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4: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困难
针对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身边的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一些访谈,通过归类整理,大致可分为:
1.1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评价观。但是,一些教师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语法教学,不愿转变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2)教师教学方法滞后。任务型语法教学倡导“在做中学”,就是使用目的语去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目的语的能力。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然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语法知识轻语言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统一轻个性,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1.2学生因素
1)学生的能力影响。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国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英语,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差,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2)学生的性格影响。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为不愿参与课堂活动,更谈不上参与小组合作,通过使用语言共同完成“任务”,因而无法在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
3)学生的心理影响。我国学生因受儒家思想影响,过分注重自我形象,认为如果英语讲得不准确、不流利,就有损面子。因此,部分学生说英语时自信心不足,怕犯错误,往往羞于开口说英语。这种心理会阻碍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进而阻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1.3教材因素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教材大多只是照搬国外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这类教材提供的语言情景对于在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学生,尚有不符合真实生活的地方。一些词汇尽管新鲜但难以拼读,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这样的词汇会影响他们使用目的语去完成交际任务。
1.4教学评价因素
在任务型教学中,课程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评价时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但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许多学校和地区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有些教师对传统的语法教学,对“应试教育”运用自如,对在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语法教学没有信心,为了高考分数,只能对任务型教学模式采取应付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数。可见,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如不改变,在我国课堂教学上开展任务型语法教学仍有诸多困难。
二、对教师的建议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了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任务型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本研究,给广大中学教师一些建议: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任务型语法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任务型语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而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引导、协助和评价作用的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努力建立轻松、民主、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任务型语法教学是围绕任务来展开的,主要是通过任务中和任务后的活动来使学生掌握语法项目,即“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教师应学会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2.教师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任务型语法教学。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的涵义,用其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全面掌握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原则,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既要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又要构成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运用目的语的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到”,从而体验成功。任务完成后,要对执行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教师可以适当地对语言进行分析讲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系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反思我们的教学,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相对过时的教学观念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教学的情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关注“教”而忽视“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然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进行的教学创新,也大多集中在“如何讲”的层次上,而极少有人会注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些事实的存在或许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暴露出来的正是我们教学观念普遍滞后的严酷现实,而这才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认为教学观念的问题都很虚不实在,对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具备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教学创新才会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教学水平才可能获得整体的跨越式提高。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推动教学水平提高必定举步维艰。
第二,相对陈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表面上看,过去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完全能胜任现有的教学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笔者自身而言,大学时代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当年的学习经验就对笔者现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教学设计到习题布置,处处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这种建立在相对过时的知识结构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代要求了。例如,当笔者继续用“求圆的面积”这一经典例题讲解编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的兴奋感与当年的笔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类的“继承”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当我们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我们的教学也必然会被限制在一个过时的年代与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面。只有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展的需要。
第三,会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会考作为一项重大考试,它不仅有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作用,甚至还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资格。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看到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教学创新上的积极性。首先,会考挤占了教学课时。备考和考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课时,这无形中挤压了正常教学课时。其次,会考的指挥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要求。会考的难度较低,考查的大多是知识性内容,对能力的考查较弱,这无形中为教师降低教学要求提供了借口,降低了教学难度。第三,会考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会考的成绩经常成为学校之间评比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都不愿意出现补考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以全员通过会考为目标,用应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的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应该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入手。
一、就教师自身素质而言,教师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只有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而更新教学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研读课程标准。课标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还提供了认识教学过程的全新视野。即便是课标中提供的活动建议也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打开教学思路。课标虽然很简练,但每次阅读课标总能有所收获。读的多了,思想就解放了,思路就打开了。第二,多交流,多学习。比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多听一些讲座,特别是专家的讲座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往往是十分详细和到位的,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听课。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创造机会多听课,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不仅要听本专业的课还要听其它专业的课。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启发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同时还能发现不少好的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改变对会考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平时多做些功课,深入了解会考,掌握其考试规律和复习规律,从对会考的过分担心甚至恐惧中解脱出来,洒脱地面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要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通过会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知识结构的更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及时阅读并收集有关程序设计信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程序设计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为知识结构的更新指明方向并为丰富课堂教学准备素材。笔者建议,教师应经常去大型图书城和图书馆看一看。图书的上架情况和借阅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除此之外,经常上网并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也非常重要。第二,有必要掌握一门其它的程序设计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掌握一门其它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格外必要。虽然VB是教材指定的教学语言,但在现实中它已经不是当前的主流语言了,它所体现的程序设计的思想也日渐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所取代。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和发展变化,及时做好知识的更新与储备。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C#、JAVA、C++等这些语言中选择一二进行学习。学习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本模块内容的理解,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既以VB为主又能突破VB的限制,这对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了解其它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体系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涉透也越来越深入。就本模块的内容而言,它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数学必修3中关于算法的内容就直接与本模块的内容相关。而数学课程中的其它内容,如函数图像的绘制、求方程的近性解、概率与统计中的相关计算、函数图像作图、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均为程序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就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言,笔者亦认为应当有所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将部分算法知识转移到数学课的教学中去,而让本模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借鉴数学课程中的特别是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例题、习题。两方面结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各取所长,互相促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一想法,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压缩了算法基本概念和VB语句教学的课时,结果发现并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比如,笔者在教学引入“秦九韶算法”,“割圆术算法”等作为示例进行编程示范,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虽然笔者进行的这类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笔者相信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需特别提醒的是,做这类尝试之前一定要多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学进度上做好衔接。)关于教学内容的第二条建议是,注意在教学中贯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虽然教材对这一点体现得并不充分,但是课标中却明确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 ]。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调这些概念。有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对VB的学习也就不会局限于VB,而是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关于这一点,笔者甚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引入JAVA或C++的示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笔者的第三条教学建议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养成。在VB中,变量的定义较为随意,数据类型也不严格。这让初学者可以忽略编程形式上的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编程的过程上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步的编程体验和知识,这是VB这种处理方式的优越性之所在。但是,随着所编写的程序越来越复杂,VB的这些特性就会日益成为编程的障碍。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都不具备这些特性,就连VB6.0的升级版本也放弃了这些特性。所以,从长远来看,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内容。这里,所谓的养好的编程习惯主要是指:1.变量的先声明后使用;2.变量命名时“见名识意”的原则;3.数据类型的明确定义;4.缩进式的书写风格等等。
对于教学过程,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这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又让他们觉得十分吃力。这样的做法获得的是相对整齐的教学效果,却也是一种整体平庸的结果,难以培养和造就真正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打破单一的“演示+上机”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力性和学习潜能。而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上机实践,通过不断调试、修改程序来学习,这就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天分和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笔者相信,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是达到课标中关于“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3 ]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鲜明课程特点同时又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然而,真正要教好这门课程却并不容易。以上所述就是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本模块教学的反思与建议,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关键词】互动;合适;有效
一、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在第二部分教学组织与实施中第11条是这样建议的: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基于这一点建议,我不断实践与探索,每节课都想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情境,也想尽量地多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然而,却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惑,接下来我就一年级《统计》一课具体展开说明。
二、研究过程
《统计》是人教版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都有的内容,意在从小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考虑到一年级同学的特点,我特地多设计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不想,有了以下的尴尬。
1、春风得意马蹄疾
我踌躇满志地走进一(11)班教室,先用电脑展示了森林里开运动会的场景。(那可是牺牲了我一周的业余时间,一帧一帧做出来的。)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扮领队,点击鼠标带运动员入场的游戏。当所有动物都被带入场后,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数一数都来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然后水到渠成地形成了统计表。考虑到这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低落,又紧接着做了贴一贴的游戏,旨在于活动中形成条形统计图。学生们情绪高涨,十分踊跃。并且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下面的小组合作涂方块活动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中。上完课,自我感觉还挺好,觉得自己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教会了他们怎样统计,更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的理念。
2、何处青山是越中
中午,我走进教室,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说不会做,题目太难了。我一时愕然,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分析原因,我在班中做了个统计,结果是:
我对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发现其中18个是属于会统计,但没有统计的意识,不明白该什么时候统计,统计些什么,考虑哪些问题?有10人是属于有统计意识,但不会统计,其余7人根本一点不会。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一直沾沾自喜的那节课其实是个极大的失败。我一直自认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实根本没有价值。那么,怎样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就在我们身边,统计方法多样、作用无限呢?我真的很迫切地想知道。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截然不同的实践。
3、此课再磨真落实
第二天,我犹豫不决地跨进了一(10)班的教室,针对学生非常关注的春游进行了展开。一听说去春游,大家就议论开了,有的想去兰亭,有的要去沈园,有的要去儿童公园……眼见时机有利,我又火上浇油:“那听谁的好呢?”学生又是一阵叽喳,“统计一下,少数服从多数!”一学生在下面提议。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都同意统计。我又问:“那怎么统计呢?”学生又想出了一大堆方法,整理一下大致是这么几种:(1)、当场站起来数一数。(2)、把几个地点贴在墙上,喜欢去哪里的,就站到哪里,然后数一数。(3)、把地点贴在黑板上,分组每个人到上面去做记号。(4)、把地点贴在黑板上,每人剪一朵花,贴在地名的下面……经过一番争议,大家试了后面两种方法。我又建议用手中的方块到上面来贴一贴。形成了象形的条形统计图……课后,我又进去了解情况,还未进教室,就有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想统计同学喜欢吃什么菜,这样就可以向食堂建议了。”“老师,我可不可以统计每个同学的生日?”……瞅着学生们一双双喜悦的眼睛,我想,我已经真正落实了第11条:这节课上有真正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合适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反思
同一堂课、同样的目的、同样设计了许多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学生也同样在课堂上全身投入、热情高涨。可为什么课后调查的结果会有天壤之别呢?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下,我终于体会到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第11条的真谛:
1、不是说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一定有好的学习效果,得看这个好氛围是老师刻意安排的还是学生自发形成的。
我想教学建议第11条中说到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必定是要学生自己创造的。第一堂课中,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在我精心设计下的指令性活动,教室里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并未能让学生自发地意识到碰到问题可以用统计解决。而在第二次实践中,我在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由学生自己想到“统计一下,少数服从多数。”“统计”也成为了整个核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学习也一样,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营造数学意义上的课堂气氛,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数学课。
2、合适的学习方式也应该由学生自主寻找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像《统计》这节课合适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第一堂课我虽然意识到了这点,但是却只是浅表层的让学生亲历了一下,无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自主探索。而第二次实践我是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一系列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碰到问题后自己想到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整节课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3、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不一定要花哨的多媒体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一、反思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基于应试教育的考虑,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忽视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面对的一个新难题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2.教师课程理念认识模糊
高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的现象。新课程理念要求生物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注重学习通过自己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来提高生物学习质量。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出现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不知道如何进行生物教学的现象。
3.课堂氛围过于追求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问题具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都安排进行合作学习。从表面上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似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不管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过分追求教学形式,活跃课程氛围,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背道而驰。
4.课程资源较为缺乏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课程资源较为缺乏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没有结合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改革,在习题和试题的选用上,没有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只是一味地罗列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点,有限的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要。
二、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教师在教授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的时候,应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将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培养符合现代生物发展的生物科技人才。
2.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以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提高高中生物课程教师的自身素质,应从丰富生物理论知识和开展生物实验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对高中生物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学习现代生物科学。另一方面,在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应在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性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应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与生物课程知识的衔接工作,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深化高中生物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乐于学习生物知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思考。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一些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发展。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思考。
4.合理优化课程资源
合理地优化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也不容小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整合n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问题由来已久。合理地优化课程资源,就是要把生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把要教授的知识点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传授给学生。在合理地优化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方面,整合生物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应转变思路,在结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敢于运用一些新的技术工具,把课堂带到教室与实验室以外开展教学。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新课改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营造良性的课堂氛围、合理地优化课程资源,不断探索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建议
做好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随着体育新课程的推进,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已经大有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深思,本人反思自己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简要总结了部分自己的经验,与众多同行交流学习,望携手致力于小学体育教学,共同进步。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体育课不受重视,体育老师备课不充分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体育是一门游戏课,所以他们普遍很喜欢这门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校方、体育老师们和小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小学体育的真正意义。所以对小学体育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很多时候,体育老师们弱化了自己的教学作用和价值,上课之前没有认真研究体育课的教学标准,导致许多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不明确,老师上课漫无目的,完全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大家爱玩什么就玩什么,整个体育课上,老师没有存在感,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价值和作用,更没有把体育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显而易见,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只有放任学生自己散漫的玩耍,肯定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所以,体育课也是需要备课的。没有足够精心准备的体育课,学生学得煎熬,教师教得也很煎熬,导致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存在S多困惑,通过整体的了解与分析,我对备课工作的疏忽进行了反思,希望能引起众多小学体育从教者的共鸣。
2.体育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法简单粗暴
体育新课标比较开放,没有规定限制过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给了体育老师充分的选择空间,这样其实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就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体育教育者会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肯定有很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许多本来就不够重视的学校和老师就会更加散漫,常见的体育课流程变成了首先上课集合,让体育委员带着大家慢跑几圈,然后再集合散开三分钟的热身活动,接着就自由活动,体育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再集合,甚至最后这个环节也没有。这些体育教学仅仅浮于表面,难免会有些不足。可想而知,这样的体育课有何意义?完全谈不上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存在的意义,学生根本不能准确地把握体育课的要点,无法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素质收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渐渐地把体育课变得为了上课而上课,学生也会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
3.课后的时间没有被开发利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始于体育课的上课铃声,止于体育课的下课铃声。往往一声“解散”,整个体育课堂就结束了。其实是大家的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了,或许从来没有人这样认为:体育课也是可以布置课后作业的,体育课后的时间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利用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1.体育课前充分准备
许多体育老师认为,备课这些字眼在体育课中是不存在的,其实不然,体育课是一门深刻的课程,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体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等人格品质。所以体育课不仅需要备课,还需要认真投入,精心备课。体育备课可以通过研究各类体育教学资料,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认真写教案、多参考其他的上课视频等与体育课或体育训练有关教学资源来充分准备。
2.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体育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再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学法,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备学生的时候发现学生希望学习打篮球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在教学中选择篮球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老师先讲解和演示篮球的活动技巧和方法,再运用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练习,还可以分组以竞争的形式展开友谊赛,在实践中提高篮球活动的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又能丰富课堂内容。
3.开发利用体育课后时间
其实,体育课也是可以布置课后任务的,通过课后任务,让学生利用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体育学习,他们会更期待下次的体育课,老师也能轻松地和学生一起进入体育学习中。
总而言之,要不断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必须扎实基础,深入分析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抓住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时间,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1根据课程特点,安排介入时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中医课程,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后,才具备实施PBL教学的基础,从而达到预期的PBL教学目标和效果。鉴于此,我们把PBL教学安排在后半学期病机一章结束后,作为独立内容进行。1.2PBL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对象为2011级中医本科专业二班学生125人,学生自由组合,分为8组。分别在8个独立教室分两次进行,共四学时,每次两学时。具体步骤为:①第一次课,教师将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内容先后呈现给每个小组,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分幕提出问题。②由学生推选的主持人和记录员进行主持和记录,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进行问题整理。③带着问题课下查阅资料,自由组合讨论。④第二次课,分别呈现第三幕和第四幕内容,学生将查阅的资料结合病案内容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⑤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围绕焦点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阐明中医的理论和思维。⑥进行PBL教学评价。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发言情况、资料的充实度、参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自评打分和教师给每位同学打分。
2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调查反馈
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达到了PBL教学预期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教学法,我们在课后对参与本次PBL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对PBL教学法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对PBL教学法的感受与看法;PBL教学现存问题及建议。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5份。2.1对PBL教学法的了解此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一为是否了解PBL教学法,一为是否愿意尝试。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前对PBL教学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为69%。愿意尝试该教学方法的比例占97%。尽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对于中医基础知识尚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总体看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成为学习的主动者。2.2PBL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部分共设40个问题,每问设有“否”、“不确定”、“是”三个选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把握和整合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几个层面。总体来看,PBL教学法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使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一项,122份问卷认为“是”,所占比例高达97.60%。为进一步确认其认同度,我们还分别设了“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大于学习的趣味性”两题。前者的认同率(是)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为88.45%。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为97.60%,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较低,为79.40%,认为能加强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班上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问题及建议现存问题主要有(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提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建议主要有增加PBL教学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平时多开展讨论。建议PBL开课次数以2~3次为宜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为72.80%;每次课时以6~8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占85.60%。
3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数学新课标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各个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统计观念”。在传统教材中该章节的教学处理上,老师们往往会沿用确定性数学的教学方法,从概念到定理、例题的模式进行教学,过分强调方法技巧的介绍,而对概率意义的诠释重视不够,甚至一带而过。重结论轻过程,紧抓知识技能的落实,却很少引导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这是本章节内容教学的传统症结。
《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材特点是:教与学的形式以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选取的问题贴近学生,贴近时代;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以统一的方法处理统计和概率的教学。在《10.4机会的均等与不等》的第二课时“成功与失败”中,教材明确提出:1.通过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勇于探索的品质,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2.通过分析“抛掷两枚硬币得到两个正面”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实验的成功率随实验次数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并能用平稳时的成功率估计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机会。教材建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人做10次抛硬币的实验,让同学们经历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笔者在设计“成功与失败”这一课时的教学教程中,切实贯彻教材意图,不怕落后教学时间,不怕落实的知识点少,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抛硬币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让学生通过实验设法预测随机事件每次实验中发生的可能性,知道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并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
1.师出示两枚硬币,问:一定能抛出“出现两个正面”吗?为什么?这是一个什么事件?
生:不一定能抛出“两个正面”,因为抛掷的结果还可能是一反一正、一正一反、两个反面。这是一个不确定事件。
师:在一次实验中,不确定事件是否会发生是无法预料的,如果发生了,我们就说它在这次实验中成功了;反之,我们就说它在这次实验中失败了。今天我们来探讨在一次实验中,成功与失败的频率(出示课题)。如果让你抛10次硬币的话,“出现两个正面”你能成功几次?
生探讨争论,气氛开始活跃。
2.引导学生实验
学生与同桌合作,每人各抛10次,一位同学抛的时候,另一位同学监督,并帮着记录实验结果――“出现两个正面”事件在实验中成功了几次。
3.统计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抽查两位学生的实验结果。
师:某同学,在10次实验中,你成功了几次?成功的频率是多少?
学生甲:我成功了2次,成功的频率是20%。
学生乙:我成功了4次,成功的频率是40%。
师:谁知道他们失败的频率是多少?
学生丙:甲的失败率为80%,乙的失败率为60%。
师:谁知道他们成功率的差距是多少?
生:甲与乙成功率的差距是20%。
师按小组统计全班实验结果,记录在事先准备好EXCEL表格中,并用多媒体演示。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生甲:从数据中我可以看出有2位同学成功次数为0,成功率最低。第2小组的7同学成功了6次,成功率最高。
生乙:我可以统计出成功0次的同学有2位,成功1次的同学有10位,成功2次的同学有……
生丙:我可以根据数据求出我班学生成功的平均次数。还可以求出中位数,众数。
生丁:我可以求出全班同学的成功率总成功次数/总实验次数,成功率只有25%多点,成功率不是很高。
生戊:我觉得第2小组最棒,他们投出了21次成功的好记录。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据说话。这次实验的数据比较多,同学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工作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真是好样的。那么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量减少呢?而且使我们的统计更有条理性呢?
师用多媒体演示用EXCEL分析数据的步骤。
a、用函数COUNTIF统计出各成次数的频数
b、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绘制出频数条形统计图
c、利用EXCEL的“AVERAGE”求出众数
d、利用EXCEL找出生与生、组与组的成功率差距
师:从表中你能发现实验总次数对缩小成功率的差距有怎样的影响?
生:实验次数越多,差距越小。
师:猜测一下,别的班级与我们班的成功率差距有多大?
生:可能会很少,也许不到1%。
e、累计学生的实验结果,求出相应的成功率,并用EXCEL的图表功能画出折线图。
师:谁能用成语来描述这个折线图的形状?
生沉思后答:先波澜起伏,后风平浪静。
师:折线最后稳定在哪里?这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最后差不多稳定在0.25那条水平线上的附近,可能跟实验有四种结果有关,(两个正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两个反面)
师:你真聪明。打开课本,观察图,比较两张折线图的异同。
在这两个实验(实际操作的与课本中原有)中,我们的数据中有个人的成功率,有小组的成功率,有班级的成功率,你认为用哪一个来表示“出现两个正面”这一随机事件的机会好呢?为什么?
生:因为成功率有趋于稳定的特点,所以,我们用平稳时的成功率即0.25估计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
师:很好,实验成功率随实验次数增加而逐渐趋于平稳,我们以后用平稳时的成功率来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实验表明随机事件的机会(即平稳时成功率的可能性)不一定是50%。你能估计出实验的失败率吗?
生:估计在75%。
4.拓展延伸
师:如果小明邀请你玩一个抛掷硬币的游戏,游戏规则这样:抛出两个正面――你赢1分:抛出其他结果――小明赢1分;谁先到10分,谁就得胜。你会和小明玩这个游戏吗?这个游戏规则对你和小明公平吗?
生:不会,我的成功率只有25%,我的失败率即小明的成功率,他的成功率有75%,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
小结:这节课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回答:情感体验与获得的知识。
三、教学反思
1.硬币投掷实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本节课教学设计并无特别之处,只是照着课本按部就班地完成各个步骤。因投掷硬币实验,尤其是全班同学实验结果的统计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师没有补充新的例题与练习,课堂密度也不是很大。但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学习情绪高涨,在课堂小结时,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节课实在是太有趣了!”“这个实验真奇妙!(实验结果)”“EXCEL的功能真强大!”“原来随机事件的成功率是可以求出来的!”等等。
2.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认真实验,仔细操作,积极活动,获得成功与成功的经验。课堂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数学知识的验证,增进与同伴间的合作,加强情感、智力的交流与发挥,并能总结与发现独立克服困难和推断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一步学会用数据说话。
3.多媒体的应用使传统课堂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实现。本节课选用信息技术,复习了用EXCEL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教的方法,同时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当堂绘制了频数直方图,成功率折线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在传统课堂中是难以实现的。
四、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女生 体育课 交谊舞教学 实践及反思
交谊舞(也称社交舞蹈)是世界各国流行很广的一种社会交往、自娱性质的舞蹈艺术。交谊舞比国标舞要求要低,特别是现在流行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广场交谊舞,它对舞者的舞姿、舞步可以说要求很低,所以喜欢它的人很多,包括我们的高中生。适合高中女生学的舞步有慢三、中三、快三、慢四、恰恰舞、探戈舞、牛仔舞等。
1 问题的提出背景
适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时间,测试立定跳远,我安排的准备活动是健美操的跑跳步练习,班里竟有5位以上同学提出宁可跑800m也不要跳操,问其原因却说在操场上跳健美操会不好意思,放松活动我教了交谊舞中的慢三,接着下课。第二节课测实心球,也是室外课,上课前该班的张同学说:“老师,我们跳慢三好吗,这个好玩。”“真的要跳?”想起上次准备活动不愿跳健美操,我不相信地问到。我半信半疑地拿来放音机,我想总有几个不要跳的。但令我吃惊的是学生练习得相当投入,每个学生都能大大方方的在操场上练习,很多同学还主动要与我合舞,完全不顾及边上篮球班男生的眼神。本来安排8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练习了15分钟竟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安排了恰恰舞,也深受学生欢迎,不少其他选项班的同学也主动要求转到我班来上课。看到交谊舞如此受学生欢迎,去年和今年我又尝试性的对我校高一、高二排球选项班和篮球选项班的女学生进行了交谊舞的教学,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学得也快。在学了6课时交谊舞后,我对我校部分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高一134人,高二67人。
2 交谊舞教学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2.1交谊舞教学可以增进情感交流,加强人际关系
选择“会教家庭成员或与他们一起练习课堂上学的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49.25%,高二年级占55.22%;选择“会教同学、朋友或与他们一起练习课堂上学的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64.18%,高二年级占83.58%。从两项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高二年级在经过高一的交谊舞教学以后,与家庭成员和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交谊舞给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架起了沟通桥梁,这对于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家庭成员、个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减少隔阂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2.2交谊舞的教学可以开放学生思想,提高审美能力
选择“在开设交谊舞课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76.12%,高二年级占100%;选择“希望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教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 87.31%,高二年级占100%;可以看出,高二年级同学在经过高一的交谊舞学习后,已经喜欢上它,并主动要求学。对我校高一不希望上交谊舞教学的同学进行回访,发觉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自身协调性差,总觉得自己跳不好,怕被同学笑话;②认为不能接受髋部的大幅度摆动,觉得很不好意思。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想法会随着交谊舞教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她们会查找相关的视频教学去欣赏和模仿,学生喜欢看的节目有“舞林大会”。拉丁舞的美和精髓在于髋部的灵活摆动,在高一的恰恰舞教学中,多数学生喜欢学舞步,但不愿意加上摆髋动作,而在高二的恰恰舞课上,学生却主动咨询如何使髋部摆动得更漂亮、更灵活,如何增加美感,并能在教师指导下刻苦学习髋部摆动。
2.3交谊舞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做好与大学的接轨,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舞蹈是令人放松和减缓压力的一种手段。各届毕业生的交谊舞教学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的肯定。一个毕业生在寄给我的教师节贺卡上写道:“老师,节日快乐!谢谢您教我学跳舞,我觉得那些日子好开心,可以忘掉好多烦恼,可以让我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现在上大学了,周末我和同学一起去舞厅跳舞,同伴都说我的舞跳得很好,我和她们说在高中时老师教过,她们羡慕死了……”跳交谊舞已成为很多人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从已经步入大学的部分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她们能指导同寝室或同班同学练习交谊舞,去舞厅也能大大方方接受邀请,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缩手缩脚,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必影响她们今后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3 适合高中女生的交谊舞的内容及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点
由于交谊舞种类丰富多样,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习惯,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1适合高中女生的交谊舞的内容
3.1.1基本常识的指导。包括跳舞礼仪,学会说“对不起”;衣着要整洁、手要洗干净;逆时针方向运行是约定成俗的走舞程线,不能反道而行,不然会发生碰撞;高雅的气质来自于挺拔的体态,在学舞是要时时刻刻注意身体姿态;音乐是舞的灵魂,要学会踩着节奏跳舞等等。
3.1.2三步舞,包括慢三、中三、快三。慢三和中三学起来很快,快三因为旋转太多、速度太快,学生会一时难以掌握,从课堂气氛中看学生更喜欢中三一些。教学从基本步开始,先从前进后退步开始,然后是侧身步、左转步、右转步,最后可以加单手转花步。
3.1.3慢四。它的节奏慢,主要指导学生的找到跳舞的感觉,可以用一拍走一步的等间隔、四步为四拍循环的跳法;也可以用“慢慢快快”、四步成六拍循环的跳法。
3.1.4恰恰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舞,它的音乐自由奔放、振奋人心。步伐主要有恰恰基本步、前进锁步、追步、定点转、纽约步、扇形步。
3.1.5牛仔舞。节奏快,能提高学生心血管功能。舞步主要有牛仔基本步、背后换手、环接步、美国式快转。
3.1.6探戈、伦巴等其他舞种,可以在高三学生中教学。
4 交谊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点
4.1.1交谊舞的教学方法:①讲解示范法,以边示范边讲解的效果最佳。②完整和分解法,要注意两者的结合。③重复练习法,合着音乐节奏重复练习,提高动作技术和乐感。④带领法,学生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和姿态,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⑤提示法,用口令和肢体来提示动作,特别是在转动方向和改变路线的时候。
4.1.2交谊舞教学注意点①教师要男步、女步都会,及时转换角色讲解示范并带领学生练习。②先教男步动作,后教女步动作,要求学生都要学,因为是女生班,有一半的女生将要承担男伴的作用。③注意学生的身体姿态,首先姿态美,舞才美,在练习中要不断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体态。④注意节奏感的培养,音乐的选择要考虑具有强烈的重音。⑤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先培养学习兴趣,如拉丁舞系列不要强调加入胯部的摆动,让学生先能跟着音乐跳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对胯部会有意的模仿和学习。
5 反思与建议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上交谊舞课前,有84.79%的女同学希望在体育课中教交谊舞,而从我市五所普高和三所职高调查现状看,开展情况却并不好。除了一所职高、一所普高略有教过,其他学校体育教学中从未涉及。为什么不加交谊舞教学,被调查的教师主要有两种担忧:第一种担忧学生本身不要学,或没有专门的场地,在外面那么多学生看着,怕学生不敢学;第二种担忧则是教师觉得没有舞伴或认为自身水平不够。
第一种担忧,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对于第二种担忧“没有舞伴或认为自身水平不够”。体育教师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都高于一般人,对学会基本的四步、恰恰、华尔兹等舞蹈不成问题,可以看视频也可以向有基础的同事、朋友请教,更何况一些基本舞步本身就是大学的学习内容。至于舞伴则完全可以选择班内有基础或协调性较好的同学,利用课间时间把她教会,上课时当你的舞伴,而且教师与学生共舞,更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交谊舞教学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对增进感情交流、加强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习效率、促进终身体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各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女生的愿望,在体育课中适当增设交谊舞教学。教师在交谊舞的教学中,应降低难度,充分体现交谊舞的自娱功效,以广场交谊舞的要求进行教学,而非国标的规格来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做好引导,让学生掌握一种身心放松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紧张的学习或今后的工作中放松、自娱身心,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53-02
2001年,我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并于2011年再次修订。新课标将我国一直沿用的基础教育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它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也对基础教育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具体的要求。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合作性及多元性,同时,新课改也注重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目标和要求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转型提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学理念陈旧,思想比较保守、固执,导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改革滞后的现象,即在教学工作中因循守旧,教师角色转换和意识转换较慢,不能或不愿意放弃旧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仍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具有权威地位,往往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主导上课内容和节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话犹如“圣旨”,大家奉行“师必贤于学生”的理念,认为教师说的话、传授的知识便是真理,学生只能听从和服从。
(2)学生是服从者,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学习热情、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教学是指令性的,教师说东便不能往西,教师说对的便不能说是错的,这就导致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是单独的个体,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同学之间没有交流与合作,更谈不上自主、实践、探索、创新,学生能做的只是死记硬背,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只能进行应付式的学习。
(3)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存在着教条式教学。教师按部就班,所讲的内容都是遵循基本一样的模式,如讲读生字,学习新词语,分析经典的句子,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写作的意义等,也就是对语文只有纯知识性和技巧性的分析和传授,而缺乏灵活性、发散性、多样性。
(4)从教学工具上来说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材、一个讲台就够了,不愿或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也不能开发使用对授课有利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
(5)从学生评价方面来说缺乏评价的多元性。一方面唯分数论,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另一方面唯结果论,即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2. 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够,往往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矫枉过正的后果。
(1)形式大于内容。①竞相模仿各种教学方法,教师为了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一味地模仿、套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忽略了方法服务的本质和主体。尤其是有的教师为丰富课堂,增强教学的可看性,综合利用自然、音乐、舞蹈等元素,最后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音乐课、舞蹈课等,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使语文课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②过分追求知识的拓展。为了加强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延伸阅读,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文章和材料用于课堂教学,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及差异性,最后变成部分尖子生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其他学生不能跟上学习的节奏和步伐。
(2)教师的引导作用错位。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采取了各种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虽然新课改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将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但最后的结果是教师的作用被曲解或扭曲了,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没有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
首先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自主。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内容由学生定,学习什么、学习哪部分、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这样真的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①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年纪尚小,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会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热情。此外,即使有了兴趣,面对困难时也会缺乏足够的意志力,这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②家庭教育为基础。学习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的知识背景、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强度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有直接的影响;③只有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课程有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自主学习。如果缺乏相关的前期学习,则会让自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等,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也要给予相应的引导,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和附属。
其次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其作用和功能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推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①开展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只要遇到问题,不管困难程度如何,教师主观认为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便开展合作学习;②结束合作学习的随意性。教师不管合作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认为时间到了便结束合作学习。哪怕学生还在热情讨论且没有形成结论,也会立即终止。这样都将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合作学习开展与终止的随意性使得学生无法学到相应的知识,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式学习形式过于单一。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虽然问题意识只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解答。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简单地将探究式学习等同于问题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即使在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过程当中,仍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合理,没有针对性,过于琐碎,这让学生抓不住问题的重点,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和害怕,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敢回答问题。实际上,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形式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例如,鼓励学生以辩论来探讨问题,以延伸阅读来探讨问题,以合作的方式来探讨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推动探讨问题,通过激励来促进学生探讨问题等。
二、推动新课改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新课改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需要各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相互积极配合,共同推动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新课改理念的输出和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理念有进一步了解,并且熟知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和规划,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推动提供行动框架和实践路径,让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对先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但必须注重各学校的差异性,必须符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推广和铺开。
其次,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划,并通过组织学校活动加强学校内部新课改经验的评比和先进经验的推广学习。这一点,湖南省邵东县宋家塘街道办事处湖塘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合作学习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全面开展了“星月之旅”评比活动,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长、优秀组员,并及时给予奖励。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小组突出一点、优秀一点,个个积极参与,人人踊跃发言,小组间无形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其中,谭老师和曾老师所带领的班级小组建设最为成功,成了学校的楷模。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由主演变成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经过校领导的多番研讨和教师的实践探索,新的课堂模式终于出炉,即“‘学、导、练’交融,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模式。
再次,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把握新课改的度,不守旧,不盲从,不跟风,探讨有用的新课改形式;做一个新课改的研究者,研究新课改,研究学生,研究课堂,认真备课;在课堂上注重过程,当好引导者,用好各种新课改的形式;做恰当的评价者,不盲目鼓励,要点评到位,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正面评价,并对学生的不足做出中肯的评价。总的说来,要多激励、多鼓励,改变教师的权威者形象;注重学生的多元性,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既要用好、用活各种教学手段,也要明白教学手段只是形式,目的是为内容服务。
当前,新课改已取得巨大成就,也为孩子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个体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艰难,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行为主体之间理念一致,并共同合作,才能让基础教育变得更具有民主性、开放性、自主性、新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唯书、不唯上、会学习、能创新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