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新入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74份,收回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5.4%。其中,2013级本科191人,2013级专科357人;男生25人,占4.56%;女生523人,占95.44%;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78±0.88)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老年照护专业的认知及态度等内容。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情况独立、诚实回答,集中发放、集中收回。
3.资料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调查表数据库,双录双输所有数据;统计过程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相关样本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
1.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在我国老年人判定标准一项中,本科生105(54.98%)认为60岁以上为老人,专科生231人(64.71%),总共336人(38.70%),可见在这一项中总体认知率偏低,其中专科生认知较本科生低。本科生95人(49.73%),专科生117人(32.77%),总共212人(61.30%)听说过“人口红利”。在是否听说过老年长期照护的选择上,本科生68人(35.60%),专科生212人(59.38%),总共280人(51.09%),专科学生认知比本科学生高,可能与专科学生有更多的照顾老人经历有关。
2.护理专业新生照顾老年人的经历。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79人(41.36%),专科生177人(49.57%),总共256人(46.71%)有照顾老人的经历。
3.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了解情况。
本科生109人(57.06%),专科生295人(82.63%),总共404人(73.72%)。数据显示专科生对老年照顾专业的了解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可能与现目前主要针对专科学生开设该专业有关。
4.护理专业新生了解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途径。
排在第一位的是讲座30人(23.72%),后面依次为教师授课81人(14.78%),网络媒体73人(13.32),杂志、书籍46人(8.39%)。可见学校宣传是新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途径。
三、讨论与对策
1.加深对老年照护的认识。
调查表明目前有大部分护生对老年照护有初步了解,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护生有照顾老人的经历,对老年照护专业了解并不透彻。很多人将老年照护等同于老年病护理,而后者只是对某种老年疾病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而老年照护的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医疗护理范围,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护理,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老年群体的需要。护生在新型医疗模式下对老年照护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以适应需求。
2.加大对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
老年照护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护生对老年照护认识偏差大。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杂志书籍等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宣传氛围,提升老年照护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3.加强护理专业情感培养。
护理情感教育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教育、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专业情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专业技能,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
4.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
增强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加强职业前景教育、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我国老年照护起步晚,很多人对老年照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的应该是全身心的照护,工作范围也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机构;老年照护属于专科护理,改变护生对老年照护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老年照护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消除顾虑;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大大增加,老年照护职业前景可观;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护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老年照护事业发展尽力,实现自我价值。
5.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
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应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6.改变本专科护生认知差异大的现状。
【热点背景】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不能满足需求。面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我国政府和学界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补短板”。
为缓解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困境,国家近日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围绕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等方面作出重大修改。《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老年护理服务队伍,补齐服务短板,到2022年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模拟示例】
据统计,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读】
一、表明自身观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到来,导致当前我国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也开始剧增,远远无法满足其需求。国内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缺口,采取有效弥补护理行业缺口,促进养老大业的有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二、结合社会实际进一步阐述分析。
养老事业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当前的巨大需求缺口,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了护理人员不足:
1.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压力过大,工作强度非常高,工资待遇却偏低造成工作价值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待遇与付出形成正比使得人员流失;
2.医患关系产生了矛盾和紧张,对护理人员身体和精神的压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当前的职业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加入;
3.培养的专业护理人才流失和短缺现象严重又加剧了问题,护理培训和相应的监管制度缺失,国内医疗护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三、提出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吸引更多人从事护理工作,社会公众也应该给予护理人员应有的尊重感,切实维护护理人员的尊严和权益。
2.通过建立“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
3.政府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卫生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4.用市场去激活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对民办营利性护理院减免税收,建立专门的护理保险基金,对老年护理服务进行补助。
关键词:烟台市 老年护理院 市场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问题日趋凸显重要性、紧迫性。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养老机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养老机构的缺陷,探讨了老年护理院模式优势及发展前景。
1.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烟台市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图1显示,烟台市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4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2.7%;到2020年将达到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27.7%,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1]。
此外,烟台市老年人口也在逐渐呈现出高龄化和空巢化现象。至2011年底,全市百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73.73/百万,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3.22%。全市共有老年人家庭55.79万个,其中纯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32.05万个,占比达到57.4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2]。
2.养老机构调查现状综述
(1)供给不足。截止到2010年底,烟台市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已发展到208处,床位20625张,每千名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仅拥有床位17.22张,数量上远满足不了需求。
(2)各类养老机构存在诸多不足
① 老年福利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90%来自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对于如老年人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多项服务技能缺少,只能实现低端服务功能;
②敬老院的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县区街道财力有限,难以有效保障敬老院的运营。此外,敬老院还存在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等情况,老年人养老存在较大隐患;
③老年公寓是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然而政府办的老年公寓限于资金问题,数量上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民办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仍然处于敬老院的发展模式,硬件设施局限在休闲、健身的功能上,软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服务项目单一,层次不高;
④社区养老在一些大中城市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独居老人、不能自理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老人,需要更加优质的服务,但费用较高,一些老人无法承受;社区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服务人员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社区养老不能处理好盈利性与福利性的矛盾关系,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大,无法使社区养老得到顺利发展。
3.老年护理院的独特优势
老年护理院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配套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也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养老机构设施配置低,服务功能不全面无法满足现阶段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唯有老年护理院模式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
老年护理院服务功能:
(1)提供日常起居、餐饮、医疗保健护理、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既能使老人感受到居家养老的生活氛围,又能享受社会化服务;
(2)按照入住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租住模式,满足不同收入的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3)综合医院和普通养老机构的优点,填充医疗、保健、护理功能。弥补了普通养老机构的缺陷,对老年人养老无疑是最优选择,尤其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极大便利。
(4)配备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开设各类课程如舞蹈、书法、乐器等,为老人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仍能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4.老年护理院发展的政策建议
老年护理院是个具有集成功能的养老机构,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政府对这种新兴的企业模式积极的推广,在政策角度,宣传、引导角度做好保障工作,才能使烟台市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得以满足。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护理院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护理院的建设当中;
(2)政府引导设立老年护理院的旗舰企业,形成养老市场的竞争机制,使护理院功能齐备,收费趋向合理;
(3)政府应承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及上岗监督工作,保障护理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烟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烟台市人力资源保障局
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起步较晚,从2006年6月人保健康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起,至今才4年多时间。但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客观现实,国家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进,这一险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上讲的长期护理,是指个体由于意外伤害、疾病或衰弱导致身体或精神受损而致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给予广泛帮助的活动。长期护理可针对任何年龄的人,如年轻的残障人员,因事故受伤或疾病治愈的人们需要康复照料等。但通常指的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实施长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由于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提供给体力上和精神上不能独立照料自身的人们以广泛的医疗和非医疗服务。这一服务囊括了这些人群不同健康层次需求的从日常生活活动的帮助、护理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家庭健康照料、成人日托照料、疾病康复照料、临终关怀照料等都属于长期护理的范畴。
有长期护理的客观需求,就产生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行为。这种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通常周期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终身。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长期护理保险的意义就在于当人们发生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护理需求时,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帮助被保险人获得必需的护理关怀,提高其生存质量。
我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据有关研究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这一人口规模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欠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还未普遍富裕的情况下快速进入老龄化的,如此巨大数量的老龄人口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人的预期寿命增长,另一方面人类主要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老龄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大,慢性病患者的增加,无疑大大提高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这又是眼下的现实。据国内一家对生命关怀进行研究的机构调查,全国仅有不到50家晚期病人安养院,仅有不到200家设在各类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这种现实甚至使一些老年人和中年人陷入“护理危机”担忧。改变这一现状,是国家和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和不能回避。
我国在老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家庭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联合家庭向直系家庭继而再向核心家庭演变。所谓的“四二二”、“四二一”、“空巢”家庭大量出现,传统的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削弱。同时这种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将未来稀缺的人力资源困于家庭护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这是各国在解决社会医疗保障问题中的普遍选择。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一个在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多元、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整体,以其不同层次的、多样的方式提供护理保障的服务体系。而商业保险公司以其举办的护理保险业务,以及未来可以涉足的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当前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良好机遇
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进程提速带来的基本需求已如前述。从保险市场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机遇。
首先,国家对关系民生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高度重视,也开始将老年护理问题纳入制度建设的构建设想之中。从重视的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必然对作为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足够重视,对医疗、护理类的保险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个别发达地区的政府已经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商议合作办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就是明证。然而,由于国家财力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等因素,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还只是定位在满足基本的医疗保险上,无论从群体的覆盖面还是保险项目的覆盖面都还不是最大。其中老年护理费用就尚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外。尽管目前某些地方也实施了由政府部门给以老年人护理一定的补贴,但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长期实行的根本办法。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补充社会保障的空缺,这无疑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乐见。
“我们致力于将美国成熟、先进的养老护理经验带入中国,构建中国老人健康的新模式。”持有美国德州和加州专业养老工作执照的李飞东运营总监说,“我们旨在减少老年病患的痛苦,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把长期生活护理、专业医疗护理与先进的康复保健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让住养老人舒心、让其家人放心的专业医疗康复养护机构。”
李飞东回忆当年在美国攻读医务管理硕士研究生期间,曾接触了当地的一家养老机构,对美国先进的养老理念、专业的理疗器械、专业的护理团队印象深刻,他决心投身于养老行业,希望有一天能把知识和体验带回中国,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做贡献。他又谈到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及需求,指出我国必须提供多渠道、多档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机构和运营模式。李飞东及其团队相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对中高端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是有市场需求和支付能力的。
凯健无疑承载了李飞东的梦想,从今年1月正式开业至今,凯健以其优质专业的服务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走进凯健,你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家养老护理机构,而且是一个温馨和谐、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
凯健的护理团队为每一位老人量身定制了全天候的服务,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监护及响应。提供以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和康复护理为主的专业高端护理及康复服务。更兼配备齐全的居室、专业的医疗服务团队、营养丰富的膳食、开放恬静的活动场所,成为构成凯健高端护理康复服务的基石。“从技术层面来讲,凯健所接待的病患未必一定是上了年纪的,专业的医疗管理团队加上先进的设备,让凯健成为一些残障人士康复的最佳选择。”李飞东无不自豪地说道。
在凯健,环境、硬件设施和居室户型与装修,不仅保证了档次感,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仿居家养老的氛围,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带来巨大的便利性,让老人住得安全、舒适。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老龄化,专业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现,社会养老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养老护
理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被各方寄予了极大期望。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岗位普遍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低、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对社会劳动力缺乏吸引,供需存在严重失衡。如何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进出有序、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职业化护理员队伍,对于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切实维护广大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1我国养老护理员发展的困境
1.1养老护理员招不进,留不住
1.1.1养老护理员缺口大,供不应求。2011年,民政部曾印发《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目前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余人。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至2020年,中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6852万-7590万,失能老人达到599万-674万,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达到657万-731万。而据此估测,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300万-500万人。
1.1.2流动性强,不稳定。据调查,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高达1/3以上。养老护理员从业年限普遍偏低,高流失率使得一些养老机构出现了护工荒,已影响到养老机构正常工作,甚至使一些养老机构不敢对护理员实行严格管理。
1.2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低
1.2.1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民政局在2012年对北京市登记注册并正常运营的349所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473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56人,占 1.2%,大专学历262人,占 5.5%,高中/中专/职高学历1269人,占 26.8%,初中及以下学历 3152人,占 66.5%。正是由于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在护理员队伍中有临床医学、护理或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培训经历的护理员寥寥无几,只经过民政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也不多,大多数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
1.2.2缺乏感情护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老年人也不例外,而且他们是更需要找人倾听的特殊群体。不管这一辈子成功与否,每位老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感悟需要向人倾述,护理员缺乏心理知识和社工知识,不能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当引起老人伤心难过的往事,使老人痛哭不止时,而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只能对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老人的孤独寂寞无处得到排解。
1.3养老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根据2012年北京市登记注册的349所养老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 43.9±7.8,年龄偏大的护理员不仅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出现一些不良事件,而且思维固化,缺乏主动性和灵活应对的能力,还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新观点。同时,年龄偏大还会带来记忆力下降,精力有限,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这些都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
1.4工资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养老护理员待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300~4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据调查,北京市某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工资基本在1600至2000元之间,在北京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恐怕连基本生活也很难满足,更谈不上过上“幸福生活”了。护理人员的社会保障同样令人心寒。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险,即使有也只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参保的水平很低。
1.5缺乏系统培训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养老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护理人员多数缺少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在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调查中发现,养老护理员在上岗前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很少。并且在我国的培训模式中,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市场培训和社会培训模式所占的比重很小,这造成了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发展空间受限,无良好的上升通道,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国的护理人员只分为护理员和护理员主任,有些人干一辈子都是个普通护理员,这样就会造成她们工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针对养老护理员困境的改进意见
2.1政府牵头。老龄委作为老年工作的主管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优选一批有志于从事老年护理者,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而且可以扩大再就业,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护理知识培训,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由城市与这些人员原籍当地有关部门联手组织培训,不仅包括关于老年人养老的知识,还应培训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技能与方法, 能够有效地组织与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各种服务活动, 同时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及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改进培训,拓展培训渠道,开展交流式培训和知识技能储备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一般老年人常见情况的应急处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则应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防止出现高强度,低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借鉴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员的工资每月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争取使护理员成为体面职业,使护理员队伍稳定下来。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传播途径宣传护理员职业的必要,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风气。
2.2高校辅助。城市各级、各类卫生医药院校应当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培养养老专业护士为目标,必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包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等。并培养其指导管理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工作。当然应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也要扩大招生,特别是男性生源。眼下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几乎清一色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不是勉为其难就是无法胜任。
2.3机构主体。我国的养老护理机构应与国际的养老护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习他们护理的先进理论与技能,给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养老护理员及时的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员工的权益,并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养老护理员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企业也应建立护理员分级制度,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员给予较高的职称与工资。并与老人及其家人达成共识,鼓励他们对护理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给社会化养老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因素,让老人及其家人感觉养老机构是“想他们所想,及他们所及”,让老人放心,安心的进入机构安度晚年,而不是充满排斥与怨言的被迫选择机构养老。
“百善孝为先”这是所有中国人都懂的道理,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了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政府,高校,养老护理机构应联动起来,为老年事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3]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
[4]刘利君.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福利.2012(4).
[5]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6]丁华,徐永德. 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6月2日下午,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在关宾馆会见了安迪·特纳一行。
市领导对客人来青考察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领导表示,青岛正着力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当前,青岛的老龄化进程快、高龄人口比例大,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老有颐养”。美方在发展老年护理行业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希望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把先进的国际养老产业运营管理经验带到青岛,造福百姓。我们将为项目建设提供一流的服务和环境。
安迪·特纳表示,受到青岛市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王建军理事长的邀请,非常高兴来到中国考察访问,并且能够拜访青岛市主要领导深感荣幸。此行来青主要考察养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寻求投资与合作机会,希望能够在青岛寻找到合作项目。我们对于养老产业经营、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并以此优势进入中国市场。此前虽然没有专门来华调研老年产业情况,但通过不同的渠道对中国的养老情况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有所了解。尤其是通过王建军先生来美访问,通过深度讨论,不仅了解到王建军先生对于养老产业已有多年研究,有卓越的理论建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使我们对进入中国市场参与老年人产业增添了信心。但是我们对有关政策的具体性认识不够完善,需要共同建立向前发展的信心,一起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相信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开拓和发展中国市场,把中国的养老产业做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非常期待与青岛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发展青岛的养老产业作出贡献,相信我们定会建立长期且愉快的合作。
客人们还介绍了此行团队的组成构架,他们有美国养老产业方面的实业家、专业服务商、金融和咨询顾问及技术团队。
【关键词】 大学生;老年服务专业;职业认同感;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招工(生)难、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也不容忽视,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它需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方面加以解决,其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是一项可行的解决策略。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以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养老护理领域的后备人才,其职业认同感将直接影响到对养老服务知识技能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上。若没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则难以在辛苦而又默默无闻的养老服务业中坚定地走下去。因此,研究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发展,对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解决养老护理人员流失和用工荒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现状
为调查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职业认同感调查。共发放问卷299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学生109人,大二学生108人,大三学生82人,男生49人,女生250人,合计299人。
问卷涉及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社会支持、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内容。经统计分析,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职业认同和行为方面,有53.5%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养老服务行业”,有58.2%的学生“乐意去养老院实习和见习”,但也有46.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老人不太好伺候”,66.5%的学生“认为一直从事基层养老护理工作没有出息”。
在职业情感和社会支持方面,有66.5%学生为“自己学习老年服务专业感到自豪”,43.1%的学生“通过和学长交流,对工作更有信心了”。52.8%的学生“父母支持所学专业”,47.5%的学生“亲朋好友认可所学专业”,但只有45.1%学生选择“父母希望我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在职业承诺、期望和价值观方面,有88.3%的学生“认为养老护理工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主要职业之一”,63.9%学生选择“将来会从事养老服务工作”,45.5%的学生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养老护理员是我的人生目标”,但只有49.5%的学生“愿意长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52.5%的学生“希望可以尽快从事养老服务的管理工作”,还有10.7%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将不从事养老服务相关工作”。
二、老年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认同不高的原因
老年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有关,也与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职业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1、存在专业抗拒现象,不喜欢所学专业
在就读原因分析中,仅有36.1%的学生因为喜欢而选择该专业,其他学生都是因他人推荐、调剂等原因就读该专业,其中父母让选的占23.4%,高中老师推荐的占14.7%,调剂的占12.0%,其他原因占13.7%。由此可见,真正因为喜欢养老服务而报考老年服务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在此之前既不了解老年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具备基本的学习兴趣,因此会出现专业抗拒现象,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个别座谈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很少会主动学习,即使是老师要求或作业也不认真对待、敷衍了事,厌学现象明显。遇到学业困难,极易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产生消极职业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调适职业价值取向。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其职业认同感低下,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将不会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2、职业规划不足,对个人职业前景没信心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很多学生认可养老服务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说法,但他们却很少乐意从事这一行,尤其不愿意长期在一线养老护理岗位工作。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不知将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同时,受当前社会、职业行业发展和他人影响,学生的主观效能感低,很多人对自己能不能做好养老护理工作表示怀疑,用学生的话讲“自己都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认为“与其做了之后证明自己不适合,不如一开始就不选择入行”。也有的学生担心个人发展空间问题,对职业前景信心不足。因此应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热爱所学专业,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3、职业社会支持度低,觉得低人一等
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很多人认为这是低人一等的、伺候人的工作,甚至有的护理员在遇到有人问起工作时,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养老护理员。而且社会上不理解、不尊重养老护理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人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大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让他们去关心、照顾老人,或许会难以转变角色和心态,在一些服务操作,特别是隐私部位护理中容易出现抵触、畏难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需提高其职业社会支持度,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若社会上人们不认可养老服务及其从业人员,尤其是父母亲友不支持、不认可,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难以养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应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增加老年服务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向情感。
三、增强老年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1、加强专业导入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基本的关于老年照料、保健、护理和康复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如何照顾好老年人;还应当充满爱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社会工作的科学方法,善于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关爱。
因此,在老年服务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做好专业导入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在老年服务专业导入教育中,应以老年服务专业价值观为核心,帮助学生了解养老服务业以及老年服务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课程(如老年学概论)、讲座或报告、职业规划和自我成长、见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热爱老年服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认识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导入教育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水平,避免出现专业抗拒、厌学等现象的出现。
2、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老年服务专业的教学中应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应建立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如教学内容应更贴近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做一体。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注重老人护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总之,在教学中应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注重情境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老年服务专业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养老服务技能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与提升,学生普遍感到所学知识和服务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去各类养老机构进行学习。在进一步座谈中发现,一部分学生要么每天忙忙碌碌,效能感不高,要么不知学什么、怎么学,白白浪费了时间。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实训实践环节,通过职业规划、情境训练、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使他们乐于和老人沟通,热爱养老服务事业,树立为老人服务光荣的理念,积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总之,在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我们应重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第一线,为千万老人的幸福养老、尊严养老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媛媛,王晓洋,李爱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5)35-37.
[2] 杨波,孙白虎.高职化工类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5(5)166.
[3] 赵雪峰,石先进.让养老护理员成为高尚职业[N].健康报,2013-04-19.007.
[4] 高艳,乔志宏,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53.
[5] 张永.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4)43-47.
关键词 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一、步入老龄化时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养老金领取人员超过2亿人。老年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我国正在迅速地走进老龄化时代,养老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经历了最初几年一哄而上的养老地产开发之后,目前大量民营资本开始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产业布局。
二、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一)前景广阔
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助缓解老龄化让中国面临的发展与民生的双重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未富先老”,另一个是人口结构的“畸形”。因此,推动发展老龄产业,缓解未来护理服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思路。
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自从2013年国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来,进入养老领域的产业的资本总量超过2000亿元。另有数据表明,90%的老人未来将选择居家养老,7%由政府支持的社区养老,3%则选择机构养老。所以居家养老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这个领域缺乏能把资源完美整合配置的细分龙头。“养老”是一个横跨金融、地产、休闲服务、医疗卫生、轻工业等行业的新兴的投资方向,现阶段基本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业态处于“小而散”的格局。所以,养老产业将经历小微分散、细分龙头、横纵整合、垄断竞争四大阶段,或将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速的变化,在2030年左右进入成熟期。
(二)大量民间资本涌入
1.保险企业成养老产业的一大主力。泰康人寿投资20多亿建立了北京泰康之家养老一区项目。除了北京燕园已经开业,在全国已经有8个社区同时在建设,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成都、武汉、三亚,总的投资现在已经将近200亿。欧美国家医养结合少一点,因为他有全科医生的体系、家庭医生的体系,医疗体系很发达,所以养老机构不需要自己建设很多的医疗配套,但是泰康之家是在养老机构里边建立了自己的老年全科的诊疗和设备齐全的老年康复医院。
2.医疗和养老结合是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天津天同老龄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务为核心,具有丰富实战运营经验,专业从事养老产业投资、开发建设、连锁经营、品牌管理的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其下属的天同医养院围绕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医、食、住、行、乐五大模块开展工作。突出医养结合特色,重点为失能老人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都有氧气和输液设施,如同医院病房。完善的医疗配套极为重要,否则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太重,正因如此,医养结合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医疗服务可以报销。
3.养老产业同时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关注。IBG与红杉资本联合云锋基金投资75亿元的养老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计划在未来10~20年,将打造一个生活自如、环境优美、医疗照顾以及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园区。
(三)国内养老产业市场情况
我国目前产业市场的供给主要以养老地产的开发销售为主。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1.产权销售模式。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较低。
2.“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使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以万科集团为例:占比80%的住宅为出售产品,其余20%为持有型物业,其中就包括养老型物业。
3.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综合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收益,以上海的“亲和源”模式为代表。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鉴于开发企业投入巨大,目前的养老项目多瞄准高端养老客户。
基于养老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一线房企(绿地等)以及保险资金(泰康等)已开始涉入养老产业。
(四)我国养老市场目前的主要特点
第一,建设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较长。
第二,缺乏先进的服务模式。
第三,主要的市场供应集中在中高端住宅销售,中高端养老社区和服务尤其匮乏。
第四,行业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规范。
第五,项目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
第六,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第七,项目实际运营不佳。
第八,还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尚未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养老产业品牌。涉入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对于养老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但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背景下,预计到2030年,将诞生一批百亿级养老品牌,随着竞争格局形成,各主力品牌市场份额将逐渐趋稳。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朱晟坤(1997―),男,山东章丘人,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