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价值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声誉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在经典的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中被普遍应用。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中国,声誉机制能否在中国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已有研究文献,并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公司价值、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
【关键词】企业声誉 声誉机制 公司治理
企业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Fombrun(2004)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声誉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消费者和追随者,以及赢得人们的尊敬”。企业声誉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约束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
对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目前学者们大都得出了两者存在正相关的结论,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因果关系上,到底是良好的声誉会带来更好的财务绩效,还是更好的财务绩效会对企业声誉产生影响,或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对此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Dunbar 和Schwalbach(2000) 以1988—1998年《管理者》调查的63 家德国公司为样本,根据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会计测量与市场测量来衡量公司的财务绩效。结果表明公司声誉会影响未来的财务绩效(声誉影响),反过来,财务绩效会影响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公司声誉(绩效影响),两者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公司规模越大,所有权越集中,对声誉的影响越大。Roberts 和Dowling(2002)以1984—1998 年《财富》报告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良好的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对良好声誉的公司可以更好地维持较高的利润结果,公司声誉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延续效应。Rose 和Thomsen(2004)以丹麦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财务绩效能够提高公司声誉,但良好的声誉并不一定确保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Jose Luis 和Ladislao(2007)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在1% 的置信度下显著正相关,并且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声誉或形象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是有限的。
黄亮华(2005)利用国内外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声誉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企业声誉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包括管理者、股东、供应商、债权人、顾客五类;财务绩效是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来整体衡量,包括稳健性、经营效率、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最终得到不同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声誉的解释能力各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前人研究对于两者之间关系得到结果会不尽相同。郑秀杰,杨淑娥(2009)以2002—2003 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对照组样本和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声誉对后续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声誉越好,其后续财务绩效越高,具有良好声誉的公司会降低后续财务绩效对前期财务绩效的敏感度。
一方面,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国别的差异和时滞的存在,使得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性,甚至有些结论相互矛盾。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使学者难以对不同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并进行合理地解释。这也表明了目前对企业声誉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
学者们对企业声誉效应研究的另一兴趣点是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企业声誉对公司价值是否产生影响?良好的企业声誉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公司价值越高是否意味着企业声誉越好?
Fombrun(1996)认为,企业声誉能够提升企业未来的资本市场价值,这称之为声誉的“影子价值”。
Srivastava 等(1997)对比研究了上榜《财富》杂志“最受尊敬的企业”,在公司风险和收益水平相近而平均声誉得分不同的情况下,在声誉得分上相差60% 意味着在市值上相差7%。如果是十分制的,在声誉得分上,6 分和7 分的1 分之差相当于5 150 万美元的公司市值。Black 等(2000)以1983—1997 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尊敬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盈利能力和声誉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声誉上的1 分之差相当于5 亿美元的公司市值。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反,Rose 和 Thomsen(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声誉对公司价值(市场权益账面价值)没有影响。Ying Cao等(2010)以1987—2006 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以虚拟变量代替企业声誉并控制CEO 声誉,实证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资本成本的关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认为企业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与负债成本没有关系,企业声誉能够提供重要的经济利益。
国内对声誉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较少。王惟希(2013)以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发现,商誉上升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公司价值,反之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公司价值。
现有研究主要以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为标准衡量企业声誉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研究存在对立的结论,这可能与研究时所选取的样本在国别、时间、资本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关,这也说明该领域研究还需要规范和深入。
三、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
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的指标各种各样,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但在各种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已经得到各界的一致认同。
Chun(2001)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认为产品的功能性属性、产品的非功能性属性、企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是影响企业声誉的四个因素。Anand(2002)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企业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帮助贫穷的人,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企业声誉的建立,能够改变公众的看法,在政府、员工、股东、顾客和媒体面前形成自己强有力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被信任和尊重。Maignan和Ferrell(2004)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责任,认为企业责任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包括社区责任、顾客责任、员工责任和股东责任。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评价不一样,各项责任与企业声誉有显著的相关性。Godfrey P C 等(2009)研究发现,正面的社会责任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形成一种类似“保险”的效应。
李海芹和张子刚(2010)将企业声誉划分为认知声誉和情感声誉两个方面,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和顾客忠诚影响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影响企业社会声誉进而影响顾客满意度,最终影响顾客忠诚。张鲜华(2012)以连续在2009—2011 年期间披露了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高,与声誉的正相关关系越显著。霍彬,周燕华(2014)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
国外对声誉研究比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但直到本世纪初,国内理论界才开始接触西方声誉理论,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尝试应用于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Karpoff 和Lott(1993)通过对美国1978—1987年132 个样本公司研究表明,声誉机制在约束公司违规行为中比法律机制更为重要,因为上市公司受到处罚的直接损失要比声誉上的损失要小。Llsv(2000)重点探讨了不同法系下公司治理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性和后果,并指出了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作用。Desai 等(2006)、Karpoff 等(2008)研究表明,在法制比较完善和市场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声誉机制通常可以通过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达到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的目的。
赵锡锋(2007)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声誉的相关性,认为公司的治理水平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从而使公司治理和公司声誉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声誉价值的重要因素,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提升公司声誉价值的建议。 肖海莲和胡挺(2007)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声誉机制是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有效机制,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第一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越高,更会从长远角度为公司考虑,注重公司声誉。皮天雷(2009)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对国内外的声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认为当前法律在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作用已广泛被社会认同,但对声誉机制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声誉机制是一种比法律机制成本更低的机制。
叶康涛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有效投资者保护和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国度,声誉机制可以起到延缓最终控制人与债权人冲突的作用。李延喜等(2010)通过对国内外声誉理论的文献梳理,发现我国投资银行的声誉机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等原因,其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股权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发展,经理人声誉机制在完善市场监督职能,降低成本和管理者道德风险,保证契约执行方面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醋卫华(2013)以2004—2008 年“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考察了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发现良好的公司声誉可以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声誉机制作为非正式制度可以在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中成为正式制度的有效替代机制。陈红等(2014) 以2008—2011 年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媒体发挥公司治理职能的新途径——声誉治理。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披露上市公司重要信息,形成股东声誉和公司声誉,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誉机制在治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约束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声誉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微观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声誉机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张维迎(2014)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只知道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有看到市场还是一双隐性的眼睛——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将西方声誉理论引入和应用于中国市场秩序治理和公司治理的问题中,有利于声誉机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声誉的管理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亮华. 企业声誉和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浙江大学,2005.
[2] 郑秀杰,杨淑娥. 中国上市公司声誉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2009,21(7): 96-104.
[3] 王惟希. 声誉对商业银行公司价值影响研究[D]. 湖南大学,2013.
[4] 李海芹,张子刚.CSR 对企业声誉及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13(1): 90-98.
[5] 张鲜华. 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来自 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兰州学刊,2012(12):99-102.
[6] 霍彬,周燕华. 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声誉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4,33(1): 59-65.
[7] 赵锡锋. 企业声誉及其价值评估[D]. 山东大学,2007.[8] 肖海莲,胡挺. 大股东侵占, 公司声誉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贸研究,2008(6):108-114.
[9] Dunbar R L M, Schwalbach J. Corporate reputationand performance in Germany[J]. Corporate ReputationReview, 2000, 3(2): 115-123.
[10] Roberts P W, Dowling G R.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 1077-1093.
[11] Rose C, Thomsen 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reputationon performance: some danish evidence[J]. European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2(2): 201-210.
[12] JSánchez J L F, Sotorrío L L. The creation of valuethrough corporate repu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 2007, 76(3): 335-346.
[13] Fombrun C J. Reputation: Realizing value from thecorporate Image[M],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1996.
[14] Karpoff J M, Lee D S, Martin G S. The cost to firmsof cooking the boo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8, 43(3): 581-612.
【关键词】所得税;公司价值;股利政策
一、引言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要以通过一系列的财务行为的实施来达到价值创造和财富积累为前提。因此,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的因素都将通过财务行为的传导,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对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我们无法说清哪个更主要,因为其中不仅包括了一些可以量化的因素,还包括了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但是,所得税无疑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命题,作为企业外部理财环境中法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内部财务决策的重要的经济变量,所得税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估。
二、税收对企业价值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实际的资本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三大缺陷,即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这就导致了股利政策影响股东财富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借鉴Farrar-Selwyn模型,我们假定股东的借款利率和公司的借款利率相同,且对股利所得和利息收入以相同的税率征税,如果公司将所有的税后利润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则第i位股东获得的税后股利所得为:
(3.10)
其中,EBIT为公司的息税前利润,r为借款利率,Y为公司的债务,t为公司税率,为第i位股东的债务,为第i位股东的股利所得税率。
如果公司不分配股利,股东获得资本利得收入,那么,第i位股东获得的税后的资本利得为:
(3.11)
式中,为第i位股东的资本利得税率。由上面的两个式子,我们可以得到:
(3.12)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满足且的情况下,。即在企业的息税前利润能够满足企业的债务利息的情况下,只要股利所得税率大于资本所得税率,股东的税后资本利得大于税后股利所得,则股东就会追求出售股票获取资金而不倾向于得到股利的方式,而公司应当通过降低股利支付率来提高公司的价值和股东的财富。
三、实施新所得税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税率是决定企业税负高低的重要因素,整体税率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行为和企业的价值。
1.税率变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融资政策的所得税效应,我们主要考虑债务的税盾价值:
由于股利和利息的个人所得税率并没有发生变化都为20%,当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3%时,有GL=0.33D;当企业的所得税率降低为25%时,有GL=0.25D,由于税率的降低,债务的税盾价值减少,继续维持原来的资本结构比例不恰当,企业可以适当的增加权益资金的融资而减少债务资本的融资;另一方面,虽然税率的降低减少了债务的抵税优势,但是债务的资金成本本身要低于权益资金的成本的,所以在不增加企业的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采取增加债务的融资决策,权衡点就在于哪种方式更利于企业的价值实现。
2.税率变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由于所得税的影响主要在于它本身是一项流出的现金流,而税率的降低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现金流出量的减少,这有利于增加企业的价值。利用现金流量贴现法模型,假定只有税率发生变化,企业的年现金流量OCF为:
现金流量贴现法中的贴现率并不会随着企业税率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将企业的价值近似为所得税的减函数,即税率的降低有利于企业的投资以及价值的增长。
虽然税率的降低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和价值的实现,但对于不同的行业,影响结果也不同。考虑到原来对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税负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对于那些内外合资企业比较多并且外资利润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就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诸如电力等外资所占比率较低的行业,其所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小。另外,单从税率降低而导致的税负减小的角度来考虑,诸如电力、有色金属等行业现在的实际税负都是要低于25%,其行业整体就很难享受到税负降低所带来的好处;而诸如银行、钢铁等行业现在的实际税负都是要高于25%的,这些行业将不能够享受到税负降低所带来的好处。
四、结论
对于新所得税法实施对内资企业的影响,我们给出的结论是肯定的。并且总结出了如下的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税负。比如企业可以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投入力度,力争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到15%的优惠税率,而且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进行税前的加计扣除的,这可以缩减企业的税基,降低流出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税负的降低只是对于一期而言的,要想企业的价值得以增加,关键还要通过企业内部增长方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使企业在未来的各期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实现持续性的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其焦点并不在于能建立一个关于税收影响企业价值的完整的纯数学模型,其重点在于能够使大家对税收影响企业的价值的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于现实经济环境中的税收的因素有更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欧阳明.公司价值的所得税效应分析[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2]李立新.上市公司价值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
[3]张艳纯.论税收约束下的企业财务目标[J].生产力研究,2005.
[4]熊彩虹.MM理论中的税收因素及启示[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市场价值;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企业价值评估发展现状、目的、评估对象,以及价值类型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内企业价值评估发展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在全世界已经有近200年历史,而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这其中就包括了企业价值评估。虽然起步较晚,但整个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评估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企业价值评估的产生要追溯到评估行业。评估行业的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个体之间不动产的转让事项日益频繁化,自发的经验性的评估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资产评估行业就应运而生了。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单项的资产评估已经满足不了资本家的需要,因此对于企业股权和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估应运而生。
企业价值评估是传统评估的延伸与发展,既拥有传统资产评估的特点,又拥有自身的特点。第一,企业价值评估评估的是企业整体的价值;第二,企业价值评估评估企业股权的价值,也就是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它既能评估部分股权,又可以评估企业全部的股权;第三,企业价值评估也考虑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因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价值绑定的,是不可分割、不可单独评估其价值的。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尤其在资本市场重视企业创造价值的背景下,在市场的推动作用下,企业价值评估在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仅在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其理论也因为实践的推动而日趋完善。
(二)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现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时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引入了最基本的有关资产评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尽管发展不到30年,但企业价值评估这个独立的分支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却是惊人的,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引入资产评估的目的就是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资产评估在国内不断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行业逐渐成为了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出现的问题的日益多样性,整个国内社会对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内的发展,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在国内也逐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动力的行业不断的发展,给企业价值评估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目前,市场经济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着,由于市场的需求,企业价值评估整个行业越发显得重要。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外商投资的扩大,整个企业价值评估为整个市场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服务。同时,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推动力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产业类型和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以及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等都给资本的运行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变数。
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往简陋的评估方式与手段已经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与行业内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地进行着研究与学习,给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带来了很多成果,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与指南,我国于2005年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这是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发展到现在极为重要的一项里程碑。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不断的繁荣与扩大,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不再仅仅以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评估方法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资产加和法。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企业的剥离重组、金融企业的抵押担保、租赁资产转让、课税评估、交易咨询等新的评估业务与新的领域将促使企业价值评估行业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同样促使企业价值评估的手段与方法不断完善。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
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是讨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前提,也是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类型这些基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在产生的初期,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是为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服务。那时,企业的股权或者部分股权不是市场上的商品,所以无法从市场上获得具体的价格,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企业的交易价格。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价值评估活动延伸到市场的各个领域,基于评估动因的不同,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1、投资者基于投资决策的目的。随着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股票的价值在评价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的业绩、经营的效果都会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股票价值上。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如果想要自己的投资得到增值,那么对于投资对象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2、管理者基于价值管理的目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想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了解企业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在做出决策之前,就要了解这个决策到底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加是多少。通过对于企业自身价值的评估,管理者可以对各种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分配决策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案。
3、交易双方基于并购的评估目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不断增加,交易的审慎性不断被削弱,这导致了市场交易价格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企业的交易价格尽量与真实价值吻合,企业价值评估开始被应用于并购领域。
4、清算企业基于清算的评估目的。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在企业衰退时甚至将要被淘汰时,也要对于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目的就是尽量以合理的最高价格清算企业的资产。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谨慎区分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并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
1、企业的整体价值。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2)整体价值来源于要素的结合方式;(3)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4)整体价值只有在运行中才能体现出来。
2、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3、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并不必然等于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与股权比例的乘积。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应当在适当及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考虑由于控股权和少数股权等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是否考虑了控股权和少数股权等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类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类型,它从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适用性质和适用范围来划分,符合企业价值评估服务于客户和服务于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被评估企业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价值的公允性是面向整个市场而非个体的。企业价值评估的非市场价值主要有持续经营价值、投资价值、保险价值、清算价值等,这些非市场价值是面对某个特殊投资者的。根据《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注册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资产评估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希良.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选择的探究.技术与市场,2008.11.
一、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 Porter)于1985年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进行着设计、生产、营销、供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作业最终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此后。在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行业价值链的概念。通常一个房地产行业价值链是由土地决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市场推广(销售)以及物业管理和其他服务等各个环节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已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演化成一个个独立的企业群。
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直接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通常都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使企业自身和与之合作的各种专业机构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完成价值的创造过程。
二、房地产业目前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于2002年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住宅产品开始多样化,大型综合小区开始出现。但进入2006年,随着国家政策环境改变,管理和调控力度加强,准入门槛提高以及土地供应重心向郊区转移,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外地企业的进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经营中开始出现了问题,一些在繁荣时隐藏的问题开始出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价值链涉及行业价值链所有部分。生产体系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
典型的模式是拿地――建房――销售――物业一条龙滚动开发的模式,做全能开发商。大型房地产商是大而全,拥有自己的建筑施工企业、销售公司、装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实施纵向一体化,通吃全部产业链,业务不外包,“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小房地产商是中而全、小而全,也如法炮制。各个企业都想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全面开花,专业化的、有多营特色的房地产商少之又少。
这种生产体系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来说是有其可行性的。由于资金实力雄厚、人员配备齐全、相对素质较好,可以满足产业不同片断的要求,在优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优势,实现企业集团的优势最大化。但是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从人员配备上和资金上不可能实现对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管理。而目前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居多。这种“小而全”的生产体系在遇到激烈的竞争环境时,其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对于企业赢利造成影响。
(二)赢利模式主要为利用所得土地的低价格和融资的低成本获得利润
这种以“地――钱”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赢利模式有两个关键环节,即拿地和融资。获得廉价土地资源和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就意味着项目的成功。这需要同时具有和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的亲密关系和搞定权势人物的能力。其后果是房地产公司老板90%的时间用于在政府和银行之间周旋协调,而且是白天公关,晚上应酬,只有大约10%的时间用来考虑如何搞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模式。目前我区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是这种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模式。公司老板大权小权一手独揽。事无巨细统一号令。房地产公司大多没有经营战略,没有品牌,不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少有房地产企业具有低生产成本、高服务品质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大同小异,大多依靠广告炒作夸大产品的差异化。
(三)营销方式以概念炒作为主
成熟的营销方式应该是首先确定项目的潜在客户群。针对潜在客户群的消费特征、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来定位项目,配置对应的销售团队,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和营销途径来实现销售回笼资金,即所谓面向客户的全程策划营销。目前我区的营销方式通常是前期策划创意,然后是广告轰炸和一连串的事件营销,利用概念的差异化来渲染和夸张产品的差异化,而实际上产品差异不大。
(四)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见效慢,抗投资风险能力低
由于房地产企业全程参与房地产项目开发产业链,从筹备、拿地、建设到销售,时间跨度短则三四年,长则七八年,投资回收期长投资见效慢。通常项目开发筹备和建设期财务长期亏损,现金流净流出而且逐步加大,项目销售期现金流净流入,业绩开始扭亏而且逐步加大,项目开发的投资收益集中在项目后期套现。一旦销售期出现政策或宏观环境的恶化,轻则项目亏损。重则公司破产。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于我区房地产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产业价值链理论,本文给出基于行业产业链的优化重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即围绕开发商核心形成包括土地开发商、金融机构、设计总承包商和建筑总承包商等上游企业以及包括销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下游企业及全程策划为纽带的这个企业价值链。
在按照优化后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实施价值链管理时,作为链条核心的开发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开发商的主导地位
在图2所示的价值链模式下,开发商将发挥主导作用,以“价值链核心驱动者”的身份代表价值链中若干企业来面对客户,这必然要求开发商有很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开发商而言,其工作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项目决策与提供资金。对实力雄厚、自身具备较强的全程策划能力的开发商而言,可以由公司内部实施:对相对较弱的开发商而言,可以外聘专业公司由其提供“全过程策划服务”,但应在项目定位市场划分等关键问题上有自己明确的认识。
(二)要有效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
对于房地产开商来讲,外部价值链是由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商、企业的顾客等共同组成,并且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外部价值链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不仅保证了房地产开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及效率,这对房地产企业实施有效的价值链管理至关重要。在对外部资源整合别要明确对设计总承包商和总承包建筑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1.设计总承包商(全过程策划服务外包时含策划公司)通常开发商与设计商的合作模式是由设计总承包商或策划公司与开发商共同主导,与不同类别的设计商共同协作、即由设计总承包商来与规划设计商、施工图设计商、园林绿化设计商、室内设计商进
行具体沟通。这种模式下要求设计总承包商有较高的设计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否则会造成设计信息的流失,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所以,选择素质较高的设计总承包商可以避免开发商与设计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降低了对开发商设计能力的要求,使其更有效地对整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全程控制,
2.总承包建筑企业在多数项目建设工作中,开发商占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各专业分项承包商相合作,整合这些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建筑市场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特别是材料和设备采购费,这部分费用的有效控制对项目整体开发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总承包建筑企业这个特殊角色的出现使得开发商更加有效地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控。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总承包建筑商一方面与各专业分项承包商(包括勘探、桩基、防水、保温、门窗、园林、室内装修等公司)相合作,整合这些资源:另一方面与开发商进行沟通协调。这样,开发商的合作对象也只有一个,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用于项目整体控制等更为重要的方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合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构建企业内部虚拟价值链
在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组织主要是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组织内的部门划分非常细,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样的组织形成只能适应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环境。但在当今市场需求突变和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作为项目全程运作的资源整合者,需要通过其内部相关部门来获取外部价值链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外部资源集成。所以,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这种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它需要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使外部价值链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矩阵或网络型)在企业内部形成“虚拟价值链”的形式。这种结构不但使企业对内外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而且使内外部集成的点对应起来,形成基于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内部集成。
【关键词】财务管理激励作用企业价值
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元素,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本文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永葆青春”。提升企业价值的方式很多,如可以通过显在的销售管理,也可以通过潜在的财务管理控制。就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而言,关键在于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财务关系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各层次人力资源实施激励,利用激励效应维持一种对各方都有利的财务关系和财务工作效率,达到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的理财目标。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层
财务管理是一个运用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并以良好的管理品质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系统工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是财务管理的根本。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领导和直接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管理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也越高,因此建立高效的管理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意味着经营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从事经营。而实际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经营者更注重报酬,其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分散自身风险,而非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一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冲突便产生了。减少这种冲突和分歧的基本途径有二:约束和激励。约束是被动地确保经营者按章办事,并不能使其努力工作,且机会成本很高;而激励是积极的,能够使经营者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而努力工作。管理层是现代公司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公司管理层利益的实现就是要将管理层、企业家的才能等现期无法准确判断并量化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尽量准确地量化。因此管理层利益的内容应是多样化的,其实现机制应基于固定报酬与浮动激励组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在注重短期激励的同时给予管理层高度或长期激励,实现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目标的短期与长期一致,以解决所谓的成本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除了固定数量激励工具外,短期与长期激励工具所形成的对管理层利益激励的数量都是浮动的。管理层所得到的这些浮动收入应由市场调节机制间接决定,并主要依据企业重要经营指标的动态性改善,如当期赢利水平、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品牌效应、企业股票价格的变更等,使之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进而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更好地经营企业。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经济学意义上极其稀缺的资源;管理层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有关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现代公司的经营业绩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和业务关系
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通过市场交易合约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业务关系,更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以及激励制度安排来拓展、深化和优化彼此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对供应商与客户通过业务拓展、经济利益等诱导因素实施行为引导,使他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充分的积极性主动配合企业的财务安排。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就有不少行之有效而且被经常采用的激励手段。如:通过现金折扣、现金折扣率及信用期设计等引导客户尽早付款,以实现企业资金的顺畅回收;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等手段,激励供应商在供货价格、付款方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大的优惠。这些激励手段的作用超越了一般交易本身所能起到的作用,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趋同于长期利益,并且以此为纽带在业务上积极谋求合作,由此形成彼此之间良性的、协调的利益共生关系。
三、与债权人建立良好的债务关系,确保双赢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营运资金的要求,必须举借一定量的债务并由此获得其杠杆收益,财务管理人员应如何合理安排负债?这就要求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债权人将资金出借给企业,期望按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收入;企业借款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事先知道将资金出借给企业使用有风险,并且将预期风险纳入借款利率之中,但借款合同一旦履行,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由于股东与债权人目标不完全一致,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采取背离债权人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现代财务管理解决了这些问题,借助于特定的筹资,引导债权人主动为企业提供债务资金,甚至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可转换债券就能实现这种债权人的激励效应。可转换债券在投资初期是一种债券,但它还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票。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期前景很好,尤其是企业的成长性良好,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利益以诱导可转换债券持有者,使其由债权人变成股东。这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也会给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若发行债券的企业成长不理想,那么债券的偿还性也可以保证投资者按债务本金和利息收回投资。这种灵活的投资工具能较好地帮助债券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使得债权人具有一定的行为积极性。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来看,选择这一筹资方式是基于债权人的激励,可转换债券就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激励工具。
四、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组织财务活动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股东的利益,承担起人的角色,保证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公司唯一特定的目标就是确保其投资者一个长期的回报。”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怎样才能使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满意,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关系协调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实行激励性的股利政策。如固定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就是一种具有激励意义的股利政策,即通过固定股利稳定股东的回报期,借助于额外股利增强股东对企业利好的信心,从而实现对股东的鼓励,引导股东持续支持企业,并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天泉、李伯圣:企业财务管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道明: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管理,2002(3).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内容摘要:并购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方式,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金融衍生工具还没出现,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对并购价值评估的方法,如npv法等都没有考虑并购的期权性质,从而低估了并购的实际价值。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并购成长期权放弃期权bs模型版权所有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以现金、证券或者其他方式,购买获得其他企业产权,是目标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从而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经济行为。通过不少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研究可以看出,并购后两三年内,并购双方基本上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公司也没有因此获得超额收益。很多公司在并购的前几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协同效应,大多数的资产收益还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些现象很难用传统的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传统的并购决策方法,都是静止、孤立地分析并购投资,它忽略了并购企业拥有进一步的选择权。本文利用期权理论对并购项目投资的经济评价提出一种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并初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期权价值来有效规避和降低并购风险。
传统的并购理论
传统并购理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并购价值赞成论和并购价值怀疑论。并购价值赞成论的几种主要理论有:效率理论,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信息理论。此理论假设信息是不对称的,有些信息还不为大众所掌握,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并购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成本理论。如果由于低效或问题而使企业经营业绩下滑,那么,并购机制使得接管的威胁始终存在,间接的降低了成本。
并购价值怀疑论的几种主要理论有:闲置现金流量理论,由于经理可以利用闲置现金流量来并购别的企业,并营造“独立王国”,这无疑增加了成本;经理主义,穆勒认为,经理具有很强烈的增大公司规模的欲望;自负假说,经理在进行并购时,很多不可行的并购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而实施的;市场势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行为的根本动机在于增大公司相对于同一产业中其他公司的规模,至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则不得而知;再分配理论,并购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这些理论的确能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并购能为并购方带来价值,但是,大批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并购90%并不成功,上述一些支持并购的理论是在较理想的状态下出现的,并不支持所有并购,那么,为何并购浪潮会愈演愈烈呢?笔者认为,并购过程中的期权价值不可低估。
并购投资决策中的期权价值分析
净现值法,即npv方法是目前在我国普遍采用的对并购投资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但是它在进行并购评价时却存在以下不足:npv法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它假设现金流是确定的,投资是不可逆的,但实际上投资者拥有进一步决策的选择权,如在并购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追加投资,放弃投资等,且这种选择权是有价值的,因此用npv法会造成对并购收益的低估。
期权理论为具有高风险的、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它尤其适用于并购项目,当收购方购买了被并方的企业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经营状况时,投资者可以选择永久放弃该项目,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设备或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该企业的股份。任何一项并购投资至少是部分可逆的,通过实施放弃期权从被兼并企业撤出的权利,是评价一项并购投资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高科技企业为例,它们所处的市场可谓瞬息万变,因此对未来可能放弃全部或部分被并购资产必须有所考虑。这种在情况不利时出售被并企业的权利,在形式上与股票看跌期权相当。如果某一经营期结束,被并企业的经营状况没能达到预期水平,公司管理层可考虑放弃该项目,实现预期的清算价值,预期的清算价格(或转售价格)可看成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如果资产的价值跌倒清算价值以下,放弃该项目相当于行使了看跌期权。因为项目的清算价格确定了项目价值的下限,放弃的选择权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对目标公司实施并购以后可获得创造未来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的机会。投资者利用被并企业的技术地位,市场份额和有效的营销网络等有助于未来成长的战略优势中获得成长期权价值。期权代表公司对未来投资拥有自主决定权,由于企业投资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环境有利时,公司可以在未来投入资本,获得某一项目带来的后续现金流的现值;而当环境使得未来投资不具吸引力时,则可以决定不进行投资。企业较早投入的计划,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也可视为未来投资计划的基础投入。因此成长性期权多应用于策略性产业,如制药产业的研发等。因为这些行业未来需求充满增长弹性,如果投资决策缺乏灵活性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战略并购能够作为帮助公司成长的手段,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成长期权,这种成长期权无疑也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一项并购投资的价值应该是:
v3(扩展的npv)=v0(传统的npv)+v1(并购的成长期权价值)+v2(并购的放弃期权价值)
对于v1这部分价值可直接套用经典的bs模型计算,该模型如下:
(1)
其中s是股票现在的价格,k代表期权的执行价,σ指股价的波动率,r代表无风险利率。
对于v2这部分价值:首先假定被并购企业的转售价格的运动过程在风险中立测度下服从以下随机微分方程:
(2)
再假定被并购企业的经营价值服从以下随机微分方程:
(3)
以上式子中,dw1,dw2分别表示两个维纳过程的增量;σ1,σ2分别表示转售价格和经营价值的波动率;q代表兼并后公司从被并企业处得到的红利回报率,经过比较繁琐的推导(陈松男,金融工程学),v2的价值应为:
(4)
下文将结合一具体实例分析一下并购投资决策的期权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某公司2005年筹划2600万元并购某电子企业,该企业的生产线到2010年报废。预计该企业营运期间各年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经计算该并购的净现值(npv)为-61.34。净现值小于0,此项并购投资不可行。但是,如果并购实施后,收购企业3年后有机会进入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领域,根据保守估计,之后能为企业带来如表2所示的现金流,而如果不实施并购则很难进入该领域。
企业的资金成本仍为10%,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以2008年为考察时间,npv=-48.78,以2005年为考察时点npv=-36.65。净现值均小于0,此项投资仍不可行。
在上述npv的计算中,实际上忽略了新产品投资这个成长机会的价值,即前文中提到的v1的价值。目前新产品投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假设波动率为35%,因此,若现在购并该企业,除得到6年的现金流之外,还有一个3年后可上马新产品的机会,这个机会的价值可以套用bs公式来计算,用该案例的数据bs模型中各参数值为:
σ=35%t=3s=3569.66x=4800r=5%
带入公式(1)计算可得到v1=641.05
现在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放弃期权价值v2,从一定程度上说,此项并购投资并非是不可逆的。例如在3年后,公司管理层发现被并购企业并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则会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把被并企业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转售出去。现实中不乏有兼并了一些亏损企业后再经过一些包装重组后把它转售出去的例子。而npv评价方法则忽视了这种灵活选择权,它是建立在即使被兼并企业亏损仍要继续经营下去的假定之上的。
假设目前被兼并企业的转售价格为2500万元,目前的经营价值为2538.66万元,经营价值与转售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波动率分别为0.4和0.3,公司从被兼并企业中每年获得的股利回报率为15%,根据这些参数,再利用公式(4),最后计算得v2=737.01。因此并购的实际价值=-61.34+641.05+737.01=1316.72>0,这说明公司从整体战略考虑应实施这项兼并计划。
并购风险控制中的期权价值分析版权所有
当目标公司历史上曾出现过资产收益波动较大时,并购风险相应增大,对此可以通过与目标公司谈判的附加条款将并购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主并企业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协商,并签订协议,以某一确定价格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同时在协议的附加条款中规定,在签订收购协议到正式收购这段时期内,目标公司市场价格低于双方事先确定的价格到一定数额后,由目标企业补足收购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这样主并企业在保留收购后目标公司股价上升潜力的同时,防止了股价下降的风险。我们可以用期权二项式定价模式进行分析。对收购公司而言,该项协议的附加条款实际上是一种针对目标公司市场价格变动的选择权,标底资产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格。采用二项式定价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在每一时期标底资产只有两种可能变化,将期权的有效期分为n个时间间隔为δt的时间段,假设在δt时间段内标底资产价格从当前值s以概率p上升到su,以概率1-p下降到sd,参数u、d、p必须预先合理的确定。当有效期被分为无穷个时间段,即δt0时,这种标底资产价格运动的二项式模型就是bs模型中假设的几何布朗运动形式,因此依照二项式方法所定出的期权价格在时间段很多时与bs模型所定出的期权价格是大体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模型对并购中附加协议这个选择权进行估值,并把它与收购报价一同来考虑,据以确定实际的收购价格。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资本运营的范围越来越广,在海外的并购行动也频频出现。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将期权理论引入并购的定价和决策中,不仅可以作为收购谈判时强有力的筹码,在谈判中获得主动,而且可以避免因评价方法的不当而丧失有战略意义的并购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每个企业都有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市场营销以及售后这一条生产链,就是该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企业的生产链可分为基础生产链和辅助生产链,传统观念认为,基础生产链是产生价值的生产环节,应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在市场环境下,辅助生产链也是尤为重要,不可小视的,因为已有多位经济学家指出信息辅助技术才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在信息时代下,大中小企业都应积极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重构,不断优化与完善管理模式,但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并不成熟,没有数据理论的支持,因此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创造价格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价值链理论是三维的控制论和信息论,所谓“三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时间维度,是对企业生产运作周期的成本管理;第二是经营战略维度,运用一定的战略与战术实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第三是空间维度,是平衡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以及客户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价值表现包括内在与外在两种形式,其中外在价值是企业的投资价值,内在价值是客户所产生的价值。在现代企业中,客户价值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的体验与所受服务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因此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依据迈克尔所提出的“价值链”,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价值体现在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中,即各项经济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分类
价值链理论下成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概念,而是企业生产线上各个环节、部门相互关联的全面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控等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最终服务于战略管理及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活动。下面对这三方面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战略成本
战略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企业总体的价值定位,关乎企业价值的增殖与转移,贯穿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整个过程,影响其成本定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市场时机、地理位置以及学习整合的能力等,相应地产生战略、质量、时间、环境及空间等各项成本。该项成本是价值链理论关注的起点,同时在信息技术层面上又是成本汇总的终点。
(二)管控成本
管控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实际成本与预计目标的差距,主要涉及生产中期的战术成本,包括各个部门的开支、人力资源、营销策划及广告等项目的开支,相应地形成计划、标准、目标责任及资本等相关成本。该项成本价值链理论的中级阶段,对即时信息要求较高。
(三)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所关注的目标是特定的成本对象,主要是短期的有任务期限的作业成本,包括由人工消耗、原材料耗损、技术革新、燃料动力消耗以及设备利用率等相应产生的产品、作业以及可控成本等各项成本。该项成本是基本价值链理论所分析的终点,同时又是信息技术中成本归集的起点。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局限于环境和技术手段,不再适应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状况,因而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价值链理论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是三维度的全局模式,能更好的把握产品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也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计算
企业可通过目标成本计算、改良计算方法以及售后成本评估方法等完成对企业全成本的评估与计算。完成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初期研发成本链、中期生产投入成本链和后期销售及客户售后管理成本链三个阶段。
(一)初期研发成本链
初期研发成本即目标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起点,涉及产品生产设计以及成本预算,相关人员依据预算调整设计方案并尽可能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目标成本的计算是以市场需求以及目标客户阶层为导向的,其出发点是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与市场同比价格水平,因此这是一种引导型的计算方式,在企业资本投入中具有前瞻性,也是产品能否开发的首要因素。
(二)中期生产投入成本链
本阶段的成本链主要是改良成本计算,通过分析产品生产制造的相关因素,进而减少不利因素,实现预期成本估计的计算方式,对企业产品制造阶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成本计算是企业投产后开始计算的,具有一定的成本数据和相关基础信息的支持,其次依据管理部门制定的预算指标,一旦发现偏差,可实时纠正。
(三)后期售后管理成本
售后成本主要包括产品售出后的维修、处理以及回收等各项成本的计算,产品的质量、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处置可影响售后成本,因此可通过平衡质量、环境和售后管理等成本降低企业的投入总成本,在提高企业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应注意企业的后顾之忧。
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索
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企业从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入手,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以实现在整体层面上对企业的把控。
(一)现实阶段控制
对企业产品开发的现实阶段实行控制主要针对生产现状、规模提出的,该阶段的控制主要强调实时监测产品成本的实际投放与预期投放的偏离差值,应贯穿于产品生产线的整个过程,在价值链理论中处于企业成本管理的终端阶段,但是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或者发现预算不合理及时调整目标预算,以增强对现实运行阶段的控制力。
(二)超前阶段控制
对企业的超前控制是针对产品的设想及设计阶段提出的,即依据市场现状预先评估产本的成本和效益,并对其作出投放比例的合理调整。该阶段的控制借助于市场信息的获取手段,要求企业自身的技术达到一定的条件,从而能合理地设置目标成本。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价值链理论下的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以对产品的生产规划、工艺技术进行分析优化,并在必要时为企业产业链重构作出指导,因而实现对企业产品的超前控制,有利于完善企业的价值链,有助于每一项成本投入都有的放矢,也有利于在企业运营管理层次上实现管控前馈。
(三)理想状况控制
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不能仅局限于对企业现状的管理以及前瞻性管理,还应在理想的层面上实现对企业的革新控管,在现阶段市场提倡“创造”的时机下,理想状况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理想状况控制就是在创造产品的观念和构想上做充分的理想状态下的思考,构建自身的理想目标,该阶段领先于产品的生产设计、加工运作等处理阶段。在企业价值链上,该阶段能为上述两阶段提供方向和目标,是对企业战略性分析的理想化构想。
五、结语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各个企业都应积极变革现存的成本管理模式,提升价值管理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这也是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现实阶段、超前阶段以及理想状态三个视角下加强企业管理来阐述其模式的转变,对于现行的市场环境应该是奏效的。
参考文献:
[1]卢淑艳.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8Z):113-114.
[2]马燕.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50-50.
[3]闻军明.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01-202.
关键词:并购 成长期权 放弃期权 BS模型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以现金、证券或者其他方式,购买获得其他企业产权,是目标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从而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经济行为。通过不少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研究可以看出,并购后两三年内,并购双方基本上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公司也没有因此获得超额收益。很多公司在并购的前几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协同效应,大多数的资产收益还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些现象很难用传统的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传统的并购决策方法,都是静止、孤立地分析并购投资,它忽略了并购企业拥有进一步的选择权。本文利用期权理论对并购项目投资的经济评价提出一种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并初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期权价值来有效规避和降低并购风险。
传统的并购理论
传统并购理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并购价值赞成论和并购价值怀疑论。并购价值赞成论的几种主要理论有:效率理论,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信息理论。此理论假设信息是不对称的,有些信息还不为大众所掌握,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并购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成本理论。如果由于低效或问题而使企业经营业绩下滑,那么,并购机制使得接管的威胁始终存在,间接的降低了成本。
并购价值怀疑论的几种主要理论有:闲置现金流量理论,由于经理可以利用闲置现金流量来并购别的企业,并营造“独立王国”,这无疑增加了成本;经理主义,穆勒认为,经理具有很强烈的增大公司规模的欲望;自负假说,经理在进行并购时,很多不可行的并购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而实施的;市场势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行为的根本动机在于增大公司相对于同一产业中其他公司的规模,至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则不得而知;再分配理论,并购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这些理论的确能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并购能为并购方带来价值,但是,大批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并购90%并不成功,上述一些支持并购的理论是在较理想的状态下出现的,并不支持所有并购,那么,为何并购浪潮会愈演愈烈呢?笔者认为,并购过程中的期权价值不可低估。
并购投资决策中的期权价值分析
净现值法,即NPV方法是目前在我国普遍采用的对并购投资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但是它在进行并购评价时却存在以下不足:NPV法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它假设现金流是确定的,投资是不可逆的,但实际上投资者拥有进一步决策的选择权,如在并购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追加投资,放弃投资等,且这种选择权是有价值的,因此用NPV法会造成对并购收益的低估。
期权理论为具有高风险的、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它尤其适用于并购项目,当收购方购买了被并方的企业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经营状况时,投资者可以选择永久放弃该项目,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设备或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该企业的股份。任何一项并购投资至少是部分可逆的,通过实施放弃期权从被兼并企业撤出的权利,是评价一项并购投资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高科技企业为例,它们所处的市场可谓瞬息万变,因此对未来可能放弃全部或部分被并购资产必须有所考虑。这种在情况不利时出售被并企业的权利,在形式上与股票看跌期权相当。如果某一经营期结束,被并企业的经营状况没能达到预期水平,公司管理层可考虑放弃该项目,实现预期的清算价值,预期的清算价格(或转售价格)可看成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如果资产的价值跌倒清算价值以下,放弃该项目相当于行使了看跌期权。因为项目的清算价格确定了项目价值的下限,放弃的选择权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对目标公司实施并购以后可获得创造未来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的机会。投资者利用被并企业的技术地位,市场份额和有效的营销网络等有助于未来成长的战略优势中获得成长期权价值。期权代表公司对未来投资拥有自主决定权,由于企业投资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环境有利时,公司可以在未来投入资本,获得某一项目带来的后续现金流的现值;而当环境使得未来投资不具吸引力时,则可以决定不进行投资。企业较早投入的计划,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也可视为未来投资计划的基础投入。因此成长性期权多应用于策略性产业,如制药产业的研发等。因为这些行业未来需求充满增长弹性,如果投资决策缺乏灵活性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战略并购能够作为帮助公司成长的手段,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成长期权,这种成长期权无疑也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一项并购投资的价值应该是:
V3(扩展的NPV)=V0(传统的NPV)+V1(并购的成长期权价值)+V2(并购的放弃期权价值)
对于V3这部分价值可直接套用经典的BS模型计算,该模型如下:
下文将结合一具体实例分析一下并购投资决策的期权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某公司2005年筹划2600万元并购某电子企业,该企业的生产线到2010年报废。预计该企业营运期间各年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经计算该并购的净现值(NPV)为-61.34。净现值小于0,此项并购投资不可行。但是,如果并购实施后,收购企业3年后有机会进入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领域,根据保守估计,之后能为企业带来如表2所示的现金流,而如果不实施并购则很难进入该领域。
企业的资金成本仍为10%,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以2008年为考察时间,NPV=-48.78,以2005年为考察时点NPV=-36.65。净现值均小于0,此项投资仍不可行。
在上述NPV的计算中,实际上忽略了新产品投资这个成长机会的价值,即前文中提到的V1的价值。目前新产品投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假设波动率为35%,因此,若现在购并该企业,除得到6年的现金流之外,还有一个3年后可上马新产品的机会,这个机会的价值可以套用BS公式来计算,用该案例的数据BS模型中各参数值为:
σ=35% T=3 S=3569.66 X=4800 r=5%
带入公式(1)计算可得到V1=641.05
现在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放弃期权价值V2,从一定程度上说,此项并购投资并非是不可逆的。例如在3年后,公司管理层发现被并购企业并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则会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把被并企业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转售出去。现实中不乏有兼并了一些亏损企业后再经过一些包装重组后把它转售出去的例子。而NPV评价方法则忽视了这种灵活选择权,它是建立在即使被兼并企业亏损仍要继续经营下去的假定之上的。
假设目前被兼并企业的转售价格为2500万元,目前的经营价值为2538.66万元,经营价值与转售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波动率分别为0.4和0.3,公司从被兼并企业中每年获得的股利回报率为15%,根据这些参数,再利用公式(4),最后计算得V2=737.01。因此并购的实际价值=-61.34+641.05+737.01=1316.72>0,这说明公司从整体战略考虑应实施这项兼并计划。
并购风险控制中的期权价值分析
当目标公司历史上曾出现过资产收益波动较大时,并购风险相应增大,对此可以通过与目标公司谈判的附加条款将并购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主并企业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协商,并签订协议,以某一确定价格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同时在协议的附加条款中规定,在签订收购协议到正式收购这段时期内,目标公司市场价格低于双方事先确定的价格到一定数额后,由目标企业补足收购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这样主并企业在保留收购后目标公司股价上升潜力的同时,防止了股价下降的风险。我们可以用期权二项式定价模式进行分析。对收购公司而言,该项协议的附加条款实际上是一种针对目标公司市场价格变动的选择权,标底资产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格。采用二项式定价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在每一时期标底资产只有两种可能变化,将期权的有效期分为N个时间间隔为Δt的时间段,假设在Δt时间段内标底资产价格从当前值S以概率p上升到Su,以概率1-p下降到Sd,参数u、d、p必须预先合理的确定。当有效期被分为无穷个时间段,即Δt0时,这种标底资产价格运动的二项式模型就是BS模型中假设的几何布朗运动形式,因此依照二项式方法所定出的期权价格在时间段很多时与BS模型所定出的期权价格是大体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模型对并购中附加协议这个选择权进行估值,并把它与收购报价一同来考虑,据以确定实际的收购价格。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资本运营的范围越来越广,在海外的并购行动也频频出现。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将期权理论引入并购的定价和决策中,不仅可以作为收购谈判时强有力的筹码,在谈判中获得主动,而且可以避免因评价方法的不当而丧失有战略意义的并购机会。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的价值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学者们所着重的重大课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人力资源价值的最早源于威廉·配弟( Sir William Petty)的《算术》,他在该著作中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此后,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深远价值的,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工资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价值理论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劳动价值论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理论而出现,学者们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人力资源的价值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已是一个乃至一个国家的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100多年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在于它仰仗贝尔实验室的近5万名家;微软公司股票面值仅0.L美分,市价却高达100美元,它从现行资产负债表上看不过是个小公司,但其最大的资产是其拥有的高技术人才。另外,世界银行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从人力资源、产出资产、资源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计算,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4%、16%和20%。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学者们在着力研究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也采用各种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如配第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法尔(William Farr)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则采用“现值收入法”,维特斯坦则把生产成本与现值收入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终身收入和终身成本两个方面了人力资源的价值。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已形成不同的计量模式,不同模式下又有不同的具体计量方法。但是,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至今仍没有作为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企业信息一起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其原因何在?如果企业需要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应如何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披露与其他信息披露有何不同?本文试回答这些,以供。
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价值以及目前的使用状况等信息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亨德里克斯(James A.Hendricks) 1976年的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的报表中增加有关人力资源信息的项目,将会对股票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我们在1998年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的调查分析表明,90.00%的机构投资者和77.27%的个人投资者表示,他们作出投资决策时需要人力资源信息。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但它至今尚未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很多学者认为是由于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计量所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待于商榷。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计量,主要是针对货币计量来说的。货币计量只是资产计量的一种方法而非唯一的方法,非货币计量曾作为一种重要的计量方法在人类计量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另外,现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接受的不仅仅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非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甚至用文字说明的信息,他们同样能够接受。在我们看来,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之所以尚未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其原因在于它缺乏相应的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支持。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它假定市场是组织分工。配置资源唯一重要的机制,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价格信号,一方面反映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导资源流向,调节着供求关系,决定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作为企业生产者,他们的基本考虑是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分配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黑箱,是一个生产实体,其研究重点在于价格及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至于企业所有权及其结构,它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因为新古典经济学一向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这种理论下,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不可能作为企业的重要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众所周知,企业中的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如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者投入的,则投资者拥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要求权;如果企业的资产是向债权人借入的,则债权人也就拥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要求权,只不过投资者的权益要求权与债权人的权益要求权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加了资产,则相应地增加了投资者的权益要求权。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是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这样,人力资源虽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企业能够拥有的只是企业用工资所购买的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劳动。也就是说,企业所购买的只是部分人力资源价值,工资便是企业购买这部分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如果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那么它披露的将是人力资源的整个价值,这必然会导致企业部分人力资源没有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因此,即使学者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要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将人力资源所有者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就不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
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它与其它市场契约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企业契约包括了人力资本的参与,它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首先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拥有对所投入的物质财产的所有权,而工人等则对自己的人力资源拥有财产所有机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不同财产所有者就拥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这样,企业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如果企业的总收入为X,应该支付给工人的合同工资为w,企业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包括本金和利息)为r;如果企业处于“x≥w+r”的状态,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企业处于“w≤x<r+w”的状态,债权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企业处于“X<w”的状态,工人是企业的所有者。这表明,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不仅拥有其自己的人力资源的财产所有权,也拥有其参与签约的企业的所有权。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它就有了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这才使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成为可能。
在现代企业理论下,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不仅仅只具有可行性,它将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l)人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为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的目的在于向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资产和权益的结构以及企业资产的运用状况等信息,以利于利益相关者据此分享企业利益并作出是否继续参与企业契约以及如何参与企业契约的决策;(2)人力资源价值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虽然同样的财产所有权可能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更可能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但投入企业的资产价值仍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企业参与者之间进行安排的重要基础。可见,现代企业理论不仅为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提供理论基础,使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成为可能,而且也要求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
三、契约性质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企业认为,企业是一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非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合称为“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则来源于人力资源。在企业契约中,同样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可能享有不同的企业剩余索取权,但企业契约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同样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所不同的话,这种不同就是它们所凝结的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它们的资源稀缺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它们的价格不同。这说明企业资产的计量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是没有联系的,企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应该遵循同样的计量规则。
根据现有成果,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个人价值模型和群体价值模型。个人价值模型主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应先计量企业每个人的人力资源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总计,从而得出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依据在于企业的许多决策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经营成果的好坏与一些个人的经营水平和领导能力有直接关系,人员的投资和管理也是以个人为基础的,如对具体某个人的招聘。培训、安排等费用的发生;群体价值模型则主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应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计量,它并不是企业单个人力资源价值的简单加总,其依据在于人力资源价值是指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个人作为组织成员
之一,离开了组织就无法衡量他的价值。显然,群体价值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考虑要比个人价值模型全面,因为事实上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价值往往并不等于单个人力资源价值之和,因为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往往会产生“1十1>2”或“1+1<2”的效应。但是,群体价值模型并不符合现行企业物质资源的计量规则。当然,企业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源,也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应,但物质资源的计量并不考虑这种效应,而只是以单个资产的价值为基础,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效应已经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一部分通过损益表进行了披露,如果再次考虑这种效应,显然是对这种效应的重复计量。根据这一计量规则,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虽然不是单个人力资源价值的简单加总,但它的价值计量应采用个人价值模型进行计量,群体价值模型与个人价值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之差则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一部分,分期地反映在各生产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之中。
然而,个人价值模型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和“内部竞价法”等四种。“未来工资折观调整法”将职工未来工资(一般为未来5年的工资)折现值总额乘以反映本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作为人力资源的价炒。“未来收入折现法”以职工今后工作年限内工资收人的现值总额为基础,并考虑死亡概率来人力资源价值。“随机报酬法”认为,职工对企业的价值是与他预期所处的职位或服务状态(service states)相联系的,而职工在未来时期所处的服务状态,是一个随机过程,人力资源价值应为职工在特定时期内处在木同服务状态时所获得的期望价值的现值。其中,每一服务状态的货币表现可以用服务的数量(如销售量)乘以价格来确定(价格一一数量法,Price-Quantity Method),也可根据职工未来可提供的收益进行确定。“内部竞价法”认为,在一个组织中,只有那些稀有的人力资源才具有价值,是各部门竞相争用的对象,这些人力资源的价值,可由各部门或各利润中心的经理通过投标竞价来确定,其中最高的竞价即为该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内部竞价法以以下假设为基础:(1)企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中心;(2)至少有两个投资中心试图获得同一位或同一群员工;(3)各投资中心已有规定的预期投资报酬率;(4)各投资中心均将提高预期投资报酬率作为其重要的奋斗目标;(5)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时,非人力资源按其现时价值计价。
从计量思路上考察,个人价值模型下的四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未来收入为基础来确定人力资源的价值,包括“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和“随机报酬法”;一类是以人力资源的交易价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内部竞价法”就属于这种计量思路。无论是“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中的“未来工资”。“未来收入折现法”中的“未来收入”,还是“随机报酬法”中的“报酬”,它们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之后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显然,从投资报酬来推算投资成本是不合理的。因为同样的资本投资于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可能产生不同的投资报酬,实际上,投资报酬不仅与投资成本,还与企业经营成果相关,而企业经营成果则与企业所处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相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企业资产的价值在于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恰当地被区分其分别是由哪些资产带来的,因而用未来经济利益来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往往不具有可验证性,故企业对资产的计量并不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经济利益为依据。为了保证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企业对资产价值进行计量时,一般将资产的交易价格作为资产价值,即使资产的价值在企业持有的时间内发生变化,但资产的计量价值并不随着变化,这也是现行遵循“成本原则”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运用“内部竞价法”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比其他方法更能符合现行企业资产计量的规则。但是,“内部竞价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交易是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的。按照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人力资源的交易是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将企业契约签订过程中签约双方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谈判认定价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如果双方无法取得比较一致的价格而又希望能够签订契约,这时往往需要聘请第三方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则评估价即成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当然,第三方评估价格也应是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因而它实际上也就成为双方谈判认定的价格。无论是双方协商一致的价格,还是第三方评估的价格,它都是以形成状态下的人力资源所支付的社会平均成本为依据,在考虑供求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四、企业人力资源产权特性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披露
企业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从表面上看,披露应该是非常简单的,无非是把计量出来的信息向信息使用者进行传达。实际上,披露不仅仅是把经过计量的信息传达给使用者,而且要把相关的信息同时传达给使用者,因为仅仅经过计量的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状况。比如,企业对长期投资信息披露,不仅要区分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联营投资分别进行披露,而且还要分别披露与这三类投资相关的信息。与股票投资相关的信息主要有被投资单位、股数、持股比例、各投资金额和期末市价;与债券投资相关的信息则主要有债券种类、到期日。面值、年利率、各投资金额和累计应计利息等。根据这些相关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长期投资的价值和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比较客观完整的结论。企业在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时也应披露与人力资源的价值和质量紧密相关的信息。至于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哪些,则与人力资源的产权特性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