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4: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淳安县拥有极其丰厚的资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进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着重发展茶叶、山核桃、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立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有机蔬菜、山核桃、中药材、畜禽等都已成为淳安的名牌农产品。2000年淳安农业总产值仅120500万元,经过全县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82488万元,翻了3倍多。据抽样调查,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8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淳”牌有机鱼入选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淳安县首个全国性的著名商标。“千岛玉叶”茶获得浙江十大名茶荣誉称号,3个枇杷样品也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千岛玉叶”、“红姑娘”等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淳牌”、“野娇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3家。2012年,“千岛时珍”被评选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白坪山尖”、“瑶记”、“万寿岭”被选为杭州市著名商标。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
二、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是千岛湖湖面宽广、云雾缭绕,具有立体调温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淳安县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水、气、土污染轻,给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淳安县是农业大县,而茶叶收入又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支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淳安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各乡镇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种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的自然环境很好的满足了山核桃的种植需求。自古以来,山核桃就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是淳安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大群众对山核桃的种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淳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山核桃产业相当重视,积极引导林农展开生态栽培,引进无性系良种,鼓励支持创办加工企业。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其县城千岛湖镇,依山傍水,是国际花园城市,风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丽乡村,则犹如散落在湖边的珍珠翡翠,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多姿。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县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给予用地扶持、奖励示范典型、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宣传促销、补助规划经费、鼓励合作经营、提供信贷服务、鼓励利用国有集体闲置房屋及林农生产生活管理用房发展农家乐,以及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林场闲置房屋、林木等各种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多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二)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淳安县的大多数茶园都成块状分布,整体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经营,不成规模,茶农在使用肥料、农药等物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再加上约占全县40%的茶叶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整体茶叶质量不一。
与茶产业相关的企业之间尚未达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规模效益不高,进而阻碍了千岛湖茶叶品牌的扩张进程,影响了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再者,淳安县的茶叶品牌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其形式也局限于媒体广告、展示展销、举办茶文化讲座等方面,难以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环保的种植方式,不利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产区农民对山核桃林的经营培管普遍趋于精耕细作,山核桃纯林占绝对比重,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致使树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可持续经营存在困难。
(2)传统的采摘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林农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敲打,又因核桃树大部分都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且树枝较脆弱,不结实,难以承受重物的压力,虽然人们在采摘过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险带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农坠亡事件时有发生。
(3)山核桃产品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淳安县山核桃产品大多数是椒盐和奶油产品,虽然最近几年也研发出了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产品,但总体来说,山核桃产品种类不多,难以在山核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再者,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难把握产品的口味,质量无法确保。全县山核桃加工企业仅有30家,其中通过QS质量认证的只有11家,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远远不及其它县。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县地处山地丘陵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仅靠沿湖公路、山路来连接,且目前尚未开通便捷的公交路线,只有中巴车经过,班次也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滞留问题,因而影响了游客游玩的质量,使得其兴致大减,不便于乡村旅游也的发展。
(2)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淳安县乡村旅游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型观光游览,旅游模式与国内其他景点相类似,缺乏淳安特色。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感受农村面貌,享受农民生活”为主,没有充分将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项目。
(3)旅游产品单调,缺少特色。迄今为止,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业还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产品市场,如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都比较少,更别说具有淳安乡村特色的商产品了。来游玩的游客只能买点当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鱼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说是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了,规模小且不正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方式,严重阻碍了淳安县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
(4)服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性。在吃农家菜方面,虽然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都打着土菜馆的招牌,但其实并没有将本地食材做出其应有的特点,没有完全体现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还迎合城市游客的饮食特点。在住农家房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将住房宾馆化,差不多的装修格局,使其失去了农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而且普通话、外语水平也亟待提高,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
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淳安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析茶叶、山核桃、有机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利用淳安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叶、山核桃、水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向更高的层次提升,积极培育有机蔬菜、中药材、松花粉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
政府应颁布更多鼓励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形式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专业化转变,在特色村、产业大户、专业带等积极建设条件上,启动“一村一类、一乡一类、多乡一类”的成长,持续性的加快农产品的集中化、专业经营水平,团聚特色产业,凸显农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大力转变农产品结构,凝聚力量突现优势产品,将其发展成为主打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有机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有机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做好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管理特色农产品源头、严格检测特色农产品等重要工作。特色农业经营者应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市场的跟踪检测,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来生产销售。另外,政府也可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产品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未来几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紧建立淳安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淳安县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努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四)完善经营制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类众多的特点并不要求每种产品都去注册一个商标,也不能随波逐流,纠结于形式,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目前,淳安县已有“鸿坑毛尖”、“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秀水玉针”、“雪水银针”、“千岛龙井”、“千岛绿园”、“鸿峰贡芽”等茶叶品牌,“瑶记”、“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岛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农产品品牌应增强团队精神,合力打响“千岛湖”牌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从而将淳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市场。
(五)深化农游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创新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以优势农业项目为依托,坚持走“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农户+基地+专合组织”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建设了一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截至年,我县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分别完成销售收入11.24亿元、6.89亿元,带动农户8.9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0%;相对规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拥有会员1.71万人,固定资产8794万元。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逐年扩大、领域稳步延伸,初步形成了“带动、提高”的产业化发展效益。但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还比较多,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一是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加工型企业实力不强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我县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存在“三多三少”:资源多、开发少,样品多、商品少,品种多、精品少;龙头企业机制不活,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合力,导致自然资源和品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以年为例,我县4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6.89亿元,其中金安公司、双港畜禽共占73%,而南春米业、基立公司仅占27%。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为重复油脂、棉花、粮食的初加工,没有在精深加工上求突破,没有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实行分加工;还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普遍存在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年底,我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实现销售收入79000万元,会员人均收入4900元。但全县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不到2万人,仅占我县农民总数的3%。同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难以实现与企业的平等对话;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合同执行力差,企业和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是精品名牌建设步伐不快。以稻米为例,我县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优质稻开发,但至今仍是有品种无品牌,有生产无规模。目前,我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标识27个,但比较出名的仅有“雄”棉纺、金秋葡萄、港楚蛋品、湘妃鱼糕、芦花荡大米、北湖甲鱼、河蟹等7个产品,绿色食品仅有天绿源大米和双港皮盐蛋两个品牌的3个产品。
四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目前,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调整,银行信贷始终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乡镇中小企业、种养殖大户、中介组织因资金短缺,不能正常运转,从而制约了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我县农业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分析
我县要实现“工业兴县”战略目标,必须突出粮、棉、油、猪、渔、禽等六大农业产业优势,通过培植优势产区、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培植农产品知名品牌,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的素质和效益。当前,要围绕“六大产业”,认真搞好优势分析和布局谋划,确定好我们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一)优质稻产业带
产业优势:生产基础好。我县是全省首批“优质稻米工程”示范县、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粮产业工程项目建设县,优质稻常年复种面积90万亩、总产达50万吨。订单面积逐年扩大。年,我县优质稻达国标的品种面积达75%,订单面积在逐年扩大。
区域布局:以孟家溪、甘家厂、章田寺、为重点,发展20万亩双季稻生产;以、、、、、为重点,发展油-稻(再)模式的中稻40万亩。
主攻方向与目标:1、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加强统的功能,逐步实现每季全县3~4个、一镇1个国标3级以上品种为目标。2、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建设稳定的无公害稻米基地,创我县“绿色食品”稻米品牌;3、订单收购,优质优价,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优质棉产业带
产业优势:1、区域优势明显。作为全国优势产区,全县16个乡镇,面积1万亩以上的有12个、3万亩以上的有6个,全县千亩以上村185个、共计30.8万亩;2、规模大、效益高。全县常年植棉37万亩,产量可达4万吨左右,商品率高达95%,油脂、棉短绒、棉壳等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3、产业化态势初具。拥有金安公司等龙头企业,年消耗原棉3万吨。
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稳步发展集中高产棉区,调减零星、低产、分散棉区;以棉花良种补贴项目为抓手,重点发展、提高、、、、、等12个面积过1万亩的集中棉区;鼓励棉田向植棉能手集中,发展植棉大户、大村,扶持发展双膜棉样板基地建设,逐步实现棉花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突破单产,提高总产和品质。
主攻方向与目标:1、通过用种农民、用棉企业、各方专家推荐品种,通过良种补贴的方式,提供货真价实、优质可靠的种源,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2、引导、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带动、“订单”生产,紧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3、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全县面积稳定在37万亩,其中集中棉区面积30万亩、单产125公斤以上,原棉质量能满足企业需求,1-4级可纺棉达到90%以上。
(三)优质油产业带
产业优势:1、作为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优势产区县之一,年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油菜“双低化”示范县,年达到“双低杂交”化;2、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强。本县金香缘、新裕等油脂厂年加工菜籽能力10万吨;3、开发潜力巨大。我县是全省“三元杂交猪工程”示范县,也是有“百湖之县”之称的水产大县,随着这两大优势产业的发展、优质饼粕饲料的需求量扩大,可形成种、养、加互动联合的大产业,油菜产业效益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区域布局:与水稻、棉花两大优势产业相配合,推广油-棉(套作)、油-稻(一季稻)模式,重点发展水田油菜;以、、、、、、等乡镇为重点,全县油菜面积稳定在65万亩,其中旱田25-30万亩、水田35-40万亩。
主攻方向与目标:1、充分利用我县区位优势和国内油菜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全面普及优良品种,实现全县2-3个品种当家(占90%以上);2、普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合理投入,降低成本,主攻单产,提高总产和质量;3、加大产业联合。要与华农大、中油所等科研单位紧密联合,确保我县油菜科技和生产水平高位攀升;4、加大对县内油脂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力度,逐步扩大订单面积;5、探索油菜多元化开发途径,推行种、养、加相结合,实现产业链之间的衔接。
(四)优质瓜果菜产业带
产业优势:1、水果:①我县被列为全省五个优质梨生产基地县之一,“江”牌砂梨多次在全国、省级评比中获奖;②虎西丘岗地的“卷桥水库”、“淤泥湖”、“牛浪湖”等水体周围是蜜柑的适宜区,“卷桥”蜜桔远近闻名;③已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气候、土壤条件,表现优良、高产、抗逆性强的果树品种,可作为特色经济发展。2、西甜瓜:随油-瓜-稻模式的推广,全县西甜瓜面积达6万亩,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是避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蔬菜:近20年的结构调整,结合粮经、棉经模式推广,蔬菜生产一方面主攻春淡、秋淡生产,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模式生产耐贮运的大路蔬菜,增加了农田综合效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25万亩。4、双孢蘑菇:在水稻主产区,使稻草等秸杆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已发展50万m2。
区域布局:1、区巩固和逐步恢复公路沿线的、、、闸口砂梨基地面积,重点扶持镇砂梨基地。2、虎西丘岗地以卷桥水库、镇为重点,两湖(牛浪湖、淤泥湖)周围丘岗地发展成早熟蜜柑带;3、沿国道、省道结合优化模式发展无公害西甜瓜和蔬菜生产,主攻耐贮运的大路菜,重点是、斗湖堤、丰村、陈榨村、闸口公路沿线。城郊(主要是江南新区、斗湖堤镇、镇城郊)发展保护专业化基地蔬菜生产;4、以县原种果园、镇德源柑桔场、青龙蜜柚场、镇玉虚阁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成为我县特色水果生产基地;5、以孟、甘、章双季稻产区为中心,发展双孢蘑菇带。
主攻方向与目标:1、砂梨大力推广高接换种和果实套袋技术,主攻早熟梨。2、蜜柑主攻特早熟品种和优质早熟品种,特早熟品种调至20%以上。3、抓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年申报无公害食品标志10个。4、抓瓜果菜创品牌,双孢蘑菇要成为绿色食品。
(五)优质生猪产业带
产业优势:1、我县是全省畜牧业十强县之一,是省“”规划中优质猪板块基地建设县。年生猪饲养量97.2万头,其中出栏55.5万头;2、通过生猪“四化”、“养猪三优计划”、“商品瘦肉猪基地”、“优质三元猪工程”等项目建设,优质猪比例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长大本”模式的内三元生产为主体,“杜长大”外三元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格局,探索出了适合农村养猪的“150”模式和“粮-猪-沼-果”模式,为规模化养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加工业有良好基础。4、社会化服务网络较健全。县养猪协会会员96人,网络全县养猪大户2000多户,形成了龙头企业+协会+规模养殖户紧密结合的多赢模式。
区域布局:以镇、镇、镇、镇、斗湖堤镇、镇为重点,利用现有生猪品种为二元和三元杂交猪,品种好,而且猪舍条件好,沼气池建设配套好,群众有养猪的传统习惯和技术,养猪水平高,地域相对集中而且当前猪价呈上升态势等优势,建立生猪优势产业带。
主攻方向与目标:引进一家大规模的畜禽加工企业。以良繁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县养猪协会的纽带作用,全面推广“150”高新种养模式和“粮-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狠抓优质三元猪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牲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年优势产业带的六个乡镇生猪饲养量达100万头,年末出栏肉猪60万头,建养猪示范小区5个。
(六)优质水禽养殖产业带
产业优势:1、县是“百湖之县”,水禽养殖优势明显;2、双港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
区域布局:以藕池镇、镇、镇、闸口镇、孟家溪镇、镇、镇为重点,建立水禽养殖优势产业带。
主攻方向与目标:1、抓好双港畜禽养殖加工有限公司的招商引资、壮大做强工作。2、加强绿色食品的申报工作。3、整合做大港楚品牌。
三、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展精深加工,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要立足我县基础产业,突破性地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企业集群力度,形成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全县有2-3个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5-8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一是要重点扶持、培养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一方面要鼓励金安、双港、南春、金香缘等企业拉长链条,扩规上档,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按照省市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办法,深入了解各地企业发展动向,积极鼓励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力强的优秀企业申报龙头企业,扩大龙头企业阵容,实现国家龙头企业的新突破。二是要鼓励企业发展重组,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用1-2年的时间对大米加工企业和油脂企业进行整合,对劣势企业进行改组重组,整合生产要素,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逐步发展一批产品级次高、产业关联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型企业。三是要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借助外力,充分启动内力,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发展龙头企业,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今年要突出在水产品加工上实现真正的突破。
壮大精品农产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民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县“三品”认证和品牌开发要有大突破,培育5-8个省级驰名品牌,1-2个国家级驰名品牌,实现我县特色农产品由无牌向有牌、由小品牌向大品牌、由地方品牌向全国品牌转变。
扩大生产基地规模。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加强政府推动,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特别是要加大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品种的统一率和品质优良率。通过推动我县70万亩优质稻板块基地、30万亩优质棉板块基地、60万亩优质油菜板块基地、10万亩无公害瓜菜板块基地、畜禽水产、生猪小区、双孢蘑菇生产基地建设,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带动农户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做法;建议;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3-01
1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老灌区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南山台永康镇、宣和镇、常乐镇以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主;河南省永康镇、宣和镇以发展养鸡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迎水镇以发展养鱼产业为主,香山地区的香山乡、高兴仁镇以发展硒砂瓜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的建设,沙坡头区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畅通了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
1.3 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建设初见成效
沙坡头区家庭农场现在发展到298个,从事种植业的125个,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28个;从事养殖业的145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 873.33 hm2;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31 504.5万元。沙坡头区专业大户现在发展到898个,带动农户5 100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63元。
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落实责任制,沙坡区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区、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
2.2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
2.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面对财政十分困难的现状,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
3 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2]。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3]。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
3.3 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地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4]。
4 参考文献
[1] 唐勇,王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6):33.
[2] 杨洋,李颖,刘小鹏.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海原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2011(2):82-84.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方式呈现在农户的面前。针对作为农户农业耕作时的新的选择方式之一的农业生产环
>> 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及建议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研究 抓好农业生产“三大”环节 助力农业生产业发展 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泗水县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析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谈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业供求评价及发展路径 浅议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论我国农村水利投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彰武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议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 我国农业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 人工影响天气在酒泉市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措施 济宁市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服务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617.
[2]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观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520.
[4]汪育欣,王春明.浅谈农机利用率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2,(1).
刘连根 陕西省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大学,2001年.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全市围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稻米、油茶、毛竹苗木、中药材、特色蔬菜、特色水果、棉麻、生猪、肉牛、家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其生产总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5%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到60%以上,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0%以上,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平增收1000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水平提高、做大做强。采取项目扶持、嫁接改造、外引内联、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大企业落户我市。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整合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形成合力。
2、培育壮大产业基地。围绕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要求,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建设100个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安全、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到20*,全市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面积达400万亩,标准化小区饲养家畜、家禽达60%以上,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60个,认证面积200万亩以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注重农产品的营销策划与形象宣传,努力提高我市优质农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到20*,全市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与著名商标1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名牌和驰名商标达6-8个。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有机联结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市里每年重点抓好和扶持1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的建设,每个合作社给予1万元的补助经费。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争取到20*末,全市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00家以上,实现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带动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30%以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销的农产品量占30%以上,合作社成员收入提高30%以上。
5、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市级重点抓好10个示范点,县(市、区)抓好100个示范点。每年对示范点进行一次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示范点发展不明显的予以取消,并由符合示范条件的村及时补充。要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引导农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块状经济发展,加速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6、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县财政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率逐年有所增加,做到专款专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市级龙头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人才的引进和技术培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各级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用于扶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每年扶持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贷款贴息25万元,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奖代补10万元,培训、学习经费5万元(具体管理办法另行下发)。要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跟踪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优先帮助列入“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的企业和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市农业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向上申报项目时,在符合国家政策和项目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省、市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对“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7、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办发[20*]12号)文件中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和省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2)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进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4)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良种和加工设备,除按《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转让和相关的技术服务,以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免征营业税。
(6)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料的进项税额扣除率为13%。
(7)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8)《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国家对企业所得税征收扶持政策有新的规定的,按新的规定执行。
8、加强金融信贷服务。涉农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理念,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开发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改善金融服务,要增强县级分支机构金融服务能力,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信用评级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扩大贷款抵押范围,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和水面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要探索龙头企业间联保,允许合作社建立信用共同体,申请开办信用共同体联保贷款。
9、吸引市外资本投入。凡市外资金来我市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设生产基地的,要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扶持、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优先增补为市级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利用市外资金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
10、实行水、电、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用地计划,由所在县(市、区)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对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牧渔场和设施农业用地,涉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户在承包期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用于生产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申请获得取水许可的前提下,由所在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种养业基地,在落实防治污染措施的前提下,暂免征收水资源费。以电为原动力,受电总容量在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用电实行大工业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11、构建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鼓励科研、教学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产业研发合力。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交流。制订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基地和示范村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产地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等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和禁、限用品的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引导基地和示范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遵循现代农业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发展优势油菜、高效蔬菜、养地绿肥三大冬季作物,推广良种良法,主攻单产,优化品质,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冬季农业上新水平,实现富民强县。
二、目标任务
冬种总体目标是:冬种总面积29万亩,冬种覆盖率90.3%。其中:双低油菜20万亩,单产135公斤,总产2.7万吨;蔬菜3万亩,绿肥5万亩,蚕豌豆、马铃薯等其他冬作物1万亩,实现冬季农业农民人均增收150元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巩固油菜优势
油菜是主要农作物和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总产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年,我县被评为江西省油菜生产标兵县,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油菜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生产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年我县按照现代农业规划要求,围绕“五点五线”打造高产示范基地,依托科研院所打造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结合休闲农业打造旅游农业基地,把安义油菜产业进一步做强,油菜地位进一步提升,油菜功能进一步延伸。
1、打造高产示范基地。重点抓好“五点五线”,即,在东阳镇榨下坂和长埠镇老下坂各建设一个农业部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柏树、戴坊坂建设南昌市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石鼻镇罗田村建设古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在黄洲镇建设菜油两用高效示范点。同时抓好主要干线公路两侧覆盖率,南安、万赤、安长、安石、安合等五条公路沿线实现油菜种植连片。
2、打造试验基地。积极构建农、科、研、教相结合,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年与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油料所王汉中所长(全国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科院宋来强博士(江西省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相关试验,最终达到油菜产业产、学、研、推相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
3、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引导公路沿线及古村群村民广种油菜,确保来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确保以“观金色花海,游千年古村”为主要内容的“金花节”顺利召开,以此带动古村旅游和市郊休闲游,把双低油菜生产由传统农业打造成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提升油菜功能。
(二)发展高效蔬菜
根据现有蔬菜资源、生态条件和蔬菜生产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开发产品与加工增值相结合,布局为黄洲镇、长均乡、万埠镇1万亩核心区及分布全县11个乡镇场的辐射区,形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出口加工蔬菜生产基地、露地鲜销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休闲观光旅游基地等5个蔬菜基地。
(三)扩大养地绿肥
增强种地养地意识,大力推广发展种植绿肥,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今年我县绿肥计划面积5万亩,县农业局要重点抓好一点一线(绿能公司千亩示范点,安奉线),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抓好示范点等工作,在不能种油菜及蔬菜的田块,要求全部种上绿肥,切实提高冬种覆盖率。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今年我县冬种生产,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冬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早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进度,明确责任。
2、积极扩大冬种面积。面积是冬季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要把扩大冬种面积,提高冬种覆盖率当做冬季农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各乡镇(场)要将县里分配的油菜、蔬菜、绿肥等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务求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主要公路两侧面积的落实是重中之重,力争冬种面积稳定在29万亩以上。
3、认真执行惠农政策。认真落实油菜良种补贴、油菜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群众从政策落实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县被评为全省产油大县,所得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购买油菜、绿肥良种、建设高产示范等,充分发挥奖励资金对油菜生产的促进作用,扶持油菜生产。
4、扎实搞好冬种生产服务。县农业局要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活动,制定完善技术方案,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要搞好冬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作用,大力示范推广各项实用技术,落实油菜播种、壮苗、越冬等有效技术措施。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对种植大户、返乡农民工、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动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一、发展现状
是农业大市,又是农产品加工弱市。历史上,仅有传统的加工作坊。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双轮推动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1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的有88家,初步形成医药化工、果茶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山野菜及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皮革加工、生物能源加工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7亿多元,实现利税2.75亿元。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4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丹江的福润禽业公司、农夫山泉丹江口分公司、丹澳医化公司,郧西的百科皂素公司,竹溪的龙王垭茶业公司和华驰医药化工公司,房县的神农本草和聚达食品公司,竹山的天新公司,郧县的清大康迪药业和渝川食品公司,金鼎纺织实业公司以及张湾的花仙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加工企业的成长,不仅直接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加工原料的基地化生产和千家万户的种养,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达到400余万亩。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3个农产品和加工制品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竹溪龙峰茶被评为“2008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有13家企业产品获“湖北省着名商标”;有42家企业、141个产品分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近20家企业通过国家ISO9000以上质量体系认证;有5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质量体系认证。“武当道茶”、“武当山珍”、“神武山珍”、“武当柑桔”、“房燕”黑木耳、“神农本草”中药饮片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全市有18家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制品走出国门,出口美国、日本、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实现直接出口创汇2400多万美元。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无到有,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9个,入园企业39家,园区企业实现产值15亿多元。竹溪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已被列为国家工业园区目录,丹江口市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尽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论是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是与兄弟地区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加工企业块头小、实力弱。全市过亿元的企业仅7家,全省4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市仅占3.9%,全国893家,全省3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市至今仍为空白;二是农产品加工严重不足。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37亿元,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32:1,与全省0.98:1,全国1.75:1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与发达地区3:1的水平相比更是相去甚远;三是系列开发相对滞后。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初加工领域,企业经营开发领域面窄;四是产品品牌知名度低。
二、总体思路
重点项目:以丹江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省内规模较大的肉鸡加工基地,培植已具备加工基础与规模的伊兰清真实业、房县天森食品为龙头的猪牛羊禽肉制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牛羊产品加工厂和猪肉加工项目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等。
(九)水产品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有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以及其他近500座各类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经济型鱼类60余种,水域总面积138万亩,可养殖水面50万亩,已养殖水面18.15万亩,2009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万多吨,实现总产值6.2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给我市发展渔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养殖水面将由原来的50余万亩增加到80余万亩;库区水质优良,水产品种质优,产品享誉国内外。
发展目标:依托丹江口库区、黄龙库区等优势水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能力;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模拟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力争2010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水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11万吨,年加工产品3万吨,产值达10亿元,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产业链产值达到30亿元。把丹江口库区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
重点项目:建设丹江口水库优质商品鱼基地,重点打造“丹江鲌鱼”品牌,提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江鲌鱼”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在丹江口市城区、均县镇和郧县各建设一处商品鱼冷冻冷藏加工厂,扶持以丹江柳氏风味鱼、博奥水产为主的加工企业,支持其盘大做强。
(十)食品饮料加工
重点支持丹江口农夫山泉公司饮料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房县矿泉水黄酒、梨花村酒业、丹江口源头酒、灵山源魔芋酒、张湾花仙子魔芋制品有限公司、郧西鸿大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及魔芋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到2010年末,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2015年达到30亿元,2020年达到50亿元。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把培植龙头加工企业,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对〔2002〕62号文件制定的加大财政投入的政策、给予金融支持的政策、实行税收支持的政策及其它配套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兑现到位,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受益;对财税[2008]14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的相关措施。市级财政从2010年起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农产品深加工扩大规模与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新产品开发标准化体系建设投入等。各级财政将可用资金和机动财力,更多地用于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涉农扶持资金,集中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龙头企业。在税费征收上,凡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征收;凡应返还的,足额返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要合理安排。积极探索入股分红、民间借贷等灵活多样的社会融资方式,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办自营出口权,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以及展示、展销、出口洽谈活动,扩大农产品营销和出口创汇。
(二)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向加工业的前端延伸,抓好原料生产。按照建设布局合理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要求,全市着重抓好十类加工原料生产板块基地建设:即:以竹溪、竹山、房县为重点的茶叶生产板块基地;以丹江、郧县为重点的柑桔生产板块基地;以城郊和高山地区相配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及有机山野菜板块基地;以房县、竹溪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板块基地;以郧西为重点的黄姜生产板块基地;以竹溪为重点的魔芋生产板块基地;以竹溪、竹山、房县为重点的马铃薯和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为重点的红薯板块基地;以郧县、郧西为重点的蚕桑生产板块基地;以丹江、郧县、郧西、房县为重点的畜禽生产板块基地;以丹江为重点的渔业生产板块基地。在原料生产中,要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建设区域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专业乡、专业村,实现原料生产的基地化。同时,通过村级联合体、专业协会、营销大户联结好千家万户的种养;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引导好千家万户的种养。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用市场手段和市场机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品牌、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抓好会展招商、媒体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亲招商、网上招商、招商和团队招商。采取股份制、资本重组、整体出售、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开展合资合作,靠大靠强,做大做强。
(四)大力兴办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载体。一是新建市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西城工业园区。二是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城开发区、西城开发区为载体,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创办各种类型加工业园区。三是各县市创办的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要完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四是加快推进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
(五)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质量安全问题事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兴衰。要从产品加工原料抓起,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安全。狠抓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一是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有标依标,无标制标。二是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加快市级农产品及加工制品质量监控中心建设,做好质量认证工作。三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检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着眼点,按照“一统三分”战略(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开发,分类型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根据山区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培植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达到45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2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1。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75:1,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四、发展重点
(一)茶叶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被省确定为“鄂西北高香型绿茶基地”,是湖北省重点茶叶产区。截止2009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已达到46万亩,茶叶年产量1050余万公斤,产值达到10亿元。
发展目标:加强茶叶优良品种的选育,加快茶叶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茶叶加工水平,以名优茶、绿色有机茶为重点,加大茶食品、茶饮料等茶叶系列、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到2010年茶叶综合产值力争实现13亿元以上;到2015年,新发展茶园14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茶叶加工量1.5万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通过整合现有茶叶品牌资源,着力打造武当有机道茶品牌,力争通过3-5年努力,将“武当道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到2020年,通过提高加工质量和名优茶比重,使茶叶生产增效30%以上,通过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文化,形成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
重点项目:重点支持湖北武当道茶协会开展品牌整合打造、武当道茶城建设以及湖北龙王垭茶业公司、竹山圣水茶场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二)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的温州蜜桔以其高糖、耐贮、品质优,多次在省部级优质水果鉴评会上获奖,产品远销俄罗斯、北京、内蒙等地。全市柑桔种植面积已达57万亩,总产4亿公斤,是全省柑桔主产区之一。全市目前以柑桔分级、打蜡、包装为主的初加工生产线30余条,年加工能力4000万公斤;柑橘罐头、饮料加工还是空白,柑桔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发展目标:加强柑桔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原料基地建设,提高采后清洗、分级、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和冷藏运输比例。积极发展桔瓣罐头和果汁饮料加工,搞好产品系列开发,探索种植与农夫山泉丹江口公司果汁加工相配套的柑桔品种。到2010年,力争实现系列产值6亿元;到2015年,全市柑桔稳定发展到60万亩,产量60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60%,初加工(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达到50台(套)以上,年加工量20万吨以上;年柑桔出口1万吨,创汇1000万美元,柑桔系列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产业链产。
值达到20亿元;到2020年,面积稳定在60万亩,优质果率达到60%,产量9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做大做强"武当"柑桔品牌;把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建成全国主要的优质柑桔基地和出口示范基地。
重点项目:着力建设好北缘柑桔试验站;重点支持柑桔主产区新建大中型柑桔商品化处理分级包装厂,配套建设产品保鲜库等基础设施,支持丹江口市和郧县建设桔瓣罐头和果汁饮料加工基地及深加工企业。
(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独特的地理、气候、水质和土地环境,是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及山野菜的天然基地。具有特色的野生菜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的有150余种,可采面积300多万亩,蕴藏量50万吨左右。2009年全市蔬菜及山野菜基地面积90万亩,种植面积150万亩,总产量150万吨,现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企业20余家,主要为泡菜加工和山野菜加工,年加工能力1.5万余吨。除渝川食品外,加工企业大多为小型加工厂和加工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发展目标:加快发展蔬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推行净菜上市;改进传统蔬菜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开发山野菜资源,提高冻干蔬菜生产能力,扩大出口创汇。力争2010年实现蔬菜加工产值3亿元,产业链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培植蔬菜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全市蔬菜清洗、分级、预冷、泡制、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实现保鲜、加工产值2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40%以上,实现加工增值6亿元以上,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2020年,蔬菜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
重点项目:重点培植以渝川、竹山兆华、竹溪顺溪、郧西益群、丹江嫂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等龙头企业,支持其引进设备和工艺,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重点打造武当山珍和“武当红”泡菜等为主具有特色的优势品牌。
(四)中药材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品质地道上乘,适种山场辽阔,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地之一。现有中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其中,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我市中药材品种达800多种。全市现有中药材基地面积(含木瓜、杜仲、肚倍及部分野生中药材)80余万亩,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含黄姜)加工企业20余家,2009年加工产值11.5亿元。
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武当山地中药材资源及地道药材品牌优势,引进先进的设备及工艺,对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在我市建立绿色有机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扩大我市中药材在省内外医药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含黄姜)产品深度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到2010年,加工产值力争达到15亿元,综合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到2015年,加工产值达到30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培育优质药材品牌3-4个,系列产值达到50亿元;到2020年,通过药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将建成中国中药材生产加工重点基地。
重点项目:分别在6个县市各建设1000亩GAP示范基地;重点支持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清大康迪制药、武当生物制药、竹山天新医化、竹溪华驰医化、百科皂素、丹澳医化、开泰激素等现有中药材加工及医药化工企业,拓宽加工领域,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盘大做强;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250多个中药材加工批号资源,扩大加工规模。
(五)食用菌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历史,适宜的气候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房县燕耳”品牌在国际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9年,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5000余吨,规模以上食用菌加工企业8家,主要为香菇、木耳分级出口,2009年综合产值达到2亿多元,出口创汇1500多万美元。房县香菇、木耳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其中“房县木耳”获国家工商局地理标志商标。
发展目标: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发展深加工,重点开发膨化鲜菇、食用菌佐料以及即食食用菌多糖、富含植物维生素食品、保健品,促进转化增值;加大食用菌储藏、保鲜技术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科技含量。2010年力争实现食用菌加工产值3亿元以上;到2015年鲜菇产量达到300万公斤,干菇产量达到400万公斤,黑木耳产量达到300万公斤,食用菌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加工产值达到6亿元,系列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能力达到3000万美元;到2020年食用菌生产加工综合系列产值达到2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重点项目:建设以房县为中心的香菇、木耳栽培基地和以市郊为中心的鲜品即食类食用菌基地。组建食用菌栽培及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支持以房县聚达、神武山珍、伏龙山珍、武当山珍系列产品开发公司等为重点的食用菌出口企业,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开展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把“房县燕耳”品牌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六)薯类(红薯、马铃薯)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具有种植红薯和马铃薯的历史传统,红薯被誉为郧阳三大宝(苞谷、红薯、龙须草)之一,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为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和省确定为南方马铃薯基地和板块基地,其中,竹溪、竹山、房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基地县。2009年全市红薯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2万亩和26万亩。
发展目标:薯类加工以休闲旅游食品为主要方向,红薯加工重点发展两大类产品,即粉条和果脯薯条等;马铃薯加工重点发展三大类食品,即鲜炸薯条/复合薯片类、粉类、精淀粉/预糊化淀粉类。同时开发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延伸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通过发展旅游休闲食品和快餐食品,建立和完善薯类深加工体系。2010年薯类加工产业链产值达到5亿元;到2015年,薯类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系列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20年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
重点项目:建立市级“两薯”组培繁育中心;在郧县和竹溪县分别建立万亩有机红薯和万亩有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两薯主产区高标准建设加工原料基地,支持郧县恋家淀粉制品厂等加工企业加快发展,以及其它现有企业改造重组盘大做强;通过招商引资分别在丹江口市、郧县、竹溪县等兴建2-3家薯类深加工企业。
(七)桑蚕加工
发展基础:桑蚕产业不仅是生态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市蚕桑种植历史悠久,后来由于市场原因一直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为加快桑蚕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东桑西移”规划,计划在中西部地区发展200个桑蚕基地县,并出台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我市的郧县、郧西县被列为“东桑西移”项目县。这些为市发展桑蚕产业迎来新的机遇,到2009年,市已经形成10万余亩的产业基地,新引进了江郧丝绸等深加工企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蚕种30万张,年蚕茧产量达到30万斤,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2020年,蚕桑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蚕种50万张,蚕茧产量达到60万斤,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形成“种桑-养蚕-缫丝-丝织品加工”较完整产业链,做大茧丝产业。
重点项目:重点抓好蚕茧的烘烤加工和缫丝加工,扶持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桑绿合作社开展桑蚕技术、销售、加工服务一体化。支持湖北中绫丝绸和江郧丝绸有限公司开展蚕丝绸深加工,在郧县、郧西建设蚕茧烘烤站4座,依托现有企业和新招商引资企业进行丝绸、丝织品、成衣等蚕丝下游产品的开发。
(八)畜禽产品加工
发展基础:畜禽业是我市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点产业,经过多年驯化,培育出的地方良种郧阳黑猪、秦巴黄牛、马头山羊、竹山大鸡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马头山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优良品种,其生产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2009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35.8亿元,市级以上重点畜禽养殖加工龙头企业7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企业-丹江口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具备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的加工能力。
发展目标:肉类加工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加工产品,用现代标准化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肉制品。力争2010年实现畜禽加工产值10亿元,畜牧业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到2015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0万吨、6万吨、4万吨,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左右,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养殖产值达60亿元,加工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以丹江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省内规模较大的肉鸡加工基地,培植已具备加工基础与规模的伊兰清真实业、房县天森食品为龙头的猪牛羊禽肉制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牛羊产品加工厂和猪肉加工项目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等。
(九)水产品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有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以及其他近500座各类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经济型鱼类60余种,水域总面积138万亩,可养殖水面50万亩,已养殖水面18.15万亩,2009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万多吨,实现总产值6.2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给我市发展渔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养殖水面将由原来的50余万亩增加到80余万亩;库区水质优良,水产品种质优,产品享誉国内外。
发展目标:依托丹江口库区、黄龙库区等优势水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能力;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模拟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力争2010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水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11万吨,年加工产品3万吨,产值达10亿元,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产业链产值达到30亿元。把丹江口库区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
重点项目:建设丹江口水库优质商品鱼基地,重点打造“丹江鲌鱼”品牌,提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江鲌鱼”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在丹江口市城区、均县镇和郧县各建设一处商品鱼冷冻冷藏加工厂,扶持以丹江柳氏风味鱼、博奥水产为主的加工企业,支持其盘大做强。
(十)食品饮料加工
重点支持丹江口农夫山泉公司饮料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房县矿泉水黄酒、梨花村酒业、丹江口源头酒、灵山源魔芋酒、张湾花仙子魔芋制品有限公司、郧西鸿大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及魔芋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到2010年末,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2015年达到30亿元,2020年达到50亿元。
四、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把培植龙头加工企业,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对〔2002〕62号文件制定的加大财政投入的政策、给予金融支持的政策、实行税收支持的政策及其它配套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兑现到位,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受益;对财税[2008]14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的相关措施。市级财政从2010年起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农产品深加工扩大规模与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新产品开发标准化体系建设投入等。各级财政将可用资金和机动财力,更多地用于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涉农扶持资金,集中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龙头企业。在税费征收上,凡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征收;凡应返还的,足额返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要合理安排。积极探索入股分红、民间借贷等灵活多样的社会融资方式,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办自营出口权,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以及展示、展销、出口洽谈活动,扩大农产品营销和出口创汇。
(二)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向加工业的前端延伸,抓好原料生产。按照建设布局合理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要求,全市着重抓好十类加工原料生产板块基地建设:即:以竹溪、竹山、房县为重点的茶叶生产板块基地;以丹江、郧县为重点的柑桔生产板块基地;以城郊和高山地区相配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及有机山野菜板块基地;以房县、竹溪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板块基地;以郧西为重点的黄姜生产板块基地;以竹溪为重点的魔芋生产板块基地;以竹溪、竹山、房县为重点的马铃薯和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为重点的红薯板块基地;以郧县、郧西为重点的蚕桑生产板块基地;以丹江、郧县、郧西、房县为重点的畜禽生产板块基地;以丹江为重点的渔业生产板块基地。在原料生产中,要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建设区域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专业乡、专业村,实现原料生产的基地化。同时,通过村级联合体、专业协会、营销大户联结好千家万户的种养;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引导好千家万户的种养。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用市场手段和市场机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品牌、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抓好会展招商、媒体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亲招商、网上招商、招商和团队招商。采取股份制、资本重组、整体出售、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开展合资合作,靠大靠强,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