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1: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注意点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学生接触最早也是最频繁的学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相对于英语来说也是看似难度较小的学科。其实对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难到易再变难的一种反复的复杂过程,就好比我们读一本书,乍一看是毫无头绪,看进去了就觉得还能理解了,接下来就是在掌握了基本内容后站在一定高度的思考,又会随之出现一定的高坡,最后就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豁然开朗。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走进了语文学科的领域,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相对轻松的寓教于乐,其中合作式学习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近年来极力推崇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合作式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集体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合作学习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哪些意义呢?
一、改变过于看重成绩的现状
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多数教师都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所有的教学都以提高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应该是处在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过早的将学习的重担压给小学生,如今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真正享受过童年的快乐生活,每天就是语、数、外和各种特色辅导班,当然家长及教师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小学阶段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许,学习和娱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倘若任课教师能接受合作学习模式,说明教师已经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对成绩的重视也有所淡化,因为合作学习模式相比起其它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将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教师是很难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
二、改变“替代学生学习”的现象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不自主的替代学生去做本该学生去做的一切。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年龄就不大,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对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很多教师会不自主的替代自己的学生去完成,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眼里的很多浪费时间的过程其实都是对小学生能力的一种很好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会寻找最简便的教学方式,往往省掉了学生独自思考的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教师在替代学生进行学习,就像我们之前学过的《小马过河》,不亲自实践,永远不知道水有多深多浅。
当今的教育存在众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运用合作式学习模式能够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都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给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这么说,这句话我们都能随口即来,可是真正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真正将这句话实践的教师又有多少?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最原始的好奇心,也拥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倘若教师能够给予欠当的兴趣调动,很容易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让学生习惯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的复习巩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形成一种竞争模式,体会到相互合作的好处,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在心底默认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在日后的学习中自然会多加运用。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模式从本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教师不放权这一块。素质教育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单纯为了成绩而学习,以往“书呆子”类型并不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灵活、有能力的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积极、恰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不断与同学甚至是自己我思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小学阶段是一生中基础性的阶段,很多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以后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连带影响。语文学科是一个情感学科的同时更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额外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及独立性的培养,比如在讲授小学课程中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进行前后左右的自由组合,让他们自发讨论这首诗的情感和表达,教师可以再一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住大的基调。这样的模式更利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也更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能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不仅仅是学校生活,任何时候都拖离不了人际关系,人始终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唯有融洽的相处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教师要树立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切不可将以往的“师尊道严”的古板思想带到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会严重压制小学生原本活泼的性格和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优势。
在教学中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小学生可能受自身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的影响,无法释放自己活跃的一面。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就必须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一融合剂,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下下多通沟,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课上多利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语、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等来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自发的融入到学习模式中去。
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具有深远 影响,在某些方面极大的释放了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对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极力推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燕芳.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高 艳. 合作学习的分类、研究与课堂应用初探[J]. 教育评论. 2001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因材施教 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很强,同时语文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规律性也无不对课程设置发生影响。换言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必须以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为前提,体现活动主题的教育效能。但主题的教育性并不意味着灌输和说教,往往是愈见成就的教育,愈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活泼趣味的多样性。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知识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首先从学生口语交流的实践开始,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学校、社会、家庭语文教育之间的信息通道,让学生动口动身动脑,在交流、合作的体验中,在角色创造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的导向功能。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在唯分数是求的状态下,只能充当考试的机器,做分数的奴隶,谈不上自主性。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减轻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的好动,好奇心复苏了,主观能动性自然得以发挥。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既要服从教学计划,统筹安排,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同,让人人都当主人而不当“陪客”。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要考虑到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以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灵活性来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非科学性质,开放性则由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的。活动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和语言实践的多样化特点以及社会、家庭多层面的教育资源,校内外结合,大小课堂并举,充分拓宽活动领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六种。
笔者通过实践后认为,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下五种基本活动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可操作的。
策略之一:社会生活性学习。如我们每学期的家乡景区(青山湖、玲珑山)的“考察”活动,既有强健体魄的直接体验,又有感受人文美景的直接体验。又如我校分班组织的上街头宣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每人写一份宣传方案,设计宣传传单。发传单时,讲一些礼貌语言。
策略之二:电脑虚拟性学习。如利用互联网、局域网让学生自已制作语文学习网页,编辑小作文集,制作演示文搞等,并交流演示。
策略之三:实践模拟性学习。所谓实践模拟是指通过模拟的物化世界,让学生去实践。例如: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为主题,学期初,教师和学生协商如何布置教室,成立“组委会”,首先根据需要和学生提议,设立不同性质的合作小组,如组建名人名言组、书画组、图书角组、审核组等;接着撰写广告,组织招聘活动,然后各组提交方案,组际交流;最后模拟布置,解说,全班评选最佳方案。
策略之四:进入角色性学习。如教学《叶公好龙》时,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在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组织组际汇报交流。最后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评委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策略之五:专项研究性学习。如结合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学习,指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如提出我校周围的自然物会有什么语言?然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已的观点,让学生策划,组织观点报告会,先组内报告,再组际交流。最后回到课文,续写课文。
上述五种策略还可互相整合,从而生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系统,以应对各种变化的教学实践。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操作步骤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可以分三个基本阶段实施: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以阅读为主、听说读写为主或其它学习活动);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竞赛式、欣赏式、游戏式、操作式、考察式、研究式、信息式、综合式等;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它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2、学习的开展阶级。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习的实践;运用媒体与实际操作;获得即时的或综合的信息与直接的经验;培养协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语文教学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的层次与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不理想,为探究其根源,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我在教学之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听课,与老师和学生交流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必须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原因,并在实践工作中做好表率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对会理县外北乡中心校3~6年级的多名语文教师、130名余学生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分析后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大致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缺少自,教师成为行为主体
小学的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单向化的趋势。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单向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自古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扮演着权威者角色,与学生相处时常常表现出不公平,一旦学生做的不对或者是不好时,便是狠狠的责骂,威严的形象并未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结果只是表面上的惧怕。教师具有权威性,常以领导者自居,学生只有采取绝对服从的态度,这是由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决定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从而形成了“师说生听”的观念,传统伦理道德认为“教师是长者”学生是晚辈,这就形成了学生唯教师是从的态度,这种师生关系表现为平稳、无冲突。一切教学活动都由教师安排,教师将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于学生,学生只需根据教师的安排来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严厉,师生关系呈现对立化
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然而爱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在爱与贡献的同时,把握好严格要求与爱相结合,做到宽严结合,才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现实是严厉的语文教师较多,教师对学生的管教过于严厉,已形成对立型的师生关系。对立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简单粗暴,学生对教师表现出一种恐惧,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师生之间变得更加疏远、紧张、对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的拓展性受到阻碍,不利于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师生关系呈疏远化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整个班集体。一方面教师要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是还要维持班级秩序。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师生关系就变成了教师与集体中的部分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与学生是有距离的。同时,学生所面对的也不只是教师本人,还有教师背后的一套制度化的教育措施--成绩、升学、奖励等等。这样,教师的身份已经部分非人格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权威者角色,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种状态下教师给予学生的往往是居高临下的爱,这种爱让学生产生压力,使学生感到惧怕,从而让学生拥有一种防备心理。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二、语文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世界,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教人者必先知人,知人者必先知心,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探寻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对学生提出正确的、合理的要求。教育中的许多偏见与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够。师生关系的单向化导致教师处于权威性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这样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这对于没有毫无自制力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教师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友谊,在此基础上关心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就能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甚至是突发奇想。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意外的收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二)选择发展性的语文教学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重视结果,即常常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但事实上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特点还是从学生成才规律,或者是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看,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都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的评价应多以鼓舞性语言为主,教育中的激励就是通过各种外部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向强化刺激,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教育要求自觉地内化为个体行为的过程,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为基础,遵循人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创造各种优化的外因条件,激励学生内驱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师不要吝啬赞美性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与相应的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三)注重课程设计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之上的,而有魅力的教学活动过程,则能构成巩固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积极因素,教师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语文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魅力的展现等方面下苦功夫来吸引学生。优秀的课程设计能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火烧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火烧云时千变万化的场景,语文教师可以寻找相应的图片、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再如讲《两小儿辩日》这样的古文时,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问“两个小儿谁说的对谁说的错?还有其他什么不同的观点等”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四)提高自身素养,散发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语文教师凭借其独特的个性,高雅的气质,渊博的学识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因素,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将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崇拜教师的同时,效仿教师,形成良好的自身素质。
1.知识渊博,教学能力扎实。教师在上课时拥有不俗的谈吐,丰富的表情,真挚的情感,富有变化的语气语调,学生就会从心里佩服教师。学生会从心里表现出对这位教师具有“又爱又怕”的心理,这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得以实现。然而教师的语气语调没有高低起伏变化,照本宣科,表情单一,知识缺乏,就难以得到学生的信服,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便荡然无存。
2.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散发人格魅力。“为人师表”是教师的一大特征,学生会从教师身上找到道德的标准。教师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处事刚正不阿,学生看在眼里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得去模仿。教师还需经常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完善自己,塑造人格魅力。
3.扩充知识,提升自己。知识是学不完的,教师要时常给自己充电,才能与时俱进,在学生面前展现不同的自己。这样在讲课时对相关知识点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进行讲解,教师对知识的迁移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学生看到教师如此轻松得将困难的内容讲明白,不免会产生崇拜之情,有一种想要变得和老师一样具有广博的知识的冲动。
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的人际关系,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因时、因地、因场景的改变而变化。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态度上都会受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的制约,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赞美与鼓励;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能起到表率作用,在令学生佩服的同时,会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进行效仿,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相互欣赏,那么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和气,由此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尊重自己的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学会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相依相伴,互动互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获得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声的巨大力量,将这股力量化为教与学的动力,必将无坚不摧。参考文献:
[1]沈海波.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才智,2013(08):100.
[2]相小琳.谈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考试周刊,2011(64).
[3]王建荣.建构良好中学师生关系的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
[4]张志权.学校问题透视[J].西南教育论丛,2004年1月(总第3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变理念 尊重 和谐 师生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语文教学中繁重的课业负担,本应鲜活灵动的、血肉丰满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却显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本应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却显得那样疏远陌生、冰冷隔膜!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使得小学教育陷入困境。尤其是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再次要尊重与信任学生;最后要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现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观中,“师道尊严”是衡量师生关系的准绳。教师独占发言权和支配权,学生处于被支配状态,学生只能惟师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新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思想,要尊重学生人格;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方法;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只有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我的语文课堂很随意很开放。说句不怕丢人的话,刚开始,有的领导还对我有点不放心。我的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探讨,挑战老师,质疑名人……忘形了有哼哼几句歌曲的,有手舞足蹈的,甚至有几个油嘴滑舌的……可是我从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从不打压学生的思维个性,即使他们有点“出轨”,我只是用微笑或者眼神来提醒他们,他们会很快调整状态,进入课堂思维。于是,反倒对我更加尊重与喜欢,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愉悦、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度过的。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信息摄入量随时会超过老师。小学生都有一颗求知欲强烈的心,教师只有随时充电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不会让学生失望。一个知识丰富、专业过硬的老师是受人尊重的。我每年订阅大量的权威性的教育教W期刊,如《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教育研究》、《班主任》等。还有不少教育教学专著如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这些精神食粮让我在课堂内外能够自信自如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我有一种亲近的欲望,而我从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他们,而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分享。我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我和学生那和谐密切、随意亲近的关系一直未同事所称道。
三、教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应该明白,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对学生的态度都流露出真诚的尊重与信任。课堂上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我总是耐心地倾听,精心地指导,平等地交流,甚至谦虚地请教,决不能主观臆断,横加指责,强加否定。如在一次,有个学生提出我的一个缺点:语速有点快,刚来的孩子还不了解我,当时好多人屏息凝视等待我的发怒至少是不高兴的表现,没想到我很真诚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向他致以真心的感谢。从此,我和所有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如果有个学生偶尔没有交作业,我不会夸大其严重程度,我总是耐心听他的解释,从不给予重罚。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原因的。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亲近的愿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四、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思想感情等等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的影响。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孤军奋战,要利用好家长这个有力的教育资源。
首先,教师要和家长交朋友,启发家长做学习型的家长。我每带一个新班,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都要或直接或暗示家长要多看书多学习。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当然少不了世界名著和国学经典。请试想,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里,孩子会不爱读书?孩子会不爱学语文?
其次,我经常和家长做读书心得交流。网络时代给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我常常利用QQ聊天、电话等等方式和家长沟通。然后以家长为中介把读书以及学习语文的的心得体会传达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再次,做一个让家长佩服和尊重的老师。我的敬业与好学,相对来说的多才博识,让很多家长对我尊重有加,佩服不已,他们愿意和我交朋友。他们把对我的好感传达给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赞叹声中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对老师的敬仰和信任。
总之,只要我们能做个敬业的、博学的、有爱心的、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就一定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将会成为素质教育的巨大推动力,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正能量,培养出心智健全,情感健康,品质优良的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徐承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01期
[2]张莉;关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9年34期
[3]扎西伦珠;小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J];才智;2010年30期
[4]陈航峰;梅亚明;个性化素质教育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5]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从目前来看,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仍存有固化思想,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因为大多数教育方法都仍使用旧有的应试模式,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思维僵化,想象力不丰富,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淡化。因此,语文教学要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贴近生活,有人情味,并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人性、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一、我国语文教学的背景和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无疑成为最重要的话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在各个学科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一门基本学科,在任何一个中学、小学乃至大学,必须设立的学科就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作和沟通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了解其他学科的奥秘与精华。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对文字、词语、语法、写作与阅读方面的培养,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的内涵趋于窄化,进而更加忽略了其中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使学生从学到的文化知识中体会其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终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知荣辱、明礼节的人,并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应该有计划有方向的,否则就会导致学生个性过强,不学习文化知识,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因此要把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就会使事情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亦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如果不能把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过于重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教学方面,就会导致学生过于放松和懒散,自我放逐。另一方面,如果过于重视语文教学方面,就会导致学生机械性模式化地学习,缺乏内心的感受和感情的沟通,最终变成考试的机器。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学习,有兴趣,动脑筋,最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实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达到了“人性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1.在授课中体现人文关怀
授课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间,因此教师要重点把握这一部分,不仅要针对词汇和语法等的技能训练,更要适时渗透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领略知识中讲述的另一个世界,体会作品人物中蕴涵的人性光辉。讲授课文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和渗透人文关怀的一部分。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澜,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文章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同时把这些感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便是渗透人文关怀的最好题材,文章中的父亲处境艰难,刚刚失业,当作者看到父亲托人照顾他时,作者认为父亲唠叨啰嗦,后来,看到父亲辛苦地替他买橘子时,作者的眼泪落了下来,后来,看到父亲的信时,又想到父亲蹒跚的背影,泪又落了下来。文章中的细节无不引人共鸣,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朱自清的这篇文章伴随着歉意和思念,那么我们呢,我们读过这篇文章,想到的是谁的背影?又要怎样报答父母的深恩呢?朱自清描写父子之间的亲情,不正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吗?再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同样体现了鲁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母亲的后悔和反思,正是作者体现人文关怀的代表作。
2.在课下或课后体现人文关怀
当代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在课下或课后很少给予学生关心和引导,这样就无法正常交流感情,不利于人文关怀的融入,例如有些教师上完课便急忙走了,使学生没有提问和交流的时间,或者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热情度,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告诫充耳不闻、萎靡不振。因此,教师应该多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关心,问候和疏导。当学生出现疲劳,趴在桌子上的时候,老师往往大声呵斥,言辞激烈,这便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做法,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与学生沟通,问清原委,使学生感到内心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沟通工具,语文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和情感沟通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和载体,但是旧有的学习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字、词、语法等的运用,不贴近现实,缺少人文关怀,所以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缺少情感上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并让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感觉成长,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由被动地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发现知识,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最后通过这种学习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因此,把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必要的,值得每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新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J].职教通讯, 2004(5).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当前的中小学师生关系却出现了不和谐甚至恶化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因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而引发的案件屡屡发生,它已向社会敲响了警钟。2009年3月20日,广东东莞一中学体育老师斥责学生跑步偷懒,遭顶嘴后脚踢学生致死。同年底,小学五年级一学生何某在自尽之前给其姑姑留下的一封简短的信中写道:“我知道逃学不对,但我是因为老师打我才逃学的。” 《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第一中学,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该校一范姓语文教师被数名学生和家长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这些案件、这些数据足以唤起社会对当前师生关系的重视。
二、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在我国这块大地上根深蒂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教师高于学生一等。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压抑了学生的自由和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的自主转化为逆反。另外,随着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对教师的崇拜程度大大降低,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大大弱化,这也造成教师和学校对于学生及家长的神圣感大幅度贬值。
2.家庭原因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很少受到委屈或挫折,这便造成他们性格执拗、倔强,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关爱尊重他人意识淡薄等问题。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这些无疑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度、关爱度、合作度降低。
3.教师原因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对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当前我国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何衡量教师的师德,显然没有真正科学有效的标准和依据。基于此,一些机会主义倾向者便没有把自己主要的时间精力用于备课、上课或帮助、关爱学生上,没有和学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而是把这些时间精力用于谋取个人私利。“师德下滑”无疑会恶化师生之间的关系。
4.学生原因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心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情况下,对老师处事的原则、方式、方法等缺乏应有的理解。所以,学生们往往难以有效克制自己的言谈举止。上课说话、抄袭作业、捉弄同学等不良现象难以避免。这当然也就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训责,由于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作怪,师生之间的关系难免进入“不和谐”的怪圈。
三、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对策建议
1.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是建构师生和谐关系的内在动力。把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寓于教师的业务培养与培训之中,不仅要有组织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养,而且还要不断完善师德教风的年度考核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德行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价,确保每一个教师的善行都能得到应有的奖励,每一个教师的恶举都能受到应有的处罚。从师德管理上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做到以良好的师德风范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通过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推动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和沟通的技能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增进师生之间和谐与互动。
2.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自制力
一是家庭要改变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要为他们自身性格的塑造,交往、处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要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关心、体谅和理解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增强自身的自制力。
一、高效作用
高效作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与学都能收到良好效果。理想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
1.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的想把学生教好。如许多优秀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尽管对课本上的内容十分熟悉,几乎能倒背如流,但是在备课时,把这些内容仍然作为第一课。他们正是用认真的备课和课堂中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练的讲评来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笑脸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使教育、教学超水平发挥,提高了教的效果。
2.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就会促进学习。
二、创造作用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
1.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青年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2.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凡是热爱学生的、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教师,都会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化作用
教化性是指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态度之所以在发展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格上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与教师的高尚情操,纯正的人格品行和坚定正确的观点,信念及理想分不开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四、心理保健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师生在教学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周围生活环境,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心理状态。张承芬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里健康的内在需要。教学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
从教师来说,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又是艰巨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其职业感到厌恶,教师工作会变成他的毫无乐趣。如果教师受到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增强自尊、自信和荣誉感。尽管工作很忙很累,报酬很低,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
在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通过看、想、说、问,把学生带入课文。而学生为了快点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聚精会神,进入如饥似渴的状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会让学生在预习后互相设置作业题(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别人甚至老师。好胜心会使学生在预习时下一番功夫去寻找自认为难解的问题,这样就让他们对哪里有疑问,哪里难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但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督促、引导。
二、勤思善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把学生自己认为能考倒老师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再提出,我会给他奖励,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在学生提的问题中,再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同学们进行讨论、争论,最终达到通过合作自行解决。这样做有时会引起激烈争论,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
三、背诵摘抄的习惯
背诵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乃至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背诵还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名言警句熟记于心,待为文需要时,呼之而出,随意驱遣。摘抄不仅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适时交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然后开展一些记忆训练比赛,引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断或全文,摘抄一部分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了他们积累知识,积攒材料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认真读书的习惯
认真读书的宋人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话的意思是说: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不使之枯燥。不仅如此,在读书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学生才能“悟其情,感其理”。
五、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何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六、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关键词] 初中起始年级 学生 语文 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任务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肩负着衔接和巩固小学学习、转变学习方式以适应中学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等重要任务。如何有效培养起始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想。
一、查字典的习惯
在阅读课文时,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都不要轻易放过,及时查阅,及时掌握。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强化词语的理解,提高词汇量,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品质和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可谓一举多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有的学生不愿查字典或者直接向老师请教,或者买教辅类书籍直接抄答案。这样不查字典的直接结果就是容易读错字音,误用词语,一知半解,词语积累少,容易忽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因此,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阅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诵读在学习中很重要,有助于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理解文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等等。在初中阶段,诵读的学习习惯基本建立起来。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爱读书而读不好,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诵读尚未达到通顺、流畅的,尤以男生居多,另一类是缺乏感情,这是普遍现象,有的学生不愿读书,懒得读书。究其原因,主要是诵读的训练不够。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在朗读训练中,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例如,反复颂读了《天上的街市》体会到了瑰丽的夜空景色,感受到作者对仙境般和谐纯洁世界的向往。通过对《黄河颂》的诵读,感受到黄河的雄伟气势,联想到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通过诵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其次,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总理在09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意味深长地说道:“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作为初中学生要弘扬民族的精神,就要扩大阅读量,我觉得一要挑选《语文读本》的一些篇目来读;二是读一点名著,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现在的学生是一本都不读,这就会造成文化底蕴、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当你提笔作文时,就会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就会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得生动又完善。
三、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四、动笔的习惯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训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以见效。写作更是一种创造,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多读多写文自妙,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因此,要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五、规范书写的习惯