基罗一直努力回应,致力于该理论的修正与完善,如在对待批判性反思的作用问题上,他也承认批判性反思可能不是转化学习发生所必需的条件,“转化可以是全神贯注的,涉及批判性反思,也可以是反复的情感交互作用的结果,或者是不知不觉同化的结果———正如进入一个不同的文化氛围,未加批判地同化该文化的规范、标准和思维方式”。[12]转化学习理论内部正趋于融合,各方观点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必要的补充,超理性和理性可以并存于转化学习的过程。

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及指导

(一)对学习者经验的高度认可与积极运用转化学习理论指出成人经验和认知水平是重要前提,经验对于转化学习的触发意义已经非常明显,在具体的、可见的事实中找到支持与促进认知改变的信息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发现并运用自己的经验,成人的参照框架往往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者尤其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发学习者曾经的经历、情绪体验等,引导学习者对已有经验重新体验,通过相互交谈的方法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获得学习。坦南特曾经描述了在学习中成人教育者引导成人使用建构经验的几种用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教育者可以将他们的解释和说明和成人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接下来,教育者可以将学习活动同学习者目前的生活、工作经验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可以创造学习者可以参与的、产生学习的经验;最后教育者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解构自己的经验,激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质疑。

(二)促进学习者的批判性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下长大的成人,更加习惯于接受教育者的安排,当教育者试图让成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参与自我评价活动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沉默寡言,这种根植于一直以来所生活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思维和行动模式,给成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普拉特研究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东西方对“自我”定义的差异,应该在成人学习指导中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应该培养其反思的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反思,不断地审视周围的事物、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其次,应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通过分享获得反思的心得,从而提高反思的效果;最后,应鼓励学习者将反思的结果运用到实践中,获得转化学习的最终结果。成人教师应该教授有关批判性反思的方法策略,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技巧方面的支持。通过组建成人学习者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讨论,进而根据不同成人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判断性反思建议,促进他们主动进行批判性反思,最终达到观念转化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批判性反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持续性的、多元化的和全面性的反思。

(三)重新审视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在转化学习研究中,教师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成人学习者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业已形成的学习风格和经验,对于教育者而言,学习者的需要、风格、经验和动机可能是外显的,这些是决定成人教育教师如何帮助成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并决定他们的角色和教的方法。在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时,教育者尤其需要以新的视角去转变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角色界定,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和相互关怀的关系。为此,成人教师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多地建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平等的教与学互助关系的动力机制,使成人发挥自主学习意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学习。

(四)推进理谈的意义成人学习者在与他人的理谈中,互相交流观点,产生新的观点假设,继而通过批判性反思,才能产生转化学习。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创造理谈的理想条件,如引导学习者搜集、掌握尽可能全面的相关的信息,然后摆脱自欺,能够客观地评价各种主张、争论,并尽可能地让成人学习者都拥有参与对话、交谈的均等机会等等,目的就在形成一种更加敏锐、礼貌、不受支配和不被扭曲的沟通。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是促进这种学习形式,即把差异视为一种机会,一种对我们交流、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挑战。

第5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误区;矫正

一、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误区

(一)成人高等教育就是“文凭”教育

这种认识误区不是指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政策和导向,我们国家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这种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举办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毋庸否认,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和过度追求文凭的“唯文凭主义”的价值取向。招生学校以能够容易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为吸引成人学员的手段,教师授课以使学员容易考试过关为宗旨,学员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其结果是学校为了扩大生源,轻易放低教学要求;教师为了满足学员要求,授课只讲考试内容和“重点”;学员为了考试过关,只是死记考试要点,甚至在考试时作弊。这种价值取向把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掌握新的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放到了一边,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誉逐步降低。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普教化”

一些人认为,既然成人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具有同等效力,成人高等教育就应当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设置课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而设置的,它需要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的授课和学习方式才能完成。而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能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方式和要求来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在这种错误认识影响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照搬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成高普教化现象严重。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专业课程难以设置,结果是许多专业课程离社会实际需求越来越远。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可适当降低标准

一些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成人”,素质、程度参差不齐,让他们拿到文凭就可以了,没必要提出“过高”要求。这种错误认识及其实践的危害性是严重的。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的现象十分严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很多学校经常是每门课程面授3~5天(有的甚至更短),紧接着进行考试,学员几乎全部顺利过关。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实施过程导致了高等函授教育的质量低下。

(四)成人高等教育应注重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国家投入少、很多学员上学的目的就是花钱买个文凭,让他们达到目的就行了,学校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招生数量普遍不足,面临着生存危机。再加上我们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认定措施,学员只要被招进来,能否毕业完全取决于举办学校。因此,扩大招生、减少教学成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办成教就是为了创收。

(五)成人高等教育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成人高等教育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始终是一种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式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形成按照成人高等教育规律运作的内涵发展模式,没有形成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与模式基本是国家以承认文凭为政策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举办学校以能够颁发正式文凭吸引学员,学员以拿到文凭为目的。于是,学校只要能够颁发文凭,就能够招生;学员只要能够拿到文凭,就去上学。而如何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持续良性发展的问题则被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至今尚处于无人重视的状态。由于科学研究的缺乏,导致了其他教育学科对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学科的轻视。研究水平的低下又使成人高等教育实践缺少理论指导,而缺少理论指导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便始终在低层次中徘徊。

二、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认识误区的成因

(一)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是一个技术工具理性肆虐,道德理性迷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实用、功利和物质享受,是知识能够创造多少价值,技术能够带来多少效益,是智力的经济化,能力的商品化,是人才的市场化,学校的企业化。这种技术工具理性也支配着工业社会的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日益严重。随着成人学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门类的不断增多,成人学历教育生源的日益萎缩,各办学机构、单位、部门之间的不良竞争、恶性竞争开始显现,有些不规范的办学机构,游离于教育管理部门管辖的边缘,给成人学历教育的良好市场带来一些不良因素。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在教育行为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在教育的途径上,教学成了唯一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排除在人的培养途径之外。“发文凭”“拿文凭”几乎成了成人高等学校及其学生的唯一活动。

(二)成人高等学校自身的不足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数量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一些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尤其是师资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繁重。在扩招的影响下,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人数相对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教师除了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研、教研工作外,业余时间还要进行成人教学,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师疲惫不堪,势必会严重影响成教的教学质量。二是师资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担任成教的教师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缺乏专职从事成教的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普教上,在成教教学上投入有限,难以及时适应普教和成教的角色转换。加上教师对成教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只能从普教中“翻版”过来,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导致成教教学普教化。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办学机构、办学单位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放松了原来比较正规、比较严谨的教学管理,比如考试方面、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等等;有的办学单位则采取“宽进严出”或“免试入学”的政策,但为了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等原因,所谓“严出”也就“严”不起来,也不可能“严”起来。

(三)成人高等学校学生的状况

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成教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在总分为450分的入学考试中,考生的入学成绩只需180分即可被录取,有时甚至更低。这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困难。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既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抽出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他们常常因为“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到校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出勤率低;另一方面,他们来学习的目的和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应当说,很多学员都是想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不能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习的。这样的学员如果不从教学源头加强管理,要想让其成为与其文凭相称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学员间的实际知识水平差异也很大,如不同学历层次学员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学员之间的差异、不同行业间的差异等等。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无疑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有时不得不降低要求。

三、走出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国家及社会各行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纠正“唯学历是用”的人才使用观念。由于我们国家经历过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致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的痛苦时期,再加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国家制订重视高等教育文凭的政策是出自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由于经验的欠缺和急于迅速发展的心理推动,导致了我们在人才使用观念上产生了急躁心态和追求形式主义的做法。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将逐步形成成熟的用人观念,真正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科学机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行业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我们的出发点,克服在使用人才上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做法,树立保证德才是用的正确用人观念。只要国家和社会各行业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人才使用标准和机制,就会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实现突破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符合中国成人教育特点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指导,这就要求各方面切实重视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应当把成人教育学研究真正纳入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日程之中,建立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机制,迅速提高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急需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把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计划,并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使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早日走出低层次徘徊的局面;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观念,转变对成人教育学的轻视态度;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学校及其教师理应当担负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三)成人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而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的。如果主办者不纠正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始终以不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成人教育,不维护国家高等教育文凭的信誉,其后果必然是非常严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如果得不到保障,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最终必定会为维护自己的信誉而放弃对成人高等教育文凭的承认或重视(其实,这种迹象已经开始出现,如职称评定、招工招干时有的就开始要求必须具备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文凭等),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实施教学过程,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管理。唯有如此,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认清自己的使命

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知道,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如果只是以追求高等教育文凭为价值取向,就会故意降低对主办者的教学和管理要求,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背叛。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受教育者就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采取应付的办法,甚至会出现为了考试过关而作弊或投机取巧的现象,这更是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这样,受教育者虽然得到了一个高等教育文凭,但他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失去了许多机会,还会对自己的毕生发展产生阻碍。随着社会人才使用观念和机制的成熟,仅靠一张不断贬值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是难以迎接现代社会挑战的。为了实现个人的毕生发展,为了使自己能够真正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以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内容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需求和促进群体。

参考文献:

[1]张峰.关于成人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6,(1).

[2]安雪飞.新时期成人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4]李盛聪,刘幸.论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5]张晓辉.关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第6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再加上社会观念及市场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1办学理念不明确

成人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生,把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作为创收的途径,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几乎达到报考即可录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读是为晋升职称提高学历所迫,有些学校投其所好,盲目开设专业,成人教育成了“学历教育”,“文凭教育”。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教、成教教师一个样,中职、大专、本科教师也没有区别,教师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其次教师担任角色多,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再次许多成人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换频繁,来去匆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对教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成人高校忽视成教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移到成人高等教育课堂上,以讲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能力培养。

1.4远程教育不够成熟

现代远程教育大大扩展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正在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教育都在努力试行远程教育教学,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教学实施并不完善、不成熟,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1、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师队伍还不成熟。没有一支合格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2、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还不成熟。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制作滞后,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带宽传输速率不高,对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满足。3、课件制作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测量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质量监控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教学评估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目前,评估中较强的政府行为及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评估所坚持的原则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难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仍以普通本科教育一贯采用的学历与职称等为标准,模仿普通本科评估,还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估指标,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方案设计滞后,时代性不强等。评估作用难以运用,评估作用局限于鉴定与评比,而忽视了评估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学校要明确办学目的和指导思想

成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学历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办学目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2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知识量递增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徒有虚名是无立足之地的。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得文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前瞻性,着眼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技能或掌握热点行业应用技术,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等。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首先要组织了一支具有成人特色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同时吸收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熟悉成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持续性严谨务实的师资队伍。

2.4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平时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成教学员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教材,斟酌语言,把握重点,提纲挈领,针对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下降严重的现象,应努力发展好现在远程教学手段,打破完全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①硬件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②软件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③人力资源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5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法规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在评估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的需要,应根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现状,以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估的规定和条款。为了提高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自己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进行广泛深人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机制应该有较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余地,被评估者通过动态评估,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获得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空间,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逐步形成学校操作、中立机构评估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崔铭香.成人高教“普教化”改革:“回归自身”[J].成人教育,2007(10):40-42.

[2]吴晓东,张东红.关于普通高校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44.

第7篇

[关键词]台湾 高等技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概况

台湾的教育分为两大系统,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在这两大系统中,高等教育亦分为两大系统,高等学术(普通)教育系统与高等技职教育系统。学术系统的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大学、学院、师范院校等,技职系统的高等教育(本文称为高等技职教育)则涵盖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学制包括专科(二专、五专)、大学部即本科(四技、二技)、硕士和博士。在1990年以前,因技术学院只有1所,高等技职教育的探讨多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1990年以后,由于技术学院的新设、改制和改名科技大学,以及普通大学增设技术院系等的影响,到2005年,高等技职院校已有科技大学22所,技术学院53所,大学附设技术院系31所,专科学校仅有17所。在高等技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与结构方面,呈现出专科学生人数结构比例大幅下降,大学部及研究生人数结构大幅上升的情形。因此,高等技职教育所探讨的范畴,除专科学校外,主要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从学制上看,主要以大学部(四技、二技)为主,即本科为主。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定位明确,主要目标在于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力,为职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增进个人的学习效能。“其系科(专业)设置以职场工作为核心,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课程设计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能力,使学生得以衔接所学,成为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本科层次高等技职教育迅速发展,为台湾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目前,普通大学院校、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均称为“系所别”,其中“系别”为本科,“所别”为研究生。普通大学(学院)系所设置依据“大学法”是以“学群”为单位,分为16个“学群”;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系所设置依据“大学法”和“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亦以“学群”为单位,分为8个“学群”,分别为工程技术、设计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海事技术、家政技术、医护保健技术、商业服务技术等,还强调增加设系的弹性。技职院校的系所(专业)设置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就业市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学生意愿、学校师资、设备、校舍等条件,规划开设的,侧重实用性,这是技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主要标志,也是技职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系所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不断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如许多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都建有设计学院,开设的专业有:都市计划与景观建筑系(朝阳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有:都市实质规划与设计、生态与景观设计、地理资讯系统与空间分析、不动产与土地开发、都市与经营管理等。流行设计系 (岭东科技大学)的特色是整合服装、发型、美容、彩妆与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理念,培育具有人文品位与敏感捕捉时代潮流的流行设计专业人才。因此,系所的设置已越来越多元化,超出了学群所能涵盖的范围。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的重要体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法定”层面的目标,依据“技术与职业教育校院法”,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以传授、研究发展应用科学及实用技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之各级专门及技术人才,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第二级是部定类群层面目标。所谓类群,是自1997年底开始台湾“教育部”为改善现行各级技职教育课程与专业设置问题,以适应未来产业人力需求,将各级技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发展整合,将技职教育所有科系归并为7大类17群(外加1个一般科目群),进行“技职体系课程纲要”的制定工作,推广技职一贯课程规划。各级技职教育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其在所面对的产业发展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教育部技职一贯课程规划中对各类群按不同层级的学校规定了群培养目标。例如:电机与电子群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即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 (1)培养健全之电机与电子信息相关的高级技术人才,能担任电机与电子信息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具相当于甲级技术之专业能力。(2)培养继续进修之兴趣与能力,以奠定终身学习及生涯发展之基础。(3)培养学生具敬业、负责、勤奋、合作等职业道德。(4)培养学生兼具人文素养与科技创造、研究和发展,以及适应与改变环境之能力。第三级是专业层面目标,它规定了开办的专业面向实际应用的具体培养目标。

3.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由于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是以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增进个人的学习效能这一基本目标为目的,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市场所需的职业知能,生涯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由实务中习得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辅以相对的学理,以便学生在技能中求发展。因此,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其一是提供学生适性发展及多元学习的环境;其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进入职场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开设课程及内容的确定,是由各校自行制定的,即以学校本位课程为主。课程设计遵从的理念是必须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要的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尊重学校发展的特性。课程开发的原则是强调连贯统整,讲求务实,学生中心,未来导向,效标明确。而课程开发的依据是遵从哲学、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分析产业需求、职业要求、所需培养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此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的方法是从行业分析人手:运用Del— phi法,进行行业(Occupation)——工作(Joh)——任务(Task)——技能(Skill)——操作(Operation)等的分析,确定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目录和能力标准,然后制订教育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活动的规划,以及课程评鉴(评价)活动。由于课程设计是以行业分析为起点的,所以技职教育课程的质量评估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明晰的生涯目标(升读相关科系比率/学用合一率)、基础能力(升学率)、专业能力(证照考试合格率/就业率)等。

4.课程特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本科开设的课程有以下特点:(1)必修课程少,选修课程多;(2)基础课程分类开设,且体现出“广、浅、新、用”的特点;(3)实务课程占有较大比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且注重在实务中学习掌握技术;(4)没有毕业设计,而是在第三、第四学年安排“实务专题”制作课程,一个“实务专题”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题目来自于业界,题目可由教师确定或学生自己获取。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实务专题”课程的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是为了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物专题制作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通过课程实施,来培养学生自行获取信息并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际成品的能力。期间会由教师与学生约定时间,请学生报告进度,并随时与学生讨论实作进行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这可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各项基本概念与原理融会贯通。并可培养学生针对题目,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而自行学习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将以往所学的各种理论,应用于实务经验,以期日后能应用于产业工作中。 “实务专题”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精神,协调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如人文精神的陶冶、职业道德的养成、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培养学生成为兼具人文与科技素养的高质量人才。通过“实务专题”课程亦可使学生了解报告的撰写方式,训练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形成了学生与指导老师的良好互动。由此不难看出,“实务专题”课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实务制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教学方法。教学是使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台湾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应高等技职教育规律与技职教育的学生。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认知性教学法、情意性教学法、技能性教学法(适合学生掌握技术而非学习理论知识的教学法)、适应性教学法 (适应学生个性为主的教学法,如协同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科技性教学法、实务教学法(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等等。此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在教学上的突出特征还有:(1)很大一部分基础课程是由专业教师讲授的,如数学课程中高等数学主要讲微积分,一般由数学教师任教,而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则由专业教师讲授,很多数学方法由专业案例引出。这一措施把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理论知识“广、浅、新、用”的尺度。(2)非常重视对教育对象特征的分析,各科课程的开没,都要考虑所招收的中等技职教育学生的基础、特长,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础。(3)职业素质教育和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及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同时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寓于专业教学、实务专题和劳作课程中。

6.评价标准。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存在两大体系,因此台湾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评估方案同样有两个,一个对普通大学实施,一个对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实施。两个方案既有共同之处,反映出本科教育的共同规律;又有不同之处,反映了技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两种方案最主要的差别是: (1)在教师评价层面:普通大学的评价方案强调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取得的学术性成果,科技大学在教师评价中则仅以上述学术标准为参考,主要看教师在产学合作和帮助企业技术提升与技术研发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专利数量等。(2)在学生评价层面:普通大学重视学生的学术表现,而科技大学更注重学生在“实务专题”课程中的表现,取得职业证照 (证书)的人数、毕业生就业率及在就业中的表现等。(3)在课程评价层面:普通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由资深教授组成的专家进行评价,课程内容要反映学科发展状况。而科技大学的课程必须有产业、行业界专家参与评价,强调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首先满足产业需要,而非学术发展的需求。

7.产学合作。开展产学合作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突出特点。产学合作的类型有16种,内容形式多样,且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企业在推动产学合作中都发挥了作用。产业、企业和学校的互动关系,以及政策法规的约束与保障等,反映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开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官学研界相互协调的一种保证机制。

三、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及借鉴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在培养业界欢迎的应用性人才方面的一些本质特征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理念、价值观和学术氛围,使技职教育的定位、教育目标、课程设计、评价等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的共识与做法。其次,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坚持“实务第一、学生第一、学科服从实务和学生”等教育教学理念,在实施上已从培养目标、设计方法、评价标准、教师评价、课程实务等方面有系统的体现。第三,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体系的完备,使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内涵、标准清楚,有效地保证了应用性人才培养对业界需求的满足。

近年来,随着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开始多样化发展的探索。但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与以上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探讨范畴相对应的,是需要在本科层次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而从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来看,大陆与台湾地区还有许多差别。如:由于台湾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教育不同,是从产业需要和以职场工作为核心来设置的,教育类型的特征很明确;而大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是按照学科分类的方式来设置高等教育专业,因此难以体现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各层面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具体,突出了技职教育类型与培养实务人才类型的特征,特别是对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大陆高等教育各层面的培养目标强调通用性,希望面对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强调学生一般性知识能力较多,因此其应用性类型的人才指向不很明确。在大陆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其课程的导出是遵循专业主干学科——学科主干课程的思路,由教育界专家负责设计,几乎没有行业企业等实务部门专家的参与,并且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98个专业目录中都做出了规定。因此,较难从整体上设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系统,实施应用性教育。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中,由于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的规律掌握得还不够,因此,基本是沿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不太有利。此外,还缺少对学生状态的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不清楚,难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缺少对学生分析的基础,难于因材施教,进而难以凸显应用性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目前,大陆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只有一个,对学术性高等教育与应用性高等教育同样适用。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标准约束和评价应用性高等教育,易产生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陆应用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在大陆高等教育中发展本科应用性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前重要的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从精英教育阶段单纯学术教育的环境向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而台湾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比大陆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先行一步,对于大陆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林腾蚊,张可立,柴御清.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现况、政策与发展[R].宁波:2005台湾技职教育专题研讨会报告,2005.5.

[2]黄政杰.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前瞻[M].台北:师苑,2000.

第8篇

常杉杉在《成人教育》2015年第2期中撰文,阐述了转化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些许外延,并提出了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

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转化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些许外延:1.转化及转化学习的一般释义。一般意义上的“转化”表现为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在研究转化学习的背景下,“转化”被视为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而且必须形成一种质的飞跃;2.转化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麦基罗认为,经验是成人转化学习的来源,借助自己已有的大量的经验,成人形成自己的参照框架,即一些固定的假设或期待,由意义观点、思维定势等等构成一种解释系统,当成人发现已有的解释系统不能够包容一些生活经验时,就会通过“转化学习”形成新的参照框架,成人就是这样在不断地建构和解构自己经验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化学习”;3.转化学习理论的发展、分化与融合。随着转化理论影响的日益深入,对它讨论和批判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研究者批评麦基罗过分强调认知与理性,也有研究者批评其理论缺少情境性,对此,麦基罗一直努力回应,致力于该理论的修正与完善。

基于以上阐述,作者提出对成人高等教育中成人学习者的启发与指导:1.对学习者经验的高度认可与积极运用。该理论提出成人经验和认知水平是重要前提,具体的和可见的事实中找到支持与促进认知改变的信息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2.促进学习者的批判性反思。成人教师应该教授关于批判性反思的方法策略,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技巧方面的支持;3.重新审视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成人教师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平等的教与学互助关系的动力机制;4.推进理谈的意义。成人学习者在于他人的理谈中,互相交流观点,产生新的观点假设,继而通过批判性反思,才能产生转化学习;5.充分理解在社会中存在的“成人”。存在于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成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往往是以理性为基石与中心,加之感性和悟性的渲染和辅佐。但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成人学习动机、评价、态度和风格的养成同样需要得到关注。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圈 残疾人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21-02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宏观体制、投入、就业保障等方面,及在微观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2005年开始依托武汉电大进行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期试点,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残疾人,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与健全人有着一样的规律。残疾人虽然在肢体、听、视和言语方面存在着障碍,但他们在体质、人格和心智上与健全人一样有着全面发展的需求。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参与专业学习与职业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在全面健康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社会正义与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应该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就业机会平等的权利。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适当的补偿机制,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保障。

二、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不完善,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还没有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等没有法律保障。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只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这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发展十分不利。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但该意见是否必须采纳、最终如何决定,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制度保障的边缘。武汉市城市圈的一些地方规定,相对于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残疾人的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只是“根据需要”、“可以举办”;相对于初等教育对残疾人的各种特殊照顾,高等教育并没有对残疾学生显见的优惠。总体来看,由于社会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重视不够,残疾人高等教育在立法、政策保障及落实等方面都还不到位。

2.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武汉城市圈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投入非常少,没有设置专项经费。而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健全人的高等教育,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健全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完成学业。例如,聋人可能需要手语翻译及与正常人进行社会交流的电子辅助工具,盲人可能需要盲文课本、辨认方位的信号与盲道,肢残人可能需要无障碍通道。这些残疾人教育需要的特别辅助设施及器材,需要的经费投入要比普通教育更大。武汉电大残疾人高等教育三个教学点,虽然可以按所收残疾学生人数得到市残联给予的学费补贴投入,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日常的教学开支,更谈不上添置残疾人专用的教学辅助设备了。由此可见,经费短缺的问题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3.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残疾人高校,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健全人为教育对象的,现在招收残疾人的几所高等学校,如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滨州医学院等,其中的残疾人数育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残疾人在校内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对无障碍校园、校园文化、语言沟通、专业书籍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而武汉城市圈仅有依托武汉电大三个教学点开设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班,教学点开办残疾人教育时间不长,且受经费的制约,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疾人学习的需要。

4.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限

首先专业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各类残疾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残疾人个性的差别,只能学习仅有的几个专业,选择范围很窄,就业范围也受限制,降低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其次,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偏重理论而少实践操作,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需要。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理念滞后、师资建设落后和社会容纳较差等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5.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资薄弱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培养出来的有限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又转行,或从事管理、研究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残疾人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体上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极为低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专业训练,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的机会也极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少了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必然会停滞不前。

6.残疾人高等教育行政与业务缺乏统一协调与宏观管理

武汉市试点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由市残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学院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宏观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给基层教学点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拿招生工作来说,残联有残联的标准,残院有残院的要求,当两者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基层教学点要投入不少人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点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使残疾人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化地发展。因此,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政策导向、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办学资金和条件、师资队伍培养等多个方面,需要专门机构来宏观统筹与协调管理。

三、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补偿机制

1.切实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工作,健全立法并真抓落实

建议武汉城市圈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充分关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出台支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突出法规条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真抓落实。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针对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的资助政策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细化。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可以规定“联合助学行动”,支持残疾人终身学习。对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免费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在省内进行短期培训的,技能鉴定费及本人和陪护人员的往返路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2.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残疾人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很多,教育经费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来说,需要大量的特殊教育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其教育成本相对于残疾人基础教育更高。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已经直接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以确保各级各类残疾人教育能够健康、协调地发展,否则将会因教育的中途失败而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拓宽办学思路和筹资渠道,依托社会力量,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教育对市场经济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创新。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学生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制度、“绿色通道”制度以及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贫困残疾人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鼓励社会其他力量多方面投入的资助政策体系。

3.设立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1+8”城市圈可以设立一所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应具备符合残疾人受教育的校园、师资、设备等各类条件。学院应研究专门的残疾人大学生评价标准,注重过程管理,确保残疾学员能顺利毕业。

此外,还应建立由教育局、残疾人联合会统筹,各地区和相关单位参与的指导机构,全面协调管理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负责制定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组织专家审定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生比例、办学规模、办学资金、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要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标准等。

4.建设无障碍人性化人文校园

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招生时应在坚持政治、文化、业务条件的基础上,对年龄、婚否等问题,采取适当放宽的做法;教学上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即:按照个体的需要设计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学习地点和指导教师的选择都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另外,还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有残疾学生的高校不仅应该建设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而且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比如,设专人负责残疾学生的生活;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辅助工具。人文校园是培养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的人本主义精神,能使残疾大学生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5.科学设置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

残疾人高等教育可结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武汉市目前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会计等专业,这些只能满足部分肢残人的需求。通过走访北京、天津、重庆、长春、南京等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校,结合各所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情况,我们认为,面向听力障碍人群应开设工艺设计(服装制作、艺品制作、陶艺、动漫制作)、农业发展(园艺、果树花卉栽培、养殖业、制茶)、康复(特殊儿童和老人护理)、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等专业;而面向视力障碍人群应开设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调音师)、汉语言文学(文学创作)、针灸推拿等专业;面向肢体残疾人群应开设公共管理(残疾人工作协调员)、网络编辑与管理、印刷、艺术教育(绘画、音乐教育)和会计等专业。

6.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乐于奉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智力保证。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般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还要有正确的残疾人大学生特殊教育观,要有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如要掌握盲文、手语等交流手段和教具。就全国看,高校特教专业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并且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方面也相对缺乏。目前,全国有高等特殊师范院校(专业)27个,年计划招生规模2100多人,大都成立于2000年以后,其中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只有5所。教师的素质是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智力保证,只有有了一批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残疾人大学生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残疾大学生。

7.畅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出口及创业渠道

残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一般有三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创办的福利性企业;自主择业。近年来,进机关越来越难,去福利性企业就业的也越来越少,而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自主创业者则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国家两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残疾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可以享受这些政策的优惠;二是专门为残疾人创业出台的特殊政策,残疾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用它们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对于残疾人高校来说,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并在校内积极推行创业教育,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创业技能类课程,举办各种活动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让他们掌握一两项足以立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和信念。同时,还要结合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组织他们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和创业方向,为他们开创事业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

8.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当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保障、课程设置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门研究还是空白,也没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政府应该直接推动,投入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对区域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本土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2]李长文.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祯祥,黄璐,张家年.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认知障碍者学习需求角度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0):41—44,23.

[4]刘岑岑.残疾人教育探讨[J].教育在线,2012,5(47).

[5]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

[6]王世海.我国残疾人事业研究[J].中国青年,2011,12.

[7]武,李强.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8]王钊.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J].教与学,2012,5(4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