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00:15: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有远大抱负、宽阔胸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愚公虽然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但他那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天动地,千百年来鼓舞多少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杜甫则在不朽的诗篇中表现了宽阔的胸襟和善良的愿望;孟子,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人才在苦难中造就,国家在忧患中强盛,——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加珍贵,那就是义,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哲理。学习本单元,你定会获得很大的启迪。
二、 课文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字: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 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一词多义
间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属
1. 忠之属也。 种类,类。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加
1. 弗敢加也。虚夸。
2. 而山不加增。增加。
词类活用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神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 公将鼓之。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邹忌忌讽齐王纳谏》
古今异义字:
1. 窥镜自视 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2. 而复问其妾。 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3.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通假字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上
1. 受上赏。 名词,上等
2.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送上,进献
下
1. 乃下令。 动词,颁布、下达
2. 受下赏。 名词,下等
若
1. 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2. 门庭若市。 动词,如、像
有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2. 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朝
1. 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3. 能谤讥于市朝。 名词,官府的大堂
4. 皆朝于齐。 动词,朝拜
孰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2. 徐公来,孰视之。 通“熟”,仔细,形容词
词类活用
1. 朝服衣冠。2名词不达意“服”带宾语“衣冠”,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
3.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鱼我所欲也》
古今异义字: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感激。
一词多义
而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
于
1. 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动词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介词
为
1.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读二声,做,动词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动词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一个读四声,炒了,介词;后一个读二声,做,接受,动词
得
1. 两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
2. 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德”,感恩。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中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古今异义字: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2. 管夷吾举于士。 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 衡与虑。 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
一词多义
亡
1. 国恒亡。 灭亡,动词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动词。
举
1.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被举用,被选拔,动词
2. 发于声。发出,动词。
之
1. 寡助之至。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三里之城。 助词,的
3.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上文的城郭,它
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词,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于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词类活用
1. 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韧,使动用法,“使——坚韧”。
2. 苦其心志。 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3. 劳其筋骨。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4.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出:动词用作名词,在国外。
《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字: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2.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3.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4.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5.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通假字
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直接。
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4.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一词多义
曾
1. 曾不若孀妻弱子。 副词,竟然,连…都
2. 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亡
1. 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跑,逃亡
焉
1.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3. 片无陇断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其
1. 中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助词,怎么,如何。
且
1. 看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
2.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另外
诸
1. 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2. 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之
1. 以君之力。 助词,的
2. 曾涌损魁父之丘。凑足音节,不译
3.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操蛇之神闻之。 助词,的;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词类活用
1.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苦。
2.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跳着。
5. 何苦而不平。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
《出师表》
古今异义字: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摇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 诚宜开张圣听。?摇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
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出身卑贱,见识鄙陋。
通假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2.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3.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遗:给予
2. 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遗留
效
1. 恐托付不效。 效:奏效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任务 ;效:成功完成
词类活用
1.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3. 先帝称之曰能。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4.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离。
5.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人。
6.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今异义字:
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季的天空 今义:秋季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1.检查学习效果,突破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发现,尽管教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发现藏在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变化的秘密,但当学生真正运用这些标点知识时,他们竟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我们在教学标点符号时,只注重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中去发现、去积累,忽视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轻视再次积累与指导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内化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翻开语文书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把以下句子做上记号。
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我被他们的对话惊呆了。我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孩子们,在这几段话中,你发现了哪些写作的秘密?
生1:都是对话描写。
生2:有说话人在前,说话人在中,说话人在后的几种形式。
生3:每种说话形式标点符号不同。
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说话人在前,“说”字后面是冒号,说话内容加双引号。说话人在中时,“说”字后是逗号,说话内容加双引号。说话人在后时,“说”字后加句号。
教学效果反馈:全班37人,能写出这三种形式的对话,并写对标点的只有11人。
2.探寻句子结构,巧攻教学难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排比句中出现不少分号,如《桂林山水》中第二段、第三段,《花的勇气》中第二段,等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发现分号的用法,初步学会在部分排比句中运用分号,为五年级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实录:
PPT出示:
(1)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
师:孩子们,同样是排比句,它们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生1:第一组分句间用了逗号,第二和第三组间用的是“,;,;,。”
生2:第一组排比中,并列句子只有一个分句,所以中间用逗号。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那第二组排比句呢?
生3:我认为在第二、三组句子中,有规律地出现逗号、分号和句号,应该是这种排比句的特点吧?
师:为什么分号处不用逗号代替呢?
生4:分号处停顿时间要比逗号长一点。
师:是的,这是其中一类排比句的特点,你们能试着用一用么?学习第二组句子的形式,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可以以“春天的花开”为题材。
3.思考特殊现象,解决教学疑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课题为《生命 生命》,按普通命题规律来说,以“生命”为标题即可,这里却用了两个“生命”,更奇特的是,两个“生命”间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怎么教?
教学实录:
师:本文标题与其他的有何不同?
生1:有两个“生命”,没标点。
师:为何用两个“生命”作为标题?
生2:强调要珍惜生命吧!
师:这种修辞叫反复,有强调作用。那么两个“生命”间没有标点符号,我们来加加标点,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加?
生加标点:(,。)(,!)(?。(?!)(!!)。
师引读:
孩子们,有些人向往平淡自然的生活,希望活得平和自在,(指标题)读――(生)生命,生命。
有些人希望生命活出价值,活出精彩,读――(生)生命,生命!
有些人在生活中寻找生命的答案,最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读――(生)生命?生命。
有些人在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读――(生)生命?生命!
有些人希望一辈子活得轰轰烈烈。读――(生)生命!生命!
作家杏林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没用标点符号(师擦去标点),希望大家活出自己的个性。读――(生)生命 生命。
四(3)四(4) 郑亚杰
一、试题分析
这次四年级的语文试题共100分,四个大题,基本上是十一个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选择准确的读音、加偏旁组新字、修改病句、选词填空、按要求写句子、判断对错、按课文内容完成、课外阅读考察、阅读和作文。
命题的形式多样,并体现了新颖性和灵活性,能够照顾绝大部分学生,且考察孩子们的多样语文素养。题目容量适中,绝大部分题型都是课文中或平时训练中所接触过的,为学生应知应会的,如看拼音写词语,选择准确的读音,按课文内容填空等。
二、卷面分析
两个班参加考试的107人。四三班平均分98.3,优秀率62.75%;四四班平均分100.08,优秀率70%;两个班及格率都达到100%。成绩略感安慰。但仍有以下问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在田字格中怎样才能按部首准确、均匀地书写书写。总体来看本题的得分率较高,约95%左右。失分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能准确书写,出现错字现象,
(二)加偏旁组新字后组词
这道题人均失分1分。“奂”+偏旁,多数孩子没能准确把握“涣”“焕”两个字的区别,导致混淆,造成失分。主要在于积累少、记得不牢靠。
(三)修改病句
一考察关联词的搭配,二考察词语的正确使用。究其原因:题比较灵活,此类题训练少。所以日常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句子的构成。
(四)判断对错
此题考察了三字词、文言文注释、课文内容理解以及生字的正确书写四个方面。从其作答来看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仅仅出现个别错误现象,应增强日常教学中的训练。
另一判断对错,考察了孩子们对四年级下册推荐书目《十万个为什么》的阅读情况。以此种方式提醒孩子们阅读的重要性,敦促其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非常好!
(五)阅读短文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的题目不难,且基本上都是课堂上的训练点。第(二)部分阅读为课本阅读链接中的文章,学生较熟悉,但却因此“轻敌”——不细致读文章内容、马虎审题,造成失分。可见平常教学中,应增强课外阅读及其归纳总结概括水平的训练,并且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六)作文
本题绝大部分学生写的不错,句子通顺,字迹清楚,书写也很认真,题目拟的很恰当,也能够描写出自己想象的内容。但仍然存有以下问题:
(1)审题不清,习作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没仔细读下面的要求,写背了题。还有的题目写对了,却没理解要求,写成了别的童话故事。
(2)个别学生还达不到本年级段习作的基本要求:习作内容不充实,三言两语极其简单的完成习作,语言表达不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明显的语病。
(3)个别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错字率高,标点应用不准确。
三、阅卷疑惑及发现亮点
1、修改病句分值较小,每句一分。但第二个句子却出现了两处错误,不合常理;
2、针对《天窗》短文提问,这道题放在了第二的位置。导致学生答此题时还未发现后续出题情况,因此和后题出现重复,没能很好地考察到他们的思考和提问能力;
3、亮点有二:一是按要求写句子没有像以往一样聚集一起,而是零散了分布在基础题和阅读题中。这样可以更好地让短文阅读引导应用。二是以判断对错的形式考察课外阅读,算是提醒、算是督促、算是检测,手段高明!
四、努力方向及措施
1、增强写字教学,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坚持不懈,要让学生把字写准确、工整和规范。
2、继续增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学生的今后发展,必须夯实基础。对缩句、改比喻句、拟人句除多读懂的方法,还要多练习,多巩固。
一、了解预习的益处,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学生明白了预习的益处,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望,简单地说,预习至少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以下提高: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课前不预习,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时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而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按照新的知识点去听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去读一读这篇课文,听一听这首二胡名曲,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中的困惑。在学习这课时,学生预习充分,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身世和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起来轻松自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预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
在预习中,为了理解新知识就要积极地追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在预习中扫除了学习障碍,提高听讲效率,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3.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触新课知识,是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自学过程。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可以满足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形成预习机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充分认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后,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预习方法,形成“先学先练”的预习机制, 不同的年级应确定不同的机制。
1.在学期初可以安排“大预习”,让学生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浏览一遍,了解教材的知识板块结构、目标任务,初步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比如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拿到语文书,第一件事就应该是把本册语文书浏览一遍,了解本册内容的梗概。
2.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安排“中预习”,让学生通读单元内容,了解单元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框架、基本要求和重难点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比如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5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读与略读》,前几篇都写了一个伟大人物,歌颂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让学生受其感染,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通过预习,能了解到相关要点,为学好、学透打好基础。
3.学习新课之前必须安排“小预习”,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学习内容细读几遍,了解知识点含义,理解疑难问题并做好学习笔记,尝试预习练习和书后练习。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这一课时,课前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画出生字词,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课后习题的答案在文中找一找,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结构。这样做,既教给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为打造有效课堂做了铺垫。
三、提出预习要求,掌握预习要领
众所周知,在小语教学中,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写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同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指导。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 “读”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音,认真而又反复地读课文,直至读能成诵。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上。这个“划”,其实也是动笔的过程。划什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有了这样的预习,上新课时其听课效果就不一样了。
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思”上。上面已经说了“读、划”,这里再说一个“思”。思什么?思知识点含义、思预习练习、思书后练习等。
先说“读”。这个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用较慢的语速来读课文,也可以默读。要注意发准每个字的音,特别要注意读准前、后鼻韵母、轻声、翘舌音等。这样,为读好课文扫清了字音障碍和生字障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平缓的语调来读课文,一定要注意不添字、不漏字、不把词句读破,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当时我很讨厌她,因为,上语文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写的总是像老鼠尾巴似的,等到老师评介作文的时候,我的名字总是被第一个写在“差”的字板上。
知道有一次。
那是我和妈妈吵架的一个晚上,妈妈因为我写的作文不好,说是要给我报补习班,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气不打一出来,我于是就和妈妈大吵了一架。生气的回到自己的房间,突然,一行字眼引起了我的注意,“农夫和蛇的故事”,我打小就喜欢童话故事,但是这不是个故事,这是读后感,但我还是执意的看了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好心的农夫,看见一只冻僵的蛇,于是就把蛇抱起来,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着蛇。。。。。。”但是有谁能想到,有谁又能猜到,等到蛇醒后,竟然把农夫咬了一口,农夫当时就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这让人非常气愤。
着使我联想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列子,还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农夫的这种精神,但是做好事也要看对象。
从此,我就对作文有了兴趣,而作文姐姐也值此成了我悲伤孤独是的好朋友。我没事就是喜欢把书拿来看看,渐渐的我的写作水平就有了起色,三年级下册,我的名字不再上“差”的字板上了,这让我倒也不习惯,但是这毕竟是好的现象。
读四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成绩已经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我的作文经常被当范文朗诵,我也参加过不少的比赛,为此,我更是喜欢作文姐姐了。
在我悲伤的时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是开心极了,在我忧愁的时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我笑口常开,在我无聊的时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是活泼天使。只要我的生活中,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就会觉得比蜜甜。
如今我升初中了,作文姐姐更是经常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她还使我的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
作文成了我每天的好朋友,我们天天形影不离,我家里的作文书多的不胜其数,我把我的压岁钱,平时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了。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说我是个书迷。的确,但是我能在书的世界里遨游,我很开心,也很庆幸!
一、融入生活,利用生活情境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既能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又能帮助他们在好奇中掌握数学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中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不会让学生感到知识的高深与遥远,相反会给他们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一年级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引入生活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位置”一课,主要教授小学生上、下、前、后的基本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在生活中很常用,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个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将这节课安排在室外,让学生通过观察操场上的实物来向他们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篮球在篮球架的下面,篮球架在双杠的上面,看台在我们的前面,操场门在我们的后面……在了解这些概念以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可向他们提出要求:小红站到小明前面,小强站到小丹后面,将语文书放到数学书下面,将英语书放到数学书上面……通过这些简单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掌握知识。
除了设置生活情境来教数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一年级下册有认识图形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圆这几个图形的认识,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物体的形状,有的学生找出盘子是圆形的,有的学生找出电视屏幕是长方形的……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加强记忆
除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所创情境中学习,沉浸于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数学知识。创设情境一般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选择比较常见的场景让他们轻松接受所学知识,并能记忆得更加深刻。通常采用轻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下面结合教学的一个实例来简单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和方向”一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描述位置,大部分都是计算方向和距离的题目。例如学校在游泳馆的北偏西45度,这样的学习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便采用生活情境的方法讲解。为了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可结合课本上提到的游泳馆、学校、邮局、小明家、书店这几个地方创设情境。教师先在课前制作地图,在这几个地点之间画出几条公路,这些公路可通向任何一个地点,且公路间的角度相等,只是公路的方向和弯曲程度不同。在课堂上,教师用投影仪展示所画地图,让学生寻找两个地点间最近的路线,并计算出所要走的角度,比如找出小明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线,学生会找到相应的路线,并根据公路间所形成的角度来计算小明家和学校所形成的夹角以及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创设这样的情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学习相关知识,学生也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解答问题,例如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存在的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同时创设一个情景剧,即让每一位学生代表一个三角形类型,在剧中描述所代表的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设置竞赛,增强趣味
竞赛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便于应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也应采用竞赛的方法,可采用简单的口算竞赛或小组规划设计竞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思维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刻意设置竞赛,不适当的竞赛反而会适得其反,要结合知识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合适的竞赛往往能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说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一课主要涉及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些知识讲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并不容易,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总结归纳、寻找规律。然而,大量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他们不愿重复性地做太多的计算题,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寻找运算方法做出题目:教师准备三组简便运算的题目,将学生分成六到七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发给各个小组同样的题目,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比赛进行三轮,综合成绩最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的竞赛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算出题目,一方面要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细心,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正确。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而且在三轮竞赛结束后,学生也找到了计算规律,教师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找到的规律,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四、实际演练,深化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导致一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能理解课堂内容并认真完成作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不能完全理解知识,作业也无法高效完成。不仅如此,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没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并实际演练出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做简单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从最初的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部特征到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再到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课本上的应用题包含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运用面积公式粉刷墙面、利用体积公式计算铺路所用的沙子,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生活中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缩小或抽象化,利用模型等工具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教师在课前制作几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在学习了基本概念之后,将模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测量来计算给这些图形涂颜色所需的面积。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沙槽,里面放入一定量的沙子,制作一条公路的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公路模型计算出铺路所要用的沙子量,再通过测量器测量沙子的体积。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增添课堂的趣味,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运用知识。
五、结束语
一、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谐组织教学活动
数学教材很多内容的编排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与学生实际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亲切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活动。
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跳绳、踢毽情境引出探究问题,有位教师基于教材,融入本校体育节学生备战的训练镜头,在解决问题不同方法的思考比较中,不断激发规律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这个等式中隐藏怎样的规律呢?),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寻找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逐步上升至以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在情境激趣、合作探究与交流思辨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特殊到一般、正例到反例、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二、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精心创设弹性空间
学生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创造潜力往往出乎教师意料,因此,在钻研教材,正确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之际,还要预计学生发展可能,精心创设弹性空间,为课堂思维开启、智慧绽放预设可能,开启前奏。
例如“8的乘法口诀”,很少有人选为公开观摩课。笔者听了很多关于乘法口诀的公开课,包括名师在内,大都选取易于联系实际而又能拓展延伸的“7的乘法口诀”或“9的乘法口诀”进行公开教学。为此一些老师认真研读了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练习意图,发现其实教材练习编排有其提升性的要求,既渗透了求8个几(题5),又综合了求几个8(题6)的内容,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提出了要求,题中都只出现一个现成的数据,另一个信息要自己在图中观察寻找。这是新教材有别于老教材的优势,特别关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此执教者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弹性化设计,把解决问题的环节有机镶嵌于熟练了口诀后的常规口算竞赛后,有序推进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
1.承前启后即时提问:指刚才比赛的3列口算题,刚才我们做了多少道题啊?你怎么算的?做对了几题,又是怎么算的?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其实呀,我们学校每当学完所有口诀之后都要进行全年级的口算比赛,那时还要给特别优秀的同学颁奖,想争取吗?瞧,有哪些奖品?(电脑动态出示图像信息)请大家自己观察并解决问题,并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做?
3.学科整合拓展问题:这堂课就快结束了,老师想送大家一段话(出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见过吗?原来我们在语文书上刚学过呢!大家一起读一读。你知道这段话用了多少个字呢?怎么算的?
这几层练习能尊重教材意图:既渗透了求8个几(课本上题5),又综合了求几个8(题6)的关于乘法意义理解的内容,也体现了综合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要求。不仅如此,教者还能将学习素材与生活实际有机衔接,从口算比赛将发的奖品问题入手,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索活动,既亲切又自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更可取的是,教师为学生体验探究、放飞思维预留了空间。如信息的选择性:求“买8套彩色铅笔,一共有多少支?”你们用5×8,可是题目中没有数字“5”呀?引发思考到底是“8个5支”还是“8个4元”呢?方法的多元性:解决问题3既可以从总价的角度又可以从数量即支数的角度比较“48元够买7个文具盒吗?”,以及后面“这段话用了多少个字呢?怎么算的?”既可以用“3×8”的乘法口诀,又可以用“4×6”的乘法口诀。思维的顺逆性:可以用乘法进行总价的比较,也可以用除法进行数量的比较。内容的综合性:既将口诀应用与二年级同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机智对接,又能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
三、立足学生学习困难,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一、转换文本,链接教材提取信息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虽然非连续性文本占的比例较小,但基于非连续性文本指导缺失的现状,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充分解读教材中文本的内在含义,挖掘并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把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实现两种文本的互相转化、渗透和补充,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是将连续性文本变换形式,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如渗入表格、图形、说明文字等因素,培养学生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因时因课制宜,分层设计作业单,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梳理、罗列文本关键信息。
(一)课前“预习单”,提取信息理框架
课前预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精心设计“预习单”,它能帮助教师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寻找适当的衔接点和切入点。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使其真正经历预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明文《鲸》的预习单时,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概括意思为主,列举说明方法为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这样的预习单,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类似板书,条理清晰,指向培养学生从连续性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预习单的第一题,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同时也为在课堂上梳理课文内容做了铺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为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提供“扶手”,也为非连续性文本提取信息能力找到训练点,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堂“学习单”,转换文本提升能力
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它可能是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可能是知识的生成点,可能是情感的出发点,也可能是技能的培养点,思维的发散点。因此,课堂交流中使用的“学习单”,必须根据学生的起点、文本的内容、课堂的把握等因素,精心设计,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图表来直接显性地说明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连续性文本中的要素,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使其转变成非连续性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如,在一次全区公开课比赛中,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中的《扁鹊治病》,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分《处方单》,让学生做“名医扁鹊”,为蔡桓公开处方。
这则寓言讲述了扁鹊几次面见蔡桓公,看出其病情,急盼医治却遭到蔡桓公拒绝,最后延误病情,致使其无药可医的故事。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取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规范地填写了处方单上的诊断记录,不仅从连续性文本内容中提取关键词信息,转换成表格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还以清晰的表格为抓手,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处方单”的使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将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综合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实现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
学生通过读连续性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将其转变为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创建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对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梳理和归纳,有助于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多创造机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更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兴趣。
(三)小组“展示台”,迁移文本促进实践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不少图表信息,可视作是含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多重文本。那么,教师就可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概括、提取信息,创建图表梳理内容。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使他们习得阅读方法、提高能力,并进而指导他们在课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QQ群或微信群等“展示台”,把自主的实践作业得以展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遨游汉字的王国”。这个单元的内容,打破了以往以句段为标志组合的文本形式,除了文字以外,还插入了历代书法作品欣赏的图片以及汉字演变的插图,汇编成一个个独立的篇章,也就是把多篇独立的文本放在一起组成多重文本。它们在内容上有各自的意义或价值取向,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应着读图、读文字、看表格,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相关信息。在读图的过程中,启迪了学生对汉字演变的关注和思考。
从教材中,学生了解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构成形式,课后他们就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追溯汉字的悠久历史,查找有趣的汉字故事,寻找街上的错别字,留意身边的书法艺术等。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仅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图文对照式学习,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而且自主搜集图片或完成调查表格、考察报告等作业,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提高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因此,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寻找接触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契机。这类的实践性作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业的形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化,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图表梳理,课后实践比较归纳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意义,在于领悟出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找出关键信息。因此,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推论等方式,正确地提取出信息,简单概括整理要点。这样的作业设计一般用于课后作业或复习整理时,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着十足的把握,已经进行过深入的学习。
(一)比较阅读,在梳理中总结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深层目标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归纳要点,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综合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来完成评述和判断。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同一个主题来编排课文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单元内容,以比较阅读为核心,来系统梳理整个单元课文的文本特色。
学生在学完单元课文后,梳理整合了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特色,从各方面去比较阅读,从中归纳、提炼出各个罗列的要点,提高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知识点整理,在归纳中有效复习
教材中的目录,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全册课文内容,也是进行分类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文本。学生可以借鉴它整理出单元知识重点。这样的表格,既清楚地明确了学习要求,也对课文内容作了有效的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三)思维导图,提炼文本的重难点
在学完了课文后,如果把课文的主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那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一种回顾复习,也是对提取到的关键信息的整合和梳理。
这种图文并茂的作业是一种思维导图,它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归纳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凸显了要点。它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明确地表达了课文主旨,也用图或符号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动物的行踪,不失为点睛之笔。
三、图文对照,迁移能力解决问题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或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一般包含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等材料,阅读此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那么,我们在阅读中就要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提取出两者之间相关联的重要信息。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地图、公交站牌、火车发车时刻表、玩具说明书、广告商标、水电费单据、调查问卷等。就连我们每天所在的教室中也有许多非连续性文本,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评比栏等。这些阅读材料不是以单纯的文字显示,而是往往伴随着图表信息一同呈现,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习得相应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为生活所用”的价值意义。
(一)整合学科,图文对照读懂文本
在小学阶段,除语文以外,其他学科(如品德、科学、数学等)也会出现图表和文字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中的合作,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点以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其思维的缜密性,培养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笔者所在地区现行教材《现代小学数学》配套使用的《数学单元期末综合卷》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道题目:
谁说非连续性文本就一定要放在高段年级实行?看!低年级数学教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答。该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巩固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加减法,但在这里插入了一张银行的对账单,这就需要老师打破学科的界限,从图表中提取出关键的数据信息,并理解“账户余额”“收入金额”“支出金额”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系统,数学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契合活动,创造性地设计有价值的文本
学校少先队定期会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义卖活动和图书漂流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绘制海报,将班级主题特色和亮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宣传海报上。
此类文本的教学方式较灵活,教学地点不一定在课堂上,也可以在文本出现的场所;教学的主体也不一定是教师,可以请家长参与;教学时间不一定是整节课,可以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也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自行确定。总之,应因地、因时、因人灵活处理。
(三)实践生活,比较筛选运用文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非连续性文本,能否正确提取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直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通过比较、筛选、归纳、推论等阅读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如笔者学校的一位老师开设了一堂《喜迎G20,邀请外宾游杭州》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公开课。课堂伊始,老师就创设情境,让学生为即将要到来的嘉宾选购一款杭州特产龙井茶作为礼物。可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到底该购买哪一款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主阅读关于“龙井茶叶”的多重文本,其中包含着龙井茶的文字介绍、超市的包装图片、价目表、说明书页等,通过阅读这三款介绍西湖龙井茶叶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找到最为合适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推荐给来宾,作为伴手礼相送。
学生通过看价格牌、包装袋上的说明及生产日期等资料,以图文对照的形式,比较筛选各项信息,在综合了产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区别陈茶和新茶)、产地(西湖产区和浙江钱塘产区有别)、是否有英文说明(外宾是否有可读性)等因素后,选出了最正宗的、有诚意的茶叶礼盒。这样的比较阅读,切实解决了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很有意思,为学生日后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
课后,学生还饶有兴趣地制作了游杭州的计划方案,方案图文并茂,充分凸显了杭州的特色。这项作业不仅提高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
综上所述,此类作业设计不仅填补了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缺失,实现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转化,还增加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此类多元化的实践性作业的实用价值,以兴趣带动学习,把阅读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整合各学科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多布置一些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其能力发展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一切非连续性文本素材,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从而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瑞珠,卢乃桂.从国际视域论析教育素质与平等——PISA的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什么是“本”?课本?文本?生本?在作文教学上,我认为这几个方面都囊括其中。
1.课本是基础
教师是离不开课本的。以苏教版中年级习作内容来说,它是一个反复、重整、创新的过程。三年级下册对习作3的描述是这样的:“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当时学生们像中了“发现”的毒一般,每两三句就可能出现三个字――“我发现”。基于此,那一次的修改习作要求之一为:去“我发现”。时隔一年,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又要让学生把去年的“旧账”翻出来整理整理。“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请把你的新发现写下来。”有了方法性的引导,这次的习作,学生就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将自己的“观察――探究――发现”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2.课文是拓展
这里我认为的“文本”中的“文”是课文,不浪费语文书上精彩的课文内容、丰富的写作特色和大量的留白部分,联系课文进行联想写作,以文为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不只是教课文,而是用
数学,一直被人们称为是思维的体操,是富有逻辑、强调推理的学科。传统的观念过于强调数学理性的一面,忽视其感性的一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也越来越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只有让学生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探究,才会有乐此不疲的状态:只有让他们亲身经历,在充分的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迸发。
一、呈现新知,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感悟,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2个4相加、3个5 相加、5个2相加、6个7相加、30个9相加”比赛结果自然是教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十分佩服教师的计算速度。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后故弄玄虚: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当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教师揭示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然后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连加的繁琐后,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乘法计算的优越性。新的问题情景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强烈碰撞,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恍然大悟――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让学生参与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了新知的来源,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探究新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充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亲历中,感受学习的价值与成功,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
例如在正方形一课中,理解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周长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学生有的说:“四条边长度相等。”有的说:“四条边一样长。”但我并不满足,而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
生1:我是用尺子量正方形的四条边的,发现它们都是四厘米。所以我认为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生2:我是通过对折,把四条边折在一起,发现四条边重合了,这说明它们是相等的。
生3:我是用一根绳子和正方形的四条边比,也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体会、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且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又牢固地获取知识。
又如《认识公顷》一课。对于“公顷”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悟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1)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一公顷。正是由于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体会,所以学生大都能够较好地感受、想象并体会出1公顷的面积大小。(2)计算一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3)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课前让28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感受大约100平方米的大小。课中让学生思考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增加了数学内涵。(4)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印象。老师又提供了几组数据,通过计算学生具体地感知1公顷的大小(如:1公顷相当于200个教室面积, 2个操场的面积)。这样1公顷的表象就不再脱离实际也不再显得苍白了。“公顷”这个概念在学生的感受、类比、推理,体验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共同体验着学习的过程,共同分享着学习的快乐。从不知到知之,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感受。
三、应用新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固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学了认钟表后,我让学生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让学生体会时间就在自己身边,时间是宝贵的要懂得珍惜。认识“几十几”后,我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使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了人民币,通过创设小组购物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