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4: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的特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个结合地域的设计
(1)本项目位于朝阳区CBD内光华路与针织路的交叉口东南角,与CCTV新址遥遥相望。CCTV新楼虽未建完,却已为中国人熟知,乍看起来似乎具有某种胁迫性,睥睨着周围的其他建筑。因此如果说CCTV新楼非常好的诠释出了刚劲、力度与威严,那么新建建筑将极力表现流线,动感与柔美,展露了含蓄而内敛的风采,从而使两幢楼能够和谐共生。同时,做为4A级写字楼也要能充分体现CBD的商务氛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成为CBD标志性建筑之一。
(2)用地非常紧张,新建建筑位于南北两侧的一座六层和一座十三层办公楼之间,在这个夹缝中,为了对两侧建筑房间通风、采光的影响降至最低,设计时把建筑从中间收了一下“腰”,南北两侧腰的位置及弧度分别根据两侧的办公楼高度而定,从而形成了“左躲右闪”的表演效果,这也恰恰表明了新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尊重。
(3)新建建筑要在老的办公区拔地而起,不仅要考虑对原有建筑形式及环境,还要考虑原有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新建建筑形象要与业主身份和形象相符,而且要能很好地反映光华纺织厂的企业文化。
一个富于动感的设计
(1)建筑隐喻
纺织面料――建筑物似从天而降的飘带悬浮于空中,不仅为平缓的天际线带来勃勃生机,还成为该地区的标志。飘带轻薄飘逸的特性使建筑在具有新颖的造型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流动性和强烈的时代感。把纺织面料的特性与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材料恰到好处的结合,高层建筑的流线造型将其生动活泼的波纹线条从上到下贯穿整个建筑体,凹凸有致的流线造型构成了一座外形变化多样而又层次分明的雕塑。
制作中的纺织品――竖向的金属龙骨和横向的楼板以及玻璃分格模仿了织物的纹理,形成了经纬间不同色彩、质地的组合搭配,犹如一块连续的织物。建筑侧面流线形的金属龙骨如一根织线,正穿梭于纺织品之中,而且还把南北侧的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制作中的纺织品.既形象又表现了拔地而起的动势。由金属龙骨构成整洁的竖向线条玻璃幕墙,编织成有韵律的立面分格,构成大厦简洁而又不失精致,现代而又不失典雅的风格基调。
染布――大厦的外表为自动双层玻璃幕墙体系,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两道幕墙之间形成有不同颜色组成的百叶,犹如一款色彩斑斓的染布从空中垂下,形成有机、通透具有趣味性的效果。
跳舞的少女――建筑的造型轻盈飘逸,犹如一个少女身着彩色织物,扭动腰肢,正在翩翩起舞,强调了建筑的形式美。少女的身体是合理有效的办公部分,飞扬的头发为健身场所提供了视景条件和充足的自然光线。建筑平面为矩形,一边由底向上逐渐收细,形成了少女的腰部,到了八层又向顶层的健身场所逐渐展开。
(2)设计手法
关键词:体育舞蹈;特色课程;中小学
2014年l月10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l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项目的健身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关的政策为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体育舞蹈作为特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说过,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改变过去笼统的管理体制,让学校有点办学的自”[2]。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课程缺乏创新性。因此,学校要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应加强特色化课程建设。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还能推动中小学特色教育的发展,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求。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学生的统一,特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学生的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同时,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学校课程。
1.2体育舞蹈特色课程
根据对特色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该研究认为,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就是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门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2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2.1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满足中小学生的生理需求:由于体育舞蹈运动形式多样,以有氧运动为主,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有利于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关节健康均衡地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舞蹈运动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2)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行动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所在,兴趣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长期侧重体能训练,形式较为单一,忽视了体育项目多样性。这种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而且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运动需求[4]。然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学习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消除学生对传统体育课厌恶的情绪,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以及自主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2.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形成优良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体育舞蹈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又有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和趣味性,恰好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3.1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较之前相比,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新的课程理念为我国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大胆创新,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更加丰富、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是一项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体育项目,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
3.2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形式不再单一化,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不仅仅只强调动作技术,而应该更注重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不再受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此外,特色课程的建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舞蹈运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可行性的原因在于,其功能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运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能满足学生健身要求。
3.3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
(1)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体育舞蹈项目类似于健美操等项目,其教学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受特殊硬件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具有光滑地板、音响设备和墙面镜等这些简单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教学,即使在普通室内运动场馆也能进行,因此,一般学校都具备开设的条件。其课程时间不受限制,时间的安排早晚均可,所以实施起来难度不算大,可灵活多变。(2)已具备师资力量。随着高校的体育舞蹈的推广和发展,各大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舞蹈专业人才,这为中小学体育舞蹈课程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此外,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难度不大,易实施,体育教师经过简单的教学培训,都能基本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任务。因此,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舞蹈师资完全没有问题,都能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4结语
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既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体育舞蹈项目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顺应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满足新课标理念以及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可实施的。此外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能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体育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验证了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
作者:邹密 朱晓霜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l]教育部以教体艺.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R].2014.
[2]顾明远.什么叫学校办出特色?[N].中国教师报,2003-03-19.
关键词:三维动画;图像;艺术
虚拟三维动画图像是建立在绘画、电影、文学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基础之上,它吸收了多种的艺术表现优势,以其更加真实的特质吸引无数观众的注意力,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方式。虚拟三维动画图像不仅仅在视觉语言上有很多新的手段,而且在视觉艺术的欣赏方面也具有更多新的特征,正是由于它在视觉语言上诸多发展,从而带来了视觉艺术许多新的审美特点,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满足了航天科普影片的多元发展需求。
1 航天动画科普影片
三维动画制作是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之中,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充分实现新颖的创意要求,一方面,还要在画面色调、构图、光线、镜头设计衔接、节奏快慢等方面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三维动画与平面设计相比,多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需要借鉴平面设计的一些法则与影视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
三维图形技术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重视,因为三维动画它比平面图更加直观,更能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适用于那些尚未开展或准备开展的项目,使观者提前领略项目实施后的精彩结果。如图1
2 航天动画制作流程
按照一般制作流程,一部完整的航天动画影片制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前期准备工作、中期动画片段制作与后期合成制作共三个部分。
2.1 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三维动画生产流程复杂,参与人员众多,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大等因素,对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求非常高。可以说,前期准备得充分与否是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主要包括:影片剧本创作、绘制分镜头剧本、进行角色造型设计与场景设计等等。
剧本是动画片的依据,需要将文字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化即用画面来表现剧本所描述的内容,一些不易表现视觉特点的描述是需要避免的。航天科普影片的剧本要求内容要健康、积极、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分镜头剧本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进行的再创作,它们就好像是一格格连续的连环画,使原本只有文字的影片在事先就可以影像化。拿到剧本后先同导演沟通、交流,共同确定基本构思和创作方向,然后开始绘制出情节,表明镜头位置,构图和光影、角色方位和动态、时间等。在没有正式生产之前,通过简单的画面可以看出整个故事的雏形,为后面的生产提供非常有用的价值的参考依据。导演通过分镜头剧本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同时也为生产制作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如图2
造型设计有人物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动物造型、器物造型等设计,航天影片造型设计的要求比较严格,包括标准造型、转面图、结构图、比例图、模型分解图等,通过角色的典型动作设计,并且附以文字说明来实现。造型要用写实的方法、要突出角色特征,运动合乎规律。如图3
场景设计,航天影片场景设计包括结构分解图、三视图,平面图、色彩、气氛等。场景设计是整个动画片中景物和环境的来源,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在开始场景设计的工作,首先要分析剧本,确定在镜头里场景所处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时间以及时代背景,是否需要视觉暗示来烘托情节发展,当前场次的镜头空间是怎样设置的,这些都是需要前期考虑好。
2.2 中期动画片段制作
结合前期的设计使用三维制作软件制作出动画片段。中期制作是整个动画流程中费时最多,需要人力最多的阶段。制作流程为建模、材质贴图、灯光、动画、渲染等。
建模,是模型师根据前期的造型设计,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在计算机中绘制出需要的模型。这一过程是三维动画中一项很繁重的基础工作,角色和场景中出现的物体都要建模。建模要求写实的方式表现物体,需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角色建模需要了解清楚角色的特征、出现的场次以及表演动作的要求、镜头的远近综合这些要素来考虑模型的制作,可以分为初模、中模和精模。角色建模需要充分考虑到动画设置的需要,在肢体和关节布线上能够保证平滑变形。建模在于精确,布线要合理,结构的刻画要有足够的细节。
材质贴图,材质即材料的质地,是指某个表面的最基础的材料,如木质,金属或者玻璃都是材质。贴图是指把二维图片通过软件贴到三维模型上,形成表面丰富的细节和结构。在真实世界中,由于不同质地的物体对光大吸收、反射不同,因此产生了非常丰富的视觉效果,发亮的金属直接反射光线,而粗糙的布料是散射的光线。材质师的工作是用材质和纹理去模拟真实世界的光线散射效果,在电脑中实现真实的世界。
灯光,目的是表现设计师达到想要的一种艺术氛围,模拟自然界的光线类型和人工光线类型。从画面上看,灯光最基本的任务是照明,需要把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根据剧本的需求打出不同影调,以分为高中低调。影调确定后,针对每个分镜头进行制作。通常采用三点光源设置法:一是主灯,二是辅灯,三是背景灯,每种灯可以有多个灯光组成,主灯是照射画面的基本光源,其亮度最高,决定光线的方向,角色的阴影主要由主灯产生,通常放在正面的3/4处即角色正面左边或右面45度处。辅灯的作用是柔和主灯产生的阴影,丰富画面层次,特别是面部区域,常放置在靠近摄影机的位置。背灯的作用是加强主体角色及显现其轮廓,使主体角色从背景中突显出来,背景灯通常放置在背面的3/4处。
渲染,是指根据场景的设置、赋予物体的材质和贴图、灯光等,由程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或一段动画。三维动画必须渲染才能输出,制作的最终目的是得到静态或动画效果图,而这些都需要渲染才能完成。一般经过一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需要渲染的摄像机视图,获取需要渲染的物体范围,然后确定光线的强弱、方向,采取什么样的阴影投射的方式,有贴图阴影和光线追踪两种方式,光线追踪的效果好但是很消耗系统资源。最后调节不同的材质、颜色等。这个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多方面的结合,耐心调整,如果有粒子系统,还要另加考虑。
2.3 后期合成制作
后期合成是指将各个环节所制作出来的多层镜头元素进行组合,在接近尾声并最终组合出完整镜头画面的制作环节,对于完美镜头的呈现起着至关中要的作用。需要对画面进行大量的灯光校准、色调调和、景深处理、特效组合等。航天动画影片通常采用下面三步流程。1)视频素材筛选、裁剪、排列。2)设置特效与镜头的过渡效果。3)添加字幕、配音等。
在航天动画影片制作流程中,前面各个环节的操作相对比较独立的,比如模型、材质、动画、灯光等,后期合成与多个环节的联系尤为频繁和密切。在后期合成中采用以下编辑理论与技巧:
首先,在视频选材上需要注意选取画面平稳与运动合理的镜头。每个场景的时间不要太长,能把情节事件表达完整即可。要有典型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高的素材,因此在前期的制作中要有充足的素材,为后期提供可选择的余地。
其次,在镜头组接上要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活的习惯、认识上的逻辑。光线、色调、景别过度要自然、合理。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要求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差别不能太大,动接静的组接要让动的停下来再接,在特效与过渡效果上使用时以简洁、美观为主,不宜追求华丽的效果。过渡效果,常采用淡入淡出、直接跳转等方式,大场景的转换可以用大动态的三维效果。
另外是字幕,字幕一般出现在屏幕的下方或事物的旁边,并且要有充足的停留时间。最终把符合我们需求的视频文件形成产品,视频文件或刻录光盘。
3 航天三维动画图像的特性
航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以其更加真实的特质吸引无数观众的注意力,不同于传统的影片。不仅仅是在视觉语言上有很多新的手段,而且在视觉艺术的欣赏方面也具有更多新的特征,正是由于它在视觉语言的诸多发展,从而带来了视觉艺术许多新的审美特点,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满足了航天科普影片的多元发展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预知性
在航天科研项目还没有开展之前,通过虚拟影片的制作可以知道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预知性是虚拟图像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由航天事业的特性决定的,在每个航科研天项目开始实施之前,一般需要经过,预研阶段和立项阶段。在这预研阶段要提前知道实施后的情况,或者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如神舟七号宇航员要出仓活动,首先在虚拟图像中模拟出宇航员出仓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步骤,需要做哪些准备,出仓后会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怎样去解决。科研技术人员通过观看虚拟图像的模拟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图4
3.2 灵活性
虚拟动画为航天科普影片产品研发的带来了高度的灵活性。仅需通过修改软件中的参数设置就可以使模拟的物体得到改变。如在宇航员的舱内部,空间非常有限而各种仪表很多,按照规定应该把最重要的经常查看的仪表放在仪表板中心区域,次重要的仪表放在其他的地方。让其注意力落在重要仪表上。但究竟哪块仪表放在哪个精确的位置,以及相对距离是否合适,只有通过实验确定。因此利有虚拟图像作为工具设计出相应具有立体感。逼真性高的排列组合方案,再逐个进行试验,使被试处于其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载人航天器座舱仪表板面前,就能达到理想客观的实验效果。
3.3 科学性
航天虚拟动画图像采取写实的制作方式要求准确、简洁、清晰。模型上,要求所有的物体必须用写实的方法进行建模,不可能凭空想象,无中生有。也就是建造模型时,必须严格参照原型或者物体的实际尺寸,尊重原型,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就是搭建不规则形象,也要做到惟妙惟肖,不能偷工减料。同时,主体与背景之间的比例一定要真实,只有这样,模型才准确,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因为航天器的外形都是经过科学的辩证得出最佳的配置,不同于艺术影片有夸张造型。材质也尽可能的与真实物体接近,因为材质是物体的外在特征,我们是由它而产生直观认识的。物体的质感通常是有外表的颜色、粗燥与细腻,刚性与柔性等几个方面体现的。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色彩、光线的折射与反射,亮度的强弱,创作出真实可信的三维形象的外在质感。动画上,首先得顺应自然规律,要动的合理,不能随意乱动:需要把主体的运动与背景的运动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极大的有利于科学内容的描述与观众的理解。如嫦娥卫星在绕地球五圈后飞往月球,多一圈少一圈都是错误的。因此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学习背景才能将工作做好。如图5
3.4 艺术性
首先,航天三维动画技术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构成了艺术中的技术美。艺术中的技术基础,一直都在科学发展的现有基础之上。三维动画艺术是建立在虚拟动画软件技术之上的,三维动画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了艺术的新领域。
其次,航天三维动画的艺术性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比如,适当的改变一点颜色灯光效果,有意的放大或缩小某些局部细节,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可以使观众获得新颖的审美感受。物理的运动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美学特征。因为航天探索中还有许多未知的科学,可以用虚拟的创作方式,创作出许多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视觉效果,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构成奇幻的意境之美,能够增强烈观众的好奇心。
实际证明,在航天科影片中运用三维动画技术,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段的局限,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提高人们感性和理性认识,并较以往的视频表现手段有更强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何清超.MAYA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技能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黄本亮.论虚拟包装的交互审美取向[J].包装工程,2012,32(6):57.
[3]戚发轫.巡天神州:揭秘载人航天器[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4]鲍青磊.现代科技知识博览:航天科技知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5]徐矛.航天科技知识解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可食性淀粉膜,甘油,MC,木薯淀粉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设备
实验材料:木薯原淀粉。
0.02g/mL甲基纤维素溶液:将2gMC溶解于100mL去离子水中,溶解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论文参考。。甘油:水(1:3) 。
实验设备: 电热鼓风干燥箱、物性测试仪、数显恒温水浴锅、真空泵、螺旋测微仪。
1.2 工艺流程
淀粉→去离子水溶解→淀粉乳→加入事先溶解的增塑剂和增强剂→糊化温度下,糊化一定时间→脱气→延流法涂膜→鼓风干燥→成膜→揭膜→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溶剂量的确定
试验证明膜厚度在0.07mm左右时效果最好,最佳溶剂量是用20mL去离子水作为溶剂。
2.2淀粉用量的确定
准确称取木薯淀粉0.4、0.6、0.8、1.0、1.2g,用20mL去离子水溶解,加入MC溶液3mL,甘油溶液0.6mL,于糊化温度71.2℃下保温、搅拌。按前述流程成膜,测定其性能。
木薯淀直链淀粉聚合度较高,因而相应淀粉分子的凝沉性比较弱,粘接力较高。得出:应采用1g淀粉制膜。
2.3 烘烤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准确称取1g木薯淀粉5份,分别用20mL去离子水溶解,加入MC溶液2mL,甘油溶液0.5mL,糊化温度71.2℃下保温、搅拌,延流涂膜后分别放入40℃、50℃、60℃、70℃、80℃条件下烘烤,测其性能。60℃下成膜效果最好。论文参考。。
2.4 烘烤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
准确称取1g木薯淀粉5份, 分别用20mL去离子水溶解, 加入MC溶液2mL,甘油溶液0.5mL,糊
化温度下保温、搅拌,延流涂膜后分别在60℃下烘干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 测其性能。只有在120min时产品比较理想。
2.3MC用量的确定
准确称取木薯淀粉1g5份,分别用20mL去离子水溶解,分别加入MC溶液0、1、2、3、4mL
和甘油0.6mL,按上述流程成膜,测定其性能。
加入4mLMC时,体系粘度过大,难以延流成膜。由表2可以看出,当MC的用量为3mL时,膜的性能最佳。论文参考。。本实验所用的MC溶液为3mL。
2.4 甘油用量的确定
准确称取木薯淀粉1g5份,分别用20mL去离子水溶解,分别加入配制好的甘油0,0.2,0.4,0.6,0.8mL和MC溶液3mL,按上述流程成膜,测定其性能。
随着甘油含量增加,膜的抗拉强度变差,抗油性下降。本试验证明,甘油含量以0.6mL为宜。
2. 5 正交实验
实验号
实验因素 A B C 淀粉 MC 甘油 (g) (mL) (mL) 测定指标 厚度 WVTR WVPХ10-12 U*10 E P0 (mm) (g·s-1·m2)(g·s-1·m·m2·pa-1)(Mpa) (%) (mm/(m2d))
关键词:住宅;可持续;两代居;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1-01
在我国传统大家庭结构的基础上,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生活、多带人共同生活要求的居住空间,以建筑空间的舒适性、独立性引导亲密和谐的代际关系的形成,促使新型大家庭模式的生成,“两代居”应运而生。根据对现有“两代居”楼盘的分析,加上对“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的理解和住户需求的调查,得出“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无障碍
由于“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的住户是一个家庭的两代人。第二代年幼时和第一代进入老年阶段以及住户或到访者为残疾人士,不论出现以上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都需要“两代居”住宅具备无障碍的设计。
对于无障碍设计的讨论,以前一直集中于公共建筑上,就其如何被设计以适合左右的使用者有两个相关的概念。一个就是可访问性,也就是它们对于公众来说应该是可接近的,可利用的。另一个就是可用性,也就是他们对于在其中居住的人来说应该是可接近的,可利用的。
二、弹性空间
两代居住宅适应的是家庭中多代同居的生活模式,家庭的主题——或者成为中心——是出于一直变化中的几代人,家庭结构的稳定是出于动态平衡过程中,不同的中心对建筑空间的使用上会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住宅的实际中应考虑这种变化因素,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在信件住宅中,其空间设计应做充分的适应性设计。可变的室内功能空间应是设计的目标,故住宅结构体系的选色,在安全、经济的前提下,应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目前出现的各种轻质材料,为室内空间的自由分隔提供了材料方面的保证,然而作为隔墙的此类材料,往往将注意点集中于材料的轻质高强上。适合家庭内部分隔空间使用的材料除应具有的结构要求外,尚应满足卫生、环保、节能、隔音、耐久、施工方便的要求。
三、人性化设计
“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的出发点便是住宅的人性化设计,所以人性化贯穿于其始终。
在满足住户生活的适用、卫生、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用户个性不同,其生活品位、审美观点千差万别,“两代居”住宅设计满足了他们不同的要求。并且在居住环境中建立了一个有一定界线的空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权对自己的生命财产进行保护和防卫,财产不仅通过法律体系来确认,“两代居”是它也能够借助公共意识,也就是领域来确认。“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人们需要自我认知,自我评判、自我呈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遮人耳目的活动。“两代居”提供了这种活动的可能性就是住宅私密性。人们居住生活中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进入了要求生活质量的时代,居住者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充实、提高,居住者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两代居”住宅及其环境也是社交场所。“两代居”容许人们通过选择住房和改造装修自已的住宅,成为他理想中的形式,使住宅更加适于居住者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四、“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与普通住宅的区别
居住形式,在两代人的生命周期分别进入老年和青年时,根据老少两代的居住情况,可分为共居行家庭和网络型家庭两种情形。两代居属共居型家庭模式。网络家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共处一个社区,亲、子间的空间距离均不太远,可达性好,两代间可经常进行互访,有利于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且两者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和干扰的问题,对于城市居民的居住而言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但从在宅养老的角度出发考虑,其存在的制约因素也同样是明显的;由于两者的空间是完全独立的,无论哪种空间关系,都必须经由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才能完成互访,而对于居住于城市中不同社区的老少两代家庭来说,要完成同样的访问则尚需借助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则更显不便。在这种居住关系中,老人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单纯受助状态,很难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助关系,而双方间的访问和照顾也会由于时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而受限制。
【关键词】区域特色 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 特色学科 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6-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有利于大学管理者指引学科建设方向,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和布局。国务院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办好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大力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大学自192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先生的办学思路:“开办实用科学,培养广西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现今,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高校,也是我国“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设高校,提出了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研究广西大学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现状并提出建议,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还能加快学校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一、立足区域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特色
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建设中期,继续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14+10”(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产业体系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区域重点产业、区域重点工业建设加强联系,加大与区域建设所需项目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广西面临“双核驱动”、“两区统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和西江经济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交通运输、海洋经济、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高水平的沿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西江黄金水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高新技术及建材等产业布局;桂西地区开发的优势资源有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并建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2010年,自治区政府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有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4个战略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2012年起,广西又新增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根据广西大力建设的重点产业需要,建设和增设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术产业等区域特色学科,是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虽然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学科建设模式,但是借鉴著名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共性可快速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水平。有学者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构建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即建设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科;建设标志性的强势学科和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主干学科;建设常规性的支撑学科和跨越式的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完善和落实学科建设时,可借鉴这一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一)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4个系,办学历史久,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现在总体上落后于工学和农学两门学科;人文社会类基础学科发展较缓慢,学科总体薄弱,如文学、哲学还未设置博士培养点,历史学建设还存在空白。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哲学、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注重加大对人文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投入,才能为学校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成长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以工学和农学为强势学科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在创办之初,学校创始人马君武先生就提出首先开办实用学科的办学思路,培养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理学、工学和农学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广西社会。工学和农学经过80多年的办学积累,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优势和代表性学科,其中工学中的结构工程和农学中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两门二级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基于工学和农学中的土木工程、畜牧学等强势学科构建学校的主体学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进行建设,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加强学科关联度构建支撑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如理学作为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工学壮大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这标志着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而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学学科的高水平建设就需要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理学学科的支撑和援助。此外,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能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还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和为学科创新提供平台。
(四)立足广西建设需要构建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特色学科构建方面,除现有广西区重点建设学科中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外,加大学科参与广西区域建设发展的力度,如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林业工程、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所需学科建设,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新型工业化、广西“14+10”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促使学科增加区域服务特色,成长为特色重点学科,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完善学科建设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发挥重点学科的高端人才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高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将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在国内外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水平教师,既要有短期培养措施,更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与决心。同时,需要继续完善教学和科研制度和管理,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成长的平台,留住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高水平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逐步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
努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自由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完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减少日常的工作琐事困扰,同时满足中青年教师住房等物质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继续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对在教学科研中表现优秀的高水平中青年教师的奖励;加深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公平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中青年教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价值,认真倾听和重视他们的需求,增强中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供中青年教师实现价值的平台,主动采取措施引导中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同中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需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服务机制,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多样化引进等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人本管理和用人制度等。设立院士、杰出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不同的人才层次,结合学科、科研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层次的高水平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标准;对于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采用柔性灵活引进的方法,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兼职院士设置特定的岗位,聘用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访谈和交流、参与科研合作、进行短期工作等,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工作方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灵活管理学校和学院引进的双聘和兼职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全职高层次人才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实现他们的价值。
四、着力建设重点优势学科,提升学科知名度
重点优势学科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实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知名度。广西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广西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工业需求、农业需求等,工学、农学等学科起步和建设较早,有长期的学科专业历史积累,有利于这些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土木工程、动植物等学科历史悠久,现在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优势学科,不仅能带动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
(一)探索重点学科管理模式改革。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建设以院级管理为主,主要在各二级学院独自规划并进行建设,影响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学科不能较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下移至重点学科,学校和学院对重点学科进行总体规划和资金支持,重点学科成立学术委员会进行全面协调;基于科研平台,负责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整合临近和相关学科的资源,负责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与开展,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
(二)投入专项资金加强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中的土木结构工程、动植物遗传与繁育、生物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良好基础,其中一些重点学科甚至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先进科研成果。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特色优势学科,设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建设重点优势学科的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基地,增加学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资金,有利于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取得,重点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加快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研究基地不仅是学校特色重点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区域特色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加强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科研资源的整合,带动这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高水平人才。 例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现建有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3个:工程防灾与(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7页)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北部湾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继续加大对土木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已有的重点实验室也为工学学科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与区内外高校签订重点学科合作协议。积极与国内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水平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鉴它们的重点学科建设经验,与中西部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等同类办学层次与定位的高校签订特色办学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合作协议,相互交流与学习。此外,学校基于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区内高校在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相关的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和科研合作,例如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加大与桂林理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在民族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方面加大与广西民族大学的交流和合作,进而全面加快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2011JGZ002)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课堂内 课堂外 实施教学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一 课堂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化学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境,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便易行、适用广泛的手段。如在进行“盐类水解”学习时用PH试纸分别测NaCl、NaAc、NH4Cl三种盐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盐为什么显酸性、碱性、中性呢?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又来源于哪里呢?对此学生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结合水的电离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盐类水解的实质。而在复习深入时又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教师又可提问:为什么有些酸式盐溶液显碱性呢?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方面考虑,通过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
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溶质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
二 课堂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或者说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一味沉溺于课本、习题,往往导致学生视野不宽、知识不活、实践能力不高,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以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
第三阶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之后,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帮助成立课题小组,组织集体讨论。总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转变成一个指导者甚至合作者。
第四阶段:课题报告。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报告,然后是成果交流、论文宣读、校刊发表或推荐到相关刊物上发表,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成功”,得到乐趣。
关键词:科技旅游 功能 特性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科技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科技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科技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科技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丰富科技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又促进了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的实现。以沈阳世博园为例,它的开发目的无疑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对科技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2006年在沈阳世博园举办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历时184天的世园会共接待游客1260.80万人次,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新纪录。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310万人次。5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34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单日游客总量的最高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对沈阳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据测算,世园会的举办使棋盘山地区的土地价格升值了五倍,拉动沈阳的 GDP增长100亿元以上,沈阳城市建设水平提前了五到十年。2006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5.7亿元,两项指标均增长18%以上。1至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5万人次,增幅达18.6%。其中国内旅游者31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入境旅游者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3%。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塑造了沈阳“国家森林城市”形象,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影响力,促进了沈阳城市的大幅度升值,增强了沈阳全体市民自豪感,成为了沈阳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折点和全面振兴新的推动力。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世博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领略技术之美的好机会。园区植物数量共7000余种,其中精品种类630余种,550万株郁金香,820万株宿根花,130万株球根花,有3500余种15万株玫瑰花,有300盆园内极品盆景。通过参观游览,人们加深了对各种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珍贵稀有物种的认知。世博园的建筑和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科技之光。园中的上海园——“空中花园”,总占地面积1345平方米,绿化面积1077平方米,绿地率80%。其主题为“生态多彩,科技之光”,园内观景台最高处离地3米,游人可在下面穿行。离地45厘米的木栈道弯曲而行,象征美丽的黄浦江;井字形的花卉展区象征上海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连接地面与空中花园的坡道则寓意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园区中有一座时钟指针形栈桥,它体现了上海的时代进取精神。其中一个指针是从地面攀升到二层观景台的坡道,另一个指针是伸向园区的观台。观景台中心建筑“生态科技光”由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抽象花瓣围合而成,墙体外部装有液晶电视屏幕,用于展示上海园艺绿化发展的前景。整个观景台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两种料。条块分割的花卉展区在体现城市机理的同时,便于日常养护管理,并能让游人与花草亲近。新型园艺技术在园中得到巧妙运用。通过改装,园区内的栏杆形成了一个滴灌系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现代园艺、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美国学生的“面粉婴儿”课
当前我国青春期性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统一正规的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并不专业和成熟,观念的转变和认知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问题的关键点:并不是我们想告诉青少年什么,而是青少年自己想知道什么――
美国高中一年级的健康课规定:每个学生用规定重量的面粉当做自己的婴儿,规则是:在一周的时间里24小时贴身照顾自己的宝宝,不仅要学习如何喂养和打扮宝宝,还要给自己的宝贝制定将来的学习和财务计划,规定无论何时都不能把宝宝托付给其他人照看。面粉包装袋视为婴儿的皮肤,如果弄破了袋子,老师视破损程度判定你的宝宝是受伤还是死亡。目的是让这些青春期孩子知道做父母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提醒他们交男(女)朋友要谨慎,三思而后行。
我相信每位学生在这一周时间里的付出不同,感受不同,但有共同之处就是,参与活动的同学在这一周里都不轻松,他们紧张、担忧、手忙脚乱,即使小心翼翼呵护照顾“婴儿”,他们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婴儿”皮肤破损,下课后忘记带上婴儿……一周中,他们无法打球、做义工、无法上兴趣课、无法逛街购物,而且取消了早晚都要洗澡的习惯。一周时间让学生们感到筋疲力尽,每天驮着自己的“婴儿”做什么都不方便――太烦了!有的同学甚至几次都想把这该死的面粉宝宝扔了,但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得分要计入期末成绩,所以只好坚持下去。而此时父母趁机告诉学生:爸爸妈妈每时每秒呵护的是真正有生命的孩子,当陪伴孩子成长再苦再累再艰辛,做父母的也不可能嫌弃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爱。这正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涵盖多元化的教育机会。
中国学生的“彩蛋婴儿”课
我给全国很多学校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讲过发达国家性教育的经典――给孩子一枚彩蛋。
这在我们国内有很好的操作性,老师家长不妨一试。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鸡蛋,让学生们在未来的一个星期里必须与这个蛋与自己寸步不离,包括参加聚会或是进行运动时都要带着它,并且尽可能保护这枚蛋不破损。如果活动和保护蛋之间两者不能兼顾,要放弃活动。总之在一个星期里蛋是最重要的。
每个蛋上都有独特的彩绘,所以学生不可能私下掉换,蛋碎了之后也没办法找替代品。学生们都觉得很好玩,也觉得很简单。可事实并非向他们想象的那样。
一个星期后,全班所有人的蛋无一完好――全碎了。老师好像已经预见到会有这个结果,让学生们谈谈感想。
孩子们大发牢骚:“我无法带着它踢球!可我实在不能忍受在场外看同伴们玩,于是我就带着它上场,它碎在我的裤兜里了”;“我把它放在包里,我真的走到哪都带着它,我发誓!我只是把包放在桌子上,稍微用力一点,它把我的包都弄脏了!在图书馆,我像个一样,周围的人都笑我”;“我真的很爱它,甚至还给它做了个小床,让它睡在里面。但它还是碎了,都怪我家的猫!我非常难过”;“我把它放在冰箱里,和其他的蛋在一起。我以为它在那很安全,当第二天早上我妈做早餐的时候……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你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尽力了,可如果那不是一枚蛋而是一个婴儿,你自己的婴儿,你们的表现能令人满意吗?照顾鸡蛋已经让你们精疲力尽了,要是照顾你们的孩子呢?”
看着学生们脸上露出痛苦难以忍受的表情,老师满意地笑了――她的目的达到了。
她接着说:“所以我建议你们现在不要发生。你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性给你们带来的后果,那也许意味着你们将失去所有的爱好、兴趣、课余生活。”
其实这种性教育是对孩子一种厌恶暗示。让孩子们觉得性会给他们带来麻烦,束缚他们的生活,限制他们的自由,从而达到让孩子们远离性的目的。但这种厌恶是从正面出发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自己体会到的,老师只是起到点拨的作用。
这与我国家长在性问题上对孩子的阻吓和训斥,与我国学校开展的性教育:重生理轻心理,重理论说教加以评判而忽视孩子进入青春期性冲动所引起的性心理需求有本质的不同。这种“厌恶体验”属于较高级的性教育,它是建立在孩子对性有一定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我们初、高中学生中施行效果最好。
性是可以等的
美国学校性教育的理念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性教育,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学校性教育以讲授为主,老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而我国的大众对性教育并未形成公众认识,家长很少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相当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性教育也持抵触态度。
许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无法从学校和家长那儿接受正规系统的性教育,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常途径的性文化市场,往往会接受错误的性知识,形成错误的性观念。青少年受到诱惑、危险和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我推荐摘自《青苹果》2003年6月下半月刊中短文与大家分享,一个叫詹尼弗・波士克斯的18岁美国女孩对爱和性的态度――
我必须承认,我曾经对自己是否应该保持处女之身产生过动摇。那时,我和前男友已经相处了八个月。我以为我们真的相爱,而且我们之间有着良好、健康和信任的关系。
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我更加依恋他。我们会几个小时通话或躺在床上看电视节目。和他在一起,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我都觉得很舒服。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直相处得非常好。
八个月后,我们开始午夜对话,谈论性。我觉得自己想让他快乐。过了一会儿,他说了一句:“我想有一个完全的关系,我希望我们不但在感情上和精神上,而且在生理上都在一起。”
在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自己亏欠他什么,我感到有点担心。我不想结束我们的关系。我想让他快乐。
但是,最终,我还是决定保持我的处女之身。
我受的教育和知识起了很大作用,我是说,我学到了太多有关性的知识:意外怀孕、性病。而且我从小就被教育说应该等待到结婚才发生。在我结婚的那天,我想头罩面纱,在其他人说不可能的时候,简单地说一句,“我坚持到了结婚的这一天。”
我和男友谈过许多次关于的话题。第一次我只是说,我爱你,但是现在我不会和你有性关系,他同意了,他说很好,但是我们很快就分手了。这是我提出的,因为我觉得他应该做他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他有一天理解了,他就会回来。
后来他说要到多米尼克共和国去。我感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他离开,我是否会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给他而后悔?
最后,我得出结论:我已经在生理上作好了准备,但是,精神上,没有。我想了许多。我想和他愉快地相处,但是我知道有关性的压力还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