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1: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经费保障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军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影响军队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因素。该文系统分析了当前军队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研究探讨了包括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评估等环节在内的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军队科研单位 科研经费 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28-03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军队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国家要强盛,军队要保打赢,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当前,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军队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快速增长,军队科研经费管理的被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军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发挥。因此,尽快建立适合我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真正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在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是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目前,军队科研单位科研项目与财务实行两条线管理,彼此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项目申报书和预算编制通常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由于科研人员对军队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不熟悉,对预算依据的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预算编制不准的情况,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即便有的科研单位委托财务人员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由于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对科研项目支出情况不甚了解,难以准确预算科研项目真实开支情况。
(2)项目研究过程中,经费开支不够科学合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许多军队科研单位未对科研经费进行独立建帐和单独核算,致使不能合理监控科研经费使用。军队科研单位项目管理通常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长对经费使用具有审批权,有些项目组长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审批具有较大随意性,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了一些不符合科研经费业务范围的开支内容,财务科目和科研经费科目又存在差异性,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监管不到位,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3)结题验收过程中,经费开支监管不够到位。在项目结题验收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普遍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之验收审计过程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在财务人员的配合下需要查看大量报销凭证,加上部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科研项目报销凭证与其他行政后勤等报销凭证混在一起,查找和分类的工作量大,影响了审计效率。财务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通常较少,有的单位一年审计不了一次,即便审计,审计过程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无法对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起到监管作用,导致科研经费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2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建立
为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实时、动态的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即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决算、考核评估等关键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
(1)强化预算管理。立项申报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要强化科研预算编制管理,实行“双把关制度”,科研管理部门要设立专职经费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财务人员要及时介入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过程,提供会计指导和监督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领会上级机关立项申报意图和经费编制总体测算依据;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掌握经费科目编制要求及注意事项;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活动成本以及对设备采购、材料消耗等方面的准确需求,科管人员、财务人员、项目组三者强强联合、发挥合力、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
(2)细化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是,研发科研单位使用的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将经费按不同科目分类独立建账,建账时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科管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将各科目开支限额及具体开支分类组成输入动态管理系统,方便财务人员按预算科目进行终审把关。系统为科管人员、项目组长和报账人员设置不同权限的访问端口。项目组的报账人员通过系统提交报销科目、开支明细及具体金额,科管人员按照项目研究进度安排对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初审把关,通过后提交财务,项目组长通过系统按权限审批,财务人员根据项目组申请、科管人员初审、审批人批复的流程进行报账,报账完成后管理系统中自动显示预算经费、支出经费和结余经费金额,便于科管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动态时时、掌握科研经费开支情况。报销票据及相关凭证通过扫描的形式进入管理系统进行备份储存。管理系统具有对动态查询和系统分析功能,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3)加强动态监管。军内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对过程监管工作做得较少,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动态监督和预警功能,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可凭不同权限检查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情况,对超预算、超范围支出或剩余经费过多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从而起到预警作用,督促科管人员、财务人员有效管理本单位科研经费,项目组长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杜绝超支和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的发生。
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科研活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预算编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经费预算难免出现与实际开支不符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通过管理系统预警发现后,科研单位要认真分析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快维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将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4)实行决算管理。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科研项目结题自助提醒服务功能,提前三个月同时向科管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组长发出结题提醒,督促项目组提前做好结题准备,以便尽快结题结账。在项目结题评审会后,要充分考虑项目归档和办理鉴定证书所需时间及经费开支,通常情况下项目结题评审会三个月内完成结题证书办理和归档,结题评审三个月后完成经费结账。在财务审计科研经费时,可通过管理系统向审计人员精确、高效、快捷地提供经费开支情况和相关凭证,必要时可直接打印,从而简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
(5)增强考核管理。建立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相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将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到管理系统中。对每个项目的预算编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进行考核评估,引导项目组在有效时间内合理使用经费,对考核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经费开支考核评估结果与年终考评和个人晋升直接挂钩,从而强化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
3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有序顺利运行,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应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
(1)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为达到科研预算编制准确化的目标,军队科研单位应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符合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根据研究任务需要、经费开支范围、资产配置标准等对经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等作出相关说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之间的联系,明确三方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有效配合,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确保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能够按照精细化动态管理要求实施。
(2)进一步完善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军队最新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结合科研单位实施情况,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如细化一线科研人员等级津贴和绩效津贴等,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内容、程序和各部门职责,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审批制度,经费开支与报销过程通过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进行,按照系统规定的科目按程序实施报账,报销时间与发票开具时间间隔不超过一个月,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报销的时效性和合理性;科研经费实施信息化管理;严格按科研任务书要求的时间节点进行结题,明确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绩效津贴发放细则。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
(3)进一步严格奖惩机制。通过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划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评估等级,结合军队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评估结果优秀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上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优先考虑;对评估结果良好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中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酌情考虑;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下限进行奖励,取消提前晋级、评功授奖资格;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绩效奖励,年终考评直接不合格。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形成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
(4)进一步加强审计管理。财务审计是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的有力手段。军队科研单位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中期审计制度,所有科研项目研究中期都要进行财务审计,以便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有效预防。对科研管理中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组,年终考评直接定为不称职,年终取消所有晋升和评功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要加强财务管理,形成充满活力的财经管理和运行机制,让科研经费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服务,从管理机制上发挥好财务的监督作用,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为科技强军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4 结语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评估又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进行经费管理模式探讨,有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该文提出的几点措施来自于笔者长期科研经费管理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期冀能够对军队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3):46-48.
关键词导师资助制 功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Function and Approach of 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Implementation
HU Maob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in Research Univers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selection of postgraduates,and increasing their enthusiasm to study and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Besides, It '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growth of instructor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in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multi-subsidy system. What's more, strategies to different situations,complete rul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instructor subsidy system; function; approach
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导师资助制”不仅成为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社会各界热门的话题。学术界,有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实施导师资助制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和减轻博士生的经济压力。①尹玉玲对我国实行研究生导师资助制的意义、前提条件、难点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建立研究生导师资助制提出了建议。②方展画③和李昂④对美国的研究生导师资助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来茂德等介绍和分析了浙江大学采取的导师出资“递进式”。⑤陈花玲等对西安交通大学导师资助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⑥笔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型大学实施导师资助制的功能进行分析,对研究型大学导师资助制实施的途径提出建议。
1 导师资助制的内涵
“导师资助制”是以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与导师部分研究经费为研究生奖助金的重要来源,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将研究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与是否能够获得奖助金相挂钩的资助体制。导师资助制中,研究生获得的奖助金不是根据研究生这一身份而给予,其本质是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协助导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获得的合理报酬。导师资助制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奖助金的资助强度,扩大奖助金覆盖面,增加奖助金总额度,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因此,导师资助制是为了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形成研究生学习的竞争局面,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保障水平,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转变,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保障措施之一。
2 研究型大学实施导师资助制的功能
2.1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选拔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教育,研究生是高级研究型人才的后备军。实行导师资助制后,研究生能否获得奖助金及其数额的多少与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表现相挂钩,导师需要给参与其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津贴,这导致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生和导师的利益直接相关。为了保证研究生具有参与科研的能力,且能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成就,导师对研究生研究潜力的考察就由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要。导师就会客观、准确、公正地对待考生研究潜力的考察,在复试过程中更加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利于将具有研究潜力的考生选,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了保障。
2.2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导师资助制的目的是促进导师吸引研究生参与科研,激励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研,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生要胜任协助导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参与导师的科研,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和扎实专业知识。导师资助制将研究生是否能够获得奖助金及奖助金额度与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表现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积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导师资助制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管理责任,促进导师在学习和科研方面对研究生鞭策和指导,有利于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研究兴趣。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导师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从中得到启迪和激励,从而处于高激发状态,就容易取得科研成果,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导师资助制提高了研究生获得奖助金的可能性和额度,提高了研究生生活的保障水平,解决了研究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使研究生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
2.3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导师资助制有利于导师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有参与科研的机会,并从中得到成长。导师资助制对导师实行优胜劣汰,促进导师的竞争。实行导师资助制后,有科研项目、指导能力强的导师自然会得到研究生的青睐。能够吸引研究能力强的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导师,所申请到的科研项目自然会出色地完成,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自然会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会在“教学相长”中得到提高,在下轮申请科研项目和招生中会取得良性循环。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不高的导师自动会“下岗待导”,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他们会自动加强充电,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提高导师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就由外在要求转换成导师自身内在的迫切需要,这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导师队伍的建设。
3 研究型大学实施导师资助制的途径
3.1 建立多元资助体系下的导师资助制
导师资助制只是研究生资助方式的一种,不能将其等同于研究生资助体系,它的资助力度和作用不能替代全部的资助模式。研究型大学学科的多样性,研究生能力、兴趣、层次、经济困难程度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型大学资助体系的多元性,导师资助制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有利于研究生的发展和保证公平,研究生可以同时获得包括导师资助的几种受助资格。要加大导师对研究生因参与科研而提供的补助,导师资助制应成为导师负责制的重要的一部分,明确导师与学生的责、权、利。明确助研津贴是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并由导师给出评价后,发放的补贴。助教岗位由院系根据教授的工作量决定是否给其设立。明确助教津贴是研究生协助导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发放的补贴。研究生作为研究助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组织动员校外其他个人和单位来设立联合实验室或奖助学金。
3.2 建立与导师招生计划相联系的导师资助制
导师招生计划的制定应强化以科学研究与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统筹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科学研究项目和经费为纽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招生联系起来。在保证各学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模的前提下,向科研与创新倾斜,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形成机制。可采取将招生指标与对导师扶持的基金相挂钩,学校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每学年各单位的扶持基金和指标,由导师向所招生的单位提出每学年的扶持基金的申请,由所招生的单位根据导师的科研情况和学术水平在本单位扶持基金和指标中审批。⑦导师招生计划既要保证研究生培养紧密地结合科学研究,也要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落到实处。可以在对导师的招生规模进行刚性约束的同时,规定导师出资金额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递增,以此对导师的招生规模作出柔性的、合理的约束,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⑧
3.3 建立类型与层次分明的导师资助制
实施导师资助制时,应该根据各个学校、院系、学科自身的特点灵活地制定导师资助制,切忌“样板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由于其阶段的不同,在参与导师课题的机会和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区别对待。应该提高博士研究生享受奖助学金的额度和延长其享受奖助学金的时间。不同的学科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和科研经费的额度上有着很大得差别,所以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学科区别对待。对于导师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对待,已经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导师要求要高些,对于正是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起步阶段的年轻导师,要求要低些。对于科研经费较少的学科的教师、青年教师、科研经费暂时较少的新研究方向的教师和新引进的教师,学校应该以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作为经费来源,设立扶持基金,由导师申请,作为研究生资助经费的来源之一。
3.4 建立使导师资助制顺利实施的规章制度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制定研究型大学导师资助制的引导性政策,行文规定在科研经费预算中设立人工费用的项目,完善现行科研经费核算体制。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导师、学生在导师资助制中的权力和义务,并保证其具体落实。学校应该给予导师在招生中充分的自,并给予研究生选择导师的自由。学校应该保证各种基金的资金充足并及时到位,应该保证导师申请基金的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合理,使各种基金真正起到促进导师加强指导和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的作用。导师要确实给学生提供自己应该提供的各种补贴,在给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指导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接受导师资助以后,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去,协助导师完成教学工作,保证完成基本工作量。
本文是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2010yjx03)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徐敏.博士导师资助制的“加压”与“减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48.
②尹玉玲.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在我国实施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1-24.
③方展画.美国高校研究生的学费及资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67-70.
④李昂.在研究生阶段增设美式研究资助及科学基金在其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4(6):346-348.
关键词:开发区平台;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经费验收
开发区平台公司作为招商引资、大院大所合作、科研技术服务、融通载体项目衔接等专业化部门,会涉及多个科技项目及资金奖补。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技部门给予了更多空间,但项目的验收及绩效评价工作也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项目管理主要涉及立项、组织实施、委外合同、项目结题验收等不同的阶段。其中,立项阶段重点关注项目内容、可行性论证和任务指标;项目实施阶段重点关注项目进展、中期评估和跟踪管理;而对于项目验收阶段来说,重点关注项目成果、目标绩效和考核指标。本文尝试在流程中以项目管理为主,辅以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这三方管理流程实施相对独立,但也有所交叉,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在绩效管理流程中,仅在项目立项时设定绩效目标,缺乏项目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跟踪管理,导致考核目标能否及时完成具有不可控性。结题评审时虽有绩效评价的结果,却缺乏绩效结果的进一步应用反馈,令绩效管理未能真正融入项目管理流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乃至于无法完成项目结题验收[1]。开发区平台的项目管理呈现绩效管理被动、项目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状况。
1平台资金管理主要问题
在梳理园区平台科研项目时,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且管理方式被动等问题,项目主管部门“中期检查”往往成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唯一的介入式管理措施。科研项目过程介入的不足,导致项目结题时的“尴尬”处境:考核指标完成度不够、成果推广质量不高。
1.1重立项轻管控
现阶段平台项目过程管控,普遍存在着重视项目立项和项目验收,而忽略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没有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管理。另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不同阶段保持着高度的关联和影响,若只是重视某一环节的过程管控,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展其他阶段的管控,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和进度,因未能及时跟进发现时为时已晚,导致考核指标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无法通过验收。同时,项目管理和检查的内容、对象、时间没有制度化,管理监督缺乏体系,因此过程管控没有规范性的操作细则。
1.2预算管理不规范
在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存在专项经费未独立核算、项目自筹经费未独立核算的问题,导致后期验收调账的现象,存在部分严格的专家不认可而导致验收不通过的风险。另外,在预算执行上,存在最终发生额与预算完全一致的情况,不符合常理。应当在支出时就列好类别分别独立核算,据实记录发生金额,科目间的调账履行内部手续,专项资金不突破上限,自筹资金偏多或偏少均无影响。
1.3项目经费到账及支出的延迟性
项目经费未能及时到账,很有可能出现无法按照合同进度要求推进项目进展的情况。纵然大多数项目在第一时间审批下发了相应的立项文件,不过因为经费的下发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导致必要的科研费用长时间无法到位,从而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另外,本身未能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资金管理方案,这也对项目管理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资金支出方面,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和政府招标采购环节往往是支出过程中最缓慢的,而且经常出现设备购置论证不充分、未通过,设备采购参数反复修改,政府采购流标等情况,导致资金支出延缓,影响项目进度。
1.4以资金为中心而非实际项目规划
在项目定位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能拿到多少钱,先明确资金、再筹备项目,项目财政资金多,就做大总投入,资金少就做小总投入,而没有从平台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实际出发,先论证项目,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及周期确定资金申报额度,以项目实际需求定资金额。因此,会导致申请的资金量和项目本身不匹配的矛盾,最终结果是项目未按时实施,资金结余量过大;抑或专项资金偏小,项目无法完成考核指标。同时,在申报过程中存在为多拿专项资金扩大自筹资金投入量等问题。由于预算的不严谨,批复的专项资金被大量降低(自筹资金不变),申请的专项经费与获批的经费相差甚大,以致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推进困难,难以按时执行预算,项目进度及实施效果也大打折扣。
1.5平台公司财务人员参与度不足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平台申报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够紧密,财务也常以不熟悉项目专项经费管理法规为由,缺少按照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的基本要求参与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再者,科研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平台项目人员和公司财务人员,仅有单纯的职能划分和岗位分工,而缺乏财务人员和项目组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都会影响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
1.6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
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涉及技术、经济、财务、建设、合作、推广等领域知识。一个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需要参与项目策划、立项申报、预算申请、经费使用、过程管控、项目验收、成果评价、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达到一个相对合格的标准则需要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项目申报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业务及组织协调能力。而平台项目管理人员由于非专业出生,后期又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目前仍是粗放型项目管理方式,效果不足。
2开发区平台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化建议
科研经费的管理从最初的资金核算到项目的完成,应全方面构建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方式,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2]。
2.1健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规范项目单位使用专项经费的重要手段。项目单位应有效制订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违规处理办法,使项目经费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制度来科学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及执行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及使用落到实处,从而保证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的有效管理和高效运行。
2.2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真实性
科研经费预算是专项经费执行和验收的重要依据,其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关系到科研项目能否正常开展与顺利完成,关系到专项资金能否按照经费使用规定合理合规利用[3]。项目预算的编制要以项目研究内容、目标为出发点,坚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为原则,结合自身项目支出的特点,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切实提升预算的可执行性。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应紧紧围绕课题目标,结合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充分对接。财务部门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对支出标准及测算依据提出合理化建议,科学准确地判断支出的内容、标准、金额、范围及必要性,以保证预算编制的严谨度,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3加强日常财务监管
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日常监管,实行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专账核算,项目经费报销过程中做到手续完备、凭证明晰,确保经费合理合规、高效节约地使用,防止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其他项目资金等违反经费支出规定的行为,降低项目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实施时,参照会计法规和项目任务书对经费使用的具体规定,完善科研专项的内控制度,健全凭证记录,各项支出应该符合任务书约定和有关科研政策规定。2.4严格执行项目预算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应根据经费预算严格执行,结合项目单位制定的报销管理办法和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报销范围、开支标准。坚持“无预算不支出,有预算不超支”的原则,提前宣传介入,严格执行项目经费预算,项目单位应树立尊重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约束性的科学态度,同时,加强对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的培训管理。对于有预算的支出,财务部门要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执行,对于无预算的坚决不予列支。
2.5完善项目过程管控制度
项目的过程管控意味着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及验收阶段等不同环节和节点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从而达到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管控的目的。通过全过程管控,提高项目管理实施质量。在提高科研项目研发水平的同时,加快课题研发速度,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4]。同时,建立监督体系,将重要检查节点的内容、对象、时间制度化,以便及时了解科研项目进展、中期考核、课题结题时间、总预算和各分项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一套能与日常财务核算相结合的预算控制信息化系统,及时提供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真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和预算结余数据。
2.6制定进展计划
科研项目跟其他项目一样,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在进度执行过程中均需要有明确的进度计划表。尤其是涉及多个参与单位时,无论是牵头单位还是合作单位,都应该具备明确的进度安排,以便统筹整体的项目实施计划,确保整个项目的序时进度[5]。在具体进度管理中,运用与科研项目相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确定关键路径及里程碑节点,从而进行全程控制,以达到符合任务书中时间计划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项目中期检查,并定期或每半年检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
2.7搭建管理矩阵加强分工协作
按照内部项目管控建设要求,明确各重要环节中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义务,进行分工协调合作,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1)在项目申报阶段,管理部门及时通知科研部门,课题申请人根据申报指南,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及科研条件,按照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编制经费预算,科研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对申报材料中涉及预算的部分进行审查、修订后上报项目组织部门;(2)在项目立项阶段,管理部门凭立项文件通知项目负责人按要求填写项目任务书,联合财务部门审查后,与主管部门签订项目任务合同书;(3)在项目实施阶段,管理部门根据资金下达文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经费拨付手续,项目负责人将项目经费科目指标交财务部门备份,以保障后期支出时合理合规使用经费;(4)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科研部门根据项目计划进展整理验收材料,及时提出验收申请,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验收,邀请财务部门做好专项审计工作。验收通过后,科研部门将项目结题验收申请表、立项文件、任务合同、项目材料、验收报告等文件交管理部门归档[6]。科研项目管理矩阵如表1所示。
2.8强化绩效管理
加强项目过程与验收管理,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应努力克服“重项目申请,轻过程管理”的问题。科研管理水平不仅体现在单位的项目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上,同样体现在项目过程与验收管理中。应当以绩效目标为核心要素,通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以及绩效反馈等机制模块的实施作用,将绩效管理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逐步建立项目课题“科研立项有目标、执行过程有跟踪、结题验收有评价、课题成果必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绩效管理为抓手,财务管理为监管”的管理理念[7],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结语
平台项目资金一方面来自奖励经费,项目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密切联系,做好财务入账工作;另一方面来自科技专项,有明确严格的考核指标,涉及项目的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验收结论对项目单位和负责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项目执行时,此类资金要规范管理,技术研究要密切联系考核指标,并定期对照梳理完成进展。综合来看,开发区平台存在固有的一些弊端,但是其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申报时可联合园区企业,平台作为牵头或者参与单位,按照课题研究分工,制定任务目标及预算,定期跟进进展,不仅提升平台的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利于推动参与公司的科技研发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应当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并且选择与之相匹配且合适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其次,加强管理,用好科研资金,防止流失。再次,做好成本预算,降低资金浪费。最后,建立奖罚制度,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唐丽娟,袁婷.地方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8(26):176-177.
[2]李张华.简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2019(4):22-24.
[3]尹海庆,谢志文.基于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管理质量提升[J].科技创新导报,2018(32):102-104.
[4]刘彧.探讨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手段[J].科技创新导报,2018(5):215-217.
[5]周毅.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9(4):70-73.
[6]陈勇,万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问题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3):211-212.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一、基本思路
(一)目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相比,创新资源要素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对优化科技资源组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要以激活优化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要求,以满足“5+3”先进制造业体系创新发展需求为核心,以引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重点。
(三)具体形式。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主要分为政府为主引进共建和企业为主引进共建两种类型。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府共建的创新载体的具体形式为科技园、研究院(所)、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可以是一个机构多种形式共存。与企业共建的创新载体的具体形式为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组织形式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或企业法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要做到人员团队式到位、技术捆绑式到位,使引进的“大院名校”能够在我市落地生根,真正取得实效。
二、主要条件
(一)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引进对象应是具有科研优势的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研发团队或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等。(二)企业为主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企业技术开发费应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5%以上。
(三)政府为主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引进对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必须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企业为主引进创新载体的,引进对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必须与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或发展方向紧密相关。
(四)政府为主引进的以研究开发为主的创新载体,须同时引进1个以上创新团队,并有明确的引进合作的研发项目,其研发人员总数要达到15人以上,引进人员中至少要有1-2名在全国同专业、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领衔专家。对引进的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的创新载体,必须有5名以上常驻工作人员。
(五)引进、共建的创新载体必须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阶段性的建设目标内容与进度安排,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营模式。
三、扶持政策
(一)市政府设立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引进共建工作,并相应增加年度科技专项经费。
(二)市政府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共建的创新载体以下支持。
1.办公场所和生活用房支持。由创新载体的落户地(政府、开发区、园区)负责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生活用房。
2.启动资金和科研经费支持。创新载体签订协议并挂牌成立后,给予50至200万元启动资金资助;所建创新载体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申请科研经费,正式立项后给予经费支持,每年最高支持额不超过200万元。研发类创新载体列支项目管理经费控制在15%以内,人员经费比例允许适当放宽。
3.升级奖励支持。所建创新载体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共建创新载体(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验基地)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以上不重复奖励。
4.考核奖励支持。所建创新载体年度考核评价为优秀的,给予10-50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三)对企业为主引进共建的创新载体,经专家论证符合资助条件的,按投入总额(包括硬件、软件和技术开发费用)的20%以内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具体评审条件、资助标准按照《市院校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政府为主引进共建的创新载体单位性质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其技术转化机构性质应为企业法人。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只用于引进高级专家、领军人才,实际使用时应从严把关。
(五)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和支持创新载体引进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由市财政局设立专门公司(机构)负责管理,市政府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六)到创新载体工作的引进人才,给予享受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引进人才优惠政策。
(七)对特别重大的共建创新载体,市政府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政策扶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院名校引进工作的重大决策、战略规划、考核督查和指导协调。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努力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对各县(市、区)及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健全体制机制。鼓励技术、资本、智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创新载体建设,健全创新载体内部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关键词:新建高职院校 教师科研素质 “12343”工作机制法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摒弃重规模、求数量的外延发展模式,逐步转入重效益、提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都将提升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放在重中之重。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学和科研则是推动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对笔者学院教师科研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教师科研素质不高的因素较多,集中起来可以归结为“不愿搞科研”和“不会搞科研”。
一、“不愿搞科研”情形分析
高职教师不愿意或者不想进行科学研究,主观表现为对科研缺乏兴趣,科研动机的功利性较强;客观表现为科研成果较少,发表的含金量较高的论文和专著几乎没有,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年复一年原地踏步。通过对笔者学院教师科研工作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他们“不愿搞科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科研和教学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大部分高职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只需要努力备课,认真讲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至于科研那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任务。他们甚至将科研和教学看做是两项相对独立的活动,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有时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而针对教学改革和创新课题的研究,可以极大提高研究者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对科研目的认识不到位
在对笔者学院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老师做课题和写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职称,选择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完全凭兴趣搞科研的比例非常低,这体现了他们对待科研的功利性心态。如果抱有这种心态,在科研过程中必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调查研究和实证论证。
3.客观环境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积极性
新建高职院校普遍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除去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担任辅导员,并且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因此,对教师来说,专门抽出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再有,新建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较弱,科研氛围不浓厚,科研资料匮乏,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偏弱等现实都使教师对科研缺乏热情。
二、“不会搞科研”情形分析
“不会搞科研”的情形是指有些高职教师虽然热心科研,也希望能够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囿于客观存在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1.知识不够造成科研难
要从事科研取得成果,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新建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中职升格或者合并而来,教师平均学历层次相较偏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足,影响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过程就会困难重重。
2.经验不足造成科研难
笔者学院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苦于各种原因,缺乏科研经验。有些老师甚至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对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和验收等环节不甚了解。
3.方法单一造成科研难
有效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成功的一半,能够指挥高职教师的科研行为,顺利实现科研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笔者学院大部分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很少能够综合运用其他科研方法,如比较法、历史法、行动研究方法等,往往注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
三、新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
针对教师在科研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建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实施“12343”工作机制法,加强对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工作。
1.一个目标:将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作为总目标
在推进教师科研素质培养过程中,全体教师应当深刻认识科研工作对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技能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知名度的重要意义,提出科研工作的总目标,较大幅度提高教师平均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科研整体水平。
2.二个平台:以学院学报和开展院级课题作为教师科研的两个平台
由于新建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自己的学报,教师们就缺少了练兵演习的战场,这就直接制约了教师们科研水平的提升。考虑到这种情况,学院可以开办学院学报,鼓励学院教师投稿,激发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再者,省部级课题的申报难度较大、要求较高,能够立项的毕竟是少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推出院级课题,面向全体教师,选题可以从教学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谈起,只要有研究价值就可以立项,而且还可以把院级课题的研究作为以后省部级课题申报的基础,厚积薄发。
3.三项激励: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法来促进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1)发表科研论文的奖励:为鼓励学院教师撰写论文,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针对登载论文刊物的不同等级给予物质奖励,并且对在科研论文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课题资助:针对高职院校的课题多为自筹经费的现实,学院应当出台政策对自费课题提供资助,保证课题组不会因资金问题影响科研进程。
(3)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为了突出科研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学院在评先评优的内容中加入科研指标,不仅可以使教师致力于科研取得的成绩得到认可,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4.四项保障措施,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智力保障。针对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弱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措施,提高他们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为顺利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走出去”就是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或游学,使他们的信息更丰富,拓宽思路,增长见识并且能了解和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还有助于吸收众人之长,达到增强科研素养的目的。“请进来”是学院要定期聘请治学严谨、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举办科研知识讲座,传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科研知识培训,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课题选题的敏锐性。
(2)资金保障。新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普遍不足。一是学院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支持必然就少,二是高职院校很少能够争取到高层次高科研项目,与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横向课题也不多,得不到外来科研经费资助。针对实际情况,学院应加大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优先安排科研经费,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3)制度保障。为营造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规范全院各部门对科研工作的管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将考评结果与个人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
(4)设施保障。新建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实验设备和科研设施老化陈旧或者不齐全,图书资料或者其他科研资料严重缺乏,势必影响教师科研的主动性。为了给教师从事科研创造良好环境,学院应舍得投入,安排资金购买图书资料,丰富电子图书馆的内容和信息。
5.三个统一,提升教师科研素质
(1)教学和科研的统一。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共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深入地观察分析教育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构建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课堂和“车间”的统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需要主动了解和适应市场,将学生课堂与“工作车间”连接起来,通过课堂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车间工作。
(3)个体和整体的统一。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研究,他们能够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同时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掌握本学科和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科内容、专业建设、管理制度以及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院在参与社会服务和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也就获得认可,从而推动新建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文晟.基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高职教师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2(10).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卫生职业教育[J].2008(26).
[3]王惠娟.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分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1).
[4]马俊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
[5]王彩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6]韩承江.影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因素的对策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一、基本概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是我国唯一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十二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橡胶所主要开展天然橡胶遗传育种、栽培生态学及栽培技术、生理生化、热带土壤、热带作物营养、天然橡胶初产品加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天然橡胶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凝聚和培育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二、橡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为加快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总体要求和热科院《“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部署,着眼于为我所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科研队伍、管理队伍、科研辅助队伍建设,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行政管理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的培养,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
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学科建设是科研单位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取得高层次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重点学科是所根据事业发展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学科体系中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此外,学科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在重点学科建设中,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与科研研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 学科中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和众多的科研成果成为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 重点学科又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园地。各重点学科不但在自身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也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和整体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是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鼓励现有科技人员提高学历,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互派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岗位业绩优秀、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骨干,选送到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学位或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学术研修。
四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对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重视青年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设立“人才培养专项”,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自主选题的科学研究。对于一些有申报指标限制的省部级项目(如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在新进人员项目策划、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过程中给予指导,促进其快速的成长。
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保证。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十二五以来”,我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技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热科院每项奖励40万,获二等奖的每项奖励20万。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院奖励10万,二等奖5万,三等奖2.5万;中华农业科技奖获特等奖院奖励10万,一等奖5万,二等奖2.5万,三等奖1万;以上奖项我所均按1:0.5配套。此外,项目申报并获准资助100万元以上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给予5000元/项奖励;申报并获准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给予2000元/项奖励;一般科技项目给予500元/项奖励。成果通过会议组织的鉴定、评价,并经省部级科技成果登记公告,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给予40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给予25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给予10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给予500元/项奖励。论文被SCI收录的影响因子小于3.0的论文,按其源杂志在奖励年度的上一年度影响因子分值进行奖励。奖励标准:1000元+影响因子×500元/篇奖励,若被SSCI收录,增加奖励1000元/篇。
六是实施人才战略科研产出迅速提升。“十二五”以来,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948项目5项;产业体系专项7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61项;海南省重点计划项目9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3项;海南省星火产业带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获授权专利295项,其中发明专利74项;审定品种3个;1078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2部;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
七是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十二五”以来,各类人才不断涌现,拥有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专家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突出贡献专家2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1人。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我所近年新引进人员力度持续加大,在职在编人员已经增加到200人,学历层次显著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70%。近年来,年轻科技人员增幅较大,目前35岁以下人员占47%,虽然充满活力,但专业技能、知识经验积累不足现象突出。高层次特别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问题仍未解决。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尽管在橡胶树遗传育种方法与技术、抗逆栽培、营养与施肥、采胶制度与技术、死皮防治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但缺乏创新人才战略的实施计划,“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三是管理机制和制度有待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岗位责任、监督管理等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
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注重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热科院重要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继续教育、项目合作、联合技术攻关、国外考察等形式,拓展人才培训培养层次类型,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农业科研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二是重视人才建设路径。加强人才的引育、使用、评价和流动,要育的好、用的对、评的值,打破人才“制度壁垒”和“学科壁垒”,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在区域、学科和产业方面的均衡分布;发挥职称评审等的人才评价作用,在评价中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确实把业绩好、贡献大的一线科技人员晋升到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上来,并给予更大的舞台。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和智力,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和待遇标准。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73-02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是伴随美国工程教育的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工程教育从“科学模式”回归“工程模式”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行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与验证为主线,工程教育“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致使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零散。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求高校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所以,探索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成)专业为例探讨了现代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管理及条件保障措施。
1 材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材成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学科,其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由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共同构成。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军训、实验、实习、毕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等构成。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回归工程、回归实践”的要求,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还需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质量控制、校内实习基地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开放实验室提高技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学时数,而且重点在质量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完善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评,毕业设计选题要更多结合科研与生产以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做论文(结合科研)类、设计(结合实际生产)类课题,使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习、实训与实践:依托行业地域优势、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在完成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洛阳市机械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与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十余个校外实习、实训与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提供平台,学生熟悉了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等,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开放实验室:所有的主干课程都应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开设率要达到85%以上。综合性实验确保使学生真正达到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设计性也使得实验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开放的范围与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的实践过程,科研训练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地手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立项申请后,利用学校资助的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训练,使参加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2 材成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2.1 实践教学内容管理
[关键词] 科研资源 有效整合 信息系统平台
一、科研资源整合失衡的因素分析
“整合”(Integration)是将组织中个人、各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实现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也就是要在知识与信息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科研资源,如人才、设备、资金、项目、成果等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重组,保证共享共建,使之尽可能高效、低成本地融入到科研过程,减少整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与重复建设,推进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国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一方面为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后盾,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等的驱使,在科研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相关于人才、资金、设备、项目、成果等的信息流与知识流并不能在各科研组织间顺利实现交互共享,这就很容易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过高,难以有效整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人才流动不顺畅
科研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最具创造力的科研资源。影响科研人才整合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科研人才流动息息相关的户籍、社会保障与内部激励等。然而,我国还存在着较“硬”的户籍限制与社会保障约束,同时科研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激励手段方式也较单一,往往只偏重于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这就使得科研人才在流动、交换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束缚与顾虑,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遏制了整合效应的发挥。
2.科研资金结构不合理
科研资金是科研活动的血液,是进行科研生产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科研资金调配系统,在配置科研资金时容易造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应用研究、试验开发领域投放过多,而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后劲与潜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科研资金的无效利用。另外,在科研资金来源中,社会化融资的局面还没有打开,政府投入所占比重依然过大,这一方面导致了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造成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力量,他们因缺乏资金投放、获利的平台,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融入到科研过程。
3.科研设备调控不完善
科研设备是科研活动的支撑,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设备共享的顶层管理机制,使得一部分科研组织出于保密性、安全性、竞争性的考虑,不愿意共享自己“先进”的设备,惟恐其他科研组织赶超自己,另一部分科研组织则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宁愿自己购置、研发,也不情愿借助已有的设备。这种“恐后”、“求全”的观念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信息共享、资源合作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递减等效应。
4.科研项目审批不严格
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载体,合理的科研项目共享系统能有效地把控项目审批,规避重复建设。然而,由于在科研项目审批方面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审核与监控监理机制,使得各科研组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无法获得自己所申报的项目是否与其他科研组织的雷同或已申请过。另外,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使得科研组织在某些能进行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优势互补的项目达不成合作,同样也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5.科研成果供需不匹配
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的具体实现,是科研生产的结晶。完善的科研成果共享体系能够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缩短研发周期。然而,由于在科研资源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科研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相互脱节的现象,导致产学研分割,研制出来的成果脱离实际,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由于缺乏中介性质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信息系统平台,使得许多科研组织的科研成果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科研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信息交流与共享贯穿于每一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流通共享,已成为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美的方案,依靠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强大的快速的信息流、知识流的传输交互,使得科研组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代价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1.信息系统能有效地破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
借助信息系统平台,科研组织可以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集中在该平台上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快速匹配,无须再像以前那样支付巨额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搜寻、匹配所需资源,并且随着交易次数、合作程度的不断扩大加深,科研组织间的信任度也会逐渐提高,其合作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也逐渐降低,交易费用也随之减少。这样,科研组织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如何开发、提升资源的价值和技术的研发上。
2.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组织结构变革,适应时代要求
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需要完善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随着信息系统的导入,科研组织内部的管理结构和人员的素质结构也要求发生相应的转变。信息系统带来的高效率会使科研组织在结构设计时更偏重于信息流的传输,更侧重于向时间观念、效益理念转变,因此可能会引致组织管理机构的蜕变与精简,使得科研组织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等)向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如扁平式)转变,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减少时滞与失真,适应时展的要求。
3.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以信息共享为纽带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促使科研组织合作,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通过信息系统的资源聚集效应与共享功能,科研组织可以把其他科研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与自身的劣势资源整合起来,在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共赢的机制,从而减少资源重复开发、购置的时间与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并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来提高合作的广度、深度与厚度,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资源整合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合作效应,实现“1+1>2”。
4.信息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反映“民生”需求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拉近政府与科研组织间的距离,加快信息传递,缩短服务周期。借助网络化平台传递信息的高效性与广泛性,政府可以把其所制定的与科研资源整合相关的政策措施传递给科研组织,保证科研组织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政策变化的动向,把握政策内容的精神,及时做出相应的科研战略与组织安排,使政府不必像从前那样把相关信息从上往下地一层一层地传递给科研组织,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借助该平台也可以使科研组织能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及时反应给相关部门,无须再像以前那样自下而上地一级一级地反馈,减少了部门时滞,提高了决策效率。
三、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的实现
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帕累托改进,是有效的路径选择。通过构筑涵盖科研资源领域诸要素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其具体的实现安排如下所述。
1.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
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前提。首先,鉴于平台运作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应实行会员制与审核制。科研组织如果要享受该信息系统平台的各项服务,就应按照相关要求填写真实信息,注册成该信息系统平台的会员,这主要是便于对科研组织信息的审核与科研组织间的联系。注册成会员之后,科研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特性选择相应的界面,或资源供给平台或资源需求平台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见下图。
2.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
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当系统平台的资源信息量聚集到一定规模后且供求量基本持平时,就可以利用该平台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匹配交易。科研组织可以先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搜索引擎,直接在科研资源数据库中搜寻自己所要的信息。倘若有适宜的信息就可以与之联系,进行价格磋商、现场核实、签订合同、实物交割等;倘若现阶段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交易,则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按照上述要求在相应的界面上,便于其他组织的搜寻与匹配。见下图。
3.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
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反映。作为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的管理者或运作者,对系统平台所反映出来的各项指标如访问量、会员注册量、资源关注率等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平台当前运作的状况,及时做出相应修改。如根据对网站访问量的统计,可以对该信息系统平台的普及率、关注率进行量化反映,如果发现访问量在逐渐减少,说明该系统的普及率与关注率正趋于下降,因而应采取措施,如加大对系统的宣传力度、提升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来吸引更多的科研组织等。
4.相应保障措施的安排
前台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后台的完善保障,在构筑或运作科研资源整合信息系统平台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人才方面,要破除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束缚与限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如知识激励、文化激励、信任激励等)来鼓励人才流动与互换。资金方面,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领域的投入,切实提高科研水平的开发潜力与后续动力;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要鼓励支持社会化资金参与科研资源的整合过程,通过社会化资金的介入来补充、增强科研资源整合的活力与后劲。设备方面,要消除形象工程、“求全”观念与“恐后”思维,本着共享共荣的理念,加强对科研设备的利用。项目方面,要实时追踪项目申报或在建项目,鼓励广大科研组织把自己申请过的或正在申请的项目实现共享,同时要加大对项目审批的透明性和项目合作的协作性,提高科研组织的积极性。成果方面,要鼓励广大科研组织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的交流,加快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提高成果利用率。
在做好上述五种科研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系统平台网络技术建设的投入与支持,以坚实的资金后盾、技术支撑来保障系统平台的型构与实现,并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以稳固的安全防范技术来防止恶意行为的破坏与攻击。最后,还应有相应的科研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科研资源整合的有序性、合法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