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6 16:44: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微视频制作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一些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直观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条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个生物实验进行实践,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探究,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视频来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对生物现象有直观的观察。因此,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通过视频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1内容容量要适中

在微视频制作中,教师要选取一些合适的内容。主要是选取一些观赏性强、能够增强学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现象的内容更应该通过制作视频来进行显示。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往往不对微视频制作的内容进行筛选,如果什么内容都通过视频来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视频制作时间,学生对视频也不感兴趣,这种机械化的微视频制作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制作让学生观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储水和供水的过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进行循环的,然后再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能够结合微视频来进行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课件制作要恰当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制作的时候,需要优化课件的制作过程,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够为实验探究的过程提供依据。课件制作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看到课件的时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比如教师通过PPT来制作课件的时候,选择的背景不能过于花哨鲜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时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PPT背景中还需要避免相关文字的出现,这都需要教师提前来做好改进。教师要对微视频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上课时才能把握好节奏,保证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从植物吸收光、通过叶绿体产生生化反应、产生淀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掌握,但是如果单纯通过文字来学习的话,学生在学习之后依旧会迷茫。此时教师就需要重点在微视频中将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过程进行展现,让学生抓住重点来进行学习,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3语言表达要流畅

教师在对微视频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咬字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微视频在进行呈现的时候,只有内容和声音,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声音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提升,运用合适的音高,在讲解之前也需要准备好演讲稿,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避免读错字和发音不标准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正式录制之前还需要念几遍演讲稿,对讲课的节奏进行把握,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就需要加快语速,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就需要适当放慢语速。而讲解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有一种一对一教学的感觉,而不是机械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动听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到微视频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视频制作的时候,会给学生介绍糖类、淀粉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对这些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介绍。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就需要对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体中代谢的过程准确表达,尤其是在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转移的过程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放慢讲解的速度,让学生观看动画,然后结合文字来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升。

4录制、后期处理

在微视频录制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将一些精华的内容选取出来,这样就能够提升微视频的连贯性。而教师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也需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杂音出现在视频中。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时候,可以选用Camtasia Stuido录屏软件,该软件具有录屏、视频剪辑与编辑以及视频菜单制作等功能,还可以将视频进行压缩,将视频导成各种格式。而在后期处理中,需要对视频的气氛进行渲染,还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自由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种子的发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视频中不仅会将种子如何发芽、在发芽过程中产生哪些化学变化展示出来,同时还会将真实种子发芽的成长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而教师在对豆芽的发芽过程进行录制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温度水分不合适造成种子难以发芽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众多种子发芽的视频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这样学生就能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学生观察过程的影响。

5结论

综上所述,将微视频引入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实现生物课堂的“短、快、精”的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微视频制作能力,发挥其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程玉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2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新世纪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初中生物课的特殊性,我再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引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学生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把“主导”演绎成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要真正做到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作为生物老师(特别是农村生物教师)就必须依托学生生活在农村,与动植物有着广泛的认识,充分利用生物探究实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和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学生在探究活动发现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热情予以肯定、表扬他们勤于思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可贵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生物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由生物课的社会性、实践性所决定的,有些生物知识实际上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在以往的生活中已了解和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部分生物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结合教材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探究活动为契机,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思维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浓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效率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生物课的实验学习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才能对探究和研究有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后达到探究和创造性研究的目的。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我们教师为了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应该站在高处,从生物课的章、节、课时来策划,有步骤的系统化地精心设计和安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语言文字的处理、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深入浅出、形象具体)。这样才能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有一定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去进一步探究。这样章、节、重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以探究、讨论的形式,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探究技能、全面提高生物学习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探究活动和课堂讨论、交流、质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学生已掌握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不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交流,解开学生思维的“死结”,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其次,要改变教师备课、授课方式,让教学目的“如何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学生学习目的”,导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写出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节(不指课时)都要提供给学生探究和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思维。探究可以是生物课中所要求的,也可以是与生物课相关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抽出来的,这时教师的人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采用讨论、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观察中出现不同的现象和结果鼓励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进行点拨,让他们在探究和讨论中学习知识,从而到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3篇

(一)结合生活环境选题

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紧密联系且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构成了他们的认知环境。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入手提出并发现问题,才是最真切、最能把握的选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提高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记录一周内的天气预报,观察雾霾中的北方天气状况,了解北方冬天的取暖措施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再经过老师指导,小课题“北方雾霾天气的成因与防范措施”随之得到确立。

(二)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和热情是行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有趣的小课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索、积极探求的欲望。心理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多依靠意志维持,兴趣也发挥一定作用;而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主要依靠兴趣维持,如果研究课题是初中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内容,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对旅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围绕熟悉地区的旅游现状展开讨论,由学生了解的名山大川、深山绝谷、古墓石刻等不同自然和人文风光延伸到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出“不文明旅游的危害”小课题,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联系热点时事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4]。国内外的很多热点、焦点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热点时事中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天堂岛国”马尔代夫面临消亡、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小课题。

(四)围绕教材内容选题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任何教材中都蕴含着大量可用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发挥潜在功能[5]。围绕教材内容及其拓展内容进行小课题选题能降低确立小课题选题的难度,是初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一课为例,学生从中仅仅认识到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针对长江的水运、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小课题研究,通过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撰写小报告、相互交流等环节达成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二、小课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切入点”,避免选题“抽象化”

选题“抽象化”指学生确定的小课题研究对象太过宽泛、不明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国的民族”相关知识后,学生在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时常会列出“对我国民族的研究”这样过于抽象的选题,导致后续研究无从下手,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展开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我国的民族展开具体讨论,进而确定从某一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此外,教师在修改课题时要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意图,只是将过于抽象的课题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把“对我国民族的研究”改为更加具体的“对造成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边缘化原因的研究”。只有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才会避免选题的“抽象化”,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二)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避免选题超出“最近发展区”

初中生性格活泼,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所选的课题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小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常见课题有:关于环境防护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不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小的角度和范围去思考问题并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有限,不适合研究太过复杂的课题,且选题过大和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研究活动的失败,增加了学习挫败感,导致学生打消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以“学生居住小区的绿化调查”课题为例,学生可以从调查居住小区的植物名称、种类、分布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并就“提高小区绿化质量”提出科学的建议,这样才是符合初中生学识水平的合理化问题。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避免缺乏创新意识的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时间不长、了解不多,在确定课题时往往是已经被研究透彻的问题,不仅缺乏新意,而且已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生若完成报告也只需下载拼凑,白白浪费了资源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多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或采取新的研究方法确定课题,也可以多关注时事焦点或新鲜事物,从而确立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学生以此为主题成立小组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如“还我晴朗天空”、“雾霾和雾的差异分析”、“防护口罩是否有效”等创意课题。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应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细节和新鲜事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富有创新性的课题。

(四)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外在条件,避免选题缺乏可行性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活动类型 途径 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能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科的野外考察、环境调查和社会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大量的生物学科内的科学知识和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善于合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并利于充分释放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树立自信心。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生物学科内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必然会将从学习获得的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这就为学生将生物知识化为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一种常规学习方式。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不同于学科竞赛,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它主要是在开展研究、解决问题时,与他人交流,主要学生根据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求,自主探究与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演绎归纳,创造和想象,并且直接动手进行各项操作实践。

二、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活动组织的计划性。生物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到学科教学整体范畴,有定期、定点、定人、定内容、定形式的活动要求。

(2)活动内容的专题性和广泛性。主题性活动内容范围由涉及生物学科知识的各种课题(专题)构成。课题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可以在与有关的生物、社会、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等相关范围内拟定研究主题,也可以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3)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学生是研究型主题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与执行者。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4)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一般都来自生活实践中,教学中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围绕相关的生物问题和生物知识开展活动。

三、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动类型

从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从活动方式上来看,又分为以下的几种常见类型:

(1)调查访问型。主要是在开展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一般可运用于注重社会性问题的研究课题。

(2)实验观测型。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或科学观测来获得数据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

(3)文献研究型。这一类型又称“历史方法”,文献研究类型就是将一定的生物成果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成败得失的研究,以认识其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它主要是对课题有关的现有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可运用于相对比较注重学术性的研究课题。

(4)专题讲座型。专题讲座是向学生提供生物学前沿新信息、新技术和简单地介绍生物史实等方面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当年发现的思路,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供思维模式。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一)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

(二)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设计疑问,激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概述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开始将合作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当前,我国的合作学习模式仍然处在实验和研究阶段,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不能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的课堂之中,有时候只是在公开课上展示一下。同时,由于运用得较少,很多教师也不能完全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一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形式,却没有完全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依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这样长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正是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能够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容易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就能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因此,就有效的避免教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这也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当中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合作学习并非是个体独立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与他人交际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提出,资料的查取,实验的论证,论文的撰写往往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例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中,要求在调查研究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方法、分工、完成时间报告交流形式等步骤,这些都需要小组中各成员的密切配合。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逼出来的合作学习。

(二)新课讲授中的合作学习

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因此高中生物的很多章节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合作小组召开一次《生物与环境DD大运河下游水污染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专题讨论会,具体分组实施情况见下表。这样的新课讲授,学生肯定喜欢。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首先教师要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物能力进行划分,使每个小组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划分,让拥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形成和谐、轻松的小组氛围。

2.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确定生物课题。这些生物课题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地查阅生物文献资料或者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讨论这些生物课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这些生物课题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些生物课题,积极讨论研究,集思广益,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来完成生物课题任务。

第6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法的问题选择

研究性学习法,就是以研究为主要手段,针对某一个问题积极研究探索,进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研究问题的选择。

趣味性。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有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趣味性原则。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等能力的发展。

思考性。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题要具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所以,第二个原则就是思考性原则。只有带有思考性的研究问题,才可以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研究探索,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适度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时,教师要选择适应学生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的研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是从新闻上看到的国内外大事,教师要以一个恰当、合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二、将研究性学习法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起主体作用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着学生学习,为学生解答着疑惑。研究性学习法的引入,完全打破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进行问题研究,进而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将研究性学习法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

第一,小组分工。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之后,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数目。通常来说,每组人数在4~6人为宜,同时还要选出一个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研究学习。比如,教师设置这样的研究性问题: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这是在讲授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时涉及的问题,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促进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的树立。小组可以这样分工:熟悉网络搜索的学生负责上网查找资料,喜欢利用工具书的学生负责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整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将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而文笔较好的学生则负责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做成文字作品,美术设计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将文字作品配上相应的图片、音乐,为作品增色。

第二,信息处理。学生针对一个研究问题找到各种不同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一些可能是与问题相关度较小的,这就需要学生有效地做好资料的整理与信息的处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应积极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得出代表小组的意见。比如“濒危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重视“生活环境”一词,还要注意研究的对象是濒危野生动物,了解了这两点之后,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就很容易了。

第7篇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初中生这个阶段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审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熏陶。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应当落在阅读二字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解析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另外,由于初中生受年龄的限制,处于生命中一个关键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获得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可能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显然,只有阅读并不能体现出研究性阅读的特殊性,研究就是对出现的问题反复地思考,从中探求知识、探求真理从而解决思想中出现的疑问。研究性精神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解答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

1.营造探究环境,在鼓励研究性阅读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阅读教学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如何营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环境,使得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在具体的研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方法中,通过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将学生3到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在进行活动安排的时候,分小组进行分析,最后由组长进行本小组的阅读研究成果的总结,这样在团队的合作中激发学生研究阅读文本的热情。

以苏教版《最后的一课》讲授为例,在引导各组学生进行初步试读之后,让各个小组自己提出想要深入阅读研究的话题,然后教师进行初步遴选并确定每个小组的具体任务,提出的问题可以尽量多样化,例如,“最后为什么哽咽的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是“最后一课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最后一课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意味着什么?”通过不同问题的探讨来加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2.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中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

研究性阅读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探讨解决已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阅读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阅读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阅读中鼓励学生从细节入手以词句的分析出发,以小见大,在寻章摘句中发现问题。以王维《使至塞上》为例,在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什么样的用词和表达能够使得它成为名句?体会“大”“孤”“直”等词在诗句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细体会诗人描绘的景象,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诗句的精髓。

另外,引导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于同一个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多视角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本《少年闰土》和《风筝》。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几篇文章中透露出的一些问题:是什么改变了少年闰土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作者描写三味书屋的不快乐和其他的一些少年时的快乐的具体用意到底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延伸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思维,也能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3.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中激发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并积极地将自己成熟的或者不成熟的思想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转变自己以往管理者和“裁判”的角色。从本质上说,主观的认识是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的,尤其是对于文章作者感情表达的感受更是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应当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研究性阅读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也是学习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有时候能感受到与成人的世界观不同的感情。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切忌大搞一言堂,非黑即白的判断既是不科学的也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想习惯的形成不利。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学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初中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每一节课的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创新型教学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1.生物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9篇

一、研究背景:

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15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30亿册以上,这要消耗巨大的资源。目前,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如果这个时间能延长到发达国家的课本平均使用寿命5年,可节约528万吨纸。而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

在国外,课本轮流使用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不仅与那些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情况有关,同时也和他们对环境、对资源的观念密不可分。中国某些发展较快的城市虽已提出“课本轮流使用”这一概念,还小范围地试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了解学生以及家长对课本轮用制的态度以及课本轮用在我国实行的难处,我们分别对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和小学生家长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

1 对课本轮用了解的程度

大多数小学生以及大多数家长对于课本轮用制仅“了解一点”,所以还需增大对课本轮用的宣传力度,以便得到更多同学和家长的支持。

2 需要在书上作笔记的情况

大多数同学习惯在课本上做笔记,这有碍于课本轮用制的实施。所以需要改变习惯。

3 毕业后课本处理方法

大多数同学选择放在家里,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我们更应大力宣传。

4 对课本轮用制的支持情况

小学生、小学生家长、高中生对课本轮用制的支持率分别为77%、62%和49%。

主要支持原因为:(1)可培养节约意识;(2)帮助他人共同进步;(3)培养奉献精神;(4)省钱;(5)节约资源;(6)可以参考笔记。

主要不支持原因为:(1)有必要将书留作纪念;(2)课本上有许多重要笔记;(3)太乱,不卫生;(4)课本费用尚在负担范围,没有必要。

5 对课本轮用制的建议

(1)关于轮用对象。选择全部课本轮用的被调查者占13.6%;选择价格校昂贵的课本轮用的占16.4%;选择副课课本轮用的占46.9%;选择主课课本(有笔记)轮用的占2.1%。显然,副科课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小,赞成副科课本轮用者居多。

(2)关于轮用时间。赞成轮用两年的占44%;赞成轮用四年的占16%;赞成六年轮用的占13%;选择其他的占27%。

(3)轮用方式。选择借用的被调查者占57%;选择购买后折价卖给学校的占31%;选择自行购买专卖的占12%。赞成借用的人中,有40%赞成向图书馆借,有60%的人赞成向学校借。

(4)家长们的意见及建议:在不损坏课本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行课本轮用制;建议小学阶段结束后再实行课本轮用;统一消毒后再轮用;副课课本可实行;捐给贫困地区学生。

三、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课本轮流使用制”可行或不可行的原因。

1 可行

(1)绝大多数人在毕业后,课本都闲置在家里。这为课本轮流使用提供了课本来源。96.2%的小学生与74%的中学生的课本在毕业后都放在家里,或被卖掉甚至直接扔掉。另外,77%的中学生与83%的小学生都愿意把课本留给低年级的同学用,这就是说,课本回收是可行的。

(2)大部分人都比较注意保护书本整洁。94.7%的小学生和70%的初中生有包书面的习惯,88%的小学生与68%的高中生的书到期末还比较完好,有24%的小学生有在书上涂画的习惯,16%的初中生喜欢折书卷书。完好的课本为课本轮流使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3)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77%的小学生能有意识地回收纸张,超过六成的家长都认为课本轮流使用制能够保护环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课本轮用制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2 不可行

(1)笔记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记笔记。笔记会影响课本的整洁与卫生,同时也意味着额外的学习资料。尤其是对面临中考、高考的初中生与高中生来说,笔记是复习时不可缺少的,课本轮用会对此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且笔记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人宁可自己记笔记。另外,如果所有的笔记都记在笔记本上的话,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老师的上课进度。

(2)卫生问题。卫生问题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课本的使用频率极高,很容易成为传染疾病的媒介,因此消毒就显得非常重要:考虑到课本轮用制的广泛实行,消毒还是要花相当一笔经费的。再加上统一消毒比较麻烦,也给课本轮流使用带来了困难。

(3)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动比较大。如果教材内容不固定下来,那么课本轮用只能“纸上谈兵”。

(4)课本本身有很大的纪念意义。在很多人心中,课本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值得保存的。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和同学对于课本轮流使用制的了解情况为“知道一点”,而他们的许多担忧实际上正是来自于对课本轮用制的不了解。因此,对课本轮用制的了解程度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

调查还显示,77%的学生愿意让别人用自己的课本,而不愿意用别人的课本。这恐怕是课本轮流使用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手一书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理所当然的,课本轮用的新观念要取而代之需要多方面持续的努力。

在针对课本轮流使用制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本轮流使用制的接受程度逐渐降低。这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学业压力等客观原因,因此,总体来说,课本轮用在小学阶段较为可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