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4: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基础理论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上海市财政局 200030)
【摘要】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主要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取决于一项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后续计量则取决于负债的性质及结算方式。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三、初始计量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通常使用三种计量方法,即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有时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要求基于认定成本进行计量。
(一)等价交换的初始计量
因项目之间等价交换所确认的资产,初始计量几乎不存在什么重大问题。交换交易包括:通过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取得一项资产,或者通过承担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债务而取得一项资产;通过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获取一项服务,或者通过承担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债务而获取一项服务;发行一项负债或权益工具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或取得收取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权利。
如果一项交换交易系非关联方之间谈判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存在财务困境,也未受到其他压力,则放弃和收到的对价通常认为等于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初始计量既可以视为成本,也可以视为公允价值,因为两者相等。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是使用与后续计量相匹配的术语。因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把初始计量描述为以成本计量,就会造成混乱,反之亦然。
(二)非等价交换的初始计量
偶尔,两个价值不同的项目进行交换,是因为交易的价格可能受到交易双方其他关系的影响,也可能是交易的一方处于财务困境或者其他压力从而使交易的价格受到影响。根据前述,取得资产的成本或承担负债的所得等于所放弃对价或所收到对价的公允价值。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法确认经济损失或利得,二是无法确认交易中未予明确表述的成分(例如,提供服务的义务、权益缴入或权益分配的义务或者为过去交易的付款义务)。因此,对于一项非等价交换而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使用所放弃或所收到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主体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法。
1.以所取得资产或所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并按下述方法处理公允价值与所放弃或所收到对价公允价值的差额:(1)如果交易是与以投资者身份的权益投资者(或合并集团中的其他主体)之间达成的交易,差额确认为权益缴入或者权益分配。(2)如果交易中未列明的成分可以辨认,则应进行会计处理。辨认交易中未列明的成分(或者证明不存在其他成分)可能比较困难。(3)在其他情况下,将差额确认为交易利得或损失。但是,这样处理有违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首日”无利得或损失的传统观念。涉及非等价交换的明显利得或损失并不常见。但是,如果交易的一方处于困难状态、极度渴望交易,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此时,真实利得或损失即会产生,加以报告或可提供相关的信息。
2.如果放弃或收到的对价是主体自身的权益工具,以所收到或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灭失或发生负债的公允价值来计量权益工具。这种处理方法,符合主体自身权益工具不产生利得或损失的理念。
(三)非交换交易的初始计量
非交换交易也可能导致确认资产和负债。例如,无对价取得一项资产或产生一项负债(如无条件的赠予或补助),或者交易之外的事项产生了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例如,诉讼)。
如果发生了上述两种情况,取得的资产或发生的负债应以零计量,以与非确认加以区分。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第20 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允许这样处理。但是,以零计量该项目,不大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但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不必要变化,初始计量应与后续计量保持一致。但是,如果后续计量系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这并不排除使用诸如现行市场价格(比如公允价值)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来确定认定成本。
(四)内部建造资产的初始计量
内部建造的资产,在完工时应使用与后续计量相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
1.如果该资产将基于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成本计量。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使用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作为认定成本。(如果已完工资产在完工时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通常情况下主体将在完工时确认一项利得,而当主体计提资产折旧时,该利得将在随后予以转回。)
2.如果该资产将基于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现行市场价格计量。
3.如果该资产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现金流量基础进行计量。
四、资产的后续计量
1. 自用资产的后续计量。对于一项自用的、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如果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并不必然能够提供该资产获取现金流量的最佳信息。除非是资产减值或者减值转回,资产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并不具相关性。主体所使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可以利用交易、资产消耗、资产减值和履行负债方面的信息来评估。对于主体自用的资产,基于成本的计量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信息,通常比现行市场销售价格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信息更为相关、更好理解。另外,基于成本进行计量更为简便,通常比现行市场价格计量的代价更小。
尽管存货终将被出售,但它与主体所自用的、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而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并无二致。与其他将予出售的资产相比,存货按成本计量更具相关性,因为与绝大多数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出售不同,出售存货通常要求卖方作出重大努力来确定买方,而且确定存货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也存在许多困难。
当然,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自用资产,也有诸多批评:一是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转回滞后于资产产出能力的变化;二是备选的折旧方法有多种,但某些折旧方法比其他折旧方法能够更为准确地追踪反映现金流量产出能力的下降;三是仅确认减值损失,但当资产的现金流量产出能力上升时却不确认利得,有失中立;四是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忽略了主体可能决定出售一项定价适当的资产这样一个事实。
2. 待售资产的后续计量。一项待售的资产将直接产生现金流量,从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现行脱手价格(或者现行脱手价格减销售成本)可能具有相关性。确定现行脱手价格的耗费可能比较合理,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特别地高。因此,理事会建议,对于通过出售来变现的资产,现行脱手价格将是最合适的计量方法。例如,将被出售的金融工具投资(为收取现金流量而持有的投资除外)、将被出售的除存货之外的稀有金属、谷物和有形资产等交易性商品。
有人认为,对于已开发完成或已长期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获得其现行市场价格的成本未必合理。因为现行市场价格要求对房地产交易作出重大估计、获取输入变量,而这些房地产交易与要计量的房地产却不一定具有足够的相似性。相反,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花费较少,主观性不大。但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其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很少关联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特别是现金流量经历许多年都不会发生时更是如此。房地产并不足够同质化,销售行为也不会经常发生,因而无法使用过去的现金流量趋势和损益情况来评估未来现金净流量。因此,对于此类资产,现行市场价格尽管具有主观性,但通常比成本信息更具相关性。
3. 持有并按商定条款收取现金流量资产的后续计量。许多金融工具条款要求发行者支付款项或交付其他金融工具。尽管此类资产许多(即使不是绝大多数)都能出售,主体也可能持有一项金融工具并按合同规定收取现金流量。
贷款、债券和具有类似于利息的回报且合同现金流量没有重大变动的其他应收款项,通常是持有并收取合同现金流量。此类资产的经济性受到两个因素的重大影响——有效收益率和可回收性。
关于有效收益率,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分析管理层以往在原始发行或通过购买获利性贷款或其他应收款项方面的成功,合理地评估未来收益前景。关于可回收性(或可回收性不足)始终具有相关性。基于成本计算的利息收益,加之管理层估计的坏账费用,很有可能提供有效收益率和可回收性的相关信息。
前文述及,对于主体持有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的金融资产,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无法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相关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可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此类资产包括:(1)净额结算的衍生工具,现金流量具有重大波动性的混合工具。(2)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掉期及类似工具。此类工具规定了固定的现金流量金额,尽管该现金流量未来并不必然会发生。(3)其他工具,如买卖外币的远期合同。此类工具涉及现金的交换,但最终盈亏具有重大波动性。
持有某些衍生工具(套期工具)是为了对冲其他资产、负债或可预期交易(被套期项目或交易)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对于此类衍生工具,使用现行市场价格最为恰当,因为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评估这些衍生工具产生的现金流量。相反,如果被套期项目未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就会产生计量错配,导致计入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被其他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全部或部分地抵销了。
4. 利用使用权收费的资产的后续计量。有的时候,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持有者,会向获得资产使用权的其他主体收费。产生现金流量的方式包括租赁、出租、特许和收取进场费、停机费、着陆费、进港费、停泊费或专利使用费。
在某些情况下,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持有者(所有者)在财务报表中不再确认该资产,而代之以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和剩余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时,通常是划分为“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计量方法前已述及。而剩余资产以何种方式为未来现金流量作出贡献,将取决于其最终是销售、再租赁还是主体持有自用。
在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被主体继续整体确认的情况下,此时持有的资产,既不同于“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也不同于“为自用而持有的资产”。对于专门用作收费的资产,其现金流量包括源自现有合同的合同现金流量和源自可能的未来合同或者资产变卖的后续现金流量两部分。专门用作收费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反映了整个经济寿命期间用于收费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那些用于收费的价值较低、数量庞大的项目组,其过去收益、费用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可用来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前景,因而以成本为基础的信息就很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某一单项资产在主体整体中的重要性越大,其现行市场价格信息的相关性也就越强,例如土地、建筑物、泊车场、船舶、飞行器以及类似的价值颇高的项目。估计此类实物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时,往往具有可利用的现行市场价格或信息作为输入变量。为了借款或保险等目的,土地、建筑物和其他高价值物业,在许多不同评估市场中也有许多可接受的评估技术。这些计量可能不属于现行市场价格,但也可以为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提供输入变量。
五、负债的后续计量
(一)没有明确条款的负债
没有明确条款的负债,可能由民事侵权行为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而引起。此类负债要求通过协商或者司法行动来决定结算金额,因而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并不可行(因为此类负债不存在成本),而其现行市场价格又难以确定,故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
(二)具有明确条款的负债
某些合同性负债,具有明确的条款,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金额尚不明确(例如,保险合同和退休后福利)。对于此类负债,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不太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市场价格又难以确定。因此,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提供此类负债最为相关的信息。
1. 按规定条款进行结算的负债的后续计量。绝大多数负债具有明确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应付的金额,而且此类负债几乎全部按规定的条款予以结算,只有极个别负债通过现行市场转移给其他主体。负债的转出方通常与对方通过谈判进行交易,因此这种交易可能并非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如果是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债权人具有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因为债务人已经同意了规定的条款和条件。
对于一项不可转移的负债,如果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且把市场价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市场价格变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在负债存续期间内也不能转回。因此,此类负债应视作类似于“持有以收取现金流量” 的资产,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通常能够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但也有人认为,至少对某些具有特定条款的金融负债,现行市场价格是恰当的计量,因为此类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特别是利率变动),能够对冲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还可以把收益类似但因为利率环境不同而存在不同付款要求的两类负债区分开来。
尽管衍生工具具有合同条款,但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不太可能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有用信息。因此,正像作为衍生工具的资产那样,作为衍生工具的负债也应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或者以按照合同要求的现金流量的其他方式计量。
2. 用于转移的负债的后续计量。极个别负债可以在未经债权人协商认可的情况下转移给第三方。对于此类将通过转移而结算的负债,最相关的计量方式是现行市场价格,或者现行市场价格加交易成本,因为这是其他方承接该负债而需要主体支付的现金估计数。
3. 通过履行服务结算的负债的后续计量。需提供服务的合同义务(履约义务)所产生的负债,具有明确的结果而非规定的条款。按所收款项(某些情况下还要加上利息)为起点的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提供了重复发生的损益构成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可用来预测未来毛利。但是,服务的现行市场价格可能也是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主体支付款项,而由其他方履行服务时更是如此。
六、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
在没有交易价格以及估计价格不可行或者估计价格不能提供最为相关信息的情况下,目前通常使用现行价格估计之外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以按需设计以适应特定的资产或负债,从而在每一项新准则中,都可能创设新的计量方法。另外,按需设计的计量方法可能提供一项特定资产或负债最为相关的信息。但是,在确定是否使用按需设计的计量方法时,理事会必须考虑这种计量方法能够被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理事会认为,应尽量限制计量方法的种类,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财务报表所列报的金额。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其他计量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按照定义,所有基于现金流量的计量都必须以估计现金流量金额为起点,其他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计因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的可能变化。现金流量金额的不确定性,是资产和负债的重要特征。例如,一项负债存在三种可能的金额(10,50 和80 个货币单位)。假定结果是10 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10%,50 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60%,80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30%。最可能的结果是50 货币单位,但还有其他两种可能性,考虑三种可能性的现金流量期望值为55 个货币单位。但是,财务报表使用者不太可能将“最可能的50 个货币单位现金流量”与“确定无疑的50 个货币单位现金流量”等量齐观。
2.货币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的时间和货币时间价值影响许多计量指标,因为将于明天收到的1000 个货币单位付款比10 年后收到的同样金额付款价值更大。
3.因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而应承担的价格。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所承担的价格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期望现金流量均为100 个货币单位的两项资产,可能的结果范围或许相差极大。其中一项资产或许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0 和200,概率均为50%。另一项资产也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分别是99 和101,各自的概率也是50%。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会为第一项资产支付相同的金额,因为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太大。这种差别就构成了承担额外不确定性(如风险溢价)的价格。
4.市场参与者将予考虑的其他因素,如非流动性。目前,除公允价值外,前述的非流动性因素在所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中均未予考虑。在保险合同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建议的计量模式考虑了从市场参与者视角的非流动性。
5.与负债的非业绩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自身信用风险。如果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目标是估计现行市场价格,则应考虑所有的因素而且所有因素均应反映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同时应要求定期重计量,重计量时所有因素应予更新。如果计量目标是估计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作为后续按成本基础计量的起点,则初始计量与按现行市场购买价格计量相同。除非资产的账面金额无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收回或者负债的账面金额无法充分覆盖未来现金流量,上述金额在后续计量中并不会被更新。如果计量目标是测试一项按成本计量资产的减值情况,按照力避计量方法变更的理念,如果计量包括了估计现金流量变更的影响同时忽略其他变更,则更具相关性。通过变更估计现金流量同时保持其他因素(例如,利率变更、承但违约概率变动风险的价格变动)不变就能实现上述目标。
(二)主体观还是市场观
是运用主体观还是市场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二是两种观点对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可能相关性。
如果市场输入值可以观察到,则估计相对容易,更方便验证。对于出售时无需重大努力即可出售的资产,利用市场观特别相关。
而对主体持有并使用的某些资产以及通过履行服务来结算的负债,主体观更为相关。如果现金流量比较独特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特定主体的输入值具有相关性。如果主体的计划与典型市场参与者的计划不同或者拥有更多或更好的信息,特定主体的输入值还可能更好地预测最终现金流量。对于按特定主体观进行估计的一个忧虑是,它可能有意无意地反映了与其他资产的协同效应,从而并非仅仅计量了意欲计量的项目。
(三)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
负债已到期但主体却无力结算与偿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反映在贷款的市场价格(即要求的利率)和债券的原始发行价格之中,而且对具有交易价格的负债,这个因素也已经以某种方式融入定价之中了。因此,它已经自动地包含在这些负债的初始计量之中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争议的问题是,负债的后续计量是否应该反映因到期未付可能性发生变动而导致的预期现金流量变动,是否应该反映存在到期未付风险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
更新计量信用风险(和市场利率)变动的负债,关注点通常集中在,因主体信用状况恶化或者因承担违约概率变动风险而导致市场价格提升,从而以较高的利率对负债进行折现所产生的利得。通常情况下,已确认利得被认为是正面的、积极的业绩指标,但上述情形下的利得却反映主体整体财务状况的恶化。
对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初始计量时反映主体自身信用风险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同样颇具争议。如果现金流量估计的不确定性反映的是市场视角,则现金流量估计应包含主体信用状况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不确定性源自主体自身视角,则可能反映也可能无法反映主体信用状况的不确定性。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创新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应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下就是对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内容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首先包括会计的一般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的实际工作所涉及到的财产估价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计的国际化理论也被融入到了基础理论的内容中,以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实现较好的跨国合作项目;第二,由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的重点内容即为会计核算体系理论等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可促使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第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还包括会计管理基础理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自身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内容之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因此,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将其内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1、首先整理出ERP整个的流程架构,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并分模块测试,并且辅助学习财务基础理论知识;
2、然后系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技术包括SQL数据库,网络理论,ERP基础理论;
3、了解并学习企业运作规律,规律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计划等,并尝试运用ERP;
(来源:文章屋网 )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基础阶段,为以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有着3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基础理论比较多。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如会计要素、会计假设、计量基础和计量属性等基础理论知识都有所涉及。这些基础理论在多门会计专业课程中经常提及,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教”透,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知识点多。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知识点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相关的种类以及格式等都有所涉及,点多量大。这些知识点的“教”是学生“学”、“做”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遵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第三,方法多。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涉及了多种会计方法,有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又包括了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我们都要教会学生,以便于后面学生真正的“做”。所以,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处理好“教”。
1.1明确课程的性质,处理好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基础会计》是后续课程《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开展的基础,所以需要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并且确定教学的要求,从而教师需要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明确课程案例,将课程的“度”和“次序”把握好。
1.2教学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在教学课时的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基础会计》特点,合理科学安排教学的章节内容。内容需要突出重点,也需要兼顾其中的一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中会计教学的大纲有规定,即使不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也应该作为一般进行概括的讲授。
2《基础会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学”的定义: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挖掘学生对于会计的技能以及会计的理解的深度,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贯穿起来,最终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2.1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教学的部分可以更新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自主自发投入到会计教学知识获取之中。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培养学生脱离书本之外的,对于图书和杂志网络资料的查找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提升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大纲之中规定但是难度并不高的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全部接受,并且熟练掌握。但是,在会计教学之中有着一定的会计前沿性的知识,需要对于学生能力更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在学好课程的教材的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的推荐书籍。会计教学之中,对于会计教学基础比较差薄弱的学生,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进行会计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领会,使得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中等水平,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改进学习习惯。
2.3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到班级的学生学习之中,并且做好相关的研究,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式、答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自我改善。
3《基础会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做”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会计实践的运用便是指学生在会计实务之中的“做”,本课程更加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做”是“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化,两者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规范的“做”,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3.1明确实训的目的
《基础会计》课上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学生加深会计基础理论的认识,对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相对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融会贯通实际操作方法与会计基本理论。
3.2熟练掌握实训要求
根据实训参考书提供的实训材料、《基础会计》教材教授的知识和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使用真实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在上课老师的教导下,独自完成课堂练习和实训项目的操作,在限定的时间完成全套实训资料。
3.3掌握实训项目内容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二、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探究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总结语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84-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广,高等教育的人才模式呈现多种多样,如何定位自己的办学宗旨是所有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它们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根本之道。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总称,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事物内部规律;应用型人才指从事非学术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着重强调动手能力。两者之间的分工截然不同,一个偏重于学术理论的研究,一个偏重于知识的应用,但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类型,具有显著的特点:1.知识面广。一般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熟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在从事相关的工作时,不仅涉及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可能涉及一定的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所以,只有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2.实际操作能力强。应用型人才更偏重动手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基础知识,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行为方面的能力;3.具有较高的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在这个领域走得更宽、更远。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因而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很多的专业方向。对于土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就是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工作;拓宽专业就是要淡化土木工程界限,让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还可以涉及管理、财务等相关方面,这就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征。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削弱基础理论的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咨询、工程管理、工程检测等相关工作,我们要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制订相应培养计划,要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将学生培养成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拉近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所运用知识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形成一个符合当今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对于土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得课程体系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知识是能否熟练掌握这门专业的根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2.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土木专业学生要重视学习期间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各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加强与社会、企业沟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服务社会,企业内涵盖所学专业知识的最新内容,反映了时代对该门专业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与社会、企业联系,了解当前最新形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以书本形式呈现出来,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东西,无法形成感性认识,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只有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第一线,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工程实地的观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去学习。
2.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来说,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尤其在专业课讲解时,板书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有些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我们土木专业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到工程实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一种感性认识,这样更便于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程设置时,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以工程应用型能力为主线,以“强实践、重能力”为原则,建立全方位能力结构训练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式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内容,选择实验项目,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可依据学生完成实验的难易程度、实验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等相关内容进行打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程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为了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3.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该部分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在工程实地或者设计院的实习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的特点和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使用价值。毕业设计是本科学校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训练。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以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思想,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瑾,艾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2):23-25.
[2] 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6-18.
[3] 董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18-21.
[4] 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7-40.
[关键词]基础会计;培训体系
基础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内容,建立健全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对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当前,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成熟,我国会计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经历了几次变迁,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需要不断的与变革的会计制度进行对接,更新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内容,使之做到系统科学[2]。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从源头强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构建系统科学的会计基础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新会计制度,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1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培训周期较短,导致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缺少实践操作环节的培训。培训工作主要是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培训,缺乏实务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导致受培训人员虽然掌握了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作的实际运用当中出现问题,受训人员的理论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3]。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的政策导向性不强,当前,基础会计理论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很好的结合会计政策的动态变化,随着企事业经营生产内容的增多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也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应当注重运用的时效性[4]。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部分基础会计培训课程不能够按照基础会计知识点的重要性安排相应的课程安排,采用统一的课程安排,不能合理的按照不同环节重要性安排不同的课时。另一方面,基础会计培训课程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或者只占有少量的课程安排。
2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是市场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会计制度以及相关准则的变革也要求基础会计培训的内容根据新的变化形式不断进行调整,使培训内容与会计制度相对接。由于当前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课程学习者并不能真正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的重点,对基础会计理论的实际操作掌握也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的需求,职业操守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课程设计,在强调基础会计重点的同时,增强受训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受训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到“遵循准则”以及“不做假账”要求。
3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完善路径
一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课程设计在相关知识点的培训以后,需要选取相应的操作实务加强培训效果的巩固,使受训人员可以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职能的要求。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一方面,增加会计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方面技能的培训,使受训学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会计技能。另一方面,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内容,与会计准则的调整内容相匹配。从两个方面完善和更新基础会计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应当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基础会计理论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合理的安排课程课时的安排,对基础会计理论中的复式记账、账户体系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知识安排与更多的课时。另一方面,在进行基础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授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培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4结语
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存在的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培训、政策导向性不强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优化应当不断对相关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对学员的业务操作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剑媚.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商业会计,2016(22):118-120.
[2]王佩娴.体验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2):83-84.
随着会计学的完善,会计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是促进会计行业进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会计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从会计理论的概念、分类等各个方面入手,掌握会计工作的趋向以及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首先要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
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以及会计职能等等,会计环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对会计熊产生的影响,比如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法律等等。稳定、和谐的会计环境能够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提供支持,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体统包括了企业单位,也是单位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以及经济活动的成败。这些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能够wield企业系统化、连续性的提供企业效益状况,是企业未来发展与管理的数据来源。会计工作以特定对象为主,每天都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进行管理、监督和统计,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内容,将会计职能分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会计职能也会不断变化和改变,包括反映与控制、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等。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包括:客观性。会计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从会计统计、监督以及结论等等,通过这些工作获得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客观分析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者经济情况,减少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规范性,是企业内部所有的会计工作者都必须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在自己管理范围内进行工作,不能够因为一己私利而采取损害集体以及企业利益的行为,会计基础理论的客观性与规范性,是保障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以上几点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
1.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业会计人员的发展前提,会计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基础能够更好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宏观的了解,这样在企业会计工作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就能够随时解决和处理,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基础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同样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实务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把握企业未来经济活动以及经营的趋向,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占据市场份额。
2.指导作用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依赖于会计基础理论,比如会计基础理论中的相关专业内容,能够帮助会计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论知识能力,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还需要克服各种来自外界的诱惑,因此需要会计理论基础能够为会计人员指明工作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工作。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是企业领导者与决策者制定各项经济决策的依据,在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方面提供指导,最关键的是可以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减少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幅度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领导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掌握到企业的真实的发展情况,并处以对未来的经济规划、方式进行调整,包括产业结果以及业务交流等等,这些方面的决策都依赖于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内部需要不断进行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活动,会计基础理论为人员专业培训活动提供了指导,因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学习素材,通过学习会计基础理论,他们统计整合数据的能力,基础会计技能都会得到提升,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的时候,要讲会计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当前市场形势为前提,强化人才的亏啊鸡基础理论实践指导,奠定人才的相关操作技能,在未来遭遇工作问题的时候,可以熟练的解决,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亏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发展会计基础理论,要以当前的经济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够脱离实际,依据当前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会计基础原则,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会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内部相关管理者与会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应该客观借鉴国外的先进会计理论与观念,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